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职业发展规划

更新时间:2024-01-18 04:5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章 职业发展规划

职业规划指的是根据自身现实条件和职业选择的外界机遇与制约因素进行的预测,从而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制定发展计划、学习计划及实现职业发展目标的具体行动方案。它是充分发掘自己潜能并自觉进行自我管理的有效工具。

一个大学生无论从个人终身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大学生这个独特群体的就业角度看,职业发展规划始终是必须面对的重大人生问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当代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意识和能力不太令人满意。曾有记者对北京人文经济类综合性重点大学的205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对自己将来如何一步步走向就业和晋升发展没有设计的占62.2%,有设计的占32.8%,而其中有明确设计的仅占4.9%①。2004 年 4 月,北森测评网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联合进行了《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发现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学生选择在 1 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比例之高令人震惊;33%的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第一份工作仅仅是由学校到社会的跳板;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盲目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②。绝大部分大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即使那些意识到其重要性的大学生,大部分也缺乏职业发展规划的能力。因此,大学生急需提高职业发展规划意识和能力。

第一节 认识自我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对于大学生,特别是

① 赵北平、雷五明·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11

② 中国大学生在线(http://www.univs.cn/univs/cumt/shengya/info_display.php?id=103710)

1

即将走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应该力求准确地认识自我,做到扬长避短,使自己日趋完善,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这才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一、认识自我的主要内容

认识自我属于自我意识范畴,它是以自我为客观对象,进行自我觉察、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的心理活动过程。自我认识越详尽越好,但价值观、兴趣、能力和性格、气质的认识始终是大学生职业发展过程中自我认识的主要内容。

(一)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现象对自身或对社会重要性所持有的内部标准。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对现实中的一切事物都会有一定的评价,哪些是好的、可接受的、值得的,哪些是不好的、不可接受的、不值得的,这就是价值观。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这些信念使得人们对某些事情的认可和接受程度比对其他事情要高。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和生活选择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和调节作用,就像亚当〃斯密所说的,价值观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在不知不觉中决定了我们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一生。因此,对自身价值观的探究,将使我们的生活更有方向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回答下面三个最根本的哲学问题:“我是谁?”“我适合做什么工作?”“我的生命有什么意义?”

钢琴家路易斯〃拉舍(Louise Rathes)认为:如果就一项已知的价值观,你能够对接下来的7个问题都回答“是”,那么就可以确定这项价值观对你很重要。这7个问题是:

●我是否对这一价值感到骄傲(或珍视、爱护)?

2

●我是否愿意公开维护这一价值——也就是说,在别人面前公开地为它辩护?

●我是否在考虑了其他的价值之后才选择了这项价值? ●我是否考虑到了表达这项价值的后果? ●我是否自主地选择了这项价值? ●我是否已经按照这项价值去行动了? ●我是否依照这项价值前后一贯地行动?

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vocational value),它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工作价值可以反映出个人价值观。人们在选择职业时,个人的选择标准和对具体职业的评价集中反映了他们的职业价值观。例如在择业过程中,有的人追求丰厚的收入,有的人希望奋斗到较高的社会地位,有的人喜欢工作环境轻松愉快,有的人将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作为择业的第一标准。

对职业价值观和工作价值观的了解是职业发展规划的基础。认识到你最根深蒂固的价值,理解什么样的工作才能给你满足的第一步。如果你在职业生涯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观,那么你的工作就会变得更有意义、更有目的;如果你的工作没有满足你的价值观,生活就会变得乏味和令人烦闷。

(二)兴趣 1.兴趣的含义

兴趣是指个体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或者说,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之上、在活动之中发展起来的,而且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的内在动力。一个

3

人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时,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思维会更加活跃,行为会更为稳定,并能呈现愉快的心理状态。

按照兴趣的不同内容,我们可以将其分为表现在对衣食住行、生活环境与条件的追求之上的物质兴趣和表现在对学习、研究、文学艺术和知识的追求之上的精神兴趣。按照兴趣所指向的目标,它可以分为活动过程表现出来的直接兴趣和对活动结果表现出来的间接兴趣。由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个人的兴趣也表现出很大的不同。这不仅有兴趣内容上的区别,也有兴趣范围和兴趣持久性上的明显差异。

个人兴趣在广度、深度、稳定性和效能方面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叫兴趣的品质。第一,兴趣具有广阔性。兴趣的广阔性是指兴趣的范围大小。有些人兴趣广泛,对什么都感兴趣,琴棋书画样样乐于探求;有的人兴趣比较单一,范围非常狭窄。第二,兴趣具有中心性。兴趣的中心性是指兴趣的深度。人不可能对所有的事物都抱有浓厚的兴趣,只能对某些方面特别感兴趣,因此,只有广阔兴趣与中心兴趣相结合,才能促使人更好地发展。否则,什么都知道又什么也不深入,浅尝辄止,博而不专,很难有大的发展。第三,兴趣具有稳定性。兴趣的稳定性是指兴趣的持久稳固程度。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大,有的人能长期地对他们从事的工作或研究的问题保持浓厚的兴趣,无论在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加以克服,因此,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第四,兴趣具有效能性。兴趣的效能性是指兴趣对活动的效果的影响程度。凡是能促使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工作,并产生明显效果的都是积极的有效能的兴趣。

2.兴趣在活动中的作用

4

当人们的兴趣对象指向职业活动时,就形成了人的职业兴趣。职业兴趣主要是回答“我喜欢做什么?”的问题。职业兴趣对人的职业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份符合自己兴趣的工作常常能够给自己带来愉悦感、满足感。在选择职业时,人们总会将自己是否对此有兴趣作为考虑因素之一。从感到有兴趣开始,到逐渐形成更加稳定、持久的乐趣,进而与自己的奋斗目标相结合,形成有着明确方向性和意志性的志趣,这是人的兴趣发展的过程。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活动时,可以激发出强烈的探索和创造热情,可以在良好的体能、智能、情绪状态之下从事有意义的职业活动,从而心甘情愿全身心地投入。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活动可以使人比较容易适应变化的职业环境,可以使人在追求职业目标时表现出坚定有恒的意志力。可见,职业兴趣是个人在进行职业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关于兴趣的问题曾有五点建议可供同学们参考:那就是选你所爱;爱你所选;把握每一个选择兴趣的机会;忠于自己的兴趣;找到最佳结合点。

总之,对个人来说,如果从事有兴趣的工作,就会更加努力,而有努力就会出成就。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兴趣比能力更加重要。具体来说,兴趣对人们的职业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兴趣是人们职业选择的重要依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至理名言,无论是对于学习、工作,还是对于择业来说,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正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一样,一定兴趣类型的人更倾向于寻求与此有关的职业,特别是在外界环境限制较小时,人们都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

5

因此,对个人的兴趣类型有了正确的评估后,就有可能预测或是帮助人们进行职业选择。

第二,兴趣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兴趣可以通过工作动机促进个人能力的发挥,兴趣和能力的合理结合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就会发挥他的全部才能80%-90%,而且长时间保持高效率却不感疲劳;而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兴趣,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所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丝毫的强迫。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迫切地需要我所要探索的东西。”

第三,兴趣是保证职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兴趣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满意度和稳定性。一般来说,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职业很难让人感到满意,易导致工作不稳定。古往今来的一些成功人士,他们在职业的选择上大都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之上,如我国著名的戏剧家曹禺在中学前就热衷于看“文明戏”和京剧,最后成为我国著名的戏剧家;世界女子乒乓球冠军邓亚萍也是从小就爱上了乒乓球,最后连续多届成为世界乒坛瞩目的风云人物。这样的事例很多,也说明了是兴趣引导人们从崎岖的小路攀登到事业的顶峰。

(三)能力

能力是指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包括智力、性向和成就三种。智力是指个人的一般能力;性向是指

6

个人可以发展的潜在能力;成就是指个人通过教育或培训在学识、知识和技能方面达到的较高水平。

能力对于职业发展规划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不管从事什么活动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能力是影响活动效果的最直接的因素。同样,要使职业生涯得以顺利进行,也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能力总是和所从事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能力的大小表现在活动中。

通常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人们要完成任何一种活动,都和这些能力的发展分不开。特殊能力是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例如,画家的色彩鉴别力、形象记忆力,音乐家的区别旋律的能力、音乐表象能力以及感受音乐节奏的能力等,均属于特殊能力。在职业活动中,在一般能力的基础上发挥特殊能力。

