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研究目录(1994-2009)

更新时间:2024-04-29 05: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语言研究》1994第1期目录

1 句末语气词的层次地位 黄国营 1-9

2 ―动词中心‖说及其深远影响──《中国文法要略》学习札记 吴为章 10-20 3 试论重叠式动词的语法功能 张先亮 21-29 4 ―语素替换确定法‖献疑 董为光 30-35

5 语义关系多样化的一些原因 张潮生 36-55 6 ―减少几倍‖格式的使用与来源考察 白丁 56-64

7 汉语常用的两种语音构词法─—从平定儿化和太原嵌1词谈起 王洪君 65-78 8 论上古汉语的重音转移与宾语后置 冯利 79-93 9 《诗经》时代的声调 许绍早 94-107

10 《切韵》系韵书韵目字的选择原则与―最小对立‖ 张树铮 108-113 11 《中州音韵》的全浊音声母 龙庄伟 114-119 12 说―爷‖和―爹‖ 胡士云 120-135 13 《肉蒲团》、《绣榻野史》、《浪史奇观》三书中的吴语 钱乃荣 136-159 14 荥阳(广武)方言的分音词和合音词 王森 160-165 15 诸暨方言的代词 孟守介 166-169 16 敦煌俗语词辑释 黄征 170-175

17 唐诗异文假借释例 黄灵庚 176-179 18 金文考释四篇 赵平安 180-184

19 彝缅语量词的产生和发展 徐悉艰 185-190

20 从现代哈萨克语词的构成看原始突厥语词汇的特点 吴宏伟 191-196 21 傣语的短元音高化现象分析 薄文泽 197-200 《语言研究》1994第2期目录

1 NVN造名结构及其NV|VN简省形式 邢福义 1-12 2 现代汉语语法元理论研究述要 杨成凯 13-24 3 句法结构中隐含NP的语义所指关系 沈阳 25-44 4 苏州方言的声调系统 汪平 45-55

5 湖南方言分区述评及再分区 李蓝 56-75

6 济南方言上上相连前字变调的实验分析 刘娟 76-84 7 福州方言的一种构词方法 梁玉璋 85-89

8 《金瓶梅词话》中所见兰州方言词语 王森 90-93 9 《广韵》二百零六韵拟音之我见 陈新雄 94-111

10 《韵诠》五十韵头考──《韵诠》研究之二 尉迟治平 112-115 11 《切韵》二十八声母说 麦耘 116-127

12 《蒙古字韵》与《平水韵》 忌浮 128-132

13 舌面中音应该具有什么样的音值 王福堂 133-134 14 释―大古、过从、摘厌‖ 李崇兴 135-138 15 读―金瓶梅词典‖札记 邵则遂 139-144

16 《中古汉语语词例释》读后 汪维辉 145-149 17 《敦煌变文集校议》述评 陈东辉 150-153 18 女字的造字法和用字法 陈其光 154-167

19 计算机进行藏缅语语音相关分析的尝试 孙宏开,郑玉玲 168-180 20 羌语形容词研究 黄成龙 181-189

21 独龙语等部分藏缅语动词人称前加成分的来源探索 刘菊黄 190-193

22 土家语形容词的―级‖ 舒志武 194-198 《语言研究》1995第1期目录 1 宋元明市语略论 王锳 1-6 2 说―措大‖ 江蓝生 7-11

3 《金瓶梅》人称代词的特点 张惠英 12-14 4 ―分疏‖新义 袁津琥 14

5 《太平经》语词诠释 王云路 15-19 6 ―邂逅‖新义 袁津琥 20 7 说―连及‖ 程邦雄 21-27

8 试论具有反义要素的同义现象 郭攀 28-36 9 运动义动词―上‖、―下‖用法考辨 张其昀 37-43 10 论汉语祈使句的特征问题 马清华 44-51 11 论单价形容词 张国宪 52-65

12 现代汉语句型频度统计模型的研究 罗振声 66-71 13 汉语句型频度表 72-75

14 句型与句型代码对照表 75-80

15 近代汉语完成态动词的历史沿革 钟兆华 81-88 16 《游仙窟》与唐代口语语法 赵金铭 89-100 17 汉代章句之学与语法研究 任远 101-106

18 北京文言音基础方言里入声的情况 平山久雄 107-113 19 论广州方言虚成分的分类 施其生 114-123 20 漳州方言重叠式动词研究 马重奇 124-131 21 黑龙江方言后附式双音谓词 聂志平 132-145 22 ―囡‖所反映的吴语历史层次 潘悟云 146-155 23 粤语源流考 叶国泉,罗康宁 156-160 24 临夏方言的儿化音变 王森 161-165 25 天门方言的―两个‖ 郭忠 166-167 26 释参及相关诸字 赵平安 168-173 27 ―鸟‖―隹‖同源试证 孙玉文 174-175

28 澳泰语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续)──印尼语和回辉语在语音语法上的差异与联系 蒙斯牧 176-181

29 汉语文献中的几个藏缅语词试释 黄树先 182-187 30 新疆达斡尔语简述 丁石庆 188-195

31 《当代吴语研究》述评 石汝杰,刘丹青 196-200 《语言研究》1995第2期目录

1 近代汉语共同语语音的构成、演进与量化分析 黎新第 1-23 2 ―风‖之谜和夷语走廊 尉迟治平 24-37 3 释重纽 余廼永 38-68

4 韩日汉字音中的上古知章系与喻日母字(英文) 严翼相 69-84 5 从朝汉对音考察-m韵尾的转化 安奇燮 85-90 6 动名兼类的计量考察 胡明扬 91-99

7 存现句的时段语义(英文) 胡文泽 100-112

8 和谐与严谨──评《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 吴明华 113-116 9 汉语选择问、正反问的历史发展 祝敏彻 117-122

10 元代词语拾零 李崇兴 123-127

11 《金瓶梅词话》切口语的构成 白维国 128-132 12 唐五代时期的处置式 刘子瑜 133-140 13 近代汉语中的时间词语 郭芹纳 141-155

14 近代汉语词语选释──方言佐证词义举例 周志锋 156-160 15 尝试态助词―看‖的历史考察 吴福祥 161-166

16 《五灯会元》里的―是‖字选择问句 阚绪良 167-169 17 汉语―吃~‖类说法文化探源 董为光 170-176 18 明清小说和吴语的历史语法 石汝杰 177-185

19 襄樊方言―AA神‖式特点和性质探微 罗自群 186-189 20 怒苏语的卷舌化声母 傅爱兰 190-196 21 回辉话的前缀 李炳泽 197-199

22 首届晋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太原举行 天高 199 《语言研究》1996第1期目录

1 从邵武方言几个语言特点的性质看其归属 张双庆,万波 3-17 2 泌阳话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及有关的节律问题 李宇明 18-27 3 论―有‖字句 施其生 28-33

4 上海方言的语气助词 钱乃荣 34-47

5 试论《切韵》音系的元音音位与―重纽、重韵‖等现象 薛凤生 48-58 6 戴震《声类表》考踪 李开 59-81

7 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余(予)‖―我‖―朕‖的分别 洪波 82-89 8 宋元以来的―和/连…‖句 李思明 90-100 9 再释―沦胥‖ 程邦雄 101-104

10 敦煌变文语词杂释 张生汉 105-109

11 论汉语的韵律结构及其对句法构造的制约 冯胜利 110-129 12 副词的篇章连接功能 张谊生 130-140 13 主谓谓语句NP(VPAP)语义结构分析 吴中伟 141-143 14 ―减少几倍‖非汉语的固有形式质疑 崔山佳 144-145 15 来自日语的非正式借形词举例 姚彝铭 146-152 16 独龙语句尾词研究 梅广 153-177

17 彝语先喉塞鼻音声母考察 李永燧 178-186 18 哈尼语的重叠式 傅爱兰,李泽然 187-201 《语言研究》1996第2期目录

1 试论汉语的句法重叠 石毓智 2-13

2 先秦并列式连用词序的制约机制 张博 14-27 3 汉语―介宾·动宾‖句式中介词的历史递换 钟兆华,骆琳 28-39 4 试析《马氏文通》状字部分存在的问题 杨荣祥 40-47 5 读《左传范围副词》 孔玉文 48-52

6 150年来中古咸山摄舒声字在上海话中的语音变迁 高云峰 53-62 7 论北部吴语一种代词前缀―是‖ 陈忠敏 63-65

8 新加坡潮州方言中的三种正反问句 李子玲,柯彼德 66-74 9 黄冈方言量词的单用 汪化云 75-81

10 黄冈方言的―把‖字句 何洪峰,程明安 82-88 11 客家方言的词汇特点 邓晓华 89-95

12 试论平话在汉语方言中的地位 韦树关 96-100+401+102 13 济源方言形容词的级 王森 103-105 14 金文的―于‖ 赵诚 106-111

15 金文考释二篇 赵平安 112-115

16 《说文解字》俗字笺议 吉仕梅 116-122 17 ―(马文)马‖探源 黄树先 123-127

18 《近代汉语词典》拾误 邵则遂 128-131

19 《元曲选》宾白中的语气词―麽‖ 席嘉 132-135 20 《金瓶梅词话》的―儿‖尾 潘攀 136-146

21 贵州境内苗语方言土语再认识 鲜松奎 151-178 22 壮侗语中的一些方汉语借词 曹广衢 179-185 23 锣锅底纳木依语 刘辉强 186-199 《语言研究》1997第1期目录

1 有定性范畴和语言的语法研究——语义句法再议 徐通锵 2-15 2 交互动词的配价研究 张谊生 16-31

3 汉语单音形容词二叠式程度意义的制约分析 马清华 32-42 4 现代汉语时间参照定位的语表形式——X前/后 李向农 43-50 5 ―时候‖·时位·多陈述偏正句 郎大地 51-59 6 苏州方言语法引论 汪平 60-72

7 论汕头方言中的―重叠‖ 施其生 73-86 8 严州方言语音特点 曹志耘 87-96

9 中古音韵对现代方言声韵母对应规律性程度的测度 陈海伦 97-101 10 话说―音义初始‖ 董为光 102-109

11 《论语》中的称谓与避讳研究 程邦雄 110-118

12 本悟本《韵略易通》与明代云南方音 张玉来 119-130 13 大都剧韵所反映的元代一些单字的读音 邓兴锋 131-139 14 韩国古代汉字为中国上古音说 严翼相 140-148 15 《尔雅音图》的声调 冯蒸 149-160

16 中国德昂语广卡话声调分析 戴庆厦,刘岩 161-171 17 台佤关系词的相对有阶分析 陈保亚 172-189 18 布干语和语关系初探 李锦芳 190-201 《语言研究》1997第2期目录

