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考心理实验设计真题整理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16 19:19: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北京自考心理学《心理实验设计》历年真题整理版2002~2010 第二部分

第一章 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规则 11%

1:单项选择题

1. 科学假设和非科学假设的主要区别是( D )1P5

A. 可控性 B. 逻辑性 C. 预测性 D. 可测量性

2. 信度和效度的差别在于,它们所涉及的误差是不同的,信度考虑的是下列哪种误差的影响( A )1P9

A. 随机误差 B. 系统误差 C. 操作误差 D. 仪器误差 3.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心理学博士是( D )1P10

A. 冯特 B. 费希纳 C. 霍尔 D. 詹姆斯 4. 实验心理学的创建者是( B )1P10

A. 赫尔姆霍兹 B. 冯特 C. 韦伯 D. 费希纳 5.下列哪位心理学家于1887年创办了第一份心理学杂志( D )1P10

A.冯特 B.詹姆斯 C.费西纳 D.霍尔

6. 下列哪位科学家采用反应时间的实验,测量了神经冲动传导的速度。( A )1P11

A. 赫尔姆霍兹 B. 冯特 C. 韦伯 D. 费希纳 7.《心理物理学纲要》的作者是( D )1P12

A.韦伯 B.艾宾浩斯 C.斯蒂文斯 D.费希纳 8.费西纳定律认为,感觉量和刺激量之间是( C )1P12

A.线性关系 B.幂函数关系 C.对数关系 D.非线性关系 9. 《论触觉》的作者是( D )1P12

A. 费希纳 B. 艾宾浩斯 C. 斯蒂文斯 D. 韦伯 10. 《论记忆》一书是下列哪位心理学家的著作( C )1P13

A. 冯特 B. 费希纳 C. 艾宾浩斯 D. 斯蒂文斯 11. 《对感官直觉学说的贡献》的作者是( B )1P13

A. 韦伯 B. 冯特 C. 斯蒂文斯 D. 费希纳

12. 研究者公开其观察身份,但要充当某种角色参与被观察群体的活动,这类观察着被称为( B )1P21

A. 完全的参与者 B. 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 C. 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 D. 完全的观察者

2:多项选择题

1. 根据观察场景的不同,可以将观察法分为( B D )1P19

A. 直接观察 B. 自然观察 C. 间接观察 D. 实验室观察 2. 非直接观察可以使用的材料有( ABCD )1P20

A. 录音记录 B. 录像记录 C. 档案 D. 原始言语记录 3. 调查的方式可以分为( ABC )1P22

A. 邮件调查 B. 电话调查 C. 个人访谈 D. 自然观察

4. 要开展一项心理学的研究,一个完整的研究计划应该包括下列哪些成分( ABCD )1P27

A. 变量 B. 样本 C. 设计 D. 分析

3:填空题

1.1879年 冯特 在德国的 莱比锡 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 心理学实验室 ,

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产生。1P10

1

2.韦伯对实验心理学的建立有两个主要的贡献:一是用实验系统证明了 两点阈的概念 ;

二是提出了 韦伯定律 。1P12

3.为了使记忆的研究数量化,艾宾浩斯创造了两个工具;

它们是 无意义音节 和 测量记忆的方法 ,即 节省法 。1P14

4. 根据观察场景的不同,可以将观察法分为 自然观察 和 实验室观察 。1P19

5. 调查研究的变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被试的 机体变量 ;另一类是被试的 反应变量 。1P22 6. 一个完整的研究计划包括 变量 、 样本 、 设计 和 分析 四个重要成分。1P27

4:名词解释

1.操作定义:为了产生或测量某个概念而用操作过程来解释概念。1P7

2. 定量研究:是指,主要搜集用数量表示的资料或信息,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检验和分析,从而获得有意

义的结论的研究过程。定量的意思就是说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每当我们要计算时,我们就要定量。 1P15

3.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交谈,来搜集研究对象某些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1P22 4. 个案研究:是对单个被试或单一组织进行的深入描述和分析。

个案研究的材料来自于自然观察、访谈、心理测验和档案记录等。1P23

5:简答题

1. 简述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关系1P14

答:1. 定量研究:是指,主要搜集用数量表示的资料或信息,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检验和分析,从而获得

有意义的结论的研究过程。定量的意思就是说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

2. 定性研究:主要指非实验性的,通常采用自然情境中的资料,而且一般不用数量形式表达的研究。

定性研究更强调意义、经验(通常是口头描述)、描述等。

3. 定量和定性研究的不同观点:

1.. 纯定量研究观点; 2.. 质量资料可以量化;

3.. 可以从质量资料中扩展定量研究的成果; 4.. 定性和定量研究——不同的马走不同的路; 5.. 纯定性研究观点。

2 简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1P17

答:1. 基础研究是指揭示规律,探明或建立理论为主要目的的科学研究。 2. 应用研究是指以解决实际的科学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科学研究。 3.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区分并不绝对,只是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1.. 二者对于心理发展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2.. 基础研究的成果指导着应用研究的进行; 3.. 实际需要和应用研究是基础研究的推动力; 4.. 应用研究的结果会丰富已有的理论。

3. 试述实验法的优点1P17

答:实验方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它有如下的特点和优点:

1. 实验者总是带着特定目的去进行实验的。

2. 实验者设置的实验安排为他的观察创造了最好的条件。

3. 实验者设定了明确的实验条件,别人就可以重复实验,对他的结果进行独立的检验。

4. 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条件,使之恒定,只改变某一条件,看实验结果是否就是这个条件引起的。 简单地说:实验方法可以“产生”新的现象,这些现象是在自然状态下观察不到的。

实验方法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

2

4. 简述非实验研究方法的特点和类型。1P18

答:1. 非实验法: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受到许多限制,使实验无法进行,于是只得求助于非实验的研究方法。

2. 非实验方法的特点:

1.. 我们不能操纵自变量。

2..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做出妥协。

3. 非实验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个案法等等。

1.. 观察法: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录音、录像等设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

表情、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以了解他们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收集科学事实、获得经验资料、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2.. 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调查的目的通常在于确定人们对某一特殊问题的感受、意见,澄清事实。

3.. 访谈法: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交谈,来搜集研究对象某些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 4.. 个案研究:是对单个被试或单一组织进行的深入描述和分析。

个案研究的材料来自于自然观察、访谈、心理测验和档案记录等。

5.简述心理学规律的性质。1P26

答:1. 武德沃斯和施洛斯贝格曾指出,虽然实验心理学注重实验研究的定量工作,但有一些重要的变量,它们

的性质是质量的而不是数量的。

2. 心理学也有一些定量的规律,如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为7。 3. 心理学的规律现在和将来都是局限于一定范围内的,其普遍性是有限的,因而它主要是定性结构的规律。4. 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既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制约,又受人的大脑的约束,因而人的心理活动也就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过程。

5. 比较而言,心理学的规律更类似于生物学的规律而不像物理学的规律。

6. 简述如何开展一项心理学研究。1P27

答: 心理学家一般采用实验方法,或严格控制的调查、测量等方法来收集数据。

研究计划包括以下4个重要成分: 变量: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变量是一些在数量或质量上可以改变的事物,因为有这种改变,才使得我们能够进行比较。 样本:我们的研究对象是谁?