(四)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在人的个性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如善良与恶毒,勤劳与懒惰、果断与优柔寡断、谦虚与骄傲等等。由于每个人具体的生活环境不同,每一人的性格会有不同。尽管在某些性格特征方面不同的人会有相似之处,但就整体而言,“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他还是他”,正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的性格都与别人是有差异的,性格是一个人的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

7

人的最显著、最集中的表现。

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职业对从业者的性格要求也不同。如从事中学教师职业的人要求乐观外向,乐于与人亲近,耐心正直,责任心强,稳定性好,安详沉着,冷静自信。而从事广告职业的人要求聪明,敏锐,敢于打破常规,狂放不羁,富于幻想。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必须认真、聪明、独立自信、敢于怀疑、富于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性格对一个人的成功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一个人从事的职业与他的个性相适应,工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心情舒畅,容易取得成功。如果性格与职业不相适应,这种性格就会阻碍工作的顺利进展,使从业者感到被动,缺乏兴趣,倦怠,力不从心,精神紧张。

(五)气质

气质是是个人在速度、稳定性、强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表现出来的动力特征。不同的人在进行各种心理活动时的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等方面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气质同我们平时所说的“禀性”、“脾气”相近似。比如,某同学总是抢着回答回答,考试前总是激动不安,参加比赛时总是沉不住气;而有些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总是表现得慢条斯理、沉着缓慢,这些都体现了气质的差异。个人的气质特点是不依活动的内容为转移的,它表现出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自然特征。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指的就是人的气质有稳定不易改变的特点。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会使人的气质在某种程度发生一些改变,

8

但这种改变是极为缓慢、极为艰难的,我们称之为气质的可塑性。比如,紧张严格的部队生活,相对来说,可使一些缓慢迟钝的人相对会变得敏捷迅速一点。但气质的可塑性是有限度的。某些气质特征往往为一个人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某些特殊领域的职业选择中,会对气质特点有所要求。如果一个人恰恰从事与自己气质不相符的职业,对这个人来说是痛苦的,对用人单位来说也是一种损失。因此,择业时要“量质选择”。在职业决策中我们会谈到气质与职业的匹配。

二、认识自我的主要方法

在古希腊帕尔纳索斯山南麓阿波罗神庙的一根巨大的石柱上,刻着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被卢梭称为这一碑铭“比哲学家们的一切巨著都更为重要,更为深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认识呢?

(一)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

一个人对自己价值的认识,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获得的。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应注意比较的参照系和落脚点。其一,跟他人比较的应该是行动后的结果,而不是行动前的条件;其二,跟别人比较应有标准,而且标准应该是相对标准而不是绝对标准,应该是可变的标准而不是恒定的标准。例如一个人的容貌和出生是不可更改的,若以此为标准同别人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其三,比较的对象应该是与自己条件类似的人。此外,大学生要努力拓宽视野范围,增加生活阅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交活动,这样有助于我们找到正确的参照系来了解自己。

(二)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己

9

与过去的自己相比,看自己是进步了、成熟了,还是退步了、又犯错误了;与理想中的自我相比,自己还有那些差距等等。前者可以发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提高自尊和自信;后者可以明确努力的方向,进一步完善自我,但是要注意理想中的自我切合实际。

(三)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从他人的态度和情感中可以认识自己,明确自我。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难免有偏差,因此有必要根据他人的评价、他人对自己表现出的言行态度来认识自己。他人的态度就像一面镜子,正如古语云:“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需要注意的是,正如镜子不一定能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一样,别人对你的评价,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所以我们不能把别人的评价和态度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还要充分结合其他有关信息进行综合评价。

(四)通过内省来认识自我

了解自己最重要的是时时刻刻不忘自我反省,随时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与内心思维,这是一种个体直接认识自己的方法。我们既是心理活动的主体,又是心理活动的对象。通过内省可以了解自己的智力、情绪、意志、能力、气质、性格和身体条件等特点,内省也是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途径。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客观、全面、辨证地看待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真正地了解自己,并以此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

(五)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

自我的各个方面的特征都是在具体事件中表现和反映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对自己的学习、文学、艺术、体育、社会工作、人

10

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和成果加以认识,获得关于自己的能力、意志、兴趣和投入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而对自己加以评价,但注意不要把成绩和成就作为评价自己的唯一价值尺度。

(六)通过专家咨询或者测评来认识自我

我们可以通过专家咨询或者采用他们开发的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来认识自己。职业咨询专家可以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经验和科学的咨询技术给你提供帮助。在咨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料和对问题的重新认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专家咨询可以帮助你进一步认识自己,提高决策能力。

现在有一些测评软件也能帮助大学生了解自我。在兴趣方面主要有斯特朗职业兴趣量表、霍兰德职业兴趣。在气质方面主要有张拓基、陈会昌编制的气质量表。在能力方面主要有智力测试,如比奈-西蒙的智力量表、威克斯勒的成人智力量表,创造能力的测试,如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试量表,特殊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如文书能力倾向测验、机械能力倾向测验、美术能力倾向测验、音乐能力倾向测验、科学与工程能力倾向测验、医学能力倾向测验等等。

三、认识自我与职业期望

(一)职业倾向是联系自我和职业的纽带

人生道路漫长曲折,职业生活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如何选择人生,对待职业,是初涉世事的大学生极具兴趣而又颇感困惑的问题。科学地认识和选择职业是大学生走向成熟和社会化的必经之路。就大学生而言,在择业之前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即职业体力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

1.职业体力倾向

11

职业体力倾向是通过对自己的身体素质的评价、分析,判断其对职业的适应性。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力气、身体动作的敏捷性和平衡性、肢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言语器官及视听器官的结构功能状况、整体协调控制。以上是一个人体力倾向的几个方面,不同职业对从业者的体力要求各异,比如,干体力活的人应该身强力壮,飞行员视力要好,整体协调控制能力要强,化学检验员不能色盲等等。有些职业对从业者的体力要求存在特殊性。例如,曾有一位是某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对医学专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基础课成绩名列前茅。但是在临床见习时发现自己有“晕血症”,只要一上手术台便晕倒,在专家的指导下,他坚强地对自己进行系统脱敏,可是收效甚微,最后在选择职业时,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就选择了医学基础研究工作。

2.职业能力倾向

我国有关专家认为,能力倾向是指经过适当的训练或被安臵于适当的环境下完成某项任务的可能性,而不是当时就已经具备的现实条件。换句话说,能力倾向是指一个人在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潜在能力,也是个人能力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而不是已有的能力水平和现实性。也有的学者认为,人的职业能力倾向,主要就是指人的特殊能力,它是表示从业人员为胜任这一职业要求而必备的能力。

职业能力倾向可细分为与某种特定职业相联系的各种职业能力倾向,如音乐(职业)能力倾向、绘画(职业)能力倾向、运动(职业)能力倾向、机械(职业)能力倾向、行政(职业)能

12

力倾向、企业管理(职业)能力倾向等等,这些能力倾向可以通过相应的言行观察和相关的量表测试。

3.职业个性倾向

职业个性倾向是指劳动者个人的需要、职业兴趣与性格等等对职业选择的影响。也就是说择业者对哪种或哪类职业有兴趣。个性影响人的行为,当然也包括人的职业行为。作为个性的载体,要想在职业生活中充分地施展自己的个性特点,实现自己的个性要求,获得尽可能大的自由感、满意感和舒适感,在择业之前,我们就应该了解自己的个性类型及其职业适应性,实现人职匹配。

在个性的多种组成中,职业需要是推动人们从事职业活动的内部动力,是工作积极性的内部源泉;职业兴趣是劳动者对某种类型的工作或者活动由关切至吸引进而专心致志的倾向,影响着职业的选择;职业态度是人们评判职业好坏的职业观,影响人们职业选择的倾向性和职业劳动的积极性;职业性格是劳动者个人所特有的行为特征。其中,职业兴趣和职业性格起着主要作用。

对个人的职业兴趣进行评价必须根据人的职业兴趣的特点和职业性质,进行合理的匹配。专家们在职业分类的意见上并不一致,所使用的工具和适应对象也有差别。例如美国斯特朗—卡姆贝尔兴趣量表是专门用来辅导大学生的。此量表把职业分为六类:实际的、调查的、艺术的、社会的、筹划的和事务的。我国对职业类型的划分也不尽相同,但大多相近,一般把职业划分为十种左右的类型,也相应地把人的职业兴趣划分为十种左右的类型,二者之间是一种对应关系。职业按其性质划分为十种类型,其相应的职业兴趣的类型特点是:愿与事物打交道;愿与人相接触;愿干有规律的工作;愿从事社会福利和助人工作;愿做领导和组

