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复垦方案2011修改

更新时间:2023-11-28 05:1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正文目录

前言 ........................................................................................................................................ 1 1 总则 .................................................................................................................................... 1

1.1 编制目的 ................................................................................................................ 1 1.2 编制原则 ................................................................................................................ 2 1.3 编制依据 ................................................................................................................ 3 1.4 复垦目标 ................................................................................................................ 4 1.5 服务年限 ................................................................................................................ 6 1.6 主要计量单位 ........................................................................................................ 6 2 项目概况 ............................................................................................................................ 7

2.1 项目简介 ................................................................................................................ 7 2.2 项目所在地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 8 2.3 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现状 ...................................................................................... 13 2.4 项目生产工艺流程 .............................................................................................. 15 2.5 地面生产系统布置 .............................................................................................. 20 2.6 项目生产过程对土地的破坏环节与时序 .......................................................... 22 3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 ....................................................................................................... 25

3.1 已破坏土地现状 .................................................................................................. 25 3.2 拟破坏土地预测 .................................................................................................. 26 3.3 土地破坏程度分析 .............................................................................................. 28 3.4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29 3.5 土地复垦适应性评价 .......................................................................................... 31 3.6 复垦标准 .............................................................................................................. 37 4 预防控制与复垦措施 ...................................................................................................... 39

4.1 预防控制措施 ...................................................................................................... 39 4.2 工程技术措施 ...................................................................................................... 40 4.3 生物化学措施 ...................................................................................................... 41 5 土地复垦工程设计及工程量测算 .................................................................................. 43

5.1 工程设计 .............................................................................................................. 43 5.2 工程量测算 .......................................................................................................... 48

1

6 土地复垦投资估(概)算 .............................................................................................. 52

6.1 编制说明 .............................................................................................................. 52 6.2 投资估(概)算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 .............................................................. 53 6.3 投资内容 .............................................................................................................. 55 6.4 投资估(概)算结果 .......................................................................................... 56 7 土地复垦效益分析 .......................................................................................................... 58

7.1 经济效益 .............................................................................................................. 58 7.2 生态效益 .............................................................................................................. 58 7.3 社会效益 .............................................................................................................. 58 8 土地复垦工作计划安排 .................................................................................................. 60 9 保障措施 .......................................................................................................................... 63

9.1 组织管理措施 ...................................................................................................... 63 9.2 政策措施 .............................................................................................................. 63 9.3 技术保障措施 ...................................................................................................... 64 9.4 资金保障措施 ...................................................................................................... 65 9.5 公众参与 .............................................................................................................. 68 9.6 项目后期管护 ...................................................................................................... 70 10 成 果 .............................................................................................................................. 72

10.1 附表 .................................................................................................................... 72 10.2 附件 .................................................................................................................... 72 10.3 附图 .................................................................................................................... 72

2

前言

xx由xx、xx和xxxx局一队三家联合组建的矿山企业,以合资方式开采xx矿床。公司投资总值13219万元,在职员工512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6余人,技术力量雄厚。公司位于xx市凤凰镇境内,矿区面积1.568 km2,开采深度为-200m~-600m标高,开拓方式为竖井和盲斜井联合开拓,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矿山调整生产能力为200万吨/年。现采矿许可证有效期为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

按照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国务院七部委(局)下发的《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25号)和国土资源部《关于组织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81号)的精神和要求,以及《土地复垦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矿井生产过程中因挖损、压占、塌陷和污染等原因将对土地不可避免地造成损害,为了及时对破坏土地进行复垦利用和恢复改善生态环境,落实土地复垦费用。受xx的委托,我公司承担了“xx矿区(铁矿)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工作,并立即组建了项目编制小组,对矿区及其周边区域进行了实地踏勘,收集了矿区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土壤植被分布、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等相关资料,并对《xxxx矿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和《xx省xx市xxxx矿区(铁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等资料进行了深入分析,对该工程作了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同时参照项目区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对项目区的土地资源状况、自然生态环境等进行分析和评价,明确本项目拟破坏土地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土地复垦措施,对其进行投资估(概)算,最终编制完成了《xx市xxxx矿区(铁矿)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的建设将占用越来越多的耕地,而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加之耕地后备资源的严重不足,致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为加强土地复垦工作,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七部委(局)下发的《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25号文件精神,加强土地复垦管理工作,做好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评审

