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祖国像妈妈一样

更新时间:2024-06-30 09: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课 祖国像妈妈一样

教学目标:

1、能用自然的声音、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2、能积极参与歌表演活动;

3、喜欢聆听歌曲 《祖国像妈妈一样》,并在感受音乐的同时,抒发出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用自然的声音、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2、喜欢聆听歌曲 《祖国像妈妈一样》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即兴创编表演

教学用具:

钢琴、磁带、录音机、CAI课件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 师生问好 1=C 2/4

1 2 3 4 5 — 1 5 5 — 6 3 3 — 5 4 3 2 —

1 小 朋 友 们 好, 你 好 你 好, 何 老 师 你 好!

二、基本训练 1、发声练习 1=F 3/4

5 3 5 3 — 2 1 6 3 2 — — 5 3 5 u

3 — 2 1 6 3 1 — — u

2、节奏练习

2/4 X X 0 X X X 0 X X X X X — 2/4 X X X X X X X XX X X X— 要求:拍准节奏,节奏稳定

三、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生活幸福吗?你为什么会感到幸福?因为啊,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国家里,一个和平的社会里,在你们周围有无数的好朋友以及关心你的老师和父母,今天,我们要来学一首歌唱祖国的歌曲— 《祖国,祖国,我们爱你》。 1、老师范唱; 2、带唱曲谱;

3、引导学生用la音轻声模唱曲谱; 4、按节奏读歌词; 5、 带唱歌词; 6、 跟琴唱歌; 7、 全班齐唱。

四、参与表现

师:既然我们都爱自己的祖国,那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来唱? 1、引导学生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2、 请同学表演唱。

五、总结下课,听音乐出教室。

课后记:学生学习热情高个方面的欣赏能力都有提高。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 师生问好

二、基础练习 1、发声练习 1=C — 1=F 2/4

1 2 3 4 5 — 5 1 7 6 5 — 小 朋 友 唱 u lu lu lu lu lu 小 朋 友 唱 i li li li li li 6 5 4 3 2 — 5 4 3 2 1 — 小 朋 友 唱 u u u u u u 小 朋 友 唱 a a a a a a 2、视唱 (1)、1=C 2/4

3 4 5 6 5 — 3 4 5 6 5 — 3 4 5 1 7 6 5 — (2)、1=C 2/4

1 7 1 6 — 7 7 6 7 5 — 6 5 6 3 — 4 4 3 5 2 — 1 3 5 1 1 7 7 6 5 6 — 5 1 0 3 6 5 0 2 4 3 2 1 —

三、新课教学

师:昨天我们学了《祖国,祖国,我们爱你》,下面,我们再来复习一下。 1、复习歌曲《祖国,祖国,我们爱你》;

师:我们常说,祖国就像自己的妈妈一样,因为祖国像妈妈一样养育着我们,爱着我们,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祖国像妈妈一样》。 2、初听歌曲《祖国像妈妈一样》

师:你觉得这首歌曲的感情是怎样的?—欢乐 引导学生体验全曲的感情。 3、再听全曲

师:你来说说你对祖国有怎样的感情 引导学生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 、总结下课

师:今天的音乐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听音乐出教室。

第三课时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 师生问好

二、基础练习 发声练习 1=F — 1=D 2/4

1 2 3 4 5 — 5 3 1 — 5 3 1 — 5 4 3 2 1 — 布 谷 鸟 唱 歌, gu gu gu gu gu gu gu gu gu gu gu. 时 钟 在 唱 歌, di di da di di da di di di di da.

三、新课教学

师:我们都热爱自己的祖国,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通过歌声抒发了自己的感情,今天,我们就用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好吗? 1、指导学生边听音乐边创编动作; 2、请同学上来表演表演; 3、 分组表演;

4、 全班一起随乐自由律动。

四、总结下课,听音乐出教室。

课题:《七子之歌》 教材分析:

《七子之歌》是一组诗,共有七首。诗人闻一多作于1925年。诗人把当时我国被外国侵略者占据的七个地方(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旅顺大连),拟人化为远离母亲的“七个儿子”,一首诗写一个“儿子”,所以总称为“七子之歌”。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从当时的清华学校毕业后来到美国留学,学习美术,研究文学,并从事诗歌创作。他目睹了美国种族歧视的种种表现,深为祖国领土被外国侵略者占据,祖国同胞遭受种种屈辱而愤怒。这使他更加怀念自己的祖国,更加渴望这七个地方能回归祖国。《七子之歌》抒发了闻一多强烈的爱国情感,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尊感,表达了被占领土的广大民众渴望回归的迫切愿望,抒发了他们思乡念亲的情愫。诗歌内容直白,那一声声呜咽,足以打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本课选了《七子之歌》中的三首:澳门、香港、台湾。1925年时,澳门被葡萄牙占据着(1999年12月20日我国收回澳门);香港被英国占据着(1997年7月1日我国收回香港);台湾1895年被日本侵占,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投降后,台湾已由我国收回。(注意: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现在台湾并不是被外国侵占。现在常说的“台湾回归”,是指台湾与大陆统一。) 学生状况分析:

经过了近四年的语文学习实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 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逐渐接近作者的情感。同时,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越

来越强,可以辅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随着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的回归,随着《七子之歌?澳门》一曲回旋在祖国大地,学生对于本课学习的内容并无陌生感,易于接受与理解。 教学目标:

1、运用综合识字法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梦寐不忘、襁褓”等词语。

2、通过背景资料的查询和反复的诵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儿女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情感和作者的爱国情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七子之歌?澳门》),谁能说说这首歌的歌名是什么?(板书课题:七子之歌)

2、你们对这首歌有哪些了解?(板书:澳门。当学生说到作者闻一多时,出示闻一多的图片,同时问:)还有哪些同学搜集到了闻一多先生的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对闻一多,学生着重掌握:青年时留学美国、著名的学者诗人、爱国民主斗士三点即可。)

3、了解了作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闻一多先生所写的《七子之歌》中的首篇《澳门》。(出示这首诗歌。) 二、学习诗歌-澳门 1、读书释疑。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歌,老师希望你看准字形,读准字音,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2)在朗读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觉得特别不好读的词语,来给大家提个醒。重点解决:襁褓-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偏旁相同)这说明这两个字跟什么有关?(与衣服有关)它通常用来干什么?(用来包裹婴孩的布) (3)字词没有问题了,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首诗歌。其他同学要当好小评委,看看他是否做到了看准字形,读准字音。

(4)诗歌的朗读上看来是没有什么问题了,在诗歌的内容上,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我们交流一下。

(5)你有什么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要求学生结合老师给的资料和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小组合作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6)我们来交流一下吧。重点解决: ①“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

?“妈港”这个名字的来历。(1553年葡萄牙人用不正当的手段在澳门的妈阁庙前登陆。后来葡萄牙人就将澳门称为“妈港”。英文写为Macao) ?土生土长的澳门人乃至全中国人,会喜欢这个名字吗?(不会)为什么?(这是侵略者给起的名字、屈辱历史的开始)你能不能用你的朗读表达你的想法?

