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原理》课程讲义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01 22:3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建筑

? “建筑”的含义

原始的含义——人类的庇护所

广义的角度——人造的空间环境——功能要求 精神要求

建筑贯穿着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全过程,其涵盖的内容非常的广泛。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可以把建筑看成是一种人造的空间环境,这种空间环境在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的基础上,还应满足人们精神感受上的要求。 ? 建筑的本质

“埏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

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道德经》 建筑最原始的、本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建筑的空间性。

第二节 建筑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建筑的构成要素和建筑设计原则

? 早在公元前1世纪,罗马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明确地指出过,建筑应具备三个基本要求,即:适用、坚固、美观。 ? 我们目前的建筑方针——“适用、安全、经济、美观” ? 建筑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坚决贯彻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 2.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

3.考虑建筑的功能与使用要求 4.安全方面的要求 5.满足审美要求

6.考虑技术的合理性 7.考虑经济条件

8.考虑施工技术问题

第四节 建筑的分类与分级

? 建筑的分类

层数高度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按使用年限分为四类:

类别 设计使用年限(年) 示例 1 <15 临时建筑

2 >25 易于替换结构构建的建筑 3 >50 普通建筑和构筑物

4 >100 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

第五节 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

就以做一个具体的建筑设计所要进行的工作(设计的基本程序)来看: 建筑设计的基本程序:

? 分析任务书,查阅相关资料 ? 对建筑所在环境的调查和分析 ? 建筑及周边环境的总体布局

? 建筑的基本功能布局及体量关系 ? 深入基本关系,加入相应的结构形式 ? 完成建筑设计

第六节 注册建筑师制度

第二章 建筑的总体环境布局

第一节 总体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

? 相关概念

? 建筑基地

指根据用地性质和使用权属确定的建筑工程项目的使用场地。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明确规定了城市用地分为l0大类、46中类、73小类。其中,城市建筑用地包括居住、公共设施、工业、仓储、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市政公用设施、绿地和特殊用地九类(不包括水域)。 ? 道路红线

指城市道路(公用设施)用地与建筑用地之间的分界线。 ? 建筑控制线

指有关法规或详细规划确定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基底位置不得超出的界线。 ? 征地线

指建设单位(业主)需办理建设征用土地范围的控制线。征地线与红线之间的土地不允许建设单位使用。 ? 用地面积

指所使用基地四周红线框定购范围内用地的总面积,单位为公顷,有时也用亩或平方米。

? 建筑密度

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 容积率

在一定范围内,建筑面积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 绿化覆盖率

基地内所有乔灌木及多年生草本植物覆盖土地面积(重叠部分不重复计)的总和占基地总用地面积的百分比(%)。一般不包括屋顶绿化。

? 地形图高程与等高线

各国的地形图选用特定零点高程算起,称绝对高程或海拔。工程地图可假定水准点高程,称相对高程。

我国地图等高线是以青岛平均海平面作零点高程,以“米”为单位计,以等高相同点连线标注的绝对高程绘于地图上。等高线应是一条封闭曲线。 ? 风玫瑰图

? 日照间距

日照间距主要满足后排房屋(北向)不受前排房屋(南向)的遮挡,并保证后排房屋底层南向房间有一定的日照时间。 第一节 总体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 一、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在对待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两种倾向性:

? 第一种观点认为:

建筑应该是自然的,要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 第二种观点认为:

建筑是人工产品,不应当模仿有机体,而应与自然构成一种对比的关系。

尽管他们所强调的侧重有所不同,但都不否定建筑应当与环境共存,并互相联系,这实质上就是建筑与环境相统一。所不同的是,一个是通过调和而达到统一,另一个则是通过对比而达到统一。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如果将其平面化,可以看作是“形和底”的关系。

我们的视野通常是由形形色色的要素、不同形状、尺寸及色彩的题材组成。为了更好的理解一个景观的结构,我们通常把要素组织在正、负两个对立的组别里:我们把图形当成正的要素,称之为“形”,把图形的背底当成负的要素,称之为“底”。

总平面布局应注意的问题:

1. 建筑物的位置安排,非特殊情况下,应避免造成基地面积零碎,以致无

法从容安排其他设施。当然建筑物性质不同,会有不同的场地特殊要求。

2. 建筑物与基地周围之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不应对基地周围环境产生不良效果。建筑物应结合四周环境,根据建筑物的性质,结合具体设计,形成良好的景观。应避免破坏原来的景观效果。

3. 建筑物之间关系应合理、有序。建筑物之间的间距,应满足防火规范要求、日照标准要求(对居住建筑)、建筑用房天然采光等。

4. 建筑物形成的建筑环境,应组织好建筑与环境的自然通风;防止和减少环境噪声干扰;与污染源之间应有卫生隔离,并应符合有关卫生标准的保护间距。避免破坏环境,应符合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同时在道路、竖向设计、绿化、管线综合等方面,应合理且符合法规规定。

二、 建筑总体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

在进行室外空间组合时,内在因素常表现为功能与经济、功能与美观以及经济与美观的矛盾,而这些内在矛盾的不断出现与解决,往往又是室外空间组合方案构思的重要依据。 一般这些内在因素所引起的矛盾、解决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究竟选择哪种方式好,需结合外在因素的具体条件和多种因素加以综合的思考与推敲,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因材制宜”,方能找到较为理想的空间组合方法。

(一) 建筑群体组合

建筑群体组合,主要是指如何把若干幢单体建筑组织成为完整统一的建筑群。

若干幢建筑摆在一起,只有摆脱偶然性而表现出一种内在的有机联系和必然时,才能真正地称为“群体”。

因此,一组完整的建筑群体组合应做到如下几点: 1、各建筑物的形体之间彼此呼应、相互制约。

2、各外部空间既完整统一又相互联系。从而构成完整的体系。 3、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相互交织穿插、和谐共处于一体。

(二) 出入口及道路

? 出入口的设计要点:

(1)出入口位置的选择依据首先是对外部人流的分析,确定其位置范围。一般来说,基地主要出入口应迎合主要人流方向。

(2)出入口位置选择还受城市规划要求的限定。处在城市交叉干道旁的地,其出入口实际上也是人流、车流的交汇点,人流往往对城市交通起着干扰作用,而城市交通对人流也会产生事故隐患。因此,城市规划对这种基地的出入口有严格规定,即应尽量远离交叉路口,以回避这种矛盾。

(3)出入口位置还受内部功能的制约。基地出入口选择不但要从外部环境条件进行分析,而且同时也应顾及内部功能的合理要求。只有内外条件同时得到满足,基地出入口的确定才

能被认可。

(4)从与周围环境产生某种有机联系来确定出入口位置。任何一个建筑物都要与周围环境发生某种对话关系,以构成和谐的有机整体。

? 道路的分类:

①生活区道路 一般有主、次车行道和宅旁人行通道。

②工业区道路 工厂一般车流量大,除车行主、次干道外,还增加了辅助道、车间引道和回车场。

③城市型通路 这类通路路面宽,有上、下道,每道上有快车道、慢车道、超车道,甚至有城市公交车道。另外还有自行车道、人行道以及城市间高速公路等。 知识点:道路宽度

即行车部分的宽度,按行车通过量及种类确定,单车道为3.5m,双车道为6—7m。考虑机动车与自行车共用,单车道为4m;双车道为7m。

? 道路布置的原则:

①基地内应设道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其连接处的车行路面应设限速设施,道路应能通达建筑物的安全出口;

②沿街建筑应设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可利用楼梯间),其间距不宜大于80m; ③道路改变方向时,路边绿化及建筑物不应影响行车有效视距; ④基地内设有地下停车场时,车辆出入口应设有效显示标志,设置高度不应影响人、车通行; ⑤基地内车流量较大时应设人行道路。

(三) 场地

由于各种公共建筑的使用性质不同,所要求的室外场地的空间也不同,通常划分为三类: (1)开敞的空间场所——集散广场(影剧院,会堂,体育馆,火车站,航空站等) 公共建筑由于人流比较集中,其室外空间通常要求比较开阔的场所,形成一定规模的集散广场。这种类型的广场往往根据各种功能流线的通行能力和空间构图的需要来确定其规模和布局形式。

这类广场对城市面貌影响较大,同时在艺术处理上要求也比较高,因此需要充分考虑广场的空间尺度和立体构成等构图的问题,为人们观赏建筑的景观提供良好的位置和角度。 (2)活动场地——(体育馆,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等) 有一些公共建筑,如体育馆、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等建筑类型,需要分别设置运动场、游戏场等室外活动场地。这些活动场地与室内空间的联系是比较密切的。 (3)停车场地——(酒店,商场等)

主要包括汽车、摩托车和自行车的停车场。尤其在大型公共建筑中,各种车辆特别是小汽车的停车场,应结合总体环境布局,进行合理设计。

停车场的位置,一般要求尽量设在方便易找的部位,如主体建筑物的一侧或后侧,以不影响整体环境空间的完整性和艺术性为原则。

第一种:停车方向与道路相平行(a),这种方式所占的道路宽度最小,但在一定长度的停车道上,所能停车数量比用其他方法停车要少1/2~2/3;

第二种:停车与道路相垂直(b),这种方式在一定长度的停车道上,所能停放的车辆为最多,但所占地带的宽度需9m。

第三种:停车与道路相斜交(c),这种方式车辆自停车道驶出最为方便。

(四) 关于绿化、水体、小品等景观

关于绿化、水体、小品等景观的设计,这里不作过多叙述,可以归入景观设计的范畴,它们起到的主要作用就是: ? 美化环境格局; ? 丰富空间艺术; ? 强调主体建筑。

所以在总体环境布局当中不可泛用、滥用,应巧妙地运用,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宁缺勿滥,最终达到提升空间品质的效果!

第二节 群体建筑的总体环境设计

一、建筑的群体组合

1. 建筑群体组合的意义:

在评价建筑的时候,不能只着眼于某一个单个建筑,这是因为单体建筑只有与环境及其它建筑组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时,才能充分、 完整地表现出它的价值。 2. 建筑群体组合的特点:

公共建筑群体就是由公共建筑单体相互联系、相互组织形成的,是建筑群体中较大的群体类型。公共建筑群体类型多,功能特点差异大,群体组合千变万化。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某些类型的公共建筑在特定的条件下,如地形特点、建筑性质等,需要采用比较分散的布局形式,因而产生群体空间组合;

二是以公共建筑组成各种形式的组团或中心,如城市中的市政中心、商业中心、体育中心、展览中心、娱乐中心、信息中心等,也必然形成群体空间组合。

二、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

如果说功能和地形条件可以赋予群体组合以个性,而使之千变万化、各有特色,那么统一便是寓于个性之中的共性。不论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建筑群,也不论处于何种地形环境之中,衡量群体组合最终的标准和尺度,就是要看它是不是达到了统一。

以下我们便来简要分析使公共建筑群体达到合谐统一的基本途径: a.对称

自然界的许多生物在形式上都是对称的,通过对称的形式形成了许许多多完美统一的系统。对称是自然界一种最普遍的秩序形式。同样,无论是对于单体建筑的处理或是对于群体组合的处理,对称都是求得统一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不过在群体组合中这个问题表现的尤为明显。

为什么通过对称可以达到统一呢?这是因为对称本身就是一种制约,而于这种制约之中不仅见出秩序,而且还见出变化。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建筑群之所以采用对称形式的布局,正说明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认识到对称所具有的这一特点。 对称有两种基本的方式:

1、两侧对称:同等的要素均衡地分布于公共轴线的两侧。

2、辐射对称:同等的要素均衡地分布在相交于一点的两条或多条轴线的两侧。 b.轴线

轴线也许是建筑空间和形式组合中最原始的方法。

空间中的两点连成一条线,以此线为轴将形式和空间成规则或不规则的排列。 轴线的特点:

a.轴线是可以想象的,并不能真正看见,但他却是强有力的支配全局的手段。

b.轴线的本质是线性状态,因此它具有长度和方向,并引导人们沿轴线运动和观赏。 c.沿轴线布置形式和空间,可以是对称的,也可以是不对称的,但一定是均衡的。 d.轴线具有按照一定的导向进行自由转折的灵活性,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适应各种地形。

如何通过轴线的贯穿、引导、转折来达到建筑群体的和谐与统一呢? 1.要根具各种不同的制约因素合理地引出轴线。 例如:根据路网或地形周边保持平行和垂直的关系等 2.按照设计意图排列建筑。

注意轴线交叉或转折部分( “关节点” )的处理 3.合理组织道路与绿化。 c.向心

在建筑的群体组合中,如果把建筑物环绕着某个中心来布置,并借助于建筑物的形体围合成一个空间,那么这几幢建筑也会由此而显现出一种秩序感和相互吸引的关系,从而结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如:著名的巴黎星形广场,以凯旋门为中心,十二幢建筑围绕着广场周边布置,并形成圆形空间。这种布局不仅显而易见地构成为一幅完整统一的图案,而且以凯旋门为中心,犹如一块巨大的磁铁,把所有的建筑紧紧的吸引在自己的周围。等等 d.与地形相结合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凡是互相制约着的因素,都必然具有某种条理性和秩序感,而真正做到与地形的结合——也就是把若干幢建筑置于地形、环境的制约关系中去,则同样也会摆脱偶然性而呈现出某种条理性或秩序感,这其中自然也就包含着有统一的因素了。 e.采用共同的形体

在群体组合中,各单体建筑如果在体形上包含有某种共同的特点,那么,这种特点就像一列数字中的公约数那样,而有助于在这列数中建立起一种和谐的秩序。所具有的特点愈明显、愈突出、愈奇特,各建筑物相互之间的共同性就愈强烈,于是由这些建筑物所组成的建筑群的统一性就显示的愈充分。 f. 形式与风格的统一

形式与风格的处理对于群体组合能否获得统一的影响极大。在一个统一的建筑群中,虽然各幢建筑的具体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是它们之间必须具有一种统一的风格。所谓统一的风格,即指那种寓于个体之中的共性的东西。有了它犹如有了共同的血缘,于是各个个体之间就有了某种内在的联系;就可以产生共鸣;就可以借它达到群体组合的统一。

第三节 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

一、公共建筑的外部空间

1. 外部空间与建筑形体(关系及涵义)

