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广东省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更新时间:2023-05-09 06:5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20年广东省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下列变化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 玻璃破碎

B. 饭菜变馊

C. 酒精挥发

D. 冰雪融化

2.下列食物富含蛋白质的是()

A. 青菜

B. 大米

C. 豆腐

D. 玉米

3.垃圾分类投放已成为新时尚。某同学清理教室时收集到如下垃圾:①废

纸②铝制易拉罐③废口罩④矿泉水瓶⑤废电池,应投入如图所示标志

垃圾箱的是()

A. 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⑤

D. ①②③④⑤

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措施有利于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绿水青山”的是()

A. 开发氢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B. 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C. 提倡开私家车出行

D. 滥砍乱伐森林树木

5.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居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对下列家居生活用品分类错误的

是()

A. 混合物:天然气、洗涤剂和牙膏

B. 氧化物:水、酒精和过氧化氢

C. 盐类:氯化钠、小苏打和纯碱

D. 有机化合物:蔗糖、淀粉和醋酸

6.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主要原因是()

A. 分子体积很小

B. 分子在不断运动

C. 分子间有间隔

D. 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7.合成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大大方便了人类的生活,下列物品锁使用的主要材料为有机合成材料

的是()

A. 羊毛帽子

B. 塑料玩具

C. 陶瓷餐具

D. 纯棉手套

8.稀土元素是一类有重要用途的资源,铈(Ce)是一种常见的稀土元素,下列有关

说法错误的是()

A. 铈的原子序数是58

B. 铈属于金属元素

C. 铈原子核外有58个电子

D. 铈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0.1g

9.除去CO中含有少量CO2杂质,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 将气体点燃

B.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C. 将气体通入水中

D. 将气体通过灼热氧化铜

10.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使用可以明显提高肥效

B. 烹调绿叶蔬菜焖烂煮透,营养更加丰富

C. 炒菜时油锅起火时,应立即用锅盖盖住

D. 霉变的大米煮熟用来喂猪

11.向含有Mg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

NaOH溶液,所加NaOH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

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M点溶液中的溶质只有一种

B. 整个反应过程中,氯离子质量分数不变

C. 沉淀完全时,x的数值为80

D. N点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17.55g

12.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 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B溶液变为饱和

C. t2℃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

D. 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为25g

13.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需要的仪器是()

A. 酒精灯、铁架台、试管、集气瓶

B. 试管、铁架台、导管、集气瓶

C. 试管、导管、烧杯、铁架台

D. 酒精灯、试管、漏斗、集气瓶

14.次氯酸钙能起杀菌、消毒作用,它的化学式为Ca(ClO)?2,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

A. +1

B. +3

C. +5

D. +7

15.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溶液呈蓝色的是()

A. 铜和稀盐酸

B. 氧化铜和稀盐酸

C. 氢氧化钾溶液和硫酸溶液

D. 硫酸铜跟氢氧化钠溶液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0分)

16.铝、铁、铜是人类广泛使用的三种金属,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1)在空气中______制品(填“铝”或“铁”)更耐腐蚀.

(2)人们大量使用的是合金而不是纯金属,这是因为合金具有更多优良性能,例如钢比纯铁硬度

______(填“大”或“小”).

(3)用下列试剂验证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能达到目的是______(填序号).

A.硫酸铝溶液

B.硫酸亚铁溶液

C.硫酸铜溶液

(4)硫酸和盐酸都能除铁锈,写出盐酸与铁锈主要成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17.下列能源属于清洁能源的是______

A.风能

B.煤

C.石油D.______.

三、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18.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对含有泥沙的粗盐进行提纯并计算产率,请回答下列问题。

(1)粗盐提纯的实验步骤顺序是______(填序号)。

(2)上述实验的操作中,有三处用到了同一种仪器:______(填仪器名称),它在步骤⑤起到的作

用是______。

(3)蒸发加热到何时停止加热______。

(4)计算产率时发现产率偏高了,你认为的可能原因是______(写一个原因即可)。

19.有些食品袋里装有一小袋铁粉作保鲜剂,化学兴趣小组对一包使用过且已经生锈的保鲜剂进行

探究。

【提出猜想】保鲜剂可能的组成:①只有Fe2O3;②Fe和Fe2O3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 1】探究已使用过的保鲜剂的成份

(1)取保鲜剂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小组同学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一致认为猜想②成立,他们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实验探究 2】保鲜剂中Fe2O3含量的探究

称取保鲜剂样品1.0g装入硬质玻璃管中,按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开始时缓缓通入CO 气体,过一段时间后再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完全后,继续通 CO 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

(2)先通入CO气体一段时间后再加热的目的是______。

(3)反应前后称量相关装置和物质的总质量,其数据如下表:

反应前反应后

玻璃管和保鲜剂的总质量128.0g玻璃管和固体物质的总质量为127.79g

①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分析表中的数据后,得出保鲜剂与反应后固体质量差值0.21g是______(填标号)。

a.保鲜剂中铁的质量

b.保鲜剂中氧化铁的质量

c.保鲜剂中氧化铁与通过反应生成的铁的质量差

反应完全后,继续通 CO 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目的是______(任意写一条)。

(4)【反思评价】图1中装置存在的不足之处是______。

【附加题】【注意:正确回答下列问题加4分,总分不超过60分】

【实验探究】在如图2所示,保鲜袋中装有保鲜剂,将O2、CO2、湿度(测水蒸气)传感器探头放入保鲜袋中(有少量空气),然后快速向袋内呼出气体直到吹满,再打开仪器开始采集数据。采集的数据如图2所示,纵坐标均为某气体体积分数(%),横坐标均为时间(s)。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表示O2体积分数变化的曲线是______(选填“M”、“N”、“Q”),指出曲线N在0~50s内

下降的原因______。

(2)查阅文献得知其他人员使用铁的缓慢氧化原理来测量封闭容器内的氧气含量时,可以将氧气

消耗至大约1%,但此处氧气剩余含量明显偏高,试解释原因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3)实验中,没有生成二氧化碳,但它的含量仍然发生了变化,请根据图象作出解释______。

20.室温下,将稀盐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利用温度计测

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溶液温度随加入盐酸的质量而变化的曲线如图:

(1)由如图可知,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反应是______。(填“吸

热”“放热”或“无热量变化”)反应。

(2)在A处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呈______色。

(3)A到B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4)B到C的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______(填“增大”、“减小”或“无变化”)。

(5)B到C的过程中温度降低的原因为______。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21.在一烧杯中盛有22.3gNa2CO3和NaCl组成的固体混合物,加入109.1g水使其完全溶解,配成溶

液。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1)当滴加了73g稀盐酸时,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为______g。

(2)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B点时,烧杯中溶液里的溶质是(写化学式)______。

(3)当滴加了73g稀盐酸时(即A点时),烧杯中为不饱和溶液,试通过计算求出所得溶液中溶质

的质量分数。

【答案与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玻璃破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饭菜变馊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冰雪融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答案:C

解析:解:A、青菜中富含维生素,故选项错误。

B、大米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选项错误。

C、豆腐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正确。

D、玉米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选项错误。

故选:C。

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

解:图中标志为可回收物标志,废旧电池属于有害垃圾,不能投入有如图标识的垃圾箱中,应投入有害垃圾标识的垃圾箱中。废口罩属于有害垃圾,应投入专门处理口罩标识的垃圾箱中;①废纸、②铝制易拉罐、④矿泉水瓶可回收加以再利用,属于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可投入可回收物标志的垃圾箱。

故选:A。

根据图中标志为可回收物标志,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常见标志所代表的含义、可回收物的特征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答案:A

解析:解:A、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没有污染,故A正确;

B、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会造成水污染,故B错误;

C、开私家车出行,汽油的大量燃烧会生成有害气体,会污染空气,故错误;

D、滥砍乱伐森林树木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故错误。

故选:A。

根据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及造成的污染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及对环境的污染,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5.答案:B

解析:解:A、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天然气、洗涤剂和牙膏的属于混合物,故A正确;

B、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酒精由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故B错误;

C、氯化钠、小苏打、纯碱都属于盐类,故C正确;

D、蔗糖、淀粉和醋酸都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化合物,故D正确;

故选:B。

A、根据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进行分析;

B、根据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进行分析;

C、根据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进行分析;

D、根据有机化合物的概念进行分析。

此题难度不大,掌握混合物、氧化物、盐、有机化合物的概念是解答本题关键。

6.答案:B

解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

故选B。

7.答案:B

解析:解:A、羊毛帽子是用羊毛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B、塑料玩具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正确。

C、陶瓷餐具是用泥土烧至而成的,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D、纯棉手套是用纯棉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故选:B。

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合成材料的三大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分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8.答案:D

解析: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8,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名称是铈,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8;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铈原子中的核外电子数为58,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1,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及辨别元素种类的方法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9.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根据物质的不同性质选择除杂的方法,在除杂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方法要简便可行,难度较易。

A.一氧化碳可燃而二氧化碳不可燃,CO中含有少量CO2杂质,将气体点燃会除去CO,不会除去二氧化碳,故错误;

B.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二氧化碳能和石灰水反应而一氧化碳不能,故能除去杂质,故正确;

C.将气体通入水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但溶解量不大,不能全部除去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错误;

D.将气体通过灼热氧化铜,一氧化碳能和氧化铜反应,二氧化碳不能,所以会除去一氧化碳而不会除去二氧化碳,故错误。

10.答案:C

解析:解:A.铵态氮肥和氢氧化钙混合使用会生成氨气,降低肥效,故错误;