1 ―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 邢福义 1-10

2 描写语法研究与普遍语法研究的―接口‖在哪里? 徐杰 11-19 3 汉语中完成时段和持续时段的表达 何宝璋 20-33 4 名词的空间义及其对句法功能的影响 储泽祥 34-48

5 试论先秦汉语补语与动词的类──兼谈―动补句‖的句法句型特点 陈克炯 49-59 6 ―也‖的来源及其对―亦‖的历时替换 李宗江 60-67 7 上海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研究 徐烈炯,邵敬敏 68-80 8 吴语中的NPS句和SOV句 钱乃荣 81-92 9 ―脚猪‖的来源 邵则遂 93-96

10 浠水方言的人称代词 程从荣 97-98

11 三礼汉读、异文及其古音系统 虞万里 99-110+102-137

12 试论柴绍炳对古音学的贡献——清初古音学研究之一 张民权 138-144

13 《说文解字旧音》的性质 舒志武 145-150

14 简述汉魏六朝诗歌中的新词及其分类 王云路 151-158 15 夷语杂释 黄树先 159-162 16 词语释义商补 刘百顺 163-166 17 ―船‖与―船‖ 何华珍 167-168

18 毕苏语在历史比较中的地位和意义 徐世璇 169-183

19 贵州省望谟县油迈瑶族所操语言的归属问题 李云兵 184-200 《语言研究》1998第1期目录

1 台湾官话叙事体中韵律单位的语法构成及其规律初探 陈佩玲,陶红印 1-22 2 可能式―得‖字句的句法不对称现象 汪国胜 23-29 3 论数量词语的复叠 李宇明 30-39

4 句子中心动词及其宾语之后谓词性成分的的变迁与量词语法化的动因 李讷,石毓智 40-54

5 述补带宾句式中的韵律制约 董秀芳 55-62 6 连词―何况‖早期使用情况考察 曹小云 63-66 7 连城方言的话题句 项梦冰 67-88

8 汉语方言声调演变的两种类型 曹志耘 89-99 9 汉语方言中高元音的强摩擦倾向 石汝杰 100-109 10 焉耆话的语法重叠与变调 刘俐李 110-117

11 山东方言―V他V‖结构的历史与现状 罗福腾 118-126 12 现代汉语规范评议失误研究 施春宏 127-154

13 宋代福建诗人用韵所反映的十到十三世纪的闽方言若干特点 刘晓南 155-171 14 《说文》同意字与转注字浅析 吴辛丑 172-176 15 ―连及‖释义法刍议 程邦雄 177-180 16 汉藏语系的二维语音 陈其光 181-185

17 凉山彝语的体词状语助词──兼论彝语语词类中有无介词类问题 戴庆厦,胡素华 186-192

18 壮侗语中汉语借词的词义及其类别 曹广衢 193-200 《语言研究》1998第2期目录

1 上古陰聲韵尾再儉討 陈新雄 1-15

2 五代诗韵系略说 陈海波,尉迟治平 16-24 3 论汉语格分类的标准 陈立民 25-37

4 现代汉语不及物动词的配价考察 陈昌来 38-47 5 ―交互动词配价研究‖补议 徐峰 48-52 6 连动结构中的―来‖ 辛承姬 53-58

7 论―在N_处+VP‖和―在+VP‖的关系 罗自群 59-61 8 数量式时点的名词性质 郭攀 62-65

9 汉语音节-音位层次分析——以广州话为例 麦耘 66-77 10 吴语中的―个‖和―介‖ 钱乃荣 78-89

11 浙江慈溪的一个闽语方言岛——燕话 游汝杰,徐波 90-102 12 桂北平话语音特征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梁金荣 103-116 13 连城方言中古全浊声母今读的四种类型 严修鸿 117-123 14 户县话中两组合口三等字的特殊读音 赵新 124 15 词义系统中的本源义 董为光 125-130

16 晚唐以来的比拟助词体系 李思明 131-138 17 常用词历时更替札记 汪维辉 139-151 18 ―数‖音变构词的三则考辩 孙玉文 152-157 19 敦煌文献字义杂考 曾良 158-162

20 《汉语大词典》阅读散记 董志翘 163-170

21 汉台关系词双向相对有阶分析 陈保亚 171-188 22 布央语前缀 李锦芳 189-197

23 略论古代民族语文中的~*A-前缀 黄树先,郑文锦 198-200 《语言研究》1999第1期目录

1 《元曲选》中的把字句──把字句再论 蒋绍愚 1-10 2 第31届汉藏语会议在瑞典隆德举行 游思 10 3 论―何……之V‖式句 李先华 11-19

4 近代汉语否定副词及相关语法现象略论 杨荣祥 20-28 5 戴庆厦教授《藏缅语族语言研究》(二)出版 傅爱兰 28 6 说―屯‖ 程邦雄 29-33

7 中唐诗韵系略说 刘根辉,尉迟治平 34-46

8 从量变看朱熹反切中的全浊清化 黎新第 47-60

9 从开口一等重韵的现代反映形式看汉语方言的历史关系 王洪君 61-75 10 韩语的元音和谐律与《切韵》音系四个―等‖的转化规律 朴庆松 76-82 11 试论朝鲜朝的对译汉音与中国官话方言之关系 蔡瑛纯 83-101 12 论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 李如龙 102-113

13 也谈吴语处衢方言中的闽语成分 秋谷裕幸 114-120 14 口语中的一种否定表达方式 王一军 121 15 句法结构的网络模式 彭占清 122-132 16 动词―以为‖的考察 张邱林 133-141

17 动趋式述补结构配价研究 王红旗 142-152 18 反逼―别说‖句 丁力 153-164

19 越南拉哈语与仡央诸语言的初步比较 李锦芳 165-184 20 瑶语复合词前音节的前缀化倾向 李炳泽 185-189

21 中国混合语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探索 李葆嘉,张璇 190-200 《语言研究》1999第2期目录

1 《马氏文通》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廖序东 1-11 2 论空间量 李宇明 12-21

3 疑问范畴与疑问句式 徐杰 22-36

4 句势在复句分类中的地位 董为光 37-40 5 《元典章·刑部》中的结构助词 李崇兴 41-44 6 试析―的时候‖句的时间性 黄敏 45-50

7 现代汉语方言―VP+(O)十在里/在/哩‖格式的比较研究 罗自群 51-61 8 神木方言的两字组连读变调和轻声 邢向东 62-72

9 昆明方言重叠结构对词的语义和声调的影响 桂明超 73-87 10 湖南方言―咖、嘎‖等本字即―过‖考 彭逢澎 88-95

11 宿松方言的―一VV到‖和―一VV着‖结构 孙宜志 96-100 12 晚唐诗韵系略说 赵蓉,尉迟治平 101-111 13 隋代押韵材料的数理分析 麦耘 112-128

14 《集韵》研究概说 张渭毅 129-153

15 泽存堂本《广韵》之版本问题 余迺永 154-159

16 从现代方言释《韵镜》假二等和内外转 陈泽平 160-168 17 《睡虎地秦墓竹简》复音词简论 魏德胜 169-178 18 ―哥‖字探源 黄树先 179-184

19 掐取法成词例说 盛瑞裕 185-187

20 汉英释义词汇短时记忆的实验分析 范淑莹 188-190 21 评《佛经续释词》 方一新,王云路 191-197 《语言研究》2000第1期目录

1 汉语研究:世纪之交的思考 潘文国 1-27 2 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 张伯江 28-40

3 论汉语相互句中名词短语的语义特征 蒋平 41-50 4 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范围与分类 张谊生 51-63 5 语用成分在汉语句法结构中的投影 黄国营 64-67 6 ―香港普通话水平考试(PSK)‖在港通过专家审定 67

7 ―?这么‘+形容词+?点儿‖‘格式及相关的句法语义问题 萧国政 68-74 8 汉语副词的数量主观评价 董为光 75-80 9 论焉耆方言的变调类型 刘俐李 81-89

10 山西娄烦方言的重叠式形容词 郭校珍 90-94 11 《慧琳音义》与《切韵》研究 姚永铭 95-101 12 王夫之《诗经叶韵辨》述评 张民权 102-106

13 近代汉语反诘副词―不成‖的来源及虚化过程 杨永龙 107-119 14 景颇语重叠式的特点及其成因 戴庆厦 120-127 《语言研究》2000第2期目录

1 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瞿霭堂,劲松 1-21 2 试论古代汉语A-前缀 黄树先 22-29 3 朝鲜对音文献中的微母字 金基石 30-38

4 十五世纪前后的句法变化与现代汉语否定标记系统的形成——否定标记―没(有)‖产生的句法背景及其语法化过程 石毓智,李讷 39-62

5 从先秦时期―介词+场所‖在句中不合规律分布的用例看汉语的词序原则 张赪 63-69

6 ―不过‖补语句的历史考察 赵新 70-76

7 湖南方言词语的构词理据及文化内涵研究 罗昕如 77-89 8 武汉新俚语举隅 朱建颂 90-94

9 从《史记》看上古几组同义词的发展演变 管锡华 95-110 10 说―计‖和―账‖ 徐时仪 111-118

11 东汉六朝佛经词语札记 方一新 119-123

12 徽州方言研究的重要成果——读《徽州方言研究》 石汝杰 124-127 《语言研究》2000第3期目录

1 论族群互动中的语言接触 罗美珍 1-20

2 从―吃‖看动词论元结构的动态特征 陶红印 21-38 3 汉语中的零限定词 何元建 39-50

4 汉语(五地)与日语新概念词语对比研究──从新闻视窗看词汇衍生与重整 邹嘉彦,冯良珍 51-70

5 《老乞大》语序研究 李泰洙,江蓝生 71-82 6 《元典章·刑部》的语料价值 李崇兴 83-87 7 大冶方言的双宾句 汪国胜 88-98

8 吴语处衢方言中的闽语词──兼论处衢方言在闽语词汇史研究中的作用 秋谷裕幸 99-106

9 《广雅疏证》的―命名之义‖ 朱国理 107-113

10 《戚林八音》与《闽都别记》所反映的福州方音比较 林寒生 114-121 11 黄永武《形声多兼会意考》述评 曾昭聪 122-127 《语言研究》2000第4期目录

1 一个汉语词类的准公理系统 袁毓林 1-28 2 模糊语义的聚合 吴振国 29-35 3 对象介词―将‖的产生 马贝加 36-41

4 ―所到之处‖句式源流考 吴金华,王文晖 42-47 5 汉语方言三调现象初探 张世方 48-61

6 潮汕话山臻摄韵尾在泰语借词中表现的层次 龚群虎 62-65 7 东干话的若干语法现象 王森 66-73 8 商州(张家塬)方言的儿尾 张成材 74-87 9 黄冈方言的指示代词 汪化云 88-96

