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名词解释

更新时间:2024-05-07 01: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名词解释

第一语言: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双语(或多语)现象:指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多种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达到同等熟练运用的程度,这就称为双语或多语现象; 本族语:指本民族使用的语言。

目的语: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学科体系:是一门学科的结构系统,它显示构成该学科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其核心部分是学科的理论体系。

语言能力: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规则体系。

交际能力:即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

语法能力:指对语言规则系统的掌握,包括语音、拼写、词的组成、词汇、句子结构等规则,并掌握听说读写技能,能辨别并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也就是语言能力。

社会语言能力:指掌握语用规则,在真实的社会语境中得体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话语能力:指运用话语进行连贯表达的能力。

策略能力:交际中根据发生的情况,策略地处理语言的能力。

语言形式:通常指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的结构体系,也称语言结构。 语言功能:指语言所能发挥的作用。

话语:是在交际过程中一定环境下表示完整意义的自然语言,是由结构衔接、语义连贯、排列符合逻辑来表达某个主题的连续的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 话语分析:也成“语篇分析”,是对话语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

言语行为:语言不仅是描写、陈述和说明客观世界,提供信息,而且人们说出话语也是一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说话人通过发生把这句话说出来,它所直接表达的是字面的意思。 言外行为:是通过一句话来表达隐含的真正意图,也就是言外之意。 言后行为:指一句话对听话人所产生的影响。

教育:广义的教育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增强人们的体质和影响人们

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

组织、有系统的影响和培养的活动。 德育:指思想品德的教育。

智育:指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智力:指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

理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等。 教学: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授与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

识和技能,并使学生身心获得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模式:1.传授式:即在教师主导下系统地传授书本知识的模式。

2.活动式:即在教师的辅导下,学生通过活动自己进行探究性学习的

模式。

3.发现式:即既主张学生学习最新的、系统的、有严密逻辑结构的科

学知识,同时又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4.发展式:认为教学过程不只是智育的过程,而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

发展的过程。

教学原则:从一定的教育和教学目的出发,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对教学过

程客观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课程:广义的课程指学校为学习者所提供的一切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教学的科目。

课程论:对课程体系和内容、结构及其安排的规律的研究,称为“课程论”。 学科课程论:是一种以学科的知识体系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强调以各门学科知识

固有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对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考虑不多。 活动课程论:是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包括了各方面

的知识,课程的编排应与生活经验的发展顺序相一致。 教学方法: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根本指导思想

是启发式。

启发式: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引导他们自己去学习。

注入式:教师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语言习得关键期:指在青春期(12岁左右)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策划尚未

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第二语言记忆:是指第二语言知识和能力的保持和再现,是第二语言学习者主动

积极的过程。

形象记忆:是对已感知过的事物的表象的记忆。

逻辑记忆:对概念、判断、归纳、推理等逻辑思维过程的记忆。 情绪记忆:是对已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的记忆。 运动记忆:指对已经历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的记忆,常常是一种对技能的记忆。

感觉记忆:也称感觉登记或瞬间记忆,是指感知后信息保持极短时间的记忆。 短时记忆:又称操作记忆,是对信息进行操作的系统,是动态系统。 长时记忆:是在头脑中长期保持的记忆,从保持一分钟以上直至终生。

识记:第二语言的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指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感知、识别并记住第二语言的知识和技能的心理过程,是建立暂时神经联系痕迹或者叫记忆痕迹的过程。 遗忘:第二语言的遗忘即记忆过的内容不能保持也不能正确地再认或重现,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不能巩固。

遗忘曲线: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最快,识记后的一小时遗忘率达56%,以后就逐渐放慢,31天后遗忘率达79%,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

文化休克:也叫文化震荡症,是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

知识文化:指跨文化交际中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

素。

交际文化:指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

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语言的文化因素:是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首先接触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主

要指语言系统各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使用的社会规约。

语构文化: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

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语义文化: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它反映了

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语用文化: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

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

学习(心理学):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而产生行为的比较持久

的变化。

信号学习:是一种最简单的学习,是建立在巴浦洛夫经典型条件反射基础上的,

对信号刺激所做出的特定反应的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是建立在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基础上的学

习。

连锁学习:是建立在两个以上或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联结序列基础上的学习。 言语联想学习:是指言语的连锁,即一系列连续性的言语的刺激反应。 多种辨别学习:是对多种刺激的异同进行辨别的学习。 概念学习:在辨别学习的基础上,对外部形式不同但具有共同属性的多个刺激做

出反应,实际上是用概念对同类事物的特征进行抽象。

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潜

意识)地获得一种语言。 学习:是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

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 直觉掌握:指在使用语言时,意识所控制的是话语所表达的内容而不是它的语言