1

和报送审查工作,并进行土地复垦工作。

xx矿区(铁矿)属中型矿山,建设区由工业场地及其配套设施、办公场所、职工生活、仓库维修和地面运输系统等部分组成。矿区面积156.80 hm2,矿山剩余服务期限23年,采矿生产对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有较小影响,按照“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将生产建设单位的土地复垦目标、任务、措施和计划等落实到实处,为土地复垦的实施管理、监督检查以及土地复垦费征收等提供依据。本方案包含xx矿区在投产至今土地破坏现状的调查分析、生产过程中土地破坏状况预测、土地复垦工程设计等。各项工作任务和要求如下:

1、现场调查、实地踏勘,统计已破坏土地的类型、破坏范围、破坏程度,并量算各类已被坏土地的面积。

2、考虑采矿期间采矿破坏土地的类型,预测各类土地的破坏范围和破坏程度,量算并统计各类拟破坏土地的面积。

3、根据调查和预测结果,分别统计和确定因采矿破坏土地应复垦的面积,并根据各类土地的破坏时间、破坏性质和破坏程度,规划其复垦时间和复垦后的利用类型。

4、在复垦规划的基础上,按各类土地复垦技术要求设计复垦方案、复垦工艺,明确要求达到的技术标准和技术参数,计算复垦工程量,提出复垦工程的投资估(概)算,最后编写《xx市xxxx矿区(铁矿)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

通过本方案的实施,达到矿产资源生产与水土保持和矿区生态环境改善相协调,矿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矿区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相协调的目的。

1.2 编制原则

根据xx矿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按照经济可行、技术合理、综合效益最佳和便于操作的要求,结合项目特征和实际情况,遵循以下复垦原则:

1、源头控制、预防与复垦相结合;

2、统一规划,统一安排:在土地复垦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结合国家政策及xx省相关政策,结合项目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环境特点,合理确定复垦用途,统筹安排复垦计划;

3、因地制宜,优先用于农业: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项目区土地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土地复垦用途,宜农则农,宜林则林,破坏土地要优先复垦为农用地,其次考虑恢复为林地及保留建设用地;

2

4、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并重,努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土地复垦工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1.3 编制依据

1.3.1法律法规或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8年12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6年8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 5、《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2009年5月;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10月; 9、《土地复垦规定》1988年11月;

10、《xx省土地复垦管理办法》(2004年修正);

11、《关于加大耕地补充工作力度确保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通知》(国土资发[2000]120号);

12、《关于组织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81号);

13、《关于逐步建立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财建[2006]215号);

14、《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9号); 15、《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25号); 16、《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5]109号); 17、《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TD-T 1007-2003);

18、《关于加强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及评审等工作的通知》(鲁国土资发[2009]173号)。

1.3.2技术规范及标准

1、《土地复垦条例(试行)》; 2、《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

3

南与淄川区、青州市,北与广饶县、博兴县接壤。地理位臵优越,交通发达,是沟通中原地区和xx半岛的咽喉要道。

xx矿区位于xx市xx区凤凰镇xx北,隶属凤凰镇管辖,矿权范围大部分位于朱台镇内。

2、气象

本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干燥,秋季天高气爽。据xx市气象部门各年统计资料,各年平均气温12.9℃,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2.1℃(1955.7.21),极端最低气温-23℃(1972.1.6),多年平均降水量637mm,历年最大降水量1237.1mm(1964)年,历年最小降水量250.9mm(1989年),各年平均蒸发量2080mm,历年族最大冻土厚度0.48m。

3、地形地貌

矿区位于xx盆地的东北端,属山前平原区,地势较为平缓,南高北低,海拔标高27~28m,全区均为第四系覆盖。(矿区地貌见照片2-1)。

照片2-1 矿区地貌

2.2.2 地质

xx矿床位于鲁西地块(Ⅱ)东北部、鲁中隆块(Ⅲ)北部、泰山—沂山隆起(Ⅳ)北东、邹平—周村凹陷(Ⅴ)北缘。东邻北北东向的淄河断裂带,北靠齐河—广饶大断裂。近东西向、北北东向和北西向三组断裂构成本区构造主要格架,并控制着金岭闪长杂岩体的产出形态和矿床的展布空间。

矿区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

奥陶纪马家沟组(OM)是由三套灰岩组合夹三套白云岩组合构成,总厚度800m左右。自下而上包括东黄山段、北庵庄段、土峪段、五阳山段、阁庄段、八陡段6个岩性段。根据地表出露和钻孔揭露情况,区内马家沟组地层主要为其上部的阁庄段、八陡段。石炭纪~二叠纪月门沟群(C-Py)分布于金岭闪长杂岩体的北部和东南部,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纪马家沟组之上,含本溪组、太原组及山西组三个岩性组。xx矿床上覆第四纪山前组(QS)厚度在156.11~229.28m之间。岩性为黄土状粉质粘土、黄土状粉土、粉土、粉质粘土混姜石或夹姜结石透镜体。

