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讲课稿111

更新时间:2023-11-16 16:3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古代文学》

目 录

第一编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部分 .............. 13

第一章 先秦文学总论 ............................................ 13 第一节 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 .................................... 13 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 .................................... 15 第二章 神话 ............................................................... 16 第一节 神话的产生及其价值 ..................................... 16 第二节 中国古代主要神话 ......................................... 17 第三节 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与演变 ......................... 18 第三章 《诗经》 ......................................................... 19 第一节 《诗经》概说 ................................................. 19 第二节 《诗经》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 ................. 20 第三节《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 23 第四章 史家之文 ...................................................... 25 第一节 《尚书》、《逸周书》 ..................................... 26 第二节 《春秋》 ....................................................... 26 第三节 《国语》 ......................................................... 27 第四节 《左传》 ......................................................... 28 第五节 《战国策》 ................................................... 29 第六节 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 ................................ 31 第五章、诸子之文 ....................................................... 32 第一节 《论语》、《墨子》 ........................................ 33

第二节 《老子》、《庄子》 ........................................ 34 第三节 《孟子》、《荀子》 ........................................ 37 第四节 《韩非子》、《吕氏春秋》 ............................ 40 第五节 《晏子春秋》及其他 .................................... 41 第六章“楚辞”与屈原 ............................................... 42 第一节 楚文化与“楚辞” ........................................ 42 第二节 屈原和《离骚》 ............................................ 43 第三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 ............................................ 46 第四节 屈原及其作品的影响 .................................... 48 第七章 秦汉文学总论 .................................................. 49 第八章 秦统一后的文学............................................. 52 第一节 秦文学的历史土壤及特征 ............................ 52 第二节 刻石之文 ........................................................ 52 第三节 诏令奏议之文 ................................................. 53 第九章 汉代论说散文与史传散文 ........................... 53 第一节 汉代论说散文发展概说 ............................... 53 第二节 司马迁和《史记》 ....................................... 57 第三节 班固与《汉书》 ............................................. 64 第十章 汉代赋体文学 ............................................... 66 第三节 赋体名称的来源 ........................................... 66 第四节 汉初骚体赋及其流变 ................................... 68 第五节 汉代散体赋 ........ ........................................ 68

第六节 赋的抒情化与小品化 ................................. 72 第七节 第十一章 汉代乐府民歌与文人诗歌 ....... 73 第八节 汉乐府民歌 ................................................. 73 第九节 汉代文人诗歌 ............................................. 76 第十节 《古诗十九首》 ......................................... 77

第一编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部分

第一章 先秦文学总论

授课时数:1 教学目的和任务: 了解先秦文学的总体风貌。 教学重点和难点:

先秦的概念、先秦文学特征。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章 先秦文学总论

“先秦”的概念:

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先秦”是指秦统一中国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狭义的“先秦”,主要是指春

秋战国时期。原始口头文学是中国文学史的开端,它包括原始歌谣和神话。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则是诗歌和散文。诗歌主要包括《诗经》和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散文主要包括史家之文和诸子之文。史家之文主要有《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子之文主要有《论语》、《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散文都是不同体裁的实用文,但由于其中一部分写得相当活泼很有文采,所以被后世当作文学作品传播。

从思想和艺术传统来看,先秦文学具有以下四个传统:

1、发愤著书的传统; 2、忧国忧民的传统; 3、放言无惮的传统; 4、深于取象的传统。

学习本章要求掌握:

1、先秦文学的发展概况。

2、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 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

一、原始歌谣:

艺术起源于劳动。原始人类在简单而又繁重的集体劳动过程中,为了协调动作、减轻疲劳、提高效率而发出的一种有节奏的呼喊声,这就是劳动号子,它孕育着诗歌的胚胎,是构成原始诗歌的重要条件。 原始歌谣是原始人的集体口头创作,没有文字记录下来,靠口耳相传,所以流存下来的极少。在现存的典籍中尚可发现少数质朴的歌谣,比较接近原始的形态。 1.《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zhú ròu古肉字,谓追逐禽兽。宍,\肉\之俗字。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故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之谓也。\