人的活动,作为一种连续的过程,是不能仅仅限制在室内的,它必然要贯穿于室内外。基于这一点人们才逐渐地认识到外部空间的重要性,并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课题来研究。 建筑外环境:指的是建筑周围或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环境,是以建筑构筑空间的方式从人的周围环境中进一步界定而形成的特定环境,与建筑室内环境同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活动环境。

建筑外环境主要局限于与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聚落环境中,包含了物理性、地理性、心理性、行为性等各个层面。同时它又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生物环境。其领域之中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是它的重要组成。 研究外部空间时,首先面临的一个困难就是如何来界定它的形状和范围?外部空间与建筑体形的关系就好象铸造行业中砂型(模子)与铸件的关系那样:一方表现为实,另一方表现为虚,两者互为镶嵌、非此即彼、非彼即此,而呈现出一种互余、互补或互逆的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讲,它和建筑体形一样,都具有明确,肯定的界面,只不过正好处于一种互逆的状态。但是从另外一方面看,由于外部空间毕竟融合在漫无边际的自然空间之中,它与自然空间之间没有任何明确的界线,因而它的形状和范围却又是十分难以界定的。

在建筑群体组合中,建筑形体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往往就是保持外部空间完整统一的一种需要和反映,群体组合必须同时使建筑形体之间、外部空间之间、建筑形体与外部空间之间都具有统一和谐的秩序。 2. 外部空间的表现形式

外部空间具有两种典型的形式:

其一是以空间包围建筑物,这种形式的外部空间称之为开敞式的外部空间; 另一种是以建筑实体围合而形成的空间,这种空间具有相对明确的形状和范围,称之为封闭形式的外部空间。

但在实践中,外部空间与建筑体形的关系却并不限于以上两种形式,而要复杂得多。这就意味着除了前述的开敞与封闭的两种空间形式外,还有各种介乎其间的半开敞或半封闭的空间形式。

二、建筑外部空间的处理手法

(一) 外部空间的围合与限定

空间的封闭程度首先取决于它的界定情况:一般地讲,四面围合的空间其封闭性最强,三面的次之,两面更次之。当只剩下一幢孤立的建筑时,空间的封闭性就完全消失了。这时将发生一种转化——由建筑围合空间而转化为空间包围建筑。 其次,同是四面围合的空间,也还因其它围合的条件不同而分别具有不同程度的封闭感:围合的界面愈近、愈高、愈密实其封闭感愈强;围合的界面愈远、愈低、愈稀疏其封闭感则愈弱。 基面

下沉的基面 抬高的基面

? 范围的边沿得到良好的划定; 视觉及空间的连续性得到维持; 身体很容易接近;

? 某些视觉的连续性可以得到维持; 空间的连续性被中断; 人们进出得用楼梯或坡道。 ? 视觉和空间的连续性都中断;

所抬高的面与地面或楼板面隔绝了; 所抬高的面对于下面的空间来说,变 成了遮蔽要素。 顶面

和一棵有荫影的大树在它的伞形结构之下提供某种围护一样,一个顶面可以限定它本身和地面之间的空间范围,由于这个范围的外边缘是由顶面的外边缘所规定的,所以其空间的形式是由顶面的形状、尺寸和地面以上的高度所决定。 (二)外部空间的对比与变化

在讨论内部空间处理时,经常利用空间在大与小、高与低、开敞与封闭以及不同形状之间的显著差异进行对比,将可以破除单调而求得变化。这种原则也同样适合于外部空间的处理。

关于空间对比手法的运用,大概要以我国古典建筑最为普遍并最卓有成效了。这是因为我国古典建筑主要是通过群体组合而求得变化的。例如古典的园林建筑,特别是江南一带的私家庭园,由于地处市井,经营的范围受到限制,为求得小中见大的效果,一般都是本着欲扬先抑的原则,以小空间来衬托大空间,这就是利用大小不同、形状不同、开敞与封闭的程

度不同,而且气氛上也各不同——有的严谨整齐,有的自然曲折,把这些空间连接在一起,无论从哪一处空间院落而走进另一处空间院落,都可以借上述诸因素的对比而充满变化,从而使人有接应不暇之感。

除园林建筑外,一般的宫殿、寺院、陵墓等建筑,由于气氛上要求庄严、肃穆,多采用对称的布局形式,这虽不及园林建筑活泼多变,但不排斥利用空间对比的手法来破除可能出现的单调感。例如曲阜孔庙和北京故宫,尽管规模大、轴线长、空间多、并且又都沿着一条轴线而依次串联,但由于充分利用空间的对比作用,却并不使人感到单调。 (三)外部空间的渗透与层次

外部空间通过分隔与联系的处理,也可以使若干空间互相渗透从而丰富空间的层次变化。

如果说外部空间较内部空间有什么差别的话,那只是各自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不同而已。在室内,主要是借不同形式的隔断、楼梯、夹层、家具等来分隔房间,以使被分隔的空间互相渗透而达到增强空间层次变化的目的;而在外部空间处理中,所凭借的则是另外一些手段和方法以期达到与上述完全相同的目的。

这些手段和方法大体上可以归纳成为六个空间形式: 1.通过门洞从一个空间看另外一个空间; 2.通过空廊从一个空间看另外一个空间;

3.通过两个或一列柱墩从一个空间看另外一个空间; 4.通过建筑物透空的底层从一个空间看另外一个空间;

5.通过相邻的两幢建筑之间的空隙从一个空间看另外一个空间; 6.通过树丛、山石、雕像等空隙从一个空间看另外一个空间。 在外部空间处理中为了获得丰富的空间层次变化,既可以把上述某一种手段和方法重复地使用——例如通过一重又一重的门洞去看某一对象;也可以综合地运用上述某几种手段和方法——通过树丛、门洞、雕像的空隙……去看某一对象。这样,空间就不限于内、外两个层次,而可使三个、四个、乃至更多层次的空间互相渗透,从而造成无限深远的感觉。 通过门洞从一个空间看另一个空间,这种手法不论在我国古典建筑或是西方古典建筑中;也不论在庄严的宫殿建筑或是小巧的庭园建筑中都屡见不鲜。 我国古典建筑中的牌楼,如果从功能上讲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但是利用它却可以分隔空间而增加层次感。在西方古典建筑中,通常也有通过高大的拱门去看另一空间中的景物的。这种情况和我国的牌楼很相似,由于隔着一重层次去看,因而就愈觉深远。 我国古典园林建筑,往往有意识地通过特意设置的门洞或窗口,自一个空间去观赏另一空间内的景物。这种手法一般称“借景”或“对景”,它一方面可借远方景物来吸引人的注意力而引人入胜,另外,被对的景物恰好处于洞口的中央,似一幅图画嵌于框中。特别是由于隔着一重层次去看,因而就愈觉含蓄深远。

通过空廊使两个相邻空间内的景物互相因借、渗透,从而使两个空间内的景物各自成为对方的远景或背景,这也可以获得错综复杂的空间层次变化。江南一带的庭园建筑,每每就是通过这种方法而极大地丰富了空间的层次感。近现代建筑也有利用类似的方法而取得良好效果的,例如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门廊和全苏农业展览馆的门廊即是很好的例子。

