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 课堂教学实录

更新时间:2023-03-08 05:47:54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点评

浙江温岭二中 江奎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呢?我给大家三个数字,“一、二、三”,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给这三个数字各加上几个字,这就是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用“一二三”三个数字来概括课文内容,可谓抓住了要点,而且这个任务具有一定挑战性,当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但语气会不会太肯定?文章的基本内容只能这样概括吗? 生1: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位亲人。

(只能有这样一种说法吗?这种答案跟教师心目中的标准答案是否太切近了? - 师:哪两种情感?哪三位亲人?

(因为书房是重点,所以这里且先放过了。两种情感,一喜一悲,多有定论,而三位亲人身上大有可挖掘之处。)

生1:两种情感,一喜一悲;三位亲人,先妣、先大母、妻子。 师:“妣”是谁?“大母”又指谁? 生2:“妣”是指已故的母亲。 师:那已故的父亲叫什么?

生2:考。有个成语叫做“如丧考妣”。“大母”就是祖母。 师:为什么在“妣”和“大母”的前面加上“先”字? 生2:对死者的尊称。

师:写作本文时,归有光的妻子去世了没有? 生2:去世了。

师:那能否在妻前面加上“先”字,称之为“先妻”? 生2:不行。“先”是对死去的长辈的尊称,妻子是平辈,应称“亡妻”。

师:嗯,是应叫亡妻。三位亲人是先妣,先大母和亡妻。文章的基本内容概括全了吗? (此处落实有关古代文学常识中的有关知识点,目标虽小却很重要。教师巧妙地加以落实,有钱梦龙《愚公移山》之风。) 生3:还有,一个男人。(众生笑) 师:哪一个男人? 生3:作者归有光。

师:你为什么不说“一位作者”,而要说成是“一个男人”?

(此问妙极。更妙的是先赋予它有价值的批语,又不急着解决。一来没有影响预设教学内容的实施,二来又为后面的内容带来一点悬念,唤起了学生的期待心理。在公开课上,学生这种下意识的调侃很容易给执教者带来不快和不安,而江老师却迅速地把这种意外变成没有预设的精彩,文化积淀之深与应变能力之强可见一斑!) (生3一时语塞,众生纷纷说归有光本来就是个男的。)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放在后面解决。先请自由朗读“一间书房”部分,思考这是一间怎样的书房。 生4:狭小。

师:从哪里看出它很狭小? 生4: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师:何谓方丈?

生5:就是一丈见方的意思,说明它面积小。 师:“方丈”还有一个意思,那就是佛寺的最高领导人。为什么叫他方丈呢?因为他的办公

室和寝室面积不过一丈见方。这也算是借代的修辞方法。大家明白了归有光为什么他的书房命名为项脊轩了吗?不妨大家先摸摸自己的项脊。 (从对方丈的解释来感受书房的狭小。) 生6:“项脊”说明房子窄小。 生7:“项脊”是脊梁骨的一部分,以此命名,说明归有光有人生大志。, 师:“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评论界有这样几种看法。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含有怀远追宗之意。同时,“项脊”二字,含有脊梁的意思,作者自号“项脊生”,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中顶天立地的脊梁骨的人生理想。 (书斋名为“项脊”的确含有深意。教师在小结时给出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供学生参考,既有知识含量,又体现了对学生独特见解的尊重,这种做法很好。自号“项脊生”当有更深的含意,而这种志向与后文他与三位亲人的关系,与“正文”“补记”间不同的情意文风,与一个真男人的伤痛、豁达都有很大的关系——既我所谓的“文化语境”,如果能略略讲解,对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有很大帮助。)

师:这间书房除了狭小之外,还有别的什么特点吗? 生8:还有“旧”、“破”、“漏”、“阴暗”等特点。

师:这样一间又小又旧又破又漏又阴暗的书房,作者嫌弃它吗?

(以“作者嫌弃它吗”一问将学生的视线由书房转向房中人,转而关注人物的志向、情感,这一问很好。) 生9:不嫌弃。

师:从何处看出来?

生9:作者对它进行了“稍为修葺”。 师:你上来把“修葺”两个字写一下。 师:修葺后的项脊轩有了什么变化? 生10:(室)不上漏,洞然,显得很清幽,很有情调。

(可能由于时间关系,这个问题匆匆结束了,简洁则简洁矣,然而情味也失却不少。) 师:你最喜欢第一段中的哪几句话? (这应该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出学生对文本的独到理解,也可以在不同答案的交流中增加对文本的鉴赏乐趣。但从下文的学生回答来看,教师又一次作了简单处理。仅这一句写得美吗?这一句美在哪里?教师的答案是“动静结合,特别清雅”,这太笼统了,显然学生的体验没有因此而加深。)

