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校史·中卷 志

更新时间:2024-04-30 05: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浙江师范大学校史·中卷 志

中编 学院志

初阳学院

一、历史沿革

初阳学院成立于2002年6月,她是由全校本科新生中经过严格遴选的优秀学生组成。2002年7月招收第一批学生128人,目前共有4个年级,14个班,428名学生。学院设有综合文科班、综合理科班两类优秀学生班级。涵盖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对外汉语、思想政治教育、法学、教育学、应用心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等13个专业、5大学科门类。

二、性质和任务

初阳学院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较强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并能积极进取的高素质学术型人才而建立的一所英才教育学院。

学院坚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倡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成才意识。

学院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善创新”的办学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素质教育观,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实施“平台+专业”的培养模式,促进文理学科交叉、专业相融,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在多样化、综合化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和专业化。

学院树立“大教学”观,以“教学”为基础、以“育人”为核心,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紧密配合,通力培养“知识与能力”、“精神与体魄”和谐发展的优秀学生。

三、工作情况及特色

学校设有初阳学院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分管副校长、各相关学院院长和职能部门领导组成,下设初阳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和初阳学院学生工作指导小组。院长由浙江师范大学校长徐辉教授担任,有专职管理人员7名,学院专任教师、专业导师、班主任都从相关学院聘任,现聘任的学生导师113名,聘任的平台课教师60名、聘任的班主任13名。学院的工作围绕高素质学术型人才而展开。

第一,“平台+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构建并实施了基于“平台+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进校时只按文、理科分类,在本科四年期间的第一年不分专业,主要学习通识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一年以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在教师指导下选择专业,实行导师制,逐步从平台课程学习转入专业课程学习。在专业导师指导下实行选课制,制定独立的、个性化的专业学习计划,推行小班化教学。学院在培养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滚动分流制。

第二,综合文科班和综合理科班的办学类型。 学院在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浙江师范大学文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专业设置较多的优势,设置综合文科、综合理科两个培养学生的班级类型,涵盖文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理学等五大学科门类,涉及十三个相关专业。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促进学科交融,使学生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得到发展。

第三,多维度的教育培养途径。

学院在科学组织第一、第二课堂教学的同时,将学生的素质培养纳入整个教学体系,树立“大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紧密配合并各有侧重。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将培养总目标按学年进行科学规划,全院工作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结合学院的生源结构特点,在寝室安排、学生活动、学生管理等方面打破学科甚至年级界限,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的同时,构建一个课堂教学以外的、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教育平台。

第四,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努力建设三支队伍:一支融科研与教学为一体的导师队伍、一支稳定、优质的平台课师资队伍、一支教育与管理两位一体的班主任队伍。

第五,优化环境,创建初阳特色文化。

加强学风建设,营造

良好的学习环境。从办学开始至今,学院着力打造校园特色文化。学院一直重视学生综合知识、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依次推出《现代科学技术·专题》、初阳论坛、初阳科研训练计划、初阳素质拓展计划,形成了颇有特色的初阳文化。

学院积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成才意识,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省、校级的各类学科竞赛。仅2004、2005年获全国数学建模一等奖1项、二等奖一项;“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

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2项、“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杯”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1项、全国数学建模电工杯三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和三等奖1项、省“高教杯”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1项、省二等奖1项、省三等奖3项;省高等数学(微积分)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3项、优秀奖9项;省“外研社”杯首届全国大学英语写作大赛三等奖1项、优胜奖1项;浙江省大学生健美操锦标赛大众个人自编操三等奖1项。共有9篇文章在全国各种核心刊物上发表。

四、历任领导、职务及任职年限 正职: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徐 辉 院长(兼) 2002.6至今 方健文 常务副院长 2002.6至今

副 职: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陈步云 行政副院长(兼) 2002.6—2006.3

