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士德》中人性欲望的启示

更新时间:2023-11-07 17:0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浮士德》中人性欲望的启示

摘 要:歌德所著的《浮士德》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笔者试从人欲望入手去揭示欲望是维系全剧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纽带,并通过对欲望的辩证关系阐述进入浮士德的内心世界,从而探寻欲望的终结所给予我们的启示。《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历史性的巨著。它取材于16世纪德国有关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歌德上大学时就萌生了创作浮士德的想法,经历辗转,直到1831年,即歌德逝世的前一年,终告完成。浮士德的创作历时六十年之久,其间,世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歌德自己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这一切,都反映在这部跨时代的巨著之中。对于时代和歌德本人来说,这都是一部具有总结意义的作品。

关键词:浮士德;人性欲望;辩证关系

《浮士德》是歌德生前耗时最长的一部呕心沥血之作,可谓是其本人的精神自传,其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因而没有唯一特定的中心思想,正如歌德在《歌德谈话录》中所言:“人们还来问我在浮士德里要表现什么观念,仿佛以为我自己懂得这是什么而且说的出来!????恶魔打赌输了而一个一直在艰苦的迷途中挣扎,向较完善境界前进的人终于得到了解救,这当然是一个起作用的可以解释许多问题的好思想,但这不是全部戏剧乃至每一幕都以这种观点为依据,倘若我在浮士德里所描绘的那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生活能够用贯穿始终的观念这样一条细线串在一起,那倒是一件绝妙的玩意儿哩。”这说明浮士德彰显的是一个多元的世界,不能用一个观念或思想概括完全。因而笔者试从全剧所折射出的主人公人性的欲望这一面侧重着手,挖掘《浮士德》给予我们的启示。

一、人性欲望之所在

浮士德的一生是追求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一生,而他的追求无一不是受其欲望的操纵。在他的一生之中经历了学之欲、爱之欲、权之欲、以及最终的梦想之欲,而这纷繁的五种欲望又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展现了浮士德从对观感欲望到精神欲望的升华。

浮士德经历了追求知识的过程,最终从书本的禁锢中解脱出来,踏入了探寻新的渴求之中。接着,他经历了爱情与官能的快乐,这时爱之欲的悄然兴起,带给他愉悦,而玛甘泪的结局及其一家的死亡又给他精神上沉重的打击。之后,他跨出了个人的小世界步入了社会的大世界。进入宫廷,他对权力的渴望日益膨胀,企图掌握一定的权力,从而达到改变社会的目的,然而腐败的封建宫廷使他的幻想破灭,他的计策非但没能拯救这个国家,反而导致其更混乱。随着权之欲萧然而逝、浮士德蒙发了对美之欲的追求。可惜,他对美与古典艺术的理想追求虽然崇高,却不现实,追寻的只是形式而非内容。美的幻灭之后,浮士德从幻想世界回到现实世界去找回最终的理想。他试图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建立自己的事业。他在一定范围内控制了经济,对大自然进行了改造,这一事业虽然局部地改造了社会,但这是建立在以人命为代价的基础上。最后,浮士德面对他完成的事业,在欲望的终结中得到了满足。

欲望是人的本性在圣经中人失去乐园是因为受到智慧欲的引诱,但也正因为失去了乐园,人才成其为人,才有了智慧,有了自己的劳动和主动性,世界才在

1

人的手中不断地改变模样。难以设想,如果不是蛇的出现,人类一直住在乐园,那将是怎样的一种死寂、呆板和无聊,人之为人不是在于他的所处的自然条件,而是人与欲结合后使得人生更加丰富。

这正如天帝与摩非斯特打赌中说道:“人的活动太容易迟缓,动辄贪求绝对的宴安;因此我才愿意给人添加这个伙伴,他要作为魔鬼来刺激和推动人努力前进。”可以说,欲望无时不刻不掌控浮士德的世界,流动着的欲念在他的生命之河中涓涓不息。

二、人性欲望的辩证关系

浮士德的欲望促成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寄予其中的希望,但是人类自身的生命与精力是有限的,而欲望却是无限的,因此产生了痛苦,也激发了动力。浮士德是积极、善良、肯定的化身,但在其进取的路上,他也常常流露出对追求与希望的怀疑。当他仰望感到“双眼刺痛”,便转眼“另外一方”时,有一段发自肺腑的感叹:“这好比朝夕祈祷的希望,一旦达到最高的理想,现实之门已然开敞;可是从那永恒光源发出过量光芒,却使我们瞠目结舌,无比惊慌:我们诚然要把生命的火炬点燃,而包围我们的却是火海茫茫无边!是爱?是恨?环绕在我们身畔,亦哭亦乐,交替着不可言传,于是我们又只好回顾尘缘,隐身在这蒙蒙晨雾中间。”浮士德所求的是指向一个终极的孕育着形而上的理想,在追求的途中从太阳那得到了启示:盲目地追寻是不可行,生命不可能趋向圆满,人生是在欲念的引领之下反复与回旋。

