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课程资料

更新时间:2024-03-27 15: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闻学概论

绪论 新闻学

第一节 新闻学的学科性质

一、新闻学的内涵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活动(从事新闻传播的活动)、新闻现象(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等)、新闻事业(从事新闻传播的新闻机构)以及人类所有新闻传播活动规律(有人类以来的所有新闻)的科学。

广义的新闻学:所有研究新闻的活动。 狭义新闻学:从新闻理论的角度。 二、新闻学的学科地位:

新闻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学学科。 表现三个方面:

(一)新闻学有独特的研究对象 (二)新闻学是有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 (三)新闻学的学科知识得到社会的承认。

第二节 新闻学的研究内容

一、广义的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应用与历史三个部分

(一)理论新闻学(新闻理论):研究新闻活动、新闻现象和新闻事业的原理和原则 (二)实用新闻学(新闻业务):研究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广播新闻、电视新闻及新闻事业经营管理等业务活动的特殊规律工作原则和技能方法。

(三)历史新闻学(新闻史):中外新闻活动和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发展规律、发展趋势等。

二、狭义新闻学的研究内容:

(一)新闻本体论:新闻的本质、新闻的特征、新闻价值、新闻源流等。

(二)新闻传播论:新闻传播者、新闻作品、新闻媒介、新闻受众、新闻传播过程等。 (三)新闻事业论:新闻事业的性质和职能、新闻事业体制和形态、新闻自由与控制、新闻产生和发展。

1

第一章 新闻本体

第一节 新闻的涵义

二、新闻的定义:

目前国内较为广泛使用的新闻定义: 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对新闻定义的分析认知:

1. 新闻是报道客观现实的信息,而不是客观现实的信息,即信息内容不是客观现实,是传播了的客观现实。

2. 客观现实不仅指具体事实,还指概括事实形态的现象、问题和非事实形态的观念、思想和趋势等变化。

3. 新闻是报道了的社会现实,没有报道的社会现实不称其为新闻。

4. 最新动动状态包括新近发生、正在发生、早已发生但出现最新变动的、尚未发生但显现出趋势和预测可能的。

第二节 新闻的起源、本源与本质

二、新闻的本源

(一)新闻本源探讨的是:新闻是从哪里来的

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说:“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这是唯物主义新闻观。

因此,探讨新闻的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这是新闻界对对本源的普遍表述。这对于我们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反对凭空捏造新闻具有重要意义。有事实才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事实的存在决定新闻的存在。不能无中生有。什么样的事实与什么样的新闻。

(二)从变动中发现新闻:

从事实出发找新闻,从事实的变动中着手找新闻。 三、新闻的本质:

(一)新闻是意识形态的精神现象

一切新闻都是以事实作为基础的。事实的时间、地点、经过及其结果,就其本身而言,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具有一种“客观实在”性。这种“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形式的共

2

同品质。任何事实本身并不是新闻,只有当它为人们所感觉、报道,或相互传播,才是新闻。这就是说,新闻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物质性事实的反映、报道的结果,是人们对客观事实的一种主观形式,具有意识的品质。所以说,新闻是一种精神现象,具有同物质性相对的意识的性质。

1. 新闻报道客观事实,但本身不是客观事实,而是新闻工作者通过报道的过程对客观事实的主观意象。

2. 新闻既是综合的意识传播媒介,又是综合的意识观念的生产活动,还是社会意识的控制机制。

(二)新闻是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 1. 新闻是对现实生活的选择性反映; 2. 新闻是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性反映; (三)新闻是社会信息的运动形式

1. 新闻不是客观事物的物质形式,而是它的信息形式; 2. 新闻不是显现事物的自然信息,而是表述事物的社会信息;

3. 新闻不是所有的社会信息,而是具有满足受众需要、影响公众行为、调控社会规范的信息,经过媒介报道才是新闻。

(四)新闻是公众交流的群体活动

1. 新闻是为社会群体或整个社会从事传播活动,群体的性质和规模决定了新闻活动的范围和规模。

2. 新闻接收者是以群体出现的。

3. 交流是社会交流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最重要的手段。 4. 新闻交流方式的进步是社会交流方式发展的标志。

第三节 新闻要素

一、什么是新闻要素?

新闻要素是指构成的必需材料。一般,新闻有五要素才能构成一条完整的新闻。 二、新闻五要素:五W

who: what: when: where: why(how): 三、明确新闻五要素对新闻工作的作用:

(一)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地弄清第一个事实的要点;

3

(二)有助于记者情事地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是在新闻的写作中; (三)有助于明了新闻体裁的要义。

第四节 新闻的类别

一、按新闻内容来分 二、以新闻发生地来分 三、以新闻的时间性来分 四、以新闻与读者的关系来分

第二章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第一节 新闻与信息

二、新闻与信息的关系:

新闻是一种信息,但信息并不等于新闻,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不能等同。 (一)相同点:

1. 都反映客观事物;2. 都表述未知事物;3. 都真实准确;4. 都可以传递。 (二)相异点:

1. 内涵不同。两者虽然都来自于客观事实,但新闻的来源主要是客观事物发展的最新状态,而信息来源于客观事物发展的一切状态。

2. 外延不同。新闻只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手段和认识成果,而信息包括对客观事物所有的反映手段和认知成果。