直属党支部书记 2002.6—2006.3

金永奖 教学副院长 2003.4至今 查 颖 行政副院长(兼) 2006.4至今

直属党支部书记 2006.4至今

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一、历史沿革

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由原法政经济学院更名而来。法政经济学院是在原政法系和马列部合并的基础上于1999年12月成立的,2006年3月更名为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政法系的前身是政史系,始创于1977年8月。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共中央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精神的鼓舞下,在全国加快步伐恢复高校招生制度的形势下,院党委决定筹建政史系并在1977年12月招收首届政史本科专业23名学员。当时政史系与马列主义教研室为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1981年6月1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浙江师院党委关于将政史专业分为政教、历史两

个专业的报告,并于当年秋季开始政教专业单独招生。1982年3月5日,院党委决定,将政史系分为政教、历史两系,并单独设立马列主义教研室。同年6月,政教系正式成立,从此政教系、马列主义教研室进入独立发展阶段。

1984年6月深化机构改革,专科部政史科并入政教系,使政教系的办学规模得到扩大,成为具有本、专科双重学制的教学系。为拓宽办学路子,增强办学能力,1984年秋政教系增设函授教育政教本科专业。1985年为支援协助军队开展干部学历教育,政教系承担了浙江省军区和83021部队的180名军队营团以上干部大专班的教学培养任务。从此揭开了政教系的成人教育和社会服务的历史篇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发表,推进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为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政教系着手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在对原教学计划充实调整的基础上增设政治法律和财政经济两个辅修专业,于1990年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发表,使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一改革开放大潮和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新形势下,1992年政教系与杭州大学联合招收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993年增没了专科两年制非师范性“经济管理”专业,首届招收49名,突破了单一师范的办学模式,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硕土学位授予点,这标志着系的办学层次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在成人教育方面,增设了“涉外经济”和“贸易与企业管理”两个非师范性专科函授新专业。1993年秋确立了“以政治为主体,以经济、法律为两翼”的发展战略,并相继开设了贸易经济、法学与行政管理三个辅修专业,面向校内全体在校生招生。在非学历教育方面,1994年10月永康市农村党支部书记“经济管理”大专证书班的开办,开创了我国高校培训农村基层干部经济管理人才之先河,被誉为“中国第一班,并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称赞和肯定。也为高师增强社会服务功能走出了一条新路。根据政教系专业结构的发展,经学校批准1994年7月更名为政法系,并于1995年10月增设法学教育本科专业。

马列部全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部,由原马列主义教研部演变而来。马列主义教研室及其党支部成立于1982年4月。1990年11月成立马列主义理论教研部。1998年6月经学校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成立社会科学教学研究部,该部与马列主义教学研究部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1999年12月,政法系与社会科学教研部合并,成立法政经济学院。2006年3月学校进行院系及学科调整,将国际经贸专业和区域经济学科及相关教师划归工商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硕士(MPA)培养工作及公共管理学科划归法政经济学院,后更名为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二、性质和任务

法政经济学院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注重实践为重点,主要承担着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掌握基本的哲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知识,为中学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提供师资,以及为国家机关、公检法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提供复合型专门的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具有哲学、法学、政治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与管理人员。

法学专业主要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以及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法学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

社会工作专业主要培养把社会工作视为崇高职业,具有基本的社会理论与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社会工作能力,并掌握相当法律知识的复合型社会工作专门人才。

行政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掌握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及法学经济知识和基本技能,素质高,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行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行政管理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区等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及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此外,法政经济学院社科系承担着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同时还承担着全校学生的“两课”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任务。

三、工作情况和特色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经济学院现有教职工83名,其中教授16名,副教授37名,博士25名,硕士43名。有“省151人才工程”入选者2名,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名,省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人员1名。

学院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行政管理、民商法、外国哲学六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思政方向),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思政方向),MPA(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地方政府治理、区域规划与管理两个方向。

学院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社会工作、行政管理五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普通生近1200名,研究生110余名,并有函授、继续教育、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专业证书班等学员1000余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为浙江省A类重点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法学专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

学院建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农村研究中心、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孔氏南宗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研究所等7个校级研究机构。

