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普洱教师招聘考试仿真题十二 doc

更新时间:2024-02-26 20: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2019年普洱教师招聘考试仿真题十二

一、单选题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A.安全需要 B.尊重 C.爱与归属 D.自我实现

2、学生在学习遇到问题时向同学求教,该行为属于学习策略中的()。 A.认知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3、学生在学习了“四边形”的知识以后再学习“菱形”,这种学习属于()。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概念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4、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发散思维 B.集中思维 C.顺向思维 D.逆向思维

5、在课堂上,某教师注重创造自由气氛,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学生。该教师对课堂管理的领导方式主要属于()。 A.参与式 B.监督式 C.放羊式 D.控制式

6、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有时会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学生,并对其产生影响。这种效应是()。 A.从众效应 B.罗森塔尔效应 C.马太效应 D.晕轮效应

7、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精神的是()。 A.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

B.初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初中阶段以分科和综合相结合课程为主 D.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8、在教育法律关系中,中小学校和教职员工可以依法分别成为法律关系的()。 A.主体和主体 B.主体和客体 C.客体和客体 D.客体和主体

9、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A.纪律意识和业务培训

B.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 C.纪律意识和社会道德素质 D.品德素质和教学技术

10、下列选项属于孔子教育思想的是()。 A.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B.生活即教育

.

.

C.有教无类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1、学校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世界上许多国家在进入()后出现了学校。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早期

12、被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最高成就的是()。 A.《理想国》 B.《学记》

C.《大教学论》 D.《论演说家的教育》

13、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许多行业的工作人员会越来越多地被自动化系统和机器人系统替代,人们开始思考未来该如何应对职业选择的压力,学校的教育教学该向何处走。这一现象较好地体现了生产力发展对()的制约作用。

A.人才培养规格 B.教学内容

C.教育发展规模 D.教育发展速度

14、儿童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A.循序渐进 B.有针对性 C.因材施教 D.抓关键期

15、教育目的存在多种价值取向,以下不属于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A.爱伦·凯 B.卢梭 C.帕克 D.斯普朗格 16、教育机智体现了教师工作具有()。 A.复杂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

17、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其顺序、学习的课程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隐性课程

18、教育教学计划的制订要符合国家课程方案和()的要求,符合校情、学情,具体可行,不盲目追求教学进度。 A.课程标准 B.教学计划 C.家长 D.学生

19、某教师在进行《磁铁》教学时,使用磁铁、回形针和硬币进行磁铁性质的演示。该教师遵循了()。 A.启发性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20、选用某种测验时,必须首先考虑的质量指标是()。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二、多选题

1、对于高中学生情感的发展,以下表述正确的有()。 A.情感的倾向性正在定型化 B.带有文饰性、内隐性、曲折性 C.情感的外露和表达已趋于理性化

D.逐步从冲动性、易变性向平衡性、稳定性方向发展

.

.

2、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可能拥有多种智能,且拥有自己的潜在优势领域。按照这一理论,作家的优势智能应该是()。 A.语高智能 B.逻辑数理智能 C.空间智能 D.人际交往智能 3、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是()。

A.连续性与阶段性 B.定向性与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E.波动性

4、对学生学习风格差异的研究发现,场依存型者更感兴趣的是()。 A.社会学科 B.数学 C.化学 D.人文学科

5、根据新课程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知识关系不同,奥苏伯尔将学习分为()和()。 A.发现学习 B.机械学习 C.操作学习 D.有意义学

6、关于接受学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接受学习是指人类个体经验的获得,来源于学习活动中主体对他人经验的接受,经过其掌握、占有或吸收,把别人发现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经验

B.接受学习区别于发现学习之处,在于这种学习中主体所得到的经验是来自经验传递系统中他人对此经验的传授,并非来自自己的发现与创造

C.接受学习是低级的,无法保证学习的有意义性和学生身心的全面参与 D.高级的接受学习。表现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等。 7、与学习直接相关的动机是()。

A.内部学习动机 B.外部学习动机 C.认知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 E.附属内驱力

8、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下列属于缺失性需要的是()。 A.求知的需要 B.自尊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归属和爱的需要 9、学习过程中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 A.使用记忆术 B.做笔记 C.提问 D.生成性学习

10、下列选项中属于迁移作用的例子有()。 A.学会滑轮滑有助于学滑冰

B.牛顿看到苹果掉在地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C.学会骑自行车的人刚骑只轮车时不如不会骑自行车的人顺利 D.学了普通心理学后再学心理学的其他分支会比较容易

三、判断题

1、为突出材料的本质属性,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采用变式来呈现学习材料。() 2、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活动和教学材料的计划。()

4、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5、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强化了教育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

.

