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更新时间:2023-08-05 15:4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XX本科毕业论文

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2011年月日

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摘要:杜甫,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以时事入诗,并以其娴熟的写作技巧,系满腔热情于国和民,形成了融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凝重深沉的感情境界、百转千回的表达方式于一炉的“沉郁顿挫”的鲜明风格。使得他成为盛唐过渡到中唐的一位集大成的诗人。

关键词: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爱国忧民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他继承了《诗经》、《离骚》重兴寄的爱国忧民精神,又发展了两汉乐府民歌“写时事”的优良传统,创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他的诗歌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动荡,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素有“诗史”的美誉。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他的诗在艺术上“沉郁顿挫,波澜老成”既集时代之大成,更开后世之先河。

一、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体现

“沉郁”和“顿挫”,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清人吴瞻泰在他的《杜诗提要》中说:“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意至而法也无不密。”也就是说,沉郁与作品的内容主题有关;顿挫与作品的谋篇、结构、遣词造句等表达方法有关,而两者之间又是统一的。纵观杜甫的作品:思想内容博大精深、韵味深远;感情境界凝重深沉、忧郁悲壮;表达方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沉郁顿挫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在这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优念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显得阔大深远。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反复咏叹、百转千回。往往感情要爆发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象有一座感情的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再缓慢流出,因此那感情的抒发,也就显得更加深沉。

1、杜甫诗歌中那些描写悲剧题材的诗歌,最能体现“沉郁顿挫”的风格

在杜诗中很少有纯然欢乐的声音,这是时代环境的急遽变化、个人生活的穷愁困苦、理想追求的曲折历程所给予的。一个具有“下笔如有神”的才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的诗人,却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诗人把“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的由盼转忿,欲去不能,一步三回头的矛盾心理,曲折尽情表达了出来。纵观杜甫前一时期的创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应该说是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最早一篇了。同一时期的《自京赴奉先咏怀》可以说是一出多幕悲剧,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荣枯咫尺异”的社会悲剧,更有“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的家庭悲剧。《兵车行》更是从几个别具特色的场面叙述了一出“开边”悲剧:有“牵衣顿足拦道哭”的惨痛的分别场面,有“边庭流血成海水”的血战而死、死尸接踵的场面,有“千村万落生荆杞”的荒凉场面,有“古来白骨无人收”的惨烈场面。诗人忧国忧民之情,通过一唱三咏的表达方式流于笔端。

纵观诗人困守长安十载的创作,诗人从政治理想不能实现,阶级剥削的日益严重,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人民生活更其艰辛等方面,描绘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展示了一幕幕悲剧,初步显示了作者“沉郁顿挫”的风格。

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乱”爆发,这是一次各种社会危机的总爆发,叛军来势汹汹,国家岌岌可危,人民遭受涂炭。于是杜甫又拿起沉重的笔,为我们生动描写了一幅幅悲剧场面,和流亡的人民一起忍受国破家亡的痛苦。著名的“三吏”、“三别”更是六出悲剧短剧:有不到龄即被征“守王城”的中男,有“急应河阳役”的老妪,有“暮婚晨告别”的新郎,有暮年“从军与妻别”的老翁,这是人民所遭受的战乱之苦。当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的爱国热情。

2、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还表现在他宏伟的创作体制上

杜甫在体制上虽能“尽得当今之体制,而兼人人之所独专”(元稹),但体制宏大的古诗、排律、大型联章组诗,则是他所首创并独擅的。在这些作品中,诗人宏大而又绵绵不断的诗思,以波澜迭起、变化多端的方式,驰骋震荡,产生了巨大的情感效应,如《北征》长达一百四十行,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思,中兴国家的希望,包容了宏大的历史内容,从而充实了这一“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陈情表。自然杜甫的那些短制小品,也不乏沉郁顿

