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地域民居局限性探析

更新时间:2023-05-15 19:0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巴蜀地域民居局限性探析

巴蜀地域民居局限性探析On t e L m ia i h i t tonso adii fTr tona lDw el n n Ba hu Ar a l gsi s e i

肖晓丽褚冬竹Xio aol a Xi i Ch u Don hu gz

要用瑕瑜互见来形容巴蜀传统民居是很恰当的。为中国民重要的类型,作居以往对巴蜀地域民居的研究往往是正面的,多着眼于奠优势、利的一面。有本着辩证

分析的原则,反常规地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一气候与地域的内部矛盾及修复保护的难度等三个角度,并涉及其用材、室内光环境、热环境、适度等问题探析了其局舒限性,从而有助于全面认识巴蜀传统民居。关键词巴蜀民居断层矛盾局限性

AB R C Trdi a wel g h a h a b e it n o ih a ST A T a t i l on d ln si te B s uf b r vai fSc u n& Ch n q n 1 r ah v e e t swe l smers W e u u l t d i h u igfO a i n o o g i g e a e d f csa la a t i s a l su yt s o sn r m y hp s t e p i t f i w, o u i g o t a v n a e I t i i t gr t e s u y m o e a t t n i a d t s d s d an a e, i h a e s u i d f m r e p r p c i e: s o iv on e i ov fc sn n i d a tg s n hs ne a i t d, s v r t en i p i o i i a v t g s wh c r t d e o t e e s e t s i o s t r h v t

s e il itr a k un te it a o t dit ft 1 e a d te p o lms i p e e v t n p ca so y b c gr d.h er l n r ci o sci, n be s ai Me n i ae il,ner ri t g e vr n n .h r l h o n n c a on i m h r n r r o a whl m tr s it i ghi n i me t te ma e a o l n o

e vrn n i men n o o t gd gre a ic s e T ru h a n lsso h s v n a e f a h a io a d ln

s t i s j c l e b t r n e so d o t d c mfri e e r ds u s d ho g na ay i ntedi a t g so s u t dt n l we l g,hs ube t l et d rt o a n e ad B r i i wi b eu

K Y WO D B s u a be i i ih a& C o g i )t d i a d el g, i o t u, o t dci, ee t E R S a h ( b rv t no S u n ao f c h n qn,r i n lw l s d c ni e c n a i o d fc g at o i n s n r tn s中图分类号 T 2 1 U 4 5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0— 9 9( 0 5 0— 0 9 0 0035 20 ) 402—4

地域性传统建筑是中国建筑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由于四川盆地独特的气候特色、理与地 人文环境,蜀民居自成体系,整个中国民居体巴在系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其质朴和与环境融合的魅力使人叹为观止。基于巴蜀地域民居的自然性、地域性、多元性和创造性研究近年来不断受到关注和重视。

进文化的滋养而发展着。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现着巴蜀与中原文化交织的色彩。其是公表尤元前3 6秦并巴蜀后, 1年秦汉不仅在政治结构、社会组织上对巴蜀进行改造,且实行移民来控制巴而蜀并推动巴蜀文化的转型。蜀从巴蜀的巴蜀成为巴 中国的巴蜀。种转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唐宋时期四川建筑达到鼎盛。此时巴蜀文化也达到了高潮。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大足石刻是重要的见作

对巴蜀民居的研究多从正面来描述,但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何事物都任存在着局限性,导致其局限的因素和环境却极为复杂。本文试着换个视角,以下三方面来探讨巴从 蜀民居的局限性。i

证。但是,明清时期形成的巴蜀地区文化却有大的转变。元明以来,战乱不断,上自然灾害,四川加人口锐减到不足9人的极限…。如《万蜀乱》记所载:“连城带邑屠尽杀绝,无人种。’并《四川清代史“里内,城廓无烟,竟成邱墟。”荆棘之数千“所丛,狐狸豺虎之所游。外巴蜀地域民居多木”此构建

筑,木构建筑易潮湿朽败,易遭火攻,以致且于明末城镇和建筑几乎全部毁灭。由于创造和延续文化的人的毁灭,以及传递历史讯息的物质载体的毁灭,古传承的巴蜀文化遭到严重打击。巴蜀从古文化在不断发展之后被割断,这就导致了历史的断层。

从纵向看一

特殊的历史背景

巴蜀历史文化某种程度上的断层导致了其建筑文化的不连续性。应该说,我们现在所称的“ 巴蜀”基本上是地域上的而不是文化上的概念——从文化这个层面上看,现今巴蜀地区的文化与原来的“蜀文化”并非一脉相承。巴 巴蜀地区由于秦岭、巴山、大米苍山系的阻隔而自成一个地理单元。战国后期始,自中原文化不断向古巴蜀文化渗透,巴蜀文化不断汲取中原先古

清初清政府勒令外地人口移居四川,即著名的“广填四川”湖。湖、广、赣、黔、陕、甘各地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京, 1 0 4 北 04 0

42 0/ 5 0

NW AC I ET R 2 E R HT C U E 9

巴蜀地域民居局限性探析

维普资讯

巴蜀地域民居局限性探析

维普资讯

巴蜀地域民居局限性探析

等。构穿斗用料细巧,绑多用竹木,以竹篾、木捆 棕绳扎牢。捆绑结构的耐久性差,现在已所见很少。穿斗式结构经济、施工方便,具有较好的延且性。但巴蜀民居不论从面阔还是从进深方向看均为矩形结构形态,其是面阔方向,尤矩形结构形态受力极易变形为平行四边形 ( 5)今的巴蜀图。现场镇的民居许多出现了结构倾斜的问题,甚至是整排倾斜,左右倾斜最为明显。是民居保护修而这复中最常见、亟待解决的问题 ( 6)其他地图。而区的民居,北方、南、州等民居多应用砖石如江微墙做山墙,制了结构的应力变形,