13

织工作;愿研究人的行为;愿从事科学技术工作;愿从事抽象的创造性的工作;愿从事操纵机器的技术工作;愿从事具体的工作。如一位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生性活泼好动,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他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他不喜欢跟机器打交道,喜欢跟人打交道。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他结合了自身的专业和兴趣特点选择了计算机营销方面的工作。不久,他就因工作出色表现被公司提拔为部门主管。

从择业者的性格特点出发来选择其适应的职业类型。性格是个人对现实较为稳定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职业心理学研究表明,性格影响着一个人对职业的适应性,一定的性格适合从事一定的职业,同时不同的职业对人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还要考虑自己的职业性格特点,职业对人的要求,从而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选择最易于适应的职业,或者改变自己的性格特点来适应职业的要求。

(二)正确认识自我与职业期望之间的矛盾

人是有理想的社会存在物,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对自己未来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设计和想象。对符合自己意愿的职业工作的种类以及所要达到成就的追求和向往就是职业理想。职业理想对人生具有重大影响作用。它是人的职业活动的目标和指南。科学的职业理想是一个人成就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内在精神力量。首先,职业理想可以坚定职业信仰,提高对本职业工作的认识,增加工作积极性。第二,职业理想能强化职业精神,增加职业活动的自觉性。第三,职业理想可以巩固职业意志,是事业成功的保证。第四,职业理想可以调整人的职业行为。由此可以看出,

14

职业活动是人生历程中的重要内容,它既是人的谋生手段,又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对人生具有重大影响作用,对大学生的人生更是影响至深。

择业期望值,是指你要获得的职业位臵,关系到你在物质上、精神上的需求满足的程度,如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以及你的能力、特长和抱负能否得以施展等等。在现代社会中,职业是多种多样的,人们的择业期望值也不尽相同。并且,并不是所有的择业期望都能变成现实。一个人的职业期望能否变成现实,主要看其是否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也许每个人都期望自己有一份既轻松愉快,待遇条件好,又不怎么费劲就能成就一番事业的职业。但这种职业期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任何一个职业的选择,都要受到社会需求、自身素质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当然,人的职业期望是发展变化的,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应实事求是地对自己的择业期望有一个客观科学的分析,分清哪些是合理的,是能够实现的,是可追求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是实现不了的,应该放弃。这就要求每位大学毕业生,以自己的专业所长、个人素质优势以及客观的社会需求为基础,确立自己合理的择业期望。

当毕业生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确定了自己的择业目标之后,如何把握择业期望值,就成为关系到毕业生择业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性问题。一个人的择业目标能否实现,除了个人才能、机遇等条件之外,自己对择业期望值高低的选择也很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获得能更好地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工作,但由于受自身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制约,往往

15

天不遂人愿。所以要注意正确把握好自己的择业期望值,不过高也不过低,做到以下的“四不图”。

第一,不图虚荣。一些人因虚荣心作怪,在选择职业前不顾主客观条件,一心只想找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县城一套房”。其结果要么因超越现实而败北,要么才能无法得到施展。

第二,不图享受。优越的待遇与条件往往对求职者最有诱惑,也是最容易导致择业失败的误区。有的人只重金钱,只图实惠,。这种不考虑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的思想,不仅是不足取的,也是不现实的。

第三,不图安逸。害怕艰苦,不愿到艰苦的一线工作,这也是导致一些人求职出现偏差的重要原因。几分耕耘几分收获,不付出艰苦的劳动,哪能得到社会的承认!

第四、不图时髦。许多人择业时喜欢赶时髦,今天干IT,明天跑销售,眼睛只盯着钱,而不从自身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出发,偏离自己的兴趣、专业特长和实际能力,时间一长就会失去自己的优势。

第二节 了解职业

被誉为“职业指导之父”的帕森斯指出,要做好职业规划,除了了解自我外,还要了解职业,然后进行以上两方面的综合考虑。就多数大学生而言,对职业的不了解是他们进行职业发展规划的共同难题。

一、产业、行业与职业 (一)我国的产业分类

16

职业分类是由产业分类决定的。我国的产业是国家经济部门按照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进行划分的,通常分成三大产业,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水利业。广义上讲,农业包括采集、种植、狩猎、捕鱼、畜牧在内。

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按照产品的经济用途,可以将整个工业分成两大类: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和生产消费资料的工业。前者称为重工业,包括机械、冶金、电力、煤炭、石油、燃料、化工等工业;后者称为轻工业,包括纺织、造纸、食品、皮革等工业。

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具体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四是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

(二)我国的行业分类

行业是指从事相同性质的经济活动的职业及其所有单位的统称。行业是采用经济活动的同质性原则划分的,即每一个行业类别都按照同—种经济活动的性质划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是对全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的标准分类,它为国民经济核算和各项专业统计按照经济活动观察事物提供了详细、科学的分类依据。

1984年我国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把国民经济

17

分为13个门类,之后分类又有所调整和增加。2002年国家统计局对旧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4754—94)进行了发布以来的第二次修订,并将名称改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

新标准将国民经济行业划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四级,共有20个行业门类、95个大类、396个中类、913个小类。

20个门类的名称是: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环境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三)我国的职业分类

所谓职业分类,是指采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依据一定的分类原则,对从业人员所从事的各种专门化的社会职业进行全面、系统的划分与归类。

职业分类是国家经济工作、劳动工作和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基础。科学的职业分类不是仅帮助人们有效掌握和监控国家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发展,而且将为国家职业教育培训事业确定目标与方向。我国近年来相继通过的《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等都从立法高度明确规定了国家职业分类,并以此指导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这充分表明,职业分类在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先后制定了国家标准《职业分类和代码》

18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修订了国家标准《职业分类和代码》。 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促使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国家提出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淮,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为了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1995年国家劳动部、国家统计局、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成立了“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制新中国第一部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于1999年5月正式颁布,以此作为劳动力管理的社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重要依据。

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的基本内容是通过8个大类简明、统一的格式来表述的,每一大类的内容包括大类编码、大类名称、大类描述、所含中类的编码和名称;每一中类的内容包括中类编码、中类名称、中类描述、所含小类的编码和名称;每一小类的内容包括小类编码、小类名称、小类描述和所含细类编码和名称;每一细类(职业)的内容包括职业编码、职业名称、职业定义、职业描述及归入本职业的工种名称与编码等。细类是国家职业分类最基本的类别,即职业。一个职业包含一组性质相同、具有通用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的八个大类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员及有关人员;商业及服务业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生产、运输人员及有关人员;军人;不便分类的其他人员。

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所确定的8个大类中包含66个中类、413

19

个小类和1838个细类。从2004年起,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建立了新职业定期发布制度,并不断补充与修订国家职业分类体系。职业分类大典2005增补本又收录了77个新职业,这些新职业涉及第一、二、三产业,主要集中在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管理、策划、创意、设计、分析、制作和健康、环境管理居多。新职业共同的特点是,多于高技能人才中的知识技能型,对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职业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

二、劳动力市场与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不能光盯着政府公务员和企业“白领”,应视野开阔一点。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找工作,不但能开拓就业的路子,而且可以更好地积累社会和工作经验。社会需要各个层次的人员,不仅仅需要卖力气的“劳力者”,也需要动脑子的“劳心者”,大学生正好填补了劳动力市场知识、技术人员匮乏这个空当,既解了用人企业的燃眉之急,也给自己增加一条就业之路。大学生从学校门跨进社会门,需要有一个从书本知识转化为工作实践的“磨合期”,只有从最基层起步,从最艰苦的环境中干起,才能“经风雨,见世面”。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毕业生人数逐年激增,大学生就业市场应运而生。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是指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用人单位选人才的场所,是大学生就业中各种关系的总和,其主体是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形成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随着就业市场的逐步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类型和形式

20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按其外在表现形式可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有形市场是指有固定场所、具体的时间和特定的参加对象的市场。无形市场则是不受严格的时间限制,没有固定的场所,是招聘单位和毕业生随机参与的市场,是无形的,但又是客观存在的。

目前,有形市场主要有以下几种具体形式:一是单个学校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招聘会、洽谈会)。它针对本校毕业生的专业特点和服务行业,邀请与之密切相关的用人单位参加,主要为本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二是学校联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一般都有两所或两所以上高校联合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是为克服就业市场规模小、单位少、效能差而实行的强弱联合或强强联合。三是企业自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它由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举办的招聘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四是政府主管部门或人才中介机构主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它包括省(市、自治区)主管毕业生就业部门组织各高校参加而设立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地方人事主管部门或人才中介机构所设立的人才市场、地方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或劳动力中介机构所设立的劳动力市场。

