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广州二模作文评讲资料(数据是科学的度量)

更新时间:2023-03-08 04:44:11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3年广州二模作文评讲资料

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美国有句谚语:“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人们不能漠视数据,数据是科学的度量。

有学者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数据时代。随着社交网络的逐渐成熟,移动带宽的迅速提升,云计算、物联网的应用多样,数据的运用和创新给公民、政府、社会带来了种种的挑战和变革。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一.题目分析,紧扣高考命题特点: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但是没有往常材料作文的审题难度,它更像是一道话题作文,只要围绕着“数据”、“数据时代”来写,就算符合题意。材料第一段的关键词是“数据”,说明数据的重要性;第二段的关键词是“数据时代”,这是承接第一段“数据”来说的,进一步指出“数据”在这个时代中的发展、应用及其意义,这一段实际暗示了立意的角度。

很多同学都觉得很难写,实际这次作文题比较符合高考作文题的特点,我们应该通过这次作文发现自己的不足,吸取经验和教训。

高考命题一般会处理好下面几个关系:

1.备与避。我们在尽力备考,准备一些题型、素材等,希望能带上考场。可是高考命题人总是猜测我们做了哪些准备,总是想办法避开我们已经做好的准备,这次的考题就避开了我们平时训练的一些题型。

2.时代与热点。高考总是紧贴时代脉搏,命的题总是富有时代气息,引导我们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但是,考语文不等于考时事,它总是和热点话题和事件保持距离,比如:“幸福广东”、“美丽中国”等的话题基本排除在作文直接考。这次的考试,“数据”“数据时代”就非常有时代气息,为我们广大青年学生所熟知,应该都有话可说。

3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高考的作文题一般都不让我们猜中,都在意料之外,但是细想一下,也在情理之中,都在考纲范围之内。这次的题目,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这次的材料作文跟平常训练的材料作文有点不同。但是,它考出了我们同学的对生活的关注度,考出了考生的感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如果平时不留心生活的同学,想用一些陈旧的素材,总是搬几个老祖宗出来,这次就不能奏效。语文还是要回归生活,紧跟时代步伐的。这也符合了“高考作文考思维、考思想、考表达”的指导思想。

4易与难。就是容易审题和难得高分,高考作文题降低审题难度,容易审题,但是难写出有深度的文章,难得高分的特点。这次作文题就符合这样的特点。

因此这次的作文题还是有很明显的高考题的影子在里面,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二.立意列举:

材料第一段可引发的立意有:(正向、反向、辩证三个角度)

1.正向立意:通过数据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重视数据是求真求实的体现(但不能脱离数据谈求真求实);数据要真实可信;要关注数据、尊重数据、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数据胜于雄辩;漠视数据,灾难无穷(立意角度落在“数据”、第一段的第二句)等等。

2.反向立意:不要迷信、盲从数据;对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要大胆质疑;数据不是衡量真理的标准;莫让数据蒙蔽了双眼等等。

3.辩证立意:数据是把双刃剑 材料第二段可引发的立意有:

数据的运用和创新带来的变化;时代,不能忽视数据。(立意角度落在“数据”、“数据时代”、第二段的第一句);世界变了。(立意角度落在“数据时代”、第二段的第二句);应如何面对网民的声音。(立意角度落在“数据时代”、第二段的第二句);在数据的海洋中迷失了自己;莫做数据的奴隶;政府,请用数据说话;数据引领时代等等。

同学们觉得难写,不会立意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材料的第二段已经有了一些引导,只要我们从“是

1

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几个角度思考,还是可以找到一些角度的,比如:

“是什么”:数据不可以成为衡量爱心的标准;数据可以反映事实真相: “为什么”:千言万语,不如数据有力;数据可以强化管理;数据无法衡量幸福/数据无法测量爱;数据可以预测事情的发展;数据可以计算,却不能拉近人与人的距离;数据不可以度量一切,尤其是精神、品格等

“怎么办”:抽样不同,得到的数据不同,离真相的距离不同;用数据调动人的积极性;用数据树立政府的威信

“会怎样”:数据可以让我们的认知由模糊变清晰;“数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数据”可以加快信息的传播?? 三.暴露问题:

1.偷换概念。

(1)严格意义上,关键词“数据”,应是指那些与统计、计算、研究或设计等有关的数值,与此无关的数只是数字或数量。如“今天”“吃了两个包子”“看了三本书”“十二点睡觉”等,都只是数字,而不是数据。本次作文不设这个标准。

(2)第二段的“数据时代”“网络”“移动带宽”“云计算”“物联网”等名词,都是就数据的运用和创新而言,它们都不是第一段中的“数据”。“家里添了一台数字电视”不是“家里添了一台数据”,“刷着微博”也不是“刷着数据”,而“数据带给我们便利”本应说的是“数码产品带给我们便利”。

2.空洞无物。虽然都写够了800字,但是由于平时不留心生活,平时积累的素材又用不上,所以很多同学写起来空洞无物,不知所云,有的全篇才用到一个事实论据,甚至通篇没有一个事实论据,显得空洞无物。

3.乱套素材。因素材贫乏,所以写作中乱套。比如:“文天祥把握住价值的数据,虽受尽种种磨难,却毫不动摇他那颗忠贞的心。是价值数据明他心志,坚他意志,终在生命终点唱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贞不屈。”

4.认识肤浅。经不起逻辑推理,比如“数据带来了创新与变革??”“数据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数据是科技进步的标志”等,反映了同学们的思维能力不强,认识肤浅,难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5.偏离题意。

(1)抓只言片语立意。写“挑战”,写“创新”,写“度量”,写“真相”。

(2)二度立意。本应从与关键词“数据”有条件、因果等的关系的角度去思考,却变成从条件、因果的关系角度立意,将中心换成了与“数据”相关的其他话题。如:适合就好、谈科学、小与大、社会需要创新、用真实说话、拒绝谣言科学的影响等。 四.素材搜集:

这次作文难写,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平时准备的一些素材根本用不上,所以同学们觉得没东西可写。实际稍微留意身边,留心生活,还是有话可说的:

1.①国家为了科学制定国策,定期进行人口普查,及时掌握准确数据。②大跃进时期,由于浮夸风盛行,上报不准确数据,结果祸国殃民。③美国的航天飞机由于一个零件的数据有小小偏差,结果机毁人亡。④春节吃团年饭,年轻人埋头紧盯手中的手机,忽略了老人,惹得老人生气而破坏了气氛。⑤李时珍收集了大量的数据,才写成了《本草纲目》。⑥科学家反复研究数据,最终发现了海王星。⑦“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2.实“数”求是---数据在美国

信上帝,是美国人对神性的诉求。在他们抬头望“天”的时候,理性暂时“休眠”。但视线一回到客观世界,大部分美国人都强调,你要用数据来说话,没有数据、就没有科学。套用我们的“实事求是”,他们践行的,是实“数”求是。

实“数”求是,是美国学术界的共识,数据被视为知识的来源,没有数据,研究寸步难行。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场以定量分析、实证研究为核心的思潮在美国起源,席卷了整个社会科学领域。美国人甚至把数据分析推进到政治学这种古老的学科,把它改造成了真正的科学。我们经常说的“政策科学”,也在美国起源,在这里,政策的制定不是拍脑袋、不是“伟、正、光”的宏观大论、更不是“红、

2

厚、黑”的权谋学,而是立足数据、着眼细节,运用统计学、运筹学、博弈论、管理学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推演的过程。

在企业界,数据更被公认为财富,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的能力常常被视为核心的竞争力,和企业利润息息相关。去年流行的畅销书《在线为王》,讲的就是美国的数据新贵企业如何呼风唤雨的故事。零售巨头沃尔玛也有一段点“数”成金的佳话:经过数据挖掘,沃尔玛发现随尿布一起搭配购买最多的商品竟是啤酒,听起来风牛马不相及,最后发现事出有因:年轻的美国爸爸经常要去买尿布,有40%左右的新生父亲会顺便买点啤酒犒劳自己。根据这个分析结果,沃尔玛对两种商品进行了捆绑销售,结果销量双双上升。

近年来,美国政府在尊重数据、使用数据、公开数据方面也不断推陈出新,数据已成为了体现公民权利的重要载体。2009年5月,美国政府率先推出了数据门户网站www.data.gov,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数据民主化”的浪潮。它公开了十余万项政府各部门的数据资料,明确鼓励公民和企业对政府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再统计、再分析和再开发,以推进政府的透明和开放。网站开放的当月,就有数十万人次上网下载数据,当中不少人,对他们一贯持有怀疑的白宫统计口径,自己又核算了一遍。