样本是指我们要研究的个人或群体。

设计:我们如何进行研究?

设计是指研究的总体结构和策略,它是一个实验研究的核心部分。

分析:我们将获得何种实验数据?如何对数据进行处理?

当设计和测量变量的方法确定后,就要考虑数据收集后的统计或其他分析方法。

第二章 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变量及控制 14%

1: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哪种自变量属于机体变量( B )2P32

A. 任务难度 B. 个性特征 C. 时间 D. 指导语 2.下列哪种自变量属于环境自变量( C )2P33

A.任务难度 B.个性特征 C.时间 D.指导语

3. 在迷宫学习实验中,不同组被试学习的迷宫的复杂程度不同,这里迷宫的复杂程度就是一种自变量。

它属于下列哪种类型自变量( B )2P33

A. 环境自变量 B. 任务自变量 C. 指导语自变量 D. 被试自变量 4. 考察因变量的可靠性的指标是( B )2P34

A. 效度 B. 信度 C. 敏感度 D. 可控度

3

5.考察因变量的有效性的指标是( A )2P35

A.效度 B.信度 C.敏感度 D.可控度 6. 如果因变量的变化主要是由研究者操纵的自变量造成的, 而不是其他因素造成的,说明该研究具有较高的( A )2P35

A. 内部效度 B. 外部效度 C. 统计效度 D. 结构效度 7. 实验与理论之间的一致性可以通过下列哪个指标来表示( C )2P35

A. 内部效度 B. 外部效度 C. 结构效度 D. 统计效度 8. 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通过下列哪个指标来表示( A )2P35

A. 内部效度 B. 结构效度 C. 外部效度 D. 统计效度 9.研究结果能否在不同人群和不同种属之间进行推论,反映了( B )2P36

A.内部效度 B.外部效度 C.统计效度 D.结构效度 10. 研究结果的时效性是下列哪种效度的一个指标( B )2P37

A. 内部效度 B. 外部效度 C. 结构效度 D. 统计效度

11. 如果试验数据确实表示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偶然的,

我们就说下列哪种效度比较高?( D )2P37

A. 内部效度 B. 结构效度 C. 外部效度 D. 统计效度

12. 取样时按各个层次中各种研究对象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进行抽取,这种取样方式称为( A )2P47 A. 配额取样 B. 分层取样 C. 雪球式取样 D. 成团取样 13. 样本越大,产生抽样偏差的可能性( C )2P49X2

A. 越大 B. 不变 C. 越小 D. 不确定

2:多项选择题

1. 如果我们要研究拥挤程度和任务难度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所涉及的自变量类型有( BCD )2P33

A. 被试自变量 B. 环境自变量 C. 任务自变量 D. 指导语自变量 2.下列哪些自变量属于环境自变量( AB )2P33

A.噪音 B.时间 C.个性特征 D.指导语 3. 下列哪些自变量属于环境自变量( BC )2P33

A. 性别 B. 温度 C. 拥挤程度 D. 动机 4. 选择因变量时,要注意指标的哪些特点( ABCD )2P34X2

A. 有效性 B. 客观性 C. 数量化 D. 可靠性

5. 为了获得较高的外部效度,其研究结果必须能够推论到以下几个方面( ACD )2P36

A.其他人群 B.其他研究 C.其他环境 D.其他时间 6.下列哪些是变量不敏感的例子( ABCD )2P37

A.高限效应 B.地板效应 C.低限效应 D.天花板效应

7. 凡是能够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叫做实验的有关变量,其中包括( ABD )2P39X2

A. 自变量 B. 控制变量 C. 反应变量 D. 额外变量 8. 为了避免出现自变量混淆,可以对额外变量采取的实验操作有( ABC )2P39 A. 消除 B. 保持恒定 C. 随机化 D. 不干预 9. 随机取样的方法有( ABD )2P45X2

A. 随机数字表 B. 计算机选择 C. 配额取样 D. 人工选择 10. 确保代表性样本的方法有( ABCD )2P46

A.分层取样 B.成团取样 C.配额取样 D.雪球式取样 11. 大样本不仅费钱又费时,而且会掩盖( BC )2P49

A. 抽样偏差 B. 不适当的设计 C. 被试变量 D. 实验效应

3:填空题

1.变量就是一些在 数量 或 质量 上可以改变的事物。2P29

2. 如果自变量的变化不能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不敏感的。 不敏感的因变量有两类典型的例子,它们是 高限效应 和 低限效应 。2P37

4

3. 样本越大,产生抽样偏差的可能性就 越低 ;

但大样本也存在着弊端,不仅 费钱 又 费时 ,同时会掩盖 不适当的设计 和 被试变量 。2P49

4:名词解释

1. 内部效度: 是表示实验所提供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指标。如果因变量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

就意味着本实验的结果主要是由研究者操纵的自变量造成的。2P35

2. 结构效度:是指实验与理论之间的一致性,即实验是否真正测量到假设(构造)的理论。2P35

3. 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应用到其他人群或环境的程度。为了获得较高的外部效度,其研究结果必须能够推

论到以下三个方面:其他人群、其他环境和其他时间。

研究结果能否在不同人群之间和不同种属之间进行推论是外部效度的指标之一。 研究结果的时效性也是外部效度的一个指标。2P36

4. 地板效应:也称低限效应,它是指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

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的情况。2P37

5. 高限效应:也称为天花板效应,它是指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

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的情况。3P37

6.统计效度:是指实验数据确实表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偶然的。

它取决于研究者是否使用了合适的统计方法和从分析中得到的结论是否可靠。2P37

7.自变量混淆: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

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情况就称为自变量混淆。2P39

5:简答题

1. 举例说明操作定义在实验心理学中的应用。2P31

答:1. 操作定义:是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

操作定义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可观测性。

2. 操作定义或多或少给了我们一些检测假设构造的有效方法,虽然它并不能完全说明整个构造。很难想象操作定义能够充分体现出智力丰富而又多变的含义,但是在任何研究中,我们都必须说清楚是用什么来检测我们感兴趣的东西的。比如,几个学生靠墙放了一把梯子,并观察经过梯子的人的行为。在这里,“迷信行为”的操作定义就是避免从梯子下面钻过去。

2. 简述自变量的定义及其类型。2P32

答:1. 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主试选择自变量的目的是用自变量来改变行为。

2. 自变量的种类:

1.. 环境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

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2.. 任务自变量:在实验中,被试接受的实验任务也可以作为自变量。

3.. 指导语自变量:当被试来到实验室时,他们在各方面都是大致相同的,但是,当主试对被试进行分

组后,每一组被试接受的指导语是不同的,这时一组被试与另一组被试的差别就产生了。

3. 什么是因变量?如何选择和测量因变量?2P34

答:1. 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2. 选择因变量时要注意指标的:有效性、指标的客观性、指标的数量化和指标的可靠性等特点。 3. 我们经常采用的因变量主要有三种类型:

