傣族竹楼的文化内涵

更新时间:2024-03-27 20: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傣族竹楼的文化内涵

[摘要] 提到西双版纳,人们最先想到的可能会是那美丽温柔的傣家姑娘和那一栋栋造型独特优美、风格古朴自然的傣家竹楼。虽然竹楼非傣族独有,但或许是西双版纳的魅力、孔雀舞的优美舞姿、葫芦丝的婉转旋律,使得人们在心中形成了固定的印象——竹楼是傣族的象征,竹楼是傣族独特的民族符号。

虽然竹楼非傣族独有,竹子的使用也非傣家人的“专利”。但竹在傣家人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傣家生活不可一日无竹”,住的是竹楼,吃的是竹食,玩是在竹林中的。 傣家人是生活在竹世界中的民族,傣家人的“竹文化”内涵是极其丰富深刻的。

本文从傣族民族符号之一的竹楼出发,从竹楼的发展历史、建筑特征与所体现出的哲学思想出发,探讨了傣族竹楼文化的内涵,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傣族竹文化的博大深邃。

目录

引言

一、关于傣族竹楼的传说 二、傣族竹楼形成形成的原因 (一) 气候、地理因素的影响 (二) 物质材料因素的制约

(三) 文化传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1

三、 傣族竹楼的结构特点 (一)典型的干栏式建筑 (二)合理的功能划分 (三) 竹楼也有差异性 (四)丰富的寓意

四、傣族竹楼的发展历史、现状 (一)相关历史文献记载 (二)发展演变阶段 (三) 现状

五、傣族竹楼对我们的启示 总结

引言

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里,在依山傍水的坝子边,一个个傣族村寨,一幢幢傣家竹楼,若隐若现在绿海碧波中,当你走近她时,仿佛走进世外桃园,人间天堂。

傣家竹楼独特优美的造型,古朴自然的风格,多样的实用功能以及其所体现出的“人居合一”的思想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从傣家竹楼的相关传说、发展历程、建筑特征与所包含的人文、哲学思想出发探讨了傣家竹楼所含有的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并就新形势下傣族竹楼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与看法。

2

一、 关于傣族竹楼的传说

竹楼是傣族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的载体。它反映着傣族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建筑艺术。

傣族人民中流传着有关竹楼建造的各种传说,还有叙事的歌谣《造房歌》、《抬木头歌》、《洗房柱歌》和《斗楼梯歌》等。在远古时,傣族的先民们多为穴居或栖于树上,这适于游居采撷植物和渔猎。随着对动植物的家养和农耕的开始,人们便有盖造住房的需求。傣族传说中的一位智者帕雅桑木底对于住房的设计与建造就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产生的。桑木底一共盖了3种住房,这3种住房的式样虽然带有神话的因素,但均是实实在在的仿生的结果。首先他从\人们站在树下躲雨\中得到启发,用树叶、茅草盖了一种平顶草房,可是一下雨就漏水,无法住人。后来他观察到\猎犬蹲在地上受雨淋,屁股坐地、狗身像个斜坡前后低,雨水打在猎犬身上循着狗身直往下淌\,得到启示而盖了一种前高后低的\杜玛掀\(意为狗头窝棚)的住房。这种\杜玛掀\虽然解决了屋顶的排水问题,但地上的水还会涌进房子,解决不了潮湿的问题。正当桑木底想改进\杜玛掀\而苦苦思索之时,天王帕雅英变成一只美丽的凤凰(糯哼)冒着风雨飞到他面前。凤凰扬扬双翅,暗示屋脊应是人字架;凤凰低头拖尾暗示要蒙住人字架的两侧,以挡侧面飘来的风雨;凤凰将脚立在地上托住身子暗示住房要分上下两层。凤凰飞走后,聪明的桑木底就按凤凰在风雨中的舞姿,设计了这种既能遮风挡雨,又能防潮、防猛兽的高脚竹楼,称为\烘哼\(凤凰楼),一直沿袭至今。