6、“道德”一词,古已有之,《荀子·劝学篇》中提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堰”。() 7、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业务、心理素质。() 8、教育法律关系是法律关系的一种,也是教育关系的一种。()

9、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二至三倍。()

10、学生小张在假期擅自翻越学校围墙导致右腿摔伤,对于小张受伤害,学校存在过错,但可免除赔偿责任。()

四、案例分析

1、升国旗仪式后,少先队部下发了为残疾儿童献爱心的倡议。回教室途中,班主任刘老师听到本班有位同学在嘀咕:“献爱心,献爱心,想必又要我们捐款了。”一旁的几位同学也在低声议论着。

下午的班会课上,刘老师组织同学们观看有关残疾儿童的纪录片,并围绕“有何感想”和“我们能做什么?”进行分组讨论。集体交流时,A.同学说:“我们小区有一个这样的孩子,真的很可怜我去帮过他,但是我要上学做作业,只能偶尔帮帮他。”其他同学也纷纷发言:“我们可以省下自己的零花钱,更多地帮助他们。”“众人拾柴火焰高!”“捐物捐款只是献爱心的一种表现,帮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才是关键!”“我们可以给他们写信送贺卡”……刘老师总结时分享了自己很喜欢的一句话-“让别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问题:结合案例,分析刘老师的行为遵循了哪些德育规律?

2、陶行知当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就当场喝止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回到校长室,这个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一见面,陶行知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学生惊异地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我让你住手你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这块糖奖励你对我的尊重”那个同学更惊异了,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有正义感。”那个同学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校长,我错了,我也不应该动手。”陶行知随即掏出第四块糖塞到他手里,说:“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我的糖也用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吧! 问题:

(1)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 (2)德育过程的规律有哪些?

参考解答

一、单选题

1、D。解析: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任何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起来的,而人具有七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和理解需

.

.

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较低级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自我实现是最高级的需要。

2、D。解析:向同学求助属于资源管理策略中的资源利用策略,利用的是社会性人力资源,即同学的帮助。

3、B。解析:下位学习是指将概括或包含程度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识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题中学生在学习“四边形”的知识后学习“菱形”,属于下位学习。

4、A。解析: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发散性思维是指在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思考、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的。因此,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5、A。解析: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直接的影响。参与式领导注意创造自由气氛,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而监督式领导则待人冷淡,只注重集体讨论的进程,监督学生的行为有无越轨。 6、B。解析:题干描述属于罗森塔尔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 7、B。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的课程结构: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③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8、A。解析:教育法律关系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方面。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权利的享受者和义务的承担者,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有自然人、法人和国家。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含物、行为和精神财富。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教育法律主体依据法律规定而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中小学和教职员工都属于法律关系的主体。

9、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四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厅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10、C。解析:“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11、B。解析: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

12、D。解析: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

13、A。解析: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引起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结构的变革,进而引起各级各类教育的比例关系以及其中的专业设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同时,人才需求结构的变革,导致人才培养的规格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不同的时代,生产力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有很大不同。题干表述的现象较好地体现了生产力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制约作用。

14、B。解析: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15、D。解析:斯普朗格是文化本位论的代表。

16、C。解析: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的体现:①因材施教;②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不断更新;③教育机智。

17、A。解析: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的课程。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发展为中心,围绕学生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组织的课程。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18、A。解析:教学计划的制订要符合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校情、学情,具体可行,不得盲目追求教学进度。

.

.

