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三级知识点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17 13:1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

第一节 绪论

?心理学一般可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着重于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探讨,应用心理学则将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服务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 ?医学心理学在临床上的应用,包括心理卫生、心理健康、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 ?基础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感觉和知觉都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阶段;人们通过思维才能产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气质相当于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 ?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这些心理现象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 ?我们把认识、情绪和情感、意志活动这三类心理现象称为心理过程。

?需要和动机反映了心理活动的动力,能力说明了他对某种活动的适宜性,气质和性格表现了他的人格特征。

第二节 生理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无机物和植物没有心理,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也没有心理。

?最原始的动物是单细胞动物。单细胞动物有趋利避害的能力,这种表现叫感应性,不能叫心理现象,因为这种能力植物也有。

?无脊椎动物发展到环节动物阶段如蚯蚓时,开始有了感觉的心理现象(从环节动物开始有了心理现象)。环节动物和同样属于无脊椎动物的腔肠动物相比,环节动物有了神经系统,而腔肠动物没有神经系统。这说明心理现象的产生是和神经系统的出现相联系的。

?脊椎动物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灵长类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了思维萌芽阶段。

?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人的大脑又是神经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所以,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充分说明了心理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心理是社会的产物,离开了人类社会,即使有人的大脑,也不能自发地产生人的心理。

?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因为心理是一种主观映像,这种主观映像既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还可以是体验。它是主观的,而不是物质的。

?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叫边缘科学。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

?感觉阈限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感受性也可分为绝对感觉性和差别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觉阈限。 ?刺激强度越小,表示感受性越高。

?差别阈限表示的是差别感受性,一个人能够觉察到的差别越小,说明他的差别感受性越高。 ?实验证明,要察觉到重量上的变化,增加或减少的重量需要达到原来重量的1/52。 ?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

?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这就是韦伯定律。用公式表示就是△I/I=K。研究者发现,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的刺激强度,在下限附近的韦伯分数增高,在上限附近的韦伯分数下降。

?韦伯分数对于不同的感觉道来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感觉道的韦伯分数的差别很大。 ?费希纳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在光的作用下,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分解,这是对光的适应过程;在暗环境中,视紫红质又重新合成,这是对暗适应的过程。视紫红质分解得快,合成得慢,所以,对光适应非常快,一两分钟就能完成;对暗适应则需要很长时间,一般需要30分钟左右才能完成。

?要保护对暗适应,就要设法不让视紫红质分解,办法就是戴上红色的眼睛,因为在波长620纳米以上的红光作用下,视紫红质不会分解,所以红光能保护对暗适应。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感觉后像。

?感觉后像有时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同,这种后像叫正后像;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感觉后像是负后像。正后像和负后像可以相互转换。

?红色的负后像是蓝绿色,黄色的负后像是蓝色。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相继对比;各种感觉道出现的对比分别叫做视觉对比、嗅觉对比、味觉对比和温度对比等。

?看到红色会觉得温暖,看到蓝色会觉得清凉;听到节奏鲜明的音乐会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动。本来一种刺激能引起一种感觉,现在还是这种刺激却同时引起了另一种感觉,这种现象叫联觉。

?电视机可以是深色的,电冰箱却经常是白色、天蓝色、淡绿色的,因为如果是红色,会让人产生它的制冷效果不好的错觉。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nm)之间的电磁波。

?眼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外界光线通过角膜、前房和瞳孔进入水晶体,再通过玻璃体投射到视网膜上。视网膜最外层的视细胞层是直接接受光刺激的感受器。 ?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即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

?锥体细胞集中在中央窝及其附近,在强光下起作用,所以叫明视觉器官。锥体细胞能分辨细节和颜色,这是明视觉。

?杆体细胞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所以叫暗视觉器官。

?从视网膜出来的视神经,最终到达大脑皮层的枕叶后端,即枕极的部位,产生视觉。

?在较强的光线下,人眼靠锥体细胞的作用能分辨颜色。颜色包括彩色和非彩色。但人们常常说的颜色指的只是彩色。

?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特性。色调取决于波长,从长波的红到短波的蓝紫色,中间有黄、绿、蓝等色彩。

?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光越强,看起来越明亮。饱和度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的比例,灰的比例越大,饱和度越小,反之饱和度越大。通过三棱镜从太阳光中分出来的彩虹,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是最纯的颜色,饱和度为百分之百。

灰是非彩色,没有色调,其饱和度为0。灰只有明度这一特性,其明度由黑到白,中间有各种不同的明度等级。

?色光混合:相加混合(不同光同时作用于眼睛) 颜料混合:相减混合(颜料吸收了某些波长的光) ?按照色觉异常的程度,把色觉异常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色觉有缺陷的人是靠明度的差别来辩认颜色的,明度相同色调不同的颜色他就分辨不出来。

?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遗传的途径是,男孩是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自己的。色盲中男性色盲的人数大大高于女性色盲的人数。

?听觉的适宜刺激: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在听阈范围内,人们对1000Hz ~ 4000Hz的声音最敏感,对这一范围声音的耐受性也比较高。

?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我们平常听到的声音大多是多种声波混合出来的,参与混合的声波的性质决定了最终的波形。 ?嗅觉,适宜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

?味觉,适宜刺激是能溶于水的、有味道的物质;感受器是味蕾。最基本的味觉:酸、甜、苦、咸 ?平衡觉,静觉,感受器为内耳中的前庭器官

?皮肤痛和内脏痛之间的区别:内脏痛的性质不清,定位不准,而且具有放射的现象。皮肤感觉中的痛的性质很清楚,定位也很准确。痛觉最难于适应,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的作用。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脑中的整体反映。

?恒常性又叫知觉的常性,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明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 ?理解性:用过去的经验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揭示出来。

?时间知觉: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很多,如用视觉、听觉和触觉来估计时间。听觉估计的准确度最高,视觉最低,触觉居中。活动内容丰富容易对时间低估,活动内容贫乏容易高估。对所发生的事件的态度和它所引起的情绪也影响对时间的估计,看一部有吸引力的电影和在火车站等人,同是一个小时,但等人会显得漫长得多。

?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第四节 记忆

?记忆的种类:按内容可分为: 形象记忆、 情景记忆、 情绪记忆、 语义记忆、 动作记忆

?记忆按照是否意识到,可以分为外显记忆(受意识控制的记忆)和内隐记忆(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 ?记忆按照能否加以陈述,可以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表象的特征:表象的直观形象性,表象的片断不稳定性 ,表象的可操作性,表象的概括性。 ?表象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没有表象,思维也难于发展起来。 ?将记忆分作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 名称 保持时间 编码方式 刺激物的形象 听觉编码 语义、形象 容量 9~20大,时间短 7±2有限,记忆广度 种类、数量都无限 能否意识到 转换方式 瞬时记忆 不长于4秒 短时记忆 小于1分钟 长时记忆 大于1分钟 意识到,转变 注意,转入短时 被意识到 意识不到,想 复述,转入长时 遗忘 ?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错误地再认或回忆的现象。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他用无意义音节作记忆材料。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 第五节 思维、言语及想象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思维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辐合思维是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 ?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又叫求异思维。 ?人工概念是人工制造的,对自然概念的模拟。人工概念只是模拟自然概念,它与实际生活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迁移的作用(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迁移有两类,即正迁移和负迁移)、原型启发的作用(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叫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定势的作用(定势是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的影响。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者刚刚发生的经验都会使人产生定势。)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则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言语要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离开了语言人们之间进行交际只能通过表情、动作,而这种方式的交际所能交流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言语离不开语言,只有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 语言是在人们相互交际的社会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也只有发挥它的交际工具的功能才有存在的价值,才是活的语言,离开了人们的交际活动,语言也就变成了死的语言,它将被社会淘汰。所以,语言也离不开言语。 ?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名称 位置 功能 损害情况 言语听觉(威尼尔中枢) 颞上回 主管听 接受性失语症:能听不能理解、表达 言语运动(布洛卡中枢) 额下回 主管说 表达性失语症:能理解不能清楚表达 视觉性言语 书写性言语 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想象以表象的内容为素材,来源于表象,却和表象有了本质上的差别。 第六节 意识与注意 ?两种特殊的意识状态:睡眠和做梦。 ?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在这一阶段,身体放松,呼吸变慢,很容易被外界刺激惊醒,大约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在这一阶段,个体很难被叫醒,大约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继续降低,波幅更大,出现Δ波,大约持续40分钟; ?大多数脑电波呈现Δ波时,进入了第四个阶段,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各项功能指标变慢,此阶段被称为深度睡眠阶段。这四个阶段大约经过90分钟左右。此后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这一阶段Δ波消失,类似于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脑电波出现,眼球开始快速上下左右移动,梦境开始出现。 ?梦有很多特点,如梦境的不连续性、不协调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等。 ?注意稳定性是指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叫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但是,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的变化现象,这种现象叫做注意的起伏或叫注意的动摇。 ?能够分配注意的条件是,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甚至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两种活动如果是在同一感觉道,用同一种心理操作来完成的话,这两种活动也很难做到注意的分配。 第七节 需要与动机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需要都有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需要又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需要是不断发展的,是永远也不会满足的。 ?从需要产生的角度对需要加以分类的话,可以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自然需要是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角回 主管读 失读症:能看却不能理解 额中回 主管写 失写症:想做却写不了

