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快速提高 精讲精练20题(含答案)(1)
更新时间:2024-04-20 23: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中考语文如何快速提高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快速提高精讲精练20题(含答案)
①
1. 答钟弱翁
〔宋〕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①这首诗载于南宋诗人刘克庄编的《千家诗》,署名“牧童”。 诗的第二句用“三四声”笛声写出了乡村傍晚的什么特点? 这首诗表现出牧童怎样的生活情趣?
2.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 【唐代】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春夜洛城闻笛 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 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2)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3. 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完成下列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王勃送别友人的赠别诗,全诗意在________。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请根据划线句子内容,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眼中的景象。 诗人眼中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融入作者情感的句子很多,任选一句谈谈读后的体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外,描写送别的诗句还很多,请填写山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晚春 韩愈
第1页,共27页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5.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哪两句?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夜归丁卯桥①村舍
许浑②
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紫蒲③低水槛④,红叶半江船。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
【注释】①丁卯桥:地名。②许浑:字用晦,润州丹阳人。太和六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睦郢二州刺史。③紫蒲:紫色的蒲草。④水槛:临水的栏杆。 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诗人夜归看到了明月、岩石、木桥、______、______、水槛、红叶、江船等景物。 “桥响犬遥吠”表现了月下村舍怎样的氛围?试作简要分析。
“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睛① 杜甫
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②。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第2页,共27页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 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②文:花纹、图案。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 (2)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8. 翻译下列句子。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9.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首诗写了_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_____________词语可以看出。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第3页,共27页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中诗人在描写沧海景象时,动静结合,其中动景是“______________”;静景是“__________”(请用原句回答,各写出一点即可) 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12.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入 直① 周必大
②
绿槐夹道集昏鸦,敕使传宣坐赐茶。
③
归到玉堂清不寐,月钩初上紫薇花。【注释】①入直:入宫值班。诗人时任右丞相。②敕使传宣:皇帝派使者传令,召诗人询问国事。③玉堂:指翰林院。
(1)本诗写得简约、真挚。“敕使传宣”“ ______ ”“归到玉堂”是直叙其事,“ ______ ”是点睛之笔,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 ______ 的心情。(3分) (2)请描述“月钩初上紫薇花”一句展现的画面。(3分) 13.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首联用“莫笑”和“足鸡豚”这些亲切的词语,表现了村民待客忠厚真挚的情态。
B.颔联描绘出绿树荫荫、鲜花灼灼,令人惊喜的景象。
C.颈联写这里的民风民俗:箫鼓齐鸣,衣冠简朴。诗人认为这里的民风民俗落后守旧。
D.作者在尾联抒发感情: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14. 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回答问题。
(1)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
(2)诗歌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3)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参照示例进行描绘。 【示例】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为盗贼”相照应,诗人叹息的内容是: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一是表现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二是表现盼望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
C.第一段表现了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D.诗人推己及人,宁可“吾庐独破”,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这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寄托了企盼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15.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下列各题。
木兰诗(节选)
第4页,共27页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对上述节选部分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用的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2)“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16.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①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一、二句中,一个“____”字,通过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眼眉儿
【南宋】左誉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杆。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注释】:①绮窗人:想象中站在花格窗前的离人。②秋水,指眼睛;下句中“春山”,指眼眉。
“眼眉儿”是这首词的______,本词所押韵是______。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杆”勾勒出一幅早春黄昏图,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具体分析这首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 18.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______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______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请从“割”字入手,对“阴阳割昏晓”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19.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第5页,共27页
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_______。诗人杜牧和________合称“小李杜”。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20.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 1)词的上阙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
(2)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第6页,共27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
静寂(寂静、宁静、安静)。 【小题2】
后两句描写了牧童饥来即食,困来即眠的生活场面,表现了牧童无牵无挂、自由自在、悠闲自得、淳朴自然、安然自若、无忧无虑、自在快活的生活情趣。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诗的全景是一片广阔的田野,人烟稀少,描写主体里只有牧童和他放的牛,给人以宁静和悠闲的感觉。因此诗的第二句用“三四声”笛声写出了乡村傍晚的静寂的特点。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这首诗的内容是: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因此,诗的后两句描写了牧童饥来即食,困来即眠的生活场面,表现了牧童无牵无挂、自由自在、悠闲自得、淳朴自然、安然自若、无忧无虑、自在快活的生活情趣。
2.【答案】(1)①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
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
②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根据最后一句诗中的“故园“一词可知本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第7页,共27页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用生动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一二句的意思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据此描写即可. 答案:
(1)①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②全诗表达了作者游子思乡之苦.故园情, 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
(2)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画面中有诗歌呈现的内容且想象、合理丰富得(2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试题分析:要求学生能够用优美的语言翻译本句话即可,首先要求学生能够理解,然后从语言上修饰.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绝句有个基本特点,即一二句重在写景,三四句重在抒情,本题即考查了这一点.
3.【答案】【小题1】
慰勉(劝慰)友人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 【小题2】
我送即将迁谪调动的友人到都城外,回看长安城,它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护卫,遥想杜少府即将赴任的蜀川,也一定被茫茫烟雾所笼罩,烽烟弥漫,路途遥远,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小题3】
示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 表现了王勃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小题4】
示例一: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示例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示例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第8页,共27页
示例四: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示例五: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与主题的理解能力。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结合写作背景再做具体分析。这首诗是作者王勃送别友人的赠别诗,全诗意在慰勉(劝慰)友人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
此题考查学生对于古诗句中重点词的理解与描述画面的能力。答题时首先理解诗句的大意,然后结合全诗的内容,同时要在把握诗歌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化。示例:我送即将迁谪调动的友人到都城外,回看长安城,它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护卫,遥想杜少府即将赴任的蜀川,也一定被茫茫烟雾所笼罩,烽烟弥漫,路途遥远,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本题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第9页,共27页
本题考查学生的积累与运用能力。答题时充分调动自己的积累,写出符合题意的诗句,但要注意书写准确无误。此题只要能写出一句描写送别的诗句即可。示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答案】(1)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
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百般红紫斗芳菲”,这句话的意思是:想方设法竟相争妍斗艳。所以一个“斗”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花朵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2)做此类题要注意内容不能脱离诗词,要在正确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础上进行,不能改得面目全非;并在诗词原意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想象、创新;还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使改写的文字更加生动、形象。
答案:(1)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2)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赏析】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通常的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将会消逝,所以万紫千红展尽光彩;柳絮和榆钱缺少才华和远见,只好随风飘散。
站在这个角度,花草树木是颇具灵性慧根的,感悟岁月不饶人,懂得发奋图强,一展人生价值。花草尚且如此,何况人乎?岂能仿效柳絮榆钱,虚度大好年华! 我们还可以换一个揶揄嘲讽的角度去思考,将此诗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所以费尽心思只为最后的一抹浮华;柳絮榆钱不屑这些伎俩,飘逸逍遥,俯看芸芸纷争”。
又或者理解为“各种各样的花草争芳斗艳,万紫千红,只有朴素的杨花、榆荚与众不同,只像雪花那样飘扬飞舞”。 【解析】
这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这时,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它们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机能。而那些全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在春风中纷纷飘落,只晓得如雪花那样,毫无目的地漫天飞舞。 (1)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 (2)此题考查了学生诗句改写的能力。
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赏析诗歌要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体
第10页,共27页
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另外,要注意结合写作背景有利于理解诗歌。
5.【答案】(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了诗人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 2)“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解析】
(1)此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鉴赏诗歌的情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本诗属于思乡诗,主旨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所以“故园情”乃是诗眼,从“折柳”“故园情”分析,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2)此题考查重点词句在诗歌中的作用和品味关键字词的能力。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
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鉴赏诗句可以按照如下方法:方法+效果+情感,解答时必须要结合具体的词句。“暗”有断续、隐约
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6.【答案】【小题1】
庭院、紫蒲 【小题2】
宁静。以声衬静,用桥的轻微的响声和遥远的狗叫声衬托夜晚的宁静。 【小题3】
①对官场的厌倦;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或“对农村生活的喜爱”);③回家的喜悦;④想归隐;⑤为另有理想的生活选择而自得、喜悦或满足。
【解析】
第11页,共27页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知道意象的相关知识(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想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又不想直接表达的时候,就用一些景物、物品等表达,这些景物、物品就叫做意象);其次,根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即可。细读诗歌可得:诗人夜归看到了明月、岩石、木桥、庭院 、紫蒲、水槛、红叶、江船等景物。
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意境及写作技巧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大意,结合整首诗,从内容和写法上来分析即可。结合诗句品味可得:“桥响犬遥吠”表现了月下村舍的宁静。以声衬静,用桥的轻微的响声和遥远的狗叫声衬托夜晚的宁静。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能力。诗歌中的思想感情有时借写景、叙事间接表达出来,也有时直接抒发情感。如果有直接抒情的语句,一定要借助这些诗句揣摩所要表达的感情。理解分析诗句表达的作者思想情感,要在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的基础上,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准确理解。结合景物描写及背景分析可得:“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流露出作者①官场的厌倦;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或“对农村生活的喜爱”);③回家的喜悦;④想归隐;⑤为另有理想的生活选择而自得、喜悦或满足的情感。
7.【答案】(1)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手法及其表达作用.先分析景物描写的手法.这
两句诗中所写的景物有“湖外草”“海东云”和“莺”“鹤”等,前者是静态,后者是动态.写“湖外草”“海东云”用“碧”和“红”等色彩,调动人的视角感官;写
“莺”“鹤”时,则抓住了声音(“相和”)和动作(“摩霄”),有实写,有虚写,从空间上看,有远有近.然后分析其作用.景物描写,不但写出景物本身的特点,而且渲染氛围,表达某种情感,情景交融.
(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的分析.解答时要联系全诗的内容,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注释里已表明“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据此可以判断出诗人的情感. 答案:
(1)选取典型的景物,发挥想象,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相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
第12页,共27页
(任写两点即可),写出了雨后初晴的巫山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景象.
(2)“急纷纷”写出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无奈、伤感),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悲哀、抑郁). 【解析】
此为久雨初晴而作也.三四新晴远景,下四新晴近景.新晴是一个最令人高兴的时刻,古来的“钟鼓报新晴”、“新晴细履平沙”、“欲登高阁眺新晴”这些佳句表明了人们的心情.但老杜此时却下了“锦绣文”三字.是其放晴之后满目所见的景色,真如一片锦绣之“文”--文即俗常所说的花纹、花样、图案…之义.虽然锦是机织,绣是针工,而其共同点却是用五颜六色的彩丝组合而成的,--说“五”颜“六”色,那是太少了,那诸般色彩,足有几十种层次,所以才堪称绚丽二字.
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景物描写的手法与表达作用的分析能力,和诗人思想感情体会的能力,难度较大,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人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进行.
8.【答案】(1)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
(2)给木兰记很大的功,还赏赐了很多的财物。
(3)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女儿;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窗户梳妆打扮起来。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诗句的能力。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字字落实。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本题注意一些句子和词语的特殊用法。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了
第13页,共27页
互文的手法。“十二”是虚指,指很大的战功。“郭”意思是外城。“户”意思是窗户。
9.【答案】(1)描绘了一幅自由美好、生机勃勃的画面:画眉鸟在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飞翔,在高高低低的树梢上随着自己的心意尽情愉快地唱歌。
(2)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反映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的要求是会翻译诗句,但又不能直接翻译,需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可运用修辞手法,使所描述的画面更加优美,语言更加生动,还要注意语句通顺。理解诗句意思,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自由美好、生机勃勃的画面:画眉鸟在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飞翔,在高高低低的树梢上随着自己的心意尽情愉快地唱歌。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分析能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用典、联想、想象、衬托、象征、对比、动静结合、侧面描写、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理解诗歌内容,本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反映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10.【答案】【小题1】
重阳节 “九日”、“登高”、“饮酒”、“菊”等 【小题2】
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
第14页,共27页
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反复阅读诗歌,整体感知文本,结合整首诗的内容,紧扣题干要求并抓住关键语句来进行分析作答。通过分析可知,这首诗写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九日”“登高”“饮酒”“菊”等词语可以看出。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情感和抒情方式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再从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关键的字词等方面来理解情感。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等。通过分析可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11.【答案】【小题1】
动景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景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小题2】
表达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气吞山河的豪迈气概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解析】
第15页,共27页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手法技巧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读懂诗歌;再了解诗歌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衬托等;然后根据题目具体要求进行答题。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本题考查的是作者情感的分析能力。这类题型,关键是要读懂诗歌,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再抓住关键语句,结合写作背景、景色特点来分析即可。通读全诗,可以看出诗人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感受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因此诗人通过这两句诗来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12.【答案】坐赐茶;清不寐;心绪起伏,难以入眠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主旨的分析与理解.解答本题,要从诗歌中所写的事物、景象或直抒胸臆的慨叹出发,通过分析事物、景象的特征,或找出直抒胸臆的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诗中第二、三句“敕使传宣”“坐赐茶”“归到玉堂”都是直叙其事,“清不寐”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在受到皇帝召见后心绪起伏,难以入眠的激动心情.
(2)本题考查描述诗歌中的画面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具体描写诗句中所写的事物、景象,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末句写深夜退回玉堂后所见,并暗用紫薇省典故,写得含蓄而有味.末句之景写开放的紫薇代替了绿槐,如钩新月代替了昏鸦,气氛虽同样清幽,但色调偏于明丽.从“初上”二字可知诗人是看着下弦的新月冉冉升上花梢的,正与上句之怀寐刀相照应.景物中所显示的是被召见后深沉而又充满希望和贵任感的心情.值得注意的是这句暗
第16页,共27页
中用唐时紫薇省的典故,白居易为紫薇侍郎时,有《紫薇花》诗:“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周必大时为宰相,故用紫薇花写景,妙语双关. 答案:
(1)坐赐茶 清不寐 心绪起伏,难以入眠
(2)(诗人心潮起伏难以入眠)透过纱窗,看到弯弯的新月爬上半空,正照在庭院那丛紫薇花上,给紫薇花披上一层如梦般的轻纱.
译文:浓绿的槐荫夹护着宫道树上落满归巢的乌鸦,天子下令让使臣传旨宣召我入宫赐坐侍茶.回到学士院我头脑清醒久久地不能够入睡,只见窗前弯弯的新月刚好照亮那丛紫薇花.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忠君心意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臣子受到皇上召见的心态.首句写景,写黄昏入宫途中所见;次句叙事,写诗人被召见选德殿的情景;第三句写诗人被皇帝召见后激动的心情.末句写深夜退回玉堂后所见,并暗用紫薇省典故.诗写得含蓄而有味.这首诗用到了细节描写,比如时间,赐坐赐茶,堂清却不寐.时间,这里有两个暗示:一昏鸦,二是月钩才上紫薇.这就是说诗里的事情就发生在黄昏至半夜这短短几个时辰中,可是诗里表明的那种忧国忠君的心思却很长,长得使诗人自己不能入睡,尽夜思索既是对君主的厚待感激又有着对国家未来不可预知的前途的费心劳神.长夜会有个尽头,但这份思量却是伴随周必大一生的.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4、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 、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第17页,共27页
13.【答案】C 【解析】
(1)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与掌握.根据诗歌内容可知,颈联所写为山村的民风民俗.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这种淳朴民风的喜爱之情,故C项分析有误.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与掌握.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一座座的山,一条条的水,好像前方没有道路.但却过一座的山头,在那柳暗花明的地方出现了一座村庄,这句诗既写景,又蕴含了哲理,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如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据此可作答.因为此诗句能在困难或绝境中给人以希望,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它能道出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所以这句诗可以用在描绘山川美景时,也可用在面对困境时. 答案: (1)C
(2)描绘或赞美山川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诗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通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这是一首记游诗.游玩的地点是山西村.诗人前两句写了山村人家的热情好客,三四句写出了村庄的美丽景色.五六句写了山村的淳朴乡俗,最后两句表达自己还希望再次游览的愿望,也表明作者对山村生活的喜爱.
第18页,共27页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本诗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写景又包含着哲理. 14.【答案】A 【解析】
(1)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赏析。作答时,需先明确所用手法,然后结合诗意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怒号的意思是愤怒的号叫。一个怒字,把风人格化,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风的迅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面对这样的风无可奈何的焦急之意。
(2)本题考查赏析诗人情感的能力。细读全诗,疏通诗意可知,本诗前三段为记叙,记叙诗人一家的悲惨遭遇,最后一段为抒情,直抒胸臆,由自己的生活升华到抒民忧国忧民之情。
(3)本题考查赏析诗人形象。不要求统一答案,结合诗文当中对诗人的描写,符合例句的格式,言之成理即可。
(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掌握。 A.有误,“倚杖”与“老无力”相照应。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答案:
(1)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且有浓烈的情感--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安定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2)直抒胸臆,情感由前三段的记叙一家之苦升华到最后的大抒忧国忧民之情。
(3)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第19页,共27页
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4)A 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甫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
第20页,共27页
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抑扬顿挫”的风格。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要求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语言,把握表现手法和体会情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结合诗歌的内容,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完成即可。 15.【答案】C 【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文意揣摩选项正误.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意思: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这句主要是运用了互文、对偶的修辞手法,表达出战争的残酷与艰辛.赏析有误.故选:C.
(2)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 “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放弃功名;尽快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 答案: (1)C
(2)放弃功名;尽快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 参考译文: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
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木兰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重点词解释: 1、市:
第21页,共27页
(1)东市买骏马:集市. (2)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买 (3)欲买舟而下:雇. 2、愿
(1)愿为市鞍马:愿意. (2)愿驰千里足:希望. 16.【答案】【小题1】
斗 拟人 【小题2】
示例: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关键字的分析理解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在这里,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本题考查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画面的能力。描绘诗句的画面,其实就是意境的把握。诗歌的意境,是作品中通过对寄托情感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等形象的描写,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境把握可以通过找景(描写了哪些景物)、绘景(描绘诗词中展现出来的情景画面)、品景(说说画面美在哪里,有何感受)来完成。描述时要力求忠实于原诗,语言力求生动形象,有诗意。本题扣住“杨花”的特点以及“漫天飞舞”的情景来描绘画面即可。 17.【答案】【小题1】
词牌名 an韵 【小题2】
第22页,共27页
黄昏时登楼而望,只见雪白的杏花在微寒中开放,一钩斜月映照着小楼的栏杆。 【小题3】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上片是实景,写作者眼前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早春黄昏图;下片想象联想的虚景,想象此刻在家乡闺中人对作者的思念情形,人在窗前迎东风眺望,对这春景洒泪生闲愁。抒发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词牌名和韵脚的分析判断能力。宋词有词牌名和题目之分,“眼眉儿”是这首词的词牌名。本词韵脚为:寒、杆、雁、残、闲、山。押an韵。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此类题不能单纯的翻译,先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再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恰当的语言描绘所写的画面即可。学生在平时要多读书,积累优美词句,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如:黄昏时登楼而望,只见雪白的杏花在微寒中开放,一钩斜月映照着小楼的栏杆。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手法技巧和作者情感的分析能力。对于诗歌的写作手法,则要首先知道写作手法有哪些,然后根据具体内容、写作背景、诗人处境作进一步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一般包括三个层次:表达方法,修辞方法,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上片是实景,写作者眼前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早春黄昏图;下片想象联想的虚景,想象此刻在家乡闺中人对作者的思念情形,人在窗前迎东风眺望,对这春景洒泪生闲愁。抒发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18.【答案】望;高大雄伟 【解析】
第23页,共27页
(1)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内容的理解。标题“望岳”,指明了本诗描绘了泰山的美景,故此“望”统领诗。根据诗文内容可知,全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和神奇秀丽。
(2)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词语言的鉴赏。这属于古诗中的“炼字”,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这类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钟 聚集的意思 写出大自然把天地间神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 运用拟人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神奇秀丽的景色。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答案:
(1)望 高大雄伟
(2)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咏志诗的综合阅读。
诗词赏析一般从 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 19.【答案】【小题1】
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小题2】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小题3】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小题4】
第24页,共27页
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小题5】
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周瑜 李商隐 【小题6】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这首诗属于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诗句的赏析的角度和现代文语句的赏析相同,一般从修辞、词语、手法、内容、情感等角度。总之,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能结合诗歌全文作出正确的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表面意思是: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这两句诗以小见大,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观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慨叹。
第25页,共27页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语句的理解与掌握能力。作答本题时,一定要认真读指定句子并联系全诗,即可作答。本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前两句是后两句抒情的来源。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形象、情感和内容的理解能力。诗歌的形象,指的是寄托着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包括人物形象(可以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已,也可以是诗人塑造的客观人物形象)和物象(或意象);这里指的是对诗歌中的形象进行感受、理解、鉴定和欣赏,并作出自己的评判。诗句“铜雀春深锁二乔”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耐人寻味。所以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不好。
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反复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意,在此基础上,准确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整首诗歌,联系作者情感及写作技巧,分析比较诗句的表达效果。诗中“东风”指火烧赤壁事;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周瑜。诗人杜牧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主题的分析掌握能力。回答这类题首先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经历,其次理解诗句的大意,最后可根据诗歌中的关键词来判断作者情感。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作者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20.【答案】(1)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2)动静结合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第26页,共27页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描述诗句画面的能力。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和意境。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一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二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注意不能翻译诗句。词的上阙描写的图景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手法技巧和表达的情感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再了解诗歌的手法技巧,如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等;然后从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关键的字词等方面来理解诗人的情感;最后结合题目要求答题即可。下阙先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 ,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后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 ,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 。因此主要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第27页,共27页
正在阅读: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快速提高 精讲精练20题(含答案)(1)04-20
经方治疗儿科疾病验案举隅06-23
生活里的人生感悟句子_人生感悟04-08
第三章 铁碳合金相图08-05
商务形象与礼仪04-07
2ASK非相干解调器(包络检波法)设计12-20
《软件需求分析》实验指导书04-09
高频小信号放大器实验报告05-23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精讲
- 精练
- 鉴赏
- 中考
- 诗歌
- 语文
- 答案
- 快速
- 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