人由于拥有理性而永远不会像动物一样满足于现实,一方面人的追求永无止境,一切都不过是有始无终,未来总是一种幻想和不可言说之境,因此追求之人必然感到孤独和忧伤;另一方面人类既渴望向善,但又受物质欲牵引,既拒绝摩非斯特又接受摩非斯特,因此每一次追求又总与自身内部的恶魔相伴,每一次超越都不过是唤起更高的追求和欲念。而恰恰正是欲望的存在激起了人的渴求,既是对现实生活的肯定,更是对理想生活的呼唤。

有学者认为是欲念将浮士德推向了毁灭,导致了其悲剧的产生,将人性欲望解读为人性中“恶”。人生是将由他内在的矛盾,即无尽的欲望和有限的能力,自趋于毁灭。可是,“恶”作为对立统一中的否定面,是人和事物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介意表现出来的形式。这里有双重的意思,一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种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退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构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浮士德的不满足于已有的欲念并非常人所理解的“欲壑难填”。从哲学和发展的角度来观察,正是人们有欲望有了对现实的不满足,才会有一步步的前进。因此,浮士德的欲望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他的这种天性意味着人类的不断前进,发展和追求。一旦浮士德满足于现有的生活时,学会了舍弃与断念,他便成了庸俗的市民,整部《浮士德》也就失去了所谓深刻的思想性。

“欲望不仅仅给浮士德带来了不断的梦想与期望,而且使得他能再次重生。,过书斋生活的浮士德其实正是用精神欲来反抗的,但那时的他时而自信,时而自卑,渴望走出他个人的小世界”。结果在与摩非斯特立约后,他得到了肉体的新生才找到了真正的自信,发自内心的高呼:“这世界又有了我。”而在甘泪卿、海伦死后,浮士德痛不欲生时,也因为环境的转换,周围的美景使他的心得到慰藉,从平静中得到精神的解脱,说道:“人生就在于体现出彩虹缤纷。”我们不妨将之

2

称为浮士德的两种复活——肉体和灵魂的复活。而促成这种灵与肉的统一的正是浮士德的欲望,这才使他得到了拯救。浮士德的创作历时六十年之久,其间,世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歌德自己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变化,这一切,都反映在这部跨时代的巨著之中。对于时代和歌德本人来说,这都是一部具有总结意义的作品。主人公浮士德是中世纪的一位学者,他为了追求新的生活和事业,与魔鬼摩非斯特定下合约。在魔鬼的帮助下,浮士德经历了一番对人生意义和宇宙奥秘的探寻过程,最终认识到生命的根本意义和最高目的。尼采在《查拉图士特拉如是说》的序言中说“人是应当被超越的???一个单独的人,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弘扬整整一千年的人类生存——这就是一位在不完全,支离破碎的芸芸众生面前充实、丰富、伟大而完全的人。”在歌德心中,浮士德就是这样的人,他的形象是全人类的代表。浮士德集所有积极与消极的特征于一身,作为人不可避免的陷入迷误和过失之中。他的追求并非一帆风顺,整个探索与追求的过程处处体现了充满矛盾的精神:既有崇高的理想,又有平庸的欲念。一方面执着尘世、情欲强烈;另一方面又不断反省、不断要求从平庸的个人生活中解脱出来,追求更高远的境界。如浮士德自己所说:“有两个灵魂住在我的胸中,它们总想相互分道扬镳;一个怀着一种强烈的情欲,以它的圈须紧紧攀附着现世;另一个却拼命要脱离尘俗,高飞到崇高的先辈居地。”在前进的道路上,魔鬼一再利用他性格中恶的一面引他堕落,但他却从不沉湎于此,从不满足,“我只管渴望,只管实行,然后再希望,就这样以全副精神,冲出我的生路”。浮士德有平庸的缺点和卑下的欲念,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始终焦躁不安地追求、获得、再追求。他身上有一种不断行动、永不满足的活力。

浮士德的形象还有更高的哲学涵义。这主要表现在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上。歌德以深刻的辩证法意识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两种矛盾冲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恶”的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发展历程,更以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浮士德永不满足,不断地克服障碍、超越自我,不断地向最高的存在奋勇前进的可贵精神。“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这些二元对立给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内在的严重矛盾,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而“恶”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解释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深刻道理。这在诗剧的开头时上帝有关善人须努力向上才不会迷失正途的议论,以及诗剧结束时天使们唱出的“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的歌词中都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浮士德精神”的哲学基础是“浮士德难题”,也就是浮士德自己所说的“两个灵魂”。浮士德的自强不息是在“两个灵魂”的矛盾斗争中展开的,最终以“善”战胜了“恶”为目的。

