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网校2017考研政治基础精讲内部辅导讲义-马原(常成)

更新时间:2024-06-11 11: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 录

第一板块 绪 论 ........................................................................................................ 2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 2 第二板块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三板块 第五章 第六章 第四板块 第七章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 5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6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 23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3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42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 42 资本主义发展趋势 .................................................................................. 42 科学社会主义 .......................................................................................... 43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发展 .............................................................. 43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 43

1

2017 考研政治基础精讲内部辅导讲义

第一板块 绪 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狭义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主义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构成、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

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 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 的需求。

◇思想渊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 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 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实现了人类 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①基本形成的标志——马克思 1845 年春天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 格斯 1844-1846 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②公开问世的标志——1847 年《哲学的贫困》和 1848 年 2 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4.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发展,除了马克思恩

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 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 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 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2017 考研政治基础精讲内部辅导讲义

理论体系。

《共产党宣言》发表 160 多年以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 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 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俞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 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①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其科

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 力求全面的认识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 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②革命性 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

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

③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这种以实践为基础 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2.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 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

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 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

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

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实践基础上 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坚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 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 的必然要求。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 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

2017 考研政治基础精讲内部辅导讲义

3.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学习的意义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 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 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学习和坚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个方面 都有许多复杂的事物需要认识,许多重大问题需要回答,许多未曾认识的领域需要开拓。只 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引导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世界形势变化的本质,提高 解决建设和改革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

◇学习的方法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应该做到: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科学体系上下功夫。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4

2017 考研政治基础精讲内部辅导讲义

第二板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

前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每个时代的哲学家大都从自己的哲学体系出发对“哲学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进行过反思, 从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哲学观。对哲学自身的这些理解虽然充满“分歧和多样性”,但这种分 歧和多样性与其说是对立的,还不如说是互补的。把这些不同角度的阐释综合起来可以大致 明了哲学这门学科的一般特点和共同性质。

1.哲学是什么

①“哲学”一词的来源

从词源考证的角度,可以把哲学理解为“智慧学”或“爱智之学”。英文“哲学”一词 philosophy 是由古希腊文 philein 和 sophia 这两个词演化而来的。Philein 是“爱”的意思,sophia 是“智慧”的意思,这两个词组合起来的含义就是“爱智慧”。

②哲学是看世界的眼睛 从与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可以说是系统化、

理论化的世界观,或称之

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和根本的看法,但一般人的世界观是 自发形成的,不系统,不完整,也不是以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 是哲学家把一定的世界观用一定的哲学术语、按一定的逻辑结构、采取概念体系的形式,即 理论的形态完整地表达出来。

③哲学是回答问题的学问 哲学和其他学科不同,虽然能找到先承后继的脉络,但更重要的是历代哲人围绕一些人

类永远存在的问题做的探寻和研究。哲学就是回答那些其实人类永远找不到答案的问题的学 问,而哲学存在的意义并不是找到答案,而是追寻答案的过程。

2.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其他科学一样,都以现实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但是,各种具体的知识部门只研 究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或某一事物及其过程,而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是从总体上 把握和处理人和世界之间复杂而重大的关系和问题,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 律,关涉整个世界的一切领域的一般知识。当然,这不是说哲学的知识和具体科学的知识是 割裂的,相反,哲学的知识只能是在各种具体知识的基础上,从具体知识中概括出来的,“哲 学之功外在于哲学”,来自非哲学,但哲学较之具体科学又有不可替代的超越性。

3.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

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又是方法论。

5

2017 考研政治基础精讲内部辅导讲义

4.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在解决了对哲学自身的认识之后,我们来谈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

方面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 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 的基本派别。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 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 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

基础,正确地解决了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 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理论体系。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物质世界和实践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唯心主义的含义与分类 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或理念为第一性,物质为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

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主

观唯心主义把本体的某种主观精神如

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意识世界中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 础,而意识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中国 宋明时期的心学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 “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指出

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及区别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这是 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 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这种概括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

6

2017 考研政治基础精讲内部辅导讲义

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 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

③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 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 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对“物”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 ◇一元论、二元论与多元论 一元论是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 二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两个,试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多元论是主张世界是由多种本原构成的哲学学说。多元论实质是一元论的不同表述形 式。凡是把世界归结为多种物质本原的学说。是唯物主义的多元论;凡是把世界归结为多种 精神本原的学说,是唯心主义的多元论。

◇物质的含义及特性 恩格斯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

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 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 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

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 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特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

(1)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①意识的含义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②意识的发展阶段 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

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 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③意识的特征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

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 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从其特征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 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④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 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7

2017 考研政治基础精讲内部辅导讲义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

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

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 在:

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

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 第三,意

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可能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 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这就 是列宁所说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①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②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

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

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

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③静止的含义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 运动的特殊状态。

