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芝抒情诗的象征艺术 作者:郭存超

更新时间:2023-11-10 19:0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 录

一、引论............................................................ 1 二、叶芝生平及创作概况.............................................. 2 (一)生平简介...................................................... 2 (二)创作概况...................................................... 4 1.前期创作:单纯、直率、感伤的浪漫主义抒情.......................... 4 2.中期创作:复杂、知觉、理性的后象征主义表现........................ 6 3.晚年创作:浪漫的复归及其与民歌的握手.............................. 7 三、特洛伊情节的形成及其影响........................................ 8 (一)特洛伊情节的形成.............................................. 9 1.爱情的痛苦:文人的不幸与文学的幸运................................ 9 2.时事的纷扰:“保守者的孤心”与“朝圣者的灵魂”.................... 11 (二)特洛伊情节的影响:“没有第二个特洛伊”........................ 13 四、结论........................................................... 15 参考文献........................................................... 17 附录............................................................... 18

1

朝向生命——浅析叶芝诗的象征艺术

摘要:叶芝的诗是 “始终富于灵感的诗歌,并以高度艺术形式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对当代英国乃至世界诗歌的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叶芝不同时期诗歌风貌的差异,以探究他的诗从浪漫向象征再回归浪漫的转变。其中着重从其抒情诗的创作动机,即某种缺失性体验及由此演变而来的特洛伊情节方面加以探讨。

关键字:叶芝;象征;浪漫主义;缺失性体验;特洛伊情节

Toward Life - Symbol Of Art Of Yeats Poem

Abstract: 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 was a famous Irish poet, writer, one of the leaders of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 Irish Renaissance. Since his always inspired poetry, and highly artistic form of express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entire nation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23, his poem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UK and World Poetry a significant impact. In this paper,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 of Yeats poetry style of different period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Yeats poem symbolizes regression romantic transformation from romantic to. Highlighting the lyrics from Yeats creative motivations that a lack of sexual experience and Troy plot thus evolved to be explored.

Key words: William Butler Yeats; Symbolism; Romanticism; Lacking Experience; Troy plot

2

一、引论

叶芝(1865-1939)是现代爱尔兰著名诗人、作家,20世纪初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人之一。由于他的诗是“始终富于灵感的诗歌,并以高度艺术形式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精神”①而获得了一九二三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总是以某种痛苦而高贵的诗性灵魂使其诗歌充满魅力,从而给人一种难以言说的感动;他的诗尤其是抒情诗之所以给人这种感动,主要是他在诗中融合了深切的情感与深刻的理智。诗歌是最富有韵律美,最能传达情感和某种精神诉求的艺术形式。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诗人一定经历了某种感情的激动,正所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衷而行于言。”(《诗大序》),并以此来获得某种精神上心理上的复位。但这种复位毕竟是短暂的,不能获得长时间的安慰。因此,当某个情境再次触动诗人敏感的神经的时,这种平静的状态随即又被打破,诗人无法控制内心感情的洪流,灵思涌动,诗歌便应运而生了。笔者姑且把这样的诗歌称为“灵感的诗”。再有一种诗歌便是在灵感之后一段时间,在奔涌的诸多情感与思维的浪潮渐渐退下,经过沉思与冥想,一种顿悟的理智逐渐控制了诗人激动的大脑。诗人在一种冲淡的精神状态下,开始创作。这样的诗歌便充满了哲理的思辨,充满了矛盾的张力,相应的富有哲理但又充满艺术魅力的意象也就跃然纸上。笔者在姑且称之为“哲理的诗”。盖凡诗歌就粗分为这两种吧。这里权且不去评价两种诗之高下,但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即考量一个大诗人的创作过程,大都经历了从一个从创作“灵感的诗”到创作“哲理的诗”的过程。究其原因,大概与诗人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密切相关。生活总是充满着种种矛盾,人们怎么处理这些矛盾呢?这是一个同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不仅人自身要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使客观世界更有利于人。另一方面,人也要被客观世界所改造,从而与周围的世界相协调。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历史就是他与他所接触到的世界的总和,这其中包括了他的全部的经历与情感。一个人就是一个整体,尽管从表面上看起来,这个整体充满了矛盾。因此要了解一个诗人的诗,我们就是要看到这个诗人的矛盾的整体。叶芝作为这样一个诗人,本身就充满着矛盾,他的诗本身就是来源于这些矛盾,而这些矛盾又统一于他的生命的整体。而且,笔者认为,他同样经历了一个从创作“灵感的诗”到创作“哲理的诗”的过程,这使他的诗带有朝向生命的辉煌的统一性。因此,对于叶芝,笔者认为要做的就是从一个整体上来考察他的作品(至少也是从一个相对的整体)。从这个意义上出发,我们要考察叶芝的诗歌,就很有必要对叶芝的生平和创作概况做一个了解。

