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汽轮机的变工况特性-第五节 小容积流量工况与叶片颤振

更新时间:2023-10-03 19: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五节 小容积流量工况与叶片颤振

大功率汽轮机的最后几级,特别是未级,在小容积流量下远行时,出现叶片振动应力升高,转子和静子被加热,未级动叶出口边受到水珠冲蚀,级的有效功率可能是负值等现象,这将影内汽轮机的安全性与经济性。汽轮机负荷大幅度下降(包括只带厂用电及空载)时,蒸汽流量大大下降,供热抽汽式汽轮机抽汽量很大时,供热抽汽口后各级蒸汽量大大下降为利用凝汽式汽轮机排汽供热而提高其背压运行时,末级排汽口比容减小,这些都将使最后几级特别是未级的容积流量大为减小。

为了分析小容积流量下汽轮机的安全性与经济性,60年代初以来,苏联等国对小容积流量工况开展了研究,70年代末以来,我国一些高等院校与科研生产单位对此也进行了研究。最后几级(特别是末级)是高径比

1??lb较大的级,称db为大扇度级。大扇度级小容积流量下的变工况是前面介绍的级的变工况的某些补充(有人称之为“深度变工况”),这里作一些介绍。小容积流量工况下的长叶片有可能被诱发颤振,所以把叶片颤振也放在这里介绍。 一、小容积流量工况

1.小容积流量下大扇度级的流动特征

级的容积流的用相对值表示,Gv1?G1v11Gv,Gv2?121。G和G1分别表示Gv1Gv2没计工况下与变工况下的流量;v1,v2与v11,v21分别表示没计工况下与变工况下喷嘴、动叶出口比容。容积流量减小过程中,大扇度级内的流动将发生很大变化。

?图3.5.1所示是大扇度级流线变化图。图3.5.1(a)是??2.6,a1?20=常数,

?m?0.46的单级透平实验所得的流线变化图,Gv2?0.97时,流线接近没计工

况;Gv2?0.65时,动叶后根部已出现沿圆周方向运动的涡流,但速度比u小得

Gv2?0.50时,多,动叶根部流线向止倾斜;动叶后根部涡流区与脱流高度增大;Gv2?0.37时,不但动叶后涡流和叶根脱流高度更大,而且喷嘴与动叶的外缘间

隙出现涡流,这一涡流以接近叶顶圆周速度的速度沿圆周方向运动,涡流中心的

轨迹是一个圆,喷嘴中流线向下弯曲,动叶中流线向上弯曲更大;当Gv2?0.04时,动叶后涡流几乎占振了整个叶高,只有外缘有流量,动叶内流线呈对角线,动叶、静叶间间隙涡流扩大到大部分叶高,只有隔板体附近有蒸汽流过。图3.5.1 (b)是在?=2.86的真实汽轮机末级上测得的。Gv2?0.41时,叶根子午流线倾斜度较大;Gv2?0.24时,叶根脱流超过13叶高,叶间外缘涡流沿轴向深入喷嘴。

由图3.5.1可见,在Gv2下降过程中,都是动叶后根都先出现涡流叶根脱流高度增大,然后叶间外缘出现涡流,再后两个涡流都增大。

图3.5.2(a)是全苏热工研究所在??2.8的真实汽轮机末级上测得的

?G?c2zc2z是动叶出口轴向分速,沿叶高的分配图[27],图中lb是动叶相对高度,

v2?G表示垂直于汽轮机轴的动叶单位出口面积上的质量流量,图中画出了不同

Gv2下?G沿叶高的分配。虚线以下表示各Gv2下动叶根部脱流区高度?lsep。可

见随着Gv2减小,流量沿叶高不断重新分配。

图3.5.2(b)是西安热工研究所与平顶山姚盂电厂所作的665m m末级叶片脱流区相对叶高?lsep与Gv2的关系曲线。

图3.5.3是??2.5,Gv2=0.14的真实汽轮机末级实测流线图[27],说明容积流量进一步减小时,脱流会发展到前面的级。可见脱流沿叶高和轴向的深度,都将随Gv2减小而加剧。

