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金陵十三钗》有感
更新时间:2024-02-14 13:29: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 读《金陵十三钗》有感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篇一:观《金陵十三钗》有感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
这是个烽火硝烟四起的年代。
1937年的南京,因日本的入侵很快就沦为一座死城。满眼望去,皆是死尸,生者像那无头苍蝇般乱窜,只求找到一栖之地以便保住性命。唯一仍拼死抵抗的,只有寥寥无几的中国士兵。 这还是70多年前的中国,日本的铁骑跨过东北三省,一路烧杀抢虐到南京!这是一部南京的血泪史!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却不足以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的恶行。在此刻,我体内的愤怒将要破体而出。一个动荡的年代,人心惶惶,无从逃离的恐惧,该如何去面对,该如何去铭记。
最无畏的是中国的军民。这是几十年来动荡的年代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学会的不仅是传承千年的文明,还有与生俱来的爱国情!我知道,电影情节仅仅只是告诉我们一部分,但是,却也是这部分真是的展现了那个年代里的血泪与耻辱。勿忘国耻!
谁都知道,那些只是一些普通的女人,或者她们也特别,但是是都有知道她们并不普通。她们非常伟大!谁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后庭花”。这不是那个时代的思想,这个时代的我们是进步的,也是无畏的!鲁迅曾言,真正的用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他为纪念并称颂刘和珍所写的。虽然这些风尘女子手无缚鸡之力,但在我看来“勇士”二字,她们当之无愧。或许这十二人在百年之后只化作一抔凄惨的黄土,永远无法摆脱那令人唾弃的卑贱身份。可我想她们并不会在意那所谓的身份与可笑的名誉,她们只是想做便做了。由此,才让我们真正看到污秽外表下,原来藏着的是一颗出淤泥而不染的心。商女熟知亡国恨,赎幼之身永贞真,山崩地摧志犹在,兴我中华休忘魂。兴我中华,休忘魂,魂,这是一个带着尊严与信念的载体。
中国的军人,是钢铁一般的顽强。影片中,在南京沦陷后,少数几名士兵仍在拼死抵抗。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敌人的枪炮坦克。这是需要什么样的信念?我们都知道支撑他们的便是身后需要他们守候的几百万平方米的土地和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他们总是勇敢的,但也是睿智的。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是一场用鲜血染红的革命,没有人可以说这个与我无关。当西方人占据了大半个中国,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面临着巨大灾难时,所有的中国人都应该站起来,去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报国之路。革命的道路是艰辛的,但是,总有那么一个信念支撑我们:伟大的民族需要革命需要复兴!这就是革命,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
中华之魂即是民族之魂,当国家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这是一门需要我们一生去进修的学术!也是我们最高最大的荣誉!
篇二:看《金陵十三钗》有感
看《金陵十三钗》有感
看完《金陵十三钗》,我坐在电脑面前,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眼眶里转着眼泪,就差没有掉下来。来自内心的感叹,不加修饰,好一群伟大的风尘女子!你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我们中国人的希望,我为你们呐喊,歌唱,自豪!
故事发生在1937年,南京沦陷了。日本人像只疯狗一样,侵略我们的祖国。炮弹横飞的天空下躺着横七竖八的尸体,血流遍地。那情景怎一个惨字了得?!那被炸毁的所有的一切变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疤,那是国殇,是难以忘怀的铭记。
然而一座天主教堂幸存下来,成为暂时的避难所。教会学校女学生、秦淮河畔风尘女子、军人和伤兵,还有美国人约翰先后进了这个教堂。故事就是以这个天主教堂为核心,在女学生、风尘女子、约翰和一个小男生之间展开的。一场生死浩劫,取舍难当。在那紧要关头,12个(本来14个,香兰和豆寇在回妓院拿琴弦的时候牺牲)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风尘女子和那个小男生,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激发了侠义血性,他们身披学生装,怀揣剪刀或玻璃,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风尘女子啊,你们也是妈妈的孩儿,你们怎会那么伟大,在生死关头一命换一命?难道真的是那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激怒了你们要为国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吗?诚然,没有那么简单。到这里,我不禁想起《简·爱》里的一句话“我贫穷,卑微,不美丽,但当我们的灵魂经过坟墓的时候,我们都是一样的”。你可以说妓女身体的不干净,但你决不可以说她们的灵魂也胺脏。
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笔下的羊脂球不也是一个妓女吗?在列车上,别人把她的人格踩在脚下,她却在最后大家都陷入困境之时,将自己仅有的一点食物双手奉出。这是怎样的一种心灵?这是高贵,是人性的本善,是人活一世最大的意义所在!
