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原理模拟试卷答案

更新时间:2024-01-04 07:5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11级专用

考试内容包括《地震勘探原理-第三版》教材前6章

一、名词解释(共计30分,3分/题)

1、地震子波——具有2-3个或多个相位、60-100ms延续时间的稳定的地震波形。(3分) 2、虚震源——从将见见面就看见 地面震源O点向界面R所作的镜像点即为虚震源O*。(3分) 3、惠更斯原理——惠更斯原理是利用波前概念来研究波的传播规律的,可表述为:在已知波前面(等时面)上的每一个点都可视为独立的、新的子波源,每个子波源都向各方发出新的波,称其为子波,子波以所在处的波速传播,最近的下一时刻的这些子波的包面或线便是该时刻的波前面。这样从前一个波前面位置移到下一个波前面位置,如法炮制,便可得到介质中的等时面系,因而得到波在该介质中传播的全部特点。(3分)

4、多次覆盖——是指对地下界面连续观测的次数。(3分)

5、SST解释方法——对地震剖面进行构造、地层和圈闭解释的工作方法。(3分) 6、同相轴——在地震剖面上相同相位(波峰或波谷)的连线。(3分) 7、剖面闭合——相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层位的t0时间应该相等。(3分) 8、垂向分辨率——是指在地震剖面上能区分相邻地层的最小间距。(3分) 9、剩余时差——经正常时差校正后的残剩时差。(3分)

10、动校正——在水平面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t,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做正常时差校正或称为动校正。(3分)

二、填空题(共计30分,1分/空)

1、形成折射波的基本条件是 V2>V1 、 入射角等于临界角 ; 形成反射波的基本条件是 分界面两侧介质的波阻抗不相等 。(3空) 2、瑞雷面波的主要特点是 低频 、 低速 、 频散 和 逆时针方向的椭圆轨迹 。(4空)

3、从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图上可以得到 共激发点 、 共中心点 、 共接收点 和 共偏移距 四种记录。(4空)

4、讨论检波器组合的解题思路是:把组合看成一个滤波系统, 单个检波器 的信号看成是滤波系统的输入, 若干个检波器组合的信号 为滤波系统的输出。(2空) 5、水平叠加剖面上常出现各种特殊波,如 绕射波 、 回转波 、

1

断面波 等,这些波的同相轴形态并不表示真实的地质形态。(3空)

6、我国东部地区由于受 拉张力 的作用,断裂通常表现为 正 断层。在我国西部由于构造受 挤压力 作用,断裂通常表现 逆 断层。(4空)

7、正常时差与x2成 正比 ;与v2、t0和h成 反比 。(2空)

8、静校正是指 人为选定一个海拔高程作为基准面,利用野外实测得到的各点高程、低速带厚度、速度或井口时间tuh等资料,将所有的激发点和检波点都校正到此基准面上,用基岩速度替代低速带速度,从而去掉表层因素的影响 ;静校正量只与 激发点和接收点的高程 有关,与 界面深度 无关。(3空) 9、偏移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有多种多样的方法,简单归类如下:从所依据的理论来看可分为: 射线偏移和波动方程偏移 ;从波动方程数值解的方式上看可分为: 有限差分法、

Kirchhoff积分法、频率-波数域法、有限元法 ;从输入资料的性质上看可分为: 叠后偏移和叠前偏移 ;从所用的域来看可分为: 时间-空间域偏移和频率-波数域偏移 ; 从使用的速度函数来看可分为: 时间偏移和深度偏移 。(5空)

三、简答题(共计30分,5分/题)

1、CSP和CMP反射波时距曲线有何异同点?为什么要对CSP或CMP记录作动校正处理?

答:共激发点(CSP)和共中心点(CMP)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异同点包括:两者的反射波时距曲线都是双曲线;不同之处:公式中t0的含义不同、反映的界面段长度不同、曲线的极小点位置不同。(占3分)

答:为了更直观地反映地下反射界面的形态,需要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界面水平情况下,纯粹由于炮检距x不为零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差),就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称为正常时差校正或动校正。(占2分)

2、地震剖面上识别反射波采用哪四大标志?地震剖面上进行反射波对比有哪些具体方法?