10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徐州举行 96

11 上古汉语的声调和韵系新拟 周流溪 97-104

12 俗字考释中的音韵问题──《汉语俗字丛考》读后 姚永铭 105-111 13 释―五‖ 程邦雄 112-116

14 敦煌文献词语考释五则 曾良 117-119

15 汉文史籍中的西羌语和党项语 聂鸿音 120-126 《语言研究》2001第1期目录

1 关于句处理中所要考虑的语义问题 陆俭明 1-12 2 小句中枢说的方言续证 邢福义 13-22

3 汉语复合动词?X加‘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功能 汤廷池 23-34 4 编码机制的调整和汉语语汇系统的发展 徐通锵 35-45

5 中古入声字新旧音的重叠:北京音系的一字多读及三声读的衍生 陈重瑜 46-72 6 《世说新语》、《齐民要术》、《洛阳伽蓝记》、 《贤愚经》、《百喻经》中的―已‖、 ―竟‖、―讫‖、―毕‖ 蒋绍愚 73-78

7 二十世纪汉语方言学的经验值得总结 李如龙 79-83 8 欣喜·忧虑──序董志翘《<入唐巡礼行记>词汇研究》 鲁国尧 84-89 9 纳西语在藏缅语族语言中的历史地位 孙宏开 90-99 10 景颇语的话题 戴庆厦 100-105

11 用楔子撬开问题(英文) James A.Matisoff 106-127 《语言研究》2001第2期目录

1 关于东南方言结构助词的比较研究 项梦冰 1-6+47

2 从普通话里跟―得‖有关的几个格式去探讨方言类型学 柯理思 7-18 3 苏州方言的―得‖ 汪平 19-22

4 金华汤溪方言的―得‖ 曹志耘 23-29 5 绩溪方言的结构助词 赵日新 30-36

6 平远客家话的结构助词 严修鸿 37-47 7 闽南方言的结构助词 李如龙 48-56

8 福州方言的结构助词及其相关的句法结构 陈泽平 57-64 9 元代直译体公文的口语基础 李崇兴 65-70 10 语法化中的更新、强化与叠加 刘丹青 71-81 11 汉语的主语与话题之辨 石毓智 82-91 12 广西―平话‖问题刍议 唐伯慧 92-99

13 株洲、岳阳话塞音音位的两种格局 钟奇 100-103 14 试论―典饰‖ 霍四通 104-109

15 试释李唐皇室以―哥‖称父的原因及―哥‖、 ―姐‖等词与阿尔泰诸语言的关系 陈宗振 110-121

16 第二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在苏州举行 121

17 彝语结构助词在不同层面上的多功能性 胡素华 122-127 《语言研究》2001第3期目录

1 ―及物性‖特征与相关的四类动词 徐杰 1-11

2 名词短语分裂移位与非直接论元句首成分 沈阳 12-28

3 体词性―有的‖、―有些‖的多角度分析 周小兵,徐霄鹰 29-32 4 《语言学问题集刊》创刊 32 5 南部吴语的小称 曹志耘 33-44

6 敦煌文献中的―耶‖字不是对神佛的尊称 彭玉兰 44 7 湖南方言―得+V‖和―V+得‖结构的发展(英文) 45-59 8 用函数研究声调 孙锐欣,盛金标 60-64

9 试论百年来宁波方言声母系统的演变 胡方 65-68 10 古代汉语极高频字探索 郭小武 69-84

11 HNC与语言学研究研讨会在汉召开 郭婷婷 84 12 盛唐诗韵系略说 孙捷,尉迟治平 85-94

13 《广韵》―末、未‖谐声系统及其间九对―双胞胎‖ 陈重瑜 95-100 14 上古汉语复辅音声母探源 黄树先 101-108 15 藏汉混合语―倒话‖述略 意西微色·阿错 109-126 《语言研究》2001第4期目录

1 对比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方法论 徐通锵 1-7

2 汉语物质过程中―范围‖成分与―目标‖成分的区别 杨国文 8-17 3 晚明时代古音学思想发微 刘青松 18-27 4 黄冈方言的比较句 何洪峰 28-38

5 从巴色会出版物看一百多年前新界客家话的否定词和否定句 张双庆,庄初升 39-51

6 关中方言鼻尾韵的音变模式 张维佳 52-61

7 元代白话碑文中方位词的格标记作用 祖生利 62-75 8 《六度集经》语词札记 曹小云 76-82

9 论《尔雅》的语源训释条例及其方法论价值 方环海 83-88 10 语义比较法的逻辑基础 邢凯 89-113

11 汉藏系语言和汉语方言称谓词的比较 陆镜光,张惠英 114-126 12 《语言研究》2001年(总第42-45期)篇目索引 127 《语言研究》2002第1期目录

1 汉语发展史上的双音化趋势和动补结构的诞生──语音变化对语法发展的影响 石毓智 1-14

2 汉语复句问题的思考 郭志良 15-22 3 论―了_1‖和―了_2‖ 吴凌非 23-27 4 试论重动句的功能 赵新 28-31 5 副词―其实‖的形成 朱冠明 32-37

6 ―孰‖作句首状语表反问的一种句式 张新武 38-40

7 对―汉语研究:世纪之交的思考‖的思考 韩景泉,阎勇 41-50 8 释―■(鹱)‖ 程邦雄 51-53 9 秦简新构字论析 郝茂 54-59

10 汉语同族复合词的构成规律及特点 刘又辛,张博 60-65 11 称谓表达与词缀―老‖的虚化 董为光 66-71 12 现代汉语同素词通考 张其昀 72-82

13 ―和尚‖的语源及其形义的演变 储泰松 83-90

14 谈―摒挡‖及其相关词语的附加式构词特点 王云路 91-94 15 《太平经》词语拾零 王敏红 95-96 16 《小尔雅》文字讹误辨正 杨琳 97-100 17 神木方言词汇的内外比较 邢向东 101-113 18 广州话中的U音 林秋茗 114-120

19 汉语送气声母的弱势倾向与―异动‖ 冉启斌 121-126 《语言研究》2002第2期目录

1 汉语方言先时助词―着‖的来源 杨永龙 1-7 2 汉语方言指示代词三分现象初探 汪化云 8-14

3 关中方言片内部音韵差异与历史行政区划 张维佳 15-19 4 江西赣方言中古精庄知章组声母的今读研究 孙宜志 20-29 5 先秦汉语对称代词―尔‖―女(汝)‖―而‖―乃‖的分别 洪波 30-37

6 数量结构合音词―俩‖、―仨‖的几个问题——兼评赵元任先生的―失音‖说 冯春田 38-44

7 谓词性向心结构向非向心结构变换的考察——《吕氏春秋》谓词性向心结构的考察之一 殷国光 45-53

8 试说―的‖字结构的比况义 黑维强 54-57 9 ―数(量)·名‖多重组合的―分‖、―合‖表达及其演变 郭攀 58-62

10 《纳西东巴字多音节形声字音近度研究》等获王力语言学奖 62 11 ―V来V去‖格式及其语法化 李晋霞 63-69 12 汉语的双施力结构式 项开喜 70-77

13 用于将来的―动+了+趋‖初探 杨德峰 78-84 14 从分布上看副词的再分类 李泉 85-91 15 古音研究中的审音方法 耿振生 92-99

16 《经典释文》―某某之某‖研究 万献初 100-107

17 甲骨文单个祭祀动词句的转换和衍生 喻遂生 108-115 18 《龙龛手镜》未识俗字考辨 郑贤章 116-120 19 《生经》词语考释四则 陈文杰 121-123 20 提升汉语史研究理论水平的重要著作——读《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 王葆华 124-126

《语言研究》2002第3期目录

1 ―了‖、―着‖、―过‖与汉语时制的表达 李铁根 1-13 2 汉语的时态和时态成分 陈立民 14-31 3 关于数量对应句 殷志平 32-38 4 历史语言学研讨会在温州召开 38

5 论双重歧义因素组合的结构 何洪峰 39-48

6 汉语差比句的南北差异及其历史嬗变 赵金铭 49-55 7 论句法结构的词汇化 董秀芳 56-65

8 2002年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匡鹏飞 65 9 副词词尾源流考察 杨荣祥 66-72

10 论闽西北方言来母s声现象的起源 丁启阵 73-78 11 从广东境内i介音分布看近代粤语音变 侍建国 79-84 12 从郭璞注看晋代方言词汇 华学诚 85-89

13 吴方言与明清白话著作语言互证研究 周志锋 90-93 14 《战国策》―蹄申‖别解 王海平,范登脉 94-95 15 唐宋词义琐记 曾述忠 96-97

16 说―中间‖、―之间‖、―间‖ 邓鸥英 98-100

17 古文字信息化处理基础平台建设的几点思考 刘志基 101-104 18 试论异读——从《经典释文》音切看汉字的异读 沈建民 105-111 19 从史实看汉缅语关系 黄树先 112-120 20 布兴话构词方式说略 高永奇 121-125 《语言研究》2002第4期目录

1 ―动性‖与―动态‖的区别:汉语与英语的状态动词比较 陈重瑜 1-10 2 从东西南北谈汉英语语序所反映的认知过程 张璐 11-18 3 句嵌式递归与动词的控制功能 刘大为 19-26

4 ―正(在)‖、―在‖与―着‖功能比较研究 肖奚强 27-34 5 ―由‖字句的语篇分析 朱其智 35-38 6 论中古的四等韵 尉迟治平 39-47

7 方以智《通雅》与上古声纽研究 周远富 48-53 8 从四声别义看汉语声调的发展 舒志武 54-57

9 ―俾輗‖考——《考工记》名物考证之一 汪少华 58-63 10 简讯 63

11 释上博简《■衣》中的―■‖字 王平 64-65

12 第二届全国词源学会议在烟台召开 盛晓妮 65 13 《元典章·刑部》中的―了‖和―讫‖ 李崇兴 66-71

14 第35届汉藏语暨语言学国际会议在美国召开 田静 71 15 元代白话碑文中词尾―每‖的特殊用法 祖生利 72-80 16 ―要‖的语法化 马贝加 81-87

17 关于语法化的并存原则 李宗 88-90 18 福建长汀话变调规律补遗 罗美珍 91-97 19 徐州方言的省缩词语例析 李申 98-101 20 固原话中的吸气音 阎淑琴 102-105

21 徽语古全浊声母今读的几种类型 赵日新 106-110 22 《说文解字》与粤方言本字考 黄宇鸿 111-116

23 粤语趣难词释例 刘瑞明 117-120

24 评董志翘《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 方一新,王云路 121-126 《语言研究》2002年增刊目录

