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

更新时间:2023-05-09 02:1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

义务教育特点

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公共性,基础性

义务教育概念

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是主要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要坚持人的发展的全面性

活动课程

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从儿童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杜威。

特点:从儿童需要兴趣出发设计课程;以儿童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

学科中心课程论

结构主义课程论,要素主义课程理论,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课程内容的构成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构成,间接经验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直接经验是指学生为学习书本知识所需要的感性知识,是课程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方式

课程计划(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教材(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象;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象,加强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机械化学习的现象,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选拔的功能,强调评价促进教师学生发展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课程结构的改革

小学综合初中结合高中分科

教育过程基本规律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发展能力是它的必要条件,知识与能力相互促进相互联系,但知识并不等同于能力,二者是不同不发展的,从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得怎么样,学习效果怎么样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的主要标志

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备课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教材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教学工作基本环节

上课是中心,备课是上课的基础(先决条件),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时上课的延续,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成绩的评定与检查是上课的反馈

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它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用注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逻辑能力,鼓励学生动手,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循序渐进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教师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

中学常用教学方法

讲授法,口头语言讲授;谈话法(产婆术)教室学生互动提问;讨论法

程序教学

是一种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学教学性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内容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课程的评价

知觉,选择整体恒常理解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注意的稳定性,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

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指向两种或以上的对象

注意的转移,个体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活动上

中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广阔而稳定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重视集中注意的自我训练

短时记忆

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保持时间很短一分钟以内,容量有限7+-2个组块,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

长时记忆

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加工后存储在脑中的记忆。容量无限,保存时间长久。

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再现)四个环节

艾兵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由此可见,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负加速型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记忆材料的重要性,识记方法,时间因素,识记者的态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遗忘的原因

痕迹消退说(亚里士多德,遗忘是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干扰说(前摄抑制是先学习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聂抑制是后学习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压抑说(弗洛伊德,由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痛苦的经历会使个体遗忘相关的事件)提取失败说(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要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索就能提取出来)同化说(奥苏伯尔,遗忘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运用

合理安排教学,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充分利用无意识的规律组织教学,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将其系统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记忆能力

集中思维,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或从给予的信息种产生逻辑结论的思维,从各种解决方法选出最佳

发散思维,即辐射思维,分散思维,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基本特征

流畅性(答案越多越好)变通性(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越好)独创性(新奇答案越多越好)

问题解决过程

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因素

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知识经验与迁移(原有的知识经验,技能和方法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正迁移负迁移),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由先前活动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原型启发(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动机强度与情绪状态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提供多种练习机会,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概念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改变。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

学习的分类

加涅学习分类,信号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奥苏伯尔学习分类,从学习进行的方式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从学习材料无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我国学者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

影响学习的因素

智力因素,一般来说,在其他情况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次智力睡前越高学习成绩越好,但不是决定作用,非智力因素,中等程度的焦虑对学习是有益的,过低或过高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强化,正强化是指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后给他一个愉快的刺激从而增加行为出现的概率。负强化是指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令其摆脱厌恶刺激(如免除做家务)从而增加类似行为出现的概率。

一级强化,满足人和东旭的基本生理需要,二级强化,分为社会强化(拥抱微笑),信物强化(钱,奖品)和活动强化(玩游戏)普雷马克原则,利用频率高的活动来强化低频率活动,促进低频活动的发生(写完作业就可以玩游戏)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即不予理会,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惩罚,正惩罚,通过言语斥责,批评等来减少行为发生。负惩罚,通过撤销愉快刺激来降低发生,如减少儿童零花钱。

负强化与惩罚,目的不同,实施时机不同,后果不同。

奥苏伯尔学习分类

有意义学习条件,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原认知结构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

他强调,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有可能是机械的,也有可能是有意义学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的观,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师观(主张废除教师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促进学习心理氛围因素有真诚一致,尊重关注和接纳,同理心即共情)

建构主义

知识观,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学生观,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学生有巨大潜能,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学习观,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学习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正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反之,零迁移是两种学习不存在直接的相互影响。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逆向迁移是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

贾德概论化理论

学习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通过概论形成了能够泛化的共同原理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知识学习过程

知识的获得,知识的保持,知识的提取

上位学习,苹果属于水果,下位学习相反

操作技能的培养

准确的示范与讲解,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学生心理发展基本特征与特点

特征,阶段性与连续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特点,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动荡性,独立性,不平衡性

中学生思维发展特点

抽象罗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形式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以后,钟摆实验)

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微观,个体,社会历史,种系发生发展层面来评价人类发展。)心理发展观,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儿童在成人指导下可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为最近发展区),内化学说

中学生意志发展

采取决定的主动性和计划性不断提高,意志行动由易受暗示性向自觉性发展,由草率性向果断性发展,坚持性品质逐渐形成,自制力逐渐成熟

培养意志

加强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树立正确的行动目的;组织实践活动,加强意志锻炼;发挥教师和班集体的影响;启发学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

人格特征,独立性(人心不同),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整合性(避免人格分裂),功能性(挫折是弱者的绊脚石是强者的垫脚石)

气质,胆汁质,强,不平衡,多血质(强平衡灵活)粘液质(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抑郁质(弱)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

口唇期(0-1.5)肛门期(1.5-3)性器期(3-6)潜伏期(同性期,6-12)生殖期(异性期,12-17)

液体智力,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20岁后发展到顶峰,30岁之后降低

影响能力发展因素,遗传,环境和教育,实践活动,主观能动性(与人的身心发展同)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会随年龄的增加和社会的发展而有所不同。

心理辅导目标,调节和适应,寻求发展

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压力产生来源

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文化性压力源

形式教育论重视能力培养轻视知识传授,实质教育论反之。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学生思想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心理活动,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是思想内部矛盾斗争。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学生在活动交往中受多方面影响。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教育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其实质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保证教学的科学性;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这一原则是根据人类的认识规律、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提出来的,也是由中小学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原则是在吸取中外教育遗产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同时又是由我国教育目的所决定的。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5、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

6、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以便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来巩固知识。

7、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此原则既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也受我国的教育目的制约。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8、量力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此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埃里克森,基本信任对不信任0-1.5 自主对羞愧1.5-3 主动对内疚3-6 勤奋对自卑6-12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亲密对孤独18-25 繁衍对停滞25-65 完善对绝望65以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et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