3

\烘哼\较好地解决了人类在林海中居住的许多环境问题。在桑木底创建\烘哼\的过程中,由于一次山洪暴发,他抢救了很多动物,所以在重建竹楼时,得到了各种动物的帮助。屋子结构中的\宁掌\就是大象献出了它的\舌头\,\琅玛\是狗献出了它的\背\,\钢苗\是猫献出了它的\下巴\,\苾养\是白鹭献出了它的\翅膀\等。所以竹楼的很多部分,至今都用动物来命名。这些传说反映了傣族的先民在住房的设计与改进过程中不断向生物学习,具有朴素的仿生学知识。 在\烘哼\的发展过程中,傣族人民以他们的聪明才智,不断完善其结构和优选其建材。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在每根接触地面的柱子下面均垫上一块大的鹅卵石,使柱子不直接接触地面,阻断了热带潮湿地面水分上升与白蚂蚁向上筑蚁路,保护了竹木结构的房子。据传说,这是勐罕的第一个土司,叫雅版纳(女)发明的。对于非接触地面不可的站台柱子和埋入土壤的冲米臼,他们则选用那些耐腐蚀和白蚂蚁不容易啃食的木料,如重阳木(Bischofia javanica)、思茅豆腐柴(Premna szemaoensis)和帽柱木(Mitragyna diversifolia)。对于房子各部分的木料的选用,傣家人均有丰富的经验,最重要的两根称为\梢岩\(男柱)、\梢喃\(女柱)的中柱要选用最粗大、标直的红毛树(Schima wallichii)、山白兰(Paramichelia baillonii)等,既能承受重力,又不易受虫蛀,经久耐用。这反映了他们具有丰富的树木和木材的知识。

为了使竹楼经久耐用,他们还创造了一些实用的、行之有效的竹木料的简单处理方法。有些竹木材料在砍伐以后要放在河里或水塘里

4

浸泡数个月,溶去一些可溶性物质如木糖,使淀粉经发酵后变质,而不招惹蛀虫和减少微生物的寄生。那些需直接埋进土壤的木材则用火烧,使其入土部分变硬、改性和有一层炭保护。此外在竹楼上设有不封闭的火塘,烧火时烟雾弥漫,起着防虫、抗腐的烟雾化学作用。当然,竹楼最怕的是火灾。对此每个村社均有\用火\的乡规民约,在干季的白天均不准在家用火,如要用火则要到村外指定的地方。所以,村社的竹楼极少发生火灾。 二、 傣族竹楼形成形成的原因

傣族竹楼的形成原因与因素是很多的,归纳起来,可分为自然气候原因和社会人文原因两大类: (一) 气候、地理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傣族竹楼的建造,完全是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 云南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地区,这里的地形高差变化较大,北部为山地,东部为高原,西部却为平原。全区气候差别也大,山地海拔达1700米,属温带气候;平原海拔750-900米,属亚热带气候;有的河谷平原,海拔只有500米,已属于热带气候了。傣族人民大多数居住在平坝地区,常年无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达21℃,年平均降雨量达1700毫米以上,有明显的干季之分,而每年5月至10月的雨季期间降雨量占全个的85%以上,没有四季的区分,在平坝区附近山峦起伏,森林茂密,坝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为了适应这炎热潮湿多雨的自然环境,傣族的先民们利用这里极其丰富的竹木自然资源,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的建筑——干栏

5

热,濒临江畔,还可一日十浴。 (二)发展演变阶段

第一阶段的竹楼是名副其实的竹楼。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是竹子:竹柱、竹梁、竹墙、竹地板、竹楼梯,就是盖屋面的草排也是用竹篾拴扎。第二阶段的竹楼以木料为主,竹料为辅,屋面铺盖从缅甸引进的小缅瓦。第三阶段的竹楼为砖木混合结构,砖砌柱,木料作梁、墙、地板、屋面用小缅瓦铺盖。第四阶段的竹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采用当今国际最先进的IMS体系,整体预应装配。屋面采用现代防火材料铺盖。

四个阶段的竹楼建筑虽然在建筑材料与工程技术上不尽相同,但都保持了傣族竹楼的建筑风格与特色。每个阶段的竹楼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充分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水平。 (三) 现状

千百年来,傣家竹楼已经经历了从竹质结构建筑、木质结构建筑到砖混结构建筑的变化。早年那种竹柱、竹梁、竹门、竹墙的竹楼已成“历史文物”,但竹楼这个名称却依然响亮。如今的竹楼,其实已经以木材为主要材料,是木柱、木梁、木檩、板墙的瓦楼。城镇附近的傣寨里,还出现了一批钢混结构,磁砖贴面的现代“竹楼”。有些竹楼,还单独设置厨房,使客厅显得更宽敞干净。昔日客厅中的竹桌竹凳已被家用电器和沙发取代。如今的竹楼,阳台上有花,竹楼旁有果。只要走下阳台便可赏花、摘果。这等“楼居”已是今非昔比,到

