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备课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共计课时)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

更新时间:2023-04-18 07:0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共计10课时)二次备课

王舍人街道办事处第二实验小学宋巧芝

单元备:

教案内容:

教材第92页——第113页。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地震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的传奇故事。《慈母情深》讲述了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满足了我读书的强烈愿望。《“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叙了父、母亲对一个七八岁孩子写的第一首诗的不同不同评价,以及对孩子成长面对生活的能力,在感冒时让他自己上医院,学会了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紧扣“父母之爱”的专题安排,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学习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要求会认的生字。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和母爱。

★4.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景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同学们沐浴在父母的“爱”的阳光下健康、幸福的成长,学习本组课文要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表达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品读语言,使学生领悟到,亲子之间的浓浓情,并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父母对儿女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教具学具准备:

教案课件;师生共同搜集有关“父母之爱”这一专题的文章,以扩大阅读量。

课时安排:

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2课时

第18课《慈母情深》——1课时

第19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2课时

第20课《学会看病》——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六——3课时

回顾·拓展六——1课时

课备: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案内容:

教科书第92—第96页

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1 / 22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佳句。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3.初步感受借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震后的情况感性认识不足,为更好的学习课文,课前应针对之情况,布置学生做相关的资料调查。文章文字浅显,学生不难读懂,在教案时应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到父亲对儿子的爱,并从中受到启示。

教案准备:

1.师生查阅关于地震后的相关资料。

2.教师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课时数:1

一、创设情境导课

1.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灾难,比如:地震。它突如其来,而且是毁灭性的打击,那场面是相当的可怕。请看1994年洛杉矶大地震。

2.(播放地震的录像片断)。配音旁白:你看地震来势汹汹人们奔跑着、哭喊着、挣扎着那情景是多么惨烈-多少人就这样被埋在了废墟里。可是灾难无情人有情,有这样一对父子,在灾难中演绎了感人的故事。

老师用低沉的语气,配合课件讲述故事背景:

一九九四年一月十七日,在美国洛杉矶人们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的生活着,突然间山崩地裂,一场灾难降临,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内倒塌,几万人被埋,三十万人不同程度受到了伤害,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

灾难是无情的,但每一次灾难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光辉,这一次灾难中也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3.齐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4.质疑:读了课题后,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洛杉矶大地震的一些事情,让学生感受大地震的突如其来,其给人们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目的是确定课堂气氛的基调,调动学生的情绪,为学习课文进行情感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⑴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新词。

⑵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⑶在文中画出使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2.齐反馈字词教案。

⑴出示新词:分行指名读——正音——再读

⑵你学会了那些生字新词?怎么记住它的?

⑶有哪个词语意思不理解的吗?

⑷书写指导:爆

注意右下不是“水”——书写——组词

2 / 22

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出示:洛杉矶阿曼达混乱昔日废墟爆炸

回想一下刚才的图片,你觉得哪几个词你从图片中就读懂了。

3.齐整体感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学生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条,一个字——读。让学生读懂词语,读顺句子,读通课文,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地方,读出对文本的独特感受。

三、深入情境,细细品味——“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1.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才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同伴。课文对整个经过进行了详细描写。文中哪些描写使你感动?说说感动的理由。

2.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教案。

⑴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

出示句子——学生说理由——补充

是呀,父亲很急,迫切希望知道孩子是否平安。哪个词可以看出呢?(冲)

⑵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出示句子——说理由——指导朗读

当父亲看到的是一片废墟时,他以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了)!顿时天旋地转,只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他会怎么样地大喊?

出示: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地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生说——把词语填入句子读——师引读:难过、伤心、绝望(一句比一句情感强烈)。

⑶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出示——说理由——补充,看到了希望——指导朗读,坚定的语气

⑷屏幕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请一位同学读第一句话。到底父亲挖了多少小时?(38小时)那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8小时。”而要把时间分解,说成“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看出时间过得很慢,过得很艰难。)对,这样让我们感觉到每增加一小时,情况就越来越——危险;希望越来越——渺茫;父亲的心里也越来越——焦急、沉重)我们读读看。

指导朗读:你们不一定要很大声地喊。

②现在的父亲是什么样的?请一个同学读第二句。

这一句是对父亲的什么描写?(外貌描写)这就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读着这一句,你们能想象得出父亲在这38小时的时间里都做了些什么?(用手挖,鲜血淋漓;他不是在沙地里、泥地里挖,而是在废墟中挖啊。

以上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相机追问:作者不厌其详的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感悟点一:挖的时间长,很累

挖了多长时间?38小时,整整两个白天一个黑夜,父亲只在做什么?你体会到什么?

坚强的父亲啊,不停地挖。他搬走倒塌的柱子,扒开玻璃碎片和瓦砾,移开裸露着钢筋的水泥,就这样,挖了38个小时,这种苦和累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感悟点二:痛苦无助

“没人再来阻挡他”,想象一下,哪些人来阻拦过他?这位父亲怎么说,怎么做的?

后来为什么没人再来阻挡他?为什么?抓住课文关键词语理解。

父亲精神失常了吗?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从课文中找到理由说明。

3 / 22

此时此刻,父亲的心里在想什么?

