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简介

更新时间:2023-08-27 09:5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简介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简介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的总目标是根据防汛抗旱工作的需求,建成一个以水雨工旱灾情信息采集系统和雷达测雨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要求该系统先进实用、高效可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为各级防汛抗旱部门及时地提供各类防汛抗旱信息,较准确地作出降雨、洪水和旱情的预测预报,为防洪抗旱调度决策和指挥抢险救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系统建成后应达到下列主要目标:

1、在水情信息采集方面,中央报汛站中的雨量和水位观测,全部采用数据自动采集、长期自记、固态存储、数字化自动传输技术,以提高观测精度和时效性。中央报汛站的测洪能力提高到接近或达到相当于设站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或略高于堤防防御标准的水平。大江大河站在发生超标准洪水或意外事件的情况下,有应急测验措施。对流量、泥沙等其它水文信息通过人工置数进行数字化自动传输。

2、在报汛方面,通过对中央报汛站报汛设施的更新改造和建设224个(一期125个)水情分中心,实现在半小时内收集齐3002个(一期1799个)中央报汛站的水雨情信息的目标。

3、建成分布合理,初具规模的工、旱、灾情信息采集网,初步实现工、旱、灾情信息采集的实时化和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工情信息的采集和传输,通过927个重点防洪县、工程管理所的工情信息采集点、228个工情分中心的建设(一期选择部分重点省进行试点和示范区建设),对工程险情和突发事件要测得到,报得及时,处理快速,信息丰富直观,包括图形、图象、声音和分析结果等。建立健全旱情测报网,旱情信息的采集和传输,要规范化,要能掌握面上的旱情,并通过旱情信息处理系统的建设能够对水文气象干旱、农业干旱等作出分析评价和趋势预测(一期进行旱情采集、传输、处理试点)。要采用先进的通信和计算机技术进行灾前灾中的灾情监测和分析,以及灾后的灾情统计和评估。

4、通信方面,在水利部和原邮电部两部有关协议的指导下,根据防汛需要,首先考虑使用邮电公用网,充分发挥已有防汛通信网设施的功能,提高和加强防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简介

汛通信的保障程度。为防汛抗旱调度指挥提供可靠的通信保证,为全国防汛抗旱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设提供可靠的通信信道。

5、在计算机网络方面,建设全国地市级分中心及其以上的各级骨干网、园区网和部门网,提高信息传输的质量和速度,为实现30分钟收集完3002个(一期1799个)中央报汛站信息的目标提供网络支持,支持工情、灾情、旱情信息的实时收集、传输和处理,提高信息共享的程度和各种信息流程的合理性,并通过防汛抗旱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带动整个水利信息网的建设。

6、以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等开发技术为手段,建立为中央、流域机构、省市自治区和地市级防汛抗旱决策提供技术支持的系统(一期建设中央、7个流域机构、31个省级决策支持系统,以及7个流域机构和11个重点省级所属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8个重点水库和4个工程管理局)。该系统能提高四级防汛抗旱部门的工作效率、质量、效益和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具体达到:

(1)及时完成各类防汛抗旱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存储。

(2)以图、文、声、像等方式快速灵活地提供雨、水、工、旱、灾情的实时数据和历史背景资料,以及有关资料的深层挖掘和信息服务的试点。

(3)提高洪水预报的精度,延长洪水预报的预见期。

(4)改善防洪调度手段,提高模拟分析能力,加强调度的科学性。

(5)能快速、科学地对灾情进行分析、统计和评估。

(6)提高防汛抗旱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7)提高旱情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能力,并作出趋势预测。

(8)对全国防汛抗旱数据库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7、天气雷达系统方面,在淮河流域和黄河中游地区的阜阳、临沂、徐州、驻马店、郑州、三门峡建立新一代天气雷达(由中国气象局另行组织实施),组成黄淮区域天气雷达网。新建标校用自动气象站120个。建立国家气象中心至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河南省气象台至黄河水利委员会、安徽省气象台至淮河水利委员会的信息传输信道,实现双向传输,以达到信息共享。系统提供如下产品:

(1)雷达拼图,雷达与卫星图象迭加图;

(2)1小时,3小时,6小时,12小时流域面平均雨量的定量估算和预报;

(3)流域暴雨警报和短历时降水预报。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简介

一、信息采集系统

根据防汛信息类型和防汛抗旱业务分工,信息采集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即:

水情信息采集子系统

工情信息采集子系统

旱情信息采集子系统

工情采集和旱情采集同时包含灾情(洪、涝、旱等)信息的采集,利用工旱情采集系统工作,灾情信息采集不作为独立的子系统进行设计和建设。

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内容是:

1、3002个(一期1799个)中央报汛站测验和报汛设施的更新改造; 2、927个(一期23个)工情采集点、3个移动工情采集站(一期不建)、1265个(一期0个)旱情采集点和1800个(一期0个)旱情监测站的建设;

3、224个(一期125个)水情分中心的建设。

4、选择部分重点防洪省进行工情信息采集试点、示范区建设和旱情信息采集试点建设。

二、通信系统

根据国家防汛指挥系统通信系统的建设内容,通信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卫星通信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简介

微波系统

蓄滞洪区预警反馈系统

通信系统的组成如图2。

通信系统的建设包括以下几部分:

1、充分利用公网和已建的防汛通信网组建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子网。

2、利用卫星通信技术的特点

(1)在355个(一期209个)偏僻地区、常规通信很难解决的中央报汛站、224个(一期125个)水情分中心和100座(一期20座)大中型水库设置卫星平台。

(2)为国家防总办公室和七个流域机构之间的异地电视会商提供卫星信道。

3、改造海河流域永定河洪泛区和小清河分洪区两条微波干线。

4、建设和完善国家防总调度的12个(一期6个)蓄滞洪区的预警反馈系统。

三、计算机网络系统

计算机网络系统根据网络能力分为四类网络,即:

骨干网

地区网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简介

园区网

部门网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如图3所示。

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包括:

1、建设骨干网中央网络中心、7个流域机构网络中心和31个省(区、市)网络中心。

2、建设7个流域机构、31个省(区、市)(一期11个)的地区网。

3、建设水利部、7个流域机构、31个省(区、市)防汛部门的园区网。

4、建设31个省(区、市)防汛抗旱部门网。

5、设计网络路由、IP地址和域名。

6、建设网络管理系统。

7、建设网络安全系统。

四、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包括中央系统、流域系统、省(区、市)系统和地级系统四级相关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的建设(一期建设中央、7个流域机构、31个省级决策支持系统,以及7个流域机构和11个重点省级所属125个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8个重点水库和4个工程管理局)。决策支持系统组成如图4所示。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简介

决策支持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6所示。

五、天气雷达应用系统

由中国气象局组织实施分别在阜阳、临沂、徐州、驻马店、郑州、三门峡6处建设新一代天气雷达。新建120个自动气象站用于雷达的标校。在气象和水利部门建设相应的天气雷达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系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cj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