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新进展

更新时间:2023-08-25 02:3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6年第2期

No.2,2006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IofTianjinNormalUnivefsl‘y(SociaIScjence)

总第185期

SumNo.185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新进展

李幼穗,吉楠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天津300074)

摘要:现代主观幸福感研究主要解决主观幸福感的本质、影响因素、一心理机制、测量等问题。研究趋势从描述研究到理论构瘫,从外在因素到内在因素再到二者结合,测量方法多样化,研究本土化。主观幸福感

研究与经济学研究的结合趋势,为心理学的主观幸福感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关蕾词:主观幸福感}影响圆素;心理机制I经济学

中圈分类号:G44z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06(2006)02一0070-。5

主观性。主观幸福感的评定主要依赖个体设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标准,一个人

l主观幸福感概述

幸福与否只有他自己体验得最真实,因此幸福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研究中多采用主观报告

1.1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与结构

法进行评定。

在心理学的幸福感研究领域中,well_be—

ing、subjectivewelJ—belng、happiness基本上通用,一般被译为主观幸福感(swB),主要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

整体性。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方面,是对生活的总体满

意感,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的特征。

相对稳定性。主观幸福感主要测量长期情

体评价。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

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作出满意

感体验和生活满意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

它不随时间的流逝或环境的改变而发生重大变

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感(抑

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主观幸福感由生括满意度、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消极情感的缺乏所

化。如个体在遇到积极或消极事件时的积极或消极情绪体验,会在一段时间内回复到个体的

幸福感的基线水平。[1]

构成。对生活整体的满意程度愈高,体验到的

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则个体的幸福感

2现代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国外现代幸福感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

代,wannerwIIson1967年撰写了第一篇有关幸福感的综述,对幸福感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

体验愈强,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重要的综合

性心理指标。[1]

1.2

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特征

收稿日期:z00504—20

作者筒卉:李幼穗(1944一),女.上海市人,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教授;吉楠(1980),女,河北石索庄人r天津师

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70

万方数据 

理论阐述和概括性总结。Diener区分了影响幸福感的外部与内部因素,一种是探讨影响幸福感的外部因素,主要考察生活事件和人口统

计学变量等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另一种

是着手从个体的人格特质角度加以解释。[2]早

期研究主要依据人口统计维度进行比较与描

述,基本假设是人口统计变量(如年龄、性别

等)、经济收入和生活状况等影响幸福感。研究

人员对不同群体被试进行简单的幸福感或满意度测量,然后描述了这些群体幸福感的平均水

平。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因素对幸福感解释力

极为有限,人口统计变量只能解释个体主观幸福感差异的一部分。campbeII,converse和

Rogers发现的人口统计学因素(如教育、年龄、

社会地位、婚姻)仅能说明主观幸福感20%以下的变异,Andrew和wi}hey发现,使用人口

统计学的变量仅能预测主观幸福感的8%的变

异,Argyle认为人口统计学的变量仅能解释主

观幸福感15%的变异。[2]由于外部因素影响

较小,研究者们转而研究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内

部因素。

3主观幸福癌的理论

3.1人格理论

Heady和wearing认为,事件与环境对主

观幸福感都有影响,但从长期看,人格发挥着更大的作用,自尊心、控制源倾向、自我概念等都影响主观幸福感。[3]一般认为,高自尊、内控倾向、自我较和谐、内部冲突较少的人,其主观幸

福感较高。[2]

costa等人通过对成人的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主要依赖予人格特质,外向性与积极情感、满意度有关,神经质与消极情感有关,人格

特质可以预测lo年后的主观幸福感。许多研

究都重复证实了这一结论。[4]

不少研究表明,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密切。Kwan等人发现,美国人的自尊与生活

满意感有较高相关。但跨文化研究表明,这种高相关不具有普遍性,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二者相关程度不高。[5]