近年来,无形市场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双向选择,大大提高了效率,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有的地方和学校还积极研究、探索开展网上招聘和网上择业的模式。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特点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经过了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群体性。每年全国有几百万毕业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他们不是孤立的、分散的,而是集体的、聚合的,具有鲜

21

明的群体性。二是时效性。毕业生—般从每年7月1日起离校,在此之前,大多数毕业生应落实到具体单位,其时间紧,任务重,且相对集中,具有强烈的时效性。三是需求多变性。毕业生就业市场受整个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较大,其需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正比,供求关系不可能完全靠市场自身调节。四是形式多样性。毕业生就业市场形式灵活、多样。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既有规模大的,也有规模小的;既有综合的,也有分类的;既有区域的,也有部门的等等。五是高层次性。与其他人才市场相比,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人才是学有所长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们层次较高、素质较好。六是年轻性。即毕业生一般较年轻,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也“年轻”。是社会所急需的新生力量。七是初次性。毕业生初出校门,没有实践经验,且多为第一次择业,即是初次择业。

(三)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利用 1.有形就业市场的利用

有形就业市场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交流的平台,通过有形市场双方可以互相交流最终达到双赢效果,即毕业生落实就业单位,单位招到满意员工。有形就业市场有两种形式,一是有固定场地、定期举办的供需洽谈活动;二是集市式的大型就业市场。这两种形式在社会上和学校中都已存在。固定场所的供需洽谈活动,具有供求双方深入交谈,洽谈成功率较高的特点,但参加活动的供求双方相对较少,可供选择的余地也就有限。集市式大型就业市场,则供需见面的双方多,可供选择余地较大,可以通过市场活动,了解更多的用人信息和当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动态。但由于规模较在,时间较短,当场与录用单位达成就业意向的可

22

能性较小,还需集市结束后,供求双方的进一步接触和了解。

据不完全统计,毕业生通过有形市场找到工作单位的已占毕业生总数的75%以上,因此,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有形就业市场。

一是要准备好参加就业市场的个人材料,包括自荐信、学校推荐表、成绩单和在读期间的获奖证书等,如参加大型就业市场尽可能多备几份。

二是要密切注意就业市场举办的时间地点和招聘对象。可以通过当地的报刊杂志、学校的海报等了解有关信息,也可以向学校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询问和了解此方面的情况。

三是参加招聘活动时,向主办单位购买招聘信息,掌握各设摊用人单位的招聘情况,并与适合自己情况的用人单位洽谈,避免盲目性。

四是记录来不及洽谈用人单位的名称地点和电话号码,便于会后与这些用人单位保持联系。

五是在供需洽谈活动时,对有就业意向的用人单位最好记下单位的地址、电话号码和主管人员的姓名,便于会后继续保持联系,切勿打被动战。

从近年来就业市场的招聘情况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学校供需见面会的作用日益凸现。高校在开展毕业生就业活动中,已经与不少单位建立固定供需关系,这些单位(以国有企事业单位为主)每年都要到学校招聘毕业生,给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方便。因此,高校毕业生要重视对这些就业市场的利用,不要错失良机。

2.无形就业市场的利用

23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大学生就业市场网络化正日益走进我们的生活。相信今日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网络招聘会、没有投递过电子简历的为数甚少。通过计算机网络,毕业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招聘信息,方便快捷地投递个人简历,并可利用网络的强大搜索功能,在浩如烟海的招聘信息中快速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位。利用网络求职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省时、省力等优点,便于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沟通。目前国内一些知名的就业网站纷纷推出动态视频简历和远程面试系统,通过动态视频简历,用人单位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毕业生的多方位信息,毕业生也可以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用人单位。远程面试系统则更为直观,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可通过面试系统进行面对面交流,起到与现场面试相同的效果。如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湖南省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深圳百大就业网联盟、中国企业人才网等都开发了比较成熟的就业招聘应用系统。高校也基本建立了自己的就业网站,通过就业网站收集与发布就业信息,解读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有的高校与国内大型就业网站实现就业信息共享,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由此可见,高校毕业生就业正在由就业信息化向信息化就业转变。在这种就业信息化的浪潮中,毕业生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尽可能多地获取与个人职业发展相匹配的职位信息,信息获取越多,就业成功的几率也就越大。目前,许多高校的就业网都开通了网上职业素质测评和在线互视系统,毕业生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职业倾向测试,选择职业发展方向,寻找职业目标。

三、职业发展目标的确定与探索

24

(一)确定职业发展目标的意义

在认真进行自我识别与科学测评之后,如何确定自己发展的职业目标就变得十分重要了。有效的职业发展规划需要切实可行的目标,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目标作驱动力的话,人们就很容易对现状或困难妥协。法国著名作家蒙田曾经说过:“灵魂若找不到确定目标,就会迷失。”明确适合的目标,是一个人职业生涯中的灯塔,将指引我们走向成功。成功与不成功的人唯一差别就在于,成功的人可以无数次修改方法,但决不轻易放弃目标。而不成功的人总是修改目标,就是不修改方法。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正确而适当的人生目标。没有人生目标或人生目标选择不正确,将使人浑浑噩噩,一事无成。

(二)确定职业发展目标的程序

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就实际就是如何选职业的问题,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想明白3件事情:一是一个人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上,而不是放在纠正自己的缺点上。因此一定要分析好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个扬长能避短的职业。二是选择职业要以兴趣为动力,一个人要想在任何领域做出成绩都必须付出很多的努力和长期的积累,如果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而且要让他为此持续不断地付出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三是要做个人的职业选择分析。可以做一些职业心理测评,认真分析自己成长过程中有哪些潜力和优势,比如学习什么比较轻松,哪些功课分数总是较高,有哪些突出的成功体验等,也可以请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帮自己分析,因为他们毕竟都了解自己。通过分析后找出自己的特点,尤其是自己的特质和潜力(而不是具体技能和知识)

25

然后确定适合看书的职业发展目标。

(三)影响职业发展目标的因素

影响人们职业目标选择的因素很多。职业规划专家认为,从总体上看,可以分为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这两类因素共同构成职业目标设计的基础。

1.社会因素

社会是人才得以活动、发挥才干的舞台。社会因素是影响人才成长的根本因素。一个国家政治上安定,经济上发展,科学不断进步,就能对人才产生极大的需求,并能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多方面的条件。而社会动乱、经济衰退、科技停滞,人才就难以产生。

在社会大环境中,用人单位是社会的微观组织,对人们的职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许多有前瞻意识的单位都重视对员工的培养,积极为人才成长创造条件,鼓励员工从事专业学习、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技能、积累经验,不断发展自我。而有一些短视行为的单位则不重视员工培养,只将员工当劳动力使用,这样很不利于人才成长和职业发展。

社会因素有着丰富的内容。除去上述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形势和用人单位的培养外,还包括个人的亲戚朋友等人际关系网络的帮助、提高素质所需的学习机会和图书资料、成才的社会舆论、与职业生涯发展方面有关的制度与政策(如岗位培训制度、考核与待遇相结合的制度)等等。

社会因素不是个人所能决定的。社会大环境对于同一时期的人来说,都是相同的。对同一单位的不同人来说,条件也是相同的。而其他社会条件的差异则可能较大。发掘这方而的潜力,吸

26

收、借鉴成功者的经验,寻求他们的帮助是一种聪明的做法,这也是积极地、理性地设计职业生涯的体现。

2.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包括能力因素和非能力因素。能力是一个人能否从事某种职业,能否在生涯旅程中顺利成长和获得成功的条件。能力具有客观性,因此在设计职业目标和选择职业发展道路时,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人职匹配”为基本原则,同时注意搜寻自身能力的强项。如果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得到发挥又符合社会需要,就会取得巨大成就。

能力因素对于职业发展固然重要,但是非能力因素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它对于能力因素有着激励、补偿或者约束、限制的作用。在个人职业发展道路上,能力因素与非能力因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个人除具备和培养一定的能力素质外,还应具备和培养良好的非能力因素,即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才能顺利发展。

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不仅对人的成长和成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且比能力因素,特别是单纯智力因素的影响要大得多。成就大的人往往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比如自信、乐观、谨慎、不屈不挠、执着顽强等,成就小的人个性心理素质则明显劣于前者。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伟大是熬出来的,对信念的执着不能靠一时的小聪明。在遇到困难时,多数人是再选择而不是将原来的选择坚持到底。成功者与常人的差别并不是智商而是一种毅力。这种固执会产生一种力量,使人勇往直前。”。

