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套128页)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全册)同

更新时间:2024-03-29 17: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共23套128页)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全

册)同步练习 配套检测汇总

基础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修纂(zuǎn) 奠定(diàn) ..

底蕴(yùn) .B.载体(zǎi) .烙印(lào) .C.阐发(chǎn) .崛起(jué) .D.频繁(pín) .

扎扎实实(zā) .

拓展(tuò) .

越堆越高(duī) .祛除(qū) .

踌躇满志(chú) .编撰(zuàn) .

衔接(xián) 提纲挈领(qiè) ..

解析A项,“扎”应读“zhā”;B项,“载”应读“zài”;D项,“撰”应读“zhuàn”。 答案C 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体裁 崇高 内涵 承前起后 B.顶盛 巅峰 颁布 著书立说 C.涌现 赋与 贬值 一脉相承 D.相继 利弊 浮躁 责无旁贷 解析A项,起—启;B项,顶—鼎;C项,与—予。 答案D 3.导学号5495000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国学著作汗牛充栋,虽然是很多古人杰出智慧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成分。 ....B.中央希望经济战线上做实际工作和做理论工作的同志,和衷共济,通力协作。 ....

C.艺术创作没有终南捷径,急功近利千万要不得。人一旦踏上了追求艺术的道路,就需要做好....准备:只管耕耘别问收获。只有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才能锤炼出好的艺术修为,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D.当这个小偷升堂入室,准备再次盗窃王云家的财物时,被警察逮个正着。 ....解析D项,“升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答案D 4.导学号5495000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虽然经济有了发展,但脆弱的生态环境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让人类更好地适应自然,让自然更好地造福人类,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B.德国是西方现代化大国,不仅以其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制造业闻名世界,而且在哲学、文学、音乐等领域拥有许多享誉全球的巨擘。

C.老舍经典话剧《茶馆》将首次在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上演,这出话剧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D.在风景优美但交通不便的山区搞开发的最大难处,在于既不能以牺牲“子孙饭”的代价发展,又必须解决和改善当下人们的实际困难。

解析A项,成分残缺,“让”前应加“如何”;C项,不合逻辑,“日前”是“以前”“几天前”的意思,不能与“正在”连用;D项,搭配不当,“改善”与“困难”不搭配。 答案B 5.下列各句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鲁迅的《摩罗诗力说》等都是承前启后的重要著作 ②长期闭关锁国的局面,被外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所打破 ③在这方面,王国维和鲁迅的研究以及黄遵宪的创作与实践就很有代表性 ④近代是中国社会的又一个转型期 ⑤西方

的科技、文化思潮进入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如何将西方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结合起来

A.②④③⑤① B.④②⑤③① C.③④⑤②① D.⑤④①③②

解析④是总括性的句子,应作为第一句;其他各句按时间顺序排列,应为②⑤③①。 答案B 能力提升

一、阅读鉴赏

导学号5495000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消费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对消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

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两个概念。消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的态度、习俗、信念、价值观、规范以及技能等。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至此,可以把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定义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其中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理解和欣赏文化产品的能力。显然,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分别与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相对应。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种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

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要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者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文化消费品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选自资树荣《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研究》,有删改)

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文化消费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的过程,是消费者获得精神享受的过程。

B.消费者支付货币消耗文化产品和免费观赏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展演,都属于文化消费。

C.文化活动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需求,给个人、社会带来各种福利,是文化消费的体现。

D.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与文化消费相对应,是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中A、B、D三项的表述均与文本内容相符。C项,“是文化消费的体现”表述不正确,原文第1段的表述是“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 答案C

7.下面对“文化消费品位”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消费者乐于为文化产品消费,经过多次消费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就是该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

B.消费者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建立在其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这一客观基础之上;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C.消费者能够欣赏鉴别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其文化消费品位起了很大作用。

D.文化消费品位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会随消费者文化底蕴、消费能力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解题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本题中A、C、D三项的表述均与文本内容相符。B项,“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表述错误,原文第4段的表述是“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答案B 8.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