这是一首远古民歌,反映了原始社会狩猎的生活。《弹歌》选自《吴越春秋》,东汉赵晔编写。据《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末年越国的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这首民歌。当时是唱是诵,无从考证,但后人还是将词记录了下来。 原始社会,先民们以狩猎为生。由于生产能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狩猎的手段也极为落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工具慢慢地也有了改进。弓弹(也叫弹弓)出现以后,既可以射鸟,又可以射兽,生产能力水平有所提高。

《弹歌》这首民歌,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弹\生产制造的过程和\弹\的用途,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用\弹\来猎取食物的喜悦心情。 \断竹,续竹\,是歌咏\弹\的生产制作过程。这就是先将竹竿截断,然后用弦将截断的竹竿连接两头制成弹弓。这样,\弹\的制作完成了。一副\弹\便摆在了我们面前,虽

是简单、粗糙的,但却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才智,也表明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有了\弹\,一场狩猎活动开始了:\飞土,逐肉\。一颗颗弹丸从弹弓中射出,击中了一只只猎物,人们欢乐地追逐着,满载而归。\飞土\,是指将泥制的弹丸射出。\逐肉\是说猎手们追赶被击伤的鸟兽之类的猎物。 这首民歌简短、质朴,诗句整齐,有和谐的韵律,是原始时代狩猎生活的真实反映。

解释

断竹-砍伐竹子;

继竹---用砍伐的竹子来制作弹弓; 飞土-用制作的弹弓装上土丸,进行射击; 逐肉---射击鸟兽获得食物。 2.《伊耆氏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古帝号,即 神农 ,一说即 帝尧 。《礼记·郊特牲》:“ 伊耆氏 始为蜡。” 郑玄 注:“ 伊耆氏 ,古天子号也。”

.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开始出现了原始农业,随之而来也就有了为农业进行祝祷的宗教祭祀活动。这首《伊yī耆qí氏蜡辞》便是一个叫伊耆氏(有说即神农氏)的部落首领“腊祭”时的祝辞。“蜡辞”即“腊辞”。蜡辞:周代十二月蜡(腊)祭祝愿之辞,古人每年十二月祭祀百神,感谢众神灵一年来对农作物的福佑并为来年的丰收祈福,称作“腊祭”。由于我国社会长期停滞在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阶段,腊祭的习俗至今还在我国农村的一些地方保留着。

这是一首古老的农事祭歌,属于中国远古时期的歌谣。《礼记·郊特牲》所载伊耆氏时代的《蜡辞》,是一首具有明显咒语性质、带有浓厚巫术色彩的祝辞。《礼记·郊特牲》中《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相传为伊耆氏时代的作品。伊耆氏,即神农氏,一说指帝尧。蜡,

是古代一种祭礼的名称。周代在12月举行祭祀百神之礼,称为蜡礼,蜡礼上所用的祷辞,即称蜡辞。从这首短歌命令的口吻看,实际是对自然的“咒语”。 大水泛滥,土地被淹没,昆虫成灾,草木荒芜,眼看收获无望,在原始宗教意识的支配下,原始人企图靠着这种有韵律的语言,来指挥自然,改变自然,使它服从自己的愿望。

它集中反映了原始先民面对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动物灾害、植物灾害等众多自然灾害侵袭时的复杂矛盾心理状态。四句诗,句句既是祈求,也是命令;既是祝愿,也是诅咒。全诗既反映了原始先民饱受自然灾害侵袭的深重苦难,也反映了他们相信利用巫术咒语能够消除自然灾害的乐观心理。 强烈期望自然顺逐人意的祭歌里,仍然会让我们想起早期社会中那种人和自然温情相处的景象。但是,祭歌背后的信息,告诉我们那时的人和自然也有不和谐。因为在人只能通过宗教手段,向自然发出“命令式”祈愿的时候,这间接暗示,自然力在人力面

前的强大,不可控制,人改造自然手段的贫乏。那时的人们无法像现在这样大规模干预自然环境。我相信,先人们并不是不愿意改造环境,而是他们想改造环境却没有手段,无奈之下,他们只能用宗教形式来向自然祈求和谐!