3. 传播手段和作用范围不同。新闻这种信息通过新闻媒介传向整个社会,能够调整和影响广泛的社会公众的认识和思想,而信息传播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手段,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通过新闻传媒进行传播,都能够公开面向社会。

(三)新闻相较于信息的特点:

1. 新闻概念的含量相对小;2. 时效性相对更强;3. 新闻传播的形式相对少;4. 新闻提供的服务相对间接;5. 新闻传播对象相对完整,面对所有大众;6. 新闻表达相对简洁明了。

小结:新闻与信息的关系:

(1)事实是新闻的来源也即信息是新闻的来源;(2)报道新鲜事实即是传播新的信息;

4

(3)信息不等于新闻,新闻是对信息的有选择性的报道。

第二节 新闻与宣传

一、宣传:

拉斯韦尔在《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中对宣传下的定义是:“它仅指以有含义的符号,或者稍具体一点而不那么准确地说,就是以描述、谣言、报道、图片和其他种种社会传播形式来控制意见。” 后来他将宣传定义修正为:“宣传,从最广泛的涵义来说,就是以操纵表述来影响人们行动的技巧。” 二、新闻与宣传的联系与区别:

(一)联系:

1. 宣传与新闻都属于传播的范畴;2. 现代宣传主要通过新闻媒介来进行;3. 新闻事业脱胎于宣传活动。

(二)区别: 1. 概念上的不同: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目的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目的是:传者扬其道。

2. 表现方式上的不同: (1)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2)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3)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4)新闻重实效,宣传重时机 (5)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6)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3. 传播过程的不同:

新闻的传播过程是:事实——事实。

宣传的传播过程是:观念——事实——观念。

所以,要正确处理好宣传与新闻的关系:努力实现新闻与宣传的双重价值;讲究宣传艺术,善于用事实说话 ;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结合。

5

三、影响宣传效果的因素:

宣传者、宣传对象、宣传内容、宣传场合、宣传时机、宣传动机、宣传方法

第三节 新闻与舆论

一、舆论的内涵:

“定义: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众事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二、舆论的发展过程:

(一)形成

舆论的形成,有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 一是来源于群众自发, 二是来源于有目的引导。 (二)层次

舆论的层次:①有的社会问题足以引起全世界大多数人的同情或憎恨,而产生世界性舆论。②由国家意识或民族意识形成的对当前社会问题的舆论反映。③阶级之间、集团之间的利害冲突,易于形成阶级对抗和集团对立的舆论。④职业的、年龄的差别,基于各自的不同利益,也可能形成不同的舆论。

(三)作用

舆论与政治:社会舆论反映人心的向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政治领袖运用舆论造成有利于已而不利于对方的形势。进步舆论常常成为革命的先导。

舆论与社会风气:社会舆论在造成或转移社会风气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舆论的作用也不可夸大。舆论对任何人都没有强制性,不能代替行政权力机关的发号施令。权力机关与社会舆论交互为用,相辅相成,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四)舆论的多样性与一致性

客观事物的多样性,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舆论的多样性。社会舆论不可能完全纳入一个模式。另一方面,社会的稳定、发展,必然要求有代表这一社会主导阶级根本利益的舆论。所谓舆论一致性,是指涉及根本问题的舆论能为绝大多数人接受,能引导绝大多数人的思想和行为。 三、舆论的基本要素

舆论的基本要素包括:主、客、本、载体 1、舆论的主体——公众 2、舆论的客体——事实 3、舆论的本体——意见

6

4、舆论的载体——传播 四、舆论的特点

①公开性;②公共性;③急迫性;④广泛性;⑤评价性。 五、新闻与舆论的联系与区别

舆论与新闻的联系:

新闻与舆论之间有明显的共同点,它们都是公开传播的,它们都对新近发生的事实作出反应。

区别:

第一,新闻以传播信息为第一要义,它着眼于新近发生变动的事实;而舆论则是众人针对现实中存在的特定事实所表示的意见。

第二,新闻要以尽可能客观、公正、全面的态度反映事实, 而舆论则带有鲜明突出的倾向性和强烈的感情色彩。

第三,新闻寻求受众的共同兴趣,传播得越广泛越好,追求无差别的覆盖面;而舆论的传播则具有一定的影响企图,而且是在利益相近的人们中间传播,其范围往往被利益、地位、观念所框定。 六、舆论的社会功能

舆论是把双刃剑,大多时候它促进历史进步,但有时它也扮演绊脚石的角色。舆论的作用是正负双向的。

七、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的关系

1、反映并代表舆论 2、引发舆论 3、引导舆论

八、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新格局:

两个舆论场:一个以传统媒体为阵地的舆论场,报纸、广播和电视。一个以互联网为阵地的舆论场。很显然,这二者之间的边界已经越来越模糊,甚至存在一种现象:新媒体形成舆论,从而引起传统媒体的参与。

网络时代的舆论更有特点:“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能被关注”“人人都是麦克风”,网络舆论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发展的重要力量。

7

第三章 新闻的特征

第一节 新闻的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学的基本要义。 一、 新闻真实性的含义:

新闻报道的事实必须和客观事实相符合,必须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和整体实际。 (1)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是真实的;(2)新闻报道的事实概括是真实准确的;(3)新闻报道的事实和社会生活中这类事实的总体相一致,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总体情况;(4)新闻报道的事实符合社会的普遍要求、主流情况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新闻真实的意义:

