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回归课本资料——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
更新时间:2023-03-08 04:35:09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 高考回归课本有用吗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课本“问题交流”“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三、问题交流
【学与问】
1. 原子核外电子的每一个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2. 每个能层所具有的能级数等于能层的序数(n)。
3. 英文字母相同的不同能级中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思考与交流】
1. 铜、银、金的外围电子排布不符合构造原理。
2. 符号[Ne]表示Na的内层电子排布与稀有气体元素Ne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O:[He]2s22p4 Si:[Ne]3s23p2 Fe:[Ne]3s23p63d64s2或[Ar]3d64s2
四、习题参考答案
1. A、D 2. D 3. B 4. C 5. C
6. C是Mg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而A、B、D都不是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
【科学探究1】
1. 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周期,每个周期包括的元素数目分别为:第一周期2种;第二周期8种;第三周期8种;第四周期18种;第五周期18种;第六周期32种;第七周期为不完全周期。每个周期开头第一个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通式为ns1,结尾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通式为ns2np6。因为第一周期元素只有一个1s能级,其结尾元素的电子排布式为1s2,跟其他周期的结尾元素的电子排布式不同。
2. 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列;每个纵列的价电子层的电子总数相等。
3. s区有2个纵列,d区有8个纵列,p区有6个纵列;从元素的价电子层结构可以看出,s区、d区和ds区的元素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及倒数第二层的d电子,呈现金属性,所以s区、d区和ds区的元素都是金属。
4. 元素周期表可分为主族、副族和0族;从教科书中图1-16可知,副族元素(包括d区和ds区的元素)介于s区元素(主要是金属元素)和p区(主要是非金属元素)之间,处于由金属元素向非金属元素过渡的区域,因此,把副族元素又称为过渡元素。
5. 这是由元素的价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决定的,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结果使元素周期表右上角三角区域内的元素主要呈现出非金属性。
6. 由于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线,处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缘的元素既能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又能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因此,这些元素常被称为半金属或准金属。
【科学探究2】
1. (略)
2. 锂和镁在过量的氧气中燃烧,不形成过氧化物,只生成正常氧化物;铍和铝的氢氧化物都是两性氢氧化物;硼和硅的含氧酸酸性的强度很接近,都是弱酸。教科书上几对处于对角的元素在性质上相似,可以粗略认为它们的电负性相近的缘故。
三、问题交流
【学与问1】
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元素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逐渐升高;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学与问2】