起的需要,它与有机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饮食、休息、求偶等的需要,又叫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是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如求知、交往等的需要。社会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是通过学习得来的,所以又叫获得性需要。)。

?就满足需要的对象而言,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物质需要是对社会物质产品的需要,如对食品的需要,对工作和生活条件的需要等)和精神需要(精神需要是对各种社会精神产品的需要,如对文化科学知识的需要,对美的欣赏的需要等)。

?马斯洛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又叫缺失性需要。 ?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这些需要又叫生长需要。生存是第一位的,发展是次要的。

?要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办到的,这种人只能是少数。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的动力。 ?动机不能进行直接地观察,但可根据个体的外部的行为表现加以推断。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引起人的动机,激发人的行为去满足需要,满足以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

?动机和行为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引起,不同行为也可由相同或相似的动机引起。

第八节 情绪、情感和意志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p70

?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从这一点来说,情绪这一概念既可以用于人类,也可用于动物。情感则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情绪人和动物共有,情感人特有。

?心理学主要研究感情反映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因此较多地使用的是情绪这一概念。 ?情绪、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观点相同的情绪理论。詹姆士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兰格强调血液系统的变化和情绪发生的关系。詹姆士和兰格都强调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关系,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所以被称作情绪的外周理论。

?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可把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又叫原始情绪)和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如由愤怒、厌恶和轻蔑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可叫做敌意;由恐惧、内疚、痛苦和愤怒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可叫做焦虑等等)。

?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做心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

态,这种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和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所以,意志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行动的目的要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才能达到。

?动机冲突一般有如下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 ?意志的品质: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韧性、意志的自制性。 ?与自觉性相反的是受暗示性和武断从事。 ?与果断性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卤莽草率。 ?与坚韧性相反的是动摇和执拗。 ?与自制力相反的是任性和怯懦。

第九节 能力和人格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特征。

?智力是人的认知能力,即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人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思维力是智力的支柱和核心。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特性: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人格的结构:包括气质和性格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气质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性格的静态特征: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与生俱来的,不学而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地方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为经典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的称之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

强度 强 强 强 弱

平衡

不灵活

抑制型

抑郁质

不平衡 平衡

灵活

安静型

黏液质

平衡性

灵活性

高级神经活动类

型 兴奋型 活泼型

气质类型 胆汁质 多血质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 概述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的问世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F·H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意识的学科。

?G·W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是设法了解与解释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怎样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这个他人的存在包括实际的存在、想象中的存在或隐含的存在。p102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勒温的:B=f (P, E) B——行为 P——个体 E——个体所处情境 f——函数关系 ?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在这一阶段,有关的社会心理学思想是和一般的心理学见解混杂在一起的,很难把“纯”的社会心理学观点分离出来。

?经验描述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 (1)达尔文的进化论 (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 (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价值中立原则即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和臆测,客观的描述关于问题的全面资料和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而无论这些资料和结论是否与研究主体、他人或社会的价值观念相冲突。价值中立原则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也很重要,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观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干预和引导。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再社会化还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人体的再教化。

?社会化的条件: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

?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照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

?社会角色分类:按角色获得方式——先赋角色,成就角色;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规定型角色、开放型角色;按角色功能——功利型角色,表现型角色 ;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自觉角色、不自觉角色。

?个体在不同条件下往往有不同的地位、身份与角色,如果它们互不相容,出现矛盾,个体在心理上

就会感到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有角色间冲突、角色内冲突。

?角色失败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

?自我或自我意识(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社会角色的认知。

?主我与客我 (詹姆斯(机能或功能主义代表人物)的观点):自我具有两重性,即自我是由主观的我(I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行动者。)和客观的我(me是自我认识的对象,是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他是通过接受别人(社会)对自己的有组织的态度系统形成的。是社会的我,通过角色获得。客我制约着主我的活动。)两方面构成。

?镜我:是由他人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我们周围的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

?罗杰斯的观点: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你是谁不重要,你怎么看自己才重要。 ?自我概念的功能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三阶段:从生理的自我到社会的自我,最后到心理的自我。

?自尊:个体对社会角色的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种角色单独评价的总和。 ?自尊是一种高级需要,自尊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二是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

?詹姆士提出的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

?影响自尊的因素: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影响;成功行动的反馈;选择参与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动机和兴趣;认知者的情绪。

?光环效应:最初倾向性的印象如同光环,笼罩了其他品质。晕轮效应。名人效应即典型的光环效应。 ?刻板印象:以自己的经验对一类人形成较为固定的看法。

?所谓重要的他人是指和自己有密切联系和利益关系的人,家人、朋友和同事等。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1)按社会常模,随大流:不被排斥或笑话(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伪装、戴面具;留下好印象(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4)投人所好: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特异性 共同性 一致性 高 低 高

高 低 低

高 高 低

归 因 刺激客体 行为主体 情境

?协变原则 根据三维理论,个体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的三种信息:特异性信息;共同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个体从以上三方面信息的协变得出结论,如果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我们可能做出外部原因的归因。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那么更可能做出内部原因的归因。

?影响归因的因素: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观察位置;时间因素(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会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们会对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

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的一种心理倾向。 亲合动机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亲合起源于依恋。

?影响亲合的因素:情境因素(外界压力、痛苦的情境);情绪因素(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出生序列。

?抱负水平:个体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影响抱负水平的因素:成就动机;过去的成败经验。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过高、过低都不利);个体为实现目标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

?侵犯的构成: ?伤害行为—侵犯动机—社会评价(依据社会规范和准则)。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1)情绪唤醒水平 2)道德发展水平 3)自我控制能力

4)社会角色与群体(社会对一种社会角色较为容忍,那么拥有这种社会角色的个体的侵犯性就

会明显增加。群体活动时,个体的侵犯性也倾向于增加) 5)大众传媒的影响

?侵犯的构成: ?伤害行为—侵犯动机—社会评价(依据社会规范和准则)。

?去个性化(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与侵犯行为正相关。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外部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责任分散与社会冷漠);时间压力;利他的对象特点(与利他者相似的人:登三轮捐款例,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有吸引力的人)。 ?利他者的心理特点:心境;内疚;人格。?利他的技能

?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嫉妒: ?通过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的劣势而产生的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 嫉妒具有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第五节 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态度的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态度的成分(态度的ABC模式):(1)态度的情感成分(AFFECTION)(2)态度的行为成分(BEHAVIOR)(3)态度的认知成分:(COGNITION)

?海德的平衡理论:是一种人际关系和态度变化的社会认知理论。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与社会因素(事件、他人、文化观念等)相互作用中实现动态平衡的过程。海德提出P—O—X模型。(P:

认知个体 ?O:他人 ?X:另一个人或事)海德认为,如果P—O—X关系相适应,则该体系呈现均衡状态,P的态度无须变化;反之,如果不相适应,P就会产生心理压力,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 ?在P-O-X模型中,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P-O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而P-O联系为否定时,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

?逆反心理有三种:超限逆反、自我价值保护逆反、禁果逆反。(p156专栏2-11)

?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等。行为反应的测量是测谎仪的工作原理

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

?沟通的定义: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与大众沟通。 ?沟通的功能: 1.沟通是获取信息的手段;

2.沟通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

3.沟通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 4.沟通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5.沟通能协调群体内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现实沟通是沟通双方对对方的身份和角色都有比较清楚的把握的沟通,面对面的沟通是最普遍的现实沟通形式。

?虚拟沟通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起来的一种沟通形式,沟通的进程主要受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想象来引导。 ?网络成瘾是过度利用网络,对网络形成高度的心理依赖的现象。网络成瘾会使个体角色混乱,人格扭曲,道德感弱化,学习工作受到极大影响。极端情况下,成瘾者不再清楚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的区别,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变得混乱不堪,往往选择逃避现实生活,在虚拟世界越陷越深。 ?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面部表情是另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 ?触摸是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 ?姿势是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姿态表达某种情感及态度的体语。

?人际距离是人沟通的时候,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包括公众距离12-25英尺、社交距离4-12英尺 、个人距离1.5—4英尺、亲密距离0—18英寸。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心理上的联系。特点是: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 ?自我暴露的四个层次: ?1、兴趣、爱好 ?2、态度、价值观

?3、个人的自我概念、人际关系、家庭 ?4、隐私、阴暗的想法

?良好人际关系原则1.相互性原则;2.交换性原则;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4.平等原则。