有些研究发现,控制感也是主观幸福感的

万 

方数据一个影响因素。外控者经常体会到对事件的控

制感,较为乐观和主动,多采用问题指向的应对

方式,个体往往能较好地适应周围环境,从而有

助于幸福感的保持和提高。内控者常常把行为

的结果归结于机遇和运气或其他一些自己无法

控制的外部力量,较为悲观和被动,采取的应对

方式比较消极.这就会影响个体的适应与身心

健康,甚至可能会损害幸福感。Huebner对青

少年控制点和生活满意度的研究表明,控制感在其负性生活事件和学校满意度之间起着调节

作用,内控的个体其生活满意程度要高一些。[6]由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所得结论有待进一步的验证。3.2社会比较理论

wood认为,社会比较是“想到与自我有关的友好或多个他人的信息的过程”。许多研究发现,与幸福的人比较(向上比较)会降低主观

幸福感,与更不幸的人比较(向下比较)会提高主观幸福感。社会比较对许多领域内的满意感

判断都具有较强的预测力。社会比较过程包括:获得社会信息;思考比较社会信息;对社会

比较作出反应,即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

人格影响社会比较的方式。幸福的人常作

向下比较,感到不幸的人既作向下也作向上比观抑郁者却相反。对社会比较差距的感知来自

内部因素即人格的影响,而不是各比较项目的实际情况,因此人格特质不确定,比较结果也不确定,向上和向下比较都可能增强或减弱主观

wilson提出高期望值是影响幸福感的一主观幸福感相关,高期望值与个人实际差距过向期望值接近的过程比最终目标的实现对

71

较;乐观者往往更多地注意比自己差的人,而悲

幸福感,社会比较并不能使社会环境对主观幸福感直接产生长期的影响。[7](P42)

3.3期望值理论

个重要因素。期望值和实际成就之间的差异与

大会使人丧失信心和勇气;期望值过低则会使人厌烦。期望值本身并不能直接预测主观幸福感,而期望值、现实条件与个人外在资源(权力地位、社会关系、经济状况等)和内在资源(气质、外貌等)是否一致,可以作为主观幸福感的

预测指标。[8]

幸福感更为重要。具有高期望值的人,尽管离

目标相去甚远,但是在向目标接近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满足感。

期望的内容比期望实现的可能性对幸福感更为重要。测量被试期望目标的信心时,对实现内在期望(个人发展)的可能性估计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而达到外部期望(名誉、金钱)的可能性估计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由此可见,期望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比Wilson所说的复杂得多。高期望值这一个因素并不能肯定产生不幸福感,也不能预测主观幸福感。

3.4

目标理论

目标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

满足及目标的实现,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人的

幸福感,是人们获得与维持幸福感的主要来源。

个人目标与价值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幸福感的不同。[9]

Brunstein等人认为,目标必须与人的内在

动机或需要相适宜,才能提高主观幸福感。人

具有某些意识或未被意识到的动机或需要,满

足了这些需要,主观幸福感水平便升高;与个人需要不一致的目标,即使达成也不能增强主观

幸福感。Kasser和Ryan认为,与自我接受、助

人、亲和性等有关的内在价值目标,比美貌、名

誉、金钱等外在目标对主观幸福感影响更大。

一般认为,积极情绪与目标的出现和维持有关,也与趋近目标及实现目标有关;而缺少目标、目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指向目标的活动受干扰则会产生消极情绪,目标主要是通过自我效能这一中介变量影响主观幸福感。成功的体

验会使人们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强大

的自我效能,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10]

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和内容在不同文化背景中都存在,在一种文化中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在另一种文化中则不然。某些基本生理需要具有跨文化一致性,在不同文化背景中都是主观幸福感的指标。基本生理需要满足之后,较高级的需要就成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

要因素,这时可能出现个体差异和跨文化的不

一致性。Oishi等人发现富裕社会中的人比贫

穷社会中的人更看重旅游。总之,文化背景影响人们选择的目标与达成目标的资源,从而对

72

万 

方数据主观幸福感产生深远的影响。[叼

3.5适应理论

Helson认为,适应是对重复出现的刺激反

应减弱,重新建构有关刺激的认知以及刺激对

生活影响的认识。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节

良性与恶性事件,不至于总是狂喜或绝望。情绪对新事件反应强烈,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降低反应。这个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生活事

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小。研究者已经发现

了生活环境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仅在中等程度的证据,支持了适应理论。例如,suh,Diener和Fujita发现,重要生活事件在3个月内就对主观幸福感失去影响。[1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国家经济发展很快,人们收入剧增,但