在Gv2下降过程中,把动叶根部开始出现脱流及其后容积流量更小的工况称为级的小容积流量工况[12]。

图3.5.4是??2.86的真实汽轮机最末一级动叶出口绝对速度方向角?2随Gv2下降面变化的情况[27]。图中lb表示动叶相对高度。由图3.5.4可见,Gv2越小,?2越大。当面Gv2=0.24时,?2增大到160°左右,叶片顶部和下部的?2比设计值增大100°左右。增大原因由图3.5.5动叶出口速度三角形可见。由

于Gv2减小,w21很小,面u不变,因而c21的方向角?21大增。

2.动叶根部与叶间间隙外缘发生涡流的原因

由流体力学可知,发生脱流的必要条件是dpdz?0 (z是轴向)的轴向扩压流动与流体粘性的作用,这就表明涡流必将发生在扩压区和叶根上下端部的边界层增厚处。叶根上下端部有二次流,容易形成较厚的边界层。

在喷嘴外缘有很大扩张角的末级(见图2. 5. 3)中,若喷嘴顶部设计进口角

a0?60? (a0即上一级动叶排汽角a2),则当Gv2?0.25时,喷嘴进口角增为a01?160°(见图3.5.5),冲角?1?a0?a01?–100°。在这样大的负冲角下,喷嘴顶部的有效进汽宽度tsina01小于出汽宽度tsina1,如图3.5.5所示。又由于

dntsina1?1.8, 喷嘴外缘进口直径d'nt小于出口直径dnt (见图3.5.3),该处

d'ntsina01所以在喷嘴外缘形成扩压流动,出现涡流。

动叶根部的Gv2减小较多时,c11?c1,由图3.5.5可见?11增大较多,u不变,

冲角???1??11是大负冲角,动叶叶型凹面部分的脱流区域增大,根部通道收缩性减小,故根部反动度减小。当Gv2降到某一数值时,根部出现负反动度,于是出现脱流。可见,为威轻小容积流量下动叶根部脱流,根部设计反动度宜较大。

在某些近似假定下,对喷嘴出口截面l—1到动叶进口截面1′—1′之间

(见图3.5.6,b)、速比xa?u增大(对于固定转速的电站汽轮机,是比焓降减ca小)后的压力变化进行推导计算,得到图3.5.6(a)[27] 所示的压力变化规律。

图中ri、rm、rr分别表示叶顶半径、平均半径、叶根半径。由图可见,当xa1?xa时,静动叶间间隙外缘存在p'11?p11的扩压区Ⅱ,动叶根部存在p21?p'11的扩压区I。静压力沿级外缘和根部的分布如图3.5.6(b)中所示。在叶间间隙外缘,

pt (外缘)与pr (根部)

pt沿轴向增大,在动叶根部,pr沿轴向也增大,故

这两处必然要产生脱流。计算表明,(

xa增大越多,外缘(p'11?p11)与根部

p21?p'11)越打,这两处涡流越严重。电站用固定转速汽轮机的u不变,

Gv2减小时,c1与w2减小,?ht减小,ca也减小而xa增大,使这两处发

生涡流[27]。

大扇度级动叶几何进门角?1g沿叶高是变化的,在?1g=90°的动叶截面上,由计算可得

p'11?p11,如图

3.5.6(a)中点A所示。

在设计制造时,若 将

?1g=90°的动叶截

面向叶顶方向移动,则由计算可知,外缘的(

p'11?p11)将减小。

由图(a)中也可看出,若点A上移,则有阴影的扩压区Ⅱ减小,涡流减弱。

3.级的鼓风工况与过渡工况

级的容积流量大减后,由于?ht与c1大减,u不变,故???1??11负得很多,使w11在w1方向的投影,即汽流进入动叶的有效分速w'11变得很小,甚至成为负值,如图3.5.5所示,也就是说w11可能变成离开动叶入口方向的分速度。这时为使汽流流入动叶,必须有一定的反动度,先消耗一部分能量使汽流加速,以抵消w'11;然后再用一部分能量产生w21,使汽流流过动叶。由于容积流量很小,所需能量不大。由图3.5.5还可见,虽w21不大,但因u不