四、职业信息的内容与搜集方法

许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几经碰壁后便灰心丧气,感叹“求职难”。求职在现今“僧”多“粥”少的情况下,确实不是一件容

27

易的事,尤其要得到一份理想的职业更不容易。但在我们周围,你会发现有些人好像生来就会找工作,尽管他们在工作上成绩平平,但他们懂得如何求职。他们丢掉一个工作后,很快就找到了新的工作。这给我们一个启示:求职也是一种艺术。有些求职的失败者,并不是因为他们干不好那些失之交臂的工作,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有效的求职方式,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也没有科学推荐自我的策略和技巧,只是碰运气而已,结果被淘汰了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当然,要有效地求职,首先要学会搜集和利用职业信息。

(一)职业信息的内容

职业信息不仅指招聘的信息,而且包括了通过各种媒介传递的有关就业和职业方面的情况。如就业政策、就业机构、经济发展形势、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职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趋势、劳动用工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人才需求状况等,都是与求职择业密切相关的职业信息。一个人只有掌握了大量的职业信息,才能稳妥地把握自己的命运,不失时机地选择自己的位臵。如果一个人耳目闭塞、信息不灵,就如同盲人骑瞎马,不是感叹 “生不逢时”,就是盲目地乱闯,白白失掉许多工作机会。职业信息是求职择业的基础,谁能及时获得信息,谁就获得了求职的主动权。获得的信息越广泛,求职的视野就越宽阔;所获得的职业信息质量越高,求职的把握性就越大。因此必须学会用各种渠道、各种手段,广泛、全面、准确地收集职业信息。

(二)获取职业信息的途径与方法

就目前而言,求职者主要依靠以下几条途径和方法来获取职业信息:

28

一是从国家的有关决议、决定、规划、规定等文件中获得职业信息,包括各地区发布的有关决定和各种人才流动政策。这类信息具有较强的宏观指导作用。

二是从劳动部门、人事部门、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及职业介绍部门获得信息,这些部门常年向用人单位输送人员,对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比较了解,且信息比较准确可靠并有一定的指导性。这是目前大多数求职者获得职业信息的主要来源。

三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了解劳动市场动态,获得用人的信息资料。特别是招聘广告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比较容易获得职业信息。

四是通过亲戚、朋友、邻居、师长、校友及其他熟人获得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潜在的,从这些途径中获得的信息准确迅速,并且有效性高。

五是通过电话、信件或拜访搜集用人信息。这种方法主动性强,但盲目性大。在缺乏职业信息的情况下,也不失为一个获得职业信息的方法。

在众多的获得职业信息的途径中,哪些途径效果最好呢?有些信息很容易获得,如报刊、广播、电视上的招聘广告;有些信息不费很大力气就能得到,如劳动人事部门、职业介绍所、职业指导部门以及人才交流中心发布的用人信息等。有些信息则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发掘,如通过写求职信和与朋友交往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对这些信息来源,一般地说,越是容易获得的职业信息,其竞争者就越多,专家们认为,很容易获得的职业信息不是求职成功率高的。事实上,越是那些他人不容易获得的,不显眼的,要靠自己的发掘才能得到的信息,越能为求职者提供较高的成功

29

机会。由此可见,广泛交往、建立联系是获得职业信息的重要途径。求职者应该懂得如何去运用和扩大与人接触的机会,并学会与你所遇到的每个人进行接触和交往,这对成功求职是大有裨益的。

(三)职业信息的分析与利用

搜集职业信息在时间上要注意动态性,以掌握用人单位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和趋势。在空间上要讲究全面性,以了解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人才供求状态。在内容上要注意信息的广泛性,认真分析影响择业求职的各种因素。

1.深入分析职业信息

职业信息直接与职业特性有关的内容涉及到以下要素:一是职业名称。二是职业性质。比如,这职业是属于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所有制是全民所有制还是个体企业,单位是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是独资还是合资企业,以及工作单位的隶属关系、工作意义的重要性等。它反映该职业在职业结构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三是职业内容与特点。也就是了解该职业主要是做什么、为什么要做、怎么做等问题。四是工作环境。如工作在室内还是户外,使用的工具是什么,工作的时间,以及工作环境的冷热、潮湿、噪音、空气、高空、安全性等。五是工作待遇。包括工资、奖金、保险、住房等。六是职业前途。如晋升机会、今后的发展方向与趋势、个人发展的可能性等。七是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不同职业对人的要求是千差万别的,但都包括四个方面:(1)对从业者体力、性别、身高、相貌、健康及有无生理缺陷等生理素质的要求;(2)对从业者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心理素质的要求;(3)对从业者思想作风、职业道德等思想素质的要

30

求;(4)对从业者学历、专业、知识结构等文化素质的要求。

除此之外,还应分析职业的地域特点、行业特点、单位特点和岗位特点。不同的岗位决定了在该职业活动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该岗位人员的数目、年龄及文化程度的结构、专业的构成等都会对从业者的发展构成影响,甚至岗位的团体规范(包括非正式规范)都会对从业者的适应性发生影响。对上述问题了解得越多,分析越透彻,求职择业的主动性和科学性就越强。

2.职业信息的加工与处理

在广泛搜集职业信息的基础上,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对职业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并对所掌握的信息有针对性地整理、分析和排列,使信息具有准确性、全面性和有效性,更好地为求职择业服务。有些信息往往不准确或模棱两可,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鉴别和判断,并加以澄清与剔除。因信息不准确、不全面而造成丢失工作机会的教训是很多的。所以在接受信息时,不能听风就是雨,而应认真考察信息源的可靠性,减少并校正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损失与偏差,同时要注意职业信息的时效性,讲究职业信息的实用性。此外,还要学会准确、快速地使用信息。一些有吸引力的职业岗位,竞争者也较多,准确掌握信息,并做出快速反应,才能捷足先登。如果面对众多信息犹豫不决只能坐失良机。

第三节 了解环境

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环境当中,离开了这个环境,便无法生存与成长。所以,在制定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时,要认真分析环境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自己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对自己有力的和不利的条件等。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做到在复杂

31

多变的环境中趋利避害,使职业发展规划具有实际意义。

一、大环境对个人职业发展的意义

大环境主要是指国家、社会、地方区域的相关政策法规与经济形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也不断改革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也正在逐步走向规范。因此,对于即将面临求职择业的大学生来说,只有从宏观上对就业制度和就业市场有所了解和认识,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和择业行为,才能对个人的职业发展进行正确定位。

(一)新就业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创设了宽松的环境

近几年,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但由于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裁员增效、国家机关精简机构等原因,使原有接受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的接受能力降低,而新增长的就业点,如私营、民营企业,接受能力十分有限。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一系列就业难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为此国家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4]35号),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2006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国家最新的大学生就业政策,要求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

32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各级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工作条件,主要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从事教育、卫生、公安、农技、扶贫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在艰苦地区工作两年或两年以上者,报考研究生的,应优先予以推荐、录取;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取。

2.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或招聘,择优录用。

3.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取消落户限制。

4.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一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收费。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确定,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

5.为高校毕业生办理户口和人事档案手续提供便利。对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要求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学校的,按规定保留两年。在此期间,档案管理机构对保管其档案免收服务费用;要求将户口转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应当按照户籍管理规定为其办理落户手续,人事、教育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负责办理相关手续,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

33

服务机构免费提供人事代理服务。毕业生落实工作单位后,公安机关按有关规定为其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6.毕业半年以上未就业并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应免费提供就业服务。对已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有条件的城市、社区可组织其参加临时性的社会公益活动,或到用人单位见习,给予一定报酬。对因患病等原因短期无法工作并确无生活来源者,由民政部门参照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给予临时救助。此项费用由地方财政列支。

7.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等职业学校(大专)毕业生。对就业困难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由劳动保障、人事和教育部门共同实施“高职(大专)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对需要培训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费由教育系统承担,职业技能鉴定费由劳动保障部门适当减免。

除国家的就业政策以外,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大学生的就业。如河南出台大学生就业政策,规定到国家和省定贫困县的贫困乡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单位服务2年的大学生志愿者,给予每人每月研究生800元、本科生600元、专科生500元的生活补贴本科生到基层每月补600元;山东省、青海等省对贫困生就业有特别优惠;宁夏省大学生下基层报考研究生可加分,自主创业可享受税收优惠,登记失业可享受低保救助;江苏省愿意到苏北地区就业的紧缺、急需优秀毕业生,分别给予本科4万元、硕士6万元、博士8万元奖励,未就业毕业生