没人帮他,没有人理解他,还极有可能,他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此时的父亲,除了劳累,更有深深的孤独、无助和悲痛。请同学们再读这两句话,感受父亲的心情。

感悟点三:

从“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你看出了什么?

小结:父亲不顾身体的伤痛,在绝望和希望的交织中挣扎,顶天立地于废墟之中,不找到儿子,决不放弃。当我们感受到这份沉甸甸的父爱时,你会怎么读?

学生有感情的练读,指名读,齐读。

相机出示废墟图片:你们看,这就是地震后的废墟:

这里到处是倒塌的房屋,到处是你们接着说——

到处是沉重的钢筋;到处是残破的水泥墙;到处是破损的木条;到处是尖利的碎石、瓦砾。

他除了用手挖,他还要干什么?(搬、顶、扛、推)(他的手被刮破了;时不时有砖头瓦片等从头上砸下来;没人帮助他;废墟里到处是铁钉、水泥,他伤痕累累;他没有休息,很困了;他没有吃一口饭,没有喝一口水,没有合一下眼-)

在这艰难的38小时里,他始终不停地挖、扛、搬、挪、顶此时,

你看到的是一双怎样的手?(血肉模糊的手、鲜血淋漓的手、伤痕累累的手、血迹斑斑的手)

你看到的是一身怎样的衣服?(破烂不堪的衣服)

你看到的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布满血丝的眼睛、疲惫不堪的眼睛、失去光泽的眼睛)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脸庞?(布满灰尘的脸庞、疲惫不堪的脸庞)

这就是父亲!一个铮铮铁骨的硬汉!一个用行动书写着感天动地的一个字,那就是——爱![板书:爱]让我们把这种感受送进句子中读一读吧。指导朗读。

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还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宝贝说点什么呢?写在书页的空白处。学生在音乐中写话。

3.小结:是呀!父亲对儿子的爱,我们感动。

板书:在“地震中”下面板书“了不起”

【设计意图】:只有引领学生置身于这些真实的场景中,才能顺利地与文本对话,设身处地地触摸文本,领悟其中的内涵。本环节的教案是重点,应将学生的读、思、悟、说的积极性激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阅读感受。让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受到那浓浓的父子情谊。

检测题:

一、字词积累与运用。

1、我写的字最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bào zhàfèi xūzá kāi chàn dǒu wǎ lì

()()()()()

hùn luàn xī rìjí bùyōng bào

()()()()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6分)

危险──()绝望──()幸福──()

伤痛──()漂亮──()悲痛──()

3、我能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型(只填序号)。

A、陈述句B、反问句C、感叹句D、疑问句

⑴“谁愿意帮助我?”()

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4 / 22

⑶“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⑷《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个故事难道不感人吗?()

二、修枝剪叶(缩写句子)。

1、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教案楼,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课时数:2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父亲的倔强、坚强、对儿子深沉的爱。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感受儿子的形象。

二、深入情境,细细品味——“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⑴父亲好样的,儿子也是好样的。当儿子被埋在废墟底下38小时,突然听见瓦砾堆里有挖掘的声音,他是什么表现?(爸爸,是你吗?)

⑵是不是阿曼达看见了父亲?那他为什么第一反应就是:“爸爸,是你吗?”

(学生交流:因为他坚信爸爸一定会来救他!他爸爸常常对他说“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⑶研读重点句子:屏幕出示——“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是啊,从小到大,父亲常常对他说这样一句话。

(音乐,老师描述——

那一次,他摔伤骨折了,要动大手术,父亲安慰他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生读);

那一次,他和小伙伴一起到树林里去玩,不小心迷了路,父亲历尽艰辛找到他,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生读)

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不管遇到多少的挫折,父亲总是对他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生读);

当埋在废墟底下38小时,他还是一遍又一遍地想起父亲说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生读);

现在,他终于听到“吱呀”有人挖掘的声音了,是爸爸!一定是爸爸来救他了!38小时的期待、38小时的坚持,对爸爸的信赖、对生存的迫切希望就在这一瞬间爆发了,他拼着劲喊!你喊——(要让爸爸听见,我在底下,我还活着!)阿曼达对爸爸是如此的——信任。

当父亲让他从安全的出口出来时,阿曼达却说:“不!让我的同学先出去吧。我知道,你会和我在一起,我不怕。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里你读出了什么?(阿曼达先人后己。阿曼达对父亲的信任。)

多么可贵啊,一个七岁的孩子,在生死关头,如此的信任爸爸,如此的关爱同学、如此的坚强冷静,在父亲的影响下,在同学们心目中,他已经成长为小男子汉!