1.. 生理测试:如fMRI、PET、脑电图、瞳孔反射、血压、血液的化学成分等; 2.. 行为测试:如错误率、反应时间、正确回忆率等; 3.. 言语报告:被试对其解决问题中思维模式的描述等。

5

4.. 以下步骤相同,直到N行排列完毕。

5.. 把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排列条件下,每一行的被试人数相同,被试的总数为N或N的倍数。

4. 奇数自变量拉丁方设计排列:

1.. 当自变量的数目为奇数时,需要两个拉丁方排列,

2.. 第一个拉丁方排列产生的方法与上面偶数自变量拉丁方排列的方法相同,

3.. 第二个拉丁方排列则是第一个拉丁方排列的逆向顺序。如,1,2,3,4,4,3,2,1。

8. 举例说明不等控制组设计。 3P66

答:1. 为了比较某些实验处理的效果,在实验中常常通过实验处理组与非实验处理组(控制组)的结果比较,

来揭示实验处理的作用,这种实验设计的方法就是不等控制组实验设计。当无法对被试进行随机分配时,就采用不等控制组实验设计。

2. 例如,某公司计划使用新的员工作息时间,为了考察新的安排相比旧的安排是否提高了员工士气,增加

产量而进行实验研究。计划用该公司的两家工厂作为实验的处理组和控制组,由于不能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两个工厂,也很难在两个工厂之间匹配被试,所以只能采用是不等控制组实验设计。

9. 请结合实验说明中断时间序列设计3P68

答:1. 中断时间序列设计是指,比较被试接受实验处理前后的反应模型,以评估自变量作用的设计;

2. 根据被试组的设置情况,可以分为简单中断时间序列设计和复合中断时间序列设计;

3. 简单中断时间序列设计:是最基本的时间序列设计,基本上是一种单组前测后测设计。与其他种类前测

后测设计的主要区别是没有比较组,并且不是仅有一次前测和后测,而是对一个实验组或一个被试进行周期性的一系列前测和后测。 例如:“英国工业疲劳研究组”关于工作日由10小时改为8小时对提高生产效率影响

的研究。时间1919年8月一直到1920年8月。得出结论:工作时间从10小时降到8小时,提高了每小时的产量。

4. 复合中断时间序列设计:基本上是简单中断时间序列设计的延伸。它是在研究设计的过程中,增加一个

没有接受过实验处理的比较组,以提高中断时间序列设计的功能。增加一个控制组可以为结果的解释提供参考信息。

例如:在“英国工业疲劳研究组”关于工作日由10小时改为8小时对提高生产效率影

响的研究中,如果可以增加另外一个没有改变工作时间的工厂作为控制组,则会大大提高本研究的信度。

5. 中断时间序列设计存在的问题:库克和坎贝尔提出的;

1.. 许多处理并不是迅速实施的,它们逐渐散播到总体中。因此,处理后的因变量的任何变化可能

缓慢得使人观察不到。

2.. 许多作用并非是即时产生的,而是延滞性的,何时出现也无法预期。 3.. 时间序列设计的统计分析相当复杂。 4.. 数据收集较难。

10.简述单被试实验设计的设计模式。3P73

答:1. 单被试实验设计是指在研究中只有一名被试,着重于对单个被试行为变化的测量。

2. 单被试设计的典型实验历程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1.. 建立基线:建立被试在施加自变量之前的行为反应模式。

一旦基线阶段比较稳定之后,即可施加自变量。

2.. 施加自变量:在这个阶段,除了施加自变量之外,一切其他的实验条件都要保持与基线段相同。 3.. 消除自变量:它是评估自变量是否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决定因素。 3. 单被试实验设计中:凡是没有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历程都用字母“A”表示;

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历程用字母“B”或其他字母表示。

4. 从第一个阶段到第二个阶段,除了自变量的变化导致因变量发生变化外,我们无法排除其他因素的作用,所以,在第三个阶段消除自变量后,如果因变量的变化恢复到原来的基线水平,才能说明第二阶段因变量的变化的确是由自变量引起的。

11

11. 简述多基线设计模式3P74

答:1. 根据实验设计的具体情况可以分为三种:针对多个不同被试建立的多基线设计;对同一被试的不同行为

建立的多基线设计;对同一被试在不同环境下建立的多基线设计。

2. 以多个不同被试的多基线设计为例:三名被试在基线期的结果都保持平稳状态,而且在施加自变量后因

变量均发生明显的变化,这说明自变量的确对因变量产生了作用。如果第一位被试接受自变量而第二位 被试还未接受自变量时,第二位被试的因变量也发生了变化,便无法说明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引起 的。以此类推,第三位被试又进一步验证了被试一和被试二的变化。

12.简述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3P76

答:1. 横断研究:对某一个特定点上的几个不同组之间的比较;

优点是:被试不易流失,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结果等。

缺点是:各个比较组之间除了我们要考察的因素之外,可能还存在其他方面的差异。

其最大缺点在于比较组群的可比性,这也是任何使用独立样本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 纵向研究:是对一组被试进行一个较长时期的跟踪研究,如果对这个群体设计一些“特殊的条件”,那么,

就可以用同一个控制组来进行比较。

优点是:在纵向研究中,由于是使用同一群组被试在固定时间进行重复测量,从而克服了横断研究上

述缺点。使用纵向研究法既可以观察到某些心理特征的变化,也可以观察到某些心理特征的稳定性。

缺点是:纵向研究克服了横断研究的缺点,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无法克服的缺点,如纵向研究比较费

时,而且被试流失严重。

6:分析题

1. 请结合下图说明多基线设计的原理和程序。3P75

答:1. 根据实验设计的具体情况可以分为三种:针对多个不同被试建立的多基线设计;对同一被试的不同行为

建立的多基线设计;对同一被试在不同环境下建立的多基线设计。

2. 以多个不同被试的多基线设计为例:根据图的结果我们可以分析出自变量对因变量是否产生了作用。三

名被试在基线期的结果都保持平稳状态,而且在施加自变量后因变量均发生明显的变化,这说明自变量的确对因变量产生了作用。如果第一位被试接受自变量而第二位被试还未接受自变量时,第二位被试的因变量也发生了变化,便无法说明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引起的。以此类推,第三位被试又进一步验

12

证了被试一和被试二的变化。

第四章 心理物理学 36%

1:单项选择题

1. 韦伯比例等同于( C )4P81

A. 绝对差别阈限 B. 相对差别阈限 C. 最小可觉差 D. 相等地带

2.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的比例称为相对差别阈限,也就是指( C )4P86

A.主观相等点 B.相等地带 C.韦伯比例 D.不肯定间距 3. 恒定刺激法又称为( D )4P88

A. 阶梯法 B. 极限法 C. 又无法 D. 次数法 4. 在用平均差误法测量视觉长度差别阈限时,

标准刺激在左边和右边的次数应各占一半,这是为了消除( C )4P95 A. 习惯误差 B. 时间误差 C. 空间误差 D. 动作误差

5. 在用平均差误法测量视觉长度差别阈限时,被试从长于和短于标准刺激处开始调节的次数应各占一半,

这是为了消除( D )4P95

A. 习惯误差 B. 时间误差 C. 空间误差 D. 动作误差

6. 在用恒定刺激法测量重量差别阈限的实验中,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继时呈现时,需要平衡的误差是(D)4P95