和美国数据资源的丰富、开放相比,不少中国留学生对国内的数据匮乏有切肤之痛。写论文、做研究,如果能选一个自己熟悉的中国话题,于国于己,都更有意义。可选的话题不少,但因为一数难求,多数逃不出夭折的命运!有些数据国内确实没有、有待收集;甚至还有些数据水分太大、经不起推敲检验。关于中国人对于数据的态度,近代历史学家黄仁宇也有深刻的论述。他还认为,中国的进步,有赖于建立数字上精确的管理。归根到底,对数据的不尊重,反映的是一种文化上的欠缺:随意、盲目、浮躁、理性不足。

美国人对上帝的追求,是诚信友好的社会风气得以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他们对数据的尊重,则彰显了理性的成熟。上帝能与数据共舞,是因为他们求的是诚、求的是真。真和诚,是人类内心最自然、最根本的需要,我相信,这也是中国社会当今最迫切的需要。

谈到大数据可能对生活带来的变革,韩耀强说:“大数据会从个人、社会生活、商业、法律、道德等多个方面对整个社会产生全方位的、深刻的影响,此外还有更多变化我们是无法预测的,但毫无疑问,大数据对于生活的剧变性影响已经是不可抗拒的事实。”

3.大数据时代:

①网络购物正在成为消费者喜爱的购物方式,2012年的“双十一”大战,令众多网友沉迷于网购中不能自拔。或许你不知道,其实,依靠大数据分析预测能力,一些精明的零售商正在从目标客户更加个性化和直接的层面上,特别是在重要的节日需求上,收集和挖掘消费大数据。大数据可以处理一个庞大的范围内的广泛活动,包括有效的营销活动,就可以针对顾客在网上的购买行为,投其喜好进行销售与推广,实现社交电子商务和库存优化。

②因为职业的原因,我比较早地接触到了二维码。这是一种记录数据信息的图形密码,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现在使用越来越普及,大量出现在各种团购券、商品包装、户外广告、杂志海报上,只要手机一扫,就可解读其中信息。——北京华大智宝电子系统有限公司 刘时花

③现在微博的力量非常强大,它是一个开放性平台,传播范围能无限延展,可以是普通民众,也可以是国家领导人、知名学者,或明星和媒体精英等等,我把微博当成我的第二张脸,它是我与外界交流的一个形象的代表。——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邓涛

④我觉得微信对我影响很大。尽管用得不多,但是它能够实现语音和文字的融合。以前觉得发个短信打几个字挺方便的,不过有了微信之后,发现原来发信息还可以简单,直接对着手机说就可以了。——济南市展家中学语文教师 卢琳琳

⑤2012年里,iPhone成为我生活的好伴侣。它外观精美、时尚,满足我的审美需求;它功能强大、性能优越,满足我的实用需要;它触屏设计精巧、灵敏,带给我触觉的满足。而且,我非常喜欢它的视频功能,使用起来特别方便。 ——济南人仁科商贸有限公司物流经理 李杰

⑥智能手机的普及给我的感受就是与世界零距离,将世界放在指尖。比如交友方面,我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还有一些同学朋友在国外学习,虽然以前我们也可以通过电脑和普通手机进行交流,但总有些不及时,而且代价可能会比较高。现在智能机的普及能够让我们随时沟通,轻松了解到对方的

3

生活动态。看微博,玩微信,逛空间,只要你所在的地方有信号,就可以随时沟通,而不会产生巨额费用。 ——山西医科大学大一学生 宋金岩 五.精彩语段:

1.人生总有一些东西不是根据数据而得出的,人心之万变,难测。数据的运用只能用于物质生活,而非用于精神生活。品格不能以斤来算,情操不能以秒来计,灵魂的高度不能以米来量。【物质与精神对比,突出数据改变的知识物质生活】