矿区位于xx断陷向斜盆地北缘,金岭短轴背斜的东北端。金岭短轴背斜轴向为NE60°,由SW向NE倾伏,核部为中生代燕山期闪长杂岩体,两翼为奥陶纪及石炭、二叠纪地层。

9

在岩体与奥陶纪灰岩接触带及其附近为铁矿赋存有利部位,形成了一系列大小不等的矽卡岩型磁铁矿体。 2.2.3 水文

1、含水层的分布及特征

矿床主要有第四纪砂砾石孔隙含水层和部分矿体顶板奥陶纪马家沟组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1)第四纪砂砾石孔隙含水层

第四纪砂砾石孔隙含水层是矿床内的主要含水层,分布广泛,厚度一般10~20m,水位标高-10m左右,埋深40m,水力坡度2.5%左右,流向由东南向西北。钻孔单孔涌水量2.044~6.708L/S.m,渗透系数为20.12~23.30m/d。该含水层水量丰实,渗透性强,补给充沛,连通性好。

(2)奥陶纪马家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主要岩性为石灰岩、大理岩,是矿床直接充水含水层。分布于矿床北部,隐伏于石炭纪地层之下,该层埋深350~600m,埋藏深度南浅北深。岩体周边灰岩为矿体的直接顶板或底板,不论在地表或者地下,岩溶不发育,裂隙则比较发育,是地下水的主要运移通道和蓄水空间。灰岩地下水为矿区各矿床矿坑充水的主要来源。钻孔单位涌水量0.02~0.032L/S.m,渗透系数0.04~0.085m/d。

2、隔水层的特征

(1)第四纪砂砾石层下部亚粘土及含砾亚粘土层,其分布广泛,厚度其分布广泛,厚度为23.26~99.79m。根据矿山抽水实验表明,该层渗透系数0.0011m/d,透水性差,单位涌水量为0.012 L/s.m,渗透系数为0.0011m/d,是第四系砂砾石含水层的良好隔水底板。

(2)燕山期闪长岩:在矿床南部广泛分布,向北隐伏于石炭纪、奥陶纪地层之下,并逐渐延深。闪长岩岩石致密,裂隙不发育,裂隙率为1.56‰,且多被粘土质充填,其风化裂隙深度在70m内。其富水性很弱,渗透性极差,形成了矿床南部及西南部阻水边界。矿区东部外缘有金岭断层,北部奥陶灰岩深埋于石炭系地层之下,西部有张店断裂,形成阻水边界,在这种情况下,使矿床内灰岩地下水呈封闭状态存在于矿床范围内。

3、地下水补给、迳流及排泄条件

xx区境内河流属小清河系,主要有淄河、乌河,另外还有其它的小河沟。河流流向受地貌控制,多呈南北向。

10

矿区地表水系为乌河,经矿区中南部流向西北,经桓台县境内注入小清河,全长40km,最大流量30m3/s,现已成为季节性河流,仅在雨季有短时洪流,其它季节干涸无水。

矿床内第四纪砂砾石孔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大致由南及东南向北及北西运动流出矿区,在其运动的过程中,从潜水逐渐过渡为承压水。农田灌溉抽水是第四纪孔隙水的主要排泄方式。 2.2.4 土壤

项目所在的xx市土壤类型多样,适宜农、林、牧各业的发展。全市土壤分棕壤、褐土、砂姜黑土和潮土4个土类,10个亚类,18个土属,其中以褐土为最多。这种比较齐备的土壤类型,适宜发展大农业和多种经营。分布在南部山区的18.4万亩棕壤,占全市可利用土地的4.74%,适宜于林、果和畜牧业的发展;分布在中部丘陵和平原的307.3万亩褐土,占79.2%,是全市的主要土壤类型,适于多种作物的生长;分布在中北部湖沼平原上的砂姜黑土有 48.5万亩,占12.5%,宜于粮、菜、棉等作物的生长;分布在北部河间平洼地上的潮土有13.8万亩,占3.6%,宜于粮菜、芦苇等作物的生长。

xx区农林用地744500 hm2,土壤分为2个土类、5个亚类、11个土属、30个土种。从南到北,由高到低,依次分布着褐土性土、淋溶褐土、褐土、潮褐土、砂姜黑土。 土壤表层质地较好,大部分为壤土。其中,中壤386100 hm2,占52%;轻壤47000 hm2,占6.3%;重壤216500 hm2,占29%;砂壤和石渣土94900 hm2,占12.7%。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16%,含氮量平均为0.077%,土壤碱解氮平均为50PPM,土壤代换量平均为17.1毫克当量/100克土,保肥性能属中等偏上水平。