(1)真实是新闻存在的基础,是新闻的生命。

(2)真实是新闻产生社会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根本因素。

(3)真实是人类新闻活动的共同要求和基本准则,任何形态的新闻传播都强调新闻的真实性。

(4)真实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 四、新闻真实的要求

(一)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真实;

(二)新闻所反映事实的社会环境和现实条件、事件发生的过程和细节、人物活动的具体语言动作等,都必须真实可信;

(三)新闻中使用的背景材料和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准确可靠; (四)新闻中所涉及的人物和心理活动等都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五)新闻中对事实的解释和客观意义的概括要合乎客观事实自身的规律,从事实整体的联系上深刻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 六、新闻的失实:故意失实,无意失实

(一)新闻失实的原因:

1. 政治原因;2. 社会原因;3. 思想原因;4.作风原因;5.认识原因;6.知识原因;7. 技术原因。

(二)新闻失实的表现: 故意失实:

8

无意失实:

(三)新闻失实的危害

1、导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偏差和行为错误; 2、导致新闻公信力的缺失,影响新闻力量的发挥; 3、损害国家、社会、公众利益; 4、损毁新闻从业者的信誉与整体利益; (四)防止新闻失实的要求:

1. 加强政治理论修养、思想道德修养和业务素质修养,提高政治责任心、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2.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 3. 全面的、发展的观察事物,努力反映事物的整体面貌;

4. 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严肃新闻报道纪律,阻塞造成新闻报道失实的漏洞;

5. 制定有关法规,用法律约束新闻报道活动,建立防止和纠正新闻失实现象的法制机制。

七、坚持新闻真实对新闻工作的重要意义: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对新闻工作者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坚持正确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客观要求。

1. 新闻的真实性,关乎舆论导向。

2. 新闻的真实性,关乎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3. 新闻的真实性,关乎新闻工作者的个人信誉。

第二节 新闻的时效性

一、新闻时效性的含义:

新闻事实发生、报道过程和产生社会影响等方面的时间限段,即新闻有效的时间范围。 二、新闻时效性的体现:

(一)新闻事实的新鲜性:

1. 新闻事实是新近发生的、人所未知的,信息内容是全新的;

2. 新闻事实是早已发生、为人知晓的,但最近出现变动、信息内容有了新质因素; 3. 已经发生的事实在新的报道组合与开掘后具有新特点,给人以新认知。 (二)新闻传播的快速性:

9

1. 敏锐地发现新闻;2. 快速捕捉新闻;3. 及时地发布新闻。 (三)新闻报道的时宜性:

1. 报道的内容为当时读者与宣传最需要的;

2. 报道的时机恰到好处,能够产生最好的传播效果。

第三节 新闻的倾向性

一、新闻倾向性的含义:

新闻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活动中具有的思想、意志、情感等趋向。 二、新闻倾向性的体现:

(一)新闻内容的倾向性宣传:

1. 直接宣传政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表现政治立场,体现阶级意识和集团意识; 2. 在对新闻报道内容的言论和评价中,表达观点、态度、意见和情感倾向 (二)新闻传播的倾向性控制: 1. 依据一定的倾向性取舍事实; 2. 依据一定的倾向性来选择报道角度; 3. 依据一定的倾向性来确定报道时机; 4. 依据一定的倾向性来安排报道过程; 5. 依据一定的倾向性采用报道方法。 (三)新闻接收的倾向性引导: 1. 对公众的社会认知进行性引导; 2. 对公众的社会生活进行性引导。 三、新闻倾向性和客观性的关系:

(一)客观性:新闻报道要尊重客观事实,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 1. 内容上的客观: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的事实;

2. 形式上的客观:新闻报道要采用客观叙述的方法,不随意对新闻事实做主观和议论。 (二)关系:

1. 从新闻客观性的第一层含义上看,如果新闻报道对象的本身就是具有倾向性的事实,那么倾向性也具有客观性,对这种客观存在的倾向性事实的报道,也是客观性的体现。

2. 从新闻客观性的第二层含义看,新闻客观性是方法论范畴的概念,而不是认识论范畴上的概念。当客观性作为一种报道方法上的要求时,其意义表现为二种情况:(1)在一定

10

倾向性指导下的报道选择和控制,仍然是对客观事实的选择和反映,经过倾向性处理的新闻事实,仍然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只是在反映时间、角度、规模、程度上有不同,倾向性度不影响事实存在的客观性,只影响事实表达的方式。(2)在一定倾向性指导下思想启发、观点表达、态度引导、意见干预等是对新闻事实的性质、意义、趋势、影响的议论、分析、评价,应当采取“用事实说话”的客观性方式,否则,倾向性与客观性就会形成矛盾、对立的关系,即直接表达思想意见的主观说教同新闻客观性表达要求的矛盾对立。

第四节 新闻的公开性

一、新闻公开性的含义:

新闻信息内容的非隐蔽性和向公众传播的非限定性。 二、新闻公开性的体现:

1. 从信息运动的性质上看,新闻是能够和必须公开传递的社会信息; 2. 从行为动机上来看,人们从事新闻活动的目的是向社会传播信息;

3. 从对象范围上看,新闻报道的内容、服务对象和传播范围十分广泛,在对象关系上没有特殊的指定性;

4. 从接受特征上看,新闻信息是所有人都能共同享有的,也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再次传播的。