34

见习可由政府“埋单”;辽宁省贫困毕业生每月可获见习补贴600元,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政府“一包到底”, 师范生到农村当老师政府替还贷,自主创业各项优惠期长达三年等等。

(二)经济发展对整个社会就业的影响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促进就业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高层论坛上表示,就业形势正在发生变化,当前要努力把经济发展的过程变成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把结构调整的过程变成对就业拉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把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过

③程变成统筹城乡就业的过程,是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根本思路。。

1.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就业关系

从理论上讲,经济增长速度应该与劳动力就业就率提高呈正相关。如果经济持续增长,提供的岗位会增加,就业前景一般会随之看好。自 1978 年开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毛额一直呈较高的增长势头。与此相应的是,就业人口不断攀升。随着经济增量的不断放大,国民经济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不断提高。这似乎进一步验证了我们提出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劳动力就业率呈正相关的假设。 但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虽然就业人口绝对数量有所增加,但这个数量的增加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失业人口以更快的速度增加。但是经济增长率和人口就业率并没有同步增长。这一点在近几年表现得特别突出。1997年月我国国内生产毛额增长率为 8.8% ,从业人员增长 1.1% ; 1998 年,我国国内生产毛额增长了 7.8% ,但是从业人员只增加了 0.5% ;到了 1999 年,我国国内生产毛额增长率为 7.1% ,从业人员仅比

促进就业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新华网. 2007年07月22日

35

上年增加了 0.36% ④。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就业增长的速度呈下滑趋势,现在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率的贡献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不足。

2.影响劳动力就业的经济因素

(1)产业结构调整。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上半期开始,我国进入历史上空前的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是一些新兴产业、或者采用新技术的领域和新的经济成份不断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是一些传统产业、采用落后技术的领域被逐步淘汰,造成结构性失业。 “九五”期间,国家大力压缩纺织、煤炭、冶金、石化、建材、机电、轻工等行业,关闭技术落后、浪费资源、产品质量低劣和污染严重的小企业,随着相当数量的采掘业、制造业等传统工业企业关、停、并、转、破,促使这些行业下岗急剧增加,从业人员迅速下降。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一大批效益较差的弱质企业会由于技术,管理方面的滞后,产品竞争力不强,将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无情淘汰——或者破产、关闭,或者被兼并,导致大批职工失业。外商进军中国市场对我国的就业形势产生了正面和负面的双重效应。一方面,这些新办的外资企业,将提供新的就业机会,有助于减少失业;另一方面,大量进口的和外资企业在华生产的电子、信息产品,将使我国生产同类产品的部分企业受到打击,它们由于技术上的差距和缺乏规模效应而倒闭,从而又损失一些就业机会。这些领域对员工素质的要求很高,一般的失业、转岗人员难以进入,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机会。

(2)农业产业化。1978年开始的家庭联产计酬责任制至今已有 20 多个年头。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为国家建设提

丁元,周树高,杜富荣.论从业人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中国劳动,2003(08).14-16.

36

供了大量的建设资金。现在农业正在经历一个从一家一户的零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转变。农业产业化的结果将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增加就业市场人口的数量。

(3)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由于体制上的原因,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机制不灵活、效益低下的弊端。目前正在实施裁员增效,从而导致失业者剧增。

(4)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中小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低,多属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能容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生活水平的不同,经济发展的程度越低,劳力价格越便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企业发展比较迅速,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和再就业人员的作用更加明显。据统计,近年到国有企业、学校和私营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分别占29.7% ,19.3%和16.3%;三资企业、国家机关和科研单位分别占9.5%,9.2%和4.7%。私营企业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在解决大学生就业方面正在发挥积极作用。现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包括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大学生们选择在私营企业工作还有后顾之忧。

(三)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1.社会劳动力供需的不平衡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竞争 大学生就业难仅仅是当代中国就业现象的一个缩影,我国总的形势是供需不平衡,供大于需。预计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就业供给总量不减,近几年来,城镇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现存的600多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近800万登记失业人员,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达到2400万人。按照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左右测

37

算,城镇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万~1400万人左右,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同时下岗失业人员数量居高不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规模加大。这些都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

2.高校的扩招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近年来,高校都在不断的扩大招生规模,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大众化的阶段,这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确实是一件好事情。但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就业增加了难度。

第一,大学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近6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了将近3倍,由2003年的212万人增长到2008年的559万人。

第二,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教育的质量。教师队伍、教学设施跟不上扩招的规模,现行的大学教育在专业设臵、培养层次、教学内容都存在与市场需要脱节的现象,一些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拥有的能力不能与社会需求一致,造成了大学生培养质量下滑的现象。

第三,扩招结构不当,学历层次和学科专业不平衡造成了就业困难。比方说,前几年某个热门专业在填报志愿时挤破头,而在4年后就业时,很有可能社会提供的岗位非常有限,存在供需不平衡。同时,学历层次也存在不平衡,近6年来,从扩招的结构上来看,我国的职业教育并没有多大变化,而专科和本科教育却在急剧扩张。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和技校不仅毕业生人数没有增加,学校数量反而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岗位需要的仍然是职业教育的学生。这就使得本来只需要职业教育的技校生岗位,却招聘录用专科生甚至本科生,本来只需要本科生的岗位,却招聘录用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形成了如今用人单位的用人“高消费”。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受教育成本,也增加了用人单位的用人成本,更形成了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

38

的严重浪费。

3.就业市场的不完善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现阶段的就业市场仍存在劳动力缺乏流动性、供求双方信息交流不完全、资源配臵比例失调以及市场组织不健全等因素,可能会出现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公司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等矛盾现象。因此需要破除限制人员流动的政策制度,改善招聘信息的传播渠道,建立更大的信息平台配臵全国的大学生资源,强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机构,这样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就业市场自身的内在调节机制,更快实现市场供求关系的均衡。

二、小环境中的可利用资源

小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以及朋友构成的人际关系网范围。在我国,由于管理制度和文化差异,对于我国的大学生就业而言,社会支持因素显得更加重要。比如高校为指导学生就业建立就业指导中心,家庭的影响等等。调查表明,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支持更主要来自于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机构。

(一)学校与学校的就业指导

高校是大学生就业准备的重要场所。而学校为大学生就业准备提供的各种条件,如教学设施、教师队伍、学校管理、课程设臵、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思想教育、就业指导以及学校社会地位等都会对大学生就业准备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对一个大学生来说,所处的环境是确定的,能否充分利用学校环境所提供的有利条件,正确对待不利条件,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就业准备。国外有很多职业指导机构,一些孩子在小的时候就进行性格测试,以预测其未来适合的职业,而大学生交的学费里有20-30%是用于其毕业后的就业指导的。在国内,目前许多学校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高校中有93.8%的学校建立了就业指

39

导专门机构,但是一般成立时间较短,而且名称各有不同。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工作职能、服务对象、工作内容的差异。学校根据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的要求,设臵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通过这些机构为学生提供学业发展、个性发展和职业发展的咨询服务。现在一些学校也为在校学生提供生涯指导的课程,指导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职业发展等知识,并根据自身的特点,考虑社会以及职业发展的态势,科学地制定符合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个人的专业学习、知识积累、技能培训等,为毕业时有效就业做好前期准备。

(二)家庭

在人从出生到成人这一不断接受社会规范、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中,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和最微观的社会,对人的心理发展施加着重要的影响。职业心理发展是这一社会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其萌芽、发展直至鲜明化都渗透着家庭教育的印迹。在幼年时期,孩子们接触得最多的是自己父母的职业,在他们刚刚萌发的职业理想中,更多地反映了父母对职业价值的认识。随着一天天长大,活动范围从家庭扩展到社会,其中最主要是扩展到学校。但是,在职业心理发展方面,家庭影响并没有削弱。例如,孩子们了解最多的往往是父母的职业及其工作环境,此外,还包括一些亲友的职业。随着科技、经济、社会分工和教育的发展,家庭对人们进行就业准备的作用,虽然越来越小,但由于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长时间在家庭中生活,长辈们的文化程度、职业种类、生活经历、思想意识等都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些家长不尊重子女的选择,不根据子女的兴趣、爱好,而从自己主观愿望出发,为子女确定就业目标,甚至给子女施加压力。如果不能处理好家长与自己就业目标的关系,就会给自己的就业准备造

40

成思想障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压抑自己的个性发展,最终荒废学业。大学生在面对来自家长与朋友的就业观影响时,忌盲目地接受与反对,应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应该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多方面进行咨询分析与综合考虑,对比自已的选择与特点,理性地规划人生。

