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最新教育文档

更新时间:2023-12-21 05:4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既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是对传统学科教学的变革和创新。这种变革与创新不是简单地用新技术把教科书和黑板搬到屏幕和网络上,从“人灌”到“机灌”,而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具、学具,实现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融合”,从根本上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学结构的变革。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以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学习”

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完全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更缺乏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而信息技术在历史学科中运用,彻底转变了这种单项式的学习弊端,学生不再满足教师的“一家之言”,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与方式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如讲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以往凭着教师的一张嘴,再津津乐道的描述,也激发不起那种强烈的爱国激情,而通过从网上搜集来的近百余张圆明园的图片,使学生即刻惊讶感叹,欣赏那一幅幅犹如仙境的宜人美景,联想到帝国

主义的疯狂掠夺而义愤填膺,对侵略者的暴行无比愤慨,对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与流失深感惋惜和痛心。又如讲解“五四运动”,学生远远不满足于教材中的介绍,而是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到网上广泛搜集相关材料,包括大事记、图片档案、“百年回声”、纪念文章、人物回忆、评论研究等栏目上的文字、图片、文献资料以及影音作品等珍贵的历史资料,使已逝去久远的历史变成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史实“再现”,不仅能详细全面地了解史实的来龙去脉,更从“五四”青年学生的爱国精神中倍受教育和感染。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可以将灿若群星的历史人物、图片绘画、新闻报道、知识竞赛、游戏活动、影视收听等融入历史教学的课堂,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促使学生更深刻地体察感悟历史。 二、学生学习的内容由以往的“教材”转向“多元化的资源”

传统教学方式完全被教材所束缚,超越教材就会受到各种责难和非议。然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再也不会局限于单调的书本知识,特别是互联网上大量的知识信息,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促使学生主动到知识海洋中去遨游。如我讲解“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一课,利用《清明上河图》与《东京梦华录》等文献资料相映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通过观察图的全卷,犹如“再现”了宋代汴梁城都市生活的繁荣。细看图的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突出了清明时节的特殊背景,使人感到

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再观汴河两岸,人烟稠密、粮船云集,船只首尾相接,纤拉、摇撸;横跨汴河上的虹桥,结构精巧、形式优美,桥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再分析热闹的市区街道,屋宇鳞次栉比、店铺招旗林立,行人肩摩接踵、往返川流不息;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高大雄伟的城门、绵延的驼队给东西方贸易往来以明显的点缀。通过对几幅局部图的观察分析,学生从中捕捉到北宋汴梁城经济与生活的重要信息,通过联想思维,归纳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城市格局的变化及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再引申分析而认识到中国传统农业习俗在城市生活孕育之下的新发展,使中国的城市文化达到新的高峰。从而也领悟出经济重心的南移而带来的重要影响。又如在讲解《西安事变》一课时,当时电视上也在播放《西安事变》的电视剧,学生不满足从课本当中学的的知识,又对电视剧当中的情节产生了一些疑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不杀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为什么不杀张学良?”等等疑问。学生通过上网查找各种文献资料,再结合电视剧中的具体情节进行分析,从国内当时的局势,世界局势,以及历史人物自身等进行综合分析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不杀蒋介石的原因和在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为什么不杀张学良的原因。并且理解了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不能等同于历史事实,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从多个方面辩证的进行。

三、学生的记忆方式由以往的“机械式记忆”转向“建构式

的学习”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依靠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特别是资源共享和交互式功能,学生的学习再也不是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机械式地记忆,而是通过广大资源的获取,分析和利用,建构起对某一知识的认识。如讲解“英国的工业革命”,学生对这一抽象的概念非常陌生,传统教学靠教师“一张铁嘴,一支粉笔”很难说清,即使用投影、幻灯等手段学生也难以从几张静态的图片中真正理解工业革命的作用和影响。而通过信息技术将蒸汽机与各种纺织机、交通工具的发明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效果截然不同。轰鸣的机器声与快节奏、高速度的流水线生产为课堂教学创设了直观的、生动的机器化生产的场面,特定的环境氛围拉近了与当今现代化工业的距离,目睹机器化生产的宏观场景,再与凋弊落后的封建式手工作坊进行对比,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内涵,自然认识到其产生的后果和影响,再引申思考,为什么说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两大对立阶级形成对各国革命运动将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又是怎样拉大了当今世界的贫富不均距离,造成世界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现象?等等。利用信息技术凸现特定的历史情境,不仅利于学生对某些重点、难点知识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分析,通过变抽象为形象,变无声为有声,使棘手的问题简单化,平板的形象立体丰满化。

四、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传统的“知识传承”转变为“知识创

新”

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通过良好教学环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思维促进主动求知,更重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向纵深探究,向更宽的知识面拓展。例如,讲解“一二·九”运动,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图片、资料(文字、个人回忆录、影视等)极为丰富。课堂上同学们情绪激昂,畅想历史的回忆,课下,一致要求在12月9日举办纪念活动。在2011年12月9日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纪念“一二·九、民族精神永弘扬”的教育活动。整个内容分为四大部分,从“忆先烈,弥天碧血溅京华”的沉痛历史回忆(展示相关图片、播放一二·九运动片段,学生演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史实),到“爱祖国,撑起中华一片天”(结合实例讲述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抗争史),进而过渡到“乡情深、爱乡拳拳赤子心”(结合现实抒发爱家爱乡情),最后是“畅明天,报效祖国见之行”(谈感想、表决心),整个过程有历史史实记载、有诗歌朗诵、有知识竞赛、有故事演讲、有歌曲(毕业歌)伴唱、有个人表决心、有同学谈理想,情绪激昂,心弦振荡,最后在“明天会更好”的大合唱中结束。所有在场的人都深受了教育。通过信息资源与教材内容的整合、历史知识与社会现实的整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整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启迪了学生的心灵,焕发出学生的斗志,激发出学生们的创新精神。

总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新思

路,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既与传统的历史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是对传统历史学科教学的变革和创新。在信息技术所创设的新型教学环境下,通过多媒体对各种历史教学情景的创设,启发学生思考,力求信息获取,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多重交互,促进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

路,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既与传统的历史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是对传统历史学科教学的变革和创新。在信息技术所创设的新型教学环境下,通过多媒体对各种历史教学情景的创设,启发学生思考,力求信息获取,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多重交互,促进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ja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