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周高中骨干历史教学研讨记录

更新时间:2023-03-20 23:2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六周高中骨干历史教学研讨记录

时间:2012-3-15下午

地点:上海金苹果学校

记录:东昌中学陈紫琪

教研员:感谢各位骨干教师及任教高三老师参与此次教研活动。今后的高三教学需要关注对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讨,将理论内化认识,将认识转化为教学实践,中学历史教学要能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将设定的内容有效传递给学生,并能让学生认知、体验和理解,以期能提高教学效率。请开课教师谈谈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得失,重点谈谈教学实践中得意之处及遗憾的地方,也请听课教师指点帮助。

黄老师:课题为《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解读》。在高三学生二模考前,做专题式的复习,但是今年在操作过程中有所创新。让学生在上课以前先将专题的相关知识加以总结、梳理和构建,并根据学生梳理的情况来修改教学设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利用典型例题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答题不规范,组织表述能力比较差。

点评:一是肯定以学定教,认为上专题前先由学生总结知识点是很好的尝试。让学生在课前就动起来,使学生也参与到教学之中去。二是肯定教师引导学生,使得学生热爱历史学习,前提是教师必须要有很好的“魅力”,对于历史教师来说,魅力之基础,在于要有深厚的历史专业素养、教学热情,能将历史内化,有自己的见识。

杨老师:课题为《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在上课的过程中使用导学提纲,把课程重点放在西学东渐的历史特征和历史影响上。不足在于由于时间有限,还有很多背景知识没有阐明,还有不少知识点没有融入体系,来不及梳理。

肖老师:主张立足课堂,认为备课应依据高二学业水平考试的考纲进行,明确目标,以提高课堂的效率。

吴:请各位老师畅谈观点,对三堂公开课进行点评,尤其是如何针对高三特点,展开有效教学,发表真知灼见。请各位自由发言。

潘老师:今天的两节课都比较成功,黄老师的教学富有激情,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很高涨。两节课的相同点在于教学过程有相似之处,都是由概念解释到知识梳理再到典型例题巩固的过程。这样的安排符合能力层次逐步提高的命题规律,也符合学情。不同之处在于黄老师上课富有理性且不乏激情。杨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契合做的很好。同时也指出,如何让高三的历史课上的有声有色是值得好好思考的问题。

乔老师:认为高三和高二的复习课听起来是很有收获的,同时认为黄老师的语言精练,在课堂上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在教学中的方法论使用得当。并提出以后希望还用更多听课学习交流的机会。

佘老师:对改革的研究将会是今年的重点。并指出通过课堂教学,可以知道黄老师对考纲的研究非常的透彻和深入。同时也指出,在总结归纳知识点的同时,如果可以抓住共性和比较,就可以有历史的贯通感。对于杨老师的课,他指出要特别关注定位时空,以此定位主干知识,这样可以帮助有效的答题。也可以适当地拓展一定的相关内容,如中西方间的西学东渐,也可提出租界对西学东渐的影响。吴老师总结发言:

吴老师认为杨老师的课重视知识的理解,重视学生的参与,但是学生的掌握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检验,不可立即主观臆断教学有效性。下面谈点个人看法,供各

位参考。

杨老师课还有些可调整和改进地方:一、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内化不足;二、教学过程中灌输知识,弱历史思维和历史体验。

吴老师由此提出建议:

第一,要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而史料要从教材而来,所以要特别重视教材史料的重要性。

第二,要做到知识的内化,要叙事讲史,启迪思维。

第三,更新知识,改变知识结构,整合知识,融通历史。

要抓住西学内涵(广义西学和狭义西学,早期西学和近代西学,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西学东渐的阶段(早期,近代,东渐背景)、西学载体(早期,译注;近代商品、炮舰、毒品、资本等)传播方式和途径(战争、贸易、宗教文化交流)、中国反应(被动、主动、西化、选择),以及对东西方影响,最后能聚焦到中国现代化来整合、处理教材。

对本专题教学的一点设想:

一、西学概念东渐含义,近代化的内涵。对概念的解读,依据教材,根据自己的内化理解,能指出特征即可。如西学,既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如果从不同的时段来划分,可能更为宽泛,不同划分标准,有不同的界定,严复说西学包括天地人三学,中国长期重天重地,不重人的。

二、西学东渐概况。可按照时间脉络进行知识梳理。如,早期的西学东渐,可以按照背景、人物、传播方式、成就(内容)、影响等;鸦片战争后西学传播情况,也可以类此归纳。但怎样解读,要整理好思路。

本专题结构可以是:

西学传入中国

(载体)(方式)(反应)

(路径)被动

译著宗教主动影响

商品战争西化

资本贸易选择

其它

?近代西学传入的载体和路径是什么?