变,故c21很大,有时c21接近于圆周速度u,使c21比c11大得多。可见c21的能量显然不可能由c11转换而来,动叶中的比焓降只是克服w'11和产生w21,使汽流刚能流过动叶,也不可能给汽流以c21的动能只能来自主轴或叶轮[12]。

如果汽轮机的某级非但不对外作功,而且还要消耗轴上机械功,那么级的这种工况称为鼓风工况,也称耗能工况或压气机工况。把级能对外作有效功的工况称为透平工况。在透乎工况与鼓风工况之间,级的有效比焓降?hi相对内效率?i1222这么大的动能。因此,c21222?0,级的

?0,称此工况为过渡工况。

若动叶叶高的某段?lb处(如图3.5.5所示)的(180°—?11)<?21,且w11>w21,那么u(w11cos?11?w21cos?21)<0,这段?lb的轮周

功就是负值,处于鼓风工况。因为在(180°—?11)<?21的条件下,w11从动叶进口边叶背冲击动叶,这种冲动力只能产生制动作用,加上w11>w21,动叶内的有效比焓降为负,不可能产生有效的膨胀,团比不但不能对外作功,反而要消耗机械功。这是从动叶受力分析的角度来理解鼓风工况。

在鼓风工况下,动叶起鼓风机叶片的作用,有时动叶后静压力P21还会大于动叶前静压力P11。

某实验空气透平级上Gv2=0.25的实验与近似计算表明,鼓风工况下用来将流体压缩流过该级所需的能量最大,维持叶间间隙外缘环形涡流的能量次之,消耗于级后根部脱流旋涡的能量最少。它们三者之间的比约为(0. 73~0. 77):0.2:(0. 03~0.07)。

4.影响过渡工况的因素

为了使汽轮机多作功,在Gv2减小过程中,总希望透平工况的流量范围扩大,鼓风工况的流量范围缩小,过渡工况出现得越迟越好。为此需要分析影响过渡工况的因素。

对一台单级模型空气透平(模拟某汽轮机最末一级,该级dmlb=4.87,

设计反动度?m?0.3,等a1流型)所做的实验与近似计算表明,在Gv2减小

过程中,当叶间间隙开始出现涡流时,该透平级就进入过渡工况。 因此,推迟涡流的发生将有利于扩大透平工况的流量范围。喷嘴外缘扩张角不宜过大,否则在大负冲角下容易发生脱流。扭叶片的?1g=90°的截面越靠近根部,小容积流量下动叶根部越容易发生脱流[28],因此?1g=90°的截面应移向顶部。

对于大扇度级,动叶几何进口角?1g=90°的截面把叶片分为反动度作相反变化的两个区域,在?1g=90°截面以下的动叶截面,?1g<90°,xa增大时反动度减小;在?1g=90°截面以上的动叶截面,在?1g>90°,

xa增大时

反动度增大[28]。如果叶顶的设计反动度太大,喷嘴比焓降太小,大负冲角下喷嘴易形成扩压区,故叶顶反动度不宜过大。根部的设计反动度如果太小,在大负冲角下,容易使动叶根部脱流,故叶根反动度不宜过小;可见,从减小脱流,增大透乎工况流量范围的角度考虑,应使反动度沿叶高变化较小才好。

5.鼓风工况下对通流部分的加热

鼓风工况消耗的机械功将转变为热能,加热蒸汽,再由蒸汽加热转子与静子。由于末级通流面积最大,故在Gv2减小过程中,末级最先达到鼓风工况,最先被加热。Gv2进一步减小,倒二级的通流面积与容积流量Gv2相比也嫌太大时,倒二级也达鼓风工况,也被加热。如此逐级向前推进。单缸凝式汽轮机在空载工况下,将只有调节级的喷嘴有蒸汽膨胀作功,其余各级都在接近于排汽压力的压力下空转。凡处于空转下的级都将受到加热。例如,一台末级dblb=2.4