依据《xx省xx市xx区xx矿床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描述,xx矿床上覆第四系厚度在156.11~229.28m之间。岩性为黄土状粉质粘土、黄土状粉土、粉土、粉质粘土混姜石或夹姜结石透镜体。项目区内形成的土壤主要有黄褐土(见照片2-2),该土层分层结构不明显。质地为壤质粘土至粘土,小于0.002 mm粘粒的含量25%-45%,粉砂粒(0.02-0.002 mm)30%-40%。表土层和底土层质地稍轻,尤其是受耕作影响较深的土壤和白浆化(漂洗)黄褐土,表土质地更轻,多为粘壤土,甚至壤土,土壤容重和孔隙度较适中,产量较高。结合项目区农作物良好的生长情况以及地表肥沃的土质分析该项目区内土壤条件良好。

照片2-2 土壤剖面

11

2.2.5 植被

xx市境内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类型。xx地区的原始森林元朝时已砍伐殆尽。建国前,次生林亦遭严重破坏,除村房、墓田、河滩有零星小片林木外,境内150余万亩荒山大都是草类自然植被,林木植被稀少。2007年,全市耕地面积215.75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2%;林地面积166.44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2.4%;草场6.37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24%。

全市农作物植被有小麦、玉米、谷子、高梁、花生、地瓜、棉花、大豆、各类蔬菜等。 本项目所在区域植被主要为农耕植被等,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为主,树类为杨树和松柏,生物种类较少。

照片2-3 矿区周边植被

2.2.6 动物

项目区内经过人类长期开发,可见野生动物主要是鸟类、蛙类、昆虫类、啮齿类、鱼类,没有大型野生动物,家禽主要有:马、羊、牛、驴、骡、猪、鸡、鸭、兔等,基本是家庭小规模饲养,主要是农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2.2.7 社会经济概况

xx区土地面积总面积668 km2,辖14个乡(镇、办事处),469个行政村(居委会)。2008年,全区人口59.9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16万人。全区生产总值实现1271.0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9000元,区域税收收入实现71.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4.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0475元、9110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08.59亿元,人均5.1万元。先后被授予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体育先进区、全国双基教育先进区、全国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

改革开放以来,xx的经济和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以化工、塑料、建材、纺织和机电等行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60多种产品远销香港、日本、东南亚、独联体、东欧、美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xx农业一直跻身全国先进行列,有“鲁中粮仓”美称,年粮总产稳定在3亿kg以上,瓜菜总产12亿kg,形成了粮食、瓜菜、林果、肉蛋奶四大生产基地,1997年,xx区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中国西红柿之乡”。

凤凰镇总面积65.2 km2,辖44个自然村,设42个村委会,有14492户,48680人,其中农业人口46123人。劳动力充足,工农业较为发达。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

12

经济作物以苹果、梨等为主。工业主要为机械制造和维修业、建筑业。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以铁为主,其次为建筑石材、建筑砂等,铁矿是区内主要矿产开发业。区内电力供应充足,附近河流、水库及间歇性河流水质良好,能够满足工农业生产生活需要。

xx有550户,共有人口2008人,其中农业人口1978人,基本农田1130亩,该村农田基础条件良好,田间修建有完善的灌溉水渠网等农田水利设施和农村生产道路,该村居民主要经营以种植、养殖为主,人均年收入10860元。

中齐村有432户,共有人口1610人,其中农业人口1562人,基本农田940亩,该村农田基础条件良好,田间修建有完善的灌溉水渠网等农田水利设施和农村生产道路,该村居民主要经营以种植、养殖为主,人均年收入9480元。

2.3 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现状

2.3.1 矿区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xx采矿许可证以及《xxxx矿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经过到矿区现场调查与测量,测算出矿区范围土地总面积156.80 hm2,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图,采用最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试用标准》进行分类,矿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包含:水浇地、菜地、畜禽饲养地、独立工矿用地、晒谷场等、农村居民点、农村道路以及河流水面等。矿区土地利用现状详细见表2-2与附图1xx矿区有限公司xx矿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13