2.运用数据,让你拨开云雾,看清前面的发展之路,它就像一盏明灯,让你即使身在黑暗困境,也能心清如水,思路清晰。可见,运用数据,知事理。【比喻、分总式】

3.你不能否认,在竞选中谁胜谁负,需要数据的对比;你不能否认,在科研中研制炸弹,需要数据的精确;你不能否认,在生活中收入支出,需要数据的统算。正如美国所说,“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说话。”这就是数据,科学的度量。【排比,分总式】 六.例文

例文1:碎片的空袭

这是一个数据时代。

一个信息源骤然爆炸,各式数据便纷至沓来,溅落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冷不防还有的直接植入了我们的脑海中。【入题】

这样的袭击让人始料未及。在这个信息、数据来得快去得快的时代里,睡上一个下午便是与世隔绝之人,手机关机两小时便似乎是被世界遗弃。一切都太快,太快,流动湍急如自天上而来的河水,还没容许你采撷那“最美的一朵浪花”,甚或是一睹芳姿,它即已消失不见。这样的碎片袭击过后,人们只能心中暗生无奈,遗失了那份对生活着实的感知。【由生活现象思考本质问题,思考数据运用泛滥带来的弊端。】

由于社交网络的逐渐成熟,移动宽带的迅速提升,现在的数据信息不仅流动迅速,而且呈现零碎、多样的特点。【紧紧扣题】而那信息源的背后,却暗藏着一股指向不明的杀伤力。 网络用语中,“躺着都中枪”即是碎片攻击指向不明的最好证明。在那些网络公布的数据背后,有绝大部分是由发布者经过自身的主观意愿“稍加修饰”后才得以公之于众的。问题奶粉曝光之前,他所公布的数据只会告诉你其产品中富含的胆碱能使宝宝“增强记忆力”,他可会“开心见诚”地告诉你,其中其实也添加取代蛋白质且会致使宝宝结石的三聚菁胺?答案昭然。正是这些指向性不明确的数据信息在我们头顶的高空中肆意投放,对我们进行大规模的空袭,才让我们这些看似精明的消费者“躺着也中枪”。

我们需要在这场“数据碎片的空袭”中提高自我辨识能力与防范能力,筑起独自思考的防空洞。需要强调的是,每个人都是有机的个体,都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数据横流”的纷扰中不迷失自我,成为自己生活的真正领航人。 “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当然,在这个时代中,数据可以为我们说明很多,却也可以带走很多。【辩证思考材料给我们的观点】这些年来,有多少人错把月饼当作中秋,狠心将明月遗忘在高楼之上。商家们都只抓住那“中秋月饼销售量“的数据来说话,实在不舍得用牢牢紧握的数据去换取一份看不见、摸不着的昔日温情。在这样的数据面前,我们都败了。

当零散的数据碎片又要对我们发起新一轮迅猛的空袭时,你,做好最佳准备了吗?(珠海考生,59分)

例文2:数据时代,我要温情

科技发展,数据时代悄然降临。【扣题思考】路上,行人纷纷专注于手中的手机;车上,乘客统统关注着手中的平板电脑??查股市、阅报刊、看视频??似乎除了冰冷的数码产品,再也没有什么可引起人们留心的了。

为此,我深感心寒。无法否定数据时代的种种便利,却深为悄然冷却的人间温情担忧不已。我只想要那点滴的温情,使这世间仍让人感觉它还活着。【转折立意】

有时舍得放心手中的数码产品,也许会感受浓浓的亲情。曾看过一篇报道,年夜饭家庭聚餐上,儿孙们都低着头玩弄手中的手机,没有把握机会联络感情,没有在意长辈的关怀询问,最后惹得老家

4

长拍案而起,发怒离去。这样的场面十足滑稽可笑,却又让人心酸不已。人间的亲情是弥足珍惜的,我们怎忍心让无生命的手机剥削掉对它的注意呢?假若儿孙们懂时宜,懂分寸,也不至于把老爷子气得七窍生烟。假若儿孙们舍得放下手中的数码产品,也许会聚餐气氛和乐融融,浓浓亲情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我想,只要人们有对感情的依恋,就不会发生“上大学,数万数码产品消费的父母不堪重负”的悲剧了。我们岂能让机器冷却温热的情谊?我们岂能让心灵缺少爱的温度?所以,请学会抗拒数码产品的诱惑吧,舍得放下了数据的羁绊,才能得到应有的温情。