三、人性欲望的终结

剧中的浮士德的一生是探寻生命的意义的过程,,是不断地通过欲望这一介质去认识、了解自身的过程,也是在不断受挫中获得启示的过程,这一切正是通

3

过对自我欲望的一再否定,才最终实现了对自身的私欲的超越并升华到为人类自由生活的期盼,而这也正是浮士德欲望的终结,使他不禁高呼出“你真美啊”的理想,并在剧中的最后一幕集中体现,即:“人们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我愿看到这人群熙来攘往,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那是我将对这一瞬间呼唤: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

浮士德越来越摆脱感官享受的欲念,精神欲的境界就越来越崇高而不是越来越堕落。纵然是双目失明,他依然感受到灿烂的光明。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当忧愁一口气吹瞎了浮士德的双眼时,他并没有因失去感官享受而烦恼痛苦,相反却觉得“黑夜逼来,好像越来越深沉,可是心中却有光明在照耀”。就这样,浮士德超越了个人的小我,与人类的大我合而为一,而就在这个超越自我的过程中,浮士德欲望得到了终结同时放射出了夺目的光彩。同时,在生命之烛即将耗尽时,浮士德抱着高度幸福“感享受这个最高的瞬间”,喊出“你真美啊,请停一停”,随后便倒下溘然长逝。他这一切超越厉害计较的人生领悟就是一种艺术的、审美的体验,在这一瞬间的美感体验中他已经超越了自身欲望局限,而扩展为整个人类自由生活的美好向往。

在最后一场中,歌德再一次提醒人们,指出人的本性容易被五光十色的外部世界所诱惑,个人的“小世界之欲”很难上升到大众的“大世界之欲”的期待,人性欲望终结需要经历重重考验。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充满各种诱惑的社会里,要做到像浮士德那样战胜诱惑,战胜自我是很不容易的。人,是矛盾的复合体,外界给人以极大的诱惑。人有追求真理,积极进取的一面:同时在人性深处,也有难以摆脱的惰性、劣根性。当我们树立了一个理想,设想了怎样通过实践,奋斗向它迈进。然而,到头来却总是难以实现,甚至落到抱恨终身的结果,究其原因,除了客观因素外,主观原因不可忽视。

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有感于历朝之兴忘成败规律,提出了“周期律”的看法。他说:一人、一家、一团体、乃至一国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许多都没能跳出其支配。针对此“周期律”,他向毛泽东坦言:希望中共诸君能跳出此”周期律”之支配。毛泽东当时答复说:我们已找到一条路,来重蹈历代农民起义军的覆辙,这就是民主。今天,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迈进着。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挫败了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与和平演变,并不断和自身的种种弊病及一些腐败现象作坚决地斗争。坚持解放思想,事实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领导全国人民向着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理想不断前进。这和歌德笔下的浮士德自强不息、永远进取、追求真理、重视实践的精神形成了鲜活的映照。魔鬼所设计的一切外界诱惑都未能使浮士德感到满足。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习浮士德这种能战胜诱惑、战胜自我、积极进取的精神。人的思想深处,都有贪图安逸、不求进取的惰性,只是有些时候,这种惰性能被清醒的理智和坚强的意志所压制住,使其不致发作阻碍人的进步。这正如浮士德也曾沉湎于充满诱惑的生活中,但他还是战胜了自我,没有沉沦下去。这无疑是令我们钦佩的。但现实生活中,能做到像浮士德那样的人有多少呢?曾有多少领导干部在金钱美色的诱惑下纷纷落马;曾有多少人为各种名利贪欲的驱使,走上犯罪之路;曾有多少学生不珍惜黄金时代,在玩乐中荒废学业;曾有多少人不想进取、平庸而过,在赌桌上消磨光阴??

战胜诱惑,战胜自我的劣根性,要做到这点是很不容易的。最重要的是要磨砺自己坚强的意志、刻苦的精神和和抵御外界诱惑,抵御自身惰性的强大免疫力。这些,都是人走向成功关键的因素。我想,我们如能以浮士德自强不息,永远进

4

取之精神激励自身,以向前看的态度对待人生,催自己不断进步,则我们的人生就会有新的起色。浮士德的精神将激励我们不断进步!