表2-2 矿区土地利用现状一览表

权属 合 计 面积 (hm2) 比例(%) 一级 地类 二级 地类 三级 地类 地类 代码 面积(hm2) 14

xx矿区于2002年开始基建,2007年开始投产,采用地下开采方式,项目共计占用及破坏土地4.8916 hm2,其中永久性建设用地面积3.0341hm2,闭坑后复垦责任范围共计1.8575 hm2。项目区因为涉及土地面积权属结构复杂,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详细见表2-3与附图1xxxx矿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表2-3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权属 一级地类 二级 地类 三级 地类 地类 面积 比例代码 (hm2) (%) 面积 (hm2) 合计

4.8916 100 4.8916 破坏单元 备注 2.3.2项目区建设用地批复情况

根据《xx省人民政府关于xx建设用地的批复》文件,xx征用xx区凤凰镇4.8916 hm2

土地作为工业广场建设用地,其中xx土地4.5583 hm2,中齐村土地0.3333 hm2,出让期为40年,有效出让期至2042年,所占用土地为集体土地,权属清楚、四至准确、无争议。根据2001年xx所绘制土地利用现状图,矿山征用的土地类型、面积为xx耕地面积3.5468 hm2、果园面积1.0115 hm2,中齐村土地类型全部为独立工矿用地,不占用基本农田。矿山开发东召南村未利用地3.5468 hm2的作为补充征用的土地,达到占补平衡,经开发改良后土地以达到耕种标准。

2.4 项目生产工艺流程

2.4.1 矿产资源赋存情况

xx矿床为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磁铁矿。矿体分布范围在第16~39勘探线之间,矿体走向总长度1300m,埋深距地表300余m,矿体底板标高最低至-600m水平中段。区内共有三个主矿体(Ⅰ、Ⅱ、Ⅲ)和十个零星矿体,为一大型铁矿床。主要简述三个主要矿体地质特征如下:

15

Ⅰ矿体赋存于闪长岩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呈透镜状或扁豆状,厚度1.74~71.7m,厚度变化系数66.79%,走向NEE,倾向NNW,倾角5~10°,4线以西倾角30~40°。矿体走向长900 m,倾斜宽100~200m,矿体中多夹层,具分枝复合现象。

Ⅱ矿体规模最大,产于Ⅰ矿体之上,由几米至几十米的围岩分隔开,产状与Ⅰ矿体一致。走向长1000m,倾斜宽150~500m,厚度1.25~90.31m,厚度变化系数73.67%,内有夹层,具分枝复合现象。

Ⅲ矿体赋存于石炭系本溪组徐家庄灰岩中,严格受层位控制,似层状,走向NEE,倾向NNW,倾角5~10°,矿体走向长1100m,倾斜宽50~200m,厚度1.10~6.90m,厚度变化系数48.99%。

各零星矿体规模很小,呈透镜状或扁豆状,厚度由1.27~30.23m,倾角5~10°,西部倾角达40°,分布在各主矿体的下部或旁侧。

各矿体埋藏深度见表2-4。

表2-4 矿体埋藏深度一览表

矿体号 Ⅲ Ⅱ Ⅰ 零星 最大埋深(m) 见矿深度 450.91 514.38 530.73 619.15 海拔标高 -423.37 -487.10 -502.69 -591.09 最小埋深(m) 见矿深度 270.92 275.92 308.60 410.38 海拔标高 -242.22 -247.24 -272.66 -372.66 2.4.2 工业布局

xx矿区工业广场利用xx东召口矿区原风井场区作为xx矿床建设矿部和主副井工业场地(见图2-2),同时在xx矿床西部16勘探线南部朱台镇地界内设风井工业场地。地表矿部工业广场主要有主、副井井口、提升机房、压风机房、维修间以及生产管理办公室、材料仓库、宿舍楼等。风井工业广场有进、回风井口。 2.4.3 开采方式和开采范围

xx矿床埋藏较深,矿体顶板距地表300余m,不具备露天开采的条件,矿山采用地下开采方式。开采范围在水平上为16~39线;垂直方向上为-530m标高以上部分。

图2-2 工业广场平面布置示意图

16

2.4.4 开拓运输系统

矿山开拓系统已基本形成,建设厂址选在在xx东召矿区西临,设萁斗井(明主井)、罐笼井(明副井);在矿区西南端设进风井、回风井(均为明竖井);-310m标高设双罐笼井(盲主井)至-560m中段;各井为圆形断面。在矿区-310m标高设盲斜井至-410m中段。拟在-310m标高盲主井旁设盲单罐笼井(盲副井)至-560m中段。