由于采用框架结构,某些楼房,往往把底层处理成为透空的形式,这就使得人们可以透过底层从一侧空间去看另一侧空间内的景物,从而使被建筑物隔开的两侧的空间互相渗透。 在群体组合中,采用自由布局的形式,往往可以采用建筑体形的交错、转折,特别是透过相邻建筑之间的空隙而看到一重又一重的空间,这也是获得空间渗透和层次变化的一种好方法。

(四)外部空间的序列组织

当两个以上的空间连接在一起,就会产生一个先后顺序的安排问题。这主要涉及到当由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时,人的心理感受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就要求从连续进程的过程中来考虑建筑物群体组合的空间组织,这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它关系到群体组合的整个布局。

空间的序列与空间的层次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是讲一系列空间相互关联的方法。如果你在一个空间中欣赏几个相互渗透的空间时,你获得的是空间的层次感。而当你依次由一个空间走向另一个空间,通过对不同空间的亲身体验,最终获得的是对空间序列的感受。所以空间序列的设计更注重的是考察人的空间行为,并以此为依据,设计空间的整体结构及各个空间的具体形态。

外部空间的序列组织和人流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般地讲来,外部空间的序列组织首先必须考虑主要人流必经的路线,其次还要兼顾到其它各种人流活动的可能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无论沿着哪一条流线活动,都能看到一连串系统的、连续的画面,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合功能、地形、人流活动特点,外部空间的程序组织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1.沿着一条轴线向纵深方向逐一展开;

2.沿纵向主轴线和横向副轴线作纵、横向展开; 3.沿纵向主轴线和斜向副轴线同时展开; 4.作迂迴、循环形式的展开。

各主要空间沿着一条纵轴逐一展开的空间序列,人流路线的方向比较明确,头绪比较单一。这种序列视建筑群的规模大小一般可以由开始段、引导过渡段、高潮前准备段、高潮段、结尾段等不同的区段组成。人们经过这些区段,空间忽大忽小、忽宽忽窄、时而开敞时而封闭,配合着建筑体形的起伏变化,不仅可以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同时还能借这种节奏而使序列本身成为一种有机、统一、完整的过程。

我国传统的建筑,特别是宫殿、寺院建筑,其群体布局多按轴线对称的原则,沿一条中轴线把众多的建筑依次排列在这条轴线之上或其左右两侧,由此而产生的空间序列就是沿轴线的纵深方向逐一展开的。例如明、清故宫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虽然它的规模很大,但主要部分空间序列极富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又都是围绕着某个主题而有条不紊展开的,于是就可以把许多个空间纳入到一条完整、统一、和谐的序列之中。

除借轴线引导来组织空间序列外,还有一种形式的空间序列――迂迴、循环形式的空间序列。它既不对称,又没有明确的轴线引导关系,然而单凭空间的巧妙组织和安排,却也能诱导人们,大体上沿着某几个方向经由不同的路线由一个空间走向另一个空间,直至走完整个空间序列,这种序列的特别是比较灵活:既可以沿着这条路线走,又可以沿着另外一条路线走,不论是正走或是逆转,乃至迂迴循环,都无妨大局,甚至都能于不经意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章内容复习范围:1. 《建筑设计原理》 第8章

2. 《建筑空间组合论》 第七章 P301-345页

第三章 建筑的功能与空间设计

第一节 建筑与功能的关系

一、功能的涵义

功能是构成建筑的三要素之一。

两千多年前古罗马著名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适用、坚固、美观

是建筑的三要素,其中“适用”指的就是建筑的功能性。

1 、建筑功能

? 建筑的功能是指建筑的用途,建筑的目的是获取符合使用要求的有效空间。 ? 建筑应满足人体尺度和人体活动所需的空间尺度。

? 建筑应满足人的生理要求。如良好的朝向、保温隔热、隔声、防潮、防水、采光、

通风条件等。

? 建筑应满足不同类别的建筑具有不同使用特点要求。例如交通建筑要求人流线路流

畅,观演建筑要求有良好的视听环境,工业建筑必须符合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等等;

2 、物质技术条件

建筑物质技术条件是建造房屋的手段。 材料技术——物质基础

结构技术——构成建筑空间的骨架

施工技术——实现建筑生产的过程和方法 设备技术——改善建筑环境的技术条件 3、建筑形象(造型)

建筑形象是功能和技术的综合反映 。 内外部空间的组合 建筑的体型 立面构图与轮廓 细部与重点装饰处理

材料的质感与色彩、光影变化等 具有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的特征 4、建筑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 建筑的三要素是辩证的统一体,互相联系、约束,又不可分割,但又有主次之分。

(曾经有分歧,见《建筑空间组合论》P12页) ? 建筑功能起主导作用。

? 建筑技术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和保障,技术对功能又有约束和促进作用。

? 建筑形象是功能和技术的综合反映。如果充分发挥设计者的主观作用,在一定的功

能和技术条件下,可把建筑设计的更加美观。

二、建筑的功能问题

建筑功能对于建筑空间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功能决定空间的“量” (二)功能决定空间的“形” (三)功能决定空间的“质”

(四)功能决定空间的组合形式 (第三章内容) (一)功能决定空间的“量”

所谓空间的“量”是指空间的大小和容量。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以平面面积作为空间大小的设计依据。根据功能需要,一个空间要满足基本的人体尺度和达到一种理想的舒适程度,其面积和空间容量应当有一个比较适当的上限和下限,在设计中一般不要超过这个限度。 (二)功能决定空间的“形”

所谓空间的“形”是指空间的形状。除了空间的大小和容量,空间的形状也同样受功能的制约。虽然说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某些空间可以被设计成多种形状,然而对于特定环境下的某种使用功能,总会有最为适宜的空间形状可供选择,这本身就是一个优化组合的过程。

功能的制约与建筑空间的灵活多样并不矛盾。空间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除矩形外,圆形、梯形、多边形、三角形甚至球形都可用作建筑空间的处理手法,有些功能特点对于使用空间的形状要求并不严格,设计师可以根据形体组合的要求,地形环境的限制,甚至个人的喜好进行多种选择,这也正是建筑形体丰富多彩的原因之一。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不论如何选择,使用功能应该是首要的制约条件,那种随意牺牲功能而片面追求空间形体变化的设计手法是不可取的。

(三)功能决定空间的“质” 所谓空间的“质”,主要是指满足采光日照、通风等相关要求。当然遮风避雨,抵御寒暑几乎是一切建筑空间所必备的条件,某些特定的空间有防尘、防震、恒温、恒湿等特殊要求,主要是通过机械设备和特殊的构造方法来保证,而对于一般建筑而言,空间的质主要涉及到开窗和朝向等方面。不同的空间,由于功能要求的不同,需要不同的朝向和不同的开窗处理;而同样尺寸的空间,由于朝向和开窗的处理不同则会带来不同的使用效果。

以开窗为例,其基本目的是为了采光和通风,当然也有立面的需要,而开窗面积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功能(采光亮度)的需要。

不同的功能需要还会影响到开窗的形式,从而对具体的空间形式产生制约性。一般建筑上最常用的为侧窗,采光要求低的可以开高侧窗,采光要求高的可以开带形窗或角窗。一些进深大的空间在单面开窗无法满足要求时,则可以双面开窗或开设天窗。