A.到书店购买图书阅读属于文化消费,而到图书馆借阅则不属于文化消费。

B.商人收藏画作与画家收藏画作的不同,在于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

C.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消费群体,中学生因年龄、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比较接近,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

D.文化消费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提高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有助于推动一个群体、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由文章第1段“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可知“到图书馆借阅则不属于文化消费”的说法错误;B项,由原文第3段“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可知“在于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的表述错误。C项,由原文第4段“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要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者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可知“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的结论错误。 答案D 二、语言表达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从新课改的视角看,教师不应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① ,他将“游客”引入佳境,自由观赏、探究奥秘,但当“游客”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茫然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他不会置身事外,② ,令人如沐春风,有时还要像仙人指路,在“游客”的思路出现滞涩凝绝时轻灵而高妙地一“点”,即收到③(诗句)“ ”的奇效。

参考答案①教师更应像一个导游 ②而是适时出面做精彩解说 ③柳暗花明又一村 10.(2016·全国高考Ⅱ卷)下面是某校团委“中国梦演讲赛”工作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首先要把握框架图的结构,然后按照由上往下的顺序逐层介绍。该图共四个层级,由第二层“5月4日”可知是举办时间,由“组织工作”“宣传工作”可知分两个方面的工作内容,据此整理作答即可。不能漏掉框架图所包含的要点,注意题干中的字数等其他的要求。

答案示例“中国梦演讲赛”拟于5月4日举行,赛事需要组织和宣传。组织工作需要联系报告厅,选拔20名参赛者,最后评出6个奖项;宣传工作包括出海报、组稿,并在学校网站和校报报道。

基础夯实

1.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就有道而正焉 正:正确。 .B.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C.愿无伐善,无施劳 施:表白。 .D.知者动,仁者静 .

动:活动。

解析A项,修正;B项,同“智”,聪明、明智;D项,活跃。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可谓好学也已

B.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C.饭疏食、饮水

D.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解析“已”通“矣”。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就有道而正焉 B.乐亦在其中矣 ....C.敝之而无憾 ..

D.一日克己复礼 ..

解析A项,古义:有道德的人。今义:有办法。C项,古义:不觉得可惜。今义:没有遗憾。D项,古义:一旦,表示假设。今义:一天。 答案B

知:了解,知道。

4.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 。 (4)及其壮也, , 。

答案(1)敏于事而慎于言 (2)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3)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4)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

能力提升

一、阅读鉴赏

(一)导学号5495000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愿:愿意。 .B.敝之而无憾 .C.愿无伐善 .D.颜渊、季路侍 .

敝:破,坏。 伐:夸耀、炫耀。 侍:侍奉。

解析D项,侍:立侍。 答案D 6.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少者怀之 B.愿闻子之志 C.敝之而无憾 D.择其善者而从之

解析A、C、D三项中“之”均为代词;B项中“之”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答案B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盍各言尔志?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参考答案(1)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

(2)(我的志向是)老人使他安于我的奉养,朋友使他信任我,少年人使他怀念我。 8.孔子的回答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志向?(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体现了他“仁者爱人”、以爱天下为己任的人生志向。(大意对即可) (二)导学号54950004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第9~10题。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注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这里的“礼”,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9.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和”。儒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 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意思。儒家认为:“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事事都要讲“和”。

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有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D.“和”是儒家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解析“事事都要讲‘和’”与原文“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的主张相违背。 答案B 10.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要分析出“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的区别。

参考答案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对事情的看法却不盲目附和;而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不讲求原则,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同而不和”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

参考译文有子说:“礼的施行,以和谐为美。前代君王的治道,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大事小事都遵循这个道理。如果有行不通的地方,只是知道和谐为贵的道理而一味追求和谐,不懂得用礼来节制的道理的话,也是行不通的。”

(三)导学号54950005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第11~12题。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①

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

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子路》)

