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心理学教案

更新时间:2023-10-18 18: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普 通 心 理 学

教 案

任课教师:梁三才 2006年2月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心理学?人的心理实质是什么?这是本章须使学生明确的基本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系统的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探索其内部的规律。人无论干什么,都有心理现象在不断地发生,正是在人的心理现象的背景上,在心理活动的调节下,人们的各种活动才得以进行,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二、心理学研究内容

人的心理活动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 心理过程:

① 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

1

记忆、想象等。 通过认识过程可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② 情感过程:在认识过程根据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一定的态度和体验,就是情感过程。

③ 意志过程:为了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工作,并克服各种困难实现目的,此心理过程叫意志。

2. 个性心理:

① 个性意识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②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三、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既不纯粹属于文科也不属于理科。心理学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或者叫做边缘科学。 四、心理学研究领域

心理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

1 基础研究主要分支:

2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 2 应用领域: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心理现象活动规律的一门应用性心理学分支。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和规律如何维护人的身心健康的心理学分支。

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和管理领域心理现象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心理学分支。

工程心理学:生产劳动第一线心理学规律及其应用,涉及人-机界面和人-机交互中的心理学规律。

第二节 人的心理实质

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经过多代科学家研究,认为脑是心理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无人脑便无心理,

3

人脑如何,心理状况便如何。人脑是接受、综合和重现信息的器官,人脑所产生的反映活动,一能对外界刺激的性质和意义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二能根据分析的结果准确有效地调节有机体行动,这就是人的心理、人的意识。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反映的形式是主观的。 (二)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客观现实包括:自然;人造自然;人类社会生活(最重要的客观现实)。 (三)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狼孩的例子说明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就不可能形成正常的心理。

(四)心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人的心理不仅可以反映客观现实,而且可以反作用于客观现实。 三、人的心理意识及其特征 (一)意识的定义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现实的最高

4

后,才迎来了心理学的春天。

目前,我国心理学的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心理所、北大、北师大、浙大、华东师大

第二梯队:有博点的学校,如东北师大、首都师大、天津师大、南京师大、华南师大、华中师大、西南师大、陕西师大等

第三梯队:除了上述院校之外的其他学校(杂牌军)。

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心理信息是如何传递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与人脑是何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

神经系统是产生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从微观角度来看,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细胞,也叫做神经元。另外还有一种起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的神经胶质

10

细胞。从宏观角度来看,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一、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元的结构主要包括3部分:

1细胞体:具有接受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2轴突:具有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 3 树突:接受神经冲动,再将其传到细胞体。 (二)神经元类型:从功能角度可以将神经元分为3类:

1感觉神经元:接受刺激并将之转换为神经冲动,再将之传到中枢神经系统。

2运动神经元:将中枢发出的冲动传到效应器,支配效应器的活动。

3中间神经元:介于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神经元。 (三)突触

突触小体传递信息过程:突触前N元传来冲动→突触小体、突触小泡内N递质从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突触后膜→突触后N元(+)或(-)反应。突触以此形

11

式将信息从一个N元→另一N元,成为N.S内进行通讯、联络、调节活动的解剖学基础。

二、中枢N.S和周围N.S

(一)中枢N.S:包括脑和脊髓 1 脑: 1)脑干: 延脑、桥脑和中脑通称为脑干。是大脑和脊髓之间的联络通路。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如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等生理活动。

2)小脑:协调大脑控制随意运动,维持动作协调性。

3)间脑:属于人脑的高层部分,分为丘脑和下丘脑。丘脑是皮层下感觉中枢,也有控制情绪的功能。下丘脑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与内脏活动关系密切,也在情绪活动中占重要地位。 4)大脑

A 结构分区:

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B 功能分区:

a感觉区:包括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躯

12

体感觉中枢。主要接受各感官传来的神经冲动,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加工。

b运动区:发出运动指令,支配调节身体的姿势、位置及各身体部位的运动。 c言语区:口头和书面言语的理解与表达。 d联合区:与各种高级心理活动密切相关。 2 脊髓

(二)周围N.S 1.躯体N.S

2.植物N.S:交感N.S、副交感N.S

三、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1反射、反射弧和反射环

反射:指在中枢N、S参予下的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N、中枢、传出N、效应器

反射环:

刺激 → 感受器→传入N→ 反射中 枢反射效应←效应器←传出N 2条件反射理论及其应用

13

(1)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的实验:用狗做实验,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

1)解释人的行为: *婴儿看见医生哭

*电击:实验室建立条件反射的方法。 *广告:有意识建立二级条件反射的过程。 2)控制人的行为:

*华生的实验:说明不正常行为是建立条件反射的结果,为行为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系统脱敏法治疗恐怖症

*小孩尿床治疗:建立新的条件反射 (2) 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斯金纳的实验:动物通过自己的活动或操作才能获得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叫操作条件反射。

