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中战斗歌声
更新时间:2024-02-14 16:46: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篇一:佳县一中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学案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第一课(1)
一、1、kuìjiāndūwúqiāndìzhì sài 2.B 3、D
二、4.消息 西路军渡江的情况 5. ”一方面??” “另一方面??” 突出我军所遇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 6.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B、D 7.泄气 厌战 8.B、C、D 9、毛主席的批语用了比喻的修辞,先规距的学习模仿别人的楷书,才能自由的写好草书。很显然赞成A派意见。
(2)1、略2、人物:中原我军 地点:南阳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百万兵力集中于徐州、汉口。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及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南阳蒋军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歼灭敌人、南阳守敌。结果敌军弃城南逃,我军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军解放。
3、第一层,即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胜利,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用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国民党军队 全军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回顾一年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表述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4、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守敌为什么弃城南逃。
5、明确:作者写历史上南阳发生的两次争战,目的是证明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蒋军走上节节败退,我军走上节节胜利的道路。
6、明确:我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二是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三是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7、明确: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我人民解放军在江淮河地区不仅壮大了队伍、巩固了根据地,而且深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在人民中间深得民心。
(二)8、C 9、B 10、 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介绍背景,说明南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突出解放南阳的重要意义。
第二课(1)
一1、yàojìnzècǎnqiúsàyōu 2. 孙犁 《荷花淀》3、A心理 B外貌 4.你把任务交给我,我就凭借自己水上的本领,保证万无一失,完成任务。 自信,自尊。5、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6、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动作。 7、外貌描写: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8、①具有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老头子将近60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理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
②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③智勇双全――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④过于自信与自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9、――过于自信与自尊;“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10、白洋淀孤身杀敌。11、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12、抗日救国英勇无畏的孤胆老英雄形象13、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14、把战争的紧张气氛与白洋淀的诗
情画意结合起来,表现了作者想极力淡化战争的惨烈而突出白洋淀的诗情画意的纯艺术美的追求。解恨的战斗必然会在内心萌发出一种愉快的情绪,此情此景,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的美丽。15、比如① 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② 真是足智多谋呀。 ③ 不用枪,一个人对付十几个,了不起。④ 老同志不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他!
(2) 二1、 C. 2、 C.3、老头子是非常自信和自尊的,他的责任心非常强,认为只有百分之百完成任务,才算尽到自己的责任。伤心到极至,内疚到极点,他的心在受伤,他的心在流血。他强烈地自责,强烈的自尊心使他感到无地自容。
4、《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
(1段)“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抗日战争时期,敌人把白洋淀重重包围,我军处境异常艰难)。
――“呆望”一词还可以看出敌人的束手无策;——“狠狠地往上钻” 象征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和斗争的力量。
(2段)“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表现老头子的身轻如燕,可用一种轻快、潇洒的语调来读。
(9段)“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天空的明净,用环境的宁静、优美来为下文所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情作铺垫。
(13段)“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梁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去,她们长大成人了”——把女孩子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天边的北斗“也是一种暗喻,暗喻她们在党的光辉的指引下,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38段)“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用飒飒的风响”来形容老头子此时的心情,月亮也落下去了,老头子心情十分沮
丧。
(55段)“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咽气。”
——因为天气闷热,所以鬼子要出来洗澡,为下面情节作铺垫。
(59段)“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通过静来反衬下面的情景,引出下文的情节。以静来写动。
(60段)“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老头正狠狠地敲打着鬼子,内心萌发着轻松、痛快的感受,鲜嫩的芦花也显得格外美丽。
小结:《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件,但决没有那种凄惨的描绘,就连那个女孩子受伤后的几声呻吟,也被轻轻一笔带过,作品要高昂浓重地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地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
――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5、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的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因为 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企图用这种卑劣手段困死荡中的军民。
6、老头子的船头为什么要放那一大捆的莲蓬?