还有些特殊的空间如博物馆、美术馆的陈列室,由于对采光质量要求特别高,即要求光线均匀又不能产生反光、眩光等现象,则必须考虑采用特殊形式的开窗处理。

以朝向为例,不同性质的房间,由于使用要求不同,有的必须争取较多的日照条件,有的则应尽量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

三、建筑的空间组成

1 、主要使用部分(根据公共建筑类型不同而不同)

直接为建筑物使用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的部分 2 、次要使用部分(根据公共建筑类型不同而不同)

为保证基本使用目的而设置的辅助空间以及设备用房。如影剧院的售票房、放映室、化妆师,体育建筑中的服务用房(更衣室、沐浴室、按摩室等),以及一般建筑物所共有的公共服务空间,如卫生间、盥洗室、管理室、贮藏室等;还有一些内部人员使用的空间,如办公室、库房、设备用房(锅炉房、通风机房、冷气间)等。

3 、交通联系部分

联系上述两个空间及供人流、货物来往的空间,主要包括门厅、大堂、走道、楼梯间和电梯间等。

? 空间组合中的水平交通(过道、过厅、通廊) ? 空间组合中的垂直交通(楼梯、坡道、电梯) ? 空间组合中的交通枢纽(门厅、过厅等)

第二节 单一空间的设计 一、 主要使用空间设计

主要使用房间的设计主要表现在房间的面积、形状、尺寸和门窗的开设四个方面。 1 房间面积确定(主要根据功能) 使用特点、人数、家具布置 国家规定的定额指标 甲方要求,参考同类 2 房间的平面形状

(1)使用性质:满足功能要求 (2)空间艺术处理 (3)结构选型 3 房间的平面尺寸 (1)结构选型 1)砖混结构

墙承重,开窗受限,建筑层数受限。

开间不宜太大,一般在3000-6000范围内。 2)框架结构

柱网尺寸一般为6000X6000----9000X9000范围内,视功能、空间大小而定。 (2)家具布置 (3)房间的比例

(4)日照、采光与平面尺寸 4 门窗的设置

1)门:满足交通和安全疏散要求

A. 门的宽度:每股人流≥0.55m±0.15m,一般750,900,1200,1500,1800mm等 B.门的种类 C.门的数量

在单一空间中门的数量反映的是安全出口的个数。根据《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可设一个完全出口的特例有:

①一个房间面积不超过60㎡,人数不超过50人,可设一个门。

②位于走道尽端房间(托幼建筑除外),非高层建筑中,由最远一点到房门口直线距离不超过14m,且人数不超过80人;在高层建筑中面积不超过75 ㎡时,可以只设一个净宽不小于1.4m的门。

③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建筑面积不大于50 ㎡ ,地下室、半地下室的房间面积不大于50 ㎡ ,且经常停留人数不超过10人时,可设一个门。 D.门的位置

交通方便、疏散安全、组织通风

大空间应均匀布置;小房间应利于家具布置。 E.门的开启方向

外门外开,内门内开 特殊要求的房间 楼梯间及其前室的门 安全疏散门开向疏散方向 2)窗:满足采光和通风要求 A.窗的种类

B.窗的面积(窗地面积比) C.窗的位置:

按照采光位置,窗户可分为顶窗、高侧窗、侧窗和落地窗。

此外,门窗的位置还决定了室内气流的走向,并影响到室内自然通风的范围。

二、 辅助使用空间设计

包括:卫生间、浴室、设备用房、储藏间、开水间等 1厕所、卫生间设计 一般规定:

1 ) 不宜布置在餐厅、食品加工、变配电室的直接上层 2 )宜有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 3 )厕所宜分设前室

4 )洁具数量根据使用人数计算确定 5 )楼地面应防水、防渗 卫生洁具数量:取决于功能 卫生间的位置: 考虑服务半径 (1)原则上要求隐蔽

(2)公共卫生间的门不应与主要使用房间门正对 例如:《宿舍建筑设计规范》厕所、盥洗室与最远居室的距离不宜大于20米。 卫生间的室内环境

采光与通风《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卫生用房宜有天然采光和不向邻室对流的自然通风,无直接自然通风和严寒及寒冷地区用房宜设室内通风道;

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通风换气时,应采用机械通风。 2无障碍卫生间设计 无障碍设计要求:

(1)厕所入口、通道应方便乘轮椅者进入和到达厕位、洗手盆,并能进行回转。宽度不应小于1.50m。

(2)地面应防滑、不积水。

(3)无障碍厕位的门应向外开启,门净宽不应小于0.8m,门内侧设关门拉手。

(4)内设0.4—0.45m高坐便器,并在两侧设安全抓杆(水平抓杆0.7m高,垂直抓杆高1.4m)。 (5)无障碍便器下口距地面不应大于500mm,并应设宽600—700mm、高1.2m的安全抓杆。

三、 交通联系空间设计

交通联系空间设计遵守的原则 1 符合建筑功能特点 2 路线明确,有导向性

3 满足采光、通风、照明要求 4 尺度适当,空间完美 5 节约面积,提高利用率

6 严格遵守消防规范要求,保证紧急疏散安全 交通联系空间的形式 1.水平交通空间 2.垂直交通空间 3.交通枢纽空间

1、水平交通联系空间 ※ 分类:

a) 完全为交通联系的需要而设的过道,过厅和通廊;

b) 主要作为交通联系空间兼为其他功能服务的过道、过厅或通廊; c) 各种功能综合使用的过道与厅堂。 ※ 布局要点:

a) 水平交通空间的布局应与整体空间密切联系; b) 联系应该直接、通畅,防止曲折多变; c) 应具备良好的采光和通风;

※ 空间形式:

a) 封闭式 ;b 开敞式 ;c 半封闭半开敞式 b) 直的 ;b 曲的 ;c 直曲结合的

除根据内容的需要外,还应服从整体布局及空间艺术处理的需要。 ※ 宽度与长度:

依据:a功能需要 b防火规定 c空间感受 d人流性质 e人流方向数量 f门扇开启方向 宽度:分析人流的性质是关键

(单纯人流;携带物品人流;人流中混有运送货物的车流) 一般1.2-2米;学校2-3米;门诊3-4米

长度: a建筑性质 b耐火等级 c防火规定 :控制于最远房间门到安全出入口距离 走道长度:还应满足采光要求。

走道长度小于20米时,应有一侧采光口;

走道长度大于20米、小于40米时,应有两侧采光口;走道长度大于40米时,应增加中间采光口,否则要有人工采光。

总之空间组合中的水平交通布置,应从全局出发,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结合空间艺术构思需要,力求减少通道、厅堂的面积和长度,从而做到布局紧凑,使用方便(原则)。 2、垂直交通联系空间 a) 楼梯 ※ 分类:

? 单跑楼梯(入口大厅处居多,大多强调艺术氛围) ? 双跑楼梯(较常用,主要楼梯或辅助楼梯)

? 三跑楼梯(与门厅或过厅结合,与特定空间结合) ? 旋转楼梯(轻松气氛,装饰效果) ? 剪刀式楼梯(利于人流疏散) ※ 布置要点:

? 位置数量:按照功能要求和防火规定,有主次之分 ? 自身宽度长度:根据人流量与层高而定 ? 踏步形式:宽度、高度 ? 扶手设计:形式、高度等

楼梯间的形式:开敞楼梯间、封闭楼梯间和防烟楼梯间

注意: 楼梯平台上部及下部过道处的净高不应小于2m,梯段净高不应小于2.2m.