②“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掳去”的意思是什么?被侵略者掳去的究竟是什么?(土地、金钱、资源??)作为一个澳门人,看到自己家乡的土地被占,资源被抢走,没有做人的尊严,他会怎样?(愤怒、生气),那就读出你的愤怒与生气。

?是啊,虽然失去如此多的东西,但是抢不走的是我对祖国的什么?(热爱)正如诗人所说的:祖国,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2、体会感情。

(1)当年的闻一多先生,就是这样满怀着悲愤之情,满怀爱国情感,写下了这首《七子之歌》。让我们一齐再来重温一下。(放朗读录音) (2)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感受?

(3)(放音乐)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声,试着用我们的朗读表现出我们种种的感受来。你可以自己练习朗读,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朗读。(指名读。) (4)一声声的呼唤,一次次的期盼,终于,在1999年12月20日,澳门这个游子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出示图片,解说)

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美丽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在澳门升起,高高飘扬的时候,当澳门特别行政区长官何厚铧宣誓就职的时候,澳门欢腾了!濠江沸腾了!庆典的礼炮,又一次为祖国的盛事鸣响;美丽的礼花,再一次为民族的团圆怒放。大街小巷处处充满浓烈的喜庆气氛,到处是欢庆的人群。人们尽情地抒发满腔的

喜悦,已是凌晨4点多,澳门依然是人声鼎沸,一片欢声笑语。

(5)如果此时你就在庆祝澳门回归的现场,你会怎样?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一起诵读这首《七子之歌?澳门》。 三、小结

今天,我们可以告慰闻一多先生的是,他梦寐不忘的“七子”回归,已逐一实现。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祖国强大的结果;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胜利。这首朴素真挚、深刻感人的《七子之歌》,让我们永远记住它所带给我们的震撼。(放歌曲,一起唱)

教学反思:

一、感悟与质疑和谐相生。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舍得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出自己的疑问。在本课的学习中,在读通顺诗歌的基础上,我给予学生质疑的时间:“在诗歌的内容上,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不解与疑惑。提倡让学生质疑,并不意味着让学生的疑问左右课堂,把阅读课上成质疑问难课。我紧紧把握好教材,明确重点难点,对课堂教学的目的进程做到了心中有数,将有价值的疑问因势利导,纳入自己的教学思路中,如学生提出的为什么称为“妈港”?掳去肉体是什么意思?对学生提出的枝节问题如生词的意思,我灵活处理, 让学生互相解决,从而牢牢把握课文的中心。

二、想像入手,读中悟情。想像是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像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及时切入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通过朗读再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想像,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更深的体会了感情,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又通过朗读,进一步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现了语文特点。如我引导学生想像在澳门被侵略者掳去的究竟是什么?让学生体会不仅仅是生命、是财富,更重要的是尊严、是主权??在此基础上我追问:“作

为一个澳门人,看到自己家乡的土地被占,资源被抢走,没有做人的尊严,他会怎样?”使学生不由的产生与当时澳门民众一样的悲愤之情,一样的伤心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境,读中悟情,使文中的事和物活化,这样的朗读才会“有声有色”,这样的朗读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作者生生流动着的感情。

三、创设情境,激趣生情。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导入新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因为这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因此,我十分注重它的吸引力,在悠扬、熟悉的《七子之歌-澳门》音乐声中,我开始了这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这首歌的背景音乐下,充分谈谈对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的了解,任何角度、任何方面都可以,因为课前有预习,因为没有固定答案,学生很兴趣高昂,为后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我和学生一起学习过了课文内容,了解了广大民众渴望回归的迫切愿望之后,在音乐声中,在一幅幅洋溢着回归的喜悦的图片中,我声情并茂的讲述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这个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的那一幕。人民的欢声笑语,人民的喜极而舞深深感染了学生,使得学生在后来的朗读中是那样的入情入境。

创设情境能将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寓教于乐式教学进一步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在教学中,只要我们留心找情(情即教材中的一些因素),精心设境(境即特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情引境,因情化境,做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就会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课时

学校及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已有了一些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家中有电脑,书类资料丰富。很多学生通过阅读书籍、看电视等途径已经能够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但对当时那种人民大众渴望回归的迫切愿望很难体会深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儿女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一首歌,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小声唱。(放音乐《七子之歌》)

这是一首什么歌?(《七子之歌》)对,这是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中的主题曲,歌曲朴素真挚、深刻感人,引起中国亿万同胞的强烈反响,大家听了这首歌后不禁潸然泪下。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并非为澳门回归而写的新作,它是七十多年前一首题为《七子之歌》的组诗中的第一篇,其作者就是已故爱国学者、诗人闻一多。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首诗歌《七子之歌》(板书:七子之歌* 闻一多)请齐读课题。同学们请看,这个课题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文章课题有什么不同?(加了注解号了)对课文做了怎样的注释?(学生来念101页)从注释你知道了什么?(本文是作者1925年3月留学美国期间创作的一组组诗,共七首。教材选用了其中的三首,另外四首分别是《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七子”指的是什么?(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和旅顺大连这七个地方)(出示实物投影地图:指出这七个地方。)大家看这七个地方如同祖国母亲的七个孩子被侵略者掠去,他们曾经受尽了列强的欺凌,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苦难当中。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澳门》和《香港》。 (板书:澳门 香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录音)请同学来听录音,课文中有许多难读的生字词,同学们听时

一定要注意。

2、请同学用自己最好的读书姿势再来读课文,遇到难读的生字词同位可以互相交流。

3、先来交流同学们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澳门 香港 灵魂 凤阙 吞咽 哭泣 号啕 (1)指名读,全班订正(解词:凤阙:宫殿 号啕:大声哭泣) (2)指名领读。

课件出示难读的词:襁褓 掳去 黄豹 狞恶 啖着 这些是本课难读的词,想来挑战吗?

(1)指名读,全班订正(解词:襁褓:包裹婴儿用的东西。掳去:抢去 狞恶:非常凶恶) (2)指名领读。

4、教师小结过渡:同学们生字词掌握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澳门》这首诗。

三、深入理解、体会感情 1、学习《澳门》

(1)请一位同学读第一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自己从这首诗中能体会到什么?(澳门离开母亲的太久了,渴望回归的强烈感情)从哪体会到的?(板书:太久了 梦寐不忘 我要回来)

太久了?有多久?(三百年)在这三百年里,他们抢去的是我的肉体,但抢不去的是什么?(我的灵魂、我那颗中国心) 梦寐不忘。(睡觉做梦都不忘记)多少年来我梦寐不忘自己的生母。同学们请你们想想,当你们离开自己的妈妈一天、十天、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你会怎样?三百年这是一段多长的时间,这又是一种多深的母子情啊?你能感受到吗?还从哪你能体会出来?“我要回来”你能用读让大家都体会到儿女飘泊在外渴望回家的那种强烈感情吗?谁还想来试试?(齐读。)同学们,你们想去了解澳门吗?让我们看一段录像。 澳门,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侵略者在澳门犯下的罪行令人愤慨,中国同胞所受的侮辱令人愤怒,那种想念祖国、渴望回归的情感在闻一多的笔下跃然纸上,同学们你们能有感情地读这首诗吗?(指名读 、教师范读(配