1)人的行为的解释 *强化小孩做好事行为

*发奖金:强化成年人合乎期望的行为。 *言语获得:最初的言语是通过多次强化获得的。 2)应用

14

*行为塑造:马戏团利用强化原理训练动物,利用强化原理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 *行为矫正:改变不正常行为。

小孩哭闹:不去强化即可使之消退。

戒烟:强化少吸行为 “代币疗法”:强化正常行为使之取代不正常的行为。

3 高级神经活动的过程与规律

(1)基本过程: 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兴奋过程与机体活动的发起、加强相联系 抑制过程与机体活动的减弱、停止相联系 (2)高级神经活动基本规律

*兴奋与抑制过程的扩散与集中规律 *兴奋与抑制的相互诱导规律 正诱导: 抑制加强兴奋

负诱导: 兴奋加强抑制,注意就是负诱导规律起作用的结果。

第三章 感 觉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感觉的概念、类别;视觉、听觉以及其

15

他感觉基本知识;掌握感觉规律及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

第一节 感 觉 概 述

一 什么是感觉 1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种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具有反射性质。这种反射过程是由分析器完成的,分析器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和感觉中枢三部分组成。 2 功能

*信息的源泉,认识的起点

*保证机体和环境之间的信息平衡:感觉剥夺实验说明这种信息平衡的重要性。 *一切高级心理现象的基础

二 感觉的分类 1 外部感觉

视觉:色调、明度、饱和度

16

听觉:音调、音强、音色

嗅觉: 对挥发性气味的反映,容易适应。 味觉:酸、甜、苦、咸

肤觉:冷、热、痛、痒、触 2 内部感觉:包括平衡觉,运动觉,机体觉。

三 感受性及其测定

感受性:对刺激的感受能力,衡量感受性大小指标是感觉阈限。 1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

绝对感受性:能否感受到刺激的能力。 绝对阈限:能感觉到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成反比。 2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差别感受性:对刺激的区分能力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成反比。

韦伯定律: K=△I/I K叫韦伯分数

第二节 视 觉

一 视觉的生理机制

17

1 折光系统: 角膜、房水、水晶体、玻璃体

2 感光系统:视网膜

杆体细胞:在夜视或弱光条件下起作用,反映物体大体轮廓,

锥体细胞: 在明视觉条件下起作用,辨别颜色、细节

3 传导机制: 视神经节细胞,视神经,外侧膝状体,枕叶

4 中枢: 视觉中枢在枕叶。

二 视觉现象

1 视觉感受性与视敏度

A对波长的感受性: 能感受波长在380nm---780nm的可见光。 B 视敏度: 眼睛对刺激细节的感受能力,即视力。

2 颜色视觉

光的物理特性 视觉维度

强度 明度(颜色明亮程度) 波长 色调(颜色名称) 纯度 饱和度(颜色的浓淡)

18

第三节 听 觉

一 听觉的适宜刺激

声波物理属性 听觉维度

频率 音高 6-20000Hz 振幅 响度 0-120dB 30dB以下:安静 50-60dB: 嘈杂感 70dB以上:有害 波形 音色

单一正弦波 纯音 混合波 复合音 有周期性 乐音 无周期性 噪音 二 听觉生理机制 1 感受器

外耳: 耳廓、耳道:收集声音并将其往耳内传递。 中耳:

鼓膜: 与传入的声音发生共振,产生神经兴奋。

19

性,反映程度深。

2) 联系: *均具有直接性

*知觉与感觉为基础

*二者几乎同时发生,统称为感知觉。

二 知觉的种类

1 根据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可分为: 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

2 根据知觉对象性质可分为: 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

3 根据是否正确反映了对象可分为: 正确知觉、错觉、幻觉

1)错觉: 是事物歪曲、不正确的知觉。错觉是一种正常现象,可以利用错觉来为我们服务。

应用: 服装设计,魔术,飞行

2)幻觉:没有的刺激感受到了,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典型症状。如幻听、幻视、幻嗅。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25

知觉有四个基本特征或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一 选择性

人对外来信息进行优先选择而作出进一步加工的过程,也就是优先从背景上分出对象的过程。这种过程不仅与刺激强度、变化等有关,而且与人的需要、兴趣等主观特征有关。

对象与背景相对性:一种情况下的对象可以成为另一种情况下的背景,反之亦然。

二 整体性: 把客观事物组成一个整体加以反映。

1 接近律:空间和时间上接近的刺激容易被组织为一个整体加以反映的规律。

2 相似律:外形相似的刺激容易被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反映。

3 封闭律:倾向于构成一个封闭图形的刺激容易被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反映的规律。 4 连续律:倾向于构成一个连续曲线的刺激容易被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反映的规律。

26

三 理解性

就是在过去经验背景上对刺激加以解释,从而揭示其意义的知觉特性。

影响因素: 知识经验,言语指导。

四 恒常性

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知觉效果仍然不变。

1 颜色恒常性:红花在暗处看上去黑乎乎的,但仍然把它知觉为红花而不是黑花。 2 明度恒常性: 白纸在暗处看上去灰蒙蒙的,但我们仍然把它知觉为明亮的白纸,而不是灰纸。