注①樊须:樊迟。②襁:又称背单,背负小孩用的布单或布带。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2)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参考答案(1)樊迟请求学习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经验丰富的老农民。”

(2)那么四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襁褓中的子女来投靠了,哪里用得着亲自种庄稼呢? 12.孔子在这段文字中的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解析要联系孔子的一贯主张和这段文字里出现的重要词语来分析。 参考答案当权者应做到好礼仪,爱好道义,讲诚信。

参考译文樊迟请求学习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经验丰富的老农民。”又请求学习种菜。孔子说:“我不如经验丰富的老菜农。”樊迟退出。孔子说:“樊迟真是个干粗活的人啊!居上位的人讲究礼节,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尊敬;居上位的人喜欢道义,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居上位的人讲信用,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实在。若能如此,那么四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襁褓中的子女来投靠了,哪里用得着亲自种庄稼呢?” 二、语言表达

13.仔细阅读下面的一幅漫画,请给漫画拟一个题目,然后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幅漫画的寓意。

题目: 寓意: 答案示例题目:偏爱

寓意:讽刺了社会上有些人只看重“职”却对“责”漠然视之。 14.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

面对文化的历史碎片,我们畅想。

要求:语言形象;至少运用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不少于80字。

答案示例一角飞檐,诉说着悠悠的往事;一块残碑,浸润了苦辣辣的岁月;一片竹简,浓缩了沧桑的岁月……文化历史的碎片汇成了一条宽阔的河流,让我们驾一叶小舟,摇一支瘦桨,畅想历史的星空,追逐远去的时光。

基础夯实

1.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就有道而正焉 正:正确。 .B.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C.愿无伐善,无施劳 施:表白。 .D.知者动,仁者静 .

动:活动。

解析A项,修正;B项,同“智”,聪明、明智;D项,活跃。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可谓好学也已

B.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C.饭疏食、饮水

D.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解析“已”通“矣”。 答案A 知:了解,知道。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就有道而正焉 B.乐亦在其中矣 ....C.敝之而无憾 ..

D.一日克己复礼 ..

解析A项,古义:有道德的人。今义:有办法。C项,古义:不觉得可惜。今义:没有遗憾。D项,古义:一旦,表示假设。今义:一天。 答案B 4.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 。 (4)及其壮也, , 。

答案(1)敏于事而慎于言 (2)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3)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4)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

能力提升

一、阅读鉴赏

(一)导学号5495000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愿:愿意。 .B.敝之而无憾 .C.愿无伐善 .D.颜渊、季路侍 .

敝:破,坏。 伐:夸耀、炫耀。 侍:侍奉。

解析D项,侍:立侍。 答案D 6.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少者怀之 B.愿闻子之志 C.敝之而无憾 D.择其善者而从之

解析A、C、D三项中“之”均为代词;B项中“之”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答案B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盍各言尔志?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参考答案(1)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

(2)(我的志向是)老人使他安于我的奉养,朋友使他信任我,少年人使他怀念我。 8.孔子的回答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志向?(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体现了他“仁者爱人”、以爱天下为己任的人生志向。(大意对即可) (二)导学号54950004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第9~10题。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注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这里的“礼”,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9.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和”。儒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 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意思。儒家认为:“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事事都要讲“和”。

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有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D.“和”是儒家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解析“事事都要讲‘和’”与原文“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的主张相违背。 答案B 10.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要分析出“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的区别。

参考答案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对事情的看法却不盲目附和;而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不讲求原则,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同而不和”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

参考译文有子说:“礼的施行,以和谐为美。前代君王的治道,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大事小事都遵循这个道理。如果有行不通的地方,只是知道和谐为贵的道理而一味追求和谐,不懂得用礼来节制的道理的话,也是行不通的。”

(三)导学号54950005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第11~12题。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①

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

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子路》)

注①樊须:樊迟。②襁:又称背单,背负小孩用的布单或布带。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2)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参考答案(1)樊迟请求学习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经验丰富的老农民。”