主井:井口坐标X=4086421.43 Y=39606738.20 Z=34.20(自然平地为+32.5m),井净径4.2m,垂直深度自地表至-375m,最低提升水平为-310m;设单箕斗平衡锤,采用钢丝绳罐道,主要担负全矿矿石的接力提升。内设梯子间,作为矿山的安全出口。

副井:井口坐标X=4086414.89 Y=39606840.54 Z=33.85(自然平地为+32.5m),井净径5.2m,垂直深度自地表至-344m,最低提升水平为-310m;设单罐笼配平衡锤,采用钢丝绳罐道,主要担负全矿人员、材料和设备的提放;内设梯子间,作为矿山的安全出口。

盲主井:设于矿区正南端-310—-560m,井口坐标X= 4088460.218 Y=39608065.696 Z=-295.97,井净径5.5m,深度至-560.97m,设双罐笼,采用钢丝绳罐道;主要担负全矿矿石的接力提升;内设梯子间,作为井下各中段至-310m巷的安全出口。

进风井:在矿区西南端设进风井,井口坐标X=4087755.52 Y=607841.72 Z=30.92(自然平地为+29.88m),井净径3.5m,担负矿山的进风以及充填用的胶固物料输送任务。新风由该井进入井下,拟在井内设胶固粉管,井下充填用胶固粉经该井。

回风井:也设在矿区西南端,井口坐标X=4087762.48 Y=607802.16 Z=30.92(自然平地为+29.88m),井净径3.5m,担负矿山的回风及排水任务。

盲斜井:在-310m至-410m水平设臵盲斜井,上口坐标X=4088272.64 Y=607998.73 Z=-297.37,下口坐标X=4088466.50 Y=607978.97 Z=407.84,规格3.5×3.2m,倾角-26°。

-310m水平开拓运输大巷3550m,规格4.5×3.3m ;-410m水平运输开拓大巷2750m,规格4.5×3.3m;-370m水平充填回风大巷1510m,规格3.5×3m。 2.4.5 开采顺序与首采地段选择

开采顺序为:在垂直方向向上由下依次开采-410m、-470m、-530m各中段,在-530m中段开采即将结束之前一同开采-350m水平以上的矿体,-350m水平以上划分为-280m、-240m二个中段。待-530m水平以上全部采完,最后开采-530m以下的剩余矿体。

开采顺序在各中段水平方向上为后退式开采,即由矿体两末分别向中间推进。 矿山基建选择首采矿段为第15~17勘探线之间的Ⅱ号矿体,该矿段矿体厚大规整,

17

形态及产状较稳定,有利于矿山尽快产生经济效益。

表2-5 xx矿区(铁矿)扩建工程各水平矿量、年产量及服务年限表

中段水平 (m) 总计 地质资 源储量 (万t) 5685.68 设计圈定可采资源量(万t) 5297.94 采 出 资源量 (万t) 4619.91 矿山贫、损指标 贫化率 损失率 采 出 年产量服务年原矿量(万(万t) 限(年) t) 5297.94 200 26.49 2.4.6 采矿方法

根据xx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资料,对厚度大于25m以上厚大矿体采用安全、高效的阶段矿房采矿法;对于厚度小于25m以下~5m以上的厚、中厚及厚度小于5m以下的薄矿体分别选用中深孔和浅孔房柱法,各种方法采后随即一次充填采空区。 2.4.7 通风系统

在-370m回风巷中通风,其他作业地点采用11KW通风机通风。

本矿通风系统已形成,采用单翼对角式多级机站模式,该系统模式具有漏风少有效风量高、节能、灵活等优点。

Ⅰ级机站设在矿床的南部下盘-410m入风联络巷内,使用11KW、5.5KW风机压入式供风,为采掘作业中段送入足够的新鲜风,并克服入风段的矿井通风阻力,保证有足够量的入风。