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核电荷数的增加使核对电子的引力增加而带来原子半径减小的趋势大于增加电子后电子间斥力增大带来原子半径增大的趋势。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电子能层增加,电子间的斥力使原子的半径增大。
【学与问3】
1. 第一电离能越小,越易失电子,金属的活泼性就越强。因此碱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越小,金属的活泼性就越强。
2. 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用I1表示),从一价气态基态正离子中再失去一个电子所需消耗的能量叫做第二电离能(用I2表示),依次类推,可得到I3、I4……同一种元素的逐级电离能的大小关系:I1 Na的I1比I2小很多,电离能差值很大,说明失去第一个电子比失去第二电子容易得多,所以Na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离子;Mg的I1和I2相差不多,而I2比I3小很多,所以Mg容易失去两个电子形成+2价离子;Al的I1、I2、I3相差不多,而I3比I4小很多,所以Al容易失去三个电子形成+3价离子。 四、习题参考答案 1. 能层数最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能层数 2. 碱金属稀有气体 3. 4. (1)三 ⅦA 1s22s22p63s23p5 Cl HClO4 (2)四ⅡA 1s22s22p63s23p64s2 Ca Ca(OH)2 5. 主族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最后填入的能级是s或p,而副族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最后填入的能级为d或f;主族元素的价电子层为最外层的s、p能级,都不包含d能级,而副族元素的价电子层除最外层的s、p能级外,还包含次外层的d能级及倒数第三层的f能级。 6. 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1s1),既可以失去这一个电子变成+1价,又可以获得一个电子变成-1价,与稀有气体He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根据H的电子排布和化合价不难理解H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既可以放在ⅠA,又可以放在ⅦA。 7. 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随核电荷数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例如,第三周期元素:根据Na、Mg、Al与水的反应越来越困难,以及NaOH、Mg(OH)2、Al(OH)3碱性递减,说明Na、Mg、Al的金属性逐渐减弱;根据Si、P、S、Cl形成氢化物越来越容易,且生成的氢化物稳定性依次增强,以及H2SiO3、H3PO4、H2SO4、HClO4酸性递增,说明Si、P、S、Cl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8. 金属元素越容易失电子,对键合电子的吸引能力越小,电负性越小,其金属性越强;非金属元素越容易得电子,对键合电子的吸引能力越大,电负性越大,其非金属性越强;故可以用电负性来度量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强弱。 9.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随原子的核电荷数递增呈现周期性的变化,由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合价,所以元素的化合价就会随着原子的核电荷数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 *10. 第八周期总共应有50种元素。 *11. (略) 复习题参考答案 1. A 2. A 3. A 4. B 5. (1)Na K Mg Al C O Cl Br Ar Ar (2)NaOH (3)K>Na>Mg (4)H2O 2H2O+2Na =2NaOH+H2↑> (5)NaBr (6)18 2和SO2。 在第二周期ⅥA族,Y在第三周期ⅥA族;SO2和SO3。 (略)(略)(略) 三、问题交流 【学与问】 【思考与交流】 1. 