(2)那么四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襁褓中的子女来投靠了,哪里用得着亲自种庄稼呢? 12.孔子在这段文字中的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解析要联系孔子的一贯主张和这段文字里出现的重要词语来分析。 参考答案当权者应做到好礼仪,爱好道义,讲诚信。

参考译文樊迟请求学习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经验丰富的老农民。”又请求学习种菜。孔子说:“我不如经验丰富的老菜农。”樊迟退出。孔子说:“樊迟真是个干粗活的人啊!居上位的人讲究礼节,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尊敬;居上位的人喜欢道义,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居上位的人讲信用,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实在。若能如此,那么四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襁褓中的子女来投靠了,哪里用得着亲自种庄稼呢?” 二、语言表达

13.仔细阅读下面的一幅漫画,请给漫画拟一个题目,然后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幅漫画的寓意。

题目: 寓意: 答案示例题目:偏爱

寓意:讽刺了社会上有些人只看重“职”却对“责”漠然视之。 14.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

面对文化的历史碎片,我们畅想。

要求:语言形象;至少运用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不少于80字。

答案示例一角飞檐,诉说着悠悠的往事;一块残碑,浸润了苦辣辣的岁月;一片竹简,浓缩了沧桑的岁月……文化历史的碎片汇成了一条宽阔的河流,让我们驾一叶小舟,摇一支瘦桨,畅想历史的星空,追逐远去的时光。

基础夯实

1.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亦:也。

B.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餍:满足。 C.唇竭则齿寒 .竭:缺失。 D.毁绝钩绳而弃规矩 .

钩:木匠画曲线的工具。

解析A项,亦:句首助词,无义。 答案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语气词,表疑问语气。B项,前者为语气词,用在句中表舒缓语气;后者为语气词,用在句末表肯定和判断语气。C项,语气词,表陈述语气。D项,结构助词,的。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 B.阖四竟之内

C.然则乡之所谓知者 D.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解析A项,“匮”同“柜”,柜子;B项,“竟”同“境”,疆界;C项,“乡”通“向”,先前,从前。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B.窃国者为诸侯 ..C.灭文章,散五采 ..D.故尝试论之 ..解析A项,不行,古义:不能行窃。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C项,文章,古义:文辞,文饰。今义: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D项,尝试,古义:曾经试图。今义:试,试验。 答案B 能力提升

一、阅读鉴赏

(一)导学号54950009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

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者,皆外立其德而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示:显露。 .B.擿玉毁珠,小盗不起 .

C.殚残天下之圣法 殚:害怕。 .D.则天下不铄矣 .

铄:炫耀。

解析C项,“殚”的意思是“尽,全”。 答案C 6.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是庄子“绝圣弃知”主张的一项是( ) ①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②擿玉毁珠,小盗不起

③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 ④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 ⑤毁绝钩绳而弃规矩 ⑥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⑥ D.②③⑤⑥

解析①是老子的观点,庄子在这里只是引用这种观点,是为了说明“仁义圣智”不能向别人显示。⑥是庄子展示的“绝圣弃知”后的理想社会,不属于其主张。 答案B 7.下列有关文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认为断绝圣人,摒弃智慧,社会就会安定,大盗就能中止;丢弃那些贵重的器物,不崇尚珠宝金玉,人们就不会偷盗。

B.庄子认为是斗斛、秤杆等量器的出现,造成了百姓的争斗,要解决这种争斗,最好的办法是“掊斗折衡”。

C.庄子基于自己被压迫的阶层和对为统治者服务的儒家的仇恨,明确提出要折断工倕的手指,钳住杨朱、墨翟善辩的嘴巴。

D.庄子认为,天下出现邪恶的原因,在于曾参、史鱼、杨朱、墨翟、师旷、工倕和离朱之流炫耀自己的品德和智慧,迷乱了天下人。

解析C项,表述错误,“庄子基于自己被压迫的阶层”才对统治者和儒家仇恨在文中没有依据。庄子的思想是对当时混乱的社会的深刻认识,与自己所处的阶层无关。 答案C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2)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解析翻译的重点在对文言实词含义的把握,注意“殚”“残”“含”“知”“德”“僻”等词的含义。 参考答案(1)尽皆摧毁天下的圣人之法,百姓方才可以谈论是非和曲直。