第一,在人才的培养上,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努力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重视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其知识结构上的厚基础、宽口径、渗透性,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拓展实践基地。浙江师范大学先后在省内91所中学建立教育实习基地,其中挂牌基地88所,这些基地的建立同时也为本院师范类学生的教学见习和实习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学院还先后建立了社会工作和模拟法庭两个实验室、26个专业实习基地,为专业实训、实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我院一直遵循“发挥师范优势,培养特色人才,以特色人才群体为中心带动全院同学”的

培养模式,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全院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良好学风。通过努力,我院学生四、六级英语通过率、计算机等级通过率、考研上线率、录取率、学位授予率等各项指标一直稳居全校前茅,且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应届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近几年来学生就业率高。同时广大同学的科研意识也得到了普遍的增强,许多同学在全国、省、校级各类评比中获奖,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文章。由于我院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在组织管理、辩论演讲、科研写作、书法美工、文艺体育等方面优秀特色人才,而且我院毕业生在社会上也得到良好的反映,用人单位对我院学生的思想素质、责任心、敬业精神、专业水平、课堂教学效果、班主任工作、知识更新能力、创造性思维、社会适应能力等予以高度的评价。多年来,我院为全省高校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为全省中等教育输送了一大批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强的高水平师资,同时还有一大批学生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

我院现有本科生1261人。到2004年底,本科生英语四级通过率为84.6%,六级通过率为32.3%,考取研究生的比例为9%,本科生学位授予率为95.65%,师范类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8.7%,非师范类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55.6%。

成人教育现主要有函授教育4个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经济管理和国际经济与贸易。除了省内之外,在江西、广东、南宁、柳州以及云南等五个地区设有函授站,目前共有函授生1073人。自学考试有国际经济贸易和法学2个本科专业4个班,目前有在校生251人;另外,还有大专证书班17人,夜大有2个班共37人,继续教育班(对口资源项目)35人。

第二,在学术研究和学科学位点建设上

1、学科、学位点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我院已经拥有省级重点学科2个,硕士学位点6个,以及课程教学论硕士学位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向、教育硕士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向。据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的统计分析,在学科评估2004年排名中,我院政治学学科排名第13(全国有北京大学等26所高校参加评估)。

2、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据统计,2001年以来我院教师主持的各类课题共计150多项,特别是横向课题近年有了较大的突破。出版各类著作70余部(包括个人专著、合著、编著、译著、教材等),发表论文1000多篇,获各级各类奖80多项。

3、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逐渐增多。近年来,我院教师与国内外学术机构、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研究。先后有多位教师出国进行学术交流或参加各类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接待了多批国外学者来访。还成功地主办了三次学术会议和讲习班,邀请了许多国内外专家来我院讲学。活跃了学术氛围。

4、为推动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近年学院加大了学术机构的建设力度,除思政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农村研究中心、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孔氏南宗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研究所等校级研究机构外,学院还专门设立了8个院级研究所,国家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在我院设立了浙江调研基地。这些学术机构成为教师开展学术活动和科学研究的依托,推动了学术资源的有效整合。

第三,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近年来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建立使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的机制,大力扶持和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提高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要求40岁以下教师都需达到研究生学历;从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引进一批拥有博士学位或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选送骨干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或参加高级访问学者进修;鼓励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活动;为每位年青教师配备教学和科研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学术水平。通过努力教师结构有了较大的调整和完善,师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第四、构建“两课实践”新机制。法政经济学院学生实践活动一向走在师大前列,已经形成一套成功的模式。学院立足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注重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理论联系实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引起社会强烈的反响。自2000年起,学院就根据学校的要求,将“两课”社会实践纳入到教学环节之中,规定完成“两课”社会实践的学生可以获得2个学分。在学院、社科系的精心规划、组织和教师们的悉心指导下,大学生“两课”社会实践全面展开,成绩斐然,作为第三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形成为浙江师大的教育特色。自2002年以来,全院学生共申报各类“两课”社会实践项目150余个,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150多个“两课”社会实践队奔赴全省各地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先后有12个“两课”社会实践队、20名个人和11名“两课”社会实践指导教师获得校级以上表彰。学院学生的“两课”社会实践活动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浙江日报》、《金华日报》及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宁波电视台、金华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上多次宣传和报道,影响十分广泛。