B.维生素在高温时发生变化,失去了营养,故错误;

C.炒菜时油锅着火,应立即用锅盖盖灭,可以隔绝空气灭火,故正确;

D.霉变的大米中含有有毒的霉菌毒素,煮熟后也不能用来作饲料,故错误。

故选:C。

A.根据铵态氮肥和碱混合会生成氨气进行分析;

B.根据维生素在高温时发生变化考虑;

C.根据灭火的原理来分析;

D.根据霉变的大米中富含霉菌毒素来分析。

本题考查利用课本知识解决新问题能力,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11.答案:D

解析:解:A、氢氧化钠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M点时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M点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镁和氯化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整个反应过程中,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中的氯离子质量不变,但溶液的质量增加,因此质量分数减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设氯化镁消耗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y。

2NaOH+MgCl2=Mg(OH)2↓+2NaCl

80 58 117

x 5.8g y

80 x =

58

5.8g

=

117

y

x=8g

y=11.7g

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8g

10%

=80g,所以沉淀完全时,x的数值为40+80=120,故C错误;

D、设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z。

NaOH+HCl=NaCl+H2O

40 58.5

40g×10%z

40

40g×10%= 58.5

z

z=5.85,所以N点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5.85g+11.7g=17.55g,故D正确。

故选:D。

A、根据氢氧化钠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进行解答;

B、根据整个反应过程中,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中的氯离子质量不变进行解答;

C、根据生成5.8g氢氧化镁沉淀求出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进行解答;

D、根据氢氧化钠的质量求出氯化钠的质量进行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2.答案:C

解析:解:A、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A错误;

B、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B溶液变为饱和,故B错误;

C、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故C正确;

D、在说明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故D错误。

故选:C。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B

解析:解:实验室使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是固液常温型反应,不需要使用酒精灯,排除AD,由于收集氧气需要用的是集气瓶,故需要的仪器是试管、导管、铁架台、集气瓶,故选B。

根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药品和仪器选择即可.

本题考查的是气体制取时仪器的选择,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4.答案:A

解析:解:钙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2x+(?2)×2=0,则x=+1价。

故选:A。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次氯酸钙的化学式进行解答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此类题。

15.答案:B

解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的化学性质(能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碳酸盐等反应)、碱的化学性质(能与非金属氧化物、酸、盐等反应)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A、铜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不能与稀盐酸反应,无明显变化,故选项错误.

B、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溶液呈蓝色,故选项正确.

C、氢氧化钾溶液和硫酸溶液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无明显变化,

故选项错误.

D、硫酸铜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溶液,生成的硫酸钠溶液呈无色,故选项错误.

故选:B.

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能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碳酸盐等反应),碱的化学性质(能与非金属氧化物、酸、盐等反应),据此结合反应现象进行分析解答.

16.答案:铝大 B Fe2O3+6HCl=2FeCl3+3H2O

解析:解:(1)铝在空气中易形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能起到保护的作用,而铁在空气中易生锈,故铝更耐腐蚀,故答案为:铝;

(2)钢是铁的合金,硬度比纯铁大,

故答案为:大;

(3)A、铁和铜都不与硫酸铝溶液反应,说明铁和铜都排在铝的后面,但是不能说明铁和铜的顺序,故A错误;

B、铝能与硫酸亚铁反应,说明铝在铁的前面,铜不与硫酸亚铁反应,说明铁在铜的前面,能证明铝、铁、铜的顺序,故B正确;

C、铝和铁都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说明铝和铁在铜的前面,但是不能说明铝和铁的顺序,故C错误;

故选:B;

(4)盐酸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

故答案为:Fe2O3+6HCl=2FeCl3+3H2O.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铝在空气中易形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能起到保护的作用;合金的硬度比纯金属的硬度大;要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依据金属的性质进行;盐酸能与铁锈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

本题考查了金属的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要注意配平.17.答案:A 太阳能

解析:解:A、风能属于清洁能源,故选项正确;

B、煤属于化石能源,故选项错误;

C、石油也属于化石能源,故选项错误;

D、太阳能、氢能、地热能等均可;

故答案为:A;太阳能、氢能、地热能等;

煤、石油和天然气属于三大化石燃料,都属于不可再生的能源.比较环保的新能源有:太阳能、风能、氢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水能等.

本考点属于有关能源的问题,节约化石能源,合理的开发新能源是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的新课题,有关能源问题也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之一,同学们要认真把握.

