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拱隧道中墙的选择与施工

更新时间:2024-04-23 17: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连拱隧道中隔墙的选择与施工

摘 要:本文分析、比较了三种连拱隧道中墙的优缺点,并介绍了一些中墙的施工经验。 关键词:连拱隧道 中墙 选择 施工

连拱隧道上、下行线通过中隔墙分开,与传统的隧道形式相比,隧道洞口需要的过渡段短,节约土地,同时又既有外型美观的特点,因此在城市交通及高速公路建设中被广泛采用。

1 中墙主要的结构形式

连拱隧道中隔墙先行施工,支撑拱顶,将开挖断面分割,达到减跨的目的。中墙在主洞施工时受到各方向反复的作用力,并支撑作用在拱部上的荷载,受力十复杂,是连拱隧道最重要的结构体,中墙设计、施工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整座隧道的成败。

从目前建成的隧道及各种研究的情况看,连拱隧道中隔墙主要以下三种结构形式,如图1、2、3所示。

图1 图2 图3

2 方案的比较

第一种形式在2000年以前曾被广泛采用,实践证明此种中隔墙的弊病较多,存在先天不足,现在已经基本不采用,主要存在以下的弊病:

⑴中墙与左右洞二衬分三次施工,施工缝不易完全对齐,造成错缝,受力不均,容易造成中墙纵横向开裂。

⑵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防水板在拱部接头,作业空间小,很难保证焊接质量,排水管容易被堵塞,造成中墙接头部位渗水。

⑶排水系统设在中墙顶,拱顶回填混凝土浇筑在碎碎石层上(一般50cm厚),基础不稳,难于达到支撑的作用,同时混凝土也易堵塞盲沟。

⑷接头部位弧形难对应,造成错缝漏浆,建成的隧道多需要装修,影响混凝土外观。 ⑸中墙作为永久结构,受力大,易下沉开裂,病害较多。

⑹对于需要爆破的石质围岩增加中墙保护费用,而且一般保护不好,需要二次装修。 ⑺主洞的初期支护(钢支撑)没有支撑点,只能支撑在回填混凝土上,受力结构不合理。 后两种形式是在第一种形式上发展而来的,吸取了单洞隧道的施工经验,在技术上有很大的改进,目前应用较广。

第二种方案比第一种方案有很大的改进,排水系统设计更加合理,中隔墙作为临时支护结构,没有外观要求,减少了投入。但此种结构仍然有自身的缺点,主要表现在:

⑴中隔墙分基础和墙身施工,工序较多。

⑵中隔墙基础需与正洞二衬连接,宽度较宽,要求中导洞开挖较宽,同时基础模板、倒角模板不容易拆除,浪费严重。

⑶在软弱围岩段,主洞钢筋预埋在中隔墙基础中,中隔墙模板必须打孔,拆除困难;同时由于接头钢筋伸出外漏,阻挡墙身模板平移。

⑷中隔墙纵向排水管位置设置在基础上,容易渗水,同时在中隔墙基础上必须设纵向水沟,结构较复杂。

⑸主洞二衬钢筋在施工中隔隔墙时就已经预埋,如果主洞围岩有所变化,没有调整的余地。 ⑹主洞通过中墙基础连成整体,相互影响,容易造成混凝土环向开裂。

第三种形式与前两种形式最大的改进在于,中隔墙与主洞完全分离,仅仅作为临时支护在主洞开挖时受力,正洞施工、受力有如单线隧道。主要有以下几种优点:

⑴结构更加简明,施工相当方便。 ⑵排水系统完善,不会洞内渗水现象。

⑶主洞二衬与中隔墙完全分开,主洞与中导洞之间、主洞与主洞之间可以采用不同衬砌方案,灵活多变,设计可以更加接近实际,节省投资。

⑷在相同的基础宽度下,对中导洞的宽度要求小。

3 中墙受力分析

对第三种方案,目前有一种认识,认为此种形式基础较窄,对中墙抗倾覆能力可能有影响,目前采用较少。汾柳高速公路离石段设计有一条连拱隧道,围岩为新老黄土,按Ⅱ类围岩设计,同时受浅埋偏压影响,是我国在建的第一条黄土连拱隧道,被交通部列位科研项目。中隔墙原来按第一方案设计,进场后根据我们的施工经验,经设计同意,将中墙变更为第三种方案,中墙基础宽2.8m,墙身最窄处1.8m。经过对施工过程的中墙受力模拟及现场监测,这种方案是可行的,并在以后的设计中进行了推广。

3.1计算模型

计算采用美国ANSYS公司的大型有限元计算软件ANSYS,采用平面应变弹塑性数值模拟,以计算隧道结构与地层在开挖过程中发生的非线性变形特性。围岩(黄土)采用6节点三角形单元PLANE2模拟,初次支护喷射的25cm混凝土采用梁单元模拟,其厚度在实常数中输入,二次衬砌结构采用三角形平面单元PLANE2模拟,中隔墙采用三角形平面单元PLANE2模拟,锚杆单元采用梁单元beam3模拟。