?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子、夫妻、亲密朋友之间等关键的人际关系的融洽,才是人生幸福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感情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程度不同分为:亲和(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形式)、喜欢(是中等程度的人际吸引形式)、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影响喜欢的因素 :熟悉性和邻近性;相似性;互补;外貌吸引力;才能;人格品质。

第七节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变化的现象。

?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影响从众的因素:1、群体因素(临界值3-4人);2、个体人格因素;3、情境因素;4、其他因素 ?从众的原因:寻求行为参照;避免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 ?社会促进的效应:结伴效应;观众效应;性别助长(性别促进)。

?社会懈怠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模仿是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模仿的意义: ?模仿是学习和创造的基础;?适应作用; ?促进群体形成。

?塔尔德的《模仿律》: ?下降律;?几何级数律;?先内后外律。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

?暗示的定义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 ?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 1.暗示者的权力、威望、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对暗示效果有明显影响。

? 2.被暗示者如果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则暗示效果明显;被暗示者年龄、性别与暗示效果也有关系,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一般女性比男性易受暗示。

? 3.被暗示者所处情境是暗示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个体处于困难情境又缺乏社会支持时,往往容易受暗示。

第八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

?爱情是人际吸引的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爱情和喜欢主要区别:1、依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2、利他(王菲:“我什么都愿意,为你”)3、亲密(想你到无法呼吸)。

?激情和浪漫爱会随着时间而冷却,而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兴趣、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宽容和习惯等因素在维持感情中的重要性会与日俱增。印度学者普塔研究发现由爱情结合的夫妻婚后5年彼此的膑情感会不断减少。

?婚姻是男女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 ?婚姻动机:现代社会爱情第一、繁衍后代第二、经济因素第三。 ?家庭的结构1、核心家庭;2、主干家庭;3、联合家庭;4、其他家庭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 概述

?国际发展心理学领域在侧重基本理论问题的同时,日益突出强调发展心理学的应用研究方面。在这个意义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又属于应用基础研究。

?心理发展包含三方面内容: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个体心理发展。这三个方面合起来指的是对心理发展的广义理解,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发生,二是发展。发生指的是心理“从无到有”,发展指的是从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通常所说的心理发展,多指人的个体心理发展,这是从狭义上理解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 ?一般认为,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动物心理开始的标志。 ?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性质心理发展的性质

1、心理发展的整体性2、心理发展的社会性3、心理发展的活动性4、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表现在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等方面。

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随年龄增长而匀速前进的,它是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进展的

?心理发展的两个快速期:第一个发展快速期是婴幼儿期、第二个发展快速期是青春发育期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两大重点问题:一个是个体发展的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问题;另一个是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和测验法等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功能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发展心理学的设计方式:横向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和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交叉设计。

?心理发展的动因问题是决定心理发展的因素、心理良性发展和劣势行进的影响因素、促进个体积极发展的核心要素等根本性问题。

?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他还运用家谱调查等研究来验证该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华生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环境决定论完全否定了儿童的素质、年龄特征和内部状态的作用。 ?二因素论主张:

(一)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

(二)把遗传和环境视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同等成分;看作是两种各自孤立存在的因素; (三)企图揭示各因素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

?社会学习理论(班都拉)主张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社会行为的。该理论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维果茨基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指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由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决定的。他认为: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3、学习的最佳期限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主体因素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 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皮亚杰认为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皮亚杰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要素进行了分析,将之归纳为4个基本因素。 1、成熟;2、经验;3、社会环境;4、平衡化。 ?皮亚杰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征和主要成就 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 运用简单的符号思维思考事情 前运算阶段(2-6、7)岁) ①泛灵论②自我中心③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④思维不可逆⑤未掌握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 (1)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2)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这可以通过心理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和心理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关系两方面来说明。 (一)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二)心理发展中的量变、质变关系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p204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划分(重点掌握(5)(6)(7)(8)) 阶段 主要发展任务 人格特征 希望品质 意志品质 目标品质 能力品质 诚实品质 爱的品质 关心品质 智慧、贤明品质 婴儿前期 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婴儿后期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幼儿期 童年期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青少年期 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成年中期 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成年后期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 ?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的核心在于,儿童早期发展对毕生发展的关键意义的认识。儿童早期是对个体长期发展影响最深远的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在这段时间,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些方面发展迅速的时期;如果错过了敏感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发展比较缓慢

?普莱尔于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被视为是科学儿童心理诞生的一个标志

?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的标题,可以认为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从此更为明确起来。 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约从六个月开始,婴儿就具有深度知觉。

?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发展心理研究者(鲍尔比等)把婴儿依恋的发展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络阶段 第四个阶段,互惠关系形成阶段

?艾斯沃斯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均属消极的不安全依恋。 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

?儿童的主导活动对其心理发展的内容和性质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幼儿的游戏主导着他们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 (二)幼儿的各种学习多是在游戏活动进行的; (三)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 ?游戏的发展

认知发展理论以游戏体现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把游戏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一)机能游戏:重复简单的动作和活动,其内容是基本生活的反映。这主要是婴儿期的亲子游戏和模仿性游戏。

(二)象征性的游戏: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情境的创造性活动。象征性游戏是幼儿期的游戏特点。又称假装游戏。

(三)规则性游戏:其突出特点是游戏规则外显,游戏的角色内隐。游戏的竞争性决定了游戏的规则性。童年期及以后,主要是规则性游戏。

幼儿期象征性游戏的特点:第一、以主题游戏为主;第二,运用符号表征现实物;第三,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游戏情境;第四、游戏中富有创造性;第五、游戏的动机重在活动过程

?游戏中的社会性也遵循着一定的发展规律。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社会参与水平的不同将游戏的社会性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非社会性游戏:这主要是指独自游戏和旁观游戏。

阶段二,平行游戏:这是指儿童具有参与其他儿童游戏的意向,凑近他人游戏的场所,并进行雷同的游戏活动,但没有相互交流,也不试图影响他人的行为。平行游戏可视为非社会性游戏向社会性游戏的过渡形式。

阶段三,社会性游戏:社会性游戏是指游戏活动具有社会交往性质。这可分为两种:

其一,协同游戏:特点是儿童各自游戏;游戏过程中有言语沟通、情节交流等互动关系;没有共同目的,也没有角色分工。

其二,合作游戏:是儿童的组群游戏活动;其突出特征在于,具有共同目的、明确分工和彼此协调合作。 ?幼儿记忆的发展

1、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忆发展较迅速

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有意识记较为薄弱;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都随年龄而增长;有意识记发展的速度快于无意识记。

2、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逐渐发展

幼儿期以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词语记忆薄弱;两种记忆效果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词语记忆的发展速度高于形象记忆。

3、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

幼儿容易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意义记忆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两种记忆均随年龄而增长;两种记忆相互联系。

?幼儿的思维具有两大特点,即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思维;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言语的发展几乎影响儿童发展的所有方面,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言语发展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语言是儿童人际交流的工具

(二)言语是有助于儿童适应环境的重要工具

(三)在儿童超越具体环境,进入新的境界过程中,言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四)言语发展是幼儿期心理发展的助推器。

言语能力是幼儿期智力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心理工具。幼儿期是儿童言语不断丰富的时期,是词汇量增长最迅速的时期,是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的过渡阶段,又是掌握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

?幼儿期是词汇增长和丰富的快速期,是促进其词汇发展的重要时期。

?幼儿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汇数量的增加、词义的丰富、词类范围的扩大和积极词汇不断增加。 ?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一)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二)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幼儿的自我情绪体验由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愉快、愤怒)向社会性情感体验(自尊、羞愧)发展。

?自尊体验可区分为高自卑、中等自尊和低自尊三个等级。高自尊与以后对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相关,

而低自尊则与以后的情绪不良(如压抑、焦虑),与对学校生活不适应以及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等社会关系的不适应有联系。

?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1、父母的教养方式2、同伴关系因素 ?心理学家把儿童对成人个性品质的效仿称为“认同”。

幼儿主要是对父母产生认同,对教师具有强的认同感,对自己喜欢的叔叔和阿姨,以及与自己年龄差别较大的大哥哥、大姐姐产生认同感。 ?儿童发展的第一逆反期,其年龄主要是3-4岁

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在6、7岁—12、13岁。 ?童年期的学习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

(一)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二)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三)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四)“学会学习”是小学生的最基本学习任务 (五)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 ?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征

1、童年期思维的本质特征: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2、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3、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

?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在9-10岁,即小学中年级阶段 ?学龄儿童的主要记忆策略有:

(一)复诵策略(二)组织策略(三)系统化策略: (四)巧妙加工策略 ?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有三种,恒等性、可逆推理和两维互补推理。 ?延迟满足是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研究表明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有:

(1)认知和策略(2)榜样的作用(3)家庭教育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 皮亚杰采用含有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三阶段:

阶段 前道德判断阶段

特征

不能判断,没有道德观念,只看行为结果

他律道德判断阶段 判断受自身以外标准支配,重结果不看动机 自律道德判断阶段

第五节 青春发育期的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判断受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支配。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 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记忆的发展(一)记忆广度达到一生中的顶峰(二)对各种材料记忆的成绩都达到高值。 ?思维的发展

(一)形式运算阶段思维的特点:1、思维形式摆脱具体内容的束傅2、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二)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显著发展 ?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情绪的变化:1、烦恼增多2、孤独、压抑感增强 ?少年期的自我中心特点:“独特自我”与“假想观众” ?第二逆反期:少年期逆反期的表现

1、独立自主意识受阻2、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3、观念上的碰撞:

第六节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

?青年期的思维发展:皮亚杰认为形式运算思维是思维发展的最高水平。有些学者认为青年期之后思维仍继续发展,提出青年思维向“后形式运算思维”或辩证逻辑思维阶段发展。

?(帕瑞)认为,进入青年期帕瑞对青年期的思维进行了研究,并将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一)二元论阶段(二)相对性阶段(三)约定性阶段 ?自我概念的发展

1、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强 2、自我概念更具组织性和整合性 3、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

?确认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 ?解决自我同一感危机的方式

(1)同一性确立(2)同一性延续(3)同一性封闭(4)同一性混乱(扩散)

第七节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 ?中年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中年期的思维发展到更加成熟的水平。这表现为思维活动的现实性与智慧性,以及辩证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中年期的思维活动的成熟性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辩证逻辑思维能力的更进一步发展上。 ?液态智力是指加工处理信息和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的能力。它是随神经系统的发展和成熟而发展变化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

?晶态智力是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也称文化知识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储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

?两种智力的发展变化趋势:在青年期,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在成人阶段,液态智力呈开始下降,出现衰退的趋势,而晶态智力的发展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并随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在中老年期仍呈一定的上升趋向。

?成年期的自我发展主要经历4个阶段,每个阶段代表自我发展的一种水平。

1、尊奉者水平2、公平水平3、自主水平4、整合水平 ?中年期的人格变得较为成熟,具体表现为:

1、内省日趋明显2、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3、为人处世日趋圆通4、性别角色日趋整合

第八节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

?老化的原因(p286)以个体变化为重点的老化理论有遗传学说,行为老化学说和损耗学说等。 ?感知觉发生显著的退行性变化 ?老年期的记忆减退特点

(一)、老年人记忆衰退的年龄趋势 (二)老年期记忆衰退的特点

1、老年人机械记忆衰退明显,意义记忆较机械记忆衰退为慢。 2、再认能力表现出逐渐老化现象,但再认比回忆保持较好。 ? 3、识记和回忆“姓氏”最难

(三)、老年人的主要记忆障碍

1、老年记忆障碍主要在于信息提取困难

2、老年人记忆障碍是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3、老年人较少主动地运用记忆策略和方法 4、文化因素对记忆影响显著 (四)老年期记忆减退的解释 1、加工速度减慢 2、工作记忆容量变小

(五)老年记忆衰退的延缓和弥补 ?老年期人格特征的变化p290

(1)不安全感(2)老年孤独感(3)适应性差 (4)拘泥刻板性并趋于保守(5)回忆往事

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P294)

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概述(P294)

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这一可能性,就是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在人群中永远并存的依据。精神异常,经过系统治疗后,也可以改善或完全矫正。

精神病性也只用于描述存在下述症状的情况:幻觉;妄想;显著的兴奋和活动过多;并非由于抑郁或焦虑引起的严重而持久的社会性退缩;显著的精神运动性迟滞;紧张症性(catatonic)行为。 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P294) 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侧重研究和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而精神病学作为医学的分支,着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障碍的预防与康复。 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 (P295) 基本命题: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性的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人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叫力比多 力比多发展三个阶段:口腔欲、肛门欲、生殖器欲阶段 判断 精神分析学派 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对应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 本我按快乐原则,自我按现实原则,超我按道德原则活动 为防止冲突引起焦虑,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防御机制(压抑、克制能力) 合理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说明 由于自我学习外部世界理性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以我们体验着焦虑 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 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解释,通过实验神经症的模型说明心理冲突的机制,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早期记载,先通过动物实验判断出高级神经系统功能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行为病理生理机制,再通过对临床病人观察用类比方法解释人的异常心理现象。 主义 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是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 俄国和美国行为主义互补,斯金纳操作反射理论等是佐证 存在人本主义: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存在焦虑” 神经症与精神病的区别是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上或精细特征性上的区别

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P298)

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一、心理的正面,即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个功能:(P257) (P298)

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3、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与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一

李心天(1991)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如下四类判别标准: (一)、医学标准

在这种标准下,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 (二)、统计学标准

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服从正态分布。这样,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可根据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

(三)、内省经验标准

内省经验涵盖两个方面,一是指病人的内省经验,如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自己觉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等。其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被观察的行为与自己以往经验相比较,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

(四)、社会适应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这时,我们说他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适应性行为。 二、心理学的区分原则(P299)

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的三条原则:(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P301)

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P301) 一、感知障碍 感觉过敏 感觉障碍 感觉减退 内感性不适 错觉 知觉障碍 幻觉 (无对象性知觉) 视物变形症 非真实感 窥镜症 病理性功能性感觉阈限降低 病理性功能性感觉阈限增高 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 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按感受器官不同分: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 按幻觉体验:真性幻觉、假性幻觉 按产生的特殊条件: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 感知客观事物的饿个别属性大小、远近、长短发生变化 周围事物象布景、“水中月”“镜中花” 认为自己面孔、体形发生变化,经常窥镜 感知 综合障碍 二、思维障碍 思维障碍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人们大体上将其分为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两部分。 (一)、思维形式障碍 思维形式障碍(disorders of the thinking form)包括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常见的症状如下: 思维奔逸 思维迟缓 思维贫乏 思维松弛 破裂性思维 思维不连贯 思维中断 思维插入 思维云集 病理性赘述 病理性 象征性思维 语词新作 逻辑思维倒错 兴奋性思维联想障碍,思维活动量增加、思维联想速度加快,语量多语速快,随境转移 抑制性思维联想障碍,思维活动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 思想内容空虚、回答问题简单、语速并不减慢 思维活动联想松弛、内容散漫,感觉答非所问,对问题的叙述不够中肯,不切题 在意识清楚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谈话内容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 严重的破裂性思维 患者无意识障碍,思维突然中断 又称思维被夺,思考过程中突然出现与主题无关的以外联想,或自己思维被夺走了 又称强制性思维,不受患者的控制的思维强制性大量涌入 交谈时夹杂很多不必要的细节 以普通的概念或词句、动作表示某些特殊、不经患者解释无法理解的含义 自己创造文字图形符号,赋予特殊含义,见于精分 推理过程荒谬、缺乏逻辑根据、坚持己见、不可说服 (二)思维内容障碍 1、妄想

妄想(delusion)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

妄想的特点是:

(1)、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结论;

(2)、对这种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坚信不移,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

(3)、具有自我卷入性,以自己为参照系。 按妄想的主要内容,常见的种类有:

(1)关系妄想(delusion of reference) 患者把中实际与他无关的事情,认为与他本人有关系。例如,患者认为电视里在演他和他们家的事,因而关闭电视机;认为报纸上的内容是影射他和他们家,因而气愤地把报纸放在一边;认为马路上陌生人之间的谈话是在议论他,咳嗽吐痰是针对他的,是蔑视他,因而拒绝出家门。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被害妄想(delusion of persecution) 患者坚信周围某人或某些团伙对他进行跟踪监视、打击、陷害,甚至在其食物和饮水中放毒等谋财害命活动。受妄想的支配可有拒食、控告、逃跑或伤人、自伤等行为。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障碍。

(3)特殊意义妄想(delusion of special significance) 患者认为周围人的言行,日常的举动,不仅与他有关,而且有一种特殊的含义。例如,某男性患者回家后见妻子在逗小孩玩,边滚煮熟的鸡蛋,边说:“滚蛋,滚蛋”,患者听到以后内心本已不悦,其妻不知,又将一个削好皮的梨分给患者一半,患者当即勃然大怒,说:“想和我离婚,没有那么容易”,多人解劝无效。

(4)物理影响妄想(delusion of physica1 influence) 患者认为自己的思维、情绪、意志行为活动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支配、控制和操纵,患者不能自主,称影响妄想。如果患者认为这种操纵其精神活动的外力是由某种先进仪器所发出的激光、Ⅹ线、红外线、紫外线等(均为物理因素),就称物理影响妄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5)夸大妄想(delusion of grandeur) 患者夸大自己的财富、地位、能力、权利等。可见于情绪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例如麻痹性痴呆。

(6)自罪妄想(delusion of sin) 又称罪恶妄想。患者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犯了严重错误和罪行,甚至自己是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应受惩罚,以至拒食或要求劳动改造以赎其罪。主要见于情绪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等其他精神疾病。