18.答案:③①④⑤②玻璃棒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出现较多固体时过滤时滤纸破损

解析:解:(1)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粗盐提纯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得到精盐的过程,最后称量、计算产率,故粗盐提纯的实验步骤顺序是③①④⑤②。

(2)在溶解、过滤、蒸发操作中都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步骤⑤是蒸发操作,玻璃棒的作用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3)蒸发时,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

(4)过滤时滤纸破损,会导致获得的精盐中含有泥沙等杂质;蒸发不充分,会导致蒸发得到的精盐中含有水分,精盐的质量偏大,导致产率偏高(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③①④⑤②;

(2)玻璃棒;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3)出现较多固体时;

(4)过滤时滤纸破损。

(1)根据粗盐提纯是将粗盐中含有的泥沙等不溶物除去,进行分析解答。

(2)溶解、过滤、蒸发操作中都要用到的实验仪器是玻璃棒,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蒸发操作中停止加热的时机,进行分析解答。

(4)制得的精盐的产率偏高,则说明所得到精盐的质量偏大,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粗盐提纯的原理、实验步骤(溶解、过滤、蒸发)、所需的仪器是正确解答本题

的关键。

19.答案:产生气泡 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发生爆炸 3CO +Fe 2O 3?

?高温??2Fe +3CO 2 c 防止液

体倒吸入玻璃管中炸裂玻璃管,或防止高温条件下铁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没有处理尾气 Q 水蒸气液化 保鲜剂不足,或装置漏气等 因为氧气和水蒸气含量减少,导致二氧化碳含量相对增加

解析:解:(1)他们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气泡,是因为铁和盐酸反应生成了氢气。

故填:产生气泡。

(2)先通入CO 气体一段时间后再加热的目的是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发生爆炸。

故填: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发生爆炸。

(3)①装置中高温条件下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CO +Fe 2O 3?

?高温??2Fe +3CO 2。

故填:3CO +Fe 2O 3?

?高温??2Fe +3CO 2。

②分析表中的数据后,

得出保鲜剂与反应后固体质量差值0.21g 是保鲜剂中氧化铁与通过反应生成的铁的质量差。

反应完全后,继续通 CO 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目的是防止液体倒吸入玻璃管中炸裂玻璃管,防止高温条件下铁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故填:c ;防止液体倒吸入玻璃管中炸裂玻璃管,或防止高温条件下铁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4)图1中装置存在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处理尾气。

故填:没有处理尾气。

【实验探究】

(1)表示O 2体积分数变化的曲线是Q ,曲线N 在0~50s 内下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

故填:Q ;水蒸气液化。

(2)使用铁的缓慢氧化原理来测量封闭容器内的氧气含量时,可以将氧气消耗至大约1%,但此处氧气剩余含量明显偏高,是因为保鲜剂不足,装置漏气等。

故填:保鲜剂不足,或装置漏气等。

(3)实验中,没有生成二氧化碳,但它的含量仍然发生了变化,是因为氧气和水蒸气含量减少,导致二氧化碳含量相对增加。

故填:因为氧气和水蒸气含量减少,导致二氧化碳含量相对增加。

盐酸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氯化铁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高温条件下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有毒,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和空气或氧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遇明火或加热时会发生爆炸。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0.答案:放热红HCl+NaOH=NaCl+H2O减小完全反应后不再放热,并且发生热传递

解析:解:(1)由如图可知,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2)A处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呈红色。

(3)A到B过程中,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HCl+NaOH= NaCl+H2O。

(4)B到C的过程中,随着盐酸的滴加,酸性增强,溶液的pH逐渐减小。

(5)B到C的过程中温度降低的原因:完全反应后不再放热,并且发生热传递。

故填:放热;红;HCl+NaOH=NaCl+H2O;减小;完全反应后不再放热,并且发生热传递。

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1.答案:(1)4.4g;

(2)NaCl、HCl;

(3)解:设反应后生成NaCl的质量为x,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73 117

y 73g×10%x

106 y =

73

73×10%

=

117

x

解得:y=10.6g,x=11.7g,

反应后溶质NaCl的质量=11.7g+22.3g?10.6g=23.4g,溶液的总质量为22.3g+109.1g+73g?

4.4g=200g,故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3.4g

200g

×100%=11.7%,

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1.7%。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图象来分析化学反应的能力,学生应明确图象中的关键点及线的变化所表示的含义,将图象和化学反应紧密结合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1)设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为z,

Na2CO3+2HCl=2NaCl+H2O+CO2↑

73 44

73g×10% z

73

73g×10%= 44

z

解得:z=4.4g;

(2)由图示可知,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A点时,已是完全反应,再滴加稀盐酸至图中B点时,盐酸就有剩余,故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和HCl。

(3)设反应后生成NaCl的质量为x,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73 117

y 73g×10%x

106 y =

73

73×10%

=

117

x

解得:y=10.6g,x=11.7g,

反应后溶质NaCl的质量=11.7g+22.3g?10.6g=23.4g,溶液的总质量为22.3g+109.1g+73g?

4.4g=200g,故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3.4g

200g

×100%=11.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bt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