每个梯段的踏步一般不应超过18级,亦不应小于3级

踏步尺寸及设计要求:

1.居住建筑室内外台阶踏步宽度不宜小于0.25m, 踏步高度不宜大于0.175m。

2.公共建筑室内外台阶踏步宽度不宜小于0.30m, 踏步高度不宜大于0.15m,并不宜小于0.10m。 3.室内台阶踏步数不应少于2级,当高差不足2级时, 应按坡道设置; 4.踏步应防滑

楼梯栏杆应采用不易攀登的构造,垂直杆件间的净距不应大于0.11m。 b) 坡道

某些类型的公共建筑,火车站、机场、医院等,为了解决大量人流疏散或特殊人流的交通问题而设置坡道。

坡道坡度一般为8%-15%,在人流集中部位,则平缓些,为6%-12%。坡道设计应考虑防滑因素。坡道缺点:占面积太大(为楼梯的4倍),应用较少。 c) 电梯

电梯的分类:

电梯的组成:

(1)平面组成 包括井道、轿厢和候梯厅。

(2)竖向组成 包括机房、井道和上下缓冲空间(上部为隔音层,下部为地坑)。 使用电梯的条件:

电梯设计要点:

a、电梯不应计作安全出口,设置电梯的建筑物仍应按防火规范规定的安全疏散距离设置疏散楼梯。

b、电梯井不宜被楼梯环绕。

c、在以电梯为主要垂直交通的每栋建筑物内或建筑物内每个服务区,乘客电梯的台数不宜少于2台。

d、电梯不应在转角处紧邻布置,单排电梯不应超过4台,双排电梯不应超过8台。 d) 自动扶梯

自动扶梯一般用于交通聚集量较大的大型公共建筑中,以不断承载人流的自动扶梯来组织人流疏散(如商场、火车站、航空站等)。

? 布置形式:a 单向布置;b 交叉布置;c 转向布置

? 坡度一般为30度左右。单股人流宽度810mm,每小时运送人数5000-6000人,运行

垂直方向升高速度为28-38m/min。

? 优点:a 不需等侯;b 占空间少;c 可兼做楼梯用。 ? 缺点:速度慢,多用作辅助垂直交通工具。

自动人行道是一种可水平连续输送乘客的装置,具有安全、可靠、运输效率高等优点,最适合大型交通建筑使用。一般是水平式,特殊需要时可做成倾斜式,最大倾斜角12°,也常常用于大型超市、购物中心。 3、空间组合中的交通枢纽

为解决人流集散、方向的转换、空间的过度以及通道楼梯等空间的衔接需要设置门厅、过厅等空间形式,起到交通枢纽与空间过渡的作用。 设计要求:

分类:出入口、门厅、过厅、中庭 1)出入口

出入口形式:平入口 凸入口 凹入口 2)门厅

结合出入口,收纳与分散人流,“门面” 要求:

? 交通组织:流线合理,导向性强 ? 注重空间效果

? 门的宽度:不小于通向门厅的走道和楼梯宽度的总和 3)过厅

分配人流,缓冲空间 4)中庭

共享空间,交通枢纽 特点:

(1)人流集散、方向转换、空间过渡与衔接 (2)多功能,共享

(3)大中见小,小中见大

(4)动静结合

(5)室外景观与空间室内化

(6)建筑、园林、雕塑综合于一起 5)无障碍设计

公共建筑中,为残疾人提供方便的设计; 包括出入口、卫生间、坡道、电梯、席位等。

出入口:建筑入口为无障碍入口时,入口室外的地面坡度不应大于1:50。 坡道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室内坡道坡度不宜大于1/8,室外坡道坡度不宜大于1/10;

2. 室内坡道水平投影长度超过15m时,宜设休息平台,平台宽度应根据使用功能或设备尺寸所需缓冲空间而定;

3. 供轮椅使用的坡道不应大于1/12,困难地段不应大于1/8; 4. 坡道应采取防滑措施。

总之,门厅出入口部分,既是过渡性的空间,也是公共建筑空间组合的重点。在进行空间环境设计构思时,应满足使用方便、空间得体、环境优美、装修适宜、技术合理、经济有效等方面的要求,才有可能解决好这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三节 内部空间处理手法

一、空间的尺度与感受 二、空间的形状与感受 三、空间的围透关系处理 四、空间的分隔与限定 五、室内界面的处理

六、质感与色彩的处理(见书 P114-126)

第四章 建筑的功能关系与组合设计

第一节 建筑空间平面组合方式

所谓“空间组合形式”是指若干独立空间以何种方式衔接在一起的,使之形成一种连续、有序的有机整体。在建筑设计实践中,空间组合的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初看起来似乎很难分类总结,然而形式的变化最终总要反映建筑功能的联系特点,因此我们可以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概括出若干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空间组合形式,以便在实践中加以把握和应用。

空间的组合方式根据各自的特征,概括起来有: 1.并联式(走道式) 2.串联式

3.集中式(以大空间为主体的 组合形式) 4.辐射式(以广厅连接空间的 组合形式) 5.组团式(单元式)

6.网格式(沿柱网分割空间的 组合形式)

7. 庭院式 8 .混合式

1.并联式组合(走道式)

定义:并联式组合空间是指具有相同功能性质和结构特征的空间单元以重复的方式并联在一起所形成的空间组合方式。

特点:这种组合方式简便、快捷,适用于功能相对单一的建筑空间。使用空间和交通联系空间明确分开。如教室、宿舍、医院病房、旅馆

客房、住宅单元、幼儿园等等,这类空间的形态基本上是近似的,互相之间没有明确的主从关系,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可以相互联通也可以不联通。 种类:内廊式、外廊式 内廊式特点:走道使用效率高,平面紧凑。但缺点是部分房间朝向较差,通风条件较差,走道较暗。

外廊式特点:其优点是通风采光条件较好,缺点是走廊所占交通面积较大,使用效率较低,不经济。

2.串联式组合

定义:各组合空间单元由于功能或形式等方面的要求,将主要使用空间一个接一个的相互串通、直接相连,串联形成一个空间序列,呈线性排列,故此种组合方式也称为“序列组合”或“线性组合”。

特点: ①把交通联系空间置于使用空间之内;②各主要使用空间关系紧密,并有良好的连贯性,先后次序明确 。 这些空间可以逐个直接连接,也可以由一条联系纽带将各个分支连接起来。前者适用于那些人们必须依次通过各部分空间的建筑,其组合形式必然形成序列。如展览馆、纪念馆、陈列馆等,后者适用于分支较多,分支内部又复杂的建筑空间,如综合医院、大型火车站、航空港等。

在串联式组合的空间序列中,在功能上或象征方面有重要意义的空间,可以通过改变尺寸、形状等手法加以突出,也可以通过其所处的位置加以强调,如位于序列的首末、偏离线性组合或位于变化的转折处等。另外高层建筑的空间组合方式也可归于串联式组合,由垂直交通核心将各层空间在竖直方向上串联在一起。