――为了引诱鬼子上当。
7、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你能够写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怎么样,我没有夸海口吧,小鬼子伤了人,我一定要叫他们付出代价。
8、结尾段写有个女孩子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是谁?她当时心理是怎样想的?请同学们把她当时的心理补写出来。
――二菱;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老同志,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9、略参考要点(1)历史上的成吉思汗野蛮、凶残,肆意掠夺,破坏人类文明。(2)电视连续剧美化了成吉思汗的形象,把他视作“壮士”、英雄。(如从其他角度有独特发现,也符合要求。)5
第三课
1、砾 竭 拂 chuāichàn jū 2、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冒着生命危险掩埋烈士;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3、(1)表现了战争间歇时短暂的寂静气氛,突出了战争的残酷。(2)“想”表现了老妇人内心的矛盾,“摸”“揣”“爬”突出了老妇人动作的迟缓,年龄的衰老。这几个动词的使用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妇人身上特殊的勇气,使人产生深深的敬仰之情。
4、明确:1.炮火(11) 老妇人的黑色围巾(5)老妇人的动作“跪”、“爬” (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㈠.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⑾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㈡.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篇二:芦花荡2
案格式
篇三:2芦花荡【课后练习】
2 芦花荡《课后练习》
课文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 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情。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悠闲() 疟子() 苇塘() 撒网()
寒噤() 仄歪() 泅水() 飒飒()
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人们的眼再尖厉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掌出来。( )
【2】.老头子的身体往上窜了一窜,随着,那小船很利害地仄歪了 一下。( )
【3】.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末角钻入了 苇塘的深处。( )
【4】.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错,船却走不动。( )
3.结合语言环境,试试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编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她挂花了”。
挂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训练
第一部分【课内阅读】 (一)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1.你知道以上选文出自哪篇文章吗?作者是谁?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一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课外阅读】
张问德生于腾冲县南门街的宿儒之家。由于受到家庭教育文化的洗礼熏陶,奠定了他一生要堂堂正正做人的信念。他无党无派,但是一生始终坚持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是一位有气节的读书人。他在参加两广护国军的时候,响应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辅助农工”,就把一个20岁、一个19岁的两个孩子送到黄埔军校的四期、五期去读书了。1957年去世时,他留下的遗嘱只有四个字:“拒收礼金”。
1942年5月,日军攻占滇西,占领了腾冲,当地军政长官已望风而逃,其中包括腾冲县长邱天培。张问德坚定地认为,人民可用、家园可复,遂与刘楚湘等一批爱国士绅推到腾北,成立临时县务委员会,领导民众开展抗日斗争。6月下旬,云南省政府委任张问德为腾冲县长,为驱逐日寇,张问德不顾年已62岁,在一无交通工具、二无粮草、三没有一分钱工资的危难之中依然赴任。
在腾北抗日政府所在地,张问德开办了战时工作干部训练班,召集乡保长及有为青年训练,号召和组织民众抗战;设立便衣队、担架队、运输队,设置递步哨及情报网,组织军民合作站;联络盈江土司、傣族游击组织、怒江土司,组建起三百人游击民团,来维持社会秩序。他手拄一根藤条拐杖,六渡怒江,八越高黎贡山,曾数日断炊,也曾被疾病折磨,但仍以饱满和大无畏的精神坚持工作。不论到哪里,张问德都要扛起抗日这面大旗。他随时叫勤务兵背着国旗,不管政府搬到哪里,都首先要把国旗挂起来,挂起来就是说政府还在,祖国还在,体现抗战的决心。他将这面国旗视为自己的生命,他在国旗上还写了一首自己创作的《西江月》来激励士气:“倭寇霸我河山,杀人放火轮奸,誓与顽敌不共天,谁不怒发冲冠!我有雪耻志气,杀上高黎贡山,临死嗜敌咬牙关,魂如日月经天!”
