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更新时间:2023-12-04 08:4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选题:

1、认识的主体是指()

A感性存在的人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现实存在的个人 D实践所指向的人 2、认识的客体是指( )

A客观物质世界 B客观事物

C客观自然界 D主体实践所指向的客观对象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 A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C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D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4、主体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 A主体认识客体,客体得到改造的过程 B主体摆脱客体的制约,实现自身价值

C主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 D 主体为了满足客体的需要,实现客体的价值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 6、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阐明()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7、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 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这段论述表明()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8、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是( )

A只要参加实践 B只要刻苦读书

C既要参加实践又要认真读书 D依靠灵感和机遇

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0、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一般反映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客观反映论的观点 1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1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脱离()

A实践活动 B辩证法 C反映论 D实践和辩证法

1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具体的特点是()

A摹写性和深刻性 B创造性和新颖性 C新颖性和深刻性 D摹写性和创造性

14、“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 A认识真理的辩证途径 B直观真理的辩证途径

C认识客观实在的客观途径 D直观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15、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

A内部联系 B本质联系 C全部联系 D外部联系 16、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 17、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

18、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

A表面联系 B本质联系 C直观联系 D外部联系 19、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

20、理性认知的特点是()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

21、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因为() 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 B理性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

C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有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还有缺陷和不足

22、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 A认识论的辩证法 B认识论的唯物论 C认识论的唯理论 D认识论的经验论

23、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因为()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 B理性认识把握事物本质,可以指导实践 C离开理性认识就不会有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没有把握事物本质,不能指导实践 24、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 A认识论的辩证法 B认识论的唯物论 C认识论的唯理论 D认识论的经验论

2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抽象思维 B辩证思维 C正确认识 D社会实践

26、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必须具备() A善于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B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的积累

C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和辩证思维方法 D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虚心请教别人

27、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是() A积极能动的过程 B消极被动的过程 C完全自发的过程 D主观随意的过程 28、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

A感觉、知觉、表象等意识形式 B概念、判断、推理等意识形式 C感性和直观等意识形式 D情感、意志、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29、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 A起消极作用 B起积极作用

C不起作用 D有的起积极作用,有的起消极作用

30、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它的作用在于() A能改造世界和检验理论 B能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C能认识实践和指导实践 D能认识世界和检验理论 31、“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思想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是(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理论来源于实践

32、下列情况哪个是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A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 B严格按照正确理论办事 C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D坚持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33、下列情况哪个是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A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B严格按照正确理论办事 C理想与现实要相结合 D要实现集体领导

34、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地一次完成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35、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A人们的认识欲望是无止境的 B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度的 C事物的本质是深刻的 D主客观条件限制和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36、真理是()

A在现有知识条件下的正确认识 B永恒不变的正确认识 C客观规律 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7、真理的内容是( )

A以个人的意志去为转移的 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 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38、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这表明真理的() A正确性 B科学性 C一元性 D客观性 39、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 A正确性 B科学性 C一元性 D真实性

40、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上的( )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机械论 4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

A不变性、永恒性 B无条件性、无限性 C唯一性、不变性 D根本性、无限性 4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

A可变性、多元性 B有条件性、有限性

C暂时性、多样性 D不稳定性、多变性

43、承认我们的一切知识具有相对性,就会( ) A陷入诡辩论 B导致怀疑主义 C防止相对主义 D防止绝对主义

44、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种观点是( )

A相对主义 B绝对主义 C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45、在真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B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C是否承认真理的辩证法 D是否承认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4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种属性 47、“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种观点是( )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8、真理和谬误互相贯通的含义是( ) 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B两者互为因果

C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49、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 )

A多数人的意志 B先进思想 C社会实践 D逻辑推理

50、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 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 D它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51、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

A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 B实践对真理的检验都具有历史性

C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D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52、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正确认识,是实践的() A唯一尺度 B价值尺度 C真理尺度 D客观尺度 53、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是实践的() A唯一尺度 B价值尺度 C真理尺度 D客观尺度

54、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 A利益范畴 B利害范畴 C有效范畴 D价值范畴

55、揭示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范畴,是() A利益范畴 B利害范畴 C有效范畴 D价值范畴 56.价值评价是( )

A感性的认识活动 B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C理性的认识活动 D关于对象的属性和规律的认识活动

57、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的不同之一在于()

A前者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后者以客体本身状况为反映内容 B前者以客体本身状况为反映内容,后者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 C前者获得的是感性认识,后者获得的是理性认识 D前者获得的是理性认识,后者获得的是感性认识

58、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在认识结果上的不同在于() A前者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后者不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 B前者具有主观性,后者具有客观性

C前者获得的是非理性的,后者获得的是理性的 D前者获得的是理性的,后者获得的是非理性的 59、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

A相关的正确的知识性认识 B相关的主体及其需要

C相关的主体的具体特点 D相关的主体的客观状态

60、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正确的价值评价只能是() A与主体及其需要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B与主体的具体特点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C与主体的客观状态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D与人民、人类整体的利益相一致的价值评价 61、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

A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B积极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C消极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D合乎主体所要求的作用

62、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主观反映,作为人们对价值现象的认识,它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 A制约功能 B导向功能 C激励功能 D引领功能

63、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

A制约功能 B导向功能 C激励功能 D引领功能

64、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朝着满足主体需要的方向行进。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

A制约功能 B导向功能 C激励功能 D促进功能

65、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

A完全相同的 B完全不同的 C一致的 D不一致的

66、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的价值观,是()