A. 空间误差 B. 期望误差 C. 动作误差 D. 时间误差 7. 制作心理等距量表的直接方法是( B )4P102

A. 分段法 B. 感觉等距法 C. 对偶比较法 D. 差别阈限法 8.制作心理等距量表的间接方法是( D )4P103

A.分段法 B.数量估计法 C.对偶比较法 D.差别阈限法 9.当刺激强度提高时,产生一个j.n.d.所必需的绝对变化增量就( A )4P104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不确定

10. 如果心理量和物理量画在半对数坐标上是一条直线,则说明心物关系符合( C )4P105X2

A. 线性定律 B. 幂定律 C. 对数定律 D. 韦伯定律 11. 斯蒂文斯曾让被试用握力大小来匹配电流.白噪音.振动等的强度,用以验证幂定律,这种方法称为(D)4P112

A. 差别阈限法 B. 感觉等距法 C. 数量估计法 D. 不同感觉道的交叉匹配法 12. SN分布的平均数与N分布的平均数的关系是( A )4P113

A. 大于 B. 等于 C. 小于 D. 不确定

13. 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当信号出现时,被试回答没有信号,说明出现:( B )4P115

A. 击中 B. 漏报 C. 虚报 D. 正确否定

14. 在信号检测论的实验中,当没有信号出现,被试回答有信号,说明出现( C )4P115

A. 击中 B. 漏报 C. 虚报 D. 正确否定 15.随着判断标准的提高,击中率和虚报率都会( C )4P117

A.增加 B.不变 C.降低 D.不确定 16. 随着判断标准的降低,击中率与虚报率都会( A )4P117

A. 增加 B. 不变 C. 降低 D. 不确定 17. 在信号检测论实验中,当判断标准降低时,击中率将( A )4P117,118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不确定

18. 在信号检测论实验中,当一个被试的击中率提高时,虚报率会( A )4P118

A. 提高 B. 降低 C. 不变 D. 不确定 19.在信号检测论中,P(y/SN)指( D )4P121

A.正确否定率 B.虚报率 C.漏报率 D.击中率 20. 在信号检测论中,P(y/N)指( B )4P121

A. 正确否定率 B. 虚报率 C. 漏报率 D. 击中率

13

21. 在信号检测论实验中,当SN和N和强度不变,SN分布N分布重叠越多,说明被试的感受性( B )4P123

A. 越强 B. 越弱 C. 不变 D. 以上三种都可能 22. SN分布和N分布的平均数的距离可以用下列哪个指标来表示?( B )4P123 A. β B. d’ C. OSN D. ON

23. 在一条ROC曲线上, 随着击中率的增加,被试的感受性会( B )4P123,125

A. 提高 B. 不变 C. 降低 D. 不确定 24. 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当虚报率增加时,漏报率会( C )4P125

A. 增加 B. 不变 C. 降低 D. 不确定 25. 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当击中率降低时,正确否定率会( A )4P125

A. 增加 B. 不变 C. 降低 D. 不确定

26. 在信号检测试验中,当信号出现的概率提高时,被试的判断标准会( C )4P125 A. 提高 B. 不变 C. 降低 D. 不确定

27. ROC曲线的曲度越大,即离45°对角线越远,说明被试的感受性( A )4P126

A. 越高 B. 不变 C. 越低 D. 不确定 28. 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当奖惩办法是鼓励多说信号时,β值将( C )4P126

A. 偏高 B. 不变 C. 偏低 D. 不确定

29.ROC曲线的曲度越小,即离45°对角线越近,说明被试的感受性( C )4P127X2

A.越高 B.不变 C.越低 D.不确定

2:多项选择题

1.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有( BC )4P82

A.评价法 B.恒定刺激法 C.最小变化法 D.有无法 2. 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时,上限与下限之间叫做( AC )4P84

A. 不肯定间距 B. 主管相等点 C. 相等地带 D. 绝对差别阈限

3. 用平均误差法测量视觉长度差别阈限时,标准刺激在左边和右边的次数应各占一半,

被试从长于和短于标准刺激处开始调节的次数也各占一半。这里要平衡的误差有( BC )4P95 A. 时间误差 B. 动作误差 C. 空间误差 D. 期望误差 4.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感觉阈限时,容易出现的误差有( BC )4P97

A.时间误差 B.习惯误差 C.期望误差 D.空间误差 5. 心理量表包括的类型有( ABD )4P98

A. 比例量表 B. 顺序量表 C. 对数量表 D. 等距量表 6. 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方法包括( AD )4P98

A. 对偶比较法 B. 感觉等距法 C. 分段法 D. 等级排列法 7. 制作心里等距离表的方法有( BD )4P102

A. 分段法 B. 感觉等距法 C. 对偶比较法 D. 差别阈限法 8. 制作心理比例量表的方法有( AD )4P107

A. 数量估计法 B. 感觉等距法 C. 差别阈限法 D. 分段法

9. 在用数量估计法制作心理量表时,将许多被试的实验结果合并处理时要用( CD )4P110X2

A. 算术平均数 B. 中数 C. 众数 D. 几何平均数 10. 用数量估计法制作的心理比例量表符合( BC )4P110

A.对数定律 B.幂定律 C.斯蒂文斯定律 D.费希纳定律 11. 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方法包括( B C )4P122X2

A. 减半法 B. 有无法 C. 评价法 D. 次数法 12. ROC曲线的曲度是下列哪些因素同决定的( CD )4P127

A. 判断标准 B. 信号出现的概率 C. 信号强度 D. 感受性

3:填空题

14

1.传统的心理物理学所处理的问题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 感觉阈限的测量 ;

另一类是 阈上感觉的测量 ,也就是 心理量表的制作 。4P79

2. 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时,上限与下限之间叫做 不肯定间距 ,或者叫做 相等地带 。4P84 3. 当 递减 系列的阈限大于 递增 系列的阈限时,就说明有 期望误差 。4P86X3

4. 当 递增 系列的阈限大于 递减 系列的阈限且差异显著时,就说明有 习惯误差 。4P86X3 5. 恒定刺激法又称为 次数法 ;阶梯法是 最小变化法 的一种变式。4P87,88

6.恒定刺激法中计算绝对阈限的方法,除了 直线内插法之外 ,还有 平均Z分数法 和 最小二乘法 。4P89 7. 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同时呈现时,要注意平衡 空间误差 ;

而当二者相继呈现时,要注意平衡 时间误差 。4P95

8. 心理量表包括 顺序量表 、 等距量表 和 比例量表 三种类型。4P98 9.心理顺序量表可以用 对偶比较法 和 等级排列法 来制作。4P98 10.制作心理等距量表的方法有 感觉等距法 和 差别阈限法 。4P102