Ⅱ级机站设在-410m采场的出风口联络道处,采用两台75KW通风机负责克服采场通风阻力,排出采场污风。

Ⅲ级机站设臵于-370m回风联络道内,采用两台132KW通风机负责克服排风段的阻力,将污风汇入排风井,通过回风井排至地表。 2.4.8 排水系统

全矿的排水系统已经形成,最大排水量33600m3/h,是矿坑最深中段涌水量的5倍以

18

矿山开采结束后,本项目将工业广场、开采影响区列入复垦范围。

24

3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

3.1 已破坏土地现状

xx矿区为生产矿井,我公司技术人员对矿区进行了实地踏勘调查,项目区内地形平坦,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现象发生,目前对土地的破坏目前主要表现为地表矿部工业广场(包括主副井工业场地、职工生活区、维修厂房、仓库、办公区及绿化区)、风井工业场地、通矿道路等对土地的压占破坏。其中地表矿部工业广场内建构筑物用地以及绿化用地、职工生活区、维修厂房、仓库及办公区在矿山闭坑后仍可加以利用,可视为永久设施,不计入破坏土地范围,将其永久用地范围在此予以统计分析,但不计入复垦责任范围,但地表矿部工业广场内主副井工业场地、风井工业场地占地属于破坏范围,在矿山闭坑后纳入复垦责任范围。由于本铁矿不自己选矿,因此不涉及选矿厂和尾矿库复垦。统计各单元破坏土地情况如下:

1、永久设施占地情况

xx矿区永久设施除主副井工业场地之外的地表矿部工业广场,包括职工生活区、维修厂房、仓库、办公区及绿化区。职工生活区、办公区建筑物结构稳固,生活配套设施齐全,硬化、绿化工作均已完成,均位于开采影响范围之外,地基结构稳定,在采矿结束后可继续使用,原占用土地为耕地,现均为独立工矿用地,土地权属人均为xx区凤凰镇xx,通过出让,xx获得土地使用权40年,出让期限到2042年。

xx矿区维修厂房、仓库不仅可供矿山车辆设备维修和存放材料,矿山闭坑后留给xx民使用,其占用土地为原占用土地为耕地,已进行土地臵换,现均为独立工矿用地,根据该区土地规划为独立工矿用地,并且厂房前后绿化设施完善,可视为永久性设施,其占地视为永久性用地。

该永久设施共计占用独立工矿用地面积为3.0341 hm2,其中,办公区永久设施占地0.3588 hm2,维修厂房和仓库区占地0.8148 hm2,职工生活区占地0.7957 hm2,地面绿化广场永久设施占地1.0648 hm2。

2、主副井工业场地压占破坏土地现状

工业广场内主副井工业场地占地在矿山闭坑后将作为废弃地处理,应纳入复垦责任范围。主井工业场地布臵有高架卸矿平台车场及矿仓、卷扬机房、电子汽车衡等;副井工业场地有副井及井口房、卷扬机房、空压机房、浴室等。广场的建设改变了原有的地貌形态,共计占地1.4750 hm2,破坏前为耕地和园地,土层厚度大于60m。由于长时间的压占,破

25

坏后土层厚度减少了10~30cm,土壤中石砾的含量较高,土壤质量下降。占用土地均为xx所有的独立工矿用地。

3、风井工业场地压占破坏土地现状

风井工业场地位于矿区中部,开采影响范围之外,主要设有进、回风井及卷扬机房,符合风井安全要求,场地另设有风机配电室等。广场的建设改变了原有的地貌形态,破坏前为耕地,土层厚度大于60m。由于长时间的压占,破坏后土层厚度减少了10~30cm,土壤中砾石的含量较高,土壤质量下降。破坏土地类型为独立工矿用地,为xx所有,共计破坏土地面积0.3333 hm2。

4、通矿道路

除利用原有农村道路设施外,在工业广场内修筑了一条通往主井工业场地的道路,混泥土路面,走向沿南北向布臵,该道路用于矿区生产活动,该道路沿南北向布臵,总长82m,宽6m,共计占用土地面积0.0492 hm2。工业广场外道路属于乡村道路,不属于该项目部。

表3-1 项目区已破坏土地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名 称 主副井工业场地 风井工业场地 通矿道路 合 计 破坏面积(hm2) 1.4750 0.3333 0.0492 1.8575 破坏方式 压占 压占 压占 破坏地类 耕地和菜园 独立工矿用地 菜园 xx 土地所有权人

3.2 拟破坏土地预测

由于本矿山采用的是地下开采方式,对地表土地资源占用不大,但仍具一定的破坏作用。根据项目生产过程对土地的破坏环节及时序分析知,本项目生产对土地造成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压占和塌陷两个方面: 3.2.1 压占区拟破坏预测

xx矿区属于已建成项目,项目基建工作早已结束,土地压占破坏主要为主副井工业场地、风井工业场地、办公区、职工生活区、机修厂房和仓库、通矿道路等。由于该矿为生产矿井,原有场地将在矿井剩余服务年限内继续利用,依据现场调查及矿方介绍的生产安排情况知,矿山生产规模不会扩大,将保持现有土地利用现状。现有工业广场内地面已经平整、地面硬化,并且广场内进行了整体绿化,不会造成新的破坏,故无压占拟破

26

坏土地面积。

3.2.2 塌陷区拟破坏预测

参照《xxxx矿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各矿体特征进行预测。并且参照《xxxx矿区铁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报告做出矿体塌陷的可能性预测。根据矿体产状、矿岩物理机械性质以及选择的开采方式和采矿工艺,类比同类矿山的实际经验,并充分考虑矿区的地质条件,确定上下盘围岩的岩石移动角70°,第四系移动角为45°。在上述基础上,利用下述公式可以计算出矿山开采后的影响边界。

r?Htg?