学院曾先后获得“浙江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浙江省青年志愿者助残先进集体”、“浙江省先进青年志愿者服务站”、“浙江省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标兵集体”等荣誉称号,学院组织的学生社会实践队多次被团中央、团省委评为“社会实践先进集体”,政教981班被为“全国先进班级”,三年级学生党支部被授予“浙江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党支部建设创新奖”的荣誉称号。由我院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吴萍同学在2003年进行的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屠佳同学获2005年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同年被授予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特别奖。 四、历任领导职务及任职年限 (一) 政史系 正职: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高树言 党总支书记 1979.7-1982.6

副职: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黄兰成 副主任 1979.6-1981.4

张关钊 党总支副书记 1979.6-1982.6

(二) 政教系 正职: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施一青 主任 1990.8-1993.6 陈根荣 主任 1993.6-1994.6 王 珉 主任 1994.6

高树言 党总支书记 1982.6程梦林 党总支书记 1987.7陈根荣 党总支书记 1994.6

副职:

姓 名 职 务 施一青 副主任 1984.6张关钊 兼副主任 1984.6强羽旼 副主任 1984.7周祖亮 副主任 1984.7陈官忠 副主任 1990.9陈卫中 副主任 1991.2王 珉 副主任 1992.6陈卫中 副主任 1994.6郑章瑶 副主任 1992.6

张关钊 党总支副书记 1982.6陈晓克 党总支副书记 1984.6陈红儿 党总支副书记 1984.7陈卫中 党总支副书记 1992.6

(三)政法系 正职:

姓 名 职 务 王 珉 主任 1994.7

-1995.1 —1983.12 -1992.1 -1994.7 任职年限

-1990.7 —1984、7 -1990.9 -1990.11 -1992.5 -1992.6 -1994.6 -1994.7 -1994.7 -1984.7 -1984.7 -1995.1 -1994.6

任职年限

-1999.11

陈根荣 党总支书记 1994.7-1995.6 陈红儿 党总支书记 1995.6-1999.11

副职: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陈卫中 副主任 1994.7-1995.1 郑章瑶 副主任 1994.7-1995.6 吴 平 副主任 1995.1-1999.11 郑祥福 副主任 1995.1-1999.11 邹信珠 副主任 1995.10-1999.11

陈红儿 党总支副书记 1994.7-1995.6 郑章瑶 党总支副书记 1995.6- 1999.11

(四)马列主义理论教研室、马列主义理论教研部、社会科学教研部

1、马列主义理论教研室 正职: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王浴生 主 任 1963.4—1967.11

何 豫 党支部书记 1984.11—1987.5

副职: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孙久经 副主任 1961.12—1963.4 高树言 副主任 1963.4—1979.6 何 豫 副主任 1984.10—1987.5 史美珩 副主任 1984.6—1987.5

黄昌科 党支部副书记 1983.6—1984.11 王景尧 党支部副书记 1984.11—1987.5

2、 马列主义理论教研部

正职: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张关钊 主 任 1990.11—1997.1

何 豫 党支部书记 1987.5—1993.6 何 豫 党总支书记 1993.6—1994.2 黄成双 党总支书记 1997.1—1999.11

副职: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何 豫 副主任 1987.5—1993.6 史美珩 副主任(兼) 1987.5—1990.9 王景尧 副主任 1991.2—1992.9 沈素才 副主任 1992.10—1994、6 吴伟松 副主任 1993.6—1999.11 叶山土 副主任 1994.6—1999.11