经过计算可知:1 mol H2与1 mol Cl2反应生成2 mol HCl放热184.9 kJ,而1 mol H2与1 mol Br2反应生成2 mol HBr放热102.3 kJ。显然生成氯化氢放热多,或者说溴化氢分子更容易发生热分解。 2. 从表2-1的数据可知,N—H键、O—H键与H—F键的键能依次增大,意味着形成这些键时放出的能量依次增大,化学键越来越稳定。所以N2、O2、F2与H2的反应能力依次增强。 3. 简言之,分子的键长越短,键能越大,该分子越稳定。 四、习题参考答案 1. (略) 2. 氧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还差两个电子达到8e-稳定结构,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差一个电子达到2e-稳定结构,所以一个氧原子只能与两个氢原子成键,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的分子为H2O。 3. 二氧化碳的结构为O=C=O,所以其分子中有两个碳氧σ键和两个碳氧π键。 4. 键能和键长都是对共价键稳定程度的描述,Cl2、Br2、I2的键能依次下降,键长依次增大,表明Cl2、Br22、I2分子中的共价键的牢固程度依次减弱。 5. 键能数据表明,N≡N键能大于N—N键能的三倍,N≡N键能大于N—N键能的两倍;而C=C键能却小于C—C键能的三倍,C=C键能小于C—C键能的两倍,说明乙烯和乙炔中的π键不牢固,容易被试剂进攻,故易发生加成反应。而氮分子中N≡N非常牢固,所以氮分子不易发生加成反应。 6. (注:此题的键长数据和热分解温度,需要通过查阅课外资料获得) 三、问题交流 【思考与交流】 根据各分子或离子的电子式和结构式,分析中心原子的孤对电子对数,依据中心原子连接的原子数和孤对电子对数,确定VSEPR模型如下表。 注:阴影小球为孤对电子对。 四、习题参考答案 1. 2. 在乙炔分子中,2个碳原子各以1个sp杂化轨道与氢原子形成1个碳氢σ键,同时又各以其另1个sp杂化轨道形成1个碳碳σ键,除此之外,每个碳原子通过2个未参加杂化的p轨道(相互垂直)形成了2个π键,因此,乙炔的三键中有1个σ键和2个π键。 3. 甲醛分子的立体结构: 碳原子采取sp2杂化,甲醛分子中有2个C—H σ键,而C—O之间有1个σ键和1个π键。 4. 氢离子接受水分子中氧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以配位键形成H3O+,电子对给予体是H2O,接受体是H+。 5. 银离子与氯离子形成难溶的氯化银沉淀。加入氨水后,银离子接受氨分子中氮原子给出的孤对电子以配位键形成 + [Ag(NH3)2],由于生成了可溶性的[Ag(NH3)2]+,继续加入氨水时氯化银就溶解了。 二、问题交流 【思考与交流1】 1. 极性分子:HCl 非极性分子:H2 O2 Cl2 2. 都是非极性分子 3. 极性分子:HCN H2O NH3 CH3Cl 非极性分子:CO2 BF3 CH4 【思考与交流2】 1. NH3为极性分子,CH4为非极性分子,而水是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规则,NH3易溶于水,而CH4不易溶于水。并且NH3与水之间还可形成氢键,使得NH3更易溶于水。 2. 油漆是非极性分子,有机溶剂(如乙酸乙酯)也是非极性溶剂,而水为极性溶剂,根据“相似相溶”规则,应当用有机溶剂溶解油漆而不能用水溶解油漆。。 3. 实验表明碘在四氯化碳溶液中的溶解性较好。这是因为碘和四氯化碳都是非极性分子,非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非极性溶剂,而水是极性分子。 【学与问】 当分子结构相似时,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因此,由于F2~I2的相对分子质量逐渐增大,范德华力也逐渐增大,使F2~I2的熔、沸点越来越高。 三、习题参考答案 1. 水是角形分子,氢氧键为极性键,所以水分子中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不重合,为极性分子。而二氧化碳为直线形分子,虽然碳氧键为极性键,但分子的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重合,所以为非极性分子。 2. 低碳醇如甲醇或乙醇,其中的—OH与水分子的—OH相近,因而能与水互溶,而高碳醇的烃基较大,使其中的—OH与水分子的—OH的相似因素少多了,因而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明显减小。 3. 水是极性分子,而汽油是非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规则,汽油在水中的溶解度应很小。 