乐)、男女生分读。)

背诵:(6人小组分句读,最后一句齐读,要求不看书) 小组汇报

过渡:《澳门》这首诗表达了儿女离开母亲也太久,渴望回归的强烈的感情,《香港》这个和澳门有着同样经历的“孩子”,在列强的凌辱下,他离开母亲太久了,他是多么想回到母亲的怀抱,感受母爱的温暖。 2、学习《香港》

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自学《香港》这首诗。 我们就以感情朗读汇报交流。

感情读:小组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读、小组成员齐读、男女生分读、每人一句表演读等。) 四、拓展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个“孩子”如今回到祖国母亲怀抱了吗?什么时候回归的?(香港:1997年7月1日 澳门:1999年12月20日) 2、出示课件:香港、澳门回归资料,教师介绍。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灯火辉煌,举世瞩目的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这里的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1997年7月1日0时4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庄严宣告: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两国政府如期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葡萄牙共和国在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隆重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开始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20世纪20年代,刚刚从清华学校毕业的闻一多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在留美期间,闻一多目睹了美国种族歧视,深为中国同胞所受的侮辱而愤怒,使他更加怀念祖国,渴望回归,为了抒发自己这种强烈的回归情感,他写下了这首《七子之歌》,表达了澳门、香港等地的广大民众渴望回归的迫切愿望。

此时此刻,如果闻一多先生还健在,当他看到香港、澳门回归,他会有怎样的心情?是的,祖国统一不仅是闻一多先生几十年前的心愿,也是我们每一个中

国人的共同心愿。 五、作业设计:

1、把这两首诗的生字词写两遍。 2、感情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8个字,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襁褓、凤阙、狞恶、氤氲”等词语的意思。

2、借助背景知识和音像资料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意,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的渴望回归之情。 教学准备:

1、有关闻一多先生生平及其创作的介绍。 2、《七子之歌》背景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 3、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的影像资料。 教学时间:2至3课时。 教学流程

一、介绍作者,创景激趣

1、课件出示有关闻一多先生的图片。

2、指名简介闻一多先生生平及其创作,互相补充。

闻一多 原名亦多,族名家骅,字友三。1899年1月24日出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子村的一个书香门第。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十三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10年学子生涯。其间,他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发起和参加了多种学生团体,是当年清华园内的一名活跃人物。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闻一多激情难奈,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食堂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并开始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地中的拓荒者之一。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从1922年开始,

他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柯泉科罗拉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同时继续用大量的精力从事新诗创作和文学研究。

3、教师补充谈话。1925年3月,留学美国的闻一多先生,亲眼目睹美国的种族歧视,深为祖国遭受外国列强侵占、为祖国同胞所受的困苦和侮辱而愤怒,使他更加思念祖国,渴望回归。为了抒发这种迫切愿望,诗人创作了组诗,并取名为《七子之歌》。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教师板书:七子之歌,生齐读。) 4、理解课题。(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之际,中央电视台曾播放了大型记录片《澳门岁月》,其中的那首朴素真挚、深刻感人的主题曲就是《七子之歌?澳门》。“七子”是指当时被帝国主义侵占的香港、澳门、台湾等七个地方)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首感人至深的主题曲吧!

[利用资料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为体会诗意做铺垫。] 二、了解背景,点燃激情

1、伴着《七子之歌?澳门》的歌曲,教师播放背景知识课件。 2、说说你观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正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相继沦陷,广大人民被奴役、受欺压,他们迫切希望能够早一天回到祖国的怀抱!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几首诗,体会这种思想感情。

[听歌曲、看课件、谈感受,既充分了解了诗歌的时代背景,又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为更好的体会诗意奠定了基础] 三、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1、师配乐范读。 2、自由朗读;同座互读互查。 3、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4、重点读准以下字音。 qiǎngbǎo lǔ mai qua níng dàn 襁 褓 掳去 梦寐 凤阙 狞 恶 啖着 zhīgāo háotáo yīnyūn 脂 膏 号 啕 氤 氲

[这首诗歌半文半白,生僻字词较多,教师先范读,有利于学生的正确朗读;配乐朗读可以更好地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情趣。]

四、指导阅读,教给方法。 1、指名学生朗读《澳门》。

2、说说“妈港、襁褓、掳去、梦寐不忘”等词语意思。

3、再细读这首诗,想想诗歌表达了什么意思?你读完后,有什么体会?(生自由发言说意思,谈体会。)

4、教师小结:“澳门”离开祖国已经三百年了,它怎能不渴望回归呢? 请同学们再认真自学后面的两首诗歌,进一步体会。 五、自学交流,体会诗意

1、布置学习要求:用刚才的方式学习《香港》和《台湾》,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自学,教师巡查,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2、小组交流学习收获。教师积极参与到小组之中,掌握各组讨论情况。 3、逐首交流。(1)指名读,评议。

(2)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风阙、狞恶、啖着、脂膏、号啕、琉球、氤氲等)

(3)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学完以后的体会。

(4)教师小结: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离开祖国,就好像失去母亲多年的子女一样,他们多么渴望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呀!特别是每首诗歌中的那句“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这种情感来?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与理解;教师对学生适时的引导与点拨、对学生独特感受的珍视与鼓励,更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六、品读体悟,演唱表达。

1、指导朗读。(1)师范读其中的一首诗歌。(2)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练习朗读。

2、展开朗读比赛。播放《七子之歌?澳门》乐曲,指名学生朗读,评议。 3、齐读三首诗歌。 4、学唱《七子之歌?澳门》。 [多种方式反复诵读,学唱歌曲,抒发激情,启迪思想。] 七、拓展思维,改写诗歌。

1、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人民当家作主,帝

国主义列强再也不敢来侵略我们。香港、澳门两地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怀抱。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被赶出台湾,台湾回到中国的主权范围之内。但目前台湾与大陆尚未统一,我们深信,最终定会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2、播放香港、澳门回归的影像资料。

3、看完以后,同学们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骄傲??)