有时灵活地运用手中的数码产品,也许会让世间充满更多的温热。时下不少中小学生狂恋网络游戏,成绩下滑,令人担忧。可是运用网络献爱心,为公益活动出一份力,却让网络的社会公共价值得以最好的发挥。杭州的爱心面馆在微博得以广泛关注,馆主通过自己的苦心经营和各大网友的上门光顾,最终筹集医疗费用为自己治疾。网络,确实让人的力量得以积蓄,进而壮大;确实让人间的温情弥久不褪。现在四川发生的雅安地震,各大网民再次发力,在网上更新救援信息,在网上开启寻人启事??其实,只要正确地、灵活地运用手中的数码产品,人的力量会变得更加强大。正能量的不断积累,人间的温情足以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放与用,追求感受人间温情,正反思维。】

数据时代,我们不必惶恐,不必过于忧虑,只要坚信和渴望温情,任何时空都无法阻碍爱的蔓延。 数码产品便我行,人间温情不可弃。在这个数据时代,让我们共同为温情呐喊,我们要人间温情永存。(56分)

例文3:朦胧的诗意

记得前不久,政府曾计划出台一种新技术:把所有食品标上二维码。不久的将来,我们站在商场中,掏出手机,对着二维码一刷,有关的详尽数据立马齐刷刷地出来,一切的一切都立马暴露无遗。【以事兴题,起】

但是,面对这些详细的数据,我们是否会掠过一丝怅然?我们失去了诗意的想象。捧着一颗西红柿,数据让我们知道酸碱度,我们知道咬下一口后得到了多少维生素C,但是,这却剥夺了我们想象它在雨露中的成长,在温暖的夏天大口大口地吸着阳光,剥夺了我们的生活的一种朦胧的诗意。【摆出观点,生活的审美文化体会】

这是新兴的数字文化与古老而朦胧的诗意的矛盾。【承接,文化的立意提出,高人一等】但是,作为一个浪漫的人,我选择了后者,因为我宁愿相信蝉是饮清露而生,非碧树不栖,也不愿知道它只是一种普通的昆虫,和其他消费者一样都要补充碳源,只饮水是无法生存的。我宁愿固执地相信《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在月圆之夜死去,但又会在遇到柳生时奇迹地复活,也不想被数据灌输“个体的衰老是不可逆转的,人死是不可复生”的概念。我宁愿用单纯而浪漫的眼睛去寻找梁山伯与祝英台化成的蝴蝶,也不希望被数据的大手掩盖双眼冷冷的告诉我:“孩子,科学告诉我们,人类与蝴蝶有着截然不同的基因,是不能相互转化的。”难道21世纪的我们就必须用冷冰冰的科学度量世界,而不能用孩子般的思维信手涂鸦吗?

生活中的我们若可保持一份朦胧的诗意,拿在这枯乏的世界里我们便可以多几分逍遥的自在。若说上一句都要引经据典。用上精确无误的数据,那这样的人生岂不是太累太乏味了?自小就喜欢广州的茶馆,在这里,泡上一盏茶,叫上几碟包子,便可以海吹神聊了,陈谷子烂芝麻,牛头对上马嘴,自由且潇洒,没有人会抬着一部《辞海》来引经据典,也没有人指着《百科全书》里的一条权威的话来指点你的错误,有的只是一种随意,一种朦胧的诗意,但可惜,随着科技的发展,茶馆越来越少了。我们常常抱怨自己不幸福,这种诗意的减少是否在警醒着我们什么?我们是否很久没有为春天里枝条的萌发而惊喜,而是习惯于听着天气预报报道的精确的天文数据?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这不是数据,是朦胧的诗意。【总结水到渠成,潇洒自如,意境高远】(52分)

例文4:数据,为我所用

毋庸置疑,如今是数据的时代,你看或不看,它就在那里,不增不减。然而数据的泛滥让人心生恐惧,一昧逃避无异于掩耳盗铃。既然数据让人无处可逃,尚不如让其为我所用。

光纤与网线让天涯化为咫尺,远在一方的音容笑貌变得触手可及;东西半球的异邦之人,哪怕不情不愿也要“听说”对方的消息。数据就像下了一场雨,有喜有忧。可是如洪流般的信息从四面八方