11. 在用数量估计法制作心理量表时,将许多被试的实验结果合并处理时要用 中数 或 几何平均数 。4P110 12. 信号检测论(SDT)提出了一些分析试验结果的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使主试对被试的作业从 感受性 和 反应倾向 两个方面分别地进行评价。4P112 13. 与经典的心理物理学不同,信号检测论可以将人的 感受性 和 判断标准 区分开来。4P113 14. 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方法包括 有无法 和 评价法 。4P122X2 15. 在信号测验实验中,

判断标准可以受 信号出现的概率P(SN) 和 对被试回答的奖惩办法 两个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4P124

4:名词解释

1. 韦伯定律:1846年韦伯发表了他关于重量差别阈限的研究,系统地阐述了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之间的关系:

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成正比,并且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是一个常数,用ΔT/I=k这个等式表示。其中ΔT代表差别阈限,I代表标准刺激的强度,k是小于1的一个常数。k也叫作韦伯比例或韦伯分数。费希纳把这个关于差别阈限的规律称之为韦伯定律。 4P81

2. 相等地带: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时,上限与下限之间叫做不肯定间距,或者叫做相等地带。4P84

3. 阶梯法:阶梯法是最小变化法的一个变式,它和最小变化法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把增加和减少刺激强度的

程序连续进行。当被试报告感觉不到呈现的刺激时,主试就按一定梯级来增加刺激强度;而当增加到被试感觉到了时,又按一定的梯级来减少刺激强度。实验按这样的顺序继续下去,直至达到一个先定的标准或先定的实验次数为止。4P87

4. 恒定刺激法:恒定刺激法的特点是只用少数几个刺激,通常为5~7个,并且这几个刺激在测定阈限的整个过

程中是固定不变的。它不像最小变化法那样按强弱的顺序呈现刺激,而是以随机的方式呈现。这个方法常以被试对不同刺激觉察的次数在该刺激呈现的总次数中所占的比例来计算阈限值,因此又叫作次数法。4P88

5.直线内插法:根据实验事实,正确判断为两点的次数百分数与两个受刺激点之间距离的关系,常呈肩形曲线,

在25%~75%判断为两点的这一段往往是一条直线。因此,可以根据直线关系,用计算法或作图法求出两点阈。计算法是用直线内插法的公式来计算两点阈的数值:

x= x1﹢

(x2?x1)(y?y1)(y2?y1)

公式中x1、x2、y1、y2为实验结果,y1是感觉到两点的次数稍小于50%的百分数,其对应的的刺激为x1;y2是感觉到两点次数稍大于50%的百分数,其对应的刺激为x2。y为所求的感觉为两点的百分数,即50%,x是其对应的刺激值,即两点阈。4P89

6. 75%差别阈限:在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要求被只作两类回答时,要采用75%的差别阈限计算方法计算

差别阈限值。取7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上限,取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下限。有了上限与下限,1/2(上限-下限)就是差别阈

15

限了。这样,上限和下限的标准刺激比较都有75%的次数可以辨别。 所以我们把这种计算差别阈限的方法叫75%的差别阈限。4P94

7. 平均差误法:平均差误法的典型实验程序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

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客观上一般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于是每一次比较就都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可得到平均误差。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4P95

8. 等级排列法: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它要同时呈现所有的刺激,让被试根据一定的心理特点,将其中最优

的刺激排在第一位,把最差的刺激排在最后,其他刺激依次排在中间,以等级来表示与各刺激相应的心理量的顺序。4P100

9.感觉等距法:是一种制作心理等距量表的直接方法。特点是让被试把两个感觉的距离分成几等份。可以同时

分成几个等份,也可以用一次分成两个等份的方法,最后分成几个等份。以刺激值为横坐标,以等距的感觉为纵坐标画成曲线。即可制作成一个等距量表。4P102

10. 分段法:是制作心理比例量表的一种直接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把一个感觉加倍或减半或取任何其他比例来

建立心理量表。具体做法是,呈现一个固定的阈上刺激作为标准,让被试调整比较刺激,使它引起的感觉为标准刺激的一定比例。每个实验只选定一个比例进行比较。用比较刺激和许多不同的标准刺激比较以后,就可以找出感觉强度是这些标准刺激一半的刺激强度。以这些数据为根据就可以建立一个感觉的比例量表。4P107

11. 数量估计法:用数量估计法制作比例量表比分段法简单易行。它要求被试对各种刺激引起的感觉量直接用数

字估计。一般作法是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并告诉被试对这个标准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用某一数字代表。当呈现其他刺激时,根据这个刺激和标准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的相对关系,给它分派一个数字,使用的数字不受限制,以便使每个数字同被试感觉的刺激相匹配。4P110

12. 不同感觉道的交叉匹配法:斯蒂文斯曾用不同感觉道的交叉匹配法来进行实验,以进一步验证斯蒂文斯定律。

试验中被试紧握手压力计,用握力大小来匹配电流、白噪音、震动等等。其结果在双双对数坐标上画出的曲线都是直线,也就是说,实验结果符合幂定律,与用数量估计法的结果相同。4P112

13. ROC曲线: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等感受性曲线。即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

感受性,它们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断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把虚报率作为横坐标,击中率作为纵坐标作图,就可以形象的看到随着标准的变化,击中率与虚报率也相应地发生变化的情形。这就是ROC曲线。 4P117

5:简答题

1. 结合实验说明如何使用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4P84

答:1. 最小变化法:即感觉阈限是有感觉与无感觉之间分界线上的刺激强度。

16

2. 差别阈限的测定:

1.. 用最小变化法测差别阈限,首先要确定一个标准刺激和一个比较刺激。假定本实验的标准刺激是

64英寸,比较刺激是54英寸到72英寸,共19个。计算差别阈限时,把各个系列的上限平均, 下限平均,(上限减下限),的1/2即为差别阈限。也就是,差别阈限等于1/2不肯定间距。这样 求得的差别阈限叫绝对差别阈限,它是以64英尺为标准刺激时测得的。如果标准刺激变了,所 求得的绝对差别阈限也会改变。

2.. 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叫作相对差别阈限。

下限:从弱于到等于; 上限:从等于到强于;

上限与下限之间叫做:不肯定间距,或叫做相等地带,因为被试不能判断哪一个更长。 主观相等点:我们把不肯定间距的中点叫做主观相等点。

它的含义是:被试在作比较时,实际上并不是以64英寸作为标准来进行比较的,而是以不肯

定间距的中点62.75英寸为标准来进行比较的,所以把它叫做主观相等点。

差别阈限=1/2不肯定间距=1/2(上限﹣下限)

主观相等点=1/2(上限+下限)

3.. 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感觉阈限时,刺激要以相等的间距变化,需要的刺激比较多。

2. 举例说明如何用恒定刺激法测量两点阈。4P88

答: 1. 恒定刺激法:的特点是只用少数几个刺激,通常为5~7个,并且这几个刺激存测定阈限的整个过程中

是固定不变的。恒定刺激法也就是因此而得名的。它不像最小变化法那样按强弱的顺序呈现刺激,而是以随机的方式呈现。这个方法常以被试对不同刺激觉察的次数在该刺激呈现的总次数中所占的比例来计算阈限值,因此又叫作次数法。