3.集中式组合方式(以大空间为主体的 组合形式)

集中式组合通常是一种稳定的向心式构图,它由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围绕一个大的占主导地位的中心空间构成。处于中心主导空间一般为相对

规则的形状,应有足够大的空间体量以便使次要空间能够集结在其周围;次要空间的功能、体量可以完全相同,也可以不同,以适应功能和环境的需要。 一般说来,集中式组合本身没有明确的方向性,其入口及引导部分多设于某个次要空间。这种空间组合方式适用于体育馆、歌剧院等以大空间为主的建筑,西方古代的教堂也有很多采用这种空间组合方式。

4.辐射式组合(以广厅连接空间的组合形式)

定义:这种空间组合方式兼有集中式和串联式空间特征。由一个中心空间和若干呈辐射状扩展的串联空间组合而成,辐射式组合空间通过现行的分支向外伸展,与周围环境紧密结合。

特点:其特点是广厅成为大量人流的集散中心,通过它既可以把人流分散到各主要空间,又可以把各主要空间的人流汇集于此,从而使广厅成为整个建筑物的交通联系中枢。这种组合较适合于大量人流集散的公共建筑。(火车站,图书馆,航空站,山地旅馆,大型办公群体等)

另外设计中常用的“风车式”组合也属于辐射式的一种变体。并且呈辐射状分支空间的功能、形态、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不同;长度也可长可短,以适应不同的基地环境变化。

5.组团式组合(单元式)

把空间划分若干个单元,用交通空间将各个单元联系在一起,形成单元组合。

单元内部功能相近或联系紧密;单元之间关系松散,具有共同的或相近的形态特征。实践中常用的庭院式建筑即属于这种组合方式。

单元之间的组合方式或可以采用某种几何概念,如对称或交错等,这

种组合方式常用于渡假村、疗养院、幼儿园、医院、文化馆、图书馆等建筑。

6.网格式组合(沿柱网分割空间的组合形式)

这种组合方式是将建筑的功能空间按照二维或三维的网格作为模数单元来进行组织和联系,我们称之为网格式组合。

其特点是被分割的空间直接相连,关系密切。这种组织空间的形式之前多用于工业或商业建筑的功能要求,现在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在建筑设计中,这种网格一般是通过结构体系的梁柱来建立的,由于网格具有重复的空间模数的特性,因而可以增加、削减或层叠,而网格的同一性保持不变。

按照这种方式组合的空间具有规则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而且结构标准化,构件种类少,受力均匀,建筑空间的轮廓规整而又富于变化,组合容量,适应性强,被各类建筑所广泛使用。

7.庭院式

这种组合方式是以室外庭院或室内中庭为中心,周边布置使用空间的方式。

它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庭院组织空间与轴线转换的特点,在建筑中可大可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可用作绿化,也可用作活动场地;可以无顶盖,形成庭院,也可以装以玻璃网架,形成中庭。

庭院还有利于改善建筑采光、通风、防寒、隔热条件,所以这种组合方式常用于中低层建筑,在高层建筑中也不乏特例。

8.混合式

由于建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除少数建筑由于功能比较单一而只需要采用一种类型的空间组合形式外,绝大多数建筑都必须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空间组合形式。但在使用混合式组合时一定要注意,必须突出某一种空间组合类型,以防空间组合混杂,不分主次,影响建筑的空间艺术性。

(一) 分隔性的空间组合 (二) 连续性的空间组合 (三) 观演性的空间组合 (四) 高层性的空间组合 (五) 综合性的空间组合 结合第三章第二节内容

——见书《公共建筑设计原理》P114-144页

第二节 建筑的功能分区

1、建筑物内部使用程序

工业建筑都有一定的生产工艺,建筑设计必须根据工艺的安排进行建筑平面布局。在公共建筑中虽然没有严密的一道道工序,但也有一定的使用程序。建筑的平面布局要与这种使用程序相适应,而不能与之发生冲突。

建筑物内部使用程序不仅影响着平面布局方式,同时也影响着空间的安排及出入口设置等。

2、功能关系图

为了更清楚、更简明地表示建筑物内部的使用关系,常以一种简明的分析图表示公共建筑的内部使用程序,我们通常称之为功能关系图。 这种功能关系图对设计者是颇有益的。它是功能分析的一种手段,不仅表示出使用程序,也表示各部分在平面布局中的位置及相互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功能分区的内容。在某种情况下,分析图本身就可以提出平面关系的方案来。 如右图:幼儿园功能关系图

两个注意要点:

1、功能关系图仅仅是一个帮助我们进行方案设计的分析图,而不能简单地就把它看作是这个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图。

虽然这种功能分析图有时可以启发我们提出一个平面方案,但是它只不过是所有可能的方案中的一个。

某些时候若全然按照功能关系图进行布置,则会妨碍方案思路的发展,甚至会导致方案不能成立。

某一类型的建筑,其功能关系图只有一个,而建筑设计方案却远远不止一个。 2、使用程序——功能序列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内部空间的组织程序。 建筑师在设计中不仅要按照使用程序——功能序列来组织功能布局,而且要根据使用程序来精心安排空间程序——审美序列,使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一种空间的美感,从而使功能序列和审美序列有机结合,彼此连贯一致。

3、合理地进行功能分区

(1)什么是功能分区 在设计各类公共建筑时,在研究了它们的使用程序和功能关系后,就是要根据各部分不同的功能要求,各部分联系的密切程度及相互的影响,把它们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区或组,进行合理的分区设计组合,以解决平面布局中大的功能关系问题,使建筑布局分区明确,使用方便、合理,保证必要的联系和分隔。

合理的功能分区就是既要满足各部分使用中密切联系的要求,又要创造必要的分隔的条件。

联系和分隔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的作用在于达到使用上的方便,分隔的作用在于区分不同使用性质的房间,创造相对独立的使用环境,避免使用中的相互干扰和影响,以保证有较好的卫生隔离或安全条件,并创造较安静的环境等等。 (2)功能分区原则

a.处理好“主”与“辅”的关系

任何一类公共建筑物都是由主要使用部分和辅助使用部分所组成。在进行空间布局时必须考虑各类空间使用性质的差别,将主要使用空间与辅助使用空间合理地进行分区。一般的规律是:主要使用部分布置在较好的区位,靠近主要入口,保证良好的朝向、采光、通风及景向、环境等等条件,辅助或附属部分则可放在较次要的区位,朝向、采光、通风等条件可能就会差一些,并常设单独的服务入口。 b.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

任何一类公共建筑物中的各种使用空间,有的对外性强,直接为公众使用,有的对内性强,主要供内部工作人员使用。在进行空间组合时,必须考虑这种“内”与“外”的功能分区。

一般来讲,对外性强的用房(如观众厅、陈列室、营业厅、讲演厅等)人流大,应该靠近入口或直接进入,使其位置明显,便于直接对外,通常环绕交通枢纽布置;而对内性强的房间(如内部办公、仓库及附属服务用房等)则应尽量布置在比较隐蔽的位置,以避免公共人流穿越而影响内部的工作。

c.处理好 “动”与“静”的分区关系

公共建筑中一般供学习、工作、休息等主要使用部分希望有较安静的环境,而有的用房在使用中嘈杂喧闹,甚至产生机器噪声,这两部分则要求适当的隔离。这种“闹”与“静”的分区要求在很多类型的公共建筑中都会经常遇到。 d.处理好 “污”与“洁”的分区关系