王景尧 党支部副书记 1987.5—1992.9 潘昌哉 党总支副书记 1995.1—1999.11

3、马列主义理论教研部、社会科学教研部(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正职: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陈红儿 马列部社科部主任(兼) 2000.11—2001.2 王 珉 马列部社科部主任(兼) 2001.2-2005.3 何增光 马列部社科部主任(兼) 2005.3至今

(五)法政经济学院 正职: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王 珉 院 长 1999.11-2004.11 卢福营 院 长 2004.12-2006.3

陈红儿 党总支书记 1999.11-2001.2 郑章瑶 党总支书记 2001.7-2004.12

何增光 党总支书记 2004.12-2006.3

副职: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何增光 副院长 1999.11-2004.12 卢福营 副院长 1999.11-2004.12 邹信珠 副院长 1999.11-2006.3 王景新 副院长 2005.1-2006.3 张根福 副院长 2005.1-2006.3

郑章瑶 党总支副书记 1999.11-2001.7 许慧霞 党总支副书记 2001.7-2003.4 陈 刚 党总支副书记 2003.4-2006.3

(六)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正职: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卢福营 院 长 2006.4至今 何增光 党委书记 2006.4至今

副职: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洪 伟 副院长 2006.4至今 姜敏敏 副院长 2006.4至今 陈 刚 党委副书记 2006.4至今

田家炳教育学院

一、历史沿革

田家炳教育学院原名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001年9月,更名为田家炳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003年6月,更名为田家炳教育学院,简称教育学院。学院成立于1999年11月,由教育

系、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物理系教育技术专业等合并而成。

教育系前身为教育学教研组,1956年杭师专成立时设立,具体负责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1964年成立教育学科教研室,直属教务处,负责全校公共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1988年11月省教委批准设立学前教育专业,1989 年2月由原教务科科长吴惠青和原教育学科教研室主任程功负责筹建教育系,1999年11月以教育系为主组建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是1990年初,在高师教育教研室基础上建立的。它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并负责全校教育科研的组织和管理,是半学术、半行政的机构,直属学校领导。1999年并入学院。

1998年10月由楼广赤老师负责筹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室。1999年6月正式成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务处电教中心并入该中心,张剑平任主任,楼广赤任副主任。1999年11月,学校改制时并入学院。2001年该中心被列为我省首批建设的9个高校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4年3月,通过教育厅验收,成为我省首个高校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张剑平任中心主任。

1978年6月,我校成立电化教育专业(专科),同年9月开始招生,1993年开始招收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1999年12月该专业并入学院教育技术系。

目前,学院下设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传播学4个系,有教育学、应用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广告学(数字媒体方向)等4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学院在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等6个硕士学位点和教育管理、现代教育技术、职业教育学等3个教育硕士方向,以及公共管理硕士1个方向(教育行政管理)的基础上。2005年11月,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学科又被批准为一级学科硕士点,同时,还批准了广播电视艺术硕士学位点。

学院现有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等3个省级重点A类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省级重点B类学科。设有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心理研究所、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等4个校级研究所,以及教育评论研究中心、视觉传达研发中心等2个校级中心。现有教职员工94人,其中专任教师72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18人(含特聘教授1人),副高职称16人,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17人,硕士学位35人。入选省“151人才工程”4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学科研并重的师资队伍。

二、性质和任务

田家炳教育学院是浙江省教育科学与技术研究、应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主要负责全省基础教育的师资培养和科学研究等任务。几年来,学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依法办学,努力为浙江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作为学院追求的主要目标,通过拓展规模,优化结构,充实内涵,不断提高学院办学层次。争取再经过5~10年的努力,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学位点和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充分发挥学院在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跻身于国内省属重点师大同类学院的先进行列。