式中:H—开采深度(m);

tgβ—主要影响正切角。

经计算开采影响范围由7个点圈定(各点坐标见表3-2),面积约1.5029 km2,其极值地理坐标为:东经118°12′08″~118°13′23″,北纬36°55′06″~36°55′45″。 表3-2 开采影响范围坐标-览表

编号 C1 C2 C3 C4 C5 C6 C7 X 4088214 4088535 4088803 4089049 4089296 4089084 4089297 Y 39607538 39607250 39607397 39607540 39607766 39608127 39608630 东经 118°12′24″ 118°12′08″ 118°12′21″ 118°12′37″ 118°13′06 ″ 118°13′23″ 118°12′58″ 北纬 36°55′06″ 36°55′16″ 36°55′34″ 36°55′45″ 36°55′43″ 36°55′32″ 36°55′14″ 本矿山矿体埋藏较深,根据《xxxx矿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采用地下开采方式、竖井和盲斜井开拓方式。对厚度大于25m以上厚大矿体采用安全、高效的阶段矿房采矿法;对于厚度小于25m以下~5m以上的厚、中厚及厚度小于5m以下的薄矿体分别选用中深孔和浅孔房柱法,各种方法采后嗣后一次性对采空区进行废石和尾砂胶结充填。根据xx区及周边铁矿矿山的的充填经验,使用嗣后一次充填效果较好,不仅能有效地防止地压活动,而且对地表几乎没有影响。因此本矿山地下开采不会形成地表塌陷破坏。但考虑到采空区上方岩石移动的不确定性,因此在矿山开采期间,本方案设计对其地表变形情况进行动态定期监测,需要监测的范围即为开采影响范围为1.5029 km2,并单独列支风险保证金,以保证该区域出现变形情况时能及时进行复垦。

27

3.3土地破坏程度分析

3.3.1 破坏预测程度评价因素的选择

矿区土地破坏程度评价应是矿区开发活动引起的矿区土地质量变化程度的评价。所以在选择矿山土地破坏程度评价因素时就要选择矿区开发引起的与原始背景比较有显著变化的因素,且能显示土地质量的变化。

本方案参评因素的选择限制在一定的矿区破坏土地类型的影响因子之内,矿区土地破坏程度评价是为土地复垦提供基础数据、确定矿区土地复垦的利用方向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颁布的《土地复垦规定》,土地压占破坏程度预测等级数确定为3级标准,分别定为:一级(轻度破坏)、二级(中度破坏)、三级(重度破坏)。评价因素的具体等级标准目前国内外尚无精确的划分值,本方案是根据xx区类似工程的土地破坏因素调查情况,参考各相关学科的实际经验数据,采用多因素分析法进行评价及划分等级。

本次铁矿开采破坏形式主要是压占形式,开采压占主要指工业场地和通矿道路。对压占破坏土地,破坏程度具体标准参照表3-3。

表3-3 压占破坏程度分析因素一览表

分析因素 压占面积 堆土石高度 稳定性 砾石含量 破坏土地厚度

评价等级 轻度破坏 < 1公顷 < 2米 稳定 <10% <10cm 中度破坏 1-5公顷 2-10米 较稳定 10-30% 10-30cm 重度破坏 > 5公顷 > 10米 不稳定 >30% >30cm 3.3.2 各破坏单元土地破坏程度分析

1、主副井工业场地土地破坏程度分析

xx矿区(铁矿)主副井工业场地主要包括高架卸矿平台车场及矿仓、卷扬机房、电子汽车衡,副井及井口房、卷扬机房、空压机房、浴室等,占地面积1.4750 hm2,其中井筒为挖损破坏,但面积较小,与工业场地合并成一个单元进行分析,场地稳定性较好,地表砾石含量约为15%,破坏土体厚度为30cm。根据上表3-3压占土地破坏程度评价因素及等级标准表,工业场地破坏程度为中度破坏。

2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b4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