在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却

很平稳。人们的预期随着收人增加而增加,适应了他们的收入水平,因而主观幸福感没有实

际的增加。但人们并不能彻底迅速地适应所有

环境,很多情况如贫困和丧偶的适应相当慢,而对噪音、饥饿几乎难以适应。[2]

4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动向

4.1心理学研究与经济学研究的结合

现代经济学正日益向经济现实回归。200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普林斯顿大学心理

学教授DanielKahneman所致力研究的行为经

济学是一门介于心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边缘科

学。他首次明确地将认知心理学与经济学研究

相结合,试图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对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假设进行修正,使经济学对现实的解

释力得以提高。研究表明,人们的幸福感和对生活的满意度是相对的,与个人的感觉(即体验效应)和对未来的信心(即前景效应)有很大关系。[i21如一个人的收入足以满足一定的生活水平、很强的社会安全感、良好的人际关系时,

其体验到的幸福感要比一个虽腰缠万贯但人际关系恶劣、对未来丧失信心的人高得多。这为

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从这个思

路出发,探讨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可以使我国的主观幸福感研究更加适应当前

的现实要求,研究成果也可供政府有关部门作为

制定相关政策的参考。

4.2主观幸福感研究与经济学研究的结合

5建议与展望

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是组织、企业乃至政府

进行决策时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许多国家在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制定国内政策时着眼于经济收益。但是目前的各项经济指标均有巨大增长,国民收入和生活经济指标往莅忽略了社会收益即民众生活质量质量明显提高。但是基于外国经验,我国进人的全面提高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单凭经济指标小康社会后,决不能单纯重视经济增长,而应着难以得到一些重要结论,而通过测量幸福感则眼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全面

可以弥补这一点。[13]如一些研究发现,在过去

提高国民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构建社会主

几十年中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迅猛,但主观幸福义和谐社会。

感并没有显示出实质的改变。自第二次世界大心理学家Kahneman获得诺贝尔经济学

战以后美国财富出现巨大增长,但主观幸福感

奖,表明心理学与经济学研究呈现结合趋势。没有增加;同样,日本和法国经济迅速成长,但对于主观幸福感研究领域,将幸福感研究与经幸福感水平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许多富裕济学研究相结合,使之成为对社会经济建设和

国家中的财富增长并没有伴随主观幸福感的改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直接贡献的学科。根据目变,经济发展与幸福感并没有显示出同步增长。

前的研究现状,未来的主观幸福感研究的趋势

可见,经济是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来源与基础,但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因素与幸福感之间并不是简单直线关系。

5.1综合研究

最近的一些研究可以看到主观幸福感的研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幸福感领域的研究涉及究中加入了经济指标。例如,Sobolewski等通

面很广,而且在很多方面都颇有建树,但是目前

过纵向研究探讨了儿童期经济困难对成人后主

这些研究多偏重于个体经济状况对主观幸福感

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儿童期家庭经济的影响,而对于群体主观幸福感与经济状况的困难对成人后的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14]关系研究还较少,因而有必要增加对现有领域MacLeod等研究发现,如果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的群体性研究。较为积极,那么主观幸福感的水平就会较高。

5.2体现中国特色

[15]shek对1519名中国青少年研究发现,幸福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西方国家得到的

感与个人的经济状况有关,经济状况困难的青研究结果并不一定适合我国被试,因而,借鉴西

少年体验到较低的幸福感,对未来的经济状况

方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也有更大的担忧。[】6]Shek还对199名经济状况群在主观幸福感方面的差异就显得十分必要。

困难的中国青少年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女性比5.3研究方法及测量手段

男性的心理调适能力强。[17]但可以看出,目前

对西方成型量表进行本土化修订,编制符的研究多偏重于个体经济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合中国国情的研究问卷,建立我国民众主观幸影响,而对于群体主观幸福感与经济状况的关系

福感的常模,形成一套系统有效的研究模式,这研究还较少。

是今后须重视的一个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DienerE

s“∞em㈣£f一6蝴g[J]PsychoIog㈣IBu№Ln,1984,95(3)

[2]