在这部电影中,咆哮的日本人与风尘女子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风尘女子人性的可贵,反衬出日本人行径的可恶与罪恶。
与此同时,美国人约翰、女学生正衬出风尘女子的人道性。约翰本有机会逃走,但他未选择。他的未选择也就是选择。他将女学生仅仅拥护在自己身后,不让日本人靠近;他为维护女学生的自尊,不惜豁出自己的性命与日本首领交涉。虽然未果,但他从没放弃希望。美国人能够做到这样,可见日本人的人性有多么的丑恶!无法想像!一个美国人尚且如此,那些日本人呢?他们的人性在哪里?他们还有没有人性?我想,电影后面那些激愤的评论就是最好的答案。
女学生也不例外。当日本人持刀冲进教堂,她们本可以钻地窖来保护自己。但她们把地窖让给了风尘女子,引开了日本人,险遭污辱。关键时候见真情,不错的。那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和上帝开玩笑。地球人都知道一个子弹飞来,生命就完结。女学生的英勇和大义正衬出风尘女子的伟大。要不是因为她们,风尘女子也不会一抵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摸着我们的良心。
在这个没有了战争、国泰民安的和平时代,我们却在这里不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天天说无聊、谈烦闷。和那些档枪口、在利益面前首弃自己的风尘女子来比,我们算什么?我们能算得上什么?我们到底算得上什么?
篇三:《金陵十三钗》有感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金陵十三钗》这电影是我在高中时无聊看的,当时也没太多感触,因为从小到大看过太多的抗战片,日本人在我眼里一直是残暴阴险的形象,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好人也是有的。但知道这电影是张艺谋花费6亿拍的时候,又去重看了一遍,发现人物的刻画确实十分细腻,因此写下我的一些看法。
《金陵十三钗》讲述的是1937年南京沦陷,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暂时未被占领,教会学校女学生、秦淮河畔青楼女子、军人和伤兵,还有一个美国人约翰,都先后进了教堂,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感情和心理变化。然而,教堂也不是绝对的安全,短暂的宁静很快被打破——日军人冲进教堂并且发现了女学生,殊死抵抗的军人在千钧一发之际开枪引走日本兵,英勇牺牲。后来,日军又强逼女学生去庆功会为日军表演节目,谁都知道,这一去凶多吉少。女学生们不甘被日军凌辱,准备集体自杀,最后,由她们13个青楼女子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故事类似于回忆录,是由书娟回忆作为旁白,描述各人物在战争时期的生存表现的剧情。第二次看时我仿佛真正置身于那1937年动乱的南京,那时的南京变成了人间地狱,被日本军害的满目苍夷,已经是一片黑暗,统统笼罩在战火之中。血肉模糊的尸体纵横在南京的大街小巷上,尖叫声、枪声随处可闻,我的心一下变得沉重起来,一个个场景像一把尖刀一痕一痕刮在我的心上。望着那日本军残害中国人的场面,想起那三十万触目惊心的数字,想起那一堆堆的尸体,真是目不忍视耳不忍闻啊。为那些日本人一直受的思想教育和绝对的服从而感到深深地悲哀,他们似乎已经丧失了“人之初,性本善”这种人性的基础。反正看完后更加痛恨日本人了,这些狗日的上辈子一定没见过女人。
电影中的约翰、青楼女子给我印象尤其深刻,约翰似乎成为了救世主的形象,但在日本人野蛮残暴的行为面前也略显无力,拿出红十字会旗阻止日军暴行,这是约翰转变的开端。他虽想拯救学生们,但从效果看来甚至连“收效甚微”都算不上。诚然,作为一个救赎者形象,约翰同辛德勒、拉贝等相差很多。但在我看来:危难来临时最需要救赎的是自己,约翰的无力拯救不是因为自己无能,而是残酷的战争现实带给人巨大的无奈。接下来是青楼女子,她们身上良知的一面才正是影片的亮点。豆蔻为了给浦生谈好听的琵琶曲,返回妓院时遭遇日军,不甘凌辱最终被残忍的刺死了;香兰仅仅为了玉耳环返回妓院说明她爱慕虚荣,而在她将死时拽着日本鬼子的腿帮助豆蔻逃脱时,她的善良倔强又令人生敬。这些女人们替学生们去赴日本人的“生死宴”,更是人性光环的最大亮笔。她们只是简单的中国女人,却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商女也知亡国恨!
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1937年12月13日那个国难日。血淋淋的历史铭记在心,惠特林女士,一个善良有正义感的美国人,在亲历和目睹了地狱般的南京城后,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最后自杀。活人姑且做恶梦,宁可不活,禽兽的行径为人所不齿,但愿后代们都记住这段历史,南京——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金陵十三钗,只是这鲜血历史中小小的一段。现在虽是和平年代,但仍要勿忘国耻,关心国家大事,时常保持戒心,尤其是日本。古人有句话说的真地很好,那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在的我们更是需要居安思危。
正在阅读:
看《金陵十三钗》有感02-14
街道机构改革调研汇报提纲11-05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 - 图文11-24
有你我心里才温暖作文550字06-27
《爬天都峰》说课稿10-22
省立医院学习心得05-27
固体物理考题及答案一09-12
员工续签合同最新4篇03-25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要点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