(三)老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职位不是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和其他老师决定,但是老师的意见仍对学生的择业意向与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专业教师对本专业的认同态度或对职业声望的个人意见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情感和对某一类或某种职业的认同。

(四)社会机构

庞大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吸引了一些社会服务机构,这些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成立。职业介绍机构是我国适应市场经济而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是国家为了保障下岗职工再就业通过就业信息服务系统为再就业架桥铺路,其主要服务对象是下岗职工,但是他们也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就业。此外,国内很多管理咨询公司也涉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环境,虽然对大学生就业有较大影响,但毕竟是外界因素。大学生的就业准备是否充分,主要取决于自身的主观努力。只要正确对待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环境的影响,确立主体意识,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人云亦云,才能对自身条件与社会需要做出明智的判断,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关系,树立自主、自立、自助、自择观念,为就业作好充分准备,为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节 职业发展决策

职业发展决策源于经济学中的决策理论在职业行为方面的具

41

体研究,指的是人们在职业发展选择中的决策意识与决策行为。比如,大学毕业生是选择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就业或创业?如果选择就业,是选择国有企业、私有企业,还是外资企业?是选择技术研发、市场营销,还是行政管理?是选择教育事业还是到企业工作?是选择大城市还是面向基层就业?是先求立足再求发展还是先赚钱?对诸如此类问题的不同回答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决策问题。

大学生怎样才能做出好的职业发展决策呢?一个总的原则就是“人职匹配”。具体地说,一要与自身特点相适应;二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并力争达到上述两个条件的平衡,做到两者之间的协调与匹配。

一、与自身特点相适应

个人的职业发展决策如果与个人的自身特点相适应,就能使自己乐于投入精力与时间从事相关职业的工作,并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自我价值的提升以及各种资源的优化不断产生自我强化机制,进而使个人的职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

个人的自身特点包括多个维度,也有多种观点。但它主要包括人的兴趣、性格、气质、能力、价值观、需求、动机等。如前所述,这些特点可以借助职业素质测评工具来认识,但更重要的是要在实际生活中来体验和确认。

(一)与自己的兴趣相适应

人们循着自己的兴趣选择职业,可以说是一种“本能”。从最早的佛兰克〃帕森斯开始,职业指导专家就一直把兴趣当作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著名心理学家、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认为,兴趣是匹配人与职业的重要依据。

42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因而也分别适合不同的职业。有的人对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等自然知识感兴趣,有的人对技能操作感兴趣,有的人则对读书、写作、设计乐而忘返。一个擅长技能操作的人,在技能操作领域往往是得心应手,但如果硬要他把兴趣转移到理论研究上来,他就会感到无用武之地。正是兴趣上的差异,构成了人们选择职业的重要依据。因此,职业发展决策首先要“从你自己开始”,“和自己谈一谈!告诉你自己,你的兴趣所在。然后选择一个真正适合自己兴趣的领域。”⑤

那么,如何将个人的兴趣与职业发展决策联系起来?《加拿大职业分类词典》中关于各种职业兴趣类型的特点和适合从事的职业的观点颇具参考价值。在此,现将相关论述整理成如表2—1所示。

职业兴趣类型 愿与事物打交道

表2—1 职业兴趣类型的特点和相对应的职业

特 征 适合从事的职业

喜欢同事物打交道(比如工具、器皿制图员、修理工、裁缝、木匠、或数字),而不喜欢从事与人和动物建筑工、出纳员、记账员、会打交道的职业。 计等 喜欢与他人接触的工作,如销售、采记者、营业员、服务员、推销访、传递信息一类的活动。 员等

喜欢常规的、有规律的活动,在预先图书管理员、办公室职员、档安排的条件下做细致的工作。 案整理员、打字员、统计员等 乐意帮助别人,试图改善他人的状医生、律师、护士、咨询人员况,喜欢独自与人接触。 等 喜欢管理工作,爱好掌管一些事情,

辅导员、行政人员、管理人员

他们在企事业单位中起着重要的作

用。

喜欢谈论涉及人的主题,爱好研究人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等专的行为举止和心理状态。 业从业人员 喜欢分析的、推理的、测试的活动,

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物理

擅长理论分析,喜欢独立解决问题,

学等专业从业人员

也喜欢通过实验获得新的发现。

愿与人接触 愿干有规律的工

愿从事社会福利 和助人工作 愿做领导 和组织工作 愿研究人的行为 愿从事科学 技术事业

⑤ [美]理查德·尼尔森·鲍利斯著,陈玮、陈绍锋、梁峰译·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106

43

愿从事抽象性 和创造性工作 愿做操作机器 的技术工作 愿从事具体工作

喜爱需要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工作。 喜欢运用一定的技术,操纵各种机械,制造产品或完成其他任务。 喜欢制作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希望很快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们从完成的产品中得到自我满足。

演员、创作人员、设计人员、画家等

飞行员、驾驶员、机床工等 厨师、园林工、理发师、美容师、室内装饰工、工人等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上述分类,一种兴趣类型可以对应多种职业,而每一个人往往又都同时具有几种职业兴趣类型的特点。因此,职业决策时要在充分考虑自身主导兴趣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其他兴趣爱好,灵活选择自己的职业。

(二)与自己的性格相适应

人的性格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热情外向,有的人羞怯内向;有的人沉着冷静,有的人火爆急躁;有的人善于思考,有的人善于想象;有的人观察入微,有的人大大咧咧。

职业心理学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不同,其行为习惯就不同,其行为习惯的差异,可直接影响职业或岗位的选择。瑞士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对人的性格类型进行了多年研究,并把人在生活中和与人交往中的性格特点分为四种类型:敏感型、感情型、思考型和想象型。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典型人群分布情况如表2—2所示。

性格类型

表2—2 性格类型的特点和典型人群分布情况

特 征 典型人群分布

这类人精神饱满,好动不好静,办事喜欢速战速

在运动员、政府工作人

决,但是行为常带有盲目性。在与人交往中,往

员和各种职业的人中均

往会拿出全部热情,但受挫折时又容易消沉失

望。这类人最多,约占40%

这类人感情丰富,喜怒哀乐溢于言表。别人很容易了解其经历和困难。喜欢单调的生活,爱刺激,

爱感情用事;讲话写信热情洋溢。在生活中喜欢在演员、活动家和护理鲜明的色彩,对新事物很有兴趣。在与人交往中,人员中较多 容易冲动,易反复无常,傲慢无礼,所以与其他类型的人有时不易相处。这类人约占25%

这类人善于思考,逻辑思维发达,有较成熟的观在工程师、教师、财务

44

敏感型

感情型

思考型

想象型

点,一切以事实为依据,一经作出决定,能够持之以恒。生活、工作有规律,爱整洁,时间观念强,重视调查研究和精确性。但这类人有时思想僵化、教条、纠缠细节、缺乏灵活性。这类人约占25%

这类人想象力丰富,憧憬未来,喜欢思考问题。在生活中不太注重小节,对那些不能立即了解其想法价值的人往往很不耐烦。有时行为刻板,不易合群,难以相处。这类人不多,约占10%

人员和数据处理人员中较多

在科学家、发明家、研究人员和艺术家、作家中居多

由上表可知,绝大部分职业都同时与几种性格类型特点相吻合,而一个人也都同时具有几种职业性格类型的特点。因此,在实际决策过程中,应根据个人的性格与职业的要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处理,不能一概而论。

(三)与自己的气质相适应

心理学家把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人的气质不同,在活动中的表现也不一样,其职业活动的适应性也会有一定的差异。不同气质类型的人的特点和适合从事的职业如表2—3所示。

表2—3 气质类型的特点和适合从事的职业

气质类型 特 征 适合从事的职业

反应敏捷、灵活、情绪外露、活泼开朗、善

政治工作者、外交人员、管

于交往,具有较突出的外向型特点,对新环

理人员、驾驶员、医生、律

境适应能力较强,给人以颇有优越性或特殊

师、运动员、新闻记者、冒

多血质 才能的感觉,职业适应性很强,几乎可以从

险家、侦察员、警察、演员、

事所有职业的工作;但对于过于简单、细致、

营销、广告宣传、商务活动

谨慎和琐碎的工作则不太感兴趣,也做不深

中介、贸易谈判等。

热情、行动迅速、精力充沛、思维敏锐、勇导游、节目主持人、演讲者、敢、喜欢表现自己,喜欢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外事接待人员、推销员、政