【设计意图】将学生的读、思、悟、说的积极性激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阅读感受。让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受到那浓浓的父子情谊。

同学们在我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想起了一本我曾经看过的书《感悟父爱》,在序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很感人,很有哲理,我想从给大家: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

5 / 22

让我们永远记住——父爱如山!父母亲的怀抱,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家。我们活在父爱如山的背上,活在母爱如海的怀里。

三、总结

光明与黑暗两重天,这对父子在灾难降临时,心相连、情相牵,用爱与信任构筑了生命的桥梁,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真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假如让你给课文换一个题目,你想用什么做题目?(爱、信任、奇迹、了不起的父与子)

四、练笔

1、小练笔:这是多么感人的故事,读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动手写一写吧。

2、学生展示。

3、感人的故事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就拿开头我所讲的那个故事来说吧,香港一位著名的作词家就专门为此写了一首歌《回家的路》,里面有句歌词“为你,我舍得走”就让我感动不已。孩子们,只要你们用心去观察,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到处都充满爱,你们被爱包围着!

【设计意图】:小练笔淡化了学生作业的形式,强调了读、写与表达的有机联系,扎扎实实地“读”、本本分分地“写”、高高兴兴地“表达”,只有这样,我们语文学习才能被学生所接纳。

四、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的

儿子

检测题:

一、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颤()昔()杉()拥()

顾()皆()彬()涌()

曼()砾()福()破()

蔓()烁()富()坡()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安顿──()昔日──()漂亮──()

顿时──()废墟──()疾步──()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1、________,一位年轻的父亲________受伤的妻子,____他七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_____的____的三层教案楼,已变成一片_______。

这段话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______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___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______发生什么,我______跟你在一起!”他______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在这段话中所填词语表达了父亲的__________________。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⑴在这段话中,描述时间的变化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⑵课文对父亲外貌的刻画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18* 慈母情深

6 / 22

教案内容:

教科书第97—第100页

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节选自梁晓声的中篇小说《母亲》。讲述了在物质极度贫乏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母亲不顾生活的艰辛与劳累,依然给儿子钱,支持儿子看书的故事。贯穿整个故事的是“书”与“钱”,文章的线索可以理为“想要书——需要钱——要钱——母亲给钱——要到钱——买罐头——再给钱——买到书”。在这个过程中,母亲的两次给钱传达出了母亲对“我”的爱,而“我”也在亲眼目睹了母亲的艰辛劳作后,发生了从“爱书到爱母亲”的情感变化。因此,这篇文章除了要让学生体会到母亲的爱之外,还应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到自己的母亲也爱自己,从而像作者一样学会去爱母亲。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理解能力,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教案准备:

教案课件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时数:3

教案过程

课前谈话:提起母亲,你想到什么?

学生可能会谈起自己与母亲一起生活的片断与感受,可能会谈学过的关于母爱的文章,可能会谈到积累的诗句或格言,还可能会谈到自己会唱或听过的歌曲等。

【设计意图】这一问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从学习积累中与生活体验中,谈自己对母亲的一些认识和感受,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情感的铺垫。

一、导课

(课件:配乐插图,教师渲染)一个视书如命的少年,渴望得到一本心爱的长篇小说,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一位贫苦的母亲,用龟裂的手指细数着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那么坦然从容地把钱塞到了儿子的手中。这是怎样感人的一幕啊?请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走近母亲,走进当代作家梁晓声的文章——

板书,齐读课题:《慈母情深》(指导读好题目,如果第一遍读得不够深情,师引导:读得不错,能再深情一点吗?)

多媒体展示古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问:这是孟郊写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歌,大家知道这首诗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吗?——对母爱的讴歌和赞美。

母爱,伟大无私的母爱,自古就是文人墨客讴歌和赞美的对象,一直是中外文学作品不衰的主题,相信同学们以前也没少读过此类作品。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文学家梁晓声的一篇文章——《慈母情深》,再次来感悟一下母爱的伟大和崇高。(板书课题、作者)

多媒体展示作者简介:

梁晓声,男,1949年生于山东荣城。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

7 / 22

获全国优秀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二、交流预习,初步感知

1.课前,同学们读了课文,文章写了什么事?说一说。

【设计意图】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他们用比较简炼的语言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叙述清楚,从整体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同时,也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的训练。

2、课件出示:

我一直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我发现母亲工作得十分辛苦,但当知道我是要钱买书时,母亲用()的手将钱塞给了我,立刻又陷入了()。我鼻子一酸,

()着钱跑了出去,为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母亲知道后()了我一顿,又给了我买书的钱,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1)指名填。

【设计意图】括号里所要填的都是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通过填写可以巩固词语的读音,同时了解这些关键词在表述文章大意中的作用。同时引导学生领悟读书要善于抓住文章关键处的方法。

(2)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括号里面的词,教师对个别的音及部分词语的理解作指导。

A、“龟裂”:“龟”应读“jūn”,你见过谁的龟裂的手?描述一下它的样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B、“数落”中的“落”,指导学生要读成轻声。

C、“失魂落魄”:这种感觉有过吗?课文中我是因为什么而失魂落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或文章内容理解词语,从而引出《青年近卫军》这本书。并让学生谈一谈对《青年近卫军》这本书的了解。(师生共同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这本书的资料。)通过交流,使学生理解“我”是多么渴望拥有这本书的迫切心情,为理解下文“我”鼓足勇气向母亲要钱做铺垫。

三、品读课文,体会慈爱

1.学生自由读课文,看哪些地方体现母亲的慈爱?哪些细微之处寄托着母亲爱我的深情?(学生可以边读边划边写感受)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3.全班交流。