公共建筑中某些辅助或附属用房(如厨房、锅炉房、洗衣房等)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气味、烟灰、污物及垃圾,必然要影响主要使用房间,在保证必要联系的条件下,要使二者相互隔离,以免影响主要工作房间。一般应将它们置于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且不在公共人流的主要交通线上。此外,这些房间一般比较零乱,也不宜放在建筑物的主要一面,避免影响建筑物的整洁和美观。 (3)功能分区方式

总结实践经验,按功能要求分区,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a.分散分区

即: 将功能要求不同的各部分用房分别按一定的区域,布置在几个不同的单幢建筑物中。这种方式可以达到完全分区的目的,但也必然导致联系的不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很好地解决相互联系的问题,常加建露廊相连接。 b.集中水平分区

将各功能要求不同的各部分用房集中布置在同一幢建筑的不同的平面区域,各组取水平方向的联系或分隔,但要联系方便,平面外形不要搞得太复杂,保证必要的分隔,避免相互影响,一是将主要的、对外性强的、使用频繁的或人流量较大的用房布置在前部,靠近入口的中心地带;二将辅助的对内性强的使用人流少的或要求安静的用房布置在后部或一侧,离入口远一点。也可以利用内院,设置中间带等方式作为分隔的手段。 c.垂直分区

将功能要求不同的各部分用房集中布置于同一幢建筑的不同层上,以垂直方向进行联系或分隔。但要注意分层布置的合理,注意各层房间数量、面积大小的均衡,以及结构的合理性。并使垂直交通与水平交通组织紧凑方便。分层布置的原则一般是根据使用活动的要求,不同使用对象的特点及空间大小等因素来综合考虑。

第三节 建筑的交通关系与人流疏散

人在建筑物内部的活动,物在内部的运用,就构成建筑的交通组织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相互的联系,二是彼此的分隔。合理的交通路线组织就是既要保证相互联系的方便、简捷,又要保证必要的分隔,使不同的流线不相互交叉干扰。

公共建筑物中交通流线组织,尤其是那些使用频繁,拥有大量人流的医院、影剧院 、体育馆、展览馆等建筑物中显得特别重要。交通流线组织的合理与否一般是评鉴平面布局好坏的重要标准。它直接影响到布局的形式。下面着重介绍一下交通流线的类型、流线组织的要求及组织方式。

(一)交通流线的类型

公共建筑物内部交通流线按其使用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公共人流交通线:即建筑物主要使用者的交通流线。如食堂中就餐者流线 ,车站中的旅客流线 ,商店中的顾客流线,体育馆及影剧院中的观众流线,展览建筑中的参观路线等等。 公共人流交通线是公共建筑平面设计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虽然,不同类型的建筑物交通流线的特点有所不同,有的是集中式的人流,在一定的时间内很快聚集和疏散大量人流,如影剧院、体育馆、火车站等;有的是自由的流线,如商业建筑、图书馆等;而有的则是持续连贯的流线,如展览馆、博物馆等。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合理的组织大量人流进与出的问题,并应满足各种使用程序的要求。

公共人流线按其流线的动向,都 可以分为进入人流线和外出人流线两种。在车站建筑中就是旅客进站流线和出站流线,在影剧院中就是进场流线和退场流线。 公共人流交通线中不同的使用对象也构成不同的人流,这些不同的人流在设计中都要分别组织,相互分开,避免彼此的干扰。例如车站建筑中的进站旅客流线就包括一般旅客流线、

母子旅客流线、软席旅客流线及贵宾流线等等。一般旅客流线中通常按其乘车方向构成不同的流线;体育建筑中公共人流线,除了一般观众流线外,还包括运动员的流线,贵宾及首长流线等。

②内部工作流线:即内部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交通线,在某些大型建筑物中还包括摄影、记者、电视等工作人员流线。

③辅助供应交通流线:如食堂中的厨房工作人员服务流线及食物供应线,车站中行包流线,医院建筑中食品、器械、药物等服务供应线;商店中货物运送线,图书馆中书籍的运送线等等。

(二)交通流线组织的要求

人是建筑的主体,各种建筑物的内外部空间设计与组合都要以人的活动路线与人的活动规律为依据,设计要尽力满足使用者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合理要求。因此应当把“主要人流路线”作为设计与组合空间的“主导线”。根据这一“主导线”把各部分设计构成一连串的丰富多彩的有机结合的空间序列。

例如:设计一个图书馆应该以“读者人流路线”作为设计的“主导线”,把各个阅览室及为之服务的有关空间有机地组织起来;

设计一个博物馆应该以“观众参观路线”作为组合空间的主导线,把各种陈列室连贯而又灵活地组织起来;

设计体育馆、影剧院这些人流量既大而又集中的建筑,更应该以“观众进、出场”路线作为设计的“主导线“;

对于某些有多种使用人流的建筑,如火车站,它有一般旅客人流,又有贵宾等其它人流,显然应该以广大旅客进、出站的人流为”主要人流“,并以它为设计的“主导线”。

总之,交通人流的组织要以人为主,以最大限度地方便主要使用者为原则,应该顺应人的活动,不是要人们去勉强地接受或服从建筑师所强加的“安排”。正因为“人的活动路线”是设计的主导线,因此,交通流线的组织就直接影响到建筑空间的布局。

在明确“主导线”的基本原则后,一般在平面空间布局时,交通流线的组织应具体考虑以下几点要求:

⑴ 不同性质的流线应明确分开,避免相互干扰。

首先,要做到:使主要活动人流线不与内部工作人流线或服务供应线相交叉;——三种流线不交叉

其次,主要活动人流线中,有时还要将不同对象的流线适当的分开;

此外,在集中人流的情况下,一般应将进入人流线与外出人流线分开。不出现交叉、聚集、“瓶子口”的现象。

⑵ 流线的组织应符合使用程序,力求流线简捷明确、通畅,不迂回,最大限度地缩短流线 这对每一类建筑设计都是重要的,直接影响着平面布局和房间的布置。

譬如说,在食堂的设计中,交通流线的组织就要根据用膳者洗涤、存取餐具及买饭菜的使用程序,使用膳者进到食堂后能方便地取餐具—洗手—买饭菜。因此,备餐处应尽量接近入口。 在车站建筑设计中,人流路线的组织一般要符合进站和出站的使用程序。进站旅客流线就应符合问讯—售票—寄行李—候车—检票等活动程序。出口路线就要使出站后能方便地到行李提取处或小件寄存处,并且能尽快地通到市内公共汽车站。 ⑶ 流线组织,要有灵活性,以创造一定的灵活使用的条件。

因为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情况的变化,建筑内部的使用安排经常是要调整的 。

如图书馆设计(尤其是大学图书馆)既要考虑全馆开放人流的组织又要考虑局部开放(如大学图书馆在寒暑假期间),而不影响其他不开放部分的管理; 在展览建筑中,这种流线的组织的灵活性尤为重要。它既要保证参观者能有一定的顺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9v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