形式。

自觉掌握:指在使用语言时,意识所控制的是话语的语言形式而不是它表达的内

容。

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以待定的参数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又称为“普遍语法”;第二部分是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对所接触到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

图式:是心理活动的组织结构,也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向环境学习的产物,同时

对新事物的理解和吸收又取决于头脑中已有的图式。

迁移:是心理学的概念,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

对比分析假说: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

中介语: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假说: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

输入假说:包括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等五个系列假说,总称为输入假说理论。 习得与学习假说:认为成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获得第二语言的方法。一种是习得,即潜意识的,日常的暗含的学习;另一种方法是有意识的语言学习。 自然顺序假说:认为人们习得语言规则有一个可以预测的共同顺序,有的先习得,

有的后习得。

监控假说:认为人的头脑中有两个独立的语言系统,一个是潜意识的系统,一个

是有意识的系统,而且两个系统似乎存在于大脑的不同部位。

情感过滤假说:也称屏蔽效应假说,人类头脑中对语言的堵塞现象,是由于情感对输入的信息起了过滤作用。

普遍语法假说:不仅是语法理论,也是语言习得的理论,用来解释第一语言是如何习得的,语言习得机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文化适应假说: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出发,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看做是逐步适

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把整个第二语言习得看做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该目的语掌握的程度。

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

语言分析方法。

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

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偏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的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

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

母语负迁移: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因而同一

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偏误。

运用分析: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全部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中介语

的发展轨迹。

智力:是人的一种心理机能,是成功地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各种心理因素

的总和,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组成的综合能力。

语言学能:学习第二语言所需要的特殊认知素质,叫做第二语言学习的能力倾向。 学习策略:是语言学习者为有效地掌握语言规则系统,发展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

能力,解决语言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各种计划、途径、步骤、方法、技巧和调节措施。

认知学习策略:是直接影响到第二语言学习的一般性策略。 元认知策略:学习者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估等方式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和

研究。

交际策略:学习者为顺利进行语言交际活动有意识采取的计划措施或方法技巧,

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

认知方式:是人们感知和认知世界的方式,对学习者说来,也是其学习方式。 歧义容忍度:对模糊不清或有歧义的问题的接受与容忍的程度。 动机:是激励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常表现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付出努

力的愿望。

态度:是构成动机的主要因素之一,它是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评价性反应,是

在对事物了解的基础上产生感情上的褒贬好恶,并反映出对之采取行动的倾向性。

抑制:是个体的一种防御外部伤害,保护自我的心理屏障。 焦虑:是一种性格特征。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在做事之前或做事之后都可能产生对

能否做好事情的焦虑、担心和忧虑的情绪。

移情:是人与人交往中相互沟通、消除隔阂,达到和谐相处的重要条件。是指设

身处地领会别人的思想和感情。

课堂语言环境:主要指教师、教材和学习之相互之间所提供的目的语语言输入以

及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的各种操练和交际性的语言活动。

语法翻译法:又称“古典法”或“传统法”,是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依

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教学法。

直接法:又称“改革法”或“自然法”,是主张以口语教学为基础,按幼儿习得

母语的自然过程,用目的语直接与客观事物相联系而不依赖母语,不用翻译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

情景法:以口语能力的培养为基础,强调通过有意义的情景进行目的语基本结构

操练的教学法。

阅读法:强调通过直接阅读来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法。 自觉对比法:主张通过母语与目的语的翻译和结构对比,自觉掌握目的语的一种

教学方法。

听说法:强调通过反复的句型结构操练培养口语听说能力,又称“句型法”或“结

构法”。

视听法:强调在一定的情境中听觉感知与视觉感知相结合。 自觉实践法:主张学习者在自觉掌握一定语言理论知识基础上,主要通过大量言

语实践活动达到直觉运用目的语。

认知法:主张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发挥学习者智力的作用,通过有意义地学习语音、

词汇、语法知识,理解、发现、掌握语言规则,并能从听、说、读、写方面全面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团体语言学习法:是一种采用小组集体讨论的形式,教师和学生处于医生和病人

的关系并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咨询过程的第二语言学习方法,也成为咨询法。

默教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说话,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言语活动,从而使

学生更有效地掌握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

全身反应法:强调语言学习行为的协调,通过身体动作教授第二语言,主要用于

美国移民儿童的英语教育。

暗示法:强调通过暗示,开发人的身心两方面的潜力,激发高度的学习动机并创

造最佳学习条件,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活动相结合,让学习者在放松而又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有效学习的教学方法。