张英伦、吕同六等著.《外国名作家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12月187页

1

二、叶芝生平及创作概况

(一)生平简介

叶芝出生于都柏林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约翰?勃特勒?叶芝是一位先拉斐尔派的画家,有一定的艺术修为。叶芝作为家中的长子,自然受到父亲的艺术熏陶,他父亲也希望他学习绘画艺术。童年的叶芝经常随家人去爱尔兰北部的斯拉歌的乡村度假。斯拉歌的乡村风景怡人,民风淳朴旷达,而且在那里流传着许多稀奇古怪的民间故事。童年的叶芝对这些故事很感兴趣,不断地获得并积累,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1887年,叶芝举家迁往伦敦。在伦敦,叶芝与当时著名的诗人西蒙斯、王尔德、莫利斯等人建立了友谊,并加入了一个诗人团体“诗人俱乐部”。叶芝在西蒙斯的影响下,接触到了法国的象征主义,对波德莱尔等人为代表的象征派诗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叶芝还受到王尔德和莫利斯的唯美主义诗风的影响。

1889年,23岁的叶芝初次与美丽的女演员毛特?岗相遇,初次相遇便醉心于毛特?岗的美丽,并无可救药的沉入了对毛特?岗的爱河里。在叶芝眼里,毛特?岗不仅外貌美幻绝伦,而且她的美更在于她有着“朝圣者的灵魂”。叶芝后来这样回忆第一次见到毛特?岗时的情景:“她伫立在窗畔,身旁盛开着一大团苹果花。她光彩夺目,仿佛自身就是洒满阳光的花瓣。”①从这个描述来看,毛特?岗的确是的妩媚动人的。叶芝就是从此开始了他长达15年的苦恋生涯,毛特?岗由此也成了叶芝永远难以愈合的创伤,成了叶芝一生书写不尽的灵感源泉。叶芝曾多次向她求婚,都被无情的拒绝了。在1903年,毛特?岗嫁给了叶芝一直瞧不上眼的爱尔兰军官布莱德少校,这个事件带给叶芝沉重的打击,由此爱与恨及绝望的情绪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萦绕在叶芝的心中,给他带来了无法排解的苦痛,而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了15年之久。

1894年,叶芝与他生命中的第二个女性相遇,她就是妩媚而富有古典美的奥莉维亚?莎士比亚妇人。她与叶芝很快燃烧起热烈的激情,她曾考虑与叶芝结合,但最终没有能如愿。叶芝与她相处的这段时间过得畅快而自在,这一点从他的一些抒情诗中可以见出端倪。

1896年,叶芝结识了他生命中的第三个女性:剧作家格雷戈里夫人,这可以说是叶芝生活的一个转折点。如果说毛特?岗带给叶芝的是无情的创痛与不熄

裘小龙译、(爱尔兰)叶芝(W.B.Yeats)著.《丽达与天鹅》.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年1月,27页.

2

的创作激情,那么格雷戈里夫人带给他的就是温柔的抚慰和心灵的宁静。出生于贵族家庭的格雷戈里夫人,是一个纯情于并保护贵族艺术责任感很强的女作家,当她发现叶芝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时,便立即充当起了艺术的保护人。她邀请叶芝到他的在爱尔兰西部的庄园(就是叶芝后来诗里反复提及的柯尔庄园)度假和创作。与格里夫人的交往,扩大了叶芝的交际范围,使他有机会接触到贵族的交际活动。这对叶芝后来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表现在后来的以拜占庭为主题的诗歌里了。此外,格雷戈里夫人还为叶芝提供了经济上的帮助,这使得叶芝的生活富足而安逸,用不着像其他诗人那样辛苦地卖文度日。叶芝在后来的回忆中满怀感激:“对于我,她是母亲、姐姐、兄弟、朋友,没有她我就无法认识这个世界——为我动摇的思想带来一种坚定的高尚性。”

叶芝在1897年至1898年间,曾积极参加了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后来他脱离了出来,转而希望通过文艺来建造一个民族能够赖以复兴的精神灵魂的东西。为此,他把主要的经历放在了爱尔兰的文艺复兴运动上。

1904年,叶芝与一些朋友创建了阿贝剧院,并为剧院创作了许多反映历史和农民生活状况的剧本。在叶芝看来,这些活动有助于唤起民族意识,是赢得民族独立自治的重要途径。叶芝与其友人的这些活动,后来被称之为“爱尔兰文艺复兴”。

1917年,叶芝在向毛特?岗的养女伊丽莎白?岗求婚失败后,翌年,娶了英国女子乔治?海德?丽斯为妻。婚后,叶芝在里柯尔庄园不远的地方买下一座古塔,简略修葺以后与妻子住了进去。叶芝后来写出了不少以塔为题材的诗。与其说这塔是座居所,不如说是一个象征。叶芝就坐在这塔的残破的顶上向下俯瞰,沉思冥想,奋力写作。这座深幽而浪漫的古塔于是成了叶芝诗中的一个具有深邃意向的象征了:塔本身体现往昔的传统和精华,残破的塔顶却象征他的时代和自己的遭遇。

1921年,爱尔兰独立,叶芝出任自治领参议院,携家人搬到了都柏林。1923年,叶芝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31年他的身体逐渐衰退,1938年初,他进行了第一次肿瘤化疗手术。1938年初,叶芝病逝。在最后一封信中,叶芝写到:“人们能体现真理,但不能认识真理??抽象之物不是生命,处处都存在矛盾。”然而我们研究叶芝的诗,会发现,他的诗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绝非什么抽象之物,因而,他的诗焕发着永恒的艺术生命力。

王宁主编.《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名著导读:诗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267页.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e0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