挫的风格,如《春望》、《旅夜书怀》、《登高》等等,它们象一颗颗放射着灿烂光芒的夜明珠,点缀在杜诗万里苍穹之中,交相辉映。

二、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原因

第一、丰富坎坷的人生阅历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原因

杜甫出身在“奉儒守官”的家庭,早年就受到封建正统的思想教育和家庭诗学的熏陶,使得他“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但是,在天宝六载,三十四岁的杜甫参加考试,却发现考试只是一场骗局时,受到沉重的打击,不得不困守长安,以求入仕机会,大约在长安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生活也变得困难起来,以至“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在困守长安的十年中,为了生存,不得不去跑官,常奔走于权势之门,作诗投赠,祈求引荐,但没有什么效果。穷困潦倒的生活,使他能深切的体会到社会下层的人养家糊口之不易。是的,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疾病缠身,穷愁潦倒,奔波衣食,但仍意志弥坚,矢志不渝,这些磨砺了杜甫,也玉成了杜甫。因此,诗人丰富的生活和救国救民的崇高而强烈的愿望,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原因之一。

第二:“万方多难”的时代特征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又一主要原因

杜甫的一生,正值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的时代,既经历了繁荣昌盛的“开元全盛日”,也经历了“流血川原丹”《垂老别》的安史之乱,并看到安史乱后唐王朝一蹶不振、江河日下的败落景象。可以说,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和他所处的那个“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紧扣时代脉搏,同情民生疾苦,关心国家兴衰是杜诗永恒的旋律。

深沉的忧思、波浪起伏的感情表达方式,最后都通过语言、形象描写和节奏韵律,表现为诗的意境的悲壮美,描绘出了忧郁悲凉的时代气氛,构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第三、“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又一重要原因

诗人的一生都抱着爱国的血诚。在他身上有较浓厚的儒家“忠君”思想,以社稷为重是他轸念民生疾苦的出发点。作为“诗圣”,杜甫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是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他对于国家、人民具有十分强烈的责任感,对现实生活有深邃的洞察力,代表着当时的“社会良知”。

可以说:“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又一重要原因。他有一首《登岳阳楼》,开首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登楼所见的一派壮阔景色。接着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可以看出,面对洞庭湖的壮阔景色,他骤然百感交集:对于身世苍凉、老病飘泊的伤怀;对于离散亲朋的眷念;对于国家灾难与人民疾苦的忧虑,全都涌上心头。看来这百感交集的强烈感情就要爆发出来了,但是没有千言万语,只说出了一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强烈的感情没有一一毕陈,闸门只微微启开,汹涌的感情的海只涌流出一股潮水。但这已经够了,虽然只这一句,却已经把心中没有吐露出来的感情份量全都包含进去了。在感情抒发上给人以回流起伏之感。波浪起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在《秋兴八首》等诗中表现得更为典型。

第四、语言的准确性是“沉郁顿挫”风格的基础

他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在练字造句方面的功力非常深厚,他的句法变化和炼字的精当,确已到了惊人的地步。

如被前代人称道的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十四个字中就包含九层可悲的意思: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值秋风萧瑟,四可悲;重九佳节,无有可乐,只有登高,五可悲;独自去登,六可悲;扶病去登,七可悲;病又是如此之多,八可悲;年过半百,事事无成,九可悲。真是包含无限艰辛,凄泪横流。何其凝练!再如《春望》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个“溅”字,可谓点睛之笔,这泪流得何其多,时间何其长,心情何其惨痛!再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自”字的用法很特别。象这样的例子,在杜诗中俯拾皆是,不可胜数。努力使语句准确、凝练、生动,这也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原因。

总之,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强烈地表现了为民请命、以天下为已任的怀抱和心声,

在诗歌艺术上达到了“超凡入圣”的境地。这种风格,是诗人愁苦潦倒的阅历,忧愤抑郁的思想性格,万方多难的时代以及宏博精深的艺术修养各种因素的统一,使诗人达到现实主义顶峰,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罗宗强陈红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346-360.

[2].张安祖.《杜甫“沉郁顿挫”探析[J]》文学遗产,2004(3).

[3].聂石憔邓魁英《杜甫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11月1版

[4].钱谦益.钱注杜诗:第4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7.

[5].http://www.77cn.com.cn/cz08x/kczy/xia/yw/2/16/rj-kebiao/1/kzzl.htm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i3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