(2)人人都保有原本的智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迷惑;人人都保有原有的秉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偏离正道之事。

(二)导学号549500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2题。

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擿:扔掉。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雪宫:齐宣王出巡时休息的行宫。②转附:山名,可能是今天山东的芝罘山。下面的“朝儛”也是山名。③睊睊胥谗:群人侧目而视,怨声载道。睊睊,侧目而视的样子。胥,都。谗,谤。④慝:邪恶。⑤方:违抗。⑥畜:制止。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非:非议。 .B.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C.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 ..D.其诗曰:“畜君何尤?” .

度:法度。

粮食:粮食被消耗掉。 尤:突出。

解析D项,尤:过错。 答案D 10.以下六句话分成四组,全属于“与民同乐”的思想或行为的一组是( ) ①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②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③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④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⑤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⑥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⑥ D.①③⑤⑥

解析②表达的是齐景公出游的意愿;③表达的是诸侯朝拜天子的职责。排除含这两句的选项即可。 答案C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写作方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先承齐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了为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中心论点。

B.这是一篇记叙文,文章记叙生动,形象鲜明,人物对话很有个性,逼真地再现了齐相晏子的机智灵活和雄辩才能。

C.晏子先引用谚语肯定君主巡游的正确,为下文写君主应关心民生与民同乐张本。接着,晏子又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指出先王的出游是与治国相结合的,而现在的君主出游却是为了自己享

乐。

D.孟子主要以引述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以及景公与民同乐的范例来劝诫齐宣王要与民同乐、与民同忧。

解析B项,本文是论辩文,不是记叙文,“记叙生动,形象鲜明”的说法牵强附会。 答案B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解析第(1)句注意“乐”“忧”的活用,第(2)句注意“何……也”句式的翻译。

参考答案(1)以百姓之乐为乐的,百姓也会以君主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的,百姓也会以君主之忧为忧。(2)我该怎样加强修养才能跟古代圣君的游览相比呢?

参考译文齐宣王在雪宫接见孟子。宣王说:“贤者也有这种乐趣吗?”

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得不到这种乐趣,就会非议君主。得不到乐趣就非议君主,固然不对;作为百姓的君主却不能与百姓一起欢乐,也同样不对。以百姓之乐为乐的,百姓也会以君主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的,百姓也会以君主之忧为忧。能与天下同乐,与天下同忧,做到这步却不能称王的,还没有这种情况。

“从前齐景公向晏子询问说:‘我准备到转附、朝儛两处去游览,再顺着海滨南行,直到琅邪,我该怎样加强修养才能跟古代圣君的游览相比呢?’

“晏子回答说:‘问题提得多好啊!天子到诸侯国视察叫作巡狩,所谓巡狩,就是巡视诸侯守卫的疆土;诸侯去朝拜天子叫作述职,所谓述职,就是报告他所承担的职责。没有跟事情不相关联的。春季巡察农耕而补助贫困的农户,秋季巡察收获而帮助歉收的缺粮户。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来游历,我怎能得到休息?我王不来巡视,我怎能得到赏赐?巡游又考察,是诸侯们的法度。”如今就不是这样:国君出游兴师动众消耗粮食,饥民吃不到食物,劳苦者不得喘息。人们侧目而视,怨声不绝,百姓(被迫)作恶。(这种巡游)背逆天意,欺虐百姓,吃喝挥霍如流水。流连荒亡,是诸侯们的忧患。从上游玩到下游乐而忘返叫作‘流’,从下游玩到上游乐而忘返叫作‘连’,无节制地打猎叫作‘荒’,无休止地酗酒叫作‘亡’。古代的圣君,既没有这种‘流连’的癖好,也没有这种‘荒亡’的表现。这就只有看君主的选择决定了。’