(7)疑病妄想(hypochondriacally delusion) 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因而到处求医,即使通过一系列详细检查和多次反复的医学验证都不能纠正其歪曲的信念,称疑病妄想。严重的疑病妄想,患者认为“内脏已经腐烂了”、“本人已不存在,只剩下一个躯体空壳了”,又称虚无妄想(nihilistic delusion)。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更年期和老年期精神障碍。

(8)嫉妒妄想(delusion of jealousy) 患者坚信配偶对其不忠,另有外遇,想方设法寻找所谓的证据。患者会因此跟踪监视配偶的日常活动,甚至检查配偶的内裤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更年期精神障碍等。

(9)钟情妄想(delusion of being loved) 这一种妄想实际是一种被钟情妄想,患者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即使遭到对方严词拒绝,反而认为对方是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0)内心被揭露感(experience of being revealed) 又称被洞悉感。患者认为其内心的想法或者患者本人及其与家人之间的隐私,未经患者语言文字的表达,别人就知道了。

按照妄想的起源以及妄想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可以将妄想分为原发性妄想(primary delusion)和继发性妄想(secondary delusion)两大类:

(1)原发性妄想 是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和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起源于其他精神异常的一种病态信念。原发性妄想以突发性妄想(妄想的产生非常突然,找不到任何心理学上的解释)最为常见。除突发性妄想外,还有两种原发性妄想的表现形式。妄想知觉是指患者突然对正常知觉体验赋以妄想性意义。”妄想心境也是原发性妄想的一种表现形式。

(2)继发性妄想 是指以错觉、幻觉、情绪高涨或低落等精神异常为基础所产生的妄想,或者在某些妄想的基础上产生另一种妄想。继发性妄想可以见于很多种精神疾病,在诊断精神分裂症时,其临床意义不如原发性妄想。

2、强迫观念

强迫观念(obsessive idea) 又称强迫性思维,是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在患者的脑海中。患者自己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必要的,甚至是荒谬的,并力图加以摆脱。但事实上常常是违背患者的意愿,想摆脱,又摆脱不了,患者为此而苦恼。强迫性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计数、强迫性怀疑、强迫性对立观念。强迫观念常伴有强迫动作。

3、超价观念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 三、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 注意障碍

减弱 狭窄 增强 减退

记忆障碍

遗忘 错构 虚构

智能障碍 痴呆

见于神经裒弱症候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意识障碍 见于激情状态,专注状态和智能障碍患者

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或偏执状态,患者自己意识不到 为远记忆力和近记忆力的减退,脑器质性损害患者近记忆力先减退,见于脑

器质性精神障碍

顺行,逆行(脑器质性损害),心因性遗忘(见于癔症) 见于脑器质性疾病,有中生它

内容常变化,易受暗示,见于脑器质性疾病,无中生有

精神发 先天或围产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造成的,原因有遗传、感染、中毒、头育迟滞 外伤、内分泌异常及缺氧

综合症候群,意识清楚情况下后天记忆智能受损,伴精神行为异常,脑器质性,须与

应激性无器质病变的假性痴呆鉴别。

自知力障碍是患者对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评能力。能认识到自己的不适,主动叙述病情,要求治疗,称自知力完整。精神障碍指征之一。

第二单元 情绪障碍

情感高涨

自我评价过高,思维奔逸和动作增多,构成躁狂状态,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自我评价过低,自信心不足,自谦,自罪妄想,长吁短叹,有自杀企图和行为,+思维迟缓

情感低落

和动作减少构成抑郁状态,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以程度变化为主

焦虑

严重的急性焦虑发作称惊恐发作,有濒死感,失控感呼吸困难,心跳加快,手心出汗,尿

指向未来的频尿急等,见于惊恐障碍 害怕情绪

弗洛伊德将焦虑分为:客体性焦虑(恐惧)(原发性的客体性焦虑和继发性的客体性焦虑) 、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

恐怖

以性质改变为主

情感倒错

情感反应与现实刺激的性质不相称,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不协调,见于精分

情感迟钝 情感淡漠

自主神经系统紊乱症状,遇到特定境遇或某一特定事物产生一种与处境不符的紧张害怕的心情,明知没必要,却无法摆脱,见于恐怖症

正常情感反应量减少,精细情感受损,见于精分早期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漠不关心,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见于精分衰退期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焦虑不安,紧张恐惧,伴有憋气心悸出汗手抖尿频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见于焦虑症

脑器质性损害: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

第三单元 意志行为障碍

意志增强 意志缺乏

虎头蛇尾

行为被动,生活懒散,严理时连自卫摄食及性的本能都

丧失

意志活动减少,不缺乏意志要求,但受情感低落影响,

自知力部分存在,

分为协调性(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和不协调性(见于精分青春型或紧张型,见于意识障碍的谵妄状 态)

意志减退

精神运动性兴奋

精神运动

木僵 违拗 蜡样屈曲

不吃不喝不言不语不动,完全抑制,见于精分紧张型木僵,抑郁性木僵,心因性木僵,器质性木僵 主动性违拗,和被动性违拗,见于精分紧张型 木僵到任人摆布,见于精分紧张型

性抑制

缄默 被动性服从 刻板动作 模仿动作 意向倒错 作态 强迫动作

不语,不答,但有时可用手势或点头,摇头示意,或写字交流,见于精分紧张型和癔症患者 绝对服从,见于精分紧张型

机械反复重复,与刻板言语同现,见于精分紧张型 与上述几个抑制症状同现可构成紧张性木僵症候群,见于精分紧张型,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见于精分

患者做出幼稚愚蠢、古怪做作的姿势、动作、步态与表情 是一种违反本人意愿,反复出现的动作。例如,强迫性洗手,强迫性地检查门是否锁好等

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P318)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

偏执性精神障碍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

碍 躁狂发作 抑郁发作

心境障碍

双相障碍 持续性心境障碍

情绪高涨与低落交错出现

持续性起伏心境障碍,发作极少严重到轻躁狂,不到轻度抑郁。环性心境障碍,恶劣心境,混合状态

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和脱离现实为特征。通常能维持清晰的意识和基本智力,但某些认知功能会出现障碍。发作期自知力基本丧失。 妄想系统化,现实不荒谬,病程演进较慢,有时人格保持完整

两周内急性起病,精神病性症状为主,病前有相应心因,2~3个月内痊愈 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轻型躁狂,有或无精神病症状躁狂,复发性躁狂症

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迟缓。

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特点:1、意识的心理冲突2、精神痛苦3、持久性4、神经症妨碍着病人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5、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心理冲突的常形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二是它有明显的道德性质。心理冲突的变形也有相应的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或者它涉及的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一般人认为简直不值得为它操心,或者使不懂精神病学的人感到难以理解,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为什么病人却解决不了。二是它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心理冲突的变形是神经症性的,而心理冲突的常形则是大家都有的经验。

心理冲突的揭示和分析需要精神病学知识和技巧,一般通科医生可以用比较简单而容易掌握的方法来进行评定。这包括三方面:(1) 病程(2) 精神痛苦的程度(3) 社会功能。如果总分为3,可以认为还不够诊断为神经症。如果总分不小於6,神经症的诊断是可以成立的。4~5分为可疑病例,需进一步观察确诊。 应激相关障碍(区别时

急性应激障碍

急剧精神打击,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发病,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隘,定向障碍,人格解体,强烈恐惧

间) 创伤后应激障碍 受强精神创伤事件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 适应障碍

易感个性基础础,应激性生活事件,后一个月内起病,病程不超过6个月

偏执性人格障碍 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

是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和自卑,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

人格障碍

焦虑性人格障碍 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所以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

向。

依赖性人格障碍 特征是依赖、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怕被人遗弃,常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

心理 生理障碍

进食障碍 睡眠障碍

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呕吐 失眠症,嗜睡症,发作性睡眠异常

癔症(人格倾向,自知力完整,病程反复)分离性障碍、转换性障碍、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

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第一单元 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 1946年)曾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第二单元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评估心许又新 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 理健康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

郭念峰 标准 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第三单元 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 一、概念的区分

心理正常

心理不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不正常

变态人格,神经症,

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含部分可疑神经症 精神障碍

理论上,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是人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二、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的具体内涵

从静态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在某一时段内,展现着自身的正常功能。而从动态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是在常规条件下,个体为应对千变万化的内、外环境,围绕某一群体的心理健康常模,在一定(两个标准差)范围内不断上下波动的相对平衡过程。上述,就是“心理健康”的内涵,它涵盖着一切有利于个体生存发展和稳定生活质量的心理活动。依据上述含义,我们可以从动态角度把“健康心理活动”定义为:健康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

“不健康心理活动”的定义是:不健康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失衡的心理过程。

第六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P329)

第一单元 概述

在理论上,促成或影响“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因素有如下几点:

(1)人口学因素 (2)个性心理特征 (3)身体健康水平 (4)社会变迁 。

第二单元 心理不健康的类型

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疑似神经症(神经症性)

表现(严重现实问题,冲突,出现不良情绪。较强烈现实问题,痛苦情绪(程度非现实,非道德冲突,产生的痛程度) (程度轻) 重),强烈的道德冲突。 苦情绪。 持续时间

持续小于1个月 间断小于2个

社会功能没有明显受损 工作效率下降 不失控 不泛化

持续大于2个月 间断小于6个月 社会功能受损相对严重 偶尔失控 泛化

持续小于3个月 间断以年计 社会功能受损(人际不良) 失控 泛化

程度 症状泛化

第七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P337)

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

(一)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二)患者的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三)情绪低落。(四)时间感觉发生变化。(五)精神偏离日常状态。

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P340) 第一单元 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

一、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二、压力源的种类

(一)按压力源对主体的影响分类1、生物性压力源2、精神性压力源3、社会环境性压力源:这是一组直接影响主体社会需求的事件。分两大类:(1)纯社会性的,如重大社会变革、重要人际关系破裂(失恋、离婚)、家庭长期冲突、战争、被监禁等。(2)由自身状况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如恐人症性、社会交往不良),等等。

第二单元 压力的适应 一、压力的种类

(1)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2)叠加性压力A、同时性叠加压力。B、继时性叠加压力(3)破坏性压力:“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

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称为“灾难症候群”(Disaster Syndrome)。该症候群的产生及其特性有三个阶段:(1)惊吓期,这一阶段里,受害者对创伤和灾难丧失知觉,就像通常所说的“失魂落魄”的状态,事情过后,往往对事件不能回忆。(2)恢复期,在恢复期中,受害者才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这与通常所说的“后怕”相仿。在此期间,受害者常常逢人便诉说自己的遭遇,正像电影《祝福》中祥林嫂的表现。(3)康复期,在康复之后,心理重新达到平衡。

二、压力的适应:三个阶段:警觉阶段(发现了事件并引起警觉,同时准备战斗)、搏斗阶段(全力投入对事件的应对,或消除压力、或适应压力,抑或退却),最后是衰竭阶段(消耗大量生理和心

理资源,最后“筋疲力尽”)

第三单元 压力的临床后果和中介系统 一、压力的临床后果

(一)、压力如何造成临床症状1、体质、压力论。2、器官敏感论

(二)、从压力源到临床相的逻辑过程。1、对压力的响应阶段。2、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过程。 (1)、认知系统的具体作用有A、B、C三类:认知、评估作用。B、调节控制作用。 C、人格。 (2)社会支持系统(3)生物调节系统

生物调节系统,主要包括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它们的功能状态好,可以防止或降低应激后果的躯体化症状。

个体对事件的实际反应,是由中介系统对压力进行增益后或消解后的相对强度决定的。 3、临床相阶段:临床症状又有及时型症状和滞后型症状两类。

第五章 心理测验学

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 测量要素:?参照点:绝对零点;相对零点 单 位:有确定的意义;有相同的价值

测量量表:命名量表、顺序量表(心理测量)、等距量表、等比量表

心理测验就是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 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按测验的功能分: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人格测验 按测验的性质分:文字测验、操作测验

按测验材料的严谨程度分:客观测验、投射测验 按测验的方式分: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按测验的要求分:最高作为测验、典型行为测验

错误的测验观:测验万能论、测验无用论、心理测验即智力测验

正确的测验观:心理测验是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是决策的辅助工具 心理测验作为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

智力测验:中国比内、WAIS-RC,C-WISC,C-WYCSI,WISC-CR,SPM,CRT 人格测验:EPQ、16PF、MMPI

心理评定量表:精神病评定量表,躁狂状态、抑郁量表、焦虑量表、恐怖量表

高尔顿,卡特尔《心理测验与测量》,比内《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

发展:操作测验的发展,团体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 我国:本土化

常模团体: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 条件:群体的构成必须明确界定,所测群体的代表性样本,大小适当,新近性 一般最低不小于30或100,全国性:2000--3000人

取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组抽样、分层抽样

常模分数:施测常模样本被试后,将被试者的原始分数按一定规则转换出来的导出分数 导出分数具有一定的参照点,与原始分数等值,可以进行比较,有意义、等单位、带参照点 常模的构成要素:原始分数、导出分数、对常模团体的具体描述

发展常模:发展顺序量表、智力年龄量表(计算方法)、年级当量

百分位常模:百分等级是指常模样本中低于这个分数的人数百分比。PR=100-[(100R-50)/N] 百分点是计算处于某一百分比例的人对应的测验分数是多少 四分位数和十分位数

标准分常模:是将原始分数与平均数的距离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出来的量表。

线性转换的标准分:z=(X-x-)/SD其中X为任一原始分数,X为样本平均数,SD为样本标准差。 非线性转换:将原始分数化为百分等级,再将百分等级转化常态分布上相应的离均值,并 可以表示为任何平均值和标准差。

分数的平均数:50,标准差为10 ?标准九分平均数:5,标准差为2 标准十分平均数:5.5,标准差为1.5 ?标准二十分平均数:10,标准差为3 比率智商 IQ=MA心理年龄/CA实际年龄

离差智商 IQ=100+15z`=100+[15(X-x-)/SD],1960年斯-比测验平均数为100,标准差16 高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百分等级为84,高于平均数两个标准差,百分等级为98 低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百分等级为16,低于平均数两个标准差,百分等级为2

最简单而且最基本的表示常模的方法就是转换表,有时也叫常模表 剖面图是将测验分数的转换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

信度是指同一被试者在不同时间内用同一测验(或用另一套相等的测验)重复测量, 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信度只受随机误差的影响。

信度的评估方法:?重测信度又称稳定性系数,又称稳定性系数,它的计算方法是采用重测法,

即使用同一测验,在同样条件下对同一组被试者前后施测两次测验,求两次得分间的相关系数。最适宜的时距随测验的目的、性质和被试特点而异,一般是两周到四周较宜,间隔时间最好不超过六个月

复本信度:又称等值性系数,它是以两个等值但题目不同的测验(复本)来测量同一群体, 然后求得被试者在两个测验上得分的相关系数,这个相关系数就代表了复本信度的高低。 如果两个复本的施测相隔一段时间,则称重测复本信度或稳定与等值系数 内部一致性信度

⑴分半信度⑵同质性信度:代表测验内部所有题目间的一致性。

信度与测验分数的解释

?解释个人分数的意义有两个作用:⑴估计真实分数的范围 ⑵了解实得分数再测时可能的变化情形

影响因素:1、样本特征:样本团体异质性的影响;样本团体平均能力水平的影响 、测验长度:越长越有代表性,被试猜测因素影响越小;遵循报酬递减原则 、测验难度:0.5±0.2

、再测法或复本法求信度,两次间隔时间越短,信度系数越大

在心理测验中,效度是指所测量的与所要测量的心理特点之间符合的程度,或者简单地说是指一个心理测验的准确性。测量的效度除受随机误差影响外,还受系统误差的影响

信度和效度的关系:⑴信度是效度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⑵效度是受信度制约的。 效度的性质:相对性、连续性

内容效度:也称逻辑效度,指的是测验题目对有关内容或行为取样的适用性;从而确定测验是否是 所要测量的行为领域的代表性取样。这种测验的效度主要与测验内容有关,所以称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的评估方法:①专家判断法②统计分析法③经验推测法 最高行为的测验要求有效高的表面效度。

构想效度:也叫构思效度、结构效度。它主要涉及的是心理学的理论概念问题,是指测验能够测 量到理论上的构想或特质的程度,即测验的结果是否能证实或解释某一理论的假设、术语或构想,解 释的程度如何。

⑵构想效度的评估方法: ①对测验本身的分析:

Ⅰ测验内容效度可以作为构思效度的证据

Ⅱ测验的内容一致性指标可以推断测验是测量单一特质还是多种特质 Ⅲ有时分析被试者对题目的反应特点也可以作为构思效度的证据。 ②测验间的相互比较:区分效度;因素分析法 ③效标效度的研究证明 ④实验法和观察法证实

效标效度:又称实证效度,反映的是测验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境下行为表现的有效性程度。被预测 的行为是检验效度的标准,简称效标。分为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两类。 ⑵效标效度的评估方法:①相关法②区分法③命中率法

影响因素:测验本身的因素;测验实施中的干扰因素(主试,被试);样本团体的性质;效度的性质

难度,指项目的难易程度。通常以通过率表示,即以答对或通过该题的人数百分比来表示: P= R/N×100% (P代表项目的难度,N代表群体被试者人数,R为答对或通过该项目的人数)

值越大,难度越低,P值越小,难度越高

计算方法:二分法计分P=(PH+PL)/2,非二分法的项目:P=X-/Xmax×100%

值越接近于0.50,区别力越高,即难度在0.50左右的试题比较合适,各题难度在0.50 ±0.2 之间。测验的难度直接依赖于组成测验的项目难度,如果被试样本具有代表性,对于中等难度的测验, 其测验总分应该接近常态分配。