这篇祝辞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分别从土、水、昆虫、草木四个方面提出祝愿,每一句正好说着一个方面。

先说“土”,希望“土反其宅”。“反”,同“返”;“宅”,居住的地方,这里指原地。全句说,土返回它的原地,是希望田土不流失的意思。一说是祈求用于蓄水与障水的堤防安稳、牢固的意思。

次说“水”,希望“水归其壑”。“壑”,这里指洼地。全句说,水流向它的洼地,是希望水流不要泛滥成灾的意思。

再次说“昆虫”,希望“昆虫毋作”。“昆虫”,指螟、蝗等农作物的害虫;“毋”,不要;

“作”,兴起。这一句是希望昆虫不生,免除虫灾。

最后说“草木”,希望“草木归其泽”。“草木”指危害庄稼的稗草、荆榛等植物。这一句希望草木返回它们的沼泽地带,不再危害庄稼。

所举土、水、昆虫、草木四物,与农业生产的好坏关系至为密切。原始部落生产力低下,对于这四物的灾害难以控制,但又觉得非要控制不可。这种矛盾心理就体现在虔诚庄严的“蜡辞”形式中。四句诗,句句都是愿望,又都是命令;既都是祝辞,又都是咒语。一种原始人心灵深处的动荡、不平衡,通过这四句歌谣被表达了出来。阅读这首祝辞,读者的眼前仿佛闪现出一群原始人,他们正在旷野之中举行庄严肃穆的祝祷仪式。当读者设身处地、神思飞越地逐一念起这一句又一句的祝辞时,在心灵深处似乎也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祖先当年有过的那种动荡和不平衡的感情,并由此获得了艺术美的享受。

2.这是一首原始人类的狩猎之歌,寥寥八字,再现了伐竹、制弓、发丸、逐兽等连续的射猎活动。这说明原始诗歌在内容方面的一个鲜明特点,那就是以劳动为主题。再如《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是一篇年终为祷祝丰年而举行祭祀百神活动的祭辞,代表了原始诗歌在内容上的又一特点,即带有原始宗教意识。当时人们相信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看不见的联系和影响,可以用某种幻想的手段如祭祀、巫术、咒语等去驾驭自然界。这四句蜡辞,以希望和命令的语气,喝令土神、水神、昆虫神、草木神等都回到自己的“领地”去,不许危害人类。这篇蜡辞显示了原始人类挥斥自然的宏大气派,表达了他们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理想。 在艺术形式上,这两篇原始诗歌篇幅短小,语句短促,节奏鲜明,诗体为二言一拍或以二言为主。

译文

风沙不要作恶,泥土返回它的原处。 河水不要泛滥,回到它的沟壑。 昆虫不要繁殖成灾。

野草丛木回到沼泽中去,不要生长在农田里。 注释

蜡: zhà,通“腊”,古代祭祀名,周朝年终大祭万物。 反: 通“返”。

宅: 住地,指原来的地方。 泽: 水草地、沼泽地。 作: 兴起。 耆: qǐ

这首上古歌谣《蜡辞》选自《礼记·郊特牲》,伊耆氏,就是神农氏,是掌管祭祀的官吏。 3.《吕氏春秋·古乐篇》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可以看出原始歌谣具有歌、舞、乐三位一体的混合形态的艺术形式。

《吕氏春秋》:

是秦相吕不韦召集诸门客集体编纂的一部著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纪、览、论。“纪”按春夏秋冬十二个月分为十二纪,如春分三纪,孟春、仲春、季春。每纪包括五篇文章,总共60篇。“览”按照内容分为八览,每览八篇,八八六十四篇(第一览有始览缺一篇,现有63篇)。“论”也是按内容分为六论,每论六篇,六六三十六篇。还有一篇序意,即全书的序言(今本已残缺),放在十二纪后边。总括起来《吕氏春秋》全书共160篇,结构完整,自成体系。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