1 论质物真文在两汉时代的关系 刘冠才 1-5 2 也谈古汉语特殊谐声关系 王珊珊 6-13

3 《史记》三家注中所反映的浊音清化现象 申雅莎 14-20 4 鲍照用韵考 欧阳戎元 21-28 5 张说诗歌用韵考 王秀玲 29-33 6 汉藏语系的―火‖ 覃勤 34-39 7 说―羊‖ 孙德平 40-45 8 说―金‖ 仝小琳 46-47

9 东汉佛经的―为R之所V‖被动式——对―为R之所V式‖的重新认识 高列过 48-52 10 古代汉语里的音节助词―有‖ 龙又珍 53-55 11 南宋时期的词尾―-儿‖ 林霞 56-59

12 试论―恶、安、焉‖的演变和―那(哪)‖的产生 吴琼 60-64

13 古本《老乞大》和谚解本《老乞大》里的语气词―也‖ 黄晓雪 65-68 14 《故训汇纂·虫部》与《汉语大字典·虫部》的若干比较 刘艳 69-71 15 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古代乐器文化 周文 72-76 16 从汉语血缘亲属称谓看语言对文化的反映 陈佳 77-82 17 以草木瓜果为例谈植物类词语的文化内涵 曾丹 83-86 18 成语中的文化因素 封小雅 87-91 19 论形声字意义的来源 吕浩 92-94

20 浅析《说文解字》或体之构成形式 郑春兰 95-98

21 《说文解字》戈部字的义类与重文问题 殷凌燕 99-102 22 ―家‖的文化解释 吴凤娟 103-104

23 原始思维对汉字构形理据的影响 赵光 105-107 24 语气副词―可‖的语用分析 孙薇 108-112

25 时间副词―永远‖的区别意义及其语法功能 张玮 113-115

26 浅析―亲属称谓名词‖的类词缀化及构成新词的特点 宋培杰 116-119 27 ―上/下‖动词性组合的认知考察 张华 120-123 28 共时平面上的现代汉语词缀―老‖ 王海英 124-128 29 ―取‖的语法化认知分析 刘金勤 129-131

30 ―VN+O‖结构的语义认知考察 朱怀,郭家翔,陈仕平 132-135 31 ―两+N‖结构浅析 陈仕平,朱怀,郭家翔 136-139 32 试论―千A万B‖式成语 尹继群,李稳 140-143 33 ―自投罗网‖探源 叶贵良 144-145 34 也谈―老公‖ 张学城,李晓华 146-147

35 汉语动宾型离合词的语用分析 丁勇 148-151 36 动物比喻与翻译 张雪 152-155

37 浅论称呼语―先生‖、―小姐‖的历史发展 刘晓玲 156-159 38 成语数词格式之初探 刘芳 160-163 39 说―上来‖ 郭家翔,陈仕平,朱怀 164-168 40 谈―女‖ 黎李红 169-170

41 汉字的类化对双音词的影响 罗庆云 171-173

42 现代汉语中的同素异序词 张瑞朋 174-176 43 ―草鸡‖源流考 解永俊 177-181

44 略论新时期汉语外来词 吴宝安 182-185 45 ―品味‖与―品位‖ 张治 186-189 46 汉英姓氏对比分析 吴琳 190-193

47 汉语上古音与韩国语词源之关系 金泰完 194-201 48 试论中韩语言的接触 张晓曼 202-205

49 越南语汉源借词词义演变 阮氏玉华 206-209

50 越南语里汉源外来词(借词)的使用情况 阮氏玉华 210-212 51 谈信息转换教学法的言语转化率问题 赵春利 213-218 52 对外汉语教学之管见 汤勤 219-221

53 在甲级字解析基础上的对外汉字教学构想 王晓光 222-225

54 从《湖北方言调查报告》看湖北方言的声调特点 罗自群 226-230 55 徐州方言中部分特殊字音及其分析 乔秋颖 231-235 56 湖南新田沙田土话的语音特点 邓海峰 236-239 57 当代苏州方言尖团音情况的初步考察 杨佶 240-243 58 海门话的音变现象 施晓 244-248

59 临沂话中的―待‖与普通话中的―在‖ 陈建伟 249-251 60 略论汉语方言儿化韵的历史演变 颜峰 252-254 61 宜春话的语气助词―着‖ 刘平 255-258 62 湖北汉川话的虚词―倒‖ 黄志明 259-263 63 英山话中的―t?a‖之本字考 胡海琼 264-265 64 通城方言入声的特点 祝敏鸿 266-268

65 浅谈淮阳方言的亲属称谓语 艾贵金 269-272 66 广西贵港方言的―住‖ 麦穗 273-277

67 安山方言带双受事格的―把‖字句 蔡勇 278-282 68 自然语言的效率原则 于水源,杜利民 283-290

69 中文超大字符集输入法的研究和开发 廖继莉 291-292

70 试评布龙菲尔德《语言论》的形式观、意义观 黄倩 293-296 71 网络语言浅析 吴昊雯 297-301 《语言研究》2003第1期目录

1 论―汉台苗语‖调类的分化和再分化 邢公畹 1-15 2 比较方法在中国,1926~1998 梅祖麟 16-27

3 梅祖麟《有中国特色的汉语历史音韵学》讲辞质疑 陈新雄 28-36

4 关于―益‖、―石‖分合的涵义和《切韵》的重纽──与张光宇先生商榷 麦耘 37-44 5 《列子释文》反切考 李若晖 45-48 6 《广韵》引书新考 熊桂芬 49-51

7 清代山东方言中古入声的演变 张树铮 52-60 8 从历史文献的记述看早期闽语 刘晓南 61-69

9 衢州方言声调实验研究及其与传统研究的比较 杨蓓 70-77 10 正本清源说异体 李圃 78-85 11 ―(宀+林)‖字考 张小艳 86-87 12 新编佛经词典初论 蒋冀骋 88-92

13 副词―都‖的―逐一看待‖特性 董为光 93-98

14 可换位摹物状语的句位实现及功能分析 卢建 99-106 15 谈动词的逻辑配价 郭曙纶 107-111 16 ―除‖字句溯源 王鸿滨 112-117

17 核心义素在兼类词判别中的意义 冯凌宇 118-121

18 宏观的观察,精细的分析——读《汉藏语同源研究》 黄树先 122-126 《语言研究》2003第2期目录

1 中古三等专有声母非、章组、日喻邪等母的来源 郑张尚芳 1-4

2 从群母论浊声和摩擦——实验音韵学在汉语音韵学中的实验 朱晓农 5-18 3 郑庠、项安世《诗经》古韵分部考 张民权 19-23

4 徐孝《等韵图经》中卷舌元音之再探——兼说卷舌元音与儿化韵的关系 周赛华 24-29

5 语词考辨二则 刘百顺 30-31

6 论礼俗与汉语词义形成和发展的关系 方平权 32-34 7 《Doing Pragmatics语用学入门》简介 李小芬 34 8 浅谈―慢‖常用义之演变 王秀玲 35-39

9 汉语的―数‖范畴与―有定‖范畴之关系 石毓智 40-50 10 现代汉语动量词的语义特征分析 刘街生 51-55 11 说―纷纷‖ 宋春阳,陆汝占 56-59

12 不同环境下词语信息量的差异 陶振民 60-62 13 汉语语法化问题的研究 马清华 63-71

14 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举行 董爱丽 71 15 重言式状态词的语法化考察 王继红 72-79 16 转折副词―可‖探源 席嘉 80-83 17 谈词尾―手‖的虚化 葛佳才 84-87 18 《周易》副词研究 赵振兴 88-95

19 《周礼》合成名词的特殊结构:OV式 刘兴均 96-103 20 同源异境三方言声调比较 刘俐李 104-109 21 惠州话词内屈折变化形式刍议 刘若云 110-114 22 论水语里的近、现代汉语借词 曾晓渝 115-121 23 藏汉语述补结构中的同源格式 王志敬 122-125 24 言语义·言语表达·言语应用——言语与言语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游舒 ,郭婷婷 126-127

《语言研究》2003第3期目录

1 再论处置式的来源 吴福祥 1-14

2 西周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暨展望 张玉金 15-21 3 先秦两汉时期的―云何‖ 卢烈红 22-25

4 《韩非子》单音节动词配价研究 海柳文 26-28 5 篇名的篇章化 刘云 29-32

6 试析―挂‖类动词静态化的条件 李杰 33-36 7 关于―有的+VP‖ 谢英 37-42

8 重论文白异读与语音层次 陈忠敏 43-59

9 上古汉语中的~*Kw-/~*K->~*P-音变及其时间层次 周及徐 60-63 10 《诗本音》所考古音与《诗集传》注音 陈鸿儒 64-70 11 墙盘与文献新证 麻爱民 71-74

12 ―死亡‖非偏义复词说 丁喜霞 75-77 13 《诗经》虚词―式‖辨释 方有国 78-81 14 魏晋南北朝文词语札记 陈秀兰 82-83 15 中古佛经释词四则 曾昭聪 84-87

16 《酉阳杂俎》疑难词考释 刘传鸿 88-89 17 ―牯牛‖公母之争 邵则遂 90

18 汉语方言―达成‖貌的类型学考察 史有为 91-103 19 方城话儿韵读音的叠置系统 马慧 104-107 20 陕县方言的儿化形容词 张邱林 108-112

21 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的语言条件 刘新中,杨蔚,崔淑慧 113-118 22 构词前缀~*m-与苗瑶语的鼻冠音 金理新 119-124 23 《李方桂先生全集》即将出版 王启龙 125 24 稿约 126

《语言研究》2003第4期目录

1 情状副词的类别和共现顺序 史金生 1-9 2 非典型模态副词句法语义分析 肖奚强 10-17

3 过去完成体标记―的‖在对话语体中的使用条件 王光全 18-25 4 句法结构歧义成因的思考 何洪峰 26-31 5 现代汉语单音词的确定 王世友 32-35 6 先秦时期代词―其‖作主语考察 朱城 36-41

7 近代汉语中的―VVA‖和―V一VA‖ 崔山佳 42-44

8 山东省语言学会选出第七届理事会召开第十四次学术年会 齐欣 44 9 授与动词―给‖产生与发展简论 赵世举 45-48 10 《齐民要术》词语札记 阚绪良 49-50 11 《高僧传》词语拾零 季琴 51-52