控加强了民居的

照最少的地区。巴蜀地区传统民居的大出檐使得窗户部分或全部处于阴影之下,方面阻挡了直一

表 1重庆、四川的地形构成

射阳光进人室内,减少对人体的辐射和室内墙 面、面及家具对辐射的吸收,另一方面对室地但 内的采光影响很大,上民居开窗不大,导致室加内光环境欠佳。

的替换等等,对巴蜀传统民居的继承和延续造都成了一定的难度。口参考文献『1颉刚论巴蜀与中原的关系威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顾1 81 9

刘致平先生是这样分析的:“四川总降雨量,

大于总蒸发量,空气湿度极大,叫人常感觉疲倦, 工作效率减低。而且霉菌繁殖,容易生病。云雾日很多,日照少,能够充分杀菌,以人的健康是不所很受影响的。但是农村住宅喜欢用小窗,弄得室内 黑暗、洁,蝇也很多,不蚊为什么不将窗开大点呢? 可能是为了防盗、保温及省钱的缘故。” ( )形的局限。数据统计, 2地有山地占四川盆地的4 %,陵占5 %, 0 9丘 19平原仅占 7%由 。 2于巴蜀多山地、丘陵 ( 1,般在较大的平坝表】一上建起较大的场镇,往发展成为县城,部分场往大镇建在山地和丘陵,最大限度争取空问及解决地形的复杂性是巴蜀民居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垂直于等高线建镇和平行于等高线建镇是两种较常见的场镇形式。无论哪种方式,但巴蜀民居的开问都不大,其营建手法诸如吊、、、、、…坡拖梭靠爬 都是在进深上的展开,这便产生了采光的问题。有的民居只有一个双坡顶且纵向深达 2 , 0m这种在收稿日期 20— 22 0- 0—6 5

[] 2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夏结构【第3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00

坚固性。另外根据应力原理,在矩形结构体系中增加斜向支撑构件,结构的稳固大有改善,对这在欧洲的木构民居中较为常见。3技术

l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 2第 2 3l (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1 4 0

[] 4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 ( 2第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0 0

0『1笛 5王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 (6 4 1 )北京:中华书局,2 0 1 4—1 1 9 01

李白《蜀道难》诗云:“道之难难于上青蜀天·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而来四万八千蚕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由于交通的不便、山川的阻隔导致了巴蜀民居在技术上的局限性,其大致表现在两个方面:滞后性和民间性。需要说明的是,的“它局限”仅对于巴蜀地区而言,仅在全国范围内则是建筑史界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和补充。 (】性。 1滞后由于各地建筑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传播辐射的时问差,处偏远、通不便的巴地交 蜀地区在建筑技术发展上总比中原地区落后一个节拍。

巴蜀非常常见。稍宽裕的形成小天井,但又因为遮雨的原因而采用深挑檐或小天井上架屋顶形成抱厅,不利于采光。

(民间性。民居为代表的民问建筑受封建 2)以专制思想的限制和束缚较少,不拘法式,活泼自

然.质朴率真,组合丰富。善于适应复杂地形地貌, 灵活多变而又用料精省,但同时就决定了修复时的无据可依。4遮阳与采光

修复保护的问题

笔者曾参与了重庆磁器口史街区保护与规历划设计 ( 8)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潼南双江镇的图,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设计 ( 9)台川涞滩镇历图,史街区保护与规划设计,以及国家一级保护单位合川钓鱼城的保护规划 (上项目由张兴国教以均授与李和平副教授负责并指导 )方面作为中。一 国建筑史的一个分支,巴蜀地域民居的有关史学记载及营造研究比较缺乏,因它的技术的滞后而性和民间性,无一定的法式可循,这对民居的修

(】的影响。 1气候民居中常见的一些构造与造型手法多因适应四川盆地夏季炎热、多雨气候特点而形成,如大出檐、多层挑 ( 7)南的双图。潼

江镇民居出檐有的达 2r;一些场镇整条街两侧 n形成大通廊 (称为“亭子”,如犍为的罗城、被凉 ) 广安的肖溪、丰都的包鸾等,其宽度可达 3 r n以

上。凉亭子、大出檐、小天井适应巴蜀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给 但四J:内阴雨天多,

日照90 O, f地全年 0—1 Oh 6 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犬吠日”说。 有蜀之在地域上,日照由西向东递增:盆西 9 0 0 , 0—12 0h盆中 12 0 0 ,东 1 Q 0~14 0h盆 O一1 0 o借 4 0h 6

复维修造成一定困难。即使是重点宅院的修复设计,查史料和文献等并无详细做法记载,于是它的修复只可能根据现存部分和有限的记载以及建筑师历史学家及当地匠人的经验总结,量接近尽

原貌而无法完全按原貌修复。另一方面,具有保护性质的古镇民居的整体现状也不容乐观,因为木构建筑本身的维护比较困难,木材的防腐防如

用全国 1 5~1 8年年气象资料,表明成都重 9 1 90庆地区都属于我国的 V光气候区,属于全国 1类 9

蛀、大批已倾斜民居的修复矫正,以及已坏构件

32

NW A CI ET R E R HT C U E

42 0/0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ey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