11

西双版纳游览的客人,无不为之叫绝。

进入80年代末期,西双版纳一些地方的傣族村寨民居发生变化,它彻底改变了竹楼传统建筑风格,大量汉族式样的砖柱砖墙落地建筑拔地而起,失去了民族传统特色,变得面目全非。国内外有识之士对此深表忧虑,并开始作长期的研究与设计。他们积极探索如何使新一代竹楼采用现代建筑建材、最先进的工程技术,在保持传统竹楼建筑风格与特色不变的前提下,满足现代人对物质和精神的更高需求,体现当今以人为本的时代气息。 五、傣族竹楼对我们的启示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居合一”的的思想。如今的城市,如同由钢筋混凝土所构成的“丛林”一般,建筑的同质化、生活的规律化、行为的刻板化使人们丧失了很大的生活乐趣。当我们的建筑师经过苦苦的思觅之后,发现了古人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很多的借鉴思想。

中国古代建筑中所体现出的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人居合一”的境界。“深山藏古寺”是一种意境,道观、寺庙中,我们似乎会有一种“脱俗”的感觉;园林艺术之所以长盛不衰,就在于假山流水、荷塘湖池、亭台楼阁达到了较为完美的融合;国画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西双版纳的极大魅力也在于此。

傣族竹楼是不含有过多人工雕饰的,其与自然的融合,是没有经过任何刻意的雕琢的。人在竹海中,食在竹林中,楼由竹林生,乐在竹品上,这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范例。

12

(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要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之下,很多民族的文化与特质消失了。在我们国家,由于过分的效仿“西式风格”, 哈韩、哈日、哈美等的兴起与流行,使得我们民族的很多传统与特质慢慢蜕化了。当外国人在潜心研究我们古人的智慧时,我们却在把“洋垃圾”当做宝贝。围棋、茶道、饮食文化本是我们民族与国家的特质,但是,提围棋与茶道,西方人会认为是日本的,提饮食与医学,西方人会认为是韩国的。“端午节”被高丽棒子抢注之后,我们才深深意识到继承与保护民族传统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冲击与影响。 原本淳朴的民风、 朴素的思想等都在发生变化,西双版纳一些地区为了短期的利益,而废弃了传统民族的习俗与建筑。这无疑是“竭泽而渔”,这是不会长久的。丽江古城是个例子,其内城是不允许建现代化的建筑的,纳西文化因此被较为完好地保存了下来,、神秘的东巴文化、造型别致的小院、潺潺的流水、古朴的民风、悠闲的生活节奏,因此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三)、处理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保护传承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传统竹楼的材料多取自天生的竹子, 而天然的竹子存在耐腐蚀性差、不够结实牢固、结构不均匀等缺点与不足,所以已不能满足现代傣家人的生活需求了。一些人为了改善生活品质,把竹楼建成了“木楼”,或者干脆建成汉族式样的砖瓦、混泥土结构。这在不知觉中,悄然改变着傣族的民族特质。任其发展,对于以旅游业

13

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的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是十分不利的, 为了保护西双版纳傣族竹楼的“原生态”,我们应当注意从竹材料入手,应用现代的加工工艺和防护处理技术来改进竹材料,以解决传统竹楼存在的诸多缺点,全面提高竹楼居民的居住质量,以从本质上保持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特质。

总结

傣族的竹楼文化内涵是深厚的,对于一个生活在竹的世界中的民族,通过对他们的住所 —— 竹楼进行分析,便可洞察其“竹文化”的博大与深邃。在新时期下,我们应当把傣家竹楼列入到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考虑之中,而不图暂时、短期的经济利益。如何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保护好民族传统文化之间找到契合点是我们所要必须认真思虑的。

14

参考论文

(1)关传友,《中华竹文化概览》,《竹子研究汇刊》第20卷第3期,2001年7月,第48~51页。

(2)杨宇明、王慷林,《西双版纳竹楼的发展》,《竹子研究汇刊》第22卷第4期,2003年10月,第75~80页。

(3)田静,《西双版纳傣族竹文化研究》第26卷第2期,2009年4月,第137~140页。

(4)高立士,《西双版纳傣族竹楼文化》,《云南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第75~81页。

(5)赵金萍,《傣族竹制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1月,第52~54页。

(6)孟娴,《傣族竹楼的原生态文化及其保护性演进》,《古城新韵》,第52~26页。

(7)童雅琴,《傣族竹楼 民居艺术的一朵奇葩》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k0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