第四章 新闻选择

第一节 新闻学是一门选择事实的艺术

一、新闻选择

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这就是新闻选择。新闻选择仅仅是对事实的选择。

第二节 新闻选择标准一:新闻定义

一、新闻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选择标准:选择的事实一要真实,二要新鲜。

第三节 新闻选择标准二:新闻价值

一、新闻价值

(一)新闻价值的含义

11

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

1. 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所具有的客观素质;2. 新闻价值必须通过传播才能实现;3. 适应和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是衡量新闻价值的现实标准。 二、新闻价值的要素

(一)新闻价值要素的含义:

构成新闻价值基本内涵和性质的因素和成分,是新闻价值判断的基本依据。 (三)新闻价值要素的基本内容:

1. 新鲜性:新闻事实具有社会公众尚不知晓的信息、内容,这种信息内容含量越大,新闻价值越高。

2. 重要性:新闻事实的信息内容同社会公众利益有重要联系,能在较大的程度和范围内产生影响,具有重要的社会指导意义、联系、影响,意义越大,新闻价值就越高。

3. 接近性:新闻事实的信息内容同受众思想、情感、利益的接近程度,以及新闻发生的范围与受众所处环境关系上的接近生,接近程度越高,新闻价值越大。

4. 显著性:新闻事实的信息内容具有引人注目的特质,即新闻事实中的人物、地点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性质越突出就越能吸引人的注意力,新闻价值就越大。

5. 趣味性:新闻事实的信息内容以情感和意味引起受众兴趣的程度,这种程度越高,新闻价值越高。 三、新闻价值的实现

(一)新闻价值的实现:新闻价值由潜在的价值素质到直接的价值形式,最后到产生影响的社会价值这样一个发展演进过程。

(二)新闻价值实现的过程:

1. 潜在价值素质的生成阶段(新闻价值的第一次发现):

2. 直接价值形式的显示阶段(新闻价值的第二次发现):新闻价值的演进运动 3. 社会价值意义的实现阶段(新闻价值的第三次发现,最终表现形式): (三)影响新闻价值实现的因素:

1. 传播主体因素:新闻传播者的政治素质、文化修养和业务能力影响新闻传播。 2. 传播媒介:新闻传播媒介的技术水平、工作条件、传播质量影响新闻价值实现的程度。

3. 新闻受众因素:新闻接受者的接受水平、理解能力、接受状态等影响新闻价值实现

12

的程度。

4. 社会控制因素:社会的领导、管理、监督、调控机制对新闻传播的制约。 四、新闻价值的评价

新闻价值的评价:新闻主体(传播者、受众)对新闻事实的新闻性及其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的判断、评断、鉴定。

(一)新闻价值评价的特性:

1. 新闻价值评价具有主观性:是依据新闻价值的现实标准所进行的主观评断,反映主观对价值的认识关系。

2. 新闻价值评价具有相对性: (1)历时范畴的相对性; (2)共时范畴的相对性。 3. 新闻价值评价具有具体性:

(1)新闻事实的价值标准包含具体内容,人们可依据具体内容进行具体评断; (2)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新闻事实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具体的价值标准。 (二)新闻价值评价的环节:

1. 传播环节的报道价值评价:新闻传播在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对信息是否可以报道、报道的意义有多大的判断与评价。

特征:(1)新闻报道价值评价的客体是尚未传播的新闻信息,主体是新闻传播者; (2)对新闻传播者而言,信息是可供采集、加工、制作、编排、刊发、传送的生产对象,因而在新闻价值评价时,首先考虑的价值要素是重要性、及时性,其它要素兼及;

(3)新闻传播者对新闻信息的价值评价是一种预测性判定,即快速对新闻信息所具有的价值进行预告测度,测度的结论要由传播后得到检验;

(4)新闻传播者对新闻报道价值评价的目的是决定哪些新闻信息可以传播,评价的结果是某些新闻信息进入传播系统。

2. 接收环节的接受价值评价:新闻接收者在新闻信息的接收过程中对信息是否应该接受、接受的意义有多大的判断与评价。

特征:(1)新闻接收价值评价的客体是经过大众媒介传播的新闻信息,主体是新闻接收者;

(2)对新闻接收者而言,新闻信息是可供收听、收看、阅读的消费对象,所以在新闻

13

价值评价时首先考虑的价值要求是新鲜性、接近性、趣味性,其它要素兼及;

(3)新闻接收者对新闻信息的价值评价是一种检验性评定,即最终确认新闻传播者所提供的信息的价值,是对传播者预测性价值判定是否正确的检验;

(4)新闻接收者对接受价值评价的目的是确定哪些新闻信息更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评价的结果是某些新闻信息被接收者接受,并得到不同程度的现实化,即通过新闻接收者的反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来体现新闻传播的社会作用和效果。

第四节 新闻选择标准三:宣传价值

一、宣传价值:

宣传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 二、宣传价值的要素:

(一)与新闻媒介所持的政治主张、价值标准的一致性: (二)针对性: (三)普遍性: (四)典型性: (五)时宜性:

第五章 新闻受众

第一节 受众是谁

二、传播学意义上的受众

(一)受众概念:

简而言之就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第四媒体网络的兴起使得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大了。 二、受众的特点:

(一)广泛性:指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

(二)混杂性:新闻媒介受众成员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相应造就了受众媒体成员的混杂性特点。