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 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相对静止使得认识事物有了可能性。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 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 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⑤时间、空间的含义及特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 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⑥时空与物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

8

2017 考研政治基础精讲内部辅导讲义

间的客观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 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 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 具体特性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 活的灵魂。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4.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1)原理的内容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这一原理的内容

包括:其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其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其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 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 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 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正如列宁所说:“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 有。”

(2)原理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其理论意义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都

是以此为根据和前提的,从而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 其实践意义在于,它

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

学基础。世界是按其固有规律在时空中永恒运动的统一的物质世界,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 地点和任何条件下从事任何工作,都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坚定不移地从物质 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 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5.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

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这一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 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 史观的基础。

(1)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其本质含义和基本特征有三: 第一,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

(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活动本 身及其结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 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所以,实践是区别于人的意识活动的客观物质活动。

第二,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 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 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的意义。

9

2017 考研政治基础精讲内部辅导讲义

第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 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 化而变化。

(2)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①生产劳动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

产活动。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 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③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 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此外,④艺术和教育活动,属于以生产精神 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6.实践与人的存在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地位,实践

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

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

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中,人类的本 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 出来,使自然界成为自己的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 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 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 并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 界。这种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便构成了人的物质生活本身,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 着人类自身。

总之,实践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是人 类的存在方式。

7.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是人类

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据,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 明。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 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性 活动,实践内在地包含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意识的 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 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道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 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在整 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

10

2017 考研政治基础精讲内部辅导讲义

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

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

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物质 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在阶 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 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 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的本质特征。

8.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

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 这里说的自然界是指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人的活动范

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 化是自发的。

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 机系统。它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人类社会与人的活动不 可分离,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 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 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

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9.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

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 主题。

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马克思也 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 行这种物质变换。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

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 特征。

10.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

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

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

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规律都客观存

11

2017 考研政治基础精讲内部辅导讲义

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 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

灭规律。 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又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人们在实践中可以认识或发现规

律,并利用这种合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为人类谋利的目的。人们还可以改 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因此,既要反对藐视规 律的主观随意性和经验主义,又要反对在规律面前无所作为的思想。在这里,理论思维是十 分重要的,正确的理论思维能使人们增强驾驭规律的能力,错误的思维会走向真理的反面。

1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要用唯

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列宁

指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 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 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 规律和利用规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 的重要动力,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所以我们要把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 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 性统一的基础。

1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根据上述原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如实反映

客观规律(以及思维所固有的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 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设想的目的。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 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意识通过实践反 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也就是意识自身的“物化”过程。人的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 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3.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所谓社会历史趋向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

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而规

律作为一种必然趋势是

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哪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

二、世界的辩证图景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

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 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2

2017 考研政治基础精讲内部辅导讲义

(1)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内涵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

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所谓中介

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

桥梁。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明,不论是物理 领域、化学领域、生物领域,还是社会领域和人的思维领域,以及各个领域之间,联系是普 遍存在的。

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 系的主要方式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 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 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 次性和开放性。

(2)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 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 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 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今世界是开放 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 我们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 力发展自己。

(3)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事物的运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

◇联系:

①总体上指向性相同:三者都属于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中同一序列的概念和范畴,都表 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

②引起的原因相同:由于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构成 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③表达的科学观点相同: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

13

2017 考研政治基础精讲内部辅导讲义

法把运动、变化、发展结合在一起表达自己的发展观。

◇区别:

①定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变化是指事物在运动过程中所发 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包括量变和质变;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 事物代替旧事物。

②侧重点不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主要反映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 表示事物在活动着,它同静止的观点相对立;变化主要反映事物运动的多样性、程度和状态, 表示事物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它与凝固的观点相对立;发展侧重指事物上升的、前 进的运动和变化,反映着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和生成的过程。

③范围和深刻程度不同: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但不能说运动和变化就是发展,运动、 变化比发展范围广泛,而发展则比运动、变化更深刻,它表明了事物运动变化的总方向和总 趋势。

(4)发展的实质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 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

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 条件的变化。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 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 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 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 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 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5)发展与过程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 在和未来。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 伟大的基本思想”。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 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 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在今天,科学 地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历史过程、历史阶段、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

14

2017 考研政治基础精讲内部辅导讲义

对我们坚定信念、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6)唯物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联系和发展是唯

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党的十八大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 理论基础和理论意义,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 中体现。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 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

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逻辑矛盾是

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

成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列宁说:“辩证法就是研究 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具有丰 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不同的矛盾具有不同的斗争形式,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斗 争形式也不同。不能把斗争性归结为一种形式,也不能把斗争形式的改变误认为斗争的消失。 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 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 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 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仅揭示了

事物联系的实在内容,而且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

力。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 着事物的发展。

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各有其作用。 ◇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 发展;

②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cr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