三、工作情况及特色

学院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基础教育服务;坚持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相协调的全面发展观;坚持以教学中心,注重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实践中,学院坚持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调整与优化专业结构,努力提高办学层次;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修订教学计划为切入点,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素质教育;努力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加快教学手段现代化进程;不断强化教学管理,建立规范、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努力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紧紧围绕学科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努力营造“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良好氛围。通过引进和培养“双管齐下”,进一步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根据自身文理兼容,理论与技术并驾齐驱的特点,立足浙江省文化大省和经济大省的地位以及21世纪新经济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取向,把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既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又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努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为此,我院在制订教学计划及设置专业方向时努力贯彻和渗透这一思想,既重视对学生理论功底的培养,又重视其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塑造,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组织和考核。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院充分依托现有学科优势,实现资源优化整合,努力建设好现有硕士点和4个省级重点学科,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申报博士点。

四、历任领导职务及任职年限

1.原教育学科教研室历任领导职务及任职年限 正职:

教育学教研组 (1956年-1964年)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 ? ? (1964年-1988年3月)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 ? ? 教育学科教研室(1988年3月-1989年2月)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程 功 主 任 1988.3—1989.2 刘根尧 副主任 1988.3—1989.2

2.教育系历任领导职务及任职年限 正职: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吴惠青 临时负责人 1989.2—1992.2 程 功 临时负责人 1989.2—1992.2 程 功 主 任 1993.9—1996.11 李伟健 主 任 1996.11-1999.11 吴惠青 书 记 1997.5—1999.11

副职: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程 功 副主任 1992.2—1993.9 吴惠青 副主任 1992.2—1997.5 李伟健 副主任 1992.2—1996.11 季诚钧 副主任 1996.11—1999.11 张国胜 副主任 1997.11—1999.11 杨 波 副主任 1999.7—1999.11 副书记:吴惠青(1995.12—1997.5)

3.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历任领导职务及任职年限 正职: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吴惠青 总支书记 1999.11-2001.9 李伟健 院 长 1999.11-2001.9

副职: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张剑平 副院长 1999.11-2001.9 张国胜 副院长 1999.11-2001.9 施章清 总支副书记 1999.11-2001.9

4.田家炳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历任领导职务及任职年限 正职: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李伟健 院 长 2001.9-2003.2 吴惠青 总支书记 2001.9-2003.2

副职: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张剑平 副院长 2001.9-2003.4 杨 波 副院长 2001.11-2003.4 张国胜 副院长 2001.9-2003.4 施章清 总支副书记 2001.9-2003.4

5.田家炳教育学院历任领导职务及任职年限 正职: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张剑平 院 长 2003.3至今 吴惠青 总支书记 2003.3-2006.3 吴惠青 党委书记 2006.4至今

副职: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李长吉 副院长 2003.4-2004.9 田学红 副院长 2003.4至今 徐 君 副院长 2003.4至今 施章清 总支副书记 2003.4-2006.3 施章清 党委副书记 2006.4至今

幼儿师范学院(杭州)

一、历史沿革

幼儿师范学院即原杭州幼儿师范学院,2006年3月学校进行专业及学科调整时更现名,其前身为浙江幼儿师范学校。1953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决定以杭州师范学校幼稚师范科为基础,组建幼儿师范,并当年就招收第一批新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第一所、全国第一批独立建制的幼儿师范学校。

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幼师经历了几起几落的曲折过程。1958年 “大跃进”,幼师超常规发展,当年不仅招收21个班近千名幼师生还兼办杭州音乐专科学校,1960年又规模剧缩,专科撤消。1962年、1965年停止招生,1963至1965年间在校生仅有150名左右。1966年1月省教育厅决定将幼师与省教育厅教研部合并,校舍迁至文三路22号,省教育厅教研部院内。这一迁就是26年,直到1992年1月,幼师近千名师生员工“蚂蚁搬家”,迁回原址。

1973年,教育事业全面整顿,幼师恢复招生。此时的幼师肩负培养幼儿园师资和中、小学音、美师资双重任务,是一所综合性师范学校,隶属省教育厅,因此改名为“浙江师范学校”。

1978年,省教育厅决定幼师以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三年制中专幼儿园师资为主,定名“浙江幼儿师范学校”。这一校名一直沿用至2000年。1981年,省教委确定幼师为省重点师范学校。1985年,教育部确定幼师为中国政府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加强幼儿园师资培训项目学校”。1988年8月“因浙幼师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方向明确、成绩显著”成为国家教委首批表彰的师范学校。