(三)隐蔽性:在总体上,受众对于媒介来说,是不见面的,是一种笼统、隐蔽的存在。

14

三、受众的权利: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以最高权威的文件第一次对这公民权利的确认。

(一)知情权

知情权又称获知权、知晓权、知的权利等,是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具体可包括政治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信息知情权。在新闻传播领域,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

(二)表达权

从一般意义上说,表达权又称表达自由,是指“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著作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等。”在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是指新闻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对于受众而言,则进一步细化为受众在媒介上的表达权。

(三)批评建议和监督权

1. 针对相关社会部门:受众通过和借助新闻媒介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公共领域内的部门和各项活动依法行使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即受众借助媒介行使的舆论监督权。

2. 针对媒介:受众针对新闻媒介的活动所行使的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

第二节 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活动

一、受众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参与者

受众是传者传播新闻的直接对象,它是整个传播系统中一个重要环节。 1. 受众的受动性和能动性

受动性: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活动的直接目的就是把新闻传给受众,从这个角度说,受众是新闻的接受对象,处于受动地位。同时,受众不仅仅是接受传者的新闻信息,同时还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传者对这一事实的认识和评价,或者,接受传者的思想、倾向。

能动性:当新闻以独立的存在形式成为受众的信息对象时,受众则是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以自己的认知、评价去接受它。从这个角度来看,受众又是处于主动地位,具有能动性的特征。

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其地位具有双重性:作为新闻的接受对象,它处于受动地位,具有受动性;而新闻作为受众的对象时,它则处于主动地位,具有能动性。即以自己独特的

15

感受方式,化潜在的新闻事实及包容其中的思想和倾向,为已意识到的现实的新闻事实及包容其中的思想和倾向。

2. 受众同新闻媒介的关系:

从新闻传播过程来看,一方面新闻从本质上是独立存在的,不以受众的意志为转移,受众的接受对新闻有依存性,从过程上看,新闻的存在以受众作为前提,没有受众,就没有新闻。受众的接受,使新闻具有了存在的意义。这就是新闻同受众的关系。

(1)从新闻传播的构成因素看 (2)从新闻传播的流通过程来看

(3)从新闻传播的来源和效果来看,受众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二、受众接受新闻的心理过程

(一)感知

1. 受众的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两种心理因素:

(1)受众的感觉,指的是受众对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受众接受新闻的起点。 (2)受众的知觉,则是指受众在感觉的基础上,对新闻的个别的、零星的材料及其相互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2. 受众的感知具有两个特点:

(1)选择性:受众的感知,不仅能形成对新闻事实的整体印象,而且,还能把握住这一新闻事实中那些突出的细节,进而更好地把握这一新闻事实。

(2)情感性:受众的感知,在形成对新闻事实完整的印象时,情感因素也参与其中。 (二)情感

情感,就是受众从感知到理解的中介。

情感在受众接受新闻的心理过程中的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当受众感到新闻事实是新鲜、奇特的时候,情感全会增强受众的注意力,形成强烈的印象。二是当新闻事实同受众比较接近时,情感便会帮助受众联想,激起一定的情感反应,增强选择性。

(三)理解

所谓理解,是受众在感知、表象等感性认识基础上,对新闻事实的一种理性把握。理解在受众接受新闻的心理活动中,其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它要引导感知、情感的趋向,透过新闻事实直观形式本身,进而获得对这一新闻事实所包含的倾向、思想内容的把握和认识。

受众接受新闻的心理过程:受众接受新闻时,心理活动是复杂的、活跃的,总是从感知

16

新闻事实开始,情感因素参与其中,同时交融着理解。这些心理活动相互作用,不断地活跃展开,进而使受众完全把握住新闻事实并认识到其中包含的意义。

第三节 媒介的受众定位

一、明确概念:

受众定位是指机构或组织宗旨条件明确自身的服务对象受众定位是指以受众本位为思想基础,确定的目标接受人群,在信息传播活动中,以受众为中心,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需要。

二、媒介的受众类型:

(1)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网民、手机媒介使用者 (2)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以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如男性受众和女性受众。

(3)按照接触媒介的频率: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

(4)按照受众不同信息的需求:一般受众(广受众)和特殊受众(窄受众) (5)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 (6)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 三、明确受众定位的重要意义:

(1)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 (2)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 (3)决定着新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4)受众是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力之源。

第四节 受众地位的新变化

一、自媒体的出现:

“We Media(自媒体)”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二、受众地位的变化:

自媒体时代的受众,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权,受众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在传媒业的

17

传者与受者的关系中,受者的中心地位得以确立:

(一)受者既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生产者、传播者; (二)受众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到主动的信息搜索者、使用者; (三)受众从被传媒指导到传媒被受众指导

第六章 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新闻自由的实质与内涵

一、新闻自由的实质

新闻自由的实质就是社会公众的一种民主权利,是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议政权的实现程度问题。新闻自由实质上就是通过传播和接受新闻而实现的一种民主权利,它是政治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闻自由的内涵

(一)新闻自由的定义:

1.具体地说,新闻自由是新闻出版领域内实施的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包括新闻采访自由、传递自由、报道自由、收受自由,报纸的出版自由,广播、电视的传播左右,发表评论的自由以及开展批评的自由。

2. 新闻自由从总体上分为传播的自由和收受的自由,就是自由经营传播媒介、自由采访新闻、自由传播新闻、自由传播意见和自由收受新闻或意见。

传播的自由:

新闻自由是传播新闻和接受新闻的活动不受限制的自由。传播自由是传播主体创办媒体、采集新闻、写作新闻、播报新闻和开展新闻批评不受限制的程度。

收受的自由:

接受自由就是社会公众即受众获取、选择和接受新闻信息的不受限制的程度,或者说接受主体的新闻信息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

第二节 新闻自由的理论发展与历史演变

一、新闻自由的产生:古典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最初是指取消宗教对出版物的审查,后来又发展为取消皇室出版特许制度。以打破新闻检查和出版独占这两种限制为目标的新闻出版自由,称为古典新闻自由。 二、近代新闻自由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西方报业争取的新闻自由主要是争取报道政治问题、批评政府官员的自由,称作近代新闻自由,这一思想贯穿资产阶级革命的整个历史时期。 三、现代新闻自由

古典新闻自由和近代新闻自由主要着重于出版权、报道权,强调媒介的权利,可以统称为传统新闻自由,其思想就是施拉姆所总结的“自由主义新闻理论”。 现代新闻自由是要求承担社会责任的自由,新闻自由不只限于媒体和记者的行业自由,同时也赋予受众使用媒介、表达意志的权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目前为止属于现代新闻自由阶段,标志性的新闻自由观念就是产

18

生于美国的社会责任理论。 四、西方四种新闻理论

1956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推出了3名新闻学者撰写的《报刊的四种理论》(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一书。作者为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弗雷德·S·西伯特(Fred S. Siebert)、西奥多·S·彼得森(Theodore Peterson)和韦尔伯·S·施拉姆(Wilbur Schramm)。

1、集权主义新闻理论 Authoritarian Theory

集权主义理论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种也是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 主要观点:

国家是理智的象征,而人民大众不可能创造和拥有真理,真理是“聪明人”即上层统治者大脑所独有的专利产品,国家高于一切;因此,报刊书籍只是由上向下传播上层统治者认为应当和可以让人民大众知道的有限真理,报刊必须对国家负责,为统治者服务。

2、自由主义新闻理论 Libertarian Theory

一般来说在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都接受了自由主义新闻理论。 主要观点:

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人们凭自己的理性就能明辨是非,发现真理,而不需要任何权威的干预;个人的幸福和快乐就是社会的目的,而国家只是实现个人目的的必要工具。因此,应该保障言论和出版的自由,让各种意见在“观点的自由市场”中进行碰撞、交流进而“自我修正” 。

3、社会责任理论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y

50年代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接受了社会责任理论,并逐渐取代自由主义新闻理论成为西方主导性新闻理论。

社会责任理论与自由主义理论的的主要区别在于:自由主义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该完全自由,不受任何约束,而社会责任理论则认识到不受限制的自由会带来危害性。

4、苏联共产主义报刊理论 Soviet-Totalitarian theory 主要观点:

新闻媒介是执政党手中的工具,目的是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 具体做法:

(1)媒介全部归国家所有;

(2)媒介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其职能在于宣传和鼓动; (3)党和政府控制传播活动; (4)强调责任重于自由;

(4)为了控制思想,禁止外国媒介在国内流通。

19

第三节 新闻自由的基本特征、重要性及其实现

一、基本特征

(一)新闻自由是政治性的自由

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新闻自由。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新闻自由状况,这是新闻自由政治性的实质,也就是新闻自由的阶级性。

(二)新闻自由是相对的自由 1、新闻自由具有历史性。 2、新闻自由的关系性。

3、新闻自由在现实社会中有着实际的界限。 (三)新闻自由形式的普遍性

在有宪法的国家,不管它是怎样的社会制度,几乎都把新闻自由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规定为人人可以享有的普遍权利。

(四)新闻自由内容的具体性

具体性主要是指,新闻自由作为一种公民权利,体现为一项项具体的、可行使的权利,而不只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自由观念。 二、新闻自由的重要性

(一)新闻自由是一切自由的保障 (二)新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要件 (三)新闻自由是实现真实新闻传播的条件

第四节 社会控制

一、社会控制的实质

社会控制:是控制者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对新闻传播主体获取新闻、选择新闻和传递新闻的管理和约束。其中,最核心的是对新闻传播内容的控制。

控制的实质,是按照新闻资产所有者的意志对传播行为加以规范,用以防止新闻自由和媒介权利的滥用。

控制的目标:是给予新闻传播一定的自由度,使传播行为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不违背施控者的利益和主张。

社会控制是手段,新闻自由是目的。从本质上说,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是为实现真正的“新闻自由”服务的。其中,最核心的是对新闻传播内容的控制。

20

控制的实施者 ——各种政治势力、经济势力、新闻收受者、媒体所有者以及从业人员 控制的实质性对象——新闻传播活动

被控制的实质主体——新闻传播中的主体,包括新闻业、具体新闻媒介以及从业人员 二、社会控制的基本方式

社会控制包括自控和他控两个方面。

他控主要指各种社会势力的支配、管理和制约。

自控主要指媒介组织自身的管理和各种制约和新闻从业者的自律,即新闻伦理道德的问题,其中自律主要依赖的是从业者精神世界的自觉力量,与其他的控制方式的外在强制性有很大不同。

(一)他控 1. 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的主要方式:

(1)法律控制;(2)政策控制;(3)行政控制。 2. 经济控制

经济控制是指各种经济势力对新闻传播的控制。

新闻业的经济控制通常有几种:广告控制、赞助性控制、一定投资或股份方式的经济控制。

3. 收受者控制

收受控制是指以一般社会公民或社会成员身份出现的新闻受众对新闻传播的控制。 (1)消费者的力量;(2)新闻受众以社会舆论的方式形成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监督。 4. 他控方式间的基本关系

(1)经济控制是更为根本的、基础性的控制方式。 (2)政治控制特别是政府控制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3)收受者控制表面上是最弱的控制,但在深层上是最强的控制。 (二)自控 1、行业控制

行业控制实质上是新闻行业组织运用行业章程、公约对本行业的一种管理方式,属于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范畴。

2、媒体内经济控制

指一定媒体的资产拥有者利用经济手段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控制。媒体经济控制,对传播

21

者的新闻传播行为不仅是直接的,而且是刚性的。

3、新闻传播的自律

新闻自律是指新闻传播活动主体用一定准则或规范约束自我新闻传播活动的行为。 新闻自律的主体:职业的新闻工作者以及新闻媒体 新闻自律的客体:新闻传播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行为 新闻自律的规范:一般社会道德特别是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新闻自律的目的:对自己负责,对新闻报道负责,对社会负责

第七章 新闻事业的产生及发展

第一节 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一、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

所谓古代社会,是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三种社会形态。本节所讲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主要是讲在这三种社会形态中的新闻传播活动。严格地讲,是指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产生出来的新闻事业诞生以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原始社会 (二)奴隶社会 (三)封建社会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新闻活动的发展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新闻传播活动的范围大大扩展。 2. 新闻的内容趋于丰富和复杂。 3. 传播手段逐渐多样化

4. 出现了从事定向新闻传播的专职人员,如封建社会的部分邸吏。 三、古代社会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

1. 只有一般的新闻活动,而没有产生过专职的新闻机构和通过这种机构面向全社会进行的公开收集和传播新闻的经常性的社会活动,即只有新闻活动,没有新闻事业。

2. 传播基本上是对特定对象进行的定向传播,而基本上没有无定向的大众传播。 3. 新闻活动基本上为统治阶级所垄断。 4. 活动规模小,传播速度慢。

22

第二节 新闻事业的诞生

一、新闻事业的定义:

广大新闻从业人员所从事的,通过具有相当规模的各种专门机构,以各种方式采集和传播新闻,反应舆论,从而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和深远影响的经常性活动。通常可以把新闻事业分为新闻机构和新闻传播媒介(简称传媒)两个部分构成,但是新闻事业是指人们所从事的社会活动,而不仅仅是机构或传媒本身。 二、新闻事业的诞生

新闻事业是伴随着15—17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而萌芽和逐步发展起来的。此时诞生的新闻事业,有别于过去的新闻活动,主要区别在于:

1. 有以传播新闻为生的专职人员,他们自己主动采集各类新闻; 2. 面向整个社会,把新闻公开而有偿地提供给公众; 3. 有一定的机构和规模,在一定的时间里发布新闻。

最早的新闻事业是人们的报纸活动。报纸(即近代报纸)的产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手抄新闻的出现和盛行时期

手抄新闻于15—16世纪最早出现在威尼斯,它的出现,被认为是新闻事业产生的萌芽。 第二阶段:新闻书的出现

新闻书的形式像书籍,内容像大事年表,最早出现在德国的法兰克福。 第三阶段:周刊和日报的勃兴

这三个阶段的报纸产生经历中,先后有交叉、重合。手抄新闻阶段为新闻事业的萌芽时期,而根据近代报业的标准,直到周报和日报的产生,才标志着新闻事业的正式诞生。

一份近代意义上的报纸,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至少每星期出版一次; 第二,必须是机械手段生产的;

第三,凡是愿意付费者,不问属于什么阶级或是什么特殊兴趣,都一概可以买到; 第四,必须刊登为一般公众感兴趣的任何事情,有别于某些宗教性的或商业性的出版物; 第五,必须只对具有普通文化水平的公众有吸引力;

第六,报道必须及时,至少就当时技术发展的水平来讲是相对及时的; 第七,它还必须具有持续出版的稳定性。

23

三、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

(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出现后的社会变化

一是社会的规模扩大;二是社会变动的速度加快了;三是生产的分工更精细了;四是在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变革中,各种社会矛盾增加和激化了。

(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为报纸的产生准备了全部的物质条件:

首先是造纸与印刷技术的发展;其次是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第三是读者群的出现;第四是城市化的发展;第五是广告为报纸提供的雄厚的经济实力。 四、中国近代中文报纸的产生

中国近代中文报纸的产生有其特殊性,它是舶来品,是从本文资本主义国家移植过来的,而不是从中国原有的基础上产生的。

中国近代中文报刊产生的标志是1815年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主编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这是第一份中文报刊。

第三节 新闻事业发展的规律

一、影响新闻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1. 生产力发展水平;2. 现代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3. 社会生活的多样化程度 二、新闻事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般规律:就整个世界或一定范围而言具有普遍性的规律。 (一)从新闻事业与社会的关系来看:

1. 新闻事业是在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适应了一定社会的新闻需要而产生的。如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出现,使得近代报刊的出现成为社会的必然要求。