二、神话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及社会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艺术创作。{详见第二章} 三.殷商甲骨卜辞、《易经》卦、爻辞和商周彝器铭文,是书面文学萌芽时期代表作品。 (注释:甲骨卜辞 我国现存最古可识并用于文献记录的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它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占卜记录,其中也有少量记事文字。殷人迷信鬼神,凡事占卜。占卜涉及狩猎、农业、祭祀和战争等。卜辞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散文片段。) (注释:《易经》中的卦、爻辞。卦辞是解释卦义的辞,爻是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一”为阳爻,“一一”为阴爻。卦辞是《易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告人事吉凶祸福。卦、爻辞记载了巫史卜筮所积累的经验,反映了比甲骨卜辞更宽广的社会内容,特别是爻辞中含有一些富于文学意味的片断。)

(注释:彝器铭文,是刻在盛酒的器具或祭器上的文字,在传世的数千件商代和周初的有铭彝器中,保留了较早的史家记事文字,这些铭文可以说是史家散文的源头。) 四、诗歌和散文是先秦文学作品的主要样式。 诗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详见第三章) 以屈原为代表作家的“楚辞”,是继《诗经》之后中国诗歌史上另一座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这种由诗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详见第六章) 散文:《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大体上是春秋以前历史史官所收藏的官府要件和论文选编。《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历史散文著作,标志着史家之文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战国策》是一部“亦史亦文”的著作,其文学性相当高,在历史散文的发展上达到了新的高峰。

与史家之文同时蓬勃发展的是诸子之文,当时最有影响的是儒、墨、道、法家。他们的作品阐述自己学派的哲学和政治主张,以论说为主。代表作品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和《韩非子》。诸子散文发展大体经历了语录体、对话论辩体与鸿篇巨制的专题论文三个阶段。 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 一.发愤著书的传统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因为“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作者遭受困顿,心中郁闷不平,故通过创作来抒情言志,表达愤懑不平之情。司马迁概括了先秦各家发愤著书的传统,同时也是他创作《史记》的动机。唐宋古文运动时,韩愈提出“不平则鸣”,欧阳修提出“诗穷后工”,都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 二、忧国忧民的传统

儒、墨两家,在战国时代,并称“显学”。它们之所以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信奉其学说主张,与他们关心民瘼,体察民间疾苦的政治主张相关。孟子反对霸道,主张“发政施仁”,给人民以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糊口,安居乐业,在一定程度上能为民请命,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墨子的“非乐”、“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也多半是从“万民之利”出发,其“忧民之忧”与儒者孟子亦颇相似。诗人屈原之“存君兴国”,也是忧国忧民。所以,“忧国忧民”始终是文学所要表达的主题。 三、放言无惮的传统

鲁迅《摩罗诗力说》称屈原《离骚》、《天问》,能够“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先秦之作大抵有此特点。就连“温柔敦厚”的《诗经》也有许多直言不不讳的作品。诸子著书立言,更是放惮直言,无所顾忌。孟子斥责暴君为“残贼之人”,庄子讥刺诸侯为“窃国”之盗,都是显例。

战国时代,言论比较自由,作家往往自然直率、畅所欲言。这是先秦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司马迁继承这个传统,创作了不朽巨著《史记》。但是《史记》一书,曾被后代帝王称为“微文刺讥,贬损当世”。有人甚至指责它为“谤书。”可见在天下一统、文化专制时期,这样的传统确实难乎为继。由此看来,先秦文学这一优良传统,是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代的。 四、深于比兴、深于取象 所谓“深于比兴”、“深于取象”,大抵是指善用比喻,多用寓言,使文章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这的确是先秦文学的一个明显特征。这是清人章学诚概括的,章学诚列举了《诗》、《骚》、《庄子》、《列子》和《战国策》等作品为例证明,其

猎之歌,寥寥八字,再现了伐竹、制弓、发丸、逐兽等连续的射猎活动。这说明原始诗歌在内容方面的一个鲜明特点,那就是以劳动为主题。再如《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