3.2施工工序 隧道采用的三导洞法施工,其具体的施工顺序是:①开挖中导洞及支护;②浇筑中墙;③开挖左侧导及支护;④开挖左主洞及支护;⑤开挖右侧导及支护;⑥开挖右主洞及支护。

43126535 图4 隧道开挖工序示意图 3.2计算结果和分析 3.2.1中墙随开挖进程的变形

开挖过程中中墙的竖向位移如图5所示,从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①由于偏压的存在,中墙的沉降是不一致的,左侧大于右侧,其具体值如表2所示;②对于左侧来说,施工步序的4和5引起的沉降较大,相反地,第3和6步对右侧的影响较大;③在中墙底部左侧出现了向上的位移。

第3步中墙竖向位移图 第4步中墙竖向位移图

第5步中墙竖向位移图 第6步中墙竖向位移图

图5 中墙竖向位移图

Fig.5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mid-partition

水平方向的位移如图6所示。从计算结果中不难看出:①右侧水平位移比左侧的大;②中墙底部的水平位移比顶部的大;③时步4和5引起的水平位移相对较大;④中墙整体被压缩,但其幅度不大,底部缩小0.05mm,上部收缩0.01mm。

第3步中墙水平位移图 第4步中墙水平位移图

第5步中墙水平位移图 第6步中墙水平位移图

图6中墙水平位移图

Fig.6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mid-partition

3.2.2中墙开挖进程的应力变化情况

图7给出了开挖过程中中墙的应力,对计算结果分析知道:①最终中墙顶的应力比中墙底的大,且都为压应力;②在开挖过程中,中墙中部的右侧出现了拉应力,但都不大,并没有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③时步4对中墙左侧的影响较大,如中墙左上角点,在进行第4步时,其竖向应力从0.05MPa变成了-3.49MPa,其变化值是3.54MPa;而时步6对右侧的影响较大;④最大压应力出现在中墙顶部,左右洞初期支护在中墙的支撑部位。

第3步中墙竖向应力图 第4步中墙竖向应力图

第5步中墙竖向应力图 第6步中墙竖向应力图

图7中墙竖向应力图

Fig.7 Vertical stress of mid-partition

计算分析表明,一侧主洞开挖完毕,另一侧主洞未开挖时,中隔墙受力最不利,这种不对称开挖,使中隔墙受力不平衡,位移与塑性区最大,但变性与应力绝对值均不大,隧道的中墙都是安全的。施工中我们一直对中墙进行了监测,数据显示,在单侧主洞开挖时,中墙受偏压影响,两侧基础沉降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差异不大,两侧沉降差不大于5mm,基本与计算结果吻合。

4 中隔墙施工

对于连拱隧道中墙衬砌方案,通过几条连拱隧道的施工,笔者向大家推荐一种比较合理的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由于第一种方案逐渐被淘汰,这里就不再叙述,主要针对后两种方案进行说明。

由于中隔墙与二衬分开,混凝土没有外观要求,对模板的要求不高,主要应该考虑施工方便,节约成本,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种简易的自制台车。

台车面板采用100×20cm的小钢模拼装,保证曲线弧度,同时接缝也比较小,不会漏浆。背带采用工地现有的材料工字钢(或槽钢)加工,间距50cm,纵向通过工字钢(钢管)连接成整体,面板采用铁丝绑扎在工字钢背带上,形成一块整体的模板。模板行走机构放弃轮式结构,采用滑动,竖向背带下端通过一条槽钢连接成整体,槽钢大面朝下,铺在中墙基础(垫层)上,在前方采用倒链迁引,即可实现模板平移,为减少摩擦,可在混凝土面上铺上一层细砂。

此种方案通过几个工地的检验,加工材料根据现场情况加工,节约了材料,中隔墙施工完以后,材料又可利用在主洞初期支护中,节约成本。同时由于工地材料较多,可以根据进度要求,增加模板,大大加快了进度。

5结束语

连拱隧道在我国已经应用超过十年时间,通过不断的积累经验,方案日趋合理,但是由于在这方面的研究仍然比较少,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施工设计往往各行一套。笔者通过对三种中隔墙的比较,并结合自己施工的经验,认为按第三种方案设计施工更加合理,应该推广。同时对平时的积累的施工方面的经验进行了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JTJ042-9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2]唐亮.双连拱隧道施工方法[J].重庆交通学院报,2004,23. [3]关保树,隧道工程施工要点集 .

[4]贾永刚,王明年.连拱隧道两种工法的施工力学分析[J].隧道建设,2004,24. [5]彭定超.袁勇,章勇武.开挖施工方式对连拱隧道中墙影响的空间分析.现代隧道技术.2002. 39. [6]刘洪洲.黄伦海.连拱隧道设计施工技术研究现状[J].西部探矿工程,2001⑴.` [7]林刚.何川,连拱公路隧道施工方法模型试验研究[JJ.现代隧道技术,2003.40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f8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