项目区分度,也叫鉴别力,是指测验项目对被试的心理特性的区分能力。取值范围介于-1到+1 ?计算方法

⑴鉴别指数:D=PH-D为鉴别指数,PH为高分组在该项目上的通过率或得分率,PL为低分组在该项目

上的通过率或得分率。

⑵相关法

?区分度与难度的关系:一般来说,较难的项目对高水平的被试区分度高,较易的项目对水平低的 被试区分度高,中等难度的项目对中等水平的被试区分度高。

测验的用途分两类:显示和预测。 工作分析及步骤:

1.工作分析:对于选拔和预测功用的预测性测验,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所预测的行为活动作具体

分析,称为工作分析。

2.这种分析包括两个步骤:⑴工作分析⑵对特定概念下定义⑶确定测验的具体内容 测验题目的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

1.已出版的标准测验2.理论和专家的经验3.临床观察和记录

命题的一般原则1.内容方面要符合测验的目的 2.文字方面语句要简明扼要

3.理解方面不要使人误解 4.社会敏感性方面尽量避开

编制操作测验的四条原则:1、明确所要测量的目标,并将其操作化2、尽量选择真实性程度较高的的

项目3、指导语要简明扼要4、制定评分标准,确定计分方法。

试题的排列方式:1.并列直进式;2.混合螺旋式

主试的资格:知识结构、专业知识、职业道德(测验保密和控制使用,保护隐私)

选择测验需注意:1、必需适合测验的目的2、必须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测验前的准备及注意事项

测验的环境条件

实施程序:1、指导语:对被试的指导语;对主试的指导语 2、时限 3、(被试的误差:应试技巧、练习效应;动机与焦虑因素;反应定势)

测验结果的报告:不能绝对化,在解释测验分数时,从相近的团体、最匹配的情境中获得资料

第六章 咨询心理学

1. “向求助者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是罗杰斯关于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的核心内容。

2.心理咨询的限制性观点包括:咨询师的职责限制、时间上的限制、感情限制、咨询目标限制。 3.咨询时间应有所限定属于咨询师时间限制的内涵。

4.心理咨询的任务只是解决心理问题本身,不包括引发心理问题的具体事件。 5、咨询时间一般定为每次60分钟左右较好,两次咨询之间的时间间隔一般为一周。

6、心理咨询目标的确定,必须根据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性质、咨询的复杂程度、咨询师个人实际能力来决定,它不是任意的。内容:只能锁定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咨询效果的评估应事实求是。 7、精神分析理论由费洛伊德所创立。精神分析学说概括为:关于心理结构、关于人格结构、关于心理动力、关于心理发展、关于适应问题。

8、费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 9、潜意识是介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不属于精神分析的分区观点。

10、精神分析理论之所以被称为深层心理学,是由于其十分强调深层的无意识对人类心理的作用。 11、精神活动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属于精神分析理论的人格结构观点。

12、心理动力学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力比多是人的性本能,但不是心理发展的唯一动力。个

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促进心理发展,是费洛伊德心理动力观点的全部。

13、费洛伊德认为性心理的个体发展可分五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14、钟友斌提出“中国的精神分析”和“认识—领悟疗法”(即中国的精神分析疗法)。 15、巴甫洛夫和桑代克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先驱人物。

16、华生认为,行为可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 典型的环境决定论

17、行为治疗是使用实验确立的行为学习原则和方式,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过程,这个行为治疗的定

义是由沃皮首先提出来的。

18、心理咨询按性质分类:发展心理咨询、健康心理咨询。按咨询的规模分类:个体咨询、团体咨询。按咨询时程分类:短程咨询(1-3周以内)、中程心理咨询(1-3月以内)、长期心理咨询(3月以上)。 19、3岁以前婴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大威胁是安全感得不到满足。

20、儿童心理障碍多以行为障碍为主,如多动、缄默、多余动作、攻击或退缩行为等等。

21、儿童期的性心理咨询包括三个方面:性别认同、性冲动的困惑、性好奇。

22、少年期的性心理咨询包括四个方面:性道德、性法律、性心理和性医学知识、性心理知识 23、青年期、成年期的性心理咨询多集中在婚、恋和夫妻性生活方面。

24、影响老年性生活的心理因素:认知偏差、兴趣下降、性态度老化、对衰老的恐惧、人际关系问题。 25、对每一类性行为问题的严重程度,依据自我体验、行为表现、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和对社会功能

的影响程度,可分为三种:性行为失调、性行为障碍、性行为变态。

三级心理诊断技能知识点

第一节 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

一、表现出咨询人员应有的仪态:服装整齐、坐姿端正 、表情平和 (既不可板面孔,又不可喜笑颜开)保持正常的社交距离:1.5米左右;保持正常的咨询位置:不可直视对方眼睛可扫视对方眼神或表情。

二、简洁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

间接询问如:“我很希望知道,我在哪方面能向您提供帮助。”“您希望在哪方面得到我们的帮助?”直接逼问如:“您有什么问题,说吧!” “您找我们有什么事,说吧!” “怎么啦?有什么问题,说吧!” “出什么事啦,说吧!

三、简洁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后明确表明态度,向求助者说明是否能向其提供帮助。 在接待过程中要说明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在向求助者表明可以对他提供心理学帮助之后,应立即简要地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确保求助者了解什么的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如何进行,心理咨询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而不能解决什么问题等等。应当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协助”二字表明,咨询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求助者是否主动参与的态度和行动。另外还要说明,咨询是一个过程,有些问题不是一次两次的交谈就可以解决的,有时会有迂回曲折甚至反复,也有些问题甚至是难以完美解决的。还应向求助者说明求助者的权利和义务,并与求助者协商确定使用何种咨询方式。

?需要保密的内容

?求助者的个人资料 ?会谈的内容 ?心理测验资料

?保密例外

?求助者同意透露的信息 ?司法机关要求提供的信息

?针对咨询师的伦理和法律诉讼 ?法律规定的保密问题限制

?求助者对自身或他人造成即刻伤害或死亡威胁 ?求助者患有危急生命的传染病 四、初诊接待中应注意以下内容:

1.避免紧张情绪:对操作步骤熟练自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增加见习时间。 2.语言表达(避免使用方言),使用专业术语,应说明其内涵和外延。 3.反复说明保密原则:一旦由咨询人员泄密,求助者有诉诸法律的权利。

4.说明心理测量的功能的有限性

5.注意仪态:不吸烟,不许做多余的“下意识”动作。 五、确定谈话内容与范围的参照点

(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3)咨询师可以根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4)上级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下达的会谈目标 (5)会谈中若有一个以上内容,应分开处理。

六、确定提问方式:一般情况下,应使用开放式提问,不使用封闭式提问。但是特殊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半开放式提问(或称为限制性开放式提问)。有时为了确证某种现实是否存在也可以使用封闭式提问。

七、倾听:全神贯注地、倾心地听;不能随便打断求助者谈话;不随便插入自己的评价;注意谈话内容是否合理;及时把握关键点

八、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的技巧:

?释义:重复求助者话语中的主要内容,并顺便提出另一个问题。

?中断:在谈话中暂时休息一下,当求助者因情绪激动或思维混乱而喋喋不休时,不能强行让他停

止说话。

?情感反射:心理咨询师有意识的刺激一下求助者,使他把会谈转向某类问题。初次会谈尽量不使

用。

?引导:由目前的话题引向另一话题。 九、会谈时,咨询师只能持一种非批判性态度。理解是最中性化的和非评判性的 。

“理解”只说明对他的行为或情绪发生的规律或必然性有了肯定的看法,而对其社会效果和其他后果仍是一种保留态度。 十、对谈话内容进行区分和鉴别

1、程度上的区别:区分情绪(或想法)与行为 2、内容的真伪

3、描述准确(是压抑还是心烦?) 4、内容要具体(例如失眠的详情) 5、无关紧要问题的取舍 十一、会谈的种类:

?摄入性会谈:通过会谈了解病史,了解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和家庭状况等; ?鉴别性会谈:通过会谈和观察确定使用说明测验和鉴别措施;

?治疗性会谈:即针对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所进行的会谈,往往是心理治疗的一种; ?咨询性会谈:会谈涉及的往往不是病人而是健康人的某些问题;

?应急性或叫做危机性会谈:当患者或当事人发生意外时,心理咨询师用会谈法给以帮助的情况,都列入这一类会谈。

十二、不恰当提问的消极作用:

?造成依赖。 ?责任转移。

?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 ?产生不准确的信息。 ?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

?影响交谈中必要的概括与说明。

十三、凯利提出的不恰当的提问方式: ?“为什么”:暗示求助者是错误的 ?多重选择性提问:获得的信息受限制 ?多重提问:使求助者不知所措 ?修饰性反问:对求助者毫无益处 ?责备性问题:产生威胁感引起防卫