(1)家境贫困(教师适时补充:当时正是我们国家最困难的时期,大多数家庭生活困难,缺吃少穿,而“我”家,母亲一个人要养活5个孩子。)

(2)环境恶劣(抓住“炙烤”“震耳欲聋”“褐色”等词引导学生感受母亲工作的环境太差了。)

(3)辛苦劳累(从对母亲神态描写的句子中可以体会得到。)

(4)关爱孩子(抓住“塞”字及母亲对我的数落等,体会母亲在生活中只为孩子想,全然不顾自己,感受到母亲那不平凡的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案,旨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交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与时间,让其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并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交流,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对母亲的“慈爱”有了初步的感受。

四、研读悟情,体会表达

1.引导学生读悟感受最深的句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谈自己的体会,旨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2.重点引导以下句子。

8 / 22

(1)课件出示:“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A、学生自由读,想象着这位可亲可敬的母亲就在自己的面前,体会“我”的复杂情感。

B、一生读。

师:这一刻,你看到了你的母亲___(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母亲的样子。)

C、一生读。

师:这一刻,你的心中_____(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D、一生读。

师:就在这一刹那,你觉得母亲实在是太____(这种感受须是学生透过字面想到文字之外的很多东西,才能体会到的。)

【设计意图】以上的三次引读,在指导学生读出情的同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作者当时那些复杂的感受:吃惊、心酸、心疼、甚至心痛。

E、师:这发生在我面前的一刹那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了。母亲那弯曲、瘦弱的脊背,那布满皱纹而又苍白的脸,那疲惫不堪的眼神,让“我”这个做儿子的怎么不心颤?(教师适时用充满感情的语言作以渲染,以升华学生的情感。)

课件出示:

背直起来了,

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

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

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我的母亲……

【设计意图】这一段话,作者用倒装的排比句式强调了这就是“我”亲眼看到的母亲。把课文中的句子变作一首小诗,再读,一是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文字所蕴含的深情;二是让学生感悟这段话的表达形式。学生在反复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充分体会作者这种特别的表达方式所发挥的作用。

3.师生分角色读对话部分。课件出示:

(师读母亲的话,一名学生读文中“我”的话,其他学生读母亲旁边那个女人的话。)“妈——”

“你来干什么?”

“我……”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

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个字,可是竟然说出来了!

“要钱干什么?”

“买书……”

“多少钱?”

“一元五角……”

“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对话的朗读一方面让学生再次体会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噪声大,同时,深深地领悟到母亲为了支撑起这个家是多么不容易。

3、课件出示,学生自由读,看能发现什么?又能想到什么?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9 / 22

(1)母亲争分夺秒,多挣每一分钱。

(2)母亲再苦再累不想让儿子看到。

(3)母亲看到“我”有出息,浑身充满干劲与力量。

【设计意图】对于这一段话的处理,在学生都能读出母亲抓紧时间挣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更多的理解与感受,学生通过谈、通过读,在心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母亲的爱是多么细腻,是多么伟大。同时,也是对运用排比句妙处的又一次体会。

五、资料补充,拓展延伸

1.交流梁晓声资料

师:正是母亲的深情孕育了我的孝心,正是母亲的深情给我力量,催我奋进,让我迈向了成功,课前,你搜集了哪些关于梁晓声的资料?说一说。

【设计意图】资料的交流,帮助学生了解梁晓声的伟大成就,深深体会到正是慈母的深情成就了“我”,从内心里深刻地认识到“我”的母亲是多么伟大!

课件出示:

我忘不了我的小说第一次变成铅字的那份喜悦,我日夜祈祷的是这回事儿。真是的,我想我该喜悦,却没怎么喜悦。避开人我躲在一个地方哭了,那一时刻我最想我的母亲。

师:那一时刻,我最想我的母亲,我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代,仿佛又到了母亲工作的地方,我仿佛听到了_____,听到了_____,仿佛看到了______,仿佛看到了______。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感受到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懂得学会感恩。

2.推荐阅读

梁晓声的小说《母亲》

《青年近卫军》

有关母亲的文章、小说等

【设计意图】通过本文的学习,一定会有不少学生对梁晓声的作品、课文涉及到作品等产生兴趣。抓住学生的阅读期待时机,补充相关阅读材料。

作业超市,注重积累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搜集颂扬母爱的名句或诗歌。

3.课外阅读颂扬母爱或感激母爱的文章,如《母亲的“存折”》、《那一刻,我理解了母爱》、《妈妈的心,是瓷器》等等(可以上网查找)。

板书设计:

18*慈母情深

走近普通

走进伟大

检测题:

一、按提示填空。

1、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_____不顾同事的____,毫不犹豫地给“我”买_______的事。通过这件日常生活小事,歌颂了母亲___,感受着伟大的_____,激发我们热爱____的思想感情。

2、文中的母亲是一位____的母亲,_____的母亲,_____的母亲,____的母亲。

3、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我想我没有权利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 22

二、字词积累与运用。

1、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魄()噪()褐()竟()