5

入侵我们的生活:一周之内,各种各样的垃圾信息会塞满你的邮箱;打开网页,你不得不浏览大量无用的信息;为了查阅资料,你不得不事先筛选掉大量“沙子”,只为少数“金沙”??因此有人哀叹道我的生命大半都是消耗在处理数据上,我的青春埋葬在无用的信息之中。

逃避数据是不现实的,如果没有信息数据的发展,恐怕人类的文明会大大倒退,一切真理定律都会变得摇摇欲坠,高声演讲的声音不也颤颤巍巍??还记得《人权宣言》没能平息国内纷扰,而在确定国家体制的投票中,共和党的一票优势却就此成为了法国历史的转折点,可见数据力量之大。之所以科学事实如此有力而难以驳倒,也正是因为有大量的科学数据在其背后支撑。无形之中,我们虽然总是口口声声说讨厌数据,但又无比依赖它带给我们的便利,使用它赋予我们的力量,让我们的步伐坚定,话语有力。

有人曾道,在21世纪,最重要的能力是处理数据的能力。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有如此可观的数据量,只是看我们自身如何驾驭了。当我们这一刻仍在抱怨吃饭看电影很贵时,一行人早已发明了“团购”这种实惠的方式;我们多的是小众的兴趣爱好,却苦于知音难觅、良师难求,而网上的各式论坛为你提供了详尽的教程和无数志同道合的“发烧友”。

数据的出现不是为了淹没我们,它恰恰是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异于过往的路,需要我们积极地应用它,而不是消极地受其践踏。

数据,为我所用。(56分)

例文5:与数据结伴而行

“任何一个问题乘以十三亿都不是小问题,任何一个困难除以十三亿都不是大困难。”温总理的话引起了我对数据的思考。

信息时代,我们与数据结伴而行。那一束束从我们身边飘过的信息流,织成了一张巨大的网,它到底是在束缚亦或是保护着我们?

GDP全球第二似乎是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人们面临这不断攀升的数据而沾沾自喜,却在面对人均GDP时只能徒唤奈何。但是GDP这个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又相去甚远的数据就意义不大吗?其实不然,它彰显了我们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给外来投资商强烈的信心前来投资。这是数据的力量,促使我们国家经济蒸蒸日上。

我们熟知的外汇储备随美元汇率上升而不断下降。数据带给人们的是喜忧参半。出口型公司面对产品滞销,濒临破产;进口型公司节省了资金,使企业更快的发展。这是数据的威力,大到能决定一个公司的生死存亡。

而我们熟知的数据,不仅能决定经济,更能牵动所有人的情绪。 “7级”、“上百人死亡”,雅安地震不断呈现的数据一一震撼着人们的心。人们面临着伤亡人数不断攀升的数据,情绪低落,禁不住流下眼泪。“哇哈哈捐款一千万,”“赵薇捐款五十万??”而人们捐款的数据却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人们为不断上升的捐款这一数据感到振奋。这就是数据的作用,它织成的网,让我们笑,也让我们哭。

科技的发展,促使数据更容易进入我们的视线,我们从电视,互联网等途径对世界上参差多态的数据加以获取和分析。数据这一科学的量度,不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与数据结伴而行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而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数据这一把“双刃剑。”

数据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经济实力,军事力量,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无不由数据体现,我们在重视每一个数据的同时,更要清楚它所带来的挑战;数据亦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工资等数据无不影响一个人的幸福指数。

与数据结伴而行,得数据者得天下。数据就像中文里的“危机”,一方面是危险,一方面是机会。数据所带来的变革与挑战,值得每一个人去重视。(55分)

例文6:数据,世界的语言

美国有句谚语:“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诚然,21世纪的我们,已进入了一个数据时代。数据,在无形之中,仿佛成为了世界的语言。

数据由数字构成,直观而简洁。几千年前,古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这无疑是极其伟大的发明创造。因其简单而实用的功能,竟成为了后世沿用至今的世界性“语言”。国与国之间的人们语言不

6

通,但绝对在阿拉伯数字上心有灵犀。试问:哪一国的数字曾像阿拉伯数字这样统治着世界?于是,由阿拉伯数字构成的大量数据,也就如同空气一样,流动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数据的运用,推动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进而引领着人们走向工业文明。西方科学,追求的是理论化和精确性。牛顿在1687年发表了著名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文,标志着以实验为根据,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近代科学的建立。实验数据,成为了科学的构成和度量标准。数据的运用,让人类的科学研究步入精确的轨道,而工业化的时代,又少不了数据与科学的身影。