?解释性问题:心理咨询师的提问只是表达自己的看法,而非推动求助者的自我探索 十四、选择会谈内容应把握的原则

?可接受: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 ?有效:

?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 ?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 ?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 ?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

?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

?积极: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 十五、摄入性谈话注意点:

1.态度必须保持中性。在接待、提问、倾听的过程中,态度必须保持中性,咨询师面部表情、提

问语调、动作不可表达出对谈话内容的兴趣。 2.提问中避免失误。

3.除了提问和引导性话语,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4.不能以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谈话内容。 5.在摄入性谈话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结论。

6.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语,以免引起误解。 十六、正确使用心理测验:

?向求助者说明选用量表对确诊的意义并征得其同意。 ?依据求助者心理问题性质,选择恰当心理测验项目。

初诊接待中,咨询人员先通过摄入性会谈法,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初步理解和判断,之后,为确定和判断的可靠性,再选择相应的问卷或量表做进一步探索。

?测量结果如果与临床观察、谈话法的结论相左,不可轻信任何一方。必须重新进行谈话,而后再

进行测评。

?依据求助者的心理问题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项目

?寻找原因,应激及生活事件:LES/社会支持/应对方式 ?人格与行为倾向:EPQ/16PF

?评估临床症状:SCL-90/SAS/SDS/MMPI

?不得乱用心理测验

?不得使用“地毯式轰炸”方式实施心理测验

十七、搜集整理相关资料

(一)一般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生活状况、婚姻家庭、工作记录、社会交往、娱乐活动、自我描述、个人内在世界重要特点、对未来的看法等。 (二)、成长史资料

(1)婴幼儿期:出生情况、母亲身体、是否顺产等

(2)童年生活:发育情况、有无重大事件、身体是否有病、父母感情是否和谐、童年教养方式、学

校教育情况、有无退缩或攻击

(3)少年生活:有无挫折、最骄傲最羞耻的事、性萌动对待、有无重病、有成人有无不愉快、与同

伴关系、游戏情况等

(4)青年期:最崇拜的人、爱情生活(有无失恋)、最爱看的书、有无学习挫折就业挫折婚姻挫折、

最好的朋友状况

(5)成长中重大转化以及现在对它的评价 (三)对目前状况的资料整理

(1)精神状态:①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思维状态②情绪情感表现

③意志行为(自控能力、言行一致等)④人格完整性、相对稳定性

(2)身体状态 ①躯体异常感觉②近期体检报告

(3)社会功能 ①工作动机、考勤状态 ②社会交往状况 ③工作、生活质量、效率

(四)按资料的性质进行分类整理,可能使咨询人员更容易判断不同资料之间的纵向逻辑关系。 十八、对临床资料的归类、解释与验证

心理咨询师处理庞杂资料时,首先考虑与处置方案和治疗有密切关联的资料,除此还应找出偏离正常标准的行为表现,而后抓住偏离标准的行为表现去考虑问题。再有就是和咨询师与心理学家的个人看法有关,那就是抓住那些“显眼和突出”的事件,围绕它去对临床资料归类解释。 不管从那方面入手去归纳和解释资料都有一个先决条件 -----资料的可靠性 1)验证的方法:补充提问;问卷和心理测验;比较有关某一问题资料的不同来源 2)赋予某种资料一定意义时的思路:就事论事;相关分析;分析迹象 3、影响资料可靠性的因素:

(1)暗示:过分随意的交谈,咨询师的倾向性形成暗示,使资料失真 (2)早期影响:同一咨询机构,先前咨询者对后继咨询者的影响 (3)求助者的处境和人格特点

十九、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的资料

?对那些曾经有过咨询经历的求助者要说明详细了解既往史的重要性,以免求助者主观上认为哪些

重要、哪些不重要而忽略有价值的细节。 ? 在咨询(或治疗)过程中,失误是难免的。

第二节 初步诊断

一、收集资料的途径1、主诉;2、家属报告;3、摄入性会谈;4、临床观察;5、心理测验;6、作品

分析;7、其他

二、确定造成求助者问题的关键点:

(1)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 (2)存在各种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 (3)在临床诊断中寻找关键点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能。

(4)必须认真对待资料来源可靠性和资料的真实性,未经验证的资料不能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 (5)资料的分析不能有主观随意性,要符合客观逻辑。 三、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

1.病与非病三原则:

(1)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 (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 2.典型意义的特异行为

3.求医行为:神经症表现出强烈的求治愿望,主动求医;“重性精神病”很少主动求医。 4.“自知力”:“神经症”对症状有自知力,神经症儿童反复向家长诉说“难受”;“重性精神病”没有自

知力。

四、心理咨询人员对资料整理分析之后,必须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和行为为题的严重程度和归类诊断

方面,形成大致的判断,这称之为初步印象。

1.使用“心理健康水平评估的十项指标”,对求助者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衡量 。(健康心理学) 2.选择有效的测评工具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量化的系统评估。

3.对某些含混的临床表现进行鉴别诊断,初步区分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注意事项:1、避免“贴标签”2、难以诊断的力争会诊

五、一般/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

?分析求助者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

?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和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 ?分析求助者的内心冲突类型,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 ?分析求助者情绪是否泛化

?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持续时间,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影响程度 ?形成初步诊断

六、提出心理评估报告

?临床资料的核实:一般使用调查法

?评估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状态。

?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的分析。

?所谓评估实际上就是要求心理咨询师确定求助者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的哪方面出了问题,其表现程度如何,引发问题的关键点和原因是什么。

三级心理咨询技能知识点

一、和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

2、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受到咨询师与求助者的双重影响。就求助者而言,其咨询动机、合作态度、期望程度、自我觉察水平、行为方式以及对咨询师的反应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咨询关系。就咨询师而言,其咨询态度对咨询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 3、正确的咨询态度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重要基础。

4、建立良好关系的途径与方法是: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

(1)尊重,意味着把求助者作为有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生活追求和独特性与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对待。尊重应当体现为对求助者现状、价值观、人格和权益的接纳、关注和爱护。

尊重求助者,其意义在于可以给求助者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使其最大程度地表达自己;可使求助者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同时唤起求助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以成为对方的模仿的榜样,起到开发潜能的作用。

恰当地表达尊重,需要理解一下几点:

?尊重意味着完整接纳:“完整的接纳”即尊重,意味着接纳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而不是仅接受求

助者的光明面,排斥其消极面。尊重也意味着接纳一个价值观和自己不同甚至差距很大的求助者,并与之平等交流。 ?尊重意味着一视同仁 ?尊重意味着以礼待人 ?尊重意味着信任对方 ?尊重意味着保护隐私 ?尊重应以真诚为基础

(2)热情:与尊重相比和求助者的距离更近些,仅有尊重没有热情---公事公办之感。表现:

?求助者初次来访时 适当询问,表达关切 ?注意倾听求助者的叙述 ?耐心、认真、不厌其烦

?咨询结束时,让求助者感到温暖

(3)真诚:以“真正的我”出现没有防御式伪装,不把自己藏在专业角色后面,不带假面具、不是在扮演角色或例行公事、而是表里一致、真实可信地置身于与求助者的关系之中。真诚在咨询活动中

的意义:一方面为求助者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氛围,无所顾忌,感到被接纳被保护;另一方面为求助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使其发现和认识真正的自己,促进改变。

在表达真诚时需要注意一下问题: ?真诚不等于说实话 ?真诚应该实事求是 ?真诚不是自我发泄 ?真诚应该适度

?真诚还体现在非言语的交流上 ?表达真诚应考虑时间因素 ?真诚体现在咨询师的坦诚上

(4)共情:被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家认为是影响咨询进程和效果的最关键的咨询特质。罗杰斯认为共情是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包括三个方面:

a)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

b)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其经历人格之间的关系更好的理解问题的实质 c)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正确使用共情

1、咨询师从求助者而不是自己的角度来看待求助者及其存在的问题。 2、设身处地的理解。

3、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 4、把握时机,共情应适度。

5、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 6、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

7、表达共同应考虑到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8、应验证自己与求助者是否产生共情。

(5)积极关注:对求助者的言行的积极面予以关注,使其拥有正向价值观

积极、辩证的看待求助者,帮助求助者积极、辩证的看待自己。避免盲目乐观,反对过分消极、立足实事求是 二、确定咨询目标

(一)、全面掌握有关资料 列出全部问题

(1)who 最重要; what when where why which how

(2)因人而宜,确定会谈方式要考虑以下因素:年龄特征;性格特征;问题特征;文化特征 (3)为深入了解求助者可以参照如下思路 ?明确求助者想解决的问题 ?进一步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

?通过求助者言行的反应澄清求助者的真实想法 ?深入探询求助者问题的深层原因 (二)、选择优先解决的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dk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