生10:我很喜欢“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几句,写得很美。 师:我也很喜欢这几句话。(师背)动静结合,特别清雅。我们把它背起来。 师:“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生11(翻词典):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 师:这里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喧嚣呢? 生11:当然是写环境幽静。

师:哪能否换成“万籁俱寂”? 生12:“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以声衬“静”。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 师:好,好。“万籁有声”是静而有灵气,“万籁俱寂”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此处用“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相比用,强调二者具有不同的情味,更突出作者对书斋的喜爱之情。这种基于语用的分析非常精彩,只可惜在当前的文言文中太少见了,此处可谓凤毛 角。) 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们能否用几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潜心读书时的心情?BDm! 生13:闲适。 生14:轻松自在。 生15:怡然自乐。} 生16:一个字,喜。

师:在这样的一间书房里潜心读书,是可喜的,但是一个人独坐书房,想起阴阳两隔的亲人又是何其悲痛啊。在三位亲人当中,母亲是最早离我而去的。请你把写先妣也就是写母亲的片段读一下。

(此处教师的引导语将教学内容由主人公情感的“喜”过渡到“悲”,将对描写对象的注意由“物”引到人。简洁而不失巧妙。) (生17读课文)

师:读得不错,投入了自己的感情。注意“老妪”、“呱呱而泣”的读音。千万别把“呱呱(gūgū)”念成“呱呱(guāguā)”,哪可不是小孩子的哭声,而是青蛙王子的叫声。“老妪”在我家是干什么的?}

生18:是奶妈。文中说:“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其中的“乳”便是喂奶的意思。老妪是当过归家两代人的奶妈。

师:先妣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根据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生19:先妣首先是一位慈母,她半夜还要起床问孩子冷吗、饿吗;其次是一位好心肠得主子。老妪仅是一个奶妈,先妣却“抚之甚厚”,还有,“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一句,非常感人,一个下人居然能记住主子立过的地方,而且还每每提及,可见先妣在她心中的地位,可见她是多么感激先妣对她的恩德。 师:说得很好。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20:通过写老妪来侧面烘托先妣的形象的地方还有“语未毕,余泣,妪也泣”一处,“我”泣不成声可以理解,“妪也泣”实属难得,归有光的母亲实在是太好了。

生21:我想提一个问题,归有光的母亲为什么不同她的女儿住在一起呢?她是不是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众笑)

师:哦,你是对这位慈母抱怀疑态度。归有光的母亲有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我不知道。但是我手头有一份材料,说的是归有光的母亲一生有八个孩子,是一位非常辛苦的母亲。她可能实在照顾不了这个女儿,但是她对没在身边的孩子仍牵肠挂肚,怕她冻坏了,饿着了,半夜三更还起来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啊。

师:下面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一部分,我们继续探讨,归有光为什么不直接去写他母亲的音容笑貌,而要通过老妪之口呢?

(这个问题和前面学生所提的“重男轻女”说一样,都属于读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揣度古人时产生的疑问,都是朴素而自然的。这个实录常常因了这些朴素而精彩的问题而增色不少。)

(古人文章“求真尚实”,以自然不事雕琢为上。所以这些虽是日常琐事,但由于记真事,抒真感,备受推崇,这与我们这个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念有关。)

生22: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无法记清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

师:还有就是同学们已经说到了的。既让我们知道这是一位慈爱的母亲,更是一位善良的女主人。虽然归有光记不起母亲的音容笑貌,但母亲在他心中永远是最美丽的。清人林纾说,

“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让我们带着感动的心情,把这一片段齐读一遍。

(看到此处,不禁想起李镇西执教的《冬天》,同是写生活琐事的高手,归之《项脊轩志》与朱之《冬天》有异曲同工之妙。镇西的课堂因了那个女生在别人的故事读出自己的泪水而让人铭记,此处所引材料“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也指《项脊轩志》一文在自由阅读时有同样催人泪下的效果。只可惜本实录这一环节处理得虽简洁却也过于理性了。) 师:先妣是一位慈爱的母亲,那么先大母呢,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出最感动你的地方,用现代汉语转述一遍,说说你为何深受感动? 生23:我找的是“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祖母有一天来看我,对我说:“我的儿啊,很久都没看到你的身影,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房间里,太像一个女孩子了。”祖母的话既有对孙子的疼爱,又带着对孙子的表扬,语气亲切自然,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怜爱。 生24:我找的是“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句话是说,祖母关门而去,喃喃自语:“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人考取功名了,这孩子长大,就可以有指望了”老奶奶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

师:真的很感人。请问能否把“阖”字改成“关”字?还有这话为什么不当着孙子的面讲?生25:不能把“阖”字改成“关”字,“阖”有轻轻关上的意思,说明祖母怕打扰孙子用功。这话不当着孙子的面讲是因为怕给孙子太大的压力,孙子已经很用功了。 师:看样子,老祖母还深通教育学。