瑰()燥()渴()竞()

2、小小变色龙(多音字组词)。

塞:sāi()曲:qū()

sài()qǔ()

龟:jūn()觉:jué()

gūi()jiào()

3、我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8分)

一()毛栗一()书一()故事一()罐头

一()母亲一()钱一()笑脸一()缝纫机

三、各就各位(选词填空)。

连续继续陆续

1、我们取得了一点成绩,不能骄傲,要()努力。

2、打了上课铃,同学们()只进教室。

3、广播()播放《国歌》。

1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案内容:

教科书第101—第104页

教材分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我”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后,对“精彩极了”的评价的反应是“得意洋洋”,而对“糟糕透了”的评价的反应是“痛哭起来”。显然,这时候的作者并不理解父母的心。几年后,“我”再看那首诗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不得不”承认,说明作者已认识到父亲的评价是对的,但在感情上似乎还不好接受。成年以后,“我”“越来越体会到”父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在自己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作者不仅认识到两种评价对自己健康成长的必要性,而且认识到这两种看来截然相反的评价所蕴含的共同点,那就是爱。

重点、难点是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的。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教案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师准备有重点语句的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11 / 22

教案过程:

课前交流:

同学们,提到批评,你有什么想说?想得到批评吗?表扬呢?想得到吗?为什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表扬与批评,会不会有什么新的认识呢?让我们期待着课堂上的感受。

第一课时课时数:4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珍贵的情感,我们每个人都沐浴着父爱母爱的阳光茁壮成长,有了父爱母爱的恩泽,我们才幸福快乐!请简洁地吐露你对父爱母爱的肺腑之言。

【设计意图】从生活走进语文,在一幕幕爱的生活情景浮现,让学生初步感知父母的爱,为整堂课教案做好思想与情感的有力铺垫。

2.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童年的一件小事让他对父母之爱有了更为深切的认识。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第19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后,激发情感,产生阅读期待。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全面接轨。

对比体会,引入课题

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两组词语,课件出示精彩和糟糕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1)谁愿意来读读,你有什么不同感觉?小结:加上“极了”和“透了”,感觉就不一样了。

(2)字典上“极”和“透”的解释有很多种,请你们来选一选课件出示——选择义项(3)引读:精彩得达到顶点了,你会怎么读?糟糕得达到饱满的程度了,太太糟糕了,你来读读。请你连起来读读

揭题,质疑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题目,出示小黑板,大家一起读

读这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板书???

初读课文,自主质疑

1.每个人都受到过表扬和批评,做好了——表扬,做错了——批评,可是今天我们课文中的孩子做了一件事同时受到了表扬和批评。今天我们就学习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文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齐读课题。

2.谈对课题的理解,为什么课文提名中有引号?(引用人物的语言),我们读文章理解课题很重要,就象我们写作文的审题一样。带着理解齐读课题。

3.自由朗读课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概括课文内容。

4.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设计意图】遵照大纲中阅读教案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在教案伊始,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读准、读通的前提下,借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课文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三、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在此加上让学生动手动脑的环节。

1、学生默读课文,也可以轻声读书,可以查找资料,可以直接在课本上画画写写(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加一点批注,有疑问的地方打个问号),还可以写读书笔记。学生既可以同座交头接耳;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谈得来的同学切磋。老师则密切关注学生的自学状况,释疑解惑。

2、想想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点拨引导(根据学生品读的句子自由调整)

12 / 22

1.小巴迪做了什么事得到了两种评价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2.看屏幕,读懂了吗?(课件出示:是什么使让小巴迪得到了这样的两种评价?小巴迪的反应如何?)学生回答。

3.找读母亲的话,师范读。这里抓住了母亲的什么来写?(动作神态语言)谁能读读这段话,模仿一下母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学生朗读。

如:“母亲一念完那首诗……再次拥抱了我。”

引导: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你能给同学们读一读吗?(齐读提示:注意母亲这时的表情,“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导读:你还从母亲的哪些话中体会出母亲对巴迪的爱?引导理解母亲本来知道巴迪的诗写得并不怎样,但她觉得巴迪是个孩子,应该鼓励,这样巴迪才更有信心.

4.巴迪的反应如何,如果你是此时的巴迪,你会怎么想?

5.巴迪此时最想的是什么,他怀着怎样的心情等待父亲的回来?

(1)父亲终于回来了,看完时却说,——现在你就是那位父亲,你应该怎样说这句话。为什么要这么说?互相交流。请你说说这句话。

(2)听了父亲这样的评价,巴迪的心情怎样呢?用一个词来说一下。把你的理解读出来(指名读)

(3)出示句子(关于巴迪听了爸爸的话后的句子),什么描写?动作,如果把冲改为跑,把跑改为走,把扑改成躺行不行?交流。读读这句话,然后把换完后的句子读一读。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与文本交流,个性化地解读教材,在此基础上,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共鸣;让学生与全体师生对话,交流读文本的体会,从文字间读出母亲坦露的爱,读出父亲深沉的爱,读出作者由喜到悲的失落心情。

四、布置作业,体会情感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你是否与小巴迪有过相似的经历。

检测题:

一、字词积累与运用。

1、我是小小书法家(看拼音,写词语)。

zāo gāo cí xíang chū bǎn qí miào

()()()()

wèi zhì jǐn shèn qí túténg xiě

()()()()

2、我能区分形近字。

摸()眷()吵()端()

模()誉()炒()喘()

慈()置()豪()祥()

滋()值()毫()详()

3、词海拾贝(把词语补充完整)。

一如()往失声()哭得意()()迫不()待

二、花落谁家(选词填空)。

严厉严格严峻严密

1、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一向很()。

2、国家的机密要()保守。

3、我有一个()的父亲,他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上歧路。

4、在困难时候,要经得起()的考验。

第二课时课时数:5

一、复习导入

13 / 22

1.听写生字词。

2.说一说巴迪的父母是怎样评价巴迪的小诗的。

二、再读课文、自我感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巴迪写的第一首诗引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你们对这两种评价有什么看法?

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句,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谈学习收获。

感悟母亲做出“精彩极了”的评价的原因,相机感悟朗读。

感悟父亲做出“糟糕透了”的评价的原因,在师生互动交流对话之中品味语言,联系生活,深度思考,体会“批评也是一种爱”,用真心悟真意,注入自己的灵魂感悟“爱”的真谛。同

时感悟诵读,积累语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倾听、思考、表达、对话,在这样的立体学习场中进行和谐的交流,披文入情,情动辞发。其二,把读作为语文学习的灵魂,使学生在感悟朗读中灵性解读文本,创意学习语文,自主诵读积累,快乐实现发展。

三、深度解题。

结合对课文的感悟,认识人世间的“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学会珍惜爱,感恩爱。

【设计意图】以此为载体将学生对文本的人文感悟进行加工与凝练,从而领悟课题的真意,也就是抵达课文的“文心”。

四、解读自己的生活,丰富延伸爱。

这两种不同的评价,你能体会吗?

1.议一议:理解“批评也是爱:

情景:小屋被你搞的乱七八糟,你怎样理解母亲的批评?

情景:又一次没完成作业,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你,你怎么理解?

2.写一写:在同学们的童年,其实也有与作者同样的经历与感受,请大家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曾经出现过哪些“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把它写下来。看谁写出了“精彩”,写出了“糟糕”。

3.生交流自己生活中得到的不同方式的爱。相机了解自己父母的“类型”,如严父慈母型、严父严母型等。

【设计意图】对于一篇文章的解读,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走进教材”,还应“走出文本,超越文本”,让文本与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联系起来,让语文生活化。本环节的读写相结合,不仅使学生的感悟得到升华,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而且读写迁移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落实了语文的工具性。

4.仅仅是父母的爱吗?还有哪些人?

学生交流。

5.小结:其实不管是家长、老师或其他人,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并不都相同,(小结板书)“精彩极了”是爱,“糟糕透了”也是爱,因为有这种爱,才会有这样两种不同的评

价。

父母长辈们给了我们不同形式的爱,同样我们也应该回报他们,我们用什么方式回报他们对我们的爱?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语文从课中迁移至课外,迁移至生活,让他们懂得,原来课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会理解父母的爱,懂得感恩,从而受到爱的教育。

把以上环节改为:

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理解课文完成:

如果一个人总是得到“精彩极了”的评价,就会_______________

14 / 22

如果一个人总是得到“糟糕透了”的评价,就会_______________

而巴迪之所以会成为一个作家,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之,一个人的成功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欣赏:

(1)教师感言: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要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既不要被“精彩极了”所倾覆,也不要被“糟糕透了”所搁浅。

(2)诗歌:

阳光,是幸福的起点

风雨,是成长的伙伴

快乐地享受阳光

勇敢地接受风雨

学会理解

懂得感恩

让我们在温柔的呼唤中成长

让我们在严厉的批评中茁壮

3、用简短的语言写下自己的体会:

4、课下自读《爱的教育》

板书设计:

1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同一首诗

妈妈:表扬鼓励爸爸:批评警告

检测题:

按提示填空。

1、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作者_____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截然不同的___,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_____,以及作者从中感悟到的_____。

2、母亲的爱是_________,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

3、“精彩极了”和“糟糕极了”这两种看来截然不同的评价所蕴含的共同点,那就是_______。

4、《“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通过“我”对少年时代写诗的回忆,告诉我们_______也好,______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_____──那就是___。

5、本课作者为___国______。

6、我____地把握住我____,使它____________。

7、“生活的小船”指______,“哪一股风”指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手法。

20*学会看病

教案内容:

教科书第105—第108页

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学习目标:

15 / 22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打蔫儿、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

▲2. 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的具有了独立阅读能力,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教案时主要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

教案准备:

教案课件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时数:6

教案过程:

一、导入

我们最近学过的几篇课文里所包含着的浓浓的父母之爱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我想用一首小诗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会背的同学可以轻轻跟老师一起背:《妈妈的爱》。

(背完后)是啊,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妈妈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文章。(板书:学会看病,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课始,师生共同诵读《妈妈的爱》,为学习新课铺垫好情感基础。