的汽轮机在空载工况下,低压缸进汽温度为100~130℃,但由于鼓风工况加热,排汽温度高达200~250℃。

电厂电能常由于输电线路故障而送不出去,这时电厂并不想立即停机,因为线路故障通常在1~2h内即可排除,而停机后重新启动要花较长时间,因而在线路故障排除前,希望机组维持厂用电运转。还有些情况下需要维持机组空转。带厂用电运转和维持空转时,蒸汽流量都很小,不足以带走鼓风工况所产生的热量。低压缸各级,特别是末级,Gv2减小时出现鼓风工况早。由于叶片长,鼓风工

况耗功大,因而可能出现低压缸过热,排汽缸变形等严重后果。因此,通常制造厂说明不允许汽轮机长时间空转。汽轮机容许的安全空转时间取决于制造厂家的设计和规定。

为了降低末级和排汽缸的温度可在末级后装设喷水冷却装置。试验表明,喷水冷却装置投运时,若凝汽器真空较高,则末级动叶后汽温沿整个叶高都将降到排汽压力下的饱和温度,如50~60℃左右,比较安全。由于小容积流量工况下,末级动叶根部以负反动度工作,所以喷水冷却装置喷出的水滴,将通过根部涡流,被吸入动叶,随着涡流运动,冷却动叶。对于单元再热机组,在汽轮机负荷很小时,再热器来的多余蒸汽将通过减温减压器送入凝汽器。减温减压器中喷出的部分水滴,也将经过凝汽器倒流入末级动叶根部,冷却未经。若停用喷水冷却装置且切除减温减压器通入凝汽器的排汽,则几分钟后末级动叶后汽温就升到200℃左右,这时,有的机组末级叶间间隙外缘温度可达250℃左右。因此,不能停用喷水冷却装置。可见,排汽真空较高时,喷水冷却装置能使末级动叶及排汽温度降到排汽压力下的饱和温度左右。

若排汽压力升高,如K–300–240型汽轮机的排汽压力升高到久

pc>17kPa

时,虽有夹带水摘的逆流进入动叶根部,但仍要引起动叶外缘汽温升高到100℃左右,末级动叶lb排汽压力30 kPa。

我国西安热工研究所与平顶山桃孟电厂对国产665mm末级叶片在小容积流量下进行温度测量,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6.末级动叶根部出g边的水珠侵蚀

小容积流量工况下,末级叶根汽流倒流带入的水滴将对动叶出口边背孤产生侵蚀。例如,国产665mm末级叶片的出口边水滴侵蚀发生在(0.3~0.6)lb以下的区域,叶根附近的侵蚀宽度为10~15m m,向上逐渐变窄,侵蚀深度可达1~2m m,表面呈锯齿状,这种侵蚀使应力水平已经很高的末级叶片强度被削弱,增加了不安全因素。

2以下的汽温仍接近于排汽压力下的饱和温度。因此要限制

K—300—240型机的允许排汽压力高限为

pc的升高。如制造厂规定

二、叶片颤振

随着电站汽轮机单机功率的不断增大,末级叶片长度也不断增长,叶顶薄而微弯,近于平板的形状,抗振性能减弱;由于未级叶片长度增长,未级叶项的圆周速度处于跨音速或超音速区域,加之大功率机组参与调峰,使叶片常在小容积流量大负冲角下远行。运行经验、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表明,这些特点往往是导致叶片发生颤振以致损坏的原因。叶片颤振事故的日益多发性趋势,几乎是各国汽轮机行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下面对叶片颤振的概念作一介绍。 1.颤振是自激振动地一种类型