12 《汉语方言词汇差异比较研究》出版 陈国华 52 13 《敦煌碑铭赞辑释》补校 赵红 53-54

14 关于《训世评话》文本的若干问题 汪维辉 55-61 15 论颜师古注《汉书》的异文 程明安 62-67 16 论词例求证法 杨琳 68-71

17 《经典释文》音切类目研究的基本结论 万献初 72-77

18 孙诒让的甲骨文考释与《说文》小篆 金鐘讚,程邦雄 78-85 19 《篆隶万象名义》篆文例释 潘玉坤 86-87 20 日本简体字探源 何华珍 88-91 21 古今字再论 刘新春 92-94 22 比较法在中国 张光宇 95-103

23 南宁普通话的语调、语气词及其声学表现 杨红华 104-109 24 湘南土话中的通用型量词 罗昕如 110-114 25 《汉语方言大词典》商榷 孙毕 115-117 26 凉山彝语的被动句 小门典夫 118-124

27 从《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看汉语史研究方法 汪少华 125-126 28 《语言研究》2003年(总第50—53期)篇目索引 127 《语言研究》2004第1期目录 1 承赐型―被‖字句 邢福义 1-11

2 框架及其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王红旗 12-18 3 副词―幸亏‖的语义、语用分析——兼论汉语―幸亏‖句相关话题的形成 杨亦鸣,徐以中 19-23

4 现代汉语中的粘合式联合结构 吴振国 24-29

5 现代汉语中―被‖字与―把‖字套用的句式 曾常红 30-34 6 新加坡青年对汉语动词的现在进行式表达 李纾 35-36 7 先秦汉语语序特点的类型学观照 刘丹青 37-46

8 元代直译体文献中的原因后置词―上/上头‖ 祖生利 47-52 9 《周易》的句法结构 赵振兴,陈灿 53-60

10 第二届汉语语法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温州召开 李明 60 11 浙江省语言学会第12次年会在台州召开 60

12 本质的同一性与特质的差异性——论汉语词汇学研究民族特征的发掘与利用 苏宝荣 61-65

13 试论外族文化对中古汉语词汇的影响 王云路 66-73 14 戴侗的充类说 吴泽顺 74-76 15 介词―打‖来源补说 董为光 77-80

16 第二届语义功能语法讨论会在辽宁省鞍山市召开 史方阁 80 17 ―说‖(悦)义误释辨正 夏先培 81-82 18 说―疆场‖ 黄建宁 83

19 从字频看西周金文文字系统的特点 张再兴 84-88 20 甲骨文位移动词句句型结构 朱习文 89-94 21 《第八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出版 94 22 喻四归匣——古以母演变的另一形式 林亦 95-99 23 《时要字样》的―浊上变去‖ 丁治民 100-101 24 释―熊‖ 吴小奕 102-104

25 北京话入派三声的规律与北方官话间的关系 刘镇发 105-110 26 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类型 罗自群 111-119

27 大型藏语词典的优化索引模型(英文) 康才畯,江荻 120-125 28 第三届国际双语学研讨会在湖南吉首如开 田静 125

29 第二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暨中国社会语言学会成立大会在澳门举行 126

30 河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学科简介 127 《语言研究》2004第2期目录

1 语音演变的理论和类型 瞿霭堂 1-13 2 关于语义学比较法的讨论 邢凯 14-21

3 秦晋之交南部方言宕摄舒声字白读音的层次 张维佳 22-28 4 孝感方言的标记被动句 左林霞 29-33

5 汉语的领有动词与完成体的表达 石毓智 34-42

6 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举行学术年会暨换届选举 崔淑慧 42 7 现代汉语中的弱断言谓词―我想‖ 郭昭军 43-47 8 嵌入―在L‖的―把‖字句 刘培玉 48-53

9 时间方位词―来‖对事态助词―来‖形成的影响及相关问题 梁银峰 54-59 10 ―也/都‖强调紧缩句研究 李泰洙 60-64

11 汉语―半‖字的文化透视及其英译——英译《红楼梦》译例分析 姚俊 65-69

12 英语语法习得探析 晨梅梅 70-72 13 唐代音义所见方音考 储泰松 73-83 14 《韵镜校注》补正 陈广忠 84-87 15 北宋张耒古体诗用韵考 张令吾 88-91

16 《五方元音》六韵三母下两套小韵对立新论 李清桓 92-94 17 《十诵律》中的两个语法形式 龙国富 95-97

18 《史记》中助动词―可‖和―可以‖语法功能差异初探 池昌海 98-101 19 《楚辞》解诂四则 曹海东 102-104

20 《经典释文》成书年代释疑 王弘治 105-106 21 佛教戒律文献释词 钱群英 107-108 22 《楚辞》修辞思想发微 刘莉妮 109-110 23 哈尼语动词的体和貌 李泽然 111-117 24 壮语特有补语类型研究 覃晓航 118-126 《语言研究》2004第3期目录

1 邢公畹先生生平及著作目录 1-6

2 汉语信息处理和计算机辅助汉语史研究 尉迟治平 7-10 3 唇音齿龈化和重纽四等 朱晓农 11-17 4 音韵学中统计法的比较 郑林啸 18-22

5 动趋式―V起来‖的语义分化及其句法表现 贺阳 23-31 6 试论―双音节+于‖的句子成分 金鐘讚 32-44 7 V+V形成的并列结构 吴云芳 45-51

8 与―多(么)、太、好‖有关的感叹句 杜道流 52-56 9 语言区域划分的时空观设定 裴文 57-61 10 双句歇后语分析 邹哲承 62-66

11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商兑 洪波,曹小云 67-76 12 评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 刁晏斌 77-78 13 普通文字学分类方法新探 何丹 79-83

14 论甲骨文字构形系统的特点及其演变 郑振峰 84-88 15 汉字形体变异与构形理据的相互影响 王立军 89-92 16 ―睪‖旁为―尺‖探源 何华珍 93-95 17 ―(歹羊)‖字考辨 叶贵良 96-98

18 《龙龛手镜》疑难字考释 邓福禄 99-101 19 论―胁驱‖及其革带的定名 汪少华 102-105

20 《史记》中的时量、时点和时段 陈海波 106-111 21 从《正名》看荀子的语言认知意识 罗渊 112-113 22 说―手‖ 黄树先 114-118

23 彝语被动句式研究 朱文旭,张静 119-126

24 汉语词汇学首届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五届全国研讨会在汉召开 孙冬妮 ,胡慧君 127

《语言研究》2004第4期目录

1 论元结构和句式结构互动的动因、机制和条件——表达精细化对动词配价和句式构造的影响 袁毓林 1-10

2 义句的静态与动态 邱震强 11-17

3 可转换成―宁可B,也不A‖的―与其A,不如B‖的类型及其他 周有斌 18-20

4 谈约量结构X把 陈淑梅 21-25 5 标点符号的名与实 郭攀 26-30 6 史书俗字辨考五题 张涌泉 31-34 7 释楚国金币中的―■‖字 赵平安 35-37

8 朱熹吴棫毛诗音叶异同考 刘晓南,周赛红 38-41

9 王梵志诗、寒山诗(附拾得诗)用韵比较研究 苗昱 42-46 10 玄应《众经音义》所释常用词考 徐时仪 47-50 11 ―扺(抵)掌而谈‖别解 朱城 51-53

12 《金瓶梅词话》―比‖字句研究 吴锡根 54-60

13 东南方言语法对普通话的影响四种 刘晓梅,李如龙 61-64 14 苏州方言的话题结构 汪平 65-70

15 古入声在赣、客方言中的演变 蒋平,谢留文 71-78 16 说―扁食‖ 周磊 79-82

17 《汉语方言大词典》古文献引用问题例说 华学诚 83-85 18 方言中―把‖的给予义的来源 黄晓雪,李崇兴 86-88 19 汉语南方方言的特征及其人文背景 潘悟云 89-95

20 汉语史研究中的概念、材料、方法与理论问题——对―《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商兑‖一文的答复 石毓智 96-105

21 语法化过程中名词的次类变换 马贝加 106-111

22 试论汉语被动标记产生的语法动因 何洪峰 112-118

23 藏缅语的述补结构——兼反观汉语的述补结构 戴庆厦,黎意 119-125 24 《语言研究》2004年(总第54—57期)篇目索引 126 25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学科简介 127 《语言研究》2005第1期目录

1 动物、身体两义场单字组构两字的结构模式 王洪君 1-11

2 形式语用学研究综论——兼论汉语形式语用学研究的发展思路 刘根辉,金鐘讚 12-18

3 现代汉语数名结构的篇章功能 丁加勇 19-25 4 ―给‖与―V给‖不对称的实证研究 延俊荣 26-33 5 可控副词和非可控副词 林华勇 34-40 6 论现代汉语不定指性疑问代词 玛林娜·吉布拉泽 41-44

7 河北方言词缀发展演变的趋势及语义在其中的作用 吴继章 45-49 8 嘉戎语组语言的音高:两个个案研究 孙天心 50-59 9 南部彝语松紧元音的声学表现 石锋,周德才 60-65 10 胡汉对音和古代北方汉语 孙伯君 66-72 11 上古汉语~*m-前缀的意义 金理新 73-77

12 程迥《古韵通式》及古音说通考 张民权 78-81 13 宋词阳声韵的数理统计分析 魏慧斌,李红 82-88 14 宋代苏州诗人李弥逊用韵考 谢洁瑕 89-92

15 《一法通》反映的百年前临湘方言特点 田范芬 93-97 16 关于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一点看法 张生汉 98-103 17 \馬+介\与介马考辨 汪少华 104-108

18 论两汉时期趋向连动式向动趋式的发展 魏兆惠 109-112 19 《韩非子》同素异序双音词研究 车淑娅 113-118

20 《篆隶万象名义》双音词释义体例初探 商艳涛 119-121 21 古汉语词义衍生途径新说综论 宋亚云 122-126 22 中国传媒大学语言文字学学科点简介 127 《语言研究》2005第2期目录

1 谈杨树达《汉书窥管》―句式类比‖语法分析法——兼说我国古代语法学一传统分析法 孙良明 1-6

2 汉语史研究中的假设与证明——试论一个学术观念问题 麦耘 7-15 3 训诂学与汉语史研究 董志翘 16-20 4 也谈―把‖字句的语法意义 胡文泽 21-28

5 从《方言》看《周易》部分方言语词与传统解经 赵振兴,顾丹霞 29-32 6 《马氏文通》之―句‖的再认识 邵霭吉 33-36

7 近代汉语程度副词―十分‖的语法化及其特殊用法 卢惠惠 37-39 8 三声调方言定西话的语音特点 张文轩,邓文靖 40-44

9 朝鲜时期所传习的明代汉语官话的语音性质 张玉来 45-50 10 《古今中外音韵通例》声系的几个问题 方环海 51-55 11 闽语果摄的历史层次及演变 戴黎刚 56-61 12 中华出版《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 61 13 汉语―光‖与―影‖的认知联系 董为光 62-65 14 论近代汉语西源外来语 廖礼平 66-71