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是一篇年终为祷祝丰年而举行祭祀百神活动的祭辞,代表了原始诗歌在内容上的又一特点,即带有原始宗教意识。当时人们相信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看不见的联系和影响,可以用某种幻想的手段如祭祀、巫术、咒语等去驾驭自然界。这四句蜡辞,以希望和命令的语气,喝令土神、水神、昆虫神、草木神等都回到自己的“领地”去,不许危害人类。这篇蜡辞显示了原始人类挥斥自然的宏大气派,表达了他们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理想。 在艺术形式上,这两篇原始诗歌篇幅短小,语句短促,节奏鲜明,诗体为二言一拍或以二言为主。此外,从《吕氏春秋·古乐篇》所记载的葛天氏“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演唱情景,还可以看出原始歌谣具有歌、舞、乐三位一体的混合形态的艺术形式。 二、神话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及社会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艺术创作。{详见第二章} 三.殷商甲骨卜辞、《易经》卦、爻辞和商周彝器铭文,是书面文学萌芽时期代表作品。 (注释:甲骨卜辞 我国现存最古可识并用于文献记录的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它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占卜记录,其中也有少量记事文字。殷人迷信鬼神,凡事占卜。占卜涉及狩猎、农业、祭祀和战争等。卜辞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散文片段。) (注释:《易经》中的卦、爻辞。卦辞是解释卦义的辞,爻是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一”为阳爻,“一一”为阴爻。卦辞是《易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告人事吉.....................................凶祸福。卦、爻辞记载了巫史卜筮所积累的经验,反映了比甲骨卜辞更宽广的社会....................................内容,特别是爻辞中含有一些富于文学意味的片断。)........................ (注释:彝器铭文,是刻在盛酒的器具或祭器上的文字,在传世的数千件商代和...................................周初的有铭彝器中,保留了较早的史家记事文字,这些铭文可以说是史家散文的源....................................头。)... 四、诗歌和散文是先秦文学作品的主要样式。 诗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详见第三章) 以屈原为代表作家的“楚辞”,是继《诗经》之后中国诗歌史上另一座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这种由诗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详见第六章) 散文:《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大体上是春秋以前历史史官所收藏的官府要件和论文选编。《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 15

部国别史。《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历史散文著作,标志着史家之文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战国策》是一部“亦史亦文”的著作,其文学性相当高,在历史散文的发展上达到了新的高峰。

与史家之文同时蓬勃发展的是诸子之文,当时最有影响的是儒、墨、道、法家。他们的作品阐述自己学派的哲学和政治主张,以论说为主。代表作品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和《韩非子》。诸子散文发展大体经历了语录体、对话论辩体与鸿篇巨制的专题论文三个阶段。 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 一.发愤著书的传统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因为“此

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作者遭受困顿,心中郁闷不平,故通过创作来抒情言志,表达愤懑不平之情。司马迁概括了先秦各家发愤著书的传统,同时也是他创作《史记》的动机。唐宋古文运动时,韩愈提出“不平则鸣”,欧阳修提出“诗穷后工”,都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 二、忧国忧民的传统

儒、墨两家,在战国时代,并称“显学”。它们之所以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信奉其学说主张,与他们关心民瘼,体察民间疾苦的政治主张相关。孟子反对霸道,主张“发政施仁”,给人民以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糊口,安居乐业,在一定程度上能为民请命,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墨子的“非乐”、“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也多半是从“万民之利”出发,其“忧民之忧”与儒者孟子亦颇相似。诗人屈原之“存君兴国”,也是忧国忧民。所以,“忧国忧民”始终是文学所要表达的主题。 三、放言无惮的传统

鲁迅《摩罗诗力说》称屈原《离骚》、《天问》,能够“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先秦之作大抵有此特点。就连“温柔敦厚”的《诗经》也有许多直言不不讳的作品。诸子著书立言,更是放惮直言,无所顾忌。孟子斥责暴君为“残贼之人”,庄子讥刺诸侯为“窃国”之盗,都是显例。

战国时代,言论比较自由,作家往往自然直率、畅所欲言。这是先秦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司马迁继承这个传统,创作了不朽巨著《史记》。但是《史记》一书,曾被后代帝王称为“微文刺讥,贬损当世”。有人甚至指责它为“谤书。”可见在天下一统、文化专制时期,这样的传统确实难乎为继。由此看来,先秦文学这一优良传统,是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代的。 四、深于比兴、深于取象 所谓“深于比兴”、“深于取象”,大抵是指善用比喻,多用寓言,使文章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这的确是先秦文学的一个明显特征。这是清人章学诚概括的,章学诚列举了《诗》、《骚》、《庄子》、《列子》和《战国策》等作品为例证明,其实,先秦之文,如儒、墨、名、法各家著作,无不具有这样的特征。