3 大小横常性: 高楼俯视时,街道上小车如同昆虫一般,但我们仍然把它知觉为小车而不是昆虫。

4 形状横常性: 圆盘转动不同角度看上去是椭圆或一条线,但我们仍然把它知觉为圆而不是其他。

知觉恒常性主要是过去经验作用的结果,它对于人们正常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7

如果没有恒常性,人们将无法适应环境。

第三节 空 间 知 觉

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方位、距离等空间特性的反映。 一 形状知觉

1 脑对物体形状特征的反映,由视觉、触觉、动觉协同完成。 2 轮廓: 向内成形 二 大小知觉

与网像有关: 与物体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易受对比因素影响。 三 深度知觉 1 生理线索:

1)水晶体调节: 远---扁平、焦距增大; 近---相反

2)双眼视轴的辐合:辐合角大小反映远近 2 单眼线索

1)遮挡:遮挡物体近,被遮挡物体远 2)线条透视: 火车铁轨

1) 空气透视: 清晰、模糊

28

2) 运动视差:近物视角变化大,远物反之(坐火车,运动员跑) 3 双眼线索

双眼视差:两个眼睛看到的物体不一样?立体视觉

四 方位知觉: 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一般与所采用的参照系有关系:自我中心参照系、环境中心参照系、物体中心参照系。

1 视觉定向: 多次经验,太阳 2听觉定向: 1) 两侧最准确 2) 上下前后不准确

第四节 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一 时间知觉:是事物发展延续性、顺序性的反映。

1 时间: 无始无终,不可逆,无法直接知觉, 借助事物和参照物才能反映。 2 时间参照物:

1)自然界周期性现象:一年四季,昼夜

29

维朝同一方向聚敛前进,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特点:

a利用已有知识或现成方法解决问题; b求同求优;

2)发散思维:沿不同方向对已有信息进行各种组织,探索新的不同答案。

特点:求异创新、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

中美思维模式的对比:中国人擅长集中思维; 美国人擅长发散思维。这种思维模式的形成与长期采用的教育模式是分不开的,中国学生在课堂上被引导进行集中思维;而美国的课堂上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3 根据创新程度分类:

1)常规性思维: 指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按照现成方式、以习惯方法或固定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2)创造性思维: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是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创造性思维有程度的不同,并不是巨大的发现或发明创造才是创造性思维。

40

四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1 区别

1)本质特征不同: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2)与客观事物关系不同: 思维和客观事物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语言和客观事物的关系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纯粹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关系。

3)构成要素不同: 思维由概念组成;语言由词组成。概念和词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概念可用不同词表示,一个词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 2 联系

1)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2)语言中凝结着思维,思维的内容和结果借助语言实现。

3)从种系进化角度看,二者同步产生,互为标志。

4)从个体发展角度看,个体掌握语言的过程就是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

41

第二节 思维的过程与形式

一 思维的过程

思维是通过人脑一系列复杂的操作过程实现的。人们运用大脑中储存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系统化与具体化等过程,即思维过程。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最基本的思维过程,其他思维过程都是在此基础上派生的。

1.分析与综合

1)分析:在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或侧面,分别加以认识;把各个部分或侧面认识清楚了,事物整体也就认识清楚了。

2)综合:把事物不同部分或侧面结合为一个整体加以认识。

任何一种思维活动既需要分析,也需要综合;分析为了综合,综合以分析为基础;分析和综合两个彼此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过程,是同一思维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2.抽象与概括

42

1)抽象:抽取事物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属性的过程。如: 笔是书写工具;鸟是有羽毛的卵生的脊椎动物。

2)概括:把抽象出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的过程。

3.比较与分类

1)比较: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从而确定其异同和关系的思维过程。比较在分析综合基础上进行,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2)分类:按一定标准把事物归到一定类别中的去的过程。分类以比较为前提。 4.具体化与系统化

1)具体化:把经过抽象概括的本质特征和规律运用到具体事物中去的过程,是同抽象概括相反的思维过程。

2)系统化: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归纳到一定类别系统中去的过程。系统化有助于形成知识体系。

四 思维的基本形式 1 概念

43

1)定义: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 2)组成:

A内涵:概念本质特征的总和 B外延:概念的范围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成反比:内涵越丰富则外延越小,内涵越简单则外延越大。 2 判断

人脑反映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思维形式,是在概念基础上对事物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一般以陈述句的形式存在。 3 推理

从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由两个以上判断组成,反映判断之间的关系。有三种:

1)归纳推理:

铁能导电,铜能导电……=> 所有金属都能导电。

2)演绎推理:从一般知识原理推出关于个别事物的结论。三段论形式: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考试作弊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张三考试作

4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ex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