1943年8月31日,张问德收到腾冲日军占领军行政首领田岛寿嗣来信,借口要就腾冲人民的生活进行“坦诚的商谈”。面对敌人的诱降,张问德秉笔悬腕,笔走龙蛇,一篇只有870个汉字的《答田岛书》,中华民族抵御外敌历史上震撼人心的旷世檄文横空出世。在《答田岛书》中,张问德开宗明义表示拒绝:“来函以腾冲人民痛苦为言,欲藉会晤长谈而谋解除。苟我中国犹未遭受侵凌,且与日本犹能保持正常国交关系时,是余必将予以同情之考虑,然事态之演变已使余将予以同情考虑之基础扫除无余。”开篇这段文字,坦荡得体,分明是“国书”笔法。在历数日军对腾冲百姓所犯罪行之后,张县长道:“余愿坦直向阁下说明:此种痛苦均系阁下及其同僚所赐予,此种赐予,均属罪行。由于人民之尊严生命,余仅能对此种罪行予以谴责,而于遭受痛苦之人民更寄予衷心之同情。”张县长在信中没写任何激烈文字,因为“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史记·乐毅传》),但一字一句中,不难清晰读出他所有的痛苦与愤怒。文末所写:“苟腾冲仍为阁下及其同僚所盘踞,所有罪行依然继续发生,余仅能竭其精力以尽其责任,他日阁下对腾冲将不复有循良醇厚之感,由于道德及正义之压力,将使阁下及其同僚终有一日屈服于余及腾冲人民之前。故余拒绝阁下所要求择地会晤以作长谈,而将从事于人类之尊严生命更为有益之事,痛苦之腾冲人民将深切了彼等应如何动作,以解除其自身所遭受之痛苦。故余关切于阁下及其同僚即将到来之悲惨末日命运,特敢要求阁下作缜密之长思”,更使大义凌然表达出誓与侵华日寇抗战到底的决心。《答田岛书》发表之后,各大报纸纷纷转载,极大地鼓舞了云南民众抗战的决心和志气。国民政府军政部长陈诚称他为“全国沦陷区五百多个县长中之人杰楷模”,蒋介石题赠“有气节之读书人也”匾额。
1944年夏秋,日军从腾北败退前,将腾北所有粮食全部烧毁,远征军16万人的吃饭成了难题。张问德动员上万民夫,越过高黎贡山,跨过怒江,到江对岸的保山运粮供应部队。 从7月底起,在高黎贡山的古道上出现了一幕肩挑背扛的万人运粮图。9月14日,腾冲光复。在收复腾冲城40天后,张问德辞去县长职务。有人问他如何评价自己在滇西抗战中的壮举,他淡然含笑回答:“我只是中华民族的读书人。”
(改编自章东磐《父亲的战场》) 本文题目:抗日县长张问德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张问德在一无交通工具、二无粮、三没有一分钱工资的危难之中以62岁高龄毅然出任腾冲县长,主要是家庭教育和传统文化的洗礼熏陶使然。
B.以饱满和大无畏的精神作为精神支柱,就任腾冲县长期间,张问德手拄一根藤条拐杖,六渡怒江,八越高黎贡山,遭遇数日断炊,忍受疾病折磨,还坚持工作,体现了中华读书人的品质。
C.在日军铁蹄近腾,城中官吏闻风丧胆,弃城而逃,边地名城不战而陷敌手之际,年过花甲的张问德,临危受命,出任“县已不县”的腾冲县长,不顾一切地投入保家卫国的艰苦征程,不负“全国沦陷区五百多个县长中之人杰楷模”、“有气节之读书人也”之誉。
D.古有文天祥的《正气歌》,今有张问德的《答田岛书》,流淌其间的正式中华民族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的高尚民族气节,他们都是中华的“脊梁”。
E.面对日军败退烧粮,远征军无粮可食的困境,张问德亲自带领上万民夫越山渡河运粮,在高黎贡山的古道上上演了万人运粮的壮举。
(2)国民政府政部长陈诚称张问德为“全国沦陷区五百多个县长中之人杰楷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褒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问德任腾冲县长期间,不论政府搬到哪里,都首先要把国旗挂起来,他还在国旗上题词,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张问德这样做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张问德论及自己在滇西抗战中的壮举,淡然回答:“我只是中华民族的读书人。”中华民族的读书人应有哪些品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践实练
在你的心目中,有多少位令你感动的抗日英雄?他们各叫什么名字 (至少3个),他们有的是怎样牺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在阅读:
文艺作品中战斗歌声02-14
6工厂供电题库六-计算题12-24
语文组新课标简报11-09
东莞华誉润滑油科技年产500吨润滑油、润滑脂项目环评报告 - 图文04-09
《岳阳楼记》第三课时06-05
2022年南开大学文学院354汉语基础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04-05
24 《满井游记》学案(附答案)08-08
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 - 五小姜瑞华03-01
2011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347-心理学专业综(精)03-09
2013-2014统计实验复习试题 数据05-31
- 关于实施新冠肺炎疫情精准防控的指导意见
- 学生党员在疫情期间做出的思想汇报
- 《深度工作》读书感悟
- 抗"疫"期间思想汇报5篇
- 学校承诺书|面对疫情,我们承诺
- 公司战“疫”感悟_我想和你们在一起
- 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感悟总结
- 只盼“樱花”早盛开,烂漫如当年
- 疫情防控工作感悟
- 关于疫情的几点思考及感悟
- 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有感
- 党小组长培训资料汇
- 2019年度副镇长述职述德述廉报告
- 疫情期间教师直播感悟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心得体会4篇
- 在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大会上的讲话
- 《老师请回答》观后感
- 2020年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考核办法
- 在疫情防控暨企业复工复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企业疫期复工管理方式与措施
- 歌声
- 文艺
- 战斗
-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