Dle…E,Eunkook

Ms,RlchardE,et

al_s螂Pc:‘口P’稚zl—BPz”g

T^憎E

DP‘dd㈨,p邢g…[J].P8ychology

Bulletln,

1999,125(2)[3]

Heady

B,weanngA.P£r…Ⅱm,,Lz^…“,删ds“旬比ft口PwP弘6ez”g:nMrdEbMz6r…M。dgf[J].J。urnal

ofPer_

sonalltyandsoclalpsychoI。gy,1989,57(4)

[4]

costa

T,MccracRR

P㈣nallty』n一……,Er£…川棚sH如删I伽wFzf

6P£“g

andlsoc”lpsychology,1080,38(4).

73

万 

方数据

[5]KwanVsY,BondMH,Singeli5T

M.h…ff“堆z£zp£…n…,or

q0

mctj扣ft…:Add‘噌7Pf“£on娃tp^口卅删y

fo

靶£,_州即m[J],】bur力a】ofPmollality

聃]Hu曲nerEs,Ashc.kugh‰J

IⅡdicatofs

andS0dalPsych。logy,1997.73(5).

Re㈣ch.2001.55(2).

seri…n

Soclal/clillicalPsychol口gnNew

E.Li扣衄’删们Ps,zof啪,o"加zⅢd&^∞f&出如州…nAdo胁c蚰cfD].s涮日l

York:Pl咖m

[7]

肼enerE.s“断删l埘矸。肛日eing删dP洲撇my[A].∥BaroneDF,HersenM.VanH,etaI.A矗w眦耐P州。船托,[c].

ThePlenum

Press,1998

DienerE,Fwita

[8]

R胁i…m尸㈣船zsm…舻dnds曲,Pcffw

wP弘BB{“g{^No卅of^“如d耐埘zogm加把^p—r∞f^

[J].JoufnalofPersonalLtyandsocialPsychology-1995,68(5)

[9]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心理学动态,2000(4).

[10]苗元江.主观幸福感解释摸型综连[J].赣南师院学报,2002(5).[¨]

suh

E,删雠r

E,F西ilaF.E硼月≠5d”d

s≈6j黜12谢卸“}6P饼g;0h妇Ⅲ鲋tP删拈取州fr[J],Jou…l

of

Pe㈣柚ltyand如一

clalPsychoIogy,1996,70(6).

[12]周国梅,荆其诚.心理学家DanielKahneman获2002年诺贝尔经挤学奖[J].心理科学进展,2003,1l(1).

[13]

[14]

Diener,Ed,&ligman,MartinEP.B8,删dMoney口]

Psychological

sd蚰ceinthePublicIntere时 2004,5(1).

sobolewski,Juli蚰aM,Amato,Paul

B£i“g

tn

R.&…~H4一s^咖1w啦Pn舰lo。,0打g跏口"d吼f£d件n’尸s,吐。如gi恤z讥肛

4树£kA胁cl加油no,乩f“件P。sznw£z户洲删:fkR。如o,Jn一

cognhion8LEmotlon.2005,】9(3),

Ad“fmood[J].Jourr■ofMarnage&Fam【ly.2005.67(1)

[15]MacLeod,And洲K,co…y,clarewe*6PIng

…e,sDc缸fNPft帅畦川树P缸nni”gA6‘m,[J]

删f£^o“f

[16]shek,Danie】TL&oHo擗耙sf撑”,D”甜∞越z10“。zn,。,LVj,nndPm6如规B旃删r加(麓{≈删Adoz删拓砒珐8耐

Ec…~D1如dm眦。胖[J].s。cial

Indlca【ors

R—arch.2005,7l(1—3).

Ad。ks

[17]

shek,D8nielT

L^Lo”g咖dim£sf“曲o,nmtwdnm曲F“”m…“g删ddd。z眦FnfA由“nm删£执c^蛳5f

FamllyIssue9,2005,26(4).

c棚拈M磕Eco删zc髓md忧"把群[J].JournaIof

TheResearchAbout

SubjectiVeWe¨一Being

L1You—sui,儿Na“

(Res洲^c曲£洲,Ps,c^Dzog,口”dBe^一。r,T啦w抽Ⅳ删zU"洲j“,,Tkw

wel卜being-

z”300074,(麓±批1)

Abstract:InitiaHythispaperpresentstheconception,structureandcharacterofsubjective

Thentheresearchesaboutsomeinfluentialfactorsandmindmechanismabout

are

subjec—

tivewell-beingreviewed.Atthesametimethepaper

set

f。rththerecentresearchesintegrated

witheconomlcstudy.Finally,thepaperpr。p。sesnewresearchdirectionsinfuture.