2. 新闻事业的发展同时又是受着社会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社会新闻需求所制约的。

3. 社会的发展促成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同时,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又反过来以自己特有的功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二)从新闻事业自身的发展来看:

新闻事业的自身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满足社会发展着的需要的过程,而社会的需要对于新闻事业来说,则具体体现为受众的需要。新闻事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可以归纳为:传播事实信息,不断满足受众的需要。

24

三、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书110页)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新闻体制 二、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三、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 四、受众的多元需要促使媒体多样化

五、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

第八章 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

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是由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 一、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二、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三、实施舆论监督 四、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五、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第二节 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

一、新闻媒介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但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干扰误导受众 二、新闻媒介联结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 三、丰富了知识,却降低了思考能力

四、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个人无限的欲望 五、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污染了社会空气

第三节 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分类:

1. 信息+宣传+赢利型的新闻媒介 2. 信息+赢利型的新闻媒介 3. 消闲+服务+赢利型的新闻媒介 4. 知识+赢利型的新闻媒介 5. 纯宣传型的新闻媒介

25

第九章 新闻媒介的性质

第一节 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个性

一、新闻媒介的共性:

新闻媒介的共性:是工具,是真实地、及时地反映世界新近变动的大众传播工具,属于上层建筑。

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1.是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属于上层建筑,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但它仅仅是舆论机构,没有强制性和指挥权。

2.作为传播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机构,新闻媒介与其他传播意识形态的机构、载体的区别: 3. 新闻媒体具有与生俱来的公共性。 4. 公共利益至上是新闻媒体的第一诉求。 二、新闻媒介的特性

(一)从所有制方面来看,有三类: 1.私营制(私营商业制) 2.公营(公共服务制) 3.国营(公有国营)

(二)与政府或执政党关系来看,有三类: 1. 独立的新闻媒介: 2. 官方新闻媒介: 3. 半官方新闻媒介:

(三)从阶级性方面来看,主要有两类:

无产阶级新闻媒介——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资产阶级新闻媒介——代表资产阶级尤其是垄断资本家的利益。 (四)从办报(台)方针上来看,主要有三类: 商业型;政治型;政企合一型

(五)从媒介的内容上看,主要有两类:

严肃的高级报纸(电台、电视台)——以刊登硬新闻和评论为主 大众化的通俗报纸(电台、电视台)——以刊登娱乐、服务新闻为主。

26

三、新闻媒介的个性:

新闻媒介的修改是指它们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之处。

第二节 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

一、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

(一)双重属性的内涵: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指:新闻媒体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服从党和政府领导,但可以在管理上采取企业方法。新闻媒介是独立法人,在经济上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即,在政治上必须恪守党性原则,在经济上则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

(二)经济学角度看媒介的双重属性:

非商业属性指政治、文化两种属性。这两种属性是新闻媒介创造社会效益的依据。 商业属性指新闻媒介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得相应收入,这种属性是新闻媒介创造经济效益的根源。 二、形成双重属性的原因

(1)新闻媒介非商业性的内在原因

这一内在原因在于新闻媒介产品的公共性。新闻媒介产品的公共性是指媒介产品无偿或者几乎无偿提供给所有受众。

(2)新闻媒介商业性的来源

新闻媒介商业性的来源是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是指新闻媒介提供的部分主要产品和主要的附属产品——广告是有偿的。 三、“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积极作用

1. 新闻媒介形成积极竞争态势;2.新闻媒介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和设备更新;3.新闻媒介注重受众反馈;4.新闻媒介注重自身管理,开源节流,发展壮大。

第三节 媒介产品的商品性

一、媒介产品的二次售卖:

“报纸大概是世界上唯一以低于成本价出售的商品。”而事实上,媒介产品赢利的途径在于“二次售卖”:一次是发行收入,另一次是出售广告。 二、认识到媒介产品的商品性的积极意义:

1. 经常考虑读者的需要;2. 不断改进工作,提高竞争力;3. 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

27

提高生产效率。

三、商业原则为指导的消极后果:

商业原则,就是利润至上原则。以商业原则指导办媒体,冲击公共利益至上原则。 商业原则下,媒体不再以满足公共知情权为已任,而以报纸发行量、电视电台的收视率、收听率为第一诉求,为此展开激烈竞争。事实证明:物质产品激烈的市场竞争,一般会使产品起来越价廉物美;而精神产品激烈的市场竞争,却往往使产品的格调越来越低下。

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必须坚持的媒体运行的基本方针。

第四节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

一、新闻事业的阶级性的内涵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指的是报纸、广播、电视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它们客观上有利于阶级的利益。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

二、新闻事业阶级性的表现方式

(1)选择事实;(2)编写新闻;(3)安排版面;(4)写作言论。 三、新闻事业的共同性:

(一)新闻事业的共同性主要表现在:

(1)不同的阶级,对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有可能采取同样积极的态度,关注它,真实地反映它;(2)不同的阶级,对同一事态,有可能作出相同的或相近的报道。

(二)具有共同性的根源:

社会中人的双重性:同时,人除了阶级性以外,还有共同性。正是因为人的共同性,在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有发生现实联系的可能,存在着共有的或共同关心的问题。

关于新闻阶级性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化、绝对化,而应对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作出具体的分析。

第五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一、基本性质:

中国新闻媒体的基本性质是:新闻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 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体系:

2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bz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