章节名称:第二章 神话 授课时数:4

教学目的和任务:

了解神话的产生、主要内容和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神话的分类及其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与西方古代神话的比较。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二章 神话

神话是富于想象力的古代人民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口头创作的神异故事。它是古代人民通过幻想对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曲折反映和超现实的形象描述,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它是古代人民运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艺术结晶。 第一节 神话的产生及其价值

一、什么是神话? 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神话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神话包括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以神魔鬼怪为内容的传说、故事、笔记、小说等。狭义的神话专指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古代神话,是原始社会出现的另一种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它是原始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解释,它用

虚幻的想象和夸张手法,采取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来反映人民战胜自然的愿望。 二、神话产生的条件:

1、原始社会落后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知识水平极为低下,这是神话产生的特定历史条件。2、神灵观念的产生,这是孕育神话的胚胎。3、解释自然、战胜自然的功利目的和审美意识。4、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特别是想象的发展,使原始人类能够不自觉地运用原始的形象思维创造神话。 神话的价值:认识价值; 审美价值; 艺术借鉴 第二节 中国古代主要神话 一 .我国神话的保存及流传情况

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由于是集体口头创作,用文字记录下来较晚,并且缺乏系统记载神话的专门典籍,所以系统完整的神话保存下来较少。收录神话较多的古籍主要有:《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等。 [注:《山海经》我国一部最古的地理书,主要记载古代传说中的地理知识,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秦汉间又有附益。现有晋郭璞注本,全书共18卷,约3万多字。书中记述各地山川、道理、部族、物产、民俗等情况,多涉及异物灵怪,是“神怪之渊薮”,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宝库。 《淮南子》由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宾客集体编写,全书共21卷,其用意在阐明政教伦理,但旁涉众多奇物异类和神灵鬼怪,因而保存了许多神话传说。如《览冥训》中的“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天文训》中的“共工怒触不周山”。 《列子》旧题周列御寇撰。今传《列子》八篇,是魏晋时人采摘诸书荟萃而成,此书非真正的先秦古籍,其哲学价值不大,但书中保存了先秦遗闻、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颇有文学价值。较为著名的神话有《汤问篇》中的“愚公移山”;《黄帝篇》中的“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二、神话内容的分类:

1、自然神话:有关解释日月星辰、风云雷电、鸟兽草木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物的神话。如有关太阳来历、行踪和活动的神话。据《山海经·大荒南经》说,在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个女子羲和,是东方天帝帝俊的妻子,她生了十个孩子,也就是十个太阳。这十个太阳住在大海中央的一棵名叫“扶桑”的大桑树上。十个太阳轮流值班。但有一次,十日并出,大地庄稼、草木都被烧焦了,尧命羿射杀九个太阳。又据《九歌·东君》、《离骚》、《淮南子·天文训》对太阳行程描述,大致情形是:太阳乘着六条龙牵引的天车,有一个名叫羲和的御者驾驭,每天清晨从沸腾的山谷出发,在咸池洗澡,用神树扶桑拂去身上的尘埃,又以北斗星作勺子饮酒,再往西走,经过悲泉,到达崦嵫山下,羲和回车休整,而火球似的太阳就滚进蒙水深处的虞渊休息。

2、创世神话:对于世界形成和人类起源的探索,构成了创世神话的基本主题。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等

3、英雄神话:有关同自然力和权威进行抗争的神话。如后羿射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刑天断首等。

4、传奇神话:有关民族来源、祖先诞生、氏族部落战争和部族中能人、首领等人类社会生活方面的神话。如共工怒触不周山、黄帝征蚩尤、黄炎战阪泉等。 第三节 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与演变 一、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 中国古代神话由于历史的、地理的、民族的种种原因,以致零星散乱。现存者既无鸿篇巨制,也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只是一些较短的篇章或片断。但尽管有这样一些局限,其特色仍不可掩,自具鲜明的民族特色:㈠紧紧围绕人的生存主题,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㈡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激斗志、神异能力和英雄气概;㈢熔铸了浓烈了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二、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从总体上看,中国古代神话最显著的演变结果便是它的历史化、寓言化和宗教化。