15 ―入日‖、―出日‖新证 晏鸿鸣,梅慧莉 72-73 16 《隶释》释词 曾述忠,储小旵 74-76 17 ―咪猫‖本字 刘红花 77-79 18 ―暴虎‖补证 刘海琴 80-82 19 方言字初探 董绍克 83-86

20 《日本汉字和汉字词研究》出版 云帆 86 21 日本―国字‖辨正 何华珍 87-92

22 慧琳《一切经音义》中的转注兼会意字 黄仁瑄 93-98 23 甲骨文的―(■)‖和―(弓弓)‖ 张国艳 99-102

24 郭店楚简《老子》通假字研究 聂中庆,李定 103-106 25 汉字性质新论 马显彬 107-109 26 ―随山濬川‖之随 师玉梅 110-111

27 春秋青铜器器名方言考 白冰 112-114

28 现代藏语形容词谓语的构造及识别方法(英文) 江荻,胡鸿雁 115-122 29 仙岛语和阿昌语声母比较 王朝晖 123-127 《语言研究》2005第3期目录

1 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的句法研究 潘海华,韩景泉 1-13 2 近代汉语―把个‖句研究 张谊生 14-19

3 里外关系变化的四种表达式及其标记模式 刘光明,储泽祥 20-23 4 副词―都‖的主观性、客观性及语用歧义 徐以中,杨亦鸣 24-29 5 ―知不道‖和―不知道‖ 沈怀兴 30-31

6 汉语中从句位置的配置要求及其作用——兼与石毓智先生商榷 徐默凡 32-38 7 ―句法向‖对―语义价‖的反作用——以黄冈方言双宾句为例 汪化云 39-43 8 河南境内中原官话中的―哩‖ 郭熙 44-49 9 汉语方言表持续的动词重叠 王红梅 50-53

10 从疑问句看《大方便佛报恩经》的翻译年代 方一新,高列过 54-57 11 《操觚字要》考 王宝平 58-61

12 《史籀篇》文体考 齐秋生,徐学标 62-63 13 论汉字羡余现象 湛玉书 64-66 14 ―没乱‖考 张小平 67-68

15 有关历史语言学的一些基本问题 陈忠敏 69-76 16 论元代蒙古语对汉语语法的影响 李崇兴 77-81 17 管子语言观略说 姚小平 82-86 18 连读音变古语释例 傅定淼 87-89

19 平仄律、轻重音和汉语节律结构中―弱重位‖的确认 吴为善 90-94 20 广东电白观珠客家话止摄精组字的读音 陈云龙 95-97

21 湘南、粤北土话古全浊声母送气/不送气成因初探 曾献飞 98-101 22 海南闽语送气音的消失及其相关问题 辛世彪 102-111

23 藏缅语的强调式施动句——兼与汉语被动句对比 戴庆厦,李洁 112-117 24 哈尼语的宾语助词 李泽然 118-123

25 海南村语的连读变调规律 符昌忠 124-126 26 中国语言学发展战略高级论坛纪要 127 《语言研究》2005第4期目录

1 《韵镜》异常归字所见时音辨析 黎新第; 1-8

2 明末湖北京山方言音系——读郝敬《读书通》 忌浮; 9-11 3 以母的上古来源及相关问题 赵彤; 12-18 4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j-介音 吴安其; 19-22 5 连调中的折度打磨 刘俐李; 23-27

6 论方言岛的形成和消亡——以吴徽语区为例 曹志耘; 28-35 7 单双音节意欲形容词句法语义特征考察 李向农;张军; 36-42

8 论判断、焦点、强调与对比之关系——―是‖的语法功能和使用条件 石毓智; 43-53 9 论典型性对定中―V_双+N_双‖结构构成的影响 李晋霞; 54-59

10 中古译经中表尝试态语气的―看‖及其历时考察 蒋冀骋;龙国富; 60-65 11 ―拿‖字语法化的考察 何洪峰;苏俊波; 66-71 12 恩施方言否定式差比句考察 杨洁; 72-74

13 乌鲁木齐话的―V_1底+V_2‖格式 王燕; 75-77

14 孙诒让的甲骨文考释与义近形符通用 程邦雄; 78-80 15 甲骨文―不‖和―弗‖语义指向方面的异同 张玉金; 81-87 16 《唐大和上东征传》人名和海粮误读辨正 王勇; 88-91

17 敦煌写卷《春秋经传集解》异文中同源通用现象考论 李索; 92-95 18 ―屋漏‖探源 孙景涛; 96-101 19 朝廷本义考 陆忠发; 102-104

20 机用现代汉语―n+n‖结构歧义研究 杨泉;冯志伟; 105-111 21 先秦古籍字频分析 覃勤; 112-116

22 凉山彝语被动义的表达方式 胡素华; 117-121

23 广东潮安县李工坑村畲民语言生活调查 林伦伦;洪英; 122-126 24 《语言研究》2005年(总第58-61期)篇目索引 127 《语言研究》2006第1期目录

1 现代汉语名词非自由义句法功能研究 王惠; 1-8

2 ―用来‖句被动观念的表现、成因及相关问题 屈哨兵; 9-13 3 ―都+V+的+N‖的构式分析 林晓恒; 14-16

4 ―除非‖条件句的语义和语用分析 赵新;刘若云; 17-22 5 仿拟行为的认知结构及认知过程 徐国珍; 23-26 6 鄂东方言俗语中的量范畴 陈淑梅; 27-29

7 汉语方言读上声的持续标记―倒‖ 罗自群; 30-36 8 《醒世姻缘传》的―给‖与―己‖ 路广; 37-39

9 多音多义字:不同的词位还是历史的层次? 陈重瑜; 40-53 10 江永《古韵标准》方音审取古音说 李开; 54-57

11 《切韵》系韵书中四种异常音切之考察 徐朝东; 58-61

12 从龚廷贤医籍歌括用韵看明代赣方言的若干特点 李军; 62-66 13 徽州方言的小称研究 伍巍;王媛媛; 67-72

14 北京话及周边方言的阴平与阳平 张世方; 73-80 15 合肥话轻声的语音性质及优选论分析 孔慧芳; 81-84

16 闽客方言一些核心词的―本字‖的来源——兼论汉语方言的考―本字‖问题 邓晓华; 85-89

17 大型字典单字释义问题再议 朱城; 90-93 18 ―退婴‖探源 何华珍; 94-96

19 ―庄严‖一词梵汉对勘 张幼军; 97-100 20 ―袜‖字源流考 杜朝晖; 101-102

21 汉语量词短语的词汇化 刘晓然; 103-106

22 ―嘴‖的词义演变及其与―口‖的历时更替 吕传峰; 107-109 23 唐宋诗词释词二则 曹海东; 110-111

24 试论―变‖有―呕吐‖义及其原因 谭代龙; 112-114 25 ―星陨如雨‖新解 曾丹; 115-116

26 ―饿其体肤‖之―肤‖解 王闰吉; 117-118

27 西夏语第九类声母的音类归属 张竹梅; 119-122 28 英语阅读策略与效果的试验分析 吴静; 123-125

29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汉语信息处理和计算机辅助汉语史研究‖举行第一次学术研讨会

―汉语信息处理和计算机辅助汉语史研究‖课题组; 126 《语言研究》2006第2期目录

1 汉藏两语韵母的异常对应 郑张尚芳; 1-4

2 汉藏语唇辅音与半元音w的交替 施向东; 5-10 3 ―若‖字古读考 丁治民; 11-13

4 共同保留、共同创新与共同脱轨 张光宇; 14-21 5 粟特语对音资料和唐代汉语西北方言 聂鸿音; 22-26 6 玄应音系中的舌音、唇音和全浊声母 黄仁瑄; 27-31 7 温州方言在过去一世纪的元音推移 刘镇发; 32-35 8 现代汉语的儿化韵和音节结构 嚴翼相; 36-42

9 山东平度方言去声分归阴、阳平的语音考察 吴永焕; 43-45 10 从《初刻拍案惊奇》看概数词―把‖的来源 董为光; 46-52 11 助词―呵‖的语法演变 孙梅青; 53-58

12 试论―这‖―那‖指称事件的照应功能 王灿龙; 59-62

13 动结式组构的成分及其关系探讨 刘街生; 63-68 14 《汉藏语系量词研究》出版 李洁; 68 15 动词否定句的几个问题 郎大地; 69-73 16 ―除了‖式的语义研究 朱军;盛新华; 74-76

17 大陆青年对汉语语码的现在进行式表达 刘红妮; 77 18 陕县方言的―囔‖―哩‖―哩囔‖ 张邱林; 78-80 19 湘南桂阳六合土话的否定词 邓永红; 81-84 20 论词的时代性和地域性 汪维辉; 85-90

21 试说翻译佛经新词新义的产生理据 王云路; 91-97 22 东汉碑刻偏正式复音词研究 刘志生; 98-102 23 上博简《缁衣》文字考释四则 吴建伟; 103-104 24 从甲骨文看《说文》或体 郑春兰; 105-107 25 《参天台五台山记》语词初探 王丽萍; 108-111 26 日语汉字与古代汉语研究 万玲华; 112-113 27 《释名》训释性质新论 张瑞朋; 114-116 28 寒山诗俗语难词疑议 魏耕原; 117-118

29 越南恩语和布央语的初步比较 李锦芳;艾杰瑞; 119-127 《语言研究》2006第3期目录

1 归总性数量框架与双宾语 邢福义; 1-9

2 形式动词构成的句式及其与―V+O‖句式的变换——兼论变换前后的语用差异 陈永莉; 10-15

3 歧义句的可及性考察 刘贤俊; 16-19 4 客体致使句的认知语义分析 周红; 20-25 5 事件名词的语义基础及相关句式 韩蕾; 26-29

6 ―所‖字结构的转指对象与动词配价——《庄子》―所‖字结构的考察 殷国光; 30-36 7 多项VP句 马贝加; 37-41

8 处置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 石毓智; 42-49

9 试论粤方言―V到C‖述补结构的语法化及其与―V得C‖述补结构的互补分布 刘子瑜; 50-56

10 安陆方言的程度补语考察 盛银花; 57-59 11 湘乡方言的疑问句初探 彭兰玉; 60-62

12 论中文字符集、字库及输入法的研制 尉迟治平;汤勤; 63-66 13 国际音标输入法及其实现 李龙;潘悟云; 67-70

14 中古诗文用韵考研究方法的进展 金雪莱;黄笑山; 71-76 15 嘉善方言的气流分调 徐越; 77-80 16 泰国曼谷半山客话语音 陈晓锦; 81-83

17 麻阳(高村)话两个特殊的语音现象 胡萍; 84-86 18 说―爪‖ 高建青;黄树先; 87-89

19 ―牢‖―栏‖―圈‖的历时演变 胡海琼; 90-92

20 与―组合同化‖相关的几个连词演化的考察 席嘉; 93-96 21 近代汉语词语探源两则 周志锋; 97-98 22 ―歇和‖溯源 晏鸿鸣; 99-101 23 论异文求义法 杨琳; 102-106