因而梭罗曾说:“人无疑是有力量来提高生命的质量的。”数据在科学领域的运用,让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各种依赖于数据的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世界人民的生活由此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因而,数据,成为世界科技交流的重要语言。

数据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运用,还因为它的真实性。数据,如同没有表情的机器人,每一种姿态都不加任何修饰。数字化时代里,数据在政府工作中的大量运用意味着公开,透明,真实。近两年频繁出现的“三公”消费的公开,正是民主政治对数据的强烈呼唤。数据,这无声的语言,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同时,又发挥了其真实性作用,让公民动动手指就能对政府工作进行有效监督。

数据时代,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阶段。一系列数据产出的互联网、云计算、“数字地球”在为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却也为人类对其的运用于创新出了另一个难题。我们不难发现,数据已不知不觉地地支配着我们的生活,从早上起床的“闹钟时刻”开始,到学习、工作中数据的分析,再到娱乐时输入电脑的一个又一个数字,我们,在数据中生活,也为数据而忙碌。原本应是充满幸福的生活,被分解成一个个冷冰冰的数据。世界的语言,变得如此枯燥。

因此,将数据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数据中寻找生活的更高意义,将是数据这一世界语言更重大的任务。数据,世界的语言,只要我们良好地运用,将会让生活色彩斑斓。(55分)

例文7:数据时代的隐忧

文豪萧伯纳曾说:“历史给我们的最大教训是人们很少在历史中吸取教训。”人类,这个被莎士比亚誉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群体,因其创造力,经历无数变革后仍然迈步前行。正在迎来科技革命的我们,难道要重蹈人类在经历蒸汽时代的黑烟后才懂得保护环境的覆辙吗?生活在数据时代的人类,更应该吸取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教训,立即关注数据时代的隐忧!

层层光纤构筑了当代通信网络,无线电波不知疲倦地在大气中飞驰,信息传输的密集性和便捷性,在为大众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那些潜伏在网路的幽灵提供了偌大的黑暗舞台。隐私数据的频频泄露,不仅给我们带来垃圾营销信息的猛烈轰炸,而且威胁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数据时代,是一张布满危险的捕网,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数据化的受害者和黑客的下一个目标。

在账户被盗早已不是什么新闻的现代,惶恐的人类似乎在这张高度发达的数据大网上无处逃逸。无论是微信、微博和邮箱等联系工具、还是网上银行,这些数据时代产物已与生活密不可分。数据化生活大大增加个人数据泄露的可能性,因此,加强数据安全防护是数据时代下每个人必要的隐私保障。

除此之外,数据时代还为黑暗的弥漫提供遮光布。网络交易,信息传递的隐蔽性,阻挡我们探求真相,了解现实的努力。即便有“维基解密”等为还原事实真相而存在的网站,尽力在数据时代借技术与谎言打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在公众视线之外的网络较量与普通生活之间还是存在一道鸿沟。

数据时代的扩展,也让我们丧失一份对真实的信赖。四川雅安地震中,因有滋扰分子对外发布地震为9.2级的消息,急于与家人联系的民众,心上徒添一份担忧的同时,也使通信网络越发堵塞,影响救援工作的开展。英国首相丘吉尔说:”当真相未穿上鞋子时,谎言已满城跑。”数据时代为谎言的传播配备了专用的跑道。

数据的运用和创新,固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也在交织于人类生活的数据网络上布下一个个陷阱。生活在数据时代的我们,绝不能迷失于数据生活的便利,必须正视其中的隐忧,学会在数据生活扩展中修补这个时代的缺陷。(56分)

例文8:“云”深可知处?