“景公很高兴,在都城作了充分的准备,再驻扎郊野。于是打开仓廪,赈济贫困。又召集乐官说:‘给我创作出君臣同乐的乐曲来!’这就是《徵招》《角招》之曲。歌词中说:‘制止国君究竟有什么过错?’制止国君,就是爱护君主的意思。” 二、语言表达

13.根据语境补写两句话,使语段逻辑严谨,语言流畅。

审视自然和社会,我们常常为一种叫坚守的美丽所打动。“严霜珍异类,卓然见高枝”,这是青松在严寒中的坚

守; ;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是革命烈士对信仰的坚守……

答案示例“非梧桐不止,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是凤凰在清贫中的坚守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古圣先贤对高洁的坚守

14.导学号549500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各补写一句话,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 司马谈把先秦诸子划分为“六家”,刘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十家”。这对春秋战国思想的研究是有贡献的,但应指出,① 。如杨朱学派在当时影响颇大,而且杨朱与老子、庄子不同,其观点立场更不一样,不宜列入道家,应是独立的一家。还应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② 。据韩非所说,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在儒家八派中,影响较大的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和荀子都不是简单地继承孔子,而是各有发展。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第①处要注意后面是说这种分类不科学、不准确;第②处要注意后面的举例,说明每一家中又分出了若干学派,而且这些学派是在继承中有发展。 参考答案①这些划分并不完全正确(科学、合理等) ②同一家分化出来的不同流派在继承中发展

基础夯实

1.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厚敛以雕墙 雕:刻画,绘制。 .B.伏甲,将攻之 .C.宣子田于首山 .

甲:士兵。 田:打猎。

诒:此。

D.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

解析诒,遗留。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

A.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

B.古之良大夫也 .C.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D.伏甲,将攻之 .

解析A项,代词,所犯的过错;B项,助词,的;C项,助词,的;D项,和例句一样,代词,代指赵盾。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三进及溜

B.而观其辟丸也 C.既而与为公介

D.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解析A项,“溜”通“罶”,屋檐下滴水处,这里指屋檐下;B项,“辟”同“避”,躲避;D项,“阙”通“缺”,过失。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书法不隐 ..B.弃君之命,不信 ..C.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D.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

解析A项,古义:记事的原则。今义:文字的书写艺术,特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B项,古义:不守信用。今义:不相信。D项,古义:不合礼法。今义:①不礼貌,②调戏(妇女)。 答案C 能力提升

一、课内阅读

(一)导学号549500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9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脄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能。 .B.宣子骤谏,公患之 骤:多次。 .C.使胟麑贼之 .D.遂自亡也 .

贼:刺杀。 亡:死亡。

解析D项,“亡”应为“逃走”的意思。 答案D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而观其辟丸也 ②问其故,而患之 ..B.①使妇人载以过朝 .

②遂扶以下 .

C.①宣子田于首山 ②舍于翳桑 ..D.①未知母之存否 ②而为之箪食与肉 ..

解析A项,均为连词,表顺承关系。B项,相当于“而”,表顺承关系。C项,均为介词,在。D项,①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指代灵辄。 答案D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与赵盾忠于职守、为人正直有关的一项是( ) ①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②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③宣子骤谏,公患之。

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⑤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⑥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③④

解析①③④表现其忠于职守、为人正直。②为士季和晋灵公的行为,与赵盾无关。⑤与赵盾忠于职守、为人正直无关。⑥为翳桑饿人灵辄的奋力保护,非赵盾的举动。 答案D 8.下列对晋灵公最终被杀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明确表态,“吾知所过矣,将改之”。但未能有终,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赵盾。

B.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未能接受大臣进谏,荒淫无道“犹不改”,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赵盾。