二、明确目标,通览全文

1.明确学习目标

(1)自由读“学习提示”。

(2)了解学习任务。“学习提示”向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课件出示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读顺。

(4)检查生字词和难读的句子。

2.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围绕课题质疑,概括主要内容学生提出“为什么母亲要让学生学会看病”的问题时,可出示介绍作者毕淑敏的简历,引发学生思考。

(2)按情感变化这一线索来概括主要内容。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决定犹豫

后悔担心自责

勇气回升

了解课文大意: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却忍心让他独自一人去医院看病。)

【设计意图】学生在第四组课文《钓鱼的启示》中学会了按人物情感变化这一线索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的自学有路可循,他们有能力从整体入手,初步感受母亲的内心世界。这也恰好是本文的线索,这样一梳理,为下面的学习理清了思路,奠定了基础。

三、抓住“磨练”,细读课文

1.读了这篇课文,你还认为这位母亲是狠心的吗?

她是爱儿子的,是对儿子的一种磨练。(板书磨练)

2.请同学们找到文中的这句话,把它划出来。(出示句子: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我自己。)

16 / 22

【设计意图】这一句话,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从这一句话入手,上钩下联,辐射出去,有利于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解读难句的意识,明白读书的方法。

3.儿子磨练到什么了?先不急着回答,先来读一读母亲和儿子的对话。(从第二自然段到第十四自然段。生1:母生2:儿)

4.读到这里,你觉得这是怎样一个儿子?最终儿子学会了看病,在这次磨练中儿子学会了什么?

5.再读这句话,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她为什么说磨练了儿子也磨练自己?

①这也不急着回答。看着默读提示,再次走进课文,你可以一目十行。

(默读要求: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描写母亲心理变化的句子,在感触特别深的句子旁边写下批注。)

②(出示句子: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

谁来把它读一读。

从这一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用“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来回答。

谁有感觉时间过得很慢的经历?谁都有这种经历。好,再来读一读,用缓慢的语调来读,开始。

指名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解读时间过得缓慢的种种经历,目的在于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母亲的良苦用心。

③课文中作者为什么说磨练了儿子也磨练自己?

四、读写结合,深化主题。

1、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2、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板书:学会生活

3、讨论:你认为课文中的母亲,让孩子独自去看病,这样做是否冷漠?如果你是那位母亲的儿子,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

①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做批注。

②指名汇报。板书:尽责的爱

③布置作业:完善小练笔。

设计意图:这一小练笔,既有对课文所体现的人文价值的关照,又有对语言文字研究的引领,让学生享受言意兼得的语文课堂。

板书设计:

20*学会看病

决定犹豫

后悔担心自责——(磨练)尽责的爱

勇气回升

检测题:

一、按提示填空。

1、课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去_____,学会了____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__________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了母亲感情的一系列变化过程。决定让儿子独自看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勇气又回到了心里。

二、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聊胜()()()()不安

按图()()()()疑义

三、词语巧搭配。

17 / 22

深深地()艰涩地()摇晃地()习惯地()

熟悉的()狠心的()患病的()瞬间的()

四、仿照下面的关联句式造句。

1、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园地六

教案内容:

教科书第109—第113页

教材分析:

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是这次“口语交际”的编排意图。习作内容是通过具体的事,体现对父母由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父母的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劝说他们改掉不良习惯;同父母再说说其他心里话。

本组“回顾”与“拓展”安排了三项内容。一是交流平台,回顾本组课文中关于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并体会好在哪里。二是日积月累,安排了关于诚信、孝敬和立志的名言警句。教案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试读,读正确;再提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地方,教师给予帮助。内容解释如下: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敦:忠厚;笃:忠实。意思是兄弟之间要崇尚和睦,朋友之间要注重诚信。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意思是孝敬父母在于内心充满敬意与爱心,而不只在于礼节上做得十分周全。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意思是要爱自己的父母,必须爱天下所有人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要敬自己的父母,必须敬天下所有人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丝的怠慢。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即淡泊名利。意思是不淡泊名利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干扰静下心来无法实现远大目标。三是课外书屋,安排了学生非常喜爱的漫画作品《父与子》。漫画讲的是妈妈让爸爸叫书迷儿子吃饭,儿子到了餐桌旁,爸爸却被书迷住了,妈妈只得让儿子去叫爸爸。教案时,可让学生自己看图,弄清漫画大意。学生一定兴趣浓厚,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课外通过各种方式找来《父与子》或类似的作品读一读。

学习目标: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3. 能感受父母的爱,与同学、父母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关系。

4. 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5. 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还不高,所以在这次口语交际过程中学生可能还会有点放不开,必须鼓励学生敢于表达。

2.学生对于回顾·拓展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能够比较理想的完成。但是对于那些学困生来说,必须反复地检查、引导,使之尽快地掌握。

课前准备:

1.准备自己的习作本或读过的课外书。

2.了解“日积月累”中全诗的意思。

3.阅读漫画集《父与子》。

18 / 22

教案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

教案时间:

4课时

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课时数:7

一、谈话导入,再现情境

1.谈话导入。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谈谈父母的爱。(板书:父母的爱)