四、由人性欲望得到的感悟

诗人歌德在《浮士德》中为读者们展示的是一个诗体的大集合,他想要说的是,经过千百年历史的发展诗歌的创作也在不停地变化与改进,人们依旧怀念古希腊时期的璀璨文化,但艺术形式也在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与变异,每个时代,每个地区在诗的创作问题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诗人歌德在诗剧《浮士德》中用各种各样的不同思想内涵和性质的诗歌串联着完整的戏剧情节和主人公探索,追寻,成就,失望,再探索,再追寻,再成就,再失望的周而复始的五个不同阶段。作者用赞美诗去赞美他认为是美的事物,它赞美太阳,大地,各种大自然中的事物,美丽的女人与女神,他赞美人本身,赞美圣母及新生事物,他赞美劳动所带有的美等;作者用哲理诗去去阐释自己的哲学思考,“万物较之一体浑同,此物活动和生活在彼物当中!”

作为文学家的歌德在向读者们讲述一个故事,一个人追逐欲望却久久不能满足直到找出人生真谛的戏剧故事。主人公一开始厌倦繁琐陈腐的知识与现实脱节的书斋生活,将自己陷入了人生意义何在的精神危机之中,后来在与魔鬼的交易中重新寻觅人生的意义,当青年时期,读书学习,吃喝玩乐种种填补不了人内心真正的空虚感,谈情说爱,沉迷于爱情的追逐游戏,最终只能让人感觉无趣;到了中年,沉溺于权位之争,虽然小有成就,但亲历过的丑恶现象又使人厌倦与厌恶;幻想艺术的古典美的境界,最终在拥有之后走上幻灭;不断地寻找人生的真谛,体悟到人生的幸福来自实实在在的创造,这种追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与幸福。

作为文学家的歌德对浮士德形象及其精神内涵的表述在后来的研究中终被赋予了“浮士德精神”这一称谓。歌德在文学史上留下浮士德这样一个身上具有错综复杂的情感的人物形象。“浮士德精神”我们可以把其笼统地理解为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浮士德》这部巨作包涵着博大精深,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歌德之所以称得上伟大的哲人,主要正是因为他写成了《浮士德》这部旷世巨作.歌德没有写过专门表达其哲学思考的著作,在《浮士德》中,他却有意识的探讨着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许多问题。黑格尔把《浮士德》称作是“绝对的哲学悲剧”。哲学中基础的关注莫过于物质和意识,思维与存在着种种的问题,歌德借浮士德之口将这些基本问题作出了一一解答。他首先承认了物质的存在,又通过翻译“泰初有道”变为“泰初有为”而对上帝造人这一说法予以否定、宣扬自然界本身运动发展的宇宙观。歌德的认识从这一角度讲算是一种唯物主义。表明了一种唯物主义和进化论倾向的自然哲学和宇宙观,这些都是哲学家歌德自身的自然哲学的反应。

有人称《浮士德》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的作品,我想这应该归功于作者歌德,歌德的思想涵盖了宇宙、人生、社会、政治、文艺以至自然科学等方方面面,所以说歌德是伟大的思想家。他将这种思想家气质赋予了剧中的主人公浮士德,歌德思想的另外一些特质,即他非同一般的高尚、博大和超前。主人公是胸怀宽广的思想者,有着思想家的天赋,同样也经受着思想者的痛苦和磨难。浮士德的苦闷,就是思想者典型的烦恼和苦闷。想以进化和实践为核心一样,如前所述,歌德的人生哲学和社会理想也有一个核心,那就是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一脉相传的人道主义或人文主义思想。歌德将人的含义从个人主义的“小我”扩展成了“大

5

我”,扩展为了整个人类。歌德正因为富有高尚、博大的人道精神和鲜明、强烈的人类意识,所以思想往往突破地域、民族、宗教、国家的界限和时代的束缚,所以关心的常常是人类和世界共同的问题。《浮士德》正是作者这种思想的延续与传承,作为思想家的歌德想要在作品中表达的正是这种思考。

歌德的《浮士德》就如《哈姆莱特》一般,是一个永远都说不尽的作品,它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学作品。作者将宽广的眼界赐予了作品人物同时也赐予了作品本身,使得作品经久不衰,在而后的传承岁月中有越来越多的读者从中找寻着体味着人生的意蕴。

注释:

①庄锡昌等编的《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8页. ②但丁著《神曲》朱维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第181页. ③但丁著《神曲》朱维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第360——361页; ④孙胜涛,审美解放的隐喻:浮士德的精神,青岛师专学报,1994,(1),第12页。

参考文献:

[1]董问樵.浮士德.上海[M]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2]董新详.在城市之爱中求得灵魂飞升——论浮士德知识悲剧的成因及超越途径. [J]清华大学学报,2000年,第三期.

[3]傅守祥.理性悲剧《浮士德》.人类灵魂与时代的精神发展史[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27卷第2期,2004年3 月.

[4]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5]吴朗主编《外国文学——导论、作家作品选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5页。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j6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