颤振是自激振动的一种类型。自激振动是不需要周期性外力,只依靠自激振动系统内各部分的相互耦合作用面维持的稳态周期运动。

颤振的研究最早是从研究机冀颤振开始的,机翼的一个特征面与汽流方向的夹角称为攻角,以a表示。图3.5.7中画出了流体与结构(即机翼、叶片等)间的相对速度和攻角随结构运动速度变化的示意图。借助于这张图来说明气动力变化导致自激振动的原理[39]。图3.5l 7(b)中的矩形棱柱体A表示振动体结构,以其底面作为特征面k和c表示结构振动时的弹性和阻尼。图3.5.7(a)中横坐标量为时间?,纵坐标量是结构横向运动速度

?。y横向运动是指上下运动。u?运动时气y表示远方来流的速度,设远方来流是定常的,则ur表示结构以速度

流对结构的相对流动速度。气流作用于结构上的阻力FD的方向必然与ur的方向相同,垂直于FD的FL表示升力。根据攻角的定义。图3.5.7(a)中的a1与a2就是两个特定时间的攻角。

当结构作横向振动时,由于

?是周期性变化的,因而攻角a必然是周期性y变化的。Fy是气流作用在结构上的横向力,Fy可能加强结构的振动,也可能减弱结构的振动。Fy可用下式表示:

Fy?FLcosa?FDsina (3.5.1) 可见气流作用在结构上的横向力Fy是攻角a的函数。当结构振动时,攻角a是周期性变化的,因面Fy也是周期性变化的。如果结构振动导致Fy的变化是负反馈,即周期性变化的力Fy使结构的振动减弱,则振动趋于稳定;如果结构振动导致Fy的变化是正反馈,即周期性变化的Fy使结构的振动加强,则扳动增强,导致自激振动。

由此可见,气流绕叶片运动时,叶片所受到的气动力还要取决于叶片自身的运动状态,如取决于叶片运动速度y等,因为叶片的运动反过来要改变气流流场,从而改变流场对叶片的气动力。一定条件下,这种相互作用能导致叶片振动加剧,这种振动就是自激振动。这时,气流和叶片组成一个自激振动系统。气流和叶片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自激振动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力而不是外力。 若气动力相对于结构(振动体)的变形恢复力很弱,则自激振动频率与结构固有频率很接近,这类自激振动称为弛振。若气动力与结构变形恢复力是能够相比较的量,则自激振动频率与结构固有频率有明显差别,这类自激振动称为配振[40]。 形成配振的非定常横向力可看成是由配振本身引起的。因在远方来流是定常流的前提下,若叶片颤振停止,则攻角a不再变化,横向力Fy变为常量,那么作用在叶片上引起振动的非定常作用力也就随之消失,由此也可看出颤振是自激振动。相反,在Fy的变化是正反馈的条件下,处于远方来流为定常流的流场中的叶片,一有微弱的初始振动就会失去稳定性。叶片不断地从气流中吸取能量,其振幅不断增大,即引起颤振发作。因此颠振又是流体诱发的结构白激振动的一种类型。

如果气流与结构横截面分离,气动力就是流动角度的一个非线性函数,这种结构叫做非流线型结构。非流线型结构流体诱发的振动,通常称为失速颤振[41]。

“失速”是气流与结构分离之意[7]。汽轮机叶片在小容积流量工况下运行时,汽流与叶片脱离,能够诱发失速配振。 2.从能量的角度来认识颤振

实际振动都是有阻尼振动。叶片振动时有气动阻尼和机械阻尼,气动阻尼远大于机械阻尼,因此常常忽略机械阻尼的影响。对于有阻尼振动,即使维持原有振幅不变,也要消耗能量。若要使振动加强,则更要消耗能量。因此可以从能量的角度来判断叶片颤振是否发生。若在一个振荡周期内,叶片由汽流所得到的能量大于振动阻尼所消耗掉的能量,则振动加强,振幅加大,出现颤振;若在一个振荡周期内,叶片由汽流中所得到的能量小于振动阻尼所消耗的能量,则振动衰减,逐渐消失;若两种能量相等,则振幅维持不变。因此可以说,叶片颤振的本质在于非定常流场向振荡着的叶片传输能量。 3.小容积流量下末级叶片的动应力实测