24 单位词汇的新义获得机制 张雪; 107-109

25 南岛语的创新和分类 吴安其; 110-121 26 缅汉成语的语音比较 汪大年; 122-125 27 壮语to~4ka:i~5探源 蓝庆元; 126-127 《语言研究》2006第4期目录

1 语言接触研究必须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戴庆厦;罗自群; 1-7 2 侗台语言的系属和有关民族的源流 梁敏;张均如; 8-26 3 连山壮语对汉语词语的搬借与整合 刘力坚; 27-30 4 历史音系学的新视野 朱晓农; 31-42 5 《音韵正讹》的声母系统 高永安; 43-46

6 从《字学元元》俗音看明末郴州方音韵母声调特点 刘晓英; 47-50 7 客家话及部分粤语a ~5(再)字考释 严修鸿; 51-52 8 说―同形字‖ 李崇兴; 53-55 9 说上古汉语的―洗‖ 郑伟; 56-61

10 西汉―头‖的语义场研究——兼论身体词频繁更替的相关问题 吴宝安; 62-64 11 汉语史中―肥‖、―胖‖的历时替换 栗学英; 65-67 12 《论语》―色斯举矣‖新解 徐前师; 68-70 13 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十五届年会通知 70

14 孙诒让的甲骨文考释与《说文》中之古文 程邦雄; 71-76 15 论燕国文字中的所谓―都‖当为―(袁阝)‖(县)字 赵平安; 77-79 16 西周金文研究札记两则 朱其智; 80-82 17 里耶秦简校诂 王焕林; 83-85

18 汉语疑难俗字例释 郑贤章; 86-88

19 处所角色宾语及其属性标记的隐现情况 储泽祥;彭建平; 89-93 20 语法结构中的方式范畴 何洪峰; 94-100

21 去词汇化:―结婚‖和―洗澡‖由词返语 李宗江; 101-106 22 施受歧义产生的条件 王红旗; 107-110 23 汉语多动同宾句式的发展 萧红; 111-114

24 莱芜孔家庄话声调的年龄差异及其变化 亓海峰; 115-117

25 大学生校园流行语使用状况调查与研究 孙云梅;林巍; 118-120 26 通感与移就辨略 王苹; 121-124

27 《语言研究》2006年(总第62-65期)篇目索引 125-126 28 稿约 127

《语言研究》2007第1期目录

1 论―深摄结构‖及相关问题 张光宇; 1-11

2 西夏译经的梵汉对音与汉语西北方音 孙伯君; 12-19 3 《管子》韵语及成书年代初探 潘秋平; 20-28 4 陕北吴堡话的文白异读与语音层次 邢向东; 29-35

5 梅县方言的几个语音变例——兼谈几个相关的本字 温昌衍;温美姬; 36-40 6 江淮方言的边音韵尾 吴波; 41-44

7 语言学文献研究与《扬雄方言校释汇证》出版座谈会召开 44 8 无标注语段的韵律特征分析 陈玉东; 45-52 9 ―宁可‖复句的语义特征 张宝胜; 53-59

10 ―名词+动词‖词语串构成定中式短语的内部限制条件 刘慧清; 60-66 11 汉语名名并列序列的弱势词序原则 曾常红; 67-72

12 计数和计量——兼论―名量词‖的功能类别 杜道流; 73-76 13 元代汉语的―(不)VP那怎么/什么‖问句 丁勇; 77-79 14 ―治鱼‖的―治‖来源于古南岛语吗 汪化云; 80-82 15 《荀子·劝学》―完‖字解诂 于智荣; 83-85 16 《汉语大词典》误释辨正四则 刘传鸿; 86-88 17 ―捉漏‖考略 宋闻兵; 89-91

18 唐代墓志俗字辨误 姚美玲; 92-94 19 论―二次约定‖ 黄亚平; 95-97

20 汉语朝鲜语―邑‖―默‖声系对应词考证 侯玲文; 98-102 21 安多藏语轻重唇音的分化趋势 王双成; 103-109 22 黔东苗语指示词系统 石德富; 110-114

23 早期中英接触沟通语言的变迁——从葡萄牙语基础语言到英语基础语言 张振江; 115-122 24 威廉·琼斯的汉语研究 陈满华; 123-126 《语言研究》2007第2期目录

1 从几个词语讨论苗瑶语与汉藏语的关系 潘悟云; 1-9 2 语素音形:提取核心语音单位的起点 陈保亚; 10-15

3 元刊杂剧说白语言即是清入作上、次入作去 黎新第; 16-21 4 唐五代佛典音义音系中的舌音声母 黄仁瑄;聂宛忻; 22-27 5 许瀚三十四字母说 袁森林;赵萍; 28-30

6 吴棫《韵补》与《诗补音》古音系之比较 黄易青; 31-34

7 罗马字官话圣经译本的拼写系统:《新约全书》和《约翰福音书》拼写比较 黄灵燕; 35-41

8 粤语溪母字历史音变 侍建国; 42-45 9 晋城话中的入声字 焦妮娜; 46-52

10 长沙话单字调的声学实验与统计分析 向柠;石锋; 53-58 11 Vi+NP中NP的句法地位 杨永忠; 59-64

12 结果补语对德语结果句式和汉语动补结果句式的影响 常玲玲; 65-73 13 略论―的确‖―实在‖句法语用差异 肖奚强; 74-78

14 ―NP1有NP2很AP‖歧义格式的分化规则 赵春利;邵敬敏; 79-83 15 然否对照的辨释功能 朱斌; 84-89 16 论情态与―着‖的分化 彭利贞; 90-98

17 从叠加到重叠:汉语形容词AABB重叠形式的历时演变 石锓; 99-105 18 ―使动‖之为释义方法说 肖贤彬; 106-109 19 论古汉语词缀―头‖ 魏兆惠;郑东珍; 110-112 20 论雅言词研究与词典编纂 季忠平; 113-117 21 ―干湿‖义反义词聚合演变研究 王盛婷; 118-122 22 《广雅》考释二条 曹海东; 123-125

23 《国语》―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新解 张春雷; 126 《语言研究》2007第3期目录 1 说鼻音 朱晓农; 1-13

2 江苏境内长江两岸江淮官话与吴语边界的同言线 顾黔;史皓元;石汝杰; 14-25 3 鉴别词与吴语处州方言的动态地理分类 王文胜; 26-32

4 第一届中国语言及方言语言接触问题学术研讨会在泉州召开 罗自群; 32

5 从知系跟精组的层次看胶东方言与《中原音韵》 宫钦第; 33-36 6 从音韵现象看赣语、湘语的关系 李冬香; 37-42 7 敦煌韵书的校勘学价值举例 关长龙; 43-46 8 《集韵》、《类篇》反切比较中反映的浊音清化现象 杨小卫; 47-49 9 汉语方言―VXVX‖动词重叠式比较研究 王红梅;詹伯慧; 50-54 10 濮阳方言中表将来的时态助词―家‖ 曹利华; 55-58 11 语言能力合成说的认知心理学证据 石毓智; 59-68 12 联系项原则与―里‖的定语标记作用 陈玉洁; 69-75

13 ―多少‖的语法化过程及其认知分析 方一新;曾丹; 76-81 14 ―从来‖和―从来‖句 詹为群; 82-85 15 汉语核心词―我‖研究 黄树先; 86-91

16 黄侃《手批尔雅义疏》同族词疏证 胡世文; 92-94 17 ―会意‖字释义模式研究 夏军; 95-98

18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讨论会征文通告 98 19 苗瑶语的阴声韵母系统 金理新; 99-111 20 论藏汉语同源持续体标记 王志敬; 112-117

21 电子古籍的异体字处理研究——以电子《广韵》为例 尉迟治平; 118-122 22 中外英语硕士论文转述动词对比研究 胡志清;蒋岳春; 123-126 23 书讯 周娟; 126 24 稿约 127

《语言研究》2007第4期目录

1 从反复问句的使用情况看《元曲选》宾白的明代语言成分 李崇兴; 1-6 2 中古汉语并列连词―并‖的发展演变 徐朝红; 7-10 3 先秦至西汉的前置方式状语 何洪峰; 11-17

4 试论现代汉语非典型持续体标记―中‖与―间‖ 张谊生; 18-26 5 ―几乎‖的句法范畴意义及功能 岳中奇; 27-32 6 助词―等‖与―等等‖的作用 邹哲承; 33-36

7 ―还有‖的连接功能及其词汇化 盛银花; 37-41 8 鄂东方言量词重叠与主观量 陈淑梅; 42-46

9 从语言接触看汉语方言―哒‖类持续标记的来源 罗自群; 47-53 10 河北盐山方言的句尾―着‖ 刘林; 54-56 11 ―掉‖的词义衍变递嬗探微 徐时仪; 57-61 12 《汉藏语学报》创刊号出版 金帛; 61

13 魏晋―牙齿‖语义场及其历时演变 龙丹; 62-64 14 释―控‖ 黄哲; 65-67

15 ―鬼子‖释义考辨 曹翔; 68-71

16 汉语方言影疑母字声母的分合类型 赵学玲; 72-78 17 湖南祁阳白水话单字调实验分析 曾春蓉; 79-83 18 黄孝片方言■韵系的历史层次及来源 周杨; 84-86

19 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知觉、音系分析——以音译词中的流音(l、r)为例 于辉; 87-93 20 从汉语汉字的特点看音译词的特点 杨锡彭; 94-98 21 ―得‖字研究中的语料处理与数据统计 骆琳; 99-102 22 分词索引树的构建 高文利;李德华; 103-105 23 语境假设的产生过程 曾莉;王苹; 106-108

24 李方桂先生的印第安语研究 戴庆厦;汪锋; 109-114 25 十九世纪传教士记录的海南临高语 辛世彪; 115-124 26 《语言研究》2007年(总第66-69期)篇目索引 125-126 27 稿约 127

《语言研究》2008第1期目录

1 略说古汉语复音词中的典故词 吴金华; 1-5 2 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时空观念 张生汉; 6-10

3 现代汉语复音词义项关系及多义词与同音形词的分野 张博; 11-18 4 释―首告‖ 王云路;吴欣; 19-23 5 再说―搜牢‖ 蒋宗许; 24-26 6 也说―白衣‖ 吴娟; 27-29