4、那么,请你们设想一下,假如闻一多先生今天也在场,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5、生自由发言。(不必要求统一答案,学生畅所欲言,怎么想,怎么说都可以。)

6、港、澳门已经回归。台湾与大陆最终也将实现统一,那这几首诗是不是也得改一改了呢?就请同学们试着改写其中的一首诗歌吧! 7、生改写诗歌,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8、展示。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改写的诗。评议。

[通过观看影像资料、设想以及改写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使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 八、试背诗歌。

1、个人背诵。 2、同桌互背,检查。 3、教师背诵。 4、全班齐声背诵。 九、布置作业。 抄写诗中最喜欢的一首。

教学后记:学生能按照教师指导认真学习,存在问题气息不够,高音音准有点偏。

第二课《奇妙的太空》

教学目标:

一、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中的已有经验,围绕乐曲《神奇的宇宙》展开想象与联想,初步了解电子合成器的功能,感受其美妙的音色,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之情。

二、通过学习歌曲《我驾飞船上蓝天》,指导学生用轻柔、连贯、优美的声音表达歌曲的意境,发展他们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民歌的区分与鉴别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1:常规练习:师生问好、音阶练习

2:发声练习:2/4 1 5 5 5 | 5 4 3 2 | 1 — | ma ha ha ha ha ha ha ha 3:复习歌曲:前课内容。 4:四拍子挥拍练习。 二:新课学习:

1:学唱歌曲《我驾飞船上蓝天》

1)视唱练习:先视唱二遍后,再随伴奏练唱歌曲旋律二——三遍 2)学会后,看谱边挥拍边唱旋律。三遍。 2:浅释歌曲,主要以了解歌曲的起源。 3:教师试唱原歌以区别与学唱歌曲的不同点 小结: 第二课时:

一:1:常规练习:师生问好、音阶练习

2:发声练习:2/4 1 5 5 5 | 5 4 3 2 | 1 — | ma ha ha ha ha ha ha ha 3:复习歌曲:前课内容与四拍子挥拍练习。 4:三拍子挥拍练习。 二、

1、复习歌曲,并进行曲歌曲处理(以情绪与歌唱时的声音) 三 :新课教学

1):略谈歌曲的出处,浅释内容。导入欣赏,再听。 2):复听时谈谈情绪与歌曲的风格 3):再听可随歌曲哼唱,体验其情绪。

4)::律动,听音乐《我驾飞船上蓝天》

的伴奏,身体随之自由律动,感受八三拍子的韵律,体验“飞”的感觉。 5 ):表现 为了更好体验“驾飞船上蓝天”的感觉,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设计,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表现歌曲

教学后记:学生能掌握休止节奏和切分节奏,并能理解乐曲所刻画的形象。

第三课 多彩的乡音(五) 课题:《放马山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音乐知识——中国民歌,从而了解中国民歌的分类,为欣赏各地民歌做好铺垫。

2.学唱歌曲《放马山歌》、《五指山歌》。初步把握云南山歌及黎族民歌的演唱风格,并由此认识到风格在民歌演唱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欣赏一组不同地区的民歌,感受多姿多彩的民歌风格,培养听辨民歌所属类别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4.通过活动与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到的音乐知识与技能。 二、教学重点

1.学习音乐知识---中国民歌

2.学唱歌曲《放马山歌》、《五指山歌》 3.欣赏不同地区的民歌 三、教学难点

1.能让学生掌握各种民歌的风格特点 2.培养学生听辩民歌所属类别的能力 四、教具准备 钢琴、挂图、录音机 五、课时安排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民歌的概括

民歌是民间歌曲的简称。其音乐形象鲜明生动,结构短小,手法简练。它音乐风格的多彩与各地区、民族的语言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按照民歌形成时期,我国民歌可分为传统民歌和新民歌。所谓新民歌就是对传统民歌进行加工和改编,使其符合后来听众的需要而保留下来的民歌。

2.民歌的体裁主要有三大类:(1)号子; (2)山歌; (3)小调 (1)号子即劳动号子

是由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并演唱的民歌,它起着组织劳动、指挥劳动、鼓舞劳动热情、统一劳动步伐的作用。音调铿锵有力、豪迈粗犷。

a. 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地掌握和了解劳动号子特将劳动号子设计为:演唱形式——一领众和,歌调内容——即兴编唱,节奏特点——与相应劳动节奏紧密配合,音调特点——铿锵有力,豪迈粗犷,号子作用——统一劳动人员步伐,鼓舞劳动热情。抓住号子的以上特征,通过几个实例赏析,学生很容易就能分辨劳动号子这种体裁。

b.欣赏四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

《川江船夫号子》是四川嘉陵江上的船工所唱的船工号子。这首号子由平水号子,见滩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和下滩号子连缀而成。每种号子的节奏、音调和情绪都随着劳动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如开始部分的《平水号子》,就是船只航行在风平浪静的江面上时唱的,曲调悠长缓慢,节奏从容。《川江船夫号子》的演唱形式是典型的一领众和。

c.要求学生在欣赏这首曲子时要听出号子的特点,曲子中运用了四川的方言来演唱,韵味别致,引导学生细心体会歌曲的韵味。

教学后记: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了民歌的种类及劳动号子的特点。

第二课时

1.学习山歌 山歌即山野之歌

是歌者以大自然为舞台,兴之所至,尽情抒发,或高亢入云,或婉转秀丽,或热情奔放。悠扬悦耳的歌声与天地相共鸣,在山光水色间回荡。和劳动号子相比,山歌的音乐主要不是配合劳动,却常常伴随劳动而存在。

a.山歌形式多是独唱或对唱,歌词内容为见景生情,即兴编创,节奏特点舒缓、自由,旋律质朴明朗,且与自然环境特征密不可分。 b.山歌的分类:高原地区、草原地区和平原地区

高原地区的民歌高亢有力,草原地区的民歌热情奔放,平原地区的民歌秀丽、流畅。告诉学生这些都是山歌区别于号子和小调的主要特征。教师通过实例赏析让学生真正了解其特性,从而转化为听不同类别民歌的能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山歌音乐是民歌中风格最强的品种。在演唱时要认真体味把握。 c.欣赏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

《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民歌曲调高亢、嘹亮,音域较宽,曲调进行跳动大,节奏自由而富于变化,延长音用得较多,衬词、衬句拖腔较长,使山歌显得辽阔奔放。

d.欣赏陕北民歌《脚夫调》

《脚夫调》它高亢有力、激昂奔放,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音调,深刻地表现了被逼背井离乡的脚夫悲愤的心情和对家乡、妻子的深切怀念。 教学后记: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了民歌的种类及山歌的特点。 第三课时

1.介绍小调 小调即抒情小曲

主要在城镇中流传。小调与号子、山歌相比较,小调已完全脱离开劳动的制约,而趋向于完整、独立的艺术境界。其演唱形式以独唱为主,也有对唱和齐唱。小调的艺术加工较多,歌词往往预先编好——这是小调区别于号子与山歌的最典型特征。小调曲调优美,结构整齐、音域不宽,音乐表现内容涉及到生活的各个领域,适合于不同年龄、性别及不同层次的人演唱,因而易于流行

a. 欣赏不同种类的民歌是本课的重点,为了让学生准确听清楚,在比较号子、山歌、小调不同特征的基础上,重放在教材中出现过的民歌,如第六册《黄河船夫曲》、《牧歌》、《小白菜》,第八册《茉莉花》等,除此外在教材外找资料,如《小河淌水》、《槐花几时开》、《兰花花》、《嘎达梅林》等,让学生在比较中巩固对三种不同民歌体裁的认识。 b.欣赏陕西民歌《绣金匾》