4. (1)氢键不是化学键,而是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 (2)由于甲烷中的碳不是电负性很强的元素,故甲烷与水分子间一般不形成氢键; (3)乙醇与水分子间不但存在范德华力,也存在氢键; (4)碘化氢的沸点比氯化氢高是由于碘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氯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沸点越高。 5. 两张图表明气态氢化物的沸点一般是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加而增大的,这是由于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沸点越高。但氟化氢、水和氨的沸点反常地高,表明在它们的分子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即氢键。 6. 对羟基苯甲酸的沸点高。因为对羟基苯甲酸在分子间形成氢键,而邻羟基苯甲酸在分子内形成了氢键,分子之间不存在氢键。 复习题参考答案 1. B 2. CDAB 3. D 4. D 5. A 6. CCl4的中心原子为碳,它的最外层电子都用于形成σ键,属AB4型分子,其立体结构为正四面体形;NH3和H2O的中心原子上分别有1对和2对孤对电子,跟中心原子周围的σ键加起来都是4,它们相互排斥,形成四面体,因而略去孤对电子对后,NH3呈三角锥形,H2O呈角形。 7. 白磷分子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四个磷原子间共有6个σ键,当氧气不足时,每个单键中插入一个氧原子成为P4O6,当氧气充足时,每个磷原子还可再结合一个氧原子成为P4O10(参看教科书中的图2-12)。 8. 乙烷分子中的碳原子采取sp3杂化轨道形成σ键。乙烯分子的碳原子采取sp2杂化轨道形成σ键,在乙烯分子中,2个碳原子各以2个sp2杂化轨道与氢原子形成2个碳氢σ键,而2个碳原子之间又各以1个sp2杂化轨道形成1个碳碳σ键,除此之外,2个碳原子中未参加杂化的p轨道形成了1个π键,因此,乙烯的双键中有1个σ键和1个π键。乙炔分子的碳原子采取sp杂化轨道形成σ键,在乙炔分子中,2个碳原子各以1个sp杂化轨道与氢原子形成1个碳氢σ键,同时又各以其另1个sp杂化轨道形成1个碳碳σ键,除此之外,每个碳原子通过2个未参加杂化的p轨道形成了2个π键,因此,乙炔的三键中有1个σ键和2个π键。乙炔加氢变成乙烯时,碳原子由sp杂化转为sp2杂化,当继续加氢生成乙烷时,碳原子杂化转为sp3杂化。 9. 乙烯分子中碳原子采取sp2杂化,杂化后的3个sp2杂化轨道呈平面三角形,而剩下的未杂化的2p轨道垂直于3个sp2杂化轨道构成的平面。2个碳原子各以2个sp2杂化轨道与氢原子形成2个碳氢σ键,而2个碳原子之间又各以1个sp2杂化轨道形成1个碳碳σ键,因而四个氢原子在同一平面上。另外,每个碳原子还有一个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两个p轨道肩并肩重叠形成π键,π键是不能旋转的,所以乙烯分子中的双键是不容旋转的。 10. OF2与H2O的立体结构相似,同为角形,但水分子的极性很强,而OF2的极性却很小,这是因为:(1)从电负性上看,氧与氢的电负性差大于氧与氟的电负性差;(2)OF2中氧原子上有两对孤对电子,抵消了F—O键中共用电子对偏向F而产生的极性。 *11(略) *12(略) 三、问题交流 【学与问1】 1. 晶体与非晶体的根本区别在于构成固体中的粒子在微观空间里是否呈现周期性的有序排列。观察教科书中的图3-5玻璃的结构示意图,构成玻璃的粒子无周期性的排列,是无序的,所以玻璃是非晶体。 2. 利用晶体与非晶体的性质差异来鉴别玻璃和宝石。宝石是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和各向异性,可用硬度、熔点、折光率等性质来鉴别宝石。 (1)可观察宝石的形状,具有多面体的外形;实验它的硬度,可在玻璃上划出痕迹,初步确定它是晶体 。 (2)可利用宝石的折光率鉴别; (3)可利用X-射线衍射仪鉴别。 【学与问2】 问题给出了金属钠、金属锌、碘、金刚石的晶胞示意图,要求确定每个晶胞中平均所含原子的个数,这是学习有关晶体常识的一个难点,最重要的是学生要有空间想象力。开始可借助于模型分析,慢慢再建立模型想象。 (1)所有晶胞都是平行六面体,晶体可以看作是晶胞在三维空间里共面堆积而成。每个晶胞的上、下、左、右、前、后共有六个与之共面的晶胞。处于晶胞顶点的粒子,同时为8个晶胞所共有,每个粒子只有1/8属于晶胞;处于棱上的粒子,同时为4个晶胞所共有,每个粒子只有1/4属于晶胞;处于面上的粒子,同时为两个晶胞所共有,每个粒子只有1/2属于晶胞;处于晶胞内部的粒子,则完全属于该晶胞。 (2)应用以上方法,便可确定四种晶胞中平均所含原子(或分子)个数。 金属钠:8×1/8+1=2金属锌:8×1/8+1=2 碘:所含碘原子为2×[8×1/8+6×1/2]=8 金刚石:一个晶胞平均所含碳原子数为8×1/8+6×1/2+4=8 四、习题参考答案 1. 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在于构成固体的粒子在微观空间里是否呈现周期性的有序排列。 2. 区分晶体与非晶体的最科学的方法是对固体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 3. (1)顶点:8×1/8=1面心:6×1/2=3所含原子数为1+3=4 (2)顶点:8×1/8=1面心:6×1/2=3体内:4 所含原子数为1+3+4=8 (3)顶点:8×1/8=1面心:6×1/2=3所含原子数为3×[1+3]=12 4. 2种 三、问题交流 【学与问】 1. 由于金刚石、硅和锗的晶体都是原子晶体,形成晶体的粒子均为原子,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是共价键,所以熔、沸点和硬度的大小由共价键的强弱决定。由于碳、硅、锗三种原子的半径依次增大,各个原子之间的共价键的键长依次增大,键的强度依次减弱,所以金刚石、硅和锗的熔点和硬度依次下降。 2. 此说法不对。“具有共价键”并不是原子晶体判定的唯一条件,分子晶体的分子内部也有共价键,如冰和干冰晶体都是分子晶体,但H2O和CO2中存在共价键。对原子晶体的认识除了要求“具有共价键”外,还要求形成晶体的粒子是原子。 四、习题参考答案 1. 分子晶体 原子晶体 2. 分子晶体 原子晶体 3. 4. 只认识到冰中含有共价键(即氢元素和氧元素之间的共价键),而没有认识冰晶体中水分子与其他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是范德华力和氢键,不是化学键,所以误认为冰是原子晶体。 5. 属于分子晶体的有:干冰、冰、硫磺、C60、碘、白磷、苯甲酸、稀有气体的晶体、氧的晶体、氮的晶体; 属于原子晶体的有:金刚石、石英、金刚砂。 6. 参照教科书图3-14制作。 *7. 要数出一个CO2周围紧邻多少个CO2,可以以教科书图中的任一顶点为体心在其周围“无隙并置”八个CO2晶胞,周围紧邻的CO2分子数为12个。 或利用晶胞进行数学计算:与任意顶点CO2紧邻的CO2是该顶点所处面的面心,共有三个分子。若以该顶点形成立方体,则需要八个与此相同的晶胞,则由3×8=24个紧邻CO2,但每一个CO2都属于两个晶胞,所以总数应为24÷2=12个。 三、问题交流 【学与问1】 (1)取16个直径相等的球体(可用容易得到的一些代用品,如泥球、玻璃球或药丸等),在平面上排成一正方形,每排都有4个球体。在这种放置方式中,每个球体周围都有4个球体与其紧密接触,得到配位数为4的放置方式,称为非密置层放置。 (2)同样取16个球体,在平面上也排成4排,第二排球体排在第一排球体的间隙中,每排均照此方式排列。在这种放置方式中,每个球体周围都有6个球体与其紧密接触,得到配位数为6 的放置方式,称为密置层放置。 除上述两种紧密接触的放置方式外,没有第三种方式。 【学与问2】 (1)取8个直径相等的球体,每4个球体按非密置层放置并粘在一起;在三维空间里,把两层球体按球体在同一直线上堆积,形成一立方体,这种堆积称为简单立方堆积。每个晶胞含有1个原子。 (2)取12个直径相等的球体,每4个球体按非密置层放置并粘在一起,把上层球体放在下层球体形成的凹穴中,每层均照此方式堆积,这种堆积方式称为钾型。形成的晶胞也是一立方体,每个晶胞含有2个原子。 非密置层在三维空间里的紧密接触除上述两种方式外,没有第三种方式。 四、习题参考答案 1. D 2. C 3. B 4. 电子气理论认为金属键是金属原子脱落下来的价电子形成遍布整块晶体的“电子气”,被所有原子所共有,从而把所有的金属原子维系在一起形成了金属键。 金属晶体里的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因此金属具有导电性;当金属某部分受热时,该区域的电子运动加剧,通过碰撞,电子将能量传递给金属原子或离子,这样能量从温度高的区域传递到温度低的区域,因此金属具有导热性;当金属受到外力时,晶体中的原子层就会发生相对滑动,并不会改变原来的排列方式,金属键并没有被破坏,所以虽然发生了外形的变化,但不会断裂,具有延展性。 5. (1)Ne(2)Cu(3)Si 6. 三、习题参考答案 1. B 2. C 3. D 4. 利用影响离子晶体结构的几何因素解释,参见活动建议中的【科学探究】。 5. 分子晶体:水、苯酚; 原子晶体:石英、金刚砂; 金属晶体:铁; 离子晶体:氯化铯、氯酸钾、高锰酸钾。 6. 7. 离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类型不同,使它们的性质存在很大差异。