1993年对幼师的办学来说是一个新的里程碑,这一年,招收了学前教育专业两个班80名大专学生,迈出了办学层次提升的第一步。这也是浙江省教育史上第一届大专层次的幼师生。首届大专生的招生对象为学前教育专业三年制中专应届优秀毕业生。大专阶段的学制为两年,这就是所谓“三二分段模式”。此后,该模式的大专教育成为幼师相当一个时期办学的主要内容。1995年7月,首届大专学生毕业,走向浙江幼教第一线。

1993年和1998年,省教育厅分别决定幼师为“浙江省幼儿师资培训中心”和“浙江省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从此,幼师开始大规模地面向全省幼教界全面铺开职后教育。

1998年,幼师又开始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专科模式的试验。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连续学习五年,毕业时发大专文凭。2000年,这一模式扩展至全省,幼师开始与全省有关兄弟院校进行五年制大专联合办学的试验,即学生在教学点先学习三年,主要完成高中段的教育和打下专业技能的基础,然后在本部学习两年,完成专科段的专业教育。至2003年,这样的教学点分布到全省的8所院校。五年制模式的优势得到了幼教界的赞许,适合了目前的省情,受到省教育厅、教育部的肯定。

2000年4月,这是幼师历史新纪元的开始。浙江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浙江幼儿师范学校与浙江师范大学联合办学的通知》,撤消浙江幼儿师范学校建制,成立“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2001年7月,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计委下发《关于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并入浙江师范大学的通知》。从此,学院正式迈入高校行列。

2002年秋季,学院招收第一届也是浙江省首届学前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迈出本科教学第一步。2003年学院成立实验幼儿园协会,建立起完整的见习、实习基地。2004年学院成为全国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挂靠单位,院长当选为理事长。2005年秋季,学院新设本科艺术教育专业开始招生,这一年的冬季,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点申报成功,实现了办学层次提升的历史性跨越。

二、性质与任务

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是浙江省的幼教师资培养培训中心、幼儿教育研究中心和幼儿教育信息服务中心,是浙江幼教的工作母机。

作为幼教师资培养、培训中心,50多年来,学院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幼教英才,目前浙江省85%的省级示范性幼儿园长、副园长、市县幼教教研员均为学院毕业生,全省9名幼教特级教师全部为学院毕业生。50多年的办学推动并见证了浙江乃至中国幼儿教师教育的发展。追求幼

教师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一直是学院办学的重要目标。由于省幼儿师资培训中心和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设在本院,学院不仅通过职前培养为幼教界输送了大量人才,而且还承担着幼儿园教师在职提高的艰巨任务。

作为幼儿教育研究中心,早在上世纪70年代,学院就成立了“幼儿教育研究室”,近年来学院结合自身发展现状与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瞄准学前教育的最前沿,在原“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校级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相继筹备成立了学前教育研究所、学前课程研究中心、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三个院级研究机构。学院对全省幼儿教育从宏观到微观,从教材到教法,进行了有计划的、全面的研究,先后完成了《浙江省民办幼儿园发展状况调查》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幼儿园教师人格特征研究》还获得教育部优秀成果奖。省学前教育研究会设在本院,全国幼儿园教师教育学会秘书处也设在本院,大量省内外的学前教育研究活动是在学院的组织参与下完成的。

作为幼教信息服务中心,学院对全省乃至全国幼教也具有辐射力。一本在全国幼教界颇具影响的月刊——《幼儿教育》杂志,就是1981年学院与浙江教育报社联合创办的,刊物的发行量目前居全国同类刊物前列,并被评为全国教育核心期刊、华东地区最佳期刊、浙江省一级期刊。1989年成立的幼儿教育图书资料发行部,发展到今天其发行覆盖面达全国29个省市。学院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的教玩具工厂,也在为幼教信息服务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81年、1993年、2001年学院先后三次组织力