C.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未能接受大臣进谏,“改之”是假,“不改”是真,再三企图谋杀忠臣赵盾。

D.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表示“吾知所过矣,将改之”,但决心不大,边改边犯,又再次企图谋杀忠臣赵盾。

解析A、B两项把宣子与赵盾视为两个人不正确,A项中又说晋灵公“能够接受大臣进谏”,也不正确。D项,“能够接受大臣进谏”不正确,说“边改边犯”也不对。 答案C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2)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3)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参考答案(1)您能够坚持到底,那就是国家的保障了,岂止是臣下们依靠它。

(2)赵盾说:“不用人而利用狗,即使勇猛,又有什么用呢!”一边搏斗,一边向外走。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

(3)(我)在外做贵族的仆隶三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 (二)导学号54950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东郭偃臣崔武子。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

庄公通焉,骤如崔氏,以崔子之冠赐人。侍者曰:“不可。”公曰:“不为崔子,其无冠乎?”崔子因是,又以其间伐晋也,曰:“晋必将报。”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乃为崔子间公。

夏五月,莒为且于之役故,莒子朝于齐。甲戌,飨诸北郭,崔子称疾,不视事。乙亥,公问崔子,遂从姜氏。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公拊楹而歌。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甲兴,公登台而请,弗许;请盟,弗许;请自刃于庙,弗许。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近于公宫,陪臣干掫有淫者,不知二命。”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叔孙宣伯之在齐也,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生景公。丁丑,崔杼立而相之,庆封为左相,盟国人于大宫,曰:“所不与崔、庆者——”晏子仰天叹曰:“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乃歃。辛巳,公与大夫及莒子盟。

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节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有改动)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偃御武子以吊焉 御:驾车。 .B.又以其间伐晋也 间:乘机。 .C.公问崔子,遂从姜氏 .

D.欲弑公以说于晋 说:解释。 .

解析C项,问:问候。 答案C 11.下面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崔武子杀庄公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 ②庄公通焉,骤如崔氏 ③以崔子之冠赐人 ④崔子称疾,不视事 ⑤公问崔子,遂从姜氏 ⑥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解析①为崔子迎娶棠姜,④是崔子避开庄公,⑥是庄公的行为。 答案D 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篇幅虽短,但作者却能将各种纷繁复杂的事件安排得有条不紊,显示出高超的叙事艺术。

B.齐庄公与东郭姜私通是遭崔武子所弑的根本原因,因为这是文章中的主要矛盾。 C.庄公死后,晏子利用哭丧的机会,既谴责了杀人者崔武子,又谴责了庄公。

D.文章的末段,虽然用笔不多,但使值得千古史家效法的楷模形象跃然纸上,令人感动。 解析“根本原因”和“主要矛盾”有误,应该是导火索。 答案B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

(2)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 参考答案(1)齐庄公跳墙而逃,被人射了一箭,射中大腿,掉到墙内,(甲士们)于是杀了他。

(2)所以,国君为社稷而死,那么,我们就要为他去死;为社稷而逃亡,我们也应当随他逃亡。如果国君只为自己的私利或死或逃,那么除非他过于宠幸的人,谁敢为他去死或逃亡?

参考译文齐国棠公的妻子,是东郭偃的姐姐。东郭偃是崔杼的家臣。棠公死了,东郭偃为崔杼驾车去吊唁。崔杼看到棠姜很美,便很喜爱她,于是娶了过来。

齐庄公和棠姜私通,屡次去崔家,把崔杼的帽子赐给别人。侍者说:“不行。”齐庄公说:“除了崔子,别人难道就不会有同样的帽子了吗?”崔杼由此而生弑君之心,又因为齐庄公乘晋国的动乱而进攻晋国,说:“晋国必然要报复。”崔杼想杀死齐庄公来向晋国解释,而没有得到机会。齐庄公鞭打了侍人贾举,后来又亲近贾举,贾举就替崔杼窥伺齐庄公。