历史化是中国古代神话演变的最突出表现。由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轻视、贬斥神话,并且着意加以改造,把“神”人化,把神奇怪诞的传说做出一番看似合理的诠释,使之化为历史,载入简册。如解释“黄帝三百年”为“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解释“黄帝四面”为“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等等,都是对神话作历史化改造的实例。

神话本来就含有一定哲理,后世的某些思想家为了宣扬自己的学说,从神话的宝库中选取自己需要的部分,自觉地进行艺术加工,便把它改造为寄托思想的寓言,在形象的故事中包寓某种哲理,于是神话被寓言化了。中国古代神话的寓言化,主要反映在先秦诸子著作中,特别是庄子,堪称改造神话为寓言的高手。 神话与原始宗教都是原始思维的产物。神话中的“神”,本来就是先民信仰与崇拜的对象,而神话借助想象以征服和支配自然力,也与原始宗教借助巫术控制自然同出一源。神话中含有宗教的因素,故易为宗教所利用。神话流为仙话,是神话宗教化的主要表现。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西王母神话和月亮神话逐渐演变为仙话,就是最为典型的实例。 四、神话对文学的影响: 神话是文学艺术的渊源。首先,神话中乐观进取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征服自然的气概,对后世文人及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次,神话是我国非写实文学的源头。想象、夸张、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成为非写实文学的基本特质。第三,神话是我国古代文学素材和文学形象的宝库。 精读作品篇目 后羿射日(《淮南子·本经训》)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 鲧禹治水(《山海经·海内经》)

第三章 《诗经》

授课时数:11

教学目的和任务:

全面了解掌握《诗经》的内容分类、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诗经》的艺术特点,风雅精神,诗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与《荷马史诗》比较。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作为我国诗歌传统的起点和源头,《诗经》以其伟大的文学成就彪炳史册。《诗经》是先秦文学中的重点之一。 第一节 《诗经》概说

1、释名:《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战国时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但并未视为经典,汉置“五经”博土,《诗》于是才被官方推崇为儒家的经典之一,所以称为《诗经》。 2、《诗经》的篇数为305篇,不包括有目无辞的6篇“笙诗”,它是一部为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

3、《诗经》的收集和编订。《诗经》的编集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采诗、献诗、删诗之说。

[注:采诗说:认为西周王朝依古制每年春秋两季派出采诗官员到各地去采集民歌,以了解民情,“观风俗,知得失。”

献诗说:认为是天子为“听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恶”而命诸侯百官献诗。 删诗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提出来的,认为《诗经》305篇是孔子以礼义为标准,从三千多篇古诗中删定编集起来的,此说不可信,因为在孔子出生以前,各国通行的乐歌集,大体已是三百篇之数]

4、《诗经》的分类及风、雅、颂的含义。

《诗经》主要依据音乐特点作为标准来分类,即风、雅、颂三类。“风”也称“国风”,“国”犹“方”,指地域;“风”是地方民间音乐曲调的意思。“国风”包括周南、召(shao)南、邶(bei)风、鄘(yonq)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kuai)风、曹风、豳(bin)风等15个地区的乐歌,共160篇。“雅”,正也,即标准音,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包括“小雅”和“大雅”两部分。“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105篇。“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5、《诗经》作品产生的年代和地域。《诗经》305篇产生的确切年代,现已很

难一一考定,但可大致论定其创作时期是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从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前后大约500年间。《诗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这在名称上便有比较明确的标识。它产生的地域是以北方的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南扩展到了江汉流域。地域相当广阔。 6、《诗经》的作者:《诗经》只有少量篇目提及作者,大部分篇目的作者难以确考。《毛诗序》虽提及某诗的作者、实不可信。从采诗说、献诗说来看,这些诗篇可能经过周王朝各代王官、乐师加工修订,经传既久,经手亦多,具有集体创作的性质,因此作者很难确定也就不足为怪了。