A革命阶级的价值观 B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 C对人民有用的价值观 D正确的价值观

67、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 A探索精神和诚实精神 B精益求精的精神和献身精神 C务实精神和奋斗精神 D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多选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认识的客体的有()()()()() A人认识到的自然界 B人尚未观察到的星球 C社会现实中的事件 D人们读书的书籍

E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

2、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关系是()()()()()

A书本知识是源,实践经验是流 B书本知识可靠,实践经验不可靠 C书本知识重要,实践经验不重要 D书本知识是流,实践经验是源 E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都重要

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表现在()()()()()

A它们的共同基础归根到底发源于实践 B前者是源,后者是流 C前者是可靠的,后者是不可靠的 D前者是科学的,后者是不科学的 E间接经验是直接经验的补充

4、感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A概念 B知觉 C表象 D判断 E感觉

5、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A概念 B知觉 C表象 D判断 E推理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因为()()()()() A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B理性认识就是感性认识的不断积累

C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

E理性认识是抽象的、不可靠的,感觉经验才是唯一可靠的认识

7、哲学史上割裂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辩证统一的两种错误理论是()()()()() A唯心论 B经验论 C唯理论 D二元论 E宿命论

8、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的两种错误是()()()()()

A二元论错误 B经验主义错误 C教条主义错误 D冒进主义错误 E宿命论错误

9、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 A占有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 B具有天赋的聪明才智 C大脑对感性材料要有想象力

D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加工感性材料

E感性认识丰富了,自然就变成了理性认识

10、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的条件有()()()()() A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B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C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D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E必须从实际出发

11、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

A积极能动的过程 B消极被动的过程 C自发实现的过程 D质的飞跃的过程 E量变渐进的过程

1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是()()()()() A从感性到理性 B从理性到感性 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到理性 E从感性到实践

13、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多次反复,是因为()()()()() A事物因果联系性 B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C事物的矛盾暴露的过程性 D人类认识能力的不可靠性 E人们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

14、人们在剧场欣赏某一悲剧,有人听之入神,有人听之乏味,有人为之悲泣,有人不为所动。这种意识反映的不同是由于()()()()() A人们的文化素质和艺术的欣赏能力不同

B人们的生活经历不同 C人们当时的主观精神状态不同 D人们的阶级地位不同因而情感不同 E人们的风俗习惯不同

15、“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个论断揭示了()()()()() A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B认识是一个辩证的无限发展过程

C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E认识过程的总的规律

16、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具有“普遍意义” 的“社会的组织起来的经验”。这种观点()()()()() A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把真理看作主观意识范围的东西 D是主观真理论 E认为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17、把社会上大多数人承认的观点视为真理,这种认识实质是()()()()()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表现 D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种表现形式

E否认了真理是人们的思维形式

18、下列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符合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是()()()()() A马克思主义句句是真理,应该坚持永远句句照办 B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C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在20世纪已经不适用了

E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必须坚持,已经过时的个别结论要修改 19、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A就一定范围和一定客观对象来说,它们是对立的 B是相互联系的,两者相比较而存在

C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真理的发展 D是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E是真理变为谬误,谬误变为真理的不断转化 20、价值的特点是()()()()()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主体性 C具有社会历史性 D具有多样性 E具有虚假性

21、价值评价的特点是()()()()() A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B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

C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D纯粹是一种没有任何客观标准的评价

E正确的价值评价是与人民、人类整体的利益相一致的 22、价值观是一个观点体系,其中包括人们()()()()()

A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 B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 C对人和事物的评价原则 D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方法 E对善与恶的心理偏好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 A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D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E社会主义荣辱观

24、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 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 C真理必然是有价值的

D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的

E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25、“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它体现着()()()()()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E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分析说明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

3、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面对互联网的发展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2D 3A 4C 5B 6B 7A 8C 9B 10C 11C 12D 13D 14A 15D 16B 17D 18B 19A 20C 21C 22B 23D 24A 25D 26C 27A 28D 29D 30A 31C 32A 33A 34D 35D 36D 37D 38D 39C 40A 41B 42B 43D 44D 45C 46D 47D 48C 49C 50D 51B 52C 53B 54D 55D 56B 57A 58A 59A 60D 61A 62C 63A 64B 65C 66D 67D 二、多选题:

1ACDE 2DE 3ABE 4BCE 5ADE 6AC 7BC 8BC 9AD 10ABCDE 11AD 12AC 13CE 14ABCDE 15ABCDE 16BCDE 17AD 18BCE 19ABCD 20ABCD 21ABCE 22ABCDE 23ABCDE 24ABCDE 25ABCDE 三.简述题

1.如何理解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答:以往的唯心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主体是精神意识,认识的客体是精神意识的对象化。旧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认识的主体是人,认识的客体是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认识活动与实践的人。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体力和智力,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社会存在物。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是认识主体的三个特征。认识的客体从可能性上讲是整个物质世界,但从现实性上看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活动领域的认识对象,即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客体的特征是客观性,动态性和多

样性。马克思主义把主体这一对范畴放在实践基础上予以界定,从而批判和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错误。

2.怎么样理解实践检验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答: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绝对性又有相对性。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即确定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一,凡经实践检验证实的真理,新的实践能丰富它完善它和发展它,却不能推翻它;第二,即使某些认识一时还不能由实践做出检验,但无限发展的实践,将终会对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做出确定的检验。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即不确定性是指:第一,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而只能证实或驳倒当时的部分认识。第二,即使是已经被实践证实的真理性认识,也还要继续接受的实践的检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dw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