2.再现情境。多媒体出示“口语交际”中的三个生活中的小故事。

我们在父母的爱中成长,“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的承诺是父亲对阿曼达的爱;一本《青年近卫军》是贫穷、慈祥的母亲给梁晓声的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父母给巴迪的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同。

父母的爱,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父母一同分享。(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展开讨论

1.提出问题:你怎样看待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

2.小组交流,形成观点。

3.全班交际,模拟交际情境。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让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在观点的碰撞中形成正确的观点。

【设计意图】充分提高学生讨论的水平。

引出话题

让学生自己阅读书中几则发生在生活中的小故事。

小组讨论: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是否妥当,说说自己的理由。

组织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明确第一个小故事,妈妈的包办,使刘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第二个故事中的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第三个小故事中,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从

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父母之爱。)

三、联系实际,感悟父母之爱

1.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在谈谈自己的想法。

2.小组合作,互说互评。

3.全班交流,互为补充、质疑。教师注意交际时的习惯的培养。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感悟父母之爱。培养学生联系说话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沟通情感

1.模拟场景。如果我是你的爸爸,你给怎么把这三个故事讲给我听,并请我谈谈看法。(师生模拟交际)如果我是妈妈呢?

2.拓展延伸。今天回去我们将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19 / 22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的水平。

五、表扬激励,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课时数:8

一、创设情境,诱发动机

1.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交流了父母的爱以及对父母爱的看法,知道世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可是,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呢?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

谈话导入

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同文章的作者一起体验着伟大、无私的父母之爱,上节课,我们交流了父母的爱以及对父母爱的看法,其实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都感受着父母的爱。世界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可是,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呢?这节课就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来书写父母给我们的爱,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那父母的爱啊,不就是雨中遮雨的伞吗?

2.创设情境。

出示话题:

(1)曾经有过不理解父母的时候,但通过一些事情,体会到了父母的爱;

(2)对父母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请他们改进教育方法,或劝说他们改掉不好的习惯;(3)你想和父母说的其他心里话。

3.诱发动机。针对这些话题,你准备选择什么话题来与自己的父母沟通呢?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有课内走向生活,实现语文及生活教案,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选择,小组合作

1.自主选择。各自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话题,准备写什么内容。

2.汇报话题。请一小组开火车,说说自己选择什么话题,了解话题选择情况,鼓励每个话题都有人选择。

3.小组合作。请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说说自己习作内容,互相评议一下,看看需要哪些改进的地方,并推选代表准备全班交流。

三、全班交流,师生互动

1.代表交流。每个话题选择一个小组代表交流,要求把内容尽量说具体。

2.师生评议。

要点:

(1)是否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2)是否表达出自己真情实感;

(3)是否有具体事例,或事例是否具体;等等。

教师示范

教师以具体事例讲述自己的故事,述说父母之爱。

引导学生评价。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老师这个故事讲得怎样?

读诗歌,感受母爱。

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 /我从梦中醒来 /妈妈正在给我扇扇子 /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 /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

一个很凉很凉的雨天 /妈妈到学校接我 /一把雨伞遮在我的头顶 /雨水打在妈妈身上/啊,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

有一回我病了 /妈妈抱着我去医院 /摸着我很烫很烫的额头 /她着急地哭了 /啊,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

三八妇女节那天 /我给妈妈献上一束鲜花 /妈妈把我抱在怀里 /轻轻地亲吻我的脸颊

20 / 22

/啊,妈妈的爱是甜甜的吻 /我在妈妈的爱里一天天长大

每个人都有疼爱自己的母亲、父亲,请你也讲一讲父母爱自己的故事。

教师小结:那父母的爱啊,不就是雨中遮雨的伞吗?那父母的爱啊,不就是临行前细细的叮咛吗?那父母的爱啊,不就是一个紧紧的拥抱吗?那父母的爱啊,不就是犯错误时耐心的教诲吗?

四、明确要求,学生写作

1.明确要求。读读“习作”提示的最后一段话,说说给我们作了哪些提醒?(写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交流意见。) 2.各自习作。

3.修改草稿。各自或者互相修改习作草稿。

4.誊写习作。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课时数:9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小结习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总结这次习作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

2.提出任务。这次习作评讲的重点是:(1)是不是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2)是不是表达了真情实感。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同学、老师修改中指出的问题。

四、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1.谈话引入。习作是最主要运用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达到互相交流沟通的目的。

2.布置任务。今天回去将自己的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意见。如果你觉得不便当面交流,也可以将自己的习作给爸爸妈妈看,让他们将自己的意见写在习作后,然后自己再来看。

五、展示习作,激发兴趣

1.将自己的习作修改好后,可以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上。

2.可以将自己的习作抄好后,向报刊杂志投稿。

第四课时回顾·拓展六课时数:10

一、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有不少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

2.体会范例:首先出示“交流平台”中的例句,各自读一读,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里,然后全班交流。

3.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册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可以包括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全班交流。

4.拓展练习:在自己的习作或读过的课外书中,找一找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和同桌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分析、分辨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日积月累

1.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诗句的意思。

21 / 2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bq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