7、《诗经》的流传:“四家诗” “四家诗”是汉代传授《诗经》的鲁、齐、韩、毛四家诗说的合称。《鲁诗》为鲁人申培公所传,《齐诗》为齐人辕固生所传,《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三家诗属今文经学派,并列于学官,魏晋以后先后失传。《毛诗》为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所传,属古文经学派,虽比三家诗晚出,但学有渊源,又有东汉经学大师郑玄作《笺》,故得以流传。

第二节 《诗经》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 《诗经》思想内容广阔,涉及民族的史诗,赞颂、怨刺、婚恋、农事和征役等等,丰富多彩。 一、周民族的史诗

在《诗经·大雅》里,集中保存了五首古老的民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生民》生动地描述了周始祖后稷神奇非凡的诞生:后稷之母姜源踩了天帝的脚拇指印而怀孕,生下后稷,以为不祥便抛弃了他,但后稷得到了牛羊的哺乳、伐木工人的相救、大鸟的展翅掩护,竟神奇地活了下来,终于被留养。接着写他对农艺的天赋才能,刚会爬行就能识别食物,稍大试种豆、谷、麻、麦、瓜等,庄稼经他手都长得非常丰美。此诗颇富神话色彩,无异于一篇糅合神话传说的《后稷传》。《公刘》描述了后稷之曾孙公刘自邰迁豳的史迹,歌颂了他率领周人营建都邑、拓垦疆土的创业精神。《绵》描述了周文王祖父古公亶(dan)父由豳迁歧的史迹,歌颂了周民族艰苦创业、由小到大,兴旺发达、绵延不绝的光荣历史。《皇矣》主要歌颂了周文王征伐古密国和古崇国的武功;《大明》着重赞扬了武王伐商的辉煌胜利。从《生民》到《大明》5篇作品,粗线条勾画出周民族发祥、创业、建国和兴盛的光辉史迹,无愧为周民族的英雄史诗。我国古代留传下来的真正史诗屈指可数,因而《诗经·大雅》中保存下来的这一组史诗就显得特别珍贵。 二、颂歌与怨刺诗

在《诗经》中,歌功颂德的作品占有一定比例。它们都属庙堂乐歌或官方乐歌,出自公卿列土或乐官之手。商周鲁三“颂”中的大部分篇章是歌颂周王朝祖先丰功伟绩的祭祀乐歌,属于颂歌。二“雅”中,也有一大部分是颂赞诗。这些颂赞诗歌从表达手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歌颂周天子、王室祖先、王室将领的叙事性颂赞诗;一类是颂德祝福谀美贵族或赞美人物技艺、品性、仪貌的非叙事性颂赞诗。

怨刺诗,即所谓“变风”、“变雅”,是王道衰落、礼崩乐坏、政教不行、人伦废丧的产物。它产生于西周末东周初。“大雅”中的是王室重臣或上层贵族直刺时政的讽谏之作,重在“刺”,

与自身的惆怅失意、悲凉凄怆的感情融为一体,主客和谐、情与景交织,感人至深,常引起后人共鸣。中国文学史上“悲秋”的主题,实由此发端。

二、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屈原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和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批判精神,影响了后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屈原的遭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士子普遍经历的。他们在逆境中常引屈原为知己,保持特

立独行的节操,坚持为真理“上下求索”、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为中国传统精神增添了一股深沉刚烈之气。汉初的贾谊谪迁长沙,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吊屈原赋》;司马迁发愤著书,写下了不朽巨著《史记》,杜甫、柳宗元、陆游等也都受到屈原精神的鼓舞。

2.屈原诗歌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首先,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就语言描写而言,楚辞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其次,浪漫的精神气质。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幻想、神话等表现手法的运用等。《离骚》、《九歌》、《招魂》、《天问》中有不少神话或神话现象描写,使得诗歌具有飘渺迷离、谲怪神奇的美学特征,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产生巨大影响。再次,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屈原创造性地将香草美人与自身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结合起来,赢得了后世文人的认同,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文学传统。如张衡《四愁诗》效屈原以美人喻君子,曹植《洛神赋》,陈子昴、李贺等的咏物诗,显然都受到楚辞香草美人传统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dd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