2. 恒定刺激法中所用的刺激要事先选定,一般是用最小变化法粗略地测试一下被试的有关阈限值,然后将

比阈限值强和弱的几个刺激值确定为要用的刺激值。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到的概率达到95%左右,刺激的最小强度要小到它被感觉到的概率只在5%左右,各刺激的强度之间最好是等差关系。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应相等,呈现的顺序要随机排列。

3. 下面以测定手掌的两点阈的例子来说明用恒定刺激法怎样测量绝对阈限。

按上述原则选定的最大和最小刺激分别为12mm和8mm,然后按照距离1mm的大小确定其余的刺激为9、10、11mm。每个刺激呈现200次,共做实验1000次。按随机顺序呈现刺激,每次呈现刺激后,要求被试回答是“两点”还是“一点”。实验结果见表。从表中可以看到,相距10mm的两点有29%的次数被判断为两点,相距11mm的两点有66%的次数被判断为两点。可以设想,50%次判断为两点的刺激必在10与11mm之间。

用恒定刺激法测两点阈的结果

刺激(mm) 回答“两点”的次数 回答“两点”的比例

8 2 0.01 9 10 0.05 10 58 0.29 11 132 0.66 12 186 0.93

3. 什么是75%差别阈限?它有什么优点?4P94

答:1. 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要求被只作两类回答时,要采用75%的差别阈限计算方法计算差别阈限值。

取7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上限, 取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下限。 有了上限与下限,1/2(上限-下限)就是差别阈限了。

这样,上限和下限的标准刺激比较都有75%的次数可以辨别。

17

所以我们把这种计算差别阈限的方法叫75%的差别阈限。

2. 优点:因为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也就是75%次感觉轻于标准刺激,这样,上限和下限与标

准刺激比较就都有75%的次数可以辨别。

4. 举例说明如何用对偶比较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4P98

答:1. 对偶比较法:是把所要测的刺激配成对,逐对呈现给被试,让被试判断在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某种特性更

明显。若有n个刺激,一共可配成n(n-1)/2对。由于比较时每对刺激或先后呈现,或同时呈现,都会产生误差(前者为时间误差,后者为空间误差),每对刺激都需要比较两次,互换其呈现的时间或位置,这样总的比较次数是n(n-1)次。

2. 例如用对偶比较法制作一个对六种儿童服装喜爱程度的顺序量表: 1.. 将六种儿童服装配对,可配成n(n-1)/2对=15对;

为了消除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的影响,每对儿童服装都要比较两次; 第2次每对儿童服装的呈现顺序应与第1次的相反; 这样一共要比较n(n-1)对,即30对。 2.. 每对儿童服装逐对的呈现给被试;

让被试选择其中更喜欢的一件儿童服装,每比较一次就得到一个选择分数。 3.. 最后统计六种儿童服装各自的选择分数;

然后按照选择分数由大到小排列,就得到了一个对六种儿童服装喜爱程度的顺序量表。

5. 举例说明如何用感觉等距法制作心理等距量表。4P102

答:1. 感觉等距法:是一种制作心理等距量表的直接方法。特点是让被试把两个感觉的距离分成几等份。可以

同时分成几个等份,也可以用一次分成两个等份的方法,最后分成几个等份。以刺激值为横坐标,以等距的感觉为纵坐标画成曲线。即可制作成一个等距量表。

2. 例如 R1 和 R5 是两个不同响度的声音,且 R5>R1。被试者的任务是: 1.. 找出 R3,使其响度正好在 R1 和 R5 之间也即 R5- R3=R3-R1。 2.. 再找出 R4,使其响度正好在 R3 和 R5 之间,也即 R5-R4=R4-R3。 3.. 再找出 R2,使其响度正好在 R1 和 R3 之间,也即 R3-R2=R2-R1。

这样,利用三次二分法把R1和R5之间在响度上分成四分,即 R5-R4=R4-R3=R3-R2=R2- R1。 这就得到了按等距变化的一系列刺激。

把这一系列的刺激作为横座标,把等响单位作为纵座标画出一条曲线,这就是响度的等距量表。

6. 举例说明如何用差别阈限法制作心理等距量表。4P103

答:1. 差别阈限法是制作心理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

2. 费希纳假定,高于绝对阈限的心理量表的大小,可以用绝对阈限以上的最小可觉差(j.n.d)的数目来表示。例如在绝对阈限和某刺激之间有3个最小可觉差,这个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的强度就是3。这样费希纳是以差别阈限作为心理量表的单位,以绝对阈限作为心理量表的上的0点的。因此,为制作理论上的等距量表,只需要知道绝对阈限与韦伯比例就够了。

3. 例如:某种感觉绝对阈限的刺激值为10 的单位,韦伯比例为1/5; 每一个新的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值为前一个刺激值的1(1/5)。

随着最小可觉差数目变大,所需要的物理刺激值越来越大,因此,用对数形式来表示刺激值就方便多了。 心理量每增加一个j.n.d,物理量,即刺激值得对数增量都是恒定的。

18

当以物理量的对数为横坐标,以心理量为纵坐标画图时,就得到一条直线, 这说明了心理量和物理量的对数成比例关系。

7. 什么是费希纳定律?它和韦伯比例有什么关系?4P105

答:1. 费希纳定律:感觉量与刺激量的对数成正比,这就是韦伯-费希纳定律。

2. 1846年韦伯发表了他关于重量差别阈限的研究,系统地阐述了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成正比,并且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是一个常数,用?T/I=K这个等式表示。其中?T代表差别阈限,I代表标准刺激的强度,K是小于1的一个常数。K也叫作韦伯比例或韦伯分数。 3. 费希纳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提出了感觉与刺激强度的关系并非是一对一的,而是成对数的依存关系。两个定律只适用中等强度的刺激。 4. 费希纳定律的前提有两个:

1.. 假定韦伯比例在强弱不同的刺激水平上都是恒定的; 2.. 在所有刺激强度水平上的j.n.d都是相等的,即主观的刚刚感到的差别在不同刺激水平上都一样。

8. 举例说明如何用分段法制作心理比例量表。4P107

答:1. 分段法是制作心理比例量表的一种直接方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把一个感觉加倍或减半或取任何其他比例来建立心理量表。

具体做法是:呈现一个固定的阈上刺激作为标准,让被试调整比较刺激,使它引起的感觉为标准刺激的

一定比例。每个实验只选定一个比例进行比较。用比较刺激和许多不同的标准刺激比较以后,就可以找出感觉强度是这些标准刺激一半的刺激强度。以这些数据为根据就可以建立一个感觉的比例量表。

2. 例如:以线段长度的比例为例,用减半法制作比例量表。首先确定几个不同长度的线段作为标准刺激,

要求被试对每个标准刺激画出他们自己感觉是减断一半的线段长度,这个长度就是要取得的实验数据。然后将许多被试判断的结果平均起来,根据这些数据就可以绘制心理量表。

9.举例说明如何用数量估计法制作心理比例量表。4P110

答:1. 用数量估计法制作比例量表比分段法简单易行。它要求被试对各种刺激引起的感觉量直接用数字估计。

一般作法是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并告诉被试对这个标准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用某一数字代表。当呈现其他刺激时,按这个刺激和标准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的相对关系,给它分派一个数字,使用的数字不受限制。