答:反射波对比的四大标志是:强振幅、波形相似性、同相性、时差变化规律。(2分)

答:地震剖面对比的具体方法有:(1)掌握地质规律、统观全局,做到心中有数;(2)从基干测线开始对比;(3)重点对比标准层;(4)相位对比(强相位、多相位对比);(5)波组和波系对比;(6)沿测线闭合圈对比;(7)研究特殊波;(8)利用偏移剖面进行对比;(9)剖面间的对比。(3分)

3、什么是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褶积模型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褶积模型——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即:

2

s(t)?w(t)*r(t)??w(?)r(t??)d?0T

式中:w(t)为系统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2分)

答:褶积模型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果已知w(t)和r(t) 求s(t),称之为正演,如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如果已知s(t) 和w (t) 求r(t) ,称之为反演,如波阻抗反演;如果已知s(t)和r(t) 求

w(t) ,称之为子波处理,如零相位子波处理。(3分)

4、在沉积岩层中,地震波速度的分布规律有哪些?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沉积岩中速度的一般分布规律是:(1)成层分布;(2)速度随着深度(或反射波t0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而速度的垂直梯度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3)速度的水平方向变化。(占2分)

答:影响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速度的主要因素包括:弹性常数、岩石的成分﹑密度﹑埋藏深度﹑地质年代、孔隙度、流体性质等因素。(占3分)

5、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主要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分别用什么方法突出有效波而压制干扰波?

答: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主要差异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 传播方向上的不同,使用组合法突出有效波而压制面波;(2) 频谱上的差异,使用滤波方法突出有效波而压制干扰波;(3) 剩余时差上的不同,采用多次覆盖和水平叠加技术来突出有效波而压制多次波;(4) 遵循的统计规律不同,组合与多次覆盖方法对随机干扰有一定的压制作用。(占5分)

6、什么是共反射点叠加?说明共反射点叠加的目的和基本原理。影响共反射点叠加效果的介质因素有哪些?

答:共反射点叠加也称水平叠加或多次叠加,它是把不同激发点和接收点但属于同一反射点的记录经正常时差校正后进行叠加的过程(1分);其目的是压制多次波和随机干扰,改善地震资料的品质,提高资料的信噪比(1分);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有效波和干扰波在剩余时差上的差异,达到突出有效波压制干扰波(多次波)之目的。(1分)

答:影响叠加效果的介质因素包括:叠加速度选取不准、界面倾斜引起的非共反射点叠加和剩余时差的存在。(2分)

四、综合分析题(共计10分)

1、请综合分析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叠加速度和层速度的定义、适用范围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答:平均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中,波沿直线传播所走过的总路程与总时间之比,用于时深转换;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当作双曲线所求出的波速;适用于偏移距不等

3

于0的情况;叠加速度-对共反射点道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使用一系列不同速度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做动校正后再计算其叠加能量或相似系数,其中某个Vi的叠加能量或相似系数最大,即为该同相轴的叠加速度。层速度-地震波在岩性、物性相对稳定且具一定厚度的地层中的传播速度。(6分,每种速度概念占1.5分)

答:几种速度间的关系:(1) 平均速度Vav与均方根速度Vr的关系为:Vav≤Vr;Vav适用于x=0的自激自收情形,主要用于时深转换和叠后偏移,而Vr适用于x≠0的情形;从计算公式上看,层间旅行时大的地层中速度对Vav影响大,而层速度大的对Vr影响大,Vr还考虑了层状介质的射线偏折效应。(2) 均方根速度Vr与叠加速度Vs的关系为:水平层状介质时,Vs=Vr;倾斜均匀介质时,Vs=Vφ,Vφ为等效速度,Vr=Vscosφ。(3) 均方根速度与层速度Vn的关系为:利用Dix公式由均方根速度换算层速度。(4分)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hbx.html

微信扫码分享

《地震勘探原理模拟试卷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
范文搜索
下载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