陕西民歌《绣金匾》是一首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的代表性小调,原名《绣荷包》。歌曲结构短小,分上下两句,下句曲调是上句下四度的变化模进。旋律娓娓动听,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抗战时期及解放后填入了歌颂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和八路军战士的新词流传于陕北,后又流传到全国各地。

教学后记: 通过欣赏几首不同风格的乐曲加深了学生对山歌和小调的区别,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两种不同风格的民歌。 第四课时

1.学唱歌曲《放马山歌》 a.先向学生介绍歌曲的背景

《放马山歌》是一首流行于云南的著名山歌。歌词简洁,七言二句为一段,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下面乐句是由上面乐句音乐素材发展而成。因此,歌曲显得节

奏鲜明,音调明快,歌词简练,短小方整。这首歌曲是降b调,四分之二拍子,单乐段的山歌。内容是反映牧童的生活。

b.教学重点是在演唱中引导学生掌握山歌的风格。该曲中“呜噜噜噜”衬词的运用及赶牲畜的吆喝声,使声音扬起来,尾音往上甩,辅以稍快速度,表现了该曲的风格。

c.让学生找出全曲中的几种主要节奏型,并用手拍出来。 d.找出乐句中共出现的几个音1 2 3 6后进行视唱练习。

e.重点唱熟第一乐句。其余的乐句只需找出与第一乐句不同处练习即可。 f.反复聆听录音,指导学生掌握衬词唱法,从而把握云南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后记:这首歌音高较宽,学生演唱时,有较大的难度。跟着录音唱时,难以把原调唱准,只有降调,才可以演唱。对歌中的“赶牲口的吆喝声”唱得不够准,唱不出韵味来。 第五课时

1.学唱《五指山歌》 a. 介绍歌曲的背景

《五指山歌》是流传于海南传统小曲,四分之二拍子,单乐段。全曲分为三个乐句,第三乐句是对第二乐句的重复。切分节奏出现五次,贯穿全曲,使旋律跳跃。 b.要求学生重点唱好第一段歌词,歌曲的难点在二至七小节,要学生多练习。 c.歌曲中装饰音,要唱得连贯、圆润。

第六课时 1.做活动与练习

练习(1)应抓住四分之二拍的强弱规律,重点解决节奏型的拍法。第2条练习中四分之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和节奏型的拍法,可与第l条四分之二拍子的练习进行比较。为了节拍的准确起见,可放慢速度,采用先口读后拍手的方法进行练习,也可以让学生找出在自己所熟悉的歌曲中哪些歌曲出现过上述节奏型,并连着歌词唱一唱,就很容易掌握上述节奏型的拍击方法了。

练习(2)是对旋律记忆的练习。通过对已有的音乐知识的回忆与比较,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听已学过的几首民歌,通过哼唱和比较,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练习(3)有两个作用,一是复习民族拉弦乐器的名称,二是复习二胡、京胡和板胡三种乐器的音色,先播放以前教材中的录音磁带让学生边听边辨认。为了加深对这3件乐器各自特有音色的听觉记忆,用实物进行演示,让学生通过看看、摸摸、听听和议议比较其结构,使学生不仅能通过外型辨别不同的乐器,更能从听觉上掌握其音色特点。

教学后记:学生对节奏的掌握还不理想,需要坚持训练。音乐听力也一般,以后要实物与听辨相结合,提高学生对音色的辨别能力

教学后记:学生能按照教师指导认真学习,存在问题气息不够,高音音准有点偏。

第七课时 课题:欣赏《赛马》

一、教学内容

浙江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五课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民族乐器二胡,并了解二胡的形状、音色极其演奏特点。

2、 通过欣赏《赛马》进一步了解二胡的音色及表现手段,能分辨各段所表达的音乐情绪。 三、教材分析

1、 二胡,民族拉弦乐器的代表乐器,音色柔美,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擅于表现细腻的抒情乐段,还可以模拟各种声音,广泛使用于独奏、重奏、合奏和伴奏中。

2、 《赛马》,黄海怀创作与1959年,1964年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独奏比赛的新作品。结构是常见的带再现的单三部。它以二胡这种简单的民族乐器,使用多种演奏技巧,表现了赛马时那种万马奔腾、蹄声“得得”的壮观场面。听来使人仿佛置身于千军万马在草原上狂奔之中,令人随着跳荡的节奏而心潮起伏,对辽阔神秘的内蒙古草原无限神住,同时也了表达内蒙人民对草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在此曲中,黄海怀将一个整段的乐曲用拨弦技巧奏出,使该曲风格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成为一首不朽的二胡名曲。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 学生听二胡曲《战马奔腾》进教室 2、 谈话引入教学 (二)了解二胡

1、 请一学生实物介绍二胡构造、音色极其演奏特点并作简单的示范演奏 2、 教师小结,学生朗读(大屏幕展示) (三)欣赏《赛马》

1、 初听乐曲,初步感受曲子热烈欢快的情绪(由学生演奏) 思考:

★曲子把你带到了哪里? ★谁能给这个乐曲取一个名字?

★从音乐中你感受到蒙古族人民在欢度节日,举行赛马盛会时,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的、欢乐的)

★你体会到他们对草原、对生活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无比热爱) 教师简单介绍《赛马》

2、 再听乐曲,给乐曲分段,并分段欣赏 再听乐曲,要求学生分段 分段欣赏: (1) 细听第一段

★想一想这段音乐表现了赛马比赛的什么阶段?(开始) ★场面怎样?(热闹)

★音乐以坚定有力的强音(唱 :突出“6”),还有急促的 16分音符 ★音乐的情绪怎么样?(紧张、热烈) ★跟着音乐哼唱一遍这个主题 ★听第一段音乐,配打击乐 (2) 细听第二段 听下面这段音乐——旋律2

★与第一段比较,这段音乐旋律情绪上有什么变化?(悠扬 、舒展) ★音乐刻画的是蒙古族骑手对比赛乐观自信的形象 ★指导学生跟着音乐哼唱一遍这个主题

★再听音乐,要求听辩一种特殊的演奏技巧——拨奏,不用拉弓,而是用手指拨,发出马蹄似的声音。作曲家在这里运用伴奏乐器扬琴演奏旋律(二),而主奏乐器二胡却模仿了马蹄的声音,将赛马比赛中马蹄急驰、你追我赶的场面刻画得活灵活现,音乐情绪也被烘托得更加欢快热烈。

★第二段音乐的情绪怎么样? (抒情、悠扬) ★再听第二段音乐,配骑马动作 (3) 细听第三段

★听,结尾的音乐和哪一段相似?(第一段) ★哪一段情绪更激烈?(第三段)

★这段音乐结尾时,节奏密集,速度更快,力度更强,表现了赛马比赛已经进行到什么关键时刻了?(冲刺)

★音 乐刻画了赛马比赛最后冲刺时的紧张激烈的场面,在最高潮中结束。 ★结尾的这段音乐是从一开始情绪就更激烈 吗?(不是) (4) 完整欣赏

欣赏二胡独奏曲《赛马》和草原牧民赛马的片段集锦 (四)下课

在激烈奔放的二胡乐曲中,学生走出教室。

第八课时 课题:欣赏《空山鸟语》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角度理解文章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2、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情感,感受作者的人生态度。 3、理解文中运用的意象,学习作者诗化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诗化的语言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过程:

课前创设情境,配合自然风景,欣赏关于大自然的音乐,把学生带入大自然的意境之中。

一、导入:

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大自然的声响:海浪、下雨。 问:听到这样的声音,你联想到了什么?