在离子晶体中,构成晶体的粒子是阴、阳离子,阴、阳离子间通过离子键相互作用;而在原子晶体中,构成晶体的粒子是原子,原子间以较强的共价键相互作用,而且形成空间网状结构。因此,属于离子晶体的食盐的摩氏硬度和属于原子晶体的石英的摩氏硬度存在很大差异。 8. 晶格能的大小与离子带电量成正比,与离子半径成反比。 复习题参考答案 1. A 2. A 3. C 4. C 5. A 6. D 7. C(提示:X是原子序数为8的O,Y是原子序数为14的Si)8. D 9. HF晶体中有氢键存在,所以HF的熔点反常。 10. 硫粉为分子晶体。 11. 干冰融化时只破坏CO2 间的分子间作用力,并不破坏CO2 分子内的共价键,即C=O键。 12. 在冰的晶体中存在氢键,由于氢键的存在迫使在四面体中心的每个水分子与四面体顶角方向的4个相邻水分子相互吸引。这一排列使冰晶体中的水分子的空间利用率不高,留有相当大的空隙。当冰刚刚融化为液态水时,热运动使冰的结构部分解体,水分子间的空隙减小,密度反而增大,当超过4 ℃时,由于热运动加剧,分子间距离加大,密度又渐渐减小,因此,水的密度在4 ℃时最大。 水的这一特殊性对于生命的存在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若冰的密度比液态水的密度大,地球上的所有水体在冬天结冰时,会把所有水生生物冻死。 13. 原因在于钠的卤化物均为离子晶体,具有高熔点;硅的卤化物均为分子晶体,具有低熔点。 *14. (略)
正在阅读:
高考回归课本资料——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03-08
gcp题集06-26
实验八 RC正弦波振荡电路10-20
第一实验小学“童心向党”主题教育活动总结08-01
二年级作文放风筝200字06-18
京东商城网站功能分析.doc04-03
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03-19
紫金矿业半年报03-19
- 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东风日产车型与VIN代号对照表
- 第2章服装原型及原型制作
- 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经济户口管理办法及四项制度
- 纪检监察业务知识试题2
- 传感器综合题答案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翻硕招生人数及学费
- 初三新编英语教材下册
- 公司庆中秋、迎国庆联欢会客串词
- 向区委常委会汇报安全生产工作材料
- 2006年GCT英语模拟试题(三)及答案解析
- 经济法概念的早期使用
- 我爱做家务课堂教学设计
- 学校安全工作月报表、消防安全排查表、消防隐患排查台账
- 成本会计毕业论文
-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
- 2018年天津市高考文科试题与答案汇总(Word版) - 图文
- 铁路论文
- 2017年嵌入式系统设计师考试时间及地点
- 1.111--灾害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 起爆点主图 注意买入 拉升 逃顶源码指标通达信指标公式源码
- 高中化学
- 选修
- 人教
- 课本
- 回归
- 物质
- 性质
- 结构
- 高考
- 资料
- 高考回归课本资料——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课
- 高考英语口语考试训练材料
- 高中生物高考总复习资料
- 上海高考英语整理知识点讲义:期末复习材料
- 高考地理90分系列资料之5 高考试题中常见的地理规律和原理
- 江苏省2015届高考英语口语测试复习资料
-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最好资料)
- 2014年高考椭圆综合题做题技巧与方法总结
- 2011年高考物理知识归纳教学资料----吉林省某重点高中
- 高中化学参考书推荐
- 内部资料:语文作文命题与国家人才选拨标准的关系
- 2016最新高中物理复习资料重点汇总
- 2017年高考复习资料化学
- 高中语文第三次作业
- 高考数学第二章 函数与导数第7课时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及幂函数
- 人教版高中生物高考知识点复习资料
- 高中生物复习资料:2016高考生物必须要掌握的35个重要概念!
- 高考议论文论据素材:名人事例_)
- 高考作文及经典素材
- 高考数学备考资料:高中数学最全的思维导图 记住这些还怕拿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