2. 下面我们以斯蒂文斯1975年的一项数量估计法实验为例来对斯蒂文斯定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验中声音

刺激的频率固定为1000Hz,共有8种强度:40、50、60、70、80、90、100、110dB。主试将这8种声音一次一种地随机呈现给32个被试,每种声音呈现两次,对每个被试来说,各种声音的呈现顺序都是不同的。被试听到第一个声音后,给出他认为适当的数目来表示声音的强度,对以后听到的声音则按其与刚才听到的声音的强度比例给出适当的数目。告诉被试,回答的数字无所谓正确与否,主试感兴趣的是被试怎样感觉声音强度,而不在于回答的“准确性”。这些指示语目的在于使被试的内部经验尽可能地单纯与直接。实验结果在双对数坐标形式下,表现为一条直线。

10.信号检测论(SDT)相对于经典心理物理学方法的优点是什么?4P112

答:1. 信号检测论可以将人的感受性和其判断标准区分开来。

2. 使实验者可以用一些方法测量反应的倾向性,并使测得的被试的辨别力不受反应倾向性的影响。

11. 简述什么是d'和??他们各自的影响因素是什么?4P124

答:1. d':感受性指标,用两个正态曲线的距离即两个正态分布的平均数之间的距离来作为感受性的指标,

为了便于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比较,这个距离是以标准差为单位来表示的,常称d',实际上它是击中率P(y/SN)对应的Z分数与虚报率P(y/N)对应的Z分数之差,用公式表示即:

d'= ZN – ZSN。

ROC曲线向左边弯曲的越高,说明被试的感受性越高;

19

2. ?:判断标准,?是两个感觉分布在XC处的概率的比例。fSN(c)代表被试把XC感觉量判断为SN的

概率,即SN分布在XC处的纵坐标(OSN);fN(c)则代表被试把XC感觉量判断为N的概率,即N分布中XC处的纵坐标(ON),因此上述公式可写为:

?=

OSN ; ON判断标准?实际上就是,在信号SN的条件下感觉XC出现的概率和噪音N条件下感觉XC出现的概率的比例。知道XC处的击中率和虚报率,在正态曲线表上可以查到相应的纵坐标,也就可以计算?了。

影响判断标准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信号出现的概率P(SN)和对被试回答的奖惩办法。

12.举例说明如何根据ROC曲线分析被试的分辨力和判断标准。4P126

答: 1. 将具有不同分辨能力的被试的实验结果画在一起,便可得到一组d’不同的ROC曲线。图中连接(0,0)

和(⒈0,⒈0)的45° 对角线是代表被试的辨别力等于0的一条线,也可以说是击中率等于虚报率的一条线。ROC曲线离这条线愈远,表明被试的辨别力愈强。

2. 当信号本身的强度很大或被试的感受性很高时,信号容易被觉察,因此ROC曲线向左边弯得更高; 当信号较弱或被试的感受性较低时,ROC曲线就向45对角线靠拢。

换句话说,ROC曲线的曲率是由信号强度和被试的感受性共同决定的,而与被试的判断标准无关。 当被试的判断标准高时,他倾向于少说信号;当被试的判断标准低时,他倾向于多说信号。

13. 简述评价法相对于有无法的优点4P129 SN=信号 N=噪音

答:1. 有无法要求事先选定SN刺激和N刺激,SN和N的差别要比较小,约接近被试的辨别阈限。

并规定SN和N出现的概率,然后以随机方式呈现SN或N,要求被试回答,刚才的刺激是SN还是N。 2. 在信号检测论的实验中我们可以首先回答有信号或无信号,然后说明我们对回答的确信程度, 这就是评价法的实验。

3. 用评价法的结果,强度不同的感觉就分属于不同的评价等级,反应的把握程度就可以表达出来,从而也就避免了有无法中感觉强度不同,只用有信号或无信号来反应的简单做法,而保留了较多的信息。由于评价法在一轮实验中使用了多个标准,故它可以获得有无法多轮实验才能得到的结果。

6:分析题

1.请结合下图说明阶梯法的实验过程和处理方法。4p88

20

答:1. 阶梯法和最小变化法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把增加和减少刺激强度的程序连续进行。

当被试报告感觉不到呈现的刺激时,主试就按一定梯级来增加刺激强度; 而当增加到被试感觉到了时,又按一定的梯级来减少刺激强度。

实验按这样的顺序继续下去,直至达到一个先定的标准或先定的实验次数为止。

当这个实验达到先定的标准或实验次数时,求出各转折点的平均数就是所求的阈限值。 2. 图中就是用阶梯法来测定听觉响度阈限所得到的结果。

图中纵坐标代表刺激的强度。强度是以参考点以下的分贝数来计算的,因此,数字越大强度越小。 实验从66dB开始,开始时被试报告听不见,在图上记一个“○”。 主试以相差1dB的刺激强度递增,到65dB、64dB被试还听不见, 增到63dB时被试听见了,在图上记一个“●”。

然后又把刺激强度减小,减到64dB,被试又听不见,又把刺激强度递增,增到61dB时被试才听见。 按这个程序下去,直到完成第30次为止。

从图中可以看到,30次实验中共有18个转折点。

18个转折点的平均值为61.4dB,这就是所测的听觉响度绝对阈限。

2. 请综合心理物理学的原理对下图加以说明4P104

答:1. 根据韦伯比例,当刺激强度I增大时,△T也必须相应地增大,才能使主观感觉的增量保持恒定,即仍

然保持着最小可觉差(j.n.d),反过来说,即一个给定的j.n.d总是对应于刺激强度恒定比例的变化。这样,当刺激强度底时,产生一个j.n.d所必须的绝对变化增量就小;而当刺激强度高时,产生一个j.n.d所必需的绝对变化增量就大。也就是说,在刺激强度表低的一头,两刺激强度差别很小(或十分接近时),就能为一个j.n.d所分辨;而在刺激强度量表高的一头,两刺激强度差别很大(或相距甚远时),才能为一个j.n.d所分辨;感觉与刺激的关系见图。

21

2. 假定所有的j.n.d在感觉上都是相等的话,那么,感觉量表(纵坐标)上等距的增长,就必然会要求刺激强度量表上愈来愈大的增加。也就是说,当感觉单位(j.n.d)的数目以算是级数增长时,刺激强度则以几何级数增长。刺激强度量表上的几何增长与感觉量表上的算术增长表现为一种对数关系。

3. 请综合心理物理学的原理对下图加以说明4P105

答: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感觉量以j.n.d为单位逐渐增加时,

相应的刺激值并不是按相等的物理单位增加的,而是按相等的对数单位增加的。 感觉量与刺激量的对数成正比,这就是韦伯-费希纳定律。 用差别阈限法制作等距量表所获得的实验数据, 如果画在半对数坐标上成为一条直线,