商品、炮舰、毒品、资本和各类人员——战争、商贸、传教以及其它类型的活动等。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载体上凝聚着哪些西学元素??中国对西学反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被动——主动——全盘西化——选择(苏俄)。可引导思考每一次转变的背景、实践及影响。当然,对这些要点解读要用史实作支撑,以自己的内化理解来串联,构建逻辑,搭建体系,教学中师生共同演绎解读,加以巩固。

西学东渐对中国和西方的不同影响,应该放在近代化和全球化,文明交流的视角考虑。

三、拓展思考

1、早期西学东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

2、早期西学东渐的主要方式和途经是什么?遇到哪些障碍?有哪些主要成就?有何影响?

3、利玛窦在早期西学东渐中为何能获得巨大成功?

4、近代西学东渐是在怎样形势下展开的?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对中国有何影响?

5、西学中的社会学术(政治人文)何时才受到中国重视的?怎样实践的?有何影响?

6、怎样看待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全盘西化”现象?

7、选择走苏俄道路对中国历史进程有何影响?

8、怎样看待历史上的文化交流现象?

……

解决上述问题,要依据纲本史,要条理化,要点落实具体到位,教学要重点讲怎样切入思维,拓展思维和总结提升等。

对黄老师课程的点评:

亮点多多,不再赘说。能在课前就让学生自己梳理知识点,形式很好,值得二轮教学参考。不足:知识观念旧,内容多,理论深,文多史少,习题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够密切。

建议:

一.历史教学要先内化,通俗易懂,提纲挈领,突出重点,以利于学生的掌握。

二、更新知识结构,挖掘内在逻辑,教学要把知识转化为历史,按照历史场景,讲史讲理讲思维讲逻辑。

例,在学生预习基础上,本专题可以从破题着手,尝试下列教学:

一,解读“改革”含义。理解“革”与“改”之关系,体验革命与改革之不同。得出改革多是统治者之所为?

二,改革目的、动力与类型。(1)统治者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得出巩固政权,巩固统治,维护其既得利益也。(在这里建议不要拔得太高,

要引导学生体验,这样的统治者还是比较睿智和聪明的,已不能照

旧统治下去了,形势所迫,不改不行了)。(2)推动改革的动力是

什么?(平-平)统治集团内部斗争,(上-下)来自社会下层压力,

(内-外)外来势力胁迫,以及综合因素所致等。在学生认知和理

解基础上,我们可以结合15个“改革”的考点,引导学生就改革

发生之原因与条件,进行归类。进而认识发生在生产力大变革,时

代大发展时代的改革,多是推动了整个社会全面转型,也就是所谓

社会形态之改变也,或社会性质之变也(现在这些教材不强调了);

其它改革多是补偏救弊式的局部调整性改革。

三,改革的成败与得失?(这里,也不要以高深理论来解析,而是要根据学情,引导学生层次深入,展开剖析。

(1)为什么有的改革能成功,有的改革却以失败告终?结合15个

考点,引导学生归类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以典型改革,

解读成败之原因。

(2)从改革的成败中可以汲取哪些经验教训?(建议进行拓展思

维,要有时代感:改革与时代关系;改革时各种力量对比;改革措

施与实践效果;改革与民生关系等)

四,怎样看待历史上的改革。

教师点拨思路,根据学情,建议不要拔得过高过深,可先引导学生体验改革利弊。

如:兴利除弊,推进发展;让步,共赢,破坏少和动荡小;循循渐渐,还有纠错机会……,当然改革也要付出代价的,很多失败的改革也是历史之憾事,有的可能以更多的历史代价来偿还。我们要包容改革,正确认识改革,很多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的。

总之,高三历史教学,也要依纲扣本,回归历史,讲史讲理讲思维讲逻辑,能从学生认知出发,循循善诱,逐步启发。对知识概念教学要力求准确、具体、到位,对历史意识、历史思想、方法与价值观的引导能让学生感知、体验和思考。

我们的课堂不在形式,手段,而是要让多数学生能听懂、理解、记住、运用。

感谢与会给位教师,并希望将来有更老师执教此类公开课,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2012-3-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el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