7 《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释词 景盛轩; 30-33 8 《醒世姻缘传》方言词拾零 殷晓杰; 34-35 9 ―儿‖后缀的形成及其判定 董志翘; 36-40 10 宁波慈城堕民暗语探析 周志锋; 41-44 11 汉语核心词―畀‖研究 黄树先; 45-59

12 从类型学参项看普通话中分析型致使结构的句法类型及其语义表现 牛顺心; 60-68

13 汉语中间结构的界定——兼论―NP+V-起来+AP‖句式的分化 余光武;司惠文; 69-78

14 句法复杂性对句法意识发展的影响 龚少英;彭聃龄; 79-83 15 双宾语的选择限制 徐德宽;周统权; 84-88 16 连词―虽然‖―然虽‖考辨 刘百顺; 89-93

17 《祖堂集》中四种糅合句式 叶建军; 94-99 18 山西娄烦方言形容词的典型体 郭校珍; 100-106

19 广州荔湾区青少年粤语声母音变情况研究 彭小川;梁欣璐; 107-116 20 模型化词语―B·C‖及其内部词和短语的判别 郭攀; 117-120 21 壮语量词来源的主渠道 覃晓航; 121-126 《语言研究》2008第2期目录

1 ―叠置式音变‖献疑 瞿霭堂;劲松; 1-7

2 汉语方言的鲁奇规律:现代篇 张光宇; 8-16

3 归纳助纽字与汉字注音的―三拼制‖ 黄耀堃; 17-25+27-30+26 4 《九宫大成北词宫谱》各声调乐字调值拟测 高航; 31-37 5 论韵书残卷P3798和相关韵书 仝小琳; 38-41 6 石城话的―加1-词‖ 温昌衍; 42-49

7 《三国史记》地名反映的上古知组和章组问题 宋兆祥; 50-52 8 汉语新词与流行语的采录和界定 邹嘉彦;游汝杰; 53-61

9 ―达‖字―针‖义的文字学解释——从一个实例看古文字字形对于词义训诂研究的特殊重要性 赵平安; 62-65

10 春秋时代第一人称代词研究 张玉金; 66-72

11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新补字意义说略 徐新伟; 73-75 12 扬雄《蜀都赋》词语注商 华学诚;马莲; 76-78 13 论清人―因声求义‖的二元性 甘勇; 79-81

14 表祈使的―V着点儿‖的来源和语法化 高顺全; 82-89

15 ―DJ+的是+M‖的焦点和预设分析 张峰辉;周昌乐; 90-94 16 焦点标记―数‖及其语用功能 宗守云; 95-98 17 表无条件让步的―说·什么‖紧缩句 谢晓明;肖任飞; 99-104 18 ―一‖表体功能的形成与发展 于立昌; 105-107

19 很难说唐代以前汉语形容词AB没有重叠式 沈怀兴; 108-110 20 《元曲选》中含―杀‖的感叹句 王进; 111-114 21 赣语吴城方言的XA式状态词 肖萍; 115-118 22 关于五色话的归属问题 韦树关; 119-127 《语言研究》2008第3期目录

1 从研究成果看方言学者笔下双宾语的描写 邢福义; 1-8 2 安徽宿松方言的原因连词―把在‖ 黄晓雪; 9-12

3 一百年来广州话反复问句演变过程初探 伍巍;陈卫强; 13-18 4 河南浚县方言形容词短语的小称儿化 辛永芬; 19-25 5 释―还、再、又‖ 陈立民;张燕密; 26-36 6 ―关于‖式话题句考察 聂仁发;宋静静; 37-43

7 揣测类语气副词主观性与主观化 罗耀华;刘云; 44-49

8 ―都‖指向单数―一量名‖的制约规则及相关解释 蒋静忠; 50-55 9 ―有‖字引介数量名主语的理据 樊长荣; 56-59 10 论词义的透明度 李晋霞;李宇明; 60-65

11 汉语接触动词的语义与论元表达——从词汇语义学的角度探讨 王葆华; 66-73 12 被动标记词―被‖应归入助词 刘东升; 74-76

13 一项关于4-5岁儿童自我言语修正的个案研究 卢爱华;谭业升; 77-85 14 ―最近‖的词汇化过程探析 丁喜霞; 86-87 15 φL居VP前探因 刘海平; 88-90

16 汉语基本颜色词普方古比较研究 解海江; 91-96 17 ―长亭‖―短亭‖考 孙雍长; 97-98

18 《世说新语》及刘《注》词语释义商榷三则 王东; 99-102 19 《三遂平妖传》词语札记二则 汪祎; 103-105 20 ―攘臂‖和―攘无臂‖释 张艳; 106-107 21 异形词的计算机处理 廖强; 108-110

22 近代长沙话声母特点及演变 田范芬; 111-117

23 徽州方言见组三四等字的腭化问题 陈瑶; 118-121

24 高丽藏本慧苑音义引《说文》的异文问题 黄仁瑄; 122-126 25 稿约 127

《语言研究》2008第4期目录 1 说流音 朱晓农; 1-13

2 梵文jā的对音 聂鸿音; 14-16

3 法藏敦煌P.3861号文献的梵汉对音研究 孙伯君; 17-24 4 伯希和2855号残卷于阗文咒语对音研究 李建强; 25-31

5 纪念胡裕树先生诞辰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31 6 汉译佛经音节衬字辩说 姜南; 32-35

7 黄成龙《蒲溪羌语研究》等4种论著荣获首届汉藏语言学二等奖 燕海雄; 35 8 慧琳《一切经音义》重纽反切结构特点 李秀芹; 36-43 9 《经典释文》中的字头和音义匹配 岳利民; 44-46

10 《凡诲书》与嘉鱼方音 王琪; 47-49

11 空间实体的可居点与后置方位词的选择 储泽祥;王寅; 50-62 12 先秦汉语的判断标记―也‖及其功能扩展 王统尚;石毓智; 63-73 13 先秦介词―以‖的悬空及其词汇化 何洪峰; 74-82

14 孙诒让的甲骨文考释与金文 程邦雄;陈晓红;金锺讚; 83-88 15 陈士元《俗用杂字》中的应城方言词 邵则遂; 89-93 16 ―信息时代语言学期刊走向‖研讨会在武汉召开 93 17 也谈―鬼子‖ 刘传鸿; 94-96 18 再论―被发‖ 汪少华; 97-99

19 汉语史研究和计算机技术 尉迟治平; 100-104 20 侗台语语音的历史演变 吴安其; 105-125

21 首届历史语言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云南澄江举行 125 22 《语言研究》2008年(总第70-73期)篇目索引 126-127 《语言研究》2009第1期目录

1 文白异读和层次区分 王福堂; 1-5

2 传教士罗马字记音反映的官话音-k尾 黄灵燕; 6-15

3 从音系的角度看官话方言在元明以后增生的浊声母和次浊声母 刘镇发; 16-20 4 元代山西人杂剧用韵研究 李蕊; 21-23

5 《洪武正韵》所反映的浊音清化现象 童琴; 24-26 6 南京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的优选论分析 马秋武; 27-32 7 天津方言三字组连读变调的优选论分析 王晓梅; 33-39 8 陕北晋语以高化为主的拉链式音变 李建校; 40-44 9 ―鼻‖的读音 汪化云; 45-47

10 江汉油田话―潜‖字声调变异调查研究 孙德平; 48-53 11 也谈黄孝片方言圆唇舌尖化现象的来源 郭丽; 54-57

12 粤语变体还是客家话变体?——广东省佛冈县民安石角话初探 桂明超; 58-65 13 湘语与赣语接触个案研究——以新化方言为例 罗昕如; 66-69 14 《古汉语研究》创刊20周年学术研讨会召开 69 15 论汉语并列复合词调序的成因 马清华; 70-75 16 现代汉语的反身宾语句 刘街生; 76-80

17 全方位透视小句中枢说 尹蔚;罗进军; 81-86

18 ―汉语与汉字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行 娄育;李康澄; 86 19 明清汉语特殊连词―打哩‖探源 魏红; 87-89

20 涟源六亩塘方言进行体和持续体的生成发展——―害嗯哩‖、―到嗯哩‖从处所词语到体标记的虚化研究 伍巍;李立林; 90-94

21 从语言角度看《撰集百缘经》的译者及翻译年代 陈祥明; 95-104 22 从语法角度看《撰集百缘经》的译者及成书年代 季琴; 105-109 23 《马氏文通》辨正一则 邵霭吉; 110-111

24 《清平山堂话本》中的―支手‖与―白蓝‖ 曹小云;曾昭聪; 112-113 25 古文字形体讹变与《说文》谐声 张新艳; 114-116

26 湘西苗语述宾结构中的一种特殊类别——―形容词+名词‖结构分析 余金枝; 117-123

27 ―藏缅语区语言底层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日本召开 罗自群; 123 28 说侗台语―膝‖ 陈孝玲; 124-126

29 稿约 127

《语言研究》2009第2期目录

1 也谈―之字结构‖和―之‖字的功能 沈家煊;完权; 1-12

2 汉语前置关系从句语法化下的语言共性研究 丁彧藻;蒋平; 13-21 3 汉语动量词不产生于先秦说 杨剑桥; 22-26 4 先秦介宾短语位序及介词分类 朱承平; 27-32 5 古汉语的敬指变读构词 王月婷; 33-36

6 论古今汉语词类活用的不同本质 邹立志;白聪; 37-42 7 原因介词―坐‖的产生 马贝加; 43-46

8 方式宾语的鉴定模式及其典型性考察 谢晓明;谷亚丽; 47-52

9 从时间状语到虚拟标记——以上海话―慢慢叫‖的语法化为例 强星娜;唐正大; 53-60

10 ―遐–迩‖与―远–近‖ 汪维辉; 61-69

11 汉语核心词―鼻‖音义研究 黄树先;武晓丽; 70-77

12 《后汉书》―羽‖语义场及―羽、毛‖的历时演变 施真珍; 78-80 13 同源异境三方言核心词和特征词比较 刘俐李; 81-89 14 试谈古医书两组同义词的变化消长 王云路;王前; 90-92 15 《逆臣录》词语考释四则 刘君敬; 93-95 16 ―相当‖有―整齐‖义 赵文源; 96-97

17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用例修订计量考察——兼论《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用例修订的特点 万茹;曹炜; 98-103

18 汉语方言中语言成分的同质兼并 施其生; 104-113 19 早期香港的中国洋泾浜英语学习 张振江; 114-121

20 《苗瑶语古音构拟》中黔东苗语部分例缺字补正 胡晓东; 122-124 21 湘南江永勉语中的上古汉语借词 谭晓平; 125-12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a0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