前不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西哈努克逝世后,《南方周末》记者方可成利用新华社数据库整理出自建国以来,中国有哪些“老朋友”,并进行深入分析。他也坦言,“数据化媒体”乃是未来的趋势,

7

利用云计算,可以产生新的媒介革命。“云计算”正在向我们走来,即将身处云端的你我,意识到了吗? 在去年的一次会议上,汪洋书记向一众政府人员推荐《大数据》一书,希望他们能通过数据进行科学决策。正如谚语所说:“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说话。”云计算对数据的准确利用,恰恰是对科学性、合理性的追求,唯有用谨慎认真的精神,方可使真理绽放迷人的蓓蕾。此外,它还是一把让我们通向更高效、更美好生活的钥匙,在几日前的雅安地震中,救援人员也是通过对无人机拍摄的全景图进行测算后,迅速采取救援的。

然而,云计算等数据应用也是一把双刃剑,当你握着它的锋刃时,便会割伤自己。

我们时常可以在电视上看到用户信息被盗取的新闻,或总是收到莫名其妙的骚扰短信,一大原是我们在网络上留下了个人数据。经过专业软件的提取,这些信息就成了牟利的工具。硅谷创业者“破破的桥”曾在微博上透露,他的主要工作便是在用户点开网页前的0.1秒中,提取用户资料进行特定的广告定制。长此下去,我们所接触到的,会不会是一个为我们所定之的世界?抑或说是牢笼?此刻的我们,即使不使用网络,或许也早早的出现在网络数据库当中,我们漫步在“云”端,四周云雾缭绕,恰似人间仙境,可是,我们会不会忽然脚下踩空,落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而更令人担心的是,对信息与数据的偏执追求,会让生活的美感殆尽。

当春天来临,我们或许只惦念着计算鸟鸣的频率,描绘此刻温度的变化曲线,而忽略了身旁的天籁,看不见叶子如何绿,花儿如何开,人们如何笑。倘若我们看到的仅是一串串的数字,一行行的代码,那么是否有一天,我们也得给出一条微笑公式,让自己按着嘴角所需弯曲的最佳角度示人?如今大大小小的屏幕霸占着我们的眼睛,我们在吸收数据,分析数据,同样,数据也在分析的我们。我害怕有一天,连爱也有了公式,一切都被量化。 “云”,它就在那儿,不管你迎合还是逃避,这一浪潮必将向你涌来。数据化时代,我们既要重视工具理性,同样也要感知人间冷暖与爱的力量。不要让数据束缚了头脑,麻木了感官,蒙住了双眼,方可在“云”深之处且歌且行。

“云”要来了,你准备好了吗?(53分)

例文8:科学的度量

没有数据,科学寸步难行。

若没有第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雨不辍地观察你并记录行星运行的数据,天文学惊天动地的变革不知又将在神学的统治下推迟多少年。若不是李时珍访遍天下草药,悉心记录各种数据,哪有《本草纲目》这一鸿篇巨制。若没有竺可桢这样的气象学家,临终前一天仍坚持记录天气状况的数据,哪有中国气象学的蓬勃发展。

正如美国谚语“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说话”,数据是科学的度量,数据是准确的保证。 前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正是一位重视数据的科学家。在她的眼中,科学讲究准确,生动性也必须让位于准确性。有人请谢希德修改科普文章,谈到一种材料的面积大约是人的指甲盖大小。谢希德思索再三,决定将“指甲盖”的描述改为一厘米见方。谢希德认为,每个人的指甲的面积都不同,只有提供“一厘米见方”的数据才足以体现科学的准确和客观。

然而,数据终究不是万能的。数据似刻板铁面的法律,若运用不当,没有正确的统计方法,数据依然无法带领我们驶向科学的彼岸。正如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选,某杂志通过电话访问公民,调查总统候选人罗斯福与另外一位竞争对手的支持率。杂志中的数据显示,另外一名竞争对手将击败罗斯福,登上美国权利之巅。然而,大选结果与数据大相径庭,罗斯福最终赢得了大选,原来,该杂志没有运用正确的统计方法。那时的美国,能够拥有电话的只是少数富人,所以收集的数据在不自觉中已将多数穷人排除在外。

数据,原本应像直尺,天平,公正准确地反映事物。但若人心倾斜,数据已不再是科学的度量。北京市政府曾信誓旦旦地发布数据:北京市菜市场99%的蘑菇没有添加漂白剂。当北京市的一名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调查后发现,抽样的十几个蘑菇中只有一个没有添加漂白剂。

数据本无错,不公正的只是在于人心。只愿如诸葛孔明所言—吾心如称,数据亦将仍为科学的度量。(53分)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f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