大自然中各种美妙的声音往往会触动我们的心弦,那么是什么样的声音触动了台湾大作家郭枫的心怀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文章《空山鸟语》,品味优美的文字,浏览空山、聆听鸟语、感受真情!(出示课题)

这是八年级下册“鸟专题”中“读鸟”部分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学习此文不同于我们学习单元课文,所以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合作探究、自主质疑。(出示学习方法:合作探究、自主质疑。) 二、听鸟语。

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音乐:林中鸟叫和轻柔的钢琴曲。) 问题:作者在空山上听鸟语该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三、悟鸟情。 1、 中心问题:

作者偏爱听鸟声的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

学生读文章,同桌或小组讨论10---15分钟。 提示:

作者虽然认为山上的花、树、石、风、云都令人“神迷”,但最喜欢的是却是听鸟叫,产生这种偏爱的原因是什么呢? 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再次好好地读一读他的文章,和身边的同学讨论讨论,我相信聪明的同学们定会在文章里找出最佳的答案。

(生自由发表见解) 2、重点赏析:

看来文章中有许多的语言让我们了解到作者爱听鸟叫的原因,其中有这样几句最值得大家去玩味的。 出示:

(1)、这时你的心灵便贴紧了山的心灵。

(2)、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

(3)、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 3、赏析提示:

(1)、这时你的心灵便贴紧了山的心灵。

请同学自由读一读、悟一悟。(人与自然多么和谐的一种意境。) (2)、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

别动也别想,作者又怎么能不想呢?想象毕竟不同于现实,那仅仅是个梦,可是这样的梦“又多么喜欢重温阿”!作者都想到了什么?能说一说吗? (想到:石头城的苔痕、长廊飞角的小街、江畔的落日、石板路。) 可以请学生自由联想:在上面这样的地点,作者会想到什么?

就鹧鸪那几声叫声,竟引起他无限愁思,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让我们先了解一下鹧鸪吧!

(出示鹧鸪图文介绍:羽毛近于黑色,散布着卵圆形白斑,栖于草被茂密,疏林及灌丛山丘地带。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是一种候鸟,即使生活在北方,冬天要返回南方去。)

可以看出,鹧鸪是一种候鸟,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的候鸟,比如说大雁、燕子等等,在他们身上都寄托了一种同样的愁思?那是怎样的一种愁思?(思乡)古代就有许多的诗人把他们写到诗句之中,难怪作者会说:“鹧鸪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同学们在七年级学过一首叫《鹧鸪》的律诗吧? 出示《鹧鸪》诗,师生品读。得知鹧鸪表达作者了思乡的情感。

(3)、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 问:“自然的消息”该是怎样的消息?“人世的沧桑”又该如何理解呢? “自然的消息”好理解,是指自由、快乐。

“人世的沧桑”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此时就要借助台湾的作者郭枫的情况。 (出示“郭枫印象”:本名郭少鸣,他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台湾作家,作品风格灵秀而飘逸,创造出情融于景、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他的散文对台湾社会现象的审视,剖析了社会丑态和病态。)

正是他看透了社会的丑态和病态,所以他渴望自由!以至于不单单喜欢听鸟声,还有着更迫切的愿望。 ------想做一只鸟,在山中。

4、欣赏刘天华的二胡曲《空山鸟语》。

郭枫用文字表达出这样的心愿,我国著名音乐家刘天华用音符演奏了这份希望。欣赏刘天华的二胡曲《空山鸟语》,形式虽然不一样,但是传达出的感受是相同的。

(播放刘天华的二胡曲《空山鸟语》)

乐曲通过深山幽谷,百鸟嘤啼的优美意境,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文章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自主质疑。

这样一篇文章意蕴丰富,值得玩味。也许同学们还有些语句不能理解,可以提出来,请大家帮你来解决。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跟随作家郭枫,聆听了鸟儿的鸣叫,感受浓郁思乡之情。作者如此爱听鸟叫,不外乎三句话:处在人与鸟的环境、听着鸟与鸟的语言、想到人与人的关系。对于专题的文章,我们应该读透文章,走进生活,了解更多的关于专题的知识。 五、课外研究。

就你所喜爱的鸟,展开想象和联想,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写诗、撰文、绘画等),赞颂它的品格或精神,然后班级里举办一次鸟文化的交流会。

教学后记:学生基本能按照本歌的情绪演唱。但对切分音唱得还不够准确。

第四课 《动物世界》(六)

课题:《小熊过桥》

学习目标:

1、 通过听赏带有情节的歌曲《小熊过桥》,体会小熊由害怕到勇敢跑过的心理变化,以教育学生在在困难面前应做勇敢自信的人,启发学生学生思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

2、认识回旋曲ABACA的曲式特点。让学生通过参与音乐活动,体会回旋曲在音乐中的表现。

学习重点、难点:掌握歌曲多变的节奏。

学习过程:

1、听赏《小熊过桥》乐曲,谈谈你对这首曲子的感想。 2、播放A部分旋律,听一听这段旋律在曲子中出现了几次。

3、欣赏乐曲《娃哈哈》,听出其中哪些部分相同哪些部分不同?跟随音乐用下面部分的方法演唱。

唱 拍手 唱 挥舞双手 唱 挥舞双手

4、学唱歌曲旋律。

A部分视唱,分清三个A的不同处,并把它唱准. BC两段用LU跟钢琴模唱。

5、学唱歌词。注意唱每段词的不同感情,能用不同的音色表现不同角色. 6、 师生讨论哪种演唱形式用在歌曲的哪一部分合适,师生跟随录音按照自己选

择的演唱形式进行演唱。

齐唱 学生 齐唱 教师 齐唱 (合唱) 独唱 (合唱) 独唱 (合唱)

7、介绍回旋曲这一曲式结构的特点.

8、根据《小熊过桥》一曲的情节,师生共同创编并表演一场微型的小歌舞剧。

(1)小羊过生日:主角小羊,客人B 小白兔,客人C小狗。学生可选择喜欢的动物创作声音和动作表演。

(2)学生自行创编出童谣《排排坐,吃果果》。

方法:A.用X—、X X X 节奏与531三个音围绕童谣的内容与情绪创作三段音乐,用O 表示老师创作的一段,用△☆□表示学生创作的三段。按O△O☆O□O形式演唱,边唱边做声势或律动.

B.用不同方言演唱童谣.体会不同方言的不同效果.