夏季五月,莒国由于且于这次战役的缘故,莒子到齐国朝见。十六日,齐庄公在北城设享礼招待他,崔杼推说有病,不参与宴请莒子的公务活动。十七日,齐庄公去问候崔杼,趁机来找姜

问:询问。

氏。姜氏进入室内和崔杼从侧门出去。齐庄公拍着柱子唱歌。侍人贾举禁止庄公的随从入内,自己走进去,关上大门。崔杼的甲兵起而攻庄公,齐庄公登上高台请求放了自己,众人不答应;请求通过盟誓相互和解,众人也不答应;请求在太庙自杀,众人还不答应。众人都说:“君王的下臣崔杼病重,不能听取您的命令。这里靠近君王的宫室,陪臣巡夜系拿淫乱的人,只听崔杼的命令,不听他人命令。”齐庄公跳墙而逃,被人射了一箭,射中大腿,掉到墙内,(甲士们)于是杀了他。

晏子立在崔氏的门外,他的手下人说:“(您也要)为君王而死吗?”晏子说:“他是我一个人的君主吗?我(为什么)要为他死?”手下人说:“逃亡吗?”晏子说:“是我的罪过吗?我(为什么)逃亡?”手下人说:“回家吗?”晏子说:“国君死了,回到哪儿去?作为百姓的君主,难道是借以高居于百姓之上的吗?应当对国家负起领导责任。作君主臣子的,怎么能只为俸禄,应当保养自己的国家。所以国君为社稷而死,那么,我们就要为他去死;为社稷逃亡,我们也应当随他逃亡。如果国君只为自己的私利或死或逃,那么除非他过于宠幸的人,谁敢为他去死或逃亡?况且别人立了君主又把他杀掉,我怎能为这样的君主而死?又怎能为这样的君主而逃亡?(但说到回家)我将回到哪里去?”崔杼开门,晏子进入,把齐庄公的尸体放在自己的大腿上哭,起来,依礼数顿足三次以表哀悼以后才出去。有人对崔杼说,一定要杀了他。崔杼说:“他是百姓所景仰的人,放了他,可以得民心。”

叔孙宣伯在齐国的时候,叔孙还把叔孙宣伯的女儿嫁给齐灵公,受到宠爱,生了齐景公。十九日,崔武子拥立景公为国君而自己出任宰相,庆封做左相,和居住在国都之内的人在太公的宗庙结盟,说:“如果不亲附崔氏、庆氏的话——”晏子向天叹气说:“婴不只亲附忠于君主、为国家谋利益的人,上帝明见此心!”于是就歃血盟誓。二十三日,齐景公和大夫以及莒子结盟。

太史记载说:“崔杼杀了他的国君。”崔杼杀死了太史。太史的弟弟接着这样写,因而死了二人。太史还有一个弟弟又这样写,崔杼放了他。南史氏听说太史都死了,拿了照样写好了的竹简前去。听到已经如实记载了,这才回去。 二、语言表达

14.下面是一位学者在关于网络阅读讨论中的即席发言,请用一句话提炼出他有关读书的主要观点。(不超过30字)

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什么叫文化?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但是一个人的好素质是从哪里来的?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来的,而是他自己真正读过一点书,有了文化底蕴。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为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个底蕴,没有这个积累,你就很容易被网上那些信息的潮流裹着走,失去了你自己。 参考答案读书积累的文化底蕴能使人在网络阅读时保持独立思考。

15.导学号54950014仿照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个句子。要求:与示例结构基本相同,修辞手法一致;个别词语可与示例重复,字数也可略有增减。

示例: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仿

句: , , ; 。

解析示例是个比喻句,用扣扣子来比喻人生,强调人生第一步的重要性。在仿写时,也要寻找类似的喻体,并采用“就像……一样,如果……,剩余的……;人生的……”的句式。

参考答案就像下棋对弈一样 如果某一步走错了 剩余的棋子都会难行 人生的棋子每一步都不可掉以轻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jl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