对低压缸末级叶片的实测表明,在相对容积流量Gv2减小过程中,Gv2减小到相当小时,叶片振动应力开始大大增加,然后达到某一最大值,容积流量再继续减小时,振动应力反而减小。振动应力与Gv2之间呈非单调变化关系。 图3.5.8是西安热工研究所对神头电厂2号机末级lb=685m m动叶在0.8

lb处实测的动应力数值。当Gv2=0.13~0.3时, 振动应力大增,且达一现象在负

?d?max荷上升与下降过程中重复出现:当Gv2=0.16时,动应力?d达最大值,

=59.3MPa。

苏联文献上的一组数据是:Gv2<0.2~0.3时,动应力大大增加;Gv2=0.05~0.10时,动应力达最大值;Gv2进一步下降时,动应力急剧下降;到

Gv2=0.03~0. 05最小值时,动应力达到零[43]。西安热工研究所与平项山姚盂

电厂合测的50MW汽轮机末级665mm长叶片的动应力,在Gv2减小过程中也由小变大,再变小,15MW时达最大值,?d?max=11.6MPa。

动应力与蒸汽容积流量之间的这种非单调变化关系,是自激振动的一个特征[43]。所以,动应力的急剧增大可能与叶片颤振密切相关[43]。

4.预测叶片颤振发生的方法 汽轮机叶片的可靠性对汽轮机的安全运行影响很大。国外文献所裁,汽轮机最主要的事故是动叶片损坏,它占汽轮机事故的30%。苏联文献统计,在功率为64~365MW之间的76台汽轮机中,工作5年后有28台出现损坏事故,其中有80%是动叶片损坏事故。我国在1973~1982年10年间统计,叶片损坏每年在100级次以上,主要发生在低压最末几级长叶片上。国外曾有不少机组在小容积流量下运行时发生末级长叶片的

断裂和损坏。最末几级叶片损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颤振,为了避免叶片损坏,需要预测叶片的颤振。

国际上沿用的经验法,易用折合频率K,也就是折合速度;来判断颤振是否发生,即

K?式中

?b2w?1 (3.5.2) υ? ——叶片一阶弯曲振动自振圆频率,r ad/s;

b——叶顶附近特征截面处的叶弦长,对悬臂叶片一般取(0.75~0.85)

lb,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取0.875lb,m;

w——同一特征截面处的动叶进口相对速度,m/s。

υ是折合频率是的倒数。BBC经过大量试验的数据表明υ?4.4, 折合速度

即K?0.227时,就可避免颤振。

用折合频率或折合速度一个参数来预测颤振是不会精确的,因为在设计工况附近,叶片不会发生颤振,只有在小容积流量工况下,才会发生叶片失速颤振。二者之间的重要差别是进汽角不同,在小容积流量工况下,汽流以大负冲角流向

动叶,才可能引起颤振发作。美国西屋公司将汽轮机叶片的叶型加以改变,使之在低负荷下避免汽流以大负冲角进入动叶,如图3.5.9所示。这样就把原来发生颤振的叶片变为不发生颤振的叶片,这说明冲角的影响很重要。

图3.5.10所示的K—?双参数预测失速颤振是否发作(?为冲角)将比单参数预测有改进。

从能量的角度来判断颤振是否发作的方法,就是求出非定常流场在一个振荡周期内对叶片所作的功是正还是负,以此来判断颤振是否发作,这称为能量法。叶片颤振发作所对应的流场,是跨音速、三维、非定常、紊流、分离流流场,应用能量法求解的困难在于当代计算流体力学的能力有限,对上述流场如果不加简化,则不能用纯数学方法加以求解。国内有对跨音速、二维、非定常、无粘性流场(即适当简化后的流场)进行求解的。

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如何在叶片设计阶段就能预测颤振,以便把颤振消灭在图纸阶段,实现无颤振运行。

对于已投运机组的叶片可采用减振措危如加装拉筋、围带等;还可在运行方面规定明确的限制条件,如允许使用的最小蒸汽流量、最大背压以及各种工况下允许的运行时间等,以尽量避免颤振损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aw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