生26:我觉得写老祖母喃喃自语,更表现她的话发自内心,更见其期望殷切,情真意诚。 (这个学生的发言实在是太好了。作者如再世转生,当引以为知音。) 师:说得太好了。还有哪些感动你的地方? 生27:我找的是“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不一会儿功夫,老祖母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的上的。”这一句话进一步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期望和鼓励。

师: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提一个问题,文中为何只写祖母来来去去,不写作者自己半句话? (“为何不写作者自己半句话”这个问题实在非常好,而下文学生的回答显然不能尽意,如果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一下青年归有光那一刻的心情,当是百味俱全,精彩迭出。可惜处理得又太简洁以致味道寡淡了!) 生28:归有光“大类女郎”,不喜欢说话。

生29:归有光肯定不会一句话不说。不过这里要写的人是祖母,归有光的话便省去了,而且祖母这三句话也太触动归有光的心了。

师:有道理。下面我们把写先大母的片段分读一下,大家读先大母的话,我读叙述语。 师:作者为何“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生30:睹物伤情,怀念两位亲人。

师:还有没有别的意思?我补充一下:归有光自幼饱读诗书,天资聪颖,9岁能文,但屡试不第,直到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会试是三年一次的。直到六十多岁才中进士,当了湖州长兴县县令。由于作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及地方豪绅同流合污,三年后被明升暗降为顺德府通判。后来在大学士高拱的保荐下做了南京太仆寺丞,但只做了一年就病死任上。归有光写《项脊轩志》时只有18岁,大家清楚了吗?归有光为何长号不自禁?

生31: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愧对先人。

师:多懂事的孩子。请问过归有光结婚的年龄是多少? 生32:“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归有光是在写作这篇文章5年后结的婚,应该是23岁。 师:“我的妻子来到归家”时,归有光是23岁。 生33:老师,你说错了。“归”是古时女子出嫁的意思,不是归家。 师:对不起。那“归宁”为何意? 生33: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师:哦。归有光的婚后生活幸福吗?何以见得?

生34:夫妻恩爱,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师:你最喜欢哪一个场景? 生34:凭几学书。 师:描述一下好吗?n

生34:嗯??夫妻手把手教写字。(众笑)

师:多恩爱多温馨的场面。还有能表现夫妻幸福生活的地方吗? 生35:有。“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师:这都能表现夫妻幸福生活?

生35:是的。首先,我们要了解诸小妹是怎么知道姐姐家有阁子的?这自然是妻子经常提起的缘故,妻子绝非只提阁子,她肯定会提到阁子里的人,阁子里的事;其次,我们可以想到妻子提及阁子时的神态是何等的自豪,因为她家有阁子,阁子里有她深爱的人,阁子是她幸福生活的见证;最后,我们还可以想像诸小妹听后张着嘴巴羡慕的样子,她们是在羡慕姐姐嫁了一个好郎君。(众生鼓掌)

师:你太厉害了。新婚燕尔,幸福甜蜜。但是结婚六年,爱妻离他而去。妻子的死,再一次给归有光带来沉重的打击。归有光想起母亲,潸然泪下,想起祖母,长号不自禁,想起爱妻,又会怎样呢?哪些句子最能感动你的呢? (教师三言两语进行情景描述,又以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开启学生体验,再具体要求学生结合文中句子进行分析。好的课堂语言总是话语既简洁,指令又明确。学生下面的精彩回答跟教师的巧妙引导相得益彰。) 生36:“室坏不修”。妻子死了,归有光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他内心的忧伤。 生37:“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人已经不在了,但树却一天天的在长大,睹物思人,睹物伤情,只要看见树,就想起亲爱的人儿,不知归有光吃不吃这树上枇杷,如果吃,不知归有光的心情是甜蜜的,还是苦涩的,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

生38:追忆母亲和祖母时,作者的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可想起亡妻的好,作者的感伤之情表露得非常含蓄深沉,给人“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感。

师:说的很不错。我们回到上课前提出的问题,在概括文章基本内容时,为什么不说“一位作者”,而要说成是“一个男人”?应该说那位同学的直觉是很灵敏的。 (强调“一个男人”,引出对人物的深层理解,这一问是很好的。但如果能追问一下:“一个男人”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中意味着什么?身为“一个男人”说明了这位同学读懂了归有光的多重身份,请同学们从“男人”的角度谈谈对作者境遇和志向的理解。也许答案就不至于成为浮光掠影式的感受了。)

生39:男人应该是要有事业心,有志向的,有?? 师:归有光有志向吗?

生39:有,只是没有实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d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