Keywordsj

subjectiveweII_being;infIuentialfactor5;mindmechanism;econ。mics

74

万方数据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李幼穗, 吉楠, LI You-sui, JI Nan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天津,300074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2006(2)19次

参考文献(17条)

1.吴明霞 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 2000(04)

2.Diener E;Fujita F Resources,Personal Striving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A Nomothetic andIdiographic Approach[外文期刊] 1995(05)

3.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Personality 1998

4.Huebner E S;Ash C;Laughlin J E Lifeexperiences,locusof Control,andSchool Satisfaction inAdolescence 2001(02)

5.Kwan V S Y;Bond M H;Singelis T M Pancultural explanations for life satisfaction:Addingrelationshiphamony to self-esteem 1997(05)

6.Costa P T;McCrac R R Influence of Extraversion on Subjective Well-being:Happyand Unhappy People1980(04)

7.Heady B;Wearing A Personality,Lifeevents,and Subjective Well-being:TowardEquibrium Model 1989(04)8.Diener E;Eunkook M S;Richard E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1999(02)9.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 1984(03)10.苗元江 主观幸福感解释模型综述 2002(05)

11.Shek;Daniel T L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erceived Family Functioning and adolescent Adjustment inChinese Adolescents With Economic Disadvantage[外文期刊] 2005(04)

12.Shek;Daniel T L Economic Stress,Emotional Quality of Life,and Problem Behavior in ChineseAdolescents with and without Economic Disadvantage 2005(1-3)

13.MacLeod;Andrew K;Conway;Clare Well-being and the Anticipation of Future Positive Experiences:theRole of Income,Social Networks,and Planning Ability 2005(03)

14.Sobolewski;Juliana M;Amato;Paul R Economic Hardship in the Family of Origin and Children's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dulthood 2005(01)15.Diener Ed;Martin E P Beyond Money 2004(01)

16.周国梅;荆其诚 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期刊论文]-心理科学进展 2003(01)17.Suh E;Diener E;Fujita F Even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Only recent events matter 1996(06)

引证文献(20条)

1.孙颖.董衍美.李洋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心理幸福感与幸福教育[期刊论文]-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王明辉.王雷 高中教师主观幸福感问卷的编制[期刊论文]-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1)3.王越芬.鲍菲 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具备职业幸福感[期刊论文]-管理观察 2010(35)

4.温杰.韩德超 关于主观幸福感与经济学的文献综述[期刊论文]-当代经济 2010(7)5.谢爱武 领导干部的幸福感与工作绩效[期刊论文]-广东社会科学 2010(4)6.李国军.申志英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学科培养策略[期刊论文]-药学教育 2009(3)7.唐蕾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09(18)

8.郭翠兰 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期刊论文]-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4)9.刘国珍.陈惠雄 论幸福感测评的综合化趋势[期刊论文]-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9(2)

10.邢丹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认知特征[期刊论文]-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11.潘玉进 温州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期刊论文]-应用心理学 2008(2)12.李玲.沈勤.邹海英 护士SWB的研究现状与思考[期刊论文]-护理研究 2008(24)13.叶平.施江萍 体育活动的幸福感效应述评[期刊论文]-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5)

14.骆丽娜.刘朝阳 不同层次护士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差异性调查分析[期刊论文]-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8(23)15.李幼穗.赵莹.张艳 退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6)16.罗伟.孙雅娜.王滨 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4)

17.苗元江.龚继峰 超越主观幸福感[期刊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5)18.王燕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7(2)

19.郑剑虹.温海英.邱海群 粤西农村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期刊论文]-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4)20.胡中月 桦甸市农民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1)

本文链接:http://www.77cn.com.cn/Periodical_tjsfdxxb-shkxb200602013.aspx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gl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