课后记::通过听赏带有情节的歌曲《小熊过桥》,学生体会到小熊由害怕到勇敢跑过小桥的心理变化,并教育了学生在困难面前应做勇敢自信的人;还认识了回旋曲ABACA的曲式特点,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回旋曲在音乐中的表现。

第五课 我们喜爱的影视歌曲

课题:《雪绒花》 一、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用悠长的气息和优美的声音演唱《雪绒花》,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歌曲磁带、电影《音乐之声》片断。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放磁带《哆来咪》的音乐进教室,师生互相问好 (二)、导入:

进教室时同学们听到的是什么歌?喜欢这首歌吗?我们完整地演唱一次好吗?

全体起立,师生合作,边唱边做动作。

你知道这首歌的来历吗?(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插曲)。《音乐之声》这部电影还有一首比《哆来咪》更受欢迎的歌曲,那就是《雪绒花》。

想听《音乐之声》和《雪绒花》的故事吗?今天老师带来了这部电影的片断,一起来看看。(播放)

【画外音内容:《音乐之声》的故事发生在70多年前的奥地利萨尔斯堡。在一座古老的修道院里,有一位叫玛丽亚的年轻修女,她活泼善良,会弹吉它,喜欢唱歌。(边进解边放片断)】

有一天,玛丽亚来到一位海军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在上校外出工作期间,她教上校家七个没有妈妈的孩子学会了许多歌曲,通过歌唱,她还和孩子们结成了好朋友。《哆来咪》就是其中的一首。(边讲解边放片断2)

当上校回家时,玛丽亚和孩子们用甜美的歌声迎接她。上校很感动,他也边弹吉它边演唱了一首歌。同学们猜猜,上校唱的什么歌?对,就是这首《雪绒花》(边讲解边放片断3)从上校的眼神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幸福安宁生活的热爱之情。

后来,玛丽亚成了七个孩子的妈妈。不久,德国纳粹分子占领了萨尔斯堡。上校为了不背叛祖国,决定举家逃亡。在音乐节上,他们全家再次唱起了《雪绒花》,当这首象征着祖国幸福、生活安宁的歌曲回荡在剧场时,听众非常激动。他们怀着对祖国必胜的信心,一齐高唱起来,歌声使敌人胆战心惊。(讲解完后播放片断4) (三)、学唱歌曲:

1、了解电影概况,想听何老师用中文来演唱这首歌吗? (边放课件伴奏画面,教师边作范唱) 2、(在音乐背景中提出问题)

歌曲通过对“雪花”的赞美,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情感?(表达了上校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之情。)

3、那就让我们跟随着电影中的人物一起走进《雪绒花》这首歌中,感受歌曲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并且大家可以边听边轻轻地跟哼唱。(播放歌曲录音范唱,出示多媒体课件)

4、有了大家情感上的投入,很多同学已经能跟着唱了。那就让我们最和谐、最抒情的歌声、完整地来唱一遍这首歌。(学生跟伴奏课件练唱一遍,教师有感情地指挥,激发学生情感的表现强度。)

5、唱得真不错,太棒了!你们觉得还有那些困难的地方?(播放伴奏画面,教师轻轻地用口琴伴奏。)

(六)、小结: 同学们的演出非常精彩,老师从你们的创作表演中深深地感受到你们对祖国的爱。在这节课结束时,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出示课件:假如音乐只能带给你高兴,我觉得那是一种愦憾,老师热切地期待着音乐能使你娈

得高尚起来。)

第六课 《环球音乐探宝》(六)

第一课时

课题:《尼罗河畔的歌声》 教学内容

1、欣赏《非洲之心》。 2、创作与活动《部落的鼓声》。 3、歌曲《尼罗河畔的歌声》。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非洲音乐文化介绍以及歌曲《非洲之心》的欣赏,使同学初步接触非洲地区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神秘的音乐文化色彩,体会非洲民族音乐所具有的艺术魅力。

2通过《部落的鼓声》的创编活动,使学生感受非洲鼓文化,了解鼓在非洲歌舞音乐及日常生活中的所起的作用。

3、用优美的音色、欢快的声音演唱埃及民歌《尼罗河畔的歌声》,并运用鼓的节奏为歌曲配上鼓乐伴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体验非洲鼓乐节奏,并能运用鼓点节奏为歌曲伴奏,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机、相关VCD片投影材料、自制打击乐器、钢琴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旅行开始,行程介绍。)

内容:1、播放片头视频,带领学生“来到”非洲大陆。

2、同学谈一谈对非洲有那些了解,老师讲述非洲的地理位置,国家组成,风土人情。(配合幻灯片)。

(二)情境体验 (旅行第一站:非洲热带雨林) 内容:音乐欣赏《非洲之心》

思考:a 歌曲中听到了什么声响,让你联想到什么?

b音乐中出现最多的是什么乐器?它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节奏强烈多变;大量出现敲击乐器,如:马林巴琴、鼓等。)

(三)创造与活动 (旅行第二站:非洲土著部落) 内容:玩鼓

步骤:1、欣赏各种非洲鼓及其它打击乐器(配合幻灯片)

2、感受非洲鼓乐文化:观看非洲古老部落舞蹈视频。启发学生根据舞蹈进行想象。

思考:鼓在非洲除了为音乐舞蹈伴奏,还有什么作用?(作为交流工具) 3、了解什么是鼓语,学习几个鼓语。

4、创作与活动《部落的鼓声》。指导学生用自制的打击乐器设计出自己的鼓语(节奏)。[用鼓语告诉同学进入下一环节——唱歌]

(四) 歌唱与创编 (旅行第三站:埃及) 内容:为歌曲《尼罗河畔的歌声》配上鼓乐伴奏 步骤:1、歌曲,初唱

2、 教师范唱,指导学生唱出旋律的流动性,以及埃及民歌韵味。 3、 欢快的情绪和充满动感的节奏,复唱。 4、 请一位同学为老师的范唱配上鼓点伴奏。

5、 全体同学为自己的歌唱配上鼓乐伴奏。在热闹的气氛中结束本课。 (可用自制打击乐器,也可敲击身体部位,或拍打具有“鼓”的音色的任一物品) (五) 下课

第二课时

课题:《当太阳落山》

设计思路:

通过演唱歌曲、欣赏舞蹈以及为歌曲配合唱等创造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和充分认识非洲传统音乐文化的特征,了解非洲音乐对现代东、西方流行音乐的深刻影响,唤起学生对非洲音乐文化的感情,激发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强烈愿望。在设计思路上体现的是“体验、探究、升华”的教学方法。

体验:通过对于歌曲的处理,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感受和理解,从而把握和表现南非民歌的风格。

探究:通过为歌曲配合唱探究非洲人声具有自然的多声性,能轻易的形成三度、四度、五度类似奥尔加农和简单卡农的多声结构形式,并以二声部为最常见。

升华:以南非民歌《当太阳落山》——模仿非洲黑人舞蹈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层层递进、步步升华,使教学焕发新时代的色彩。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演唱歌曲《当太阳落山》,并能准确表现歌曲的音乐风格。 2、通过欣赏舞蹈和学做舞蹈动作,能辨认、识别非洲音乐和舞蹈,并能了解非洲音乐节奏特点与舞蹈的密切关系。