胆汁质

但又往往给人以不稳重、易冲动的感觉,对治工作者、外交人员、记者、工作也不那么专注 作家、商人等 理智、沉着、稳重、安静、吃苦耐劳,善于

控制和忍耐,适合做各种有条不紊、勤勤恳学术研究、教育、技术、医

粘液质 恳、难度较高、需要长时间完成的工作任务;生、法官、出纳员、会计、

但反应缓慢,常给人以呆板、执拗的感觉,播音员、调解员等 不适宜从事剧烈多变的工作

抑郁质 内向、感情丰富细腻、情绪体验深刻,工作技术员、学术研究、教育、

45

责任心强,适合选择稳定性强、变动小的工作;但给人以孤僻、怯懦、拘束的感觉,行动迟缓,不适宜做反应灵敏、处理果断的工作

技术开发、医生、检查员、机要秘书、化验员、刺绣工、打字员、排版工、保管员等

由上表可知,要求迅速灵活作出反应的工作,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较为适应,而粘液质和抑郁质者则不太适合;反之,需要持久、细心的工作,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较为合适,而多血质和胆汁质者较难适应。因此,在职业发展决策时,应当测定自己的气质类型,并作为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

(四)与自己的职业能力相适应

大学生求职时向企业招聘人员展示的主要是他的职业能力,企业招聘大学生时最看重的也是他的职业能力。许多职业规划专家认为:“发现自己擅长做什么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技能和能力成为职业决策中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⑥因此,大学生不仅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具有哪些职业能力,而且要能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几种能力并加以区分,以明白哪些能力在自己的职业发展决策中最重要。

综合国内外关于职业能力的研究成果,可以把职业能力分为七种类型,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宜的职业类型我们归纳如表2—4所示。

表2—4 职业能力的类型与适宜的职业类型

职业能力类型 科研型

特 征

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是通过实验研究、社会调查和资料检索等手段进行新的综合、发明与发现的能力

以决策能力为核心。是能够广泛获得信息,并依此独立地做出应变、决策或形成谋略的能力 以语言表达能力为核心。是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传授知识与思想,或组织受教育者进行知识与

适宜的职业类型 理论研究、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等

管理领域及各行各业负责人,如经理、厂长、主任等 教育、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等

管理型 教育型

⑥ [美]Lobert D. Lock 著,钟谷兰、曾垂凯、时勘等译·把握你的职业发展方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283

46

艺术型

社交型

服务型

操作型

态度学习的能力

以想象能力为核心。是运用艺术手段再现社会生活和塑造某种艺术形象的能力

以人际关系协调能力为核心。是深谙人情世故,能够掌握人际吸引规律,善于周旋、协调,且能使对方通力合作的能力

以敏锐的社会知觉能力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为主。是借助人际交往或直接沟通使顾客获得心理满足的能力

以操作能力为主。是运用专业知识或经验,掌握特定技术或工艺,并形成相应的职业技能与技巧的能力

写作、绘画、演艺、美工等

联络、洽谈、调解、采购等

商业、旅游业、服务业等 打字、驾驶汽车、种植、操作机床、控制仪表等

当然,上述划分是相对的,具有某种典型职业能力类型的人是存在的,但是绝大多数人属于混合型。因此,在决策过程中,要认真分析自己的职业能力,弄清楚自己最擅长、最喜欢使用的技能,从而保证在求职时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五)与自己的职业价值观相适应

如果一个人在职业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他就会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他的职业发展就会持续稳定地前进,就能产生工作的无限激情与动力;如果一个人的职业价值观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把工作视为一种无奈之举,不可能产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选择职业的时候,必须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否则,当有人向你兜售锦囊妙计时,你就会选择那些发展下去可能伤害你的自尊和价值的职业。”⑦

曾有职业咨询专家根据几十万份跟踪多年的客户个人职业档案资料,对职业价值观与职业选择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结论是:影响职业发展规划的价值观可以归纳为六种类型:自由型、小康型、支配型、自我实现型、

⑦ [美]理查德·尼尔森·鲍利斯著,陈玮、陈绍锋、梁峰译·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65

47

志愿型和技术型⑧,其特点和适合从事的职业我们归纳如表2—5所示。

由于一个人往往具有多种价值观,因此,在职业发展决策时,所选的职业要能体现一个人的核心价值观。如某人希望从事能赚到钱的职业,同时又倾向于有社会地位的职业,且又是能得到人们高度评价的职业,反复权衡后,最终赚钱的价值取向居于主导,于是他将职业定位为推销员。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大学生应避免走入职业价值观的误区。一是不要赶时髦、随大流;二是不要一味地求体面,过分强调职业的社会地位;三是不要纯粹地图实惠,盲目追求高薪高酬的职业;四是不要刻意寻“热土”,片面强调地区观念;五是不要只图轻松,缺失事业心;六是不要只求发展,一味地追求个人兴趣的满足;七是不要狭隘地强调“专业对口”,压缩职业选择的空间。

表2—5 职业价值观的类型与适合从事的职业

职业价值观类型

特 征

不受别人指使,凭自己的能力拥有自己的小“城堡”,不愿受人干涉,想充分施展本领

受尊敬欲望很强,追求虚荣,优越感也很强,渴望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名誉,欲望得不到满足时,由于有过于强烈的自我意识,有时反而很自卑

适合从事的职业

作家、诗人、记者、编剧、演员、

自由型 作曲家、音乐教师、漫画家、室

内装饰专家、雕刻家、摄影师等 记账员、会计、银行出纳、法庭速记员、成本估算员、税务员、

小康型

核算员、打字员、办公室职员、统计员、计算机操作员、秘书等 政治家、律师、广告宣传员、推

想当上组织的一把手,飞扬跋扈,无视他销员、进货员、商品批发员、旅

支配型

人的想法,为所欲为,且视此为无比快乐 馆经理、饭店经理、调度员、零

售商等

对诸如平常的幸福、一般的惯例等毫不关气象学者、生物学者、天文学家、心,一心一意想发挥个性、追求真理;不药剂师、动物学者、化学家、科

自我实现型 考虑收入、地位及其他人;非常在意自己技报刊编辑、地质学者、植物学

的看法,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施展自己者、物理学者、数学家、实验员、的本领,并视此为有意义的生活 科研人员、科技工作者等 ⑧ 熊苹·职业生涯规划[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77

48

志愿型

技术型

热心公益事业,富于同情心,把他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不愿干表面上哗众取宠的事,把默默地帮助不幸的人视作无比快乐

认为立足社会的根本在于一技之长,因此他们钻研一门技术;认为靠本事吃饭既可靠又稳当

社会学者、社会工作者、福利机构工作者、社会科学教师、咨询人员、导游、护士等

工程师、飞机机械师、自动化技师、机械工、电工、司机、木匠、农民等

(六)与自己的需求相适应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并且认为当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人们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曾经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肯定。大学生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者,在职业发展决策时应将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放在主导地位。 在职场里,我们可以将员工分为两类:一类是知识型员工,一类是非知识型员工。就总体情况而言,非知识型员工由于专业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较低,薪金报酬也相对较低,除了生活费用支出和其他日常开销后,所得收入所剩无几,因而他们的主导需求是物质需求。而知识型员工的薪金待遇相对较好,除了生活费用和其他日常开销后,所得收入尚有比较多的结余,这样,他们在高于非知识型员工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上,还有经济实力关注和追求精神需求,并且精神需求是其主导需求。两类员工的需求状况可以描述为如图2—1所示的曲线。

生理的

安全的

对各层次需要的关注程度 知识型员工需求曲线 非知识型员工需求曲线 49 爱与归

尊重的

自需要层次 我实

程社明博士认为:“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它的人生需求,特别是高级需求的满足程度。”⑨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佼佼者,不仅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和良好的知识结构,而且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将来就业后,是典型的知识型员工。因此,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决策不仅要考虑物质需求的基础意义,而且要明确精神需求的决定意义,要在生理、安全等较低层次需求“自然满足”的前提下,更加关注个人的职业发展前景和升迁,更加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

(七)与自己的动机相适应

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H.Vroom)于1964年在《工作和激励》一书中提出了解释员工行为激发程度的期望理论。该理论认为,员工个体行为动机的强度取决于效价大小和期望值的高低。效价越大,期望值越高,员工行为动机越强烈。如果效价为零乃至负值,表明目标实现对个人毫无意义。在这种情况下,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再大,个人也不会产生追逐目标的动机,不会为此付出任何积极性,付出任何的努力。如果目标实现的概率为零,那么无论目标实现意义

⑨ 程社明·你的船你的海: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21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ft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