那么,感觉量与刺激量之间就是对数关系,即符合韦伯-费希纳定律。

4. 下表是一项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请结合表中对这项研究的目的和结论加以说明。4P125

答:当奖惩办法固定时,信号出现的概率将会怎样影响判断标准的变化,从上表中得假设的实验结果可知:

1. 当信号出现的概率低时,被试不轻易回答说有信号,表明被试的判断标准高,见A轮实验结果。 当信号出现的概率高时,被试倾向于多说有信号,表明被试的判断标准低,见C轮实验结果。 换句话说,当信号不经常出现时,被试获得很强的感觉才说有信号; 而当信号频频发生时,被试获得轻微的感觉就说有信号了。 2. 但是,在几轮试验中分辨能力d’都保持恒定,

这说明判断标准的变化是由于被试不同的预期产生的,与信号本身无关。

5. 下表是一项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请结合表中数据对这项研究的目的和结论加以说明。4P126

22

答:

1. 在信号出现的概率保持恒定的情形下,奖惩办法导致被试不同的动机水平,最后影响β。 结合表的假想的实验结果来对此进行说明。 2. 当奖惩办法是鼓励多说信号时:β偏低

如:F轮实验中,平均而言,不管对错只要说有信号就会获得+2的奖励,

而说无信号却导致-2的惩罚,因此被试倾向于多说有信号;

3. 当奖惩办法是鼓励少说信号时:β偏高

如:D轮实验中,平均而言,不管对错只要说无信号就会获得+1的奖励,

而说有信号却导致-1的惩罚,因此被试倾向于少说有信号。

6. 请结合下图说明,评价法中低标准下的击中率和虚报率为什么应该是累积概率?4p129X2简

答:结合上图来看,对C5来说,击中率P(y/SN)是当SN呈现时被试以“6”反应的概率。对C4而言,击中率P

(y/SN),除了SN呈现时以“5”反应的概率以外,还应加上以“6”反应的概率。因为当被试把标准定在C4时,就意味着对任何大于或等于C4的感觉都以“y”(是信号)反应。凡大于或等于C5的感觉也必然大于C4,所以对于C4来说,P(y/SN)应为SN呈现时以“6”和“5”反应的概率的总和。其余标准下的P(y/SN)以此类推。因此,对于C5以下的各标准来说,击中率P(y/SN)都应该是累积概率。各标准下的虚报率P(y/N)也应以类似方法计算。

23

第五章 反应时间 10%

1:单项选择题

1. 最早将反应时间的测量用于心理实验的科学家是( A )5P134

A. 等德斯 B. 波斯纳 C. 斯腾伯格 D. 霍克基 2. B反应时减去C反应时,得到的是( C )5P137(教材中的图是错的)

A. 基线时间 B. 刺激辨别时间 C. 反映选择时间 D. A反应时 3. B反应时减去A反应时,得到的是( D )5P137

A. C反应时间 B. 基线时间+反应选择时间 C. 基线时间+刺激辨别时间 D. 刺激辨别时间+反应选择时间

4.霍克基等人发展了一种新的反应时实验技术,能够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称为( A )5P142

A.“开窗”实验 B.相加因素法 C.反应时相减法 D.ABC反应时 5. 与单一刺激相比,复合刺激会使反应时间( B )5P150

A. 延长 B. 缩短 C. 不变 D. 不确定

6.物理刺激的强度不变,增加刺激作用于感官的时间,会使反应时间( B )5P152

A.延长 B.缩短 C.不变 D.不确定

7. 物理刺激的强度不变,刺激时间也保持不变,仅增加刺激的面积,会使反应时间( B )5P152X2

A. 延长 B. 缩短 C. 不变 D. 不确定 8. 反应越复杂,经练习反应时间变化的幅度( A )5P155

A. 越大 B. 不变 C. 越小 D. 不确定

2:多项选择题

1. 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有( A B C D )5P149

A. 刺激类型 B. 准备状态 C. 酒精和药物 D. 年龄

3:填空题

1. 反应时间是指从 刺激呈现 到 反应开始 之间的时距。5P134

24

2. 在简单反应时间的测试中,如果被试在刺激呈现之前就作出反应,这类反应被称为 假反应 , 防止的有效措施是在实验中插入 侦察试验 。5P144

3.由于反应时间部分地依赖于 错误率 ,所以,在选择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时; 即要考虑反应的 速度 ,也要考虑反应的 准确性 。5P147

4:名词解释

1. 反应时间:缩写为RT,是心理实验中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反应变量之一。是指从刺激呈现到反应开始之间

的时距。反应时间往往也被称为“反应的潜伏期”。刺激引起了感觉器官的活动,经由神经传递给大脑,经过加工,再从大脑传递给肌肉,肌肉收缩,作用于外界的某种客体。这一过程的所有环节都需要时间,而大脑加工所消耗的时间最长。5P134

2. “开窗”实验:开窗实验是心理学中测量反应时间的方法之一。霍克基等人发展了一种新的反应时实验技术,

即“开窗”实验。它能够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就如打开一扇窗户般一览无遗。他们以一种字母转换实验来说明这种新的实验技术。5P142

5:简答题

1.举例说明反应时相减法。5P137

答:1. 我们可以通过反应时之间的相减

来估算刺激辨别和反应选择 的认知操作时间。

2. C反应时测量的是刺激辨别时间 加上基线反应时间,

因此C反应时减去A反应时 得到的是刺激辨别时间。 3. 类似地,由于B反应时

包括刺激辨别、反应选择和基线时间, 而C反应仅包括刺激辨别和基线时间, 因此B反应时减去C反应时 得到的是选择反应时间。 4. 这种对执行各种认知操作 所耗时间的估算程序, 叫做反应时间的相减法。

2. 什么是”开窗”实验?请举例说明5P142

答:1. 开窗实验是心理学中测量反应时间的方法之一。霍克基等人发展了一种新的反应时实验技术,即“开窗”

实验。它能够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就如打开一扇窗 户般一览无遗。他们以一种字母转换实验来说明这种新的实验技术。

2. 实验描述:主试向被试呈现1-4个字母或字符串,并在这串字母后有一个数字,这一数字表明把该数字

之前的字母或字符串中的每个字母按照英文字母表的位置替换到数字表明位置上的字母。如呈现“HFBO+4”,被试最后替换的结果是“LJFS”。

3. 实验的具体程序:主试先整体呈现出“HFBO4”,然后再将每个字母顺次分别呈现。从被试按一下键开

始(记时开始),第一个字母“H”出现,被试立刻开始说“I-J-K-L”,然后再按一下键,第2个 字母“F”出现,被试说出“G-H-I-J”如此把所有字母都转换完毕,并将完整转化结果4个字母“LJFS”连在一起说出,记时停止。 4. 由此分析出完成字母转换需要3个阶段:

1.. 编码阶段:从一开始按键出现第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 2.. 转换阶段:转换所需要的时间。

3.. 贮存阶段:从前一个字母转换结束到下一次按键的时间。

2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dd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