3、模仿非洲黑人舞蹈。 教学重难点:

欣赏非洲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能模仿和学习一两种独特的音乐表现法。 教学用具:

钢琴、油彩、草裙、贝壳、纸盒、羽毛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言:

教师:今天我们要去环球之旅的第三站——非洲。

非洲大陆,以撒哈拉沙漠为界分为两大部分,撒哈拉沙漠以南,称为南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北,称为北非。北非的音乐,深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几乎可以说完全阿拉伯化了,人们通常将北非音乐归于阿拉伯音乐。撒哈拉沙漠以南不少地区还保存着自己的传统音乐,我们所说的非洲音乐通常指这些地区土著黑人的传统音乐。让我们听一首南非民歌《当太阳落山》。

二、学唱歌曲

1、欣赏歌曲《当太阳落山》,感受歌曲的情绪、风格特点。

教师小结:人声演唱是非洲音乐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首典型的非洲民歌,歌曲以朴实的音乐语言叙述了黑人对家乡缠绵的思念和急于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

2、教师范唱歌曲,鼓励学生轻声摸唱。 3、演唱歌曲(三至四遍):

(1)完整连唱歌曲,要求用一半的音量。

(2)处理歌曲,重点突出歌曲的特点。对学生提出的个别难点,进行单独练习。 (3)请学生思考还有哪些自己熟知的黑人歌曲。教师带领大家共同思考,列举《深深的云》、《云车,你飞下云端》等歌曲。并告知学生,这些在美国流行的黑人歌曲正是伴随着黑人被掳掠的历程来到了美洲大陆。

(4)总结非洲歌曲旋律、节奏的特点。 (5)启发学生指出黑人歌曲形多声歌曲为特点。

(6)教师应用五度平行,为学生演唱的歌曲《当太阳落山》第一段伴唱。 (7)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三、探究与拓展

1、了解非洲黑人舞蹈的特点(节奏强烈,强调人体的每个部位,如头、颈、肩、胸、腰、胯和四肢的表现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黑人舞蹈不仅为宗教信仰和各种仪式以及劳动需要而产生和存在,也是非洲黑人用身体动作和节奏表达思想情感和生命体验的最重要方式。

3、观看丰多姆佛罗姆舞蹈录像,了解这种舞蹈表演场景和社会功能。 (1)启发学生根据舞蹈进行想象:该舞蹈是表现黑人劳动、休闲娱乐、求雨、丰收、还是表现黑人狩猎的情景?

(2)介绍黑人舞蹈的形式,初步了解黑人舞蹈服饰、面具、化妆和舞蹈音乐的特点。

4、指导学生总结归纳该舞蹈动作的特点。 四、创作

1、引导学生学跳黑人舞。

2、用老师准备的用品化妆、做面具,扮演非洲黑人。(将学生分为两个大组)

3、随着丰多姆佛罗姆舞蹈音乐表演狩猎的舞蹈场面。

4、分组表演,一部分学生演唱歌曲《当太阳落山》,一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

五、延伸

聆听当代流行歌手演唱的摇滚风格的歌曲,引导学生注意传统演唱方式与摇滚演唱方式在节奏上的变化和差异。

非洲黑人舞蹈对美国和其他西方世界的音乐舞蹈产生了很大影响。它特有的节奏是现代西方大多数流行音乐舞蹈的来源,爵士乐、摇滚乐、迪斯科音乐舞蹈的动作和节奏中,可明显看到非洲黑人舞蹈的影响。

六、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感受了非洲黑人歌曲的特色,了解了非洲音乐节奏特点与舞蹈的密切关系,体验了非洲丰富多样而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让我们热爱世界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树立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念

第三课时 课题:《划船》 教学目标 :

1、在律动活动中,能够初步感受音乐的快慢和强弱的变化,并作出相应的身体动作反应;

2、学会《划船》这首歌曲,并大胆、自信的演唱;

3、能用歌声、语言和肢体动作,积极地表现自己对歌曲不同情境的感受,并从中享受到音乐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生能初步感受音的快慢和强弱变化,并作出身体动作的反应; 教学难点 :

能正确感知、充分表现歌曲的不同情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音响、课件、道具、头饰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引趣:

1、学生听音乐有节奏进教室; 2、师生互相问好! 二、感受、创作

1、导入 (播放录音,课件展示)

师:小朋友们,你们听,树林里的小鸟唱起了动听的歌儿,田野里的花儿开得又香又艳,风儿轻轻地吹着,让我们随着美妙的音乐,一起去湖中划船吧! 2、感受音乐(播放乐曲《随着琴声动一动》)

师:小朋友们,在划船的路上,看谁能够用最形象、最生动的动作表现出不同节奏的音乐,模仿年迈的爷爷奶奶和可爱的小动物们的走路姿势。 (出示课件,教师和同学们一起边听音乐边做动作。) 3、引导体验

(1)、指名小朋友上台表演

师:小朋友们真棒!谁还能够想出其他动作来表现这一段音乐? 生:还可以拍手、跺脚、摇头。 (2)、强化活动的游戏性

师:现在,看哪一个小朋友的反应能力最快,最先听出这段乐曲的变化。 三、参与表现 1、导入

师:我们准备划船了,小朋友们心里一定很高兴!(出示课件)看,湖面非常平静,只有风儿在轻轻的吹,桨儿在轻轻的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声音唱歌?

生:小声的,轻轻的唱歌。

师:现在,我们一起小声的唱着歌儿来享受这种美好的境界吧。 (学生用听唱法模唱歌曲旋律,并创编手势动作学习歌词) 2、情境转变(课件出示)

师:哎呀,小朋友们,湖面上起风了,我们该怎么办? 生:快把船划到岸上去。

师:那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歌声来表现着急的样子? 生:声音大点,而且唱歌的速度也要快。 3、聆听音乐(播放柔和、平缓的音乐)

师:通过小朋友们的齐心协力,我们终于战胜了风浪,现在,小船荡漾在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听着这优美的歌声,你们有什么感受吗? 生:很轻松,很舒服,还很愉快。

4、划船比赛(指导学生做好划船的动作,和上“加油”等不同节奏的口令,并播放音乐,课件展示划船比赛时的激动场面。)

师:比赛开始了,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我们一起来用力划,看哪一组同学能取得冠军! 四、总结全课

师:小朋友们真不错,在划船的过程中不但战胜了困难,而且还赛出了好成绩。相信同学们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能象划船一样,勇敢、坚强,做个乐观向上的好孩子。

第七课 走近音乐大师(一)

课题:欣赏《惊愕交响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全体学生参与演奏,培养学生竖笛和其他乐器的演奏水平及合奏的能力。

2.通过学生亲自演奏作品,了解变奏曲式及变奏曲式的创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分析作品,模仿并实践演奏,完成教学。 2.发挥特长生的优势,让他们有更多的展示空间。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参与演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器乐演奏的兴趣。

2.通过分析演奏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海顿的创作风格,使学生更加关注他的作品,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9u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