19、C。解析:教师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的教学属于直观性教学、题目中教师用磁铁、回形针和硬币进行磁铁性质的演示,说明该教师遵循了直观性的教学原则。

20、B。解析: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能够准确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选用某种测验时,必须首先考虑它的效度。

二、多选题

1、A.B.C.D。解析:高中生情感发展的特点主要有情绪表现强烈,情感出现多样化;情绪情感的社会性内容日益深刻;两极性和矛盾性是高中生情绪的主要体验;外显性与内隐性并存,他们的情感表露越来越带有文饰、内隐和曲折的性质;稳定性和波动性并存;情绪的心境化;情感倾向的定型。

2、A.D。解析:作家需要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需要一定的人际交往的理解力以洞悉人性的关系。

3、A.B.C.D。解析: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表现为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 4、A.D。解析:认知风格为场依存型的学生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5、B.D。解析:奥苏伯尔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①有意义的学习奥苏伯尔提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己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这一论断既给有意义学习下了明确的定义,也指出了划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两条标准。2.接受学习奥苏伯尔对于学习的观点恰好与布鲁纳的发现法相反,认为学习应该是通过接受而发生。而不是通过发现。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材料应该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因此学生接受的是最有用的材料。③认知结构同化论。奥苏伯尔认为,认知结构同化是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6、A.B.D。解析:所谓接受学习,指人类个体经验的获得,来源于学习活动中主体对他人经验的接受,把别人发现的经验经过其掌握、占有或吸收,转化成自己的经验。接受学习区别于发现学习之处,在于这种学习中,主体所得到的经验是来自经验传递系统中他人对此经验的传授,并非来自他自己的发现与创造。低级的接受学习主要表现为‘呆读死记”“一知半解”“半通不通”。高级的接受学习则表现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精通”或“融会贯通”等。总之,不能认为接受学习是低级的。

7、A.C。解析:内部学习动机是由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外部学习动机是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认知内驱力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它指向学习任务本身,属于内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它指向一定的社会地位,属于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如家长、教师)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所以与学习直接相关的动机是内部学习动机、认知内驱力。

8、B.D。解析: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从低级到高级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者被归为低级需要即缺失需要,后三者被归为高级需要即成长需要。

9、A.B.C.D。解析: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包括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等。

10、A.C.D。解析: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ACD三项属于迁移,B项属于原型启发。

三、判断题

1、×。解析:变式是重要的,但在教学中也不可过多地运用变式的成效并不取决于运用的数量,而在于是否具有广泛的典型性,能否使学生在领会科学概念时,摆脱感性经验和片面性的消极影响。教师在运用变式时,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才能使变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

.

2、×。解析: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解析: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活动和教学材料的计划,从而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4、√。解析: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5、×。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解析:“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堰”出自《论语·颜渊》,意思是“君子的德行就像风,百姓的德行就像草,风向哪边吹,草就跟着向哪边倒”。

7、×。解析: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素质修养、业务素质修养、心理素质修养。

8、√。解析:教育法律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教育法律关系是法律关系的一种,而法律关系又是社会关系中的一类教育法律关系也是教育关系的一种。

9、×。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10、×。解析: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学校承担的是过错责任,即有过错便承担责任,无过错便不承担责任。并且规定在放学后、节假日或者假期等学校工作时间以外,学生自行滞留学校或者自行到校发生的伤害事故,不在学校管理工作范围,学校无管理的义务,无责任。

四、案例分析

1、

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也是促进受教育者品德矛盾的积极转化与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的统一。刘老师的行为,遵循了以下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知,即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情,即品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意,即品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即品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刘老师给同学们观看纪录片,有利于学生形成道德认识;让学生讨论“有何感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讨论“我们能做什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行为。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能够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提高。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刘老师没有灌输给学生相应的德育思想,而是通过呈现情境,由学生自己讨论得出结论。这完成了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斗争,能够促进学生对外部道德要求的内化,是个体的心理活动的积极结果。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活动和交往的过程表现出来的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一开始,有同学把献爱心等同于捐款,并产生不满情绪。后来,刘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集体的影响下,大家纷纷能够转变观念,把献爱心的形式多样化,并且道德认识呈现积极倾向。这体现了刘老师能够合理运用学生之间的活动和交往,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思想的积极转变。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学生品德过程中的反复是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也就要求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现象,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刘老师没有对学生不正确的道德认识立马纠正,而是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促进学生品德认识的逐步提高。

2、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疏导性原则。疏导性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提高学生认识。案例中陶行知回到校长办公室时,学生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将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

.

.

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陶行知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事实真相来说明道理,启发学生自觉认识问题,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②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当陶行知看到学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时,他制止了学生并要求学生放学后到校长室去,从这一点看出陶行知是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从陶行知对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可以看出,陶行知又非常尊重学生的人格。

③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注意挖掘学生自身的闪光点整个教育过程,陶行知先斥责了学生,后来又给了学生四块糖,这体现了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①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③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④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an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