自然法:根据对自然环境中的母语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观察和研究,提出在非

自然的条件(即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扩大对学习者的语言输入,首先集中培养理解能力并强调通过习得掌握第二语言的教学方法。

交际法:又称“交际语言教学”,是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

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

语言要素:指语音、词汇、语法、汉字。 言语技能:指听、说、读、写的技能。

言语交际技能:指用言语进行交际的技能。 语用规则:指在一定的语境下语言的使用规则,也就是在不同的交际场合针对不

同的交际对象,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对言语的内容、形式和应对方式进行选择的规则。

课程设计:是在教育目的和具体教学目的的指导下,从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出发,

根据专业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最优化地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进程,形成合理的、相互配合的课程体系。

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所制定的全面指导某专业教与学活动的规

范性文件。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制定的、对具体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

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进行规范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原则:是人们从一定的教育和教育目的出发,在第二语言教学实践基础上,

根据对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的原则。

教材:是总体设计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原

则,同时教材又是课堂教学和测试的依据。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是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规定,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

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过程,也是实施教学,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

教师的语言:是指第二语言教师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对该语言的非母语学习者

在课堂教学和课外交往中有意识使用的目的语系统的变体。

教师的提问:课堂上教师要经常提问,问答式语言交际中最常用的会话形式,有

利于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同时问答方式又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评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按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的任务,以基本

教学原则为依据,分析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程中的全部活动,特别是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并结合学生的习得效果做出全面的评价。

语言测试:是根据一定的评估目的,以抽样方式通过有限试题来诱导出受试者的

言语能力,然后借助于定量描述来推断受试者掌握的该语言的知识和能力。

学能测试:目的在于了解受试者学习第二语言的潜在能力和素质。

成绩测试:又称课程测试,是一门课程或课型的测试。目的是检查学习者在学习

上取得什么成果,掌握的教学内容。

水平测试:目的在于测量受试者现有的整体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诊断测试:为了了解受试者在学习某一具体内容或在较短的一段时间里所存在的

问题进行的。

效度:又称有效性,指测试的有效程度,即测试的内容和方法是否能测出预定要测量的东西。

信度:又称可靠性,指测试结果的可靠程度或稳定性,也就是考试成绩是否反映

了受试者的实际水平。

区分性:指测试区分受试者知识和能力差别的性能,是试题的质量标准。 可行性:指测试是否简单、经济、易于操作,便于管理。

后效作用:测试是用来检查教学效果的,但同时又不可避免地给教学以影响。

言语交际技能:指用言语进行交际的技能。 语用规则:指在一定的语境下语言的使用规则,也就是在不同的交际场合针对不

同的交际对象,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对言语的内容、形式和应对方式进行选择的规则。

课程设计:是在教育目的和具体教学目的的指导下,从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出发,

根据专业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最优化地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进程,形成合理的、相互配合的课程体系。

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所制定的全面指导某专业教与学活动的规

范性文件。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制定的、对具体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

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进行规范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原则:是人们从一定的教育和教育目的出发,在第二语言教学实践基础上,

根据对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的原则。

教材:是总体设计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原

则,同时教材又是课堂教学和测试的依据。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是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规定,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

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过程,也是实施教学,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

教师的语言:是指第二语言教师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对该语言的非母语学习者

在课堂教学和课外交往中有意识使用的目的语系统的变体。

教师的提问:课堂上教师要经常提问,问答式语言交际中最常用的会话形式,有

利于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同时问答方式又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评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按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的任务,以基本

教学原则为依据,分析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程中的全部活动,特别是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并结合学生的习得效果做出全面的评价。

语言测试:是根据一定的评估目的,以抽样方式通过有限试题来诱导出受试者的

言语能力,然后借助于定量描述来推断受试者掌握的该语言的知识和能力。

学能测试:目的在于了解受试者学习第二语言的潜在能力和素质。

成绩测试:又称课程测试,是一门课程或课型的测试。目的是检查学习者在学习

上取得什么成果,掌握的教学内容。

水平测试:目的在于测量受试者现有的整体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诊断测试:为了了解受试者在学习某一具体内容或在较短的一段时间里所存在的

问题进行的。

效度:又称有效性,指测试的有效程度,即测试的内容和方法是否能测出预定要测量的东西。

信度:又称可靠性,指测试结果的可靠程度或稳定性,也就是考试成绩是否反映

了受试者的实际水平。

区分性:指测试区分受试者知识和能力差别的性能,是试题的质量标准。 可行性:指测试是否简单、经济、易于操作,便于管理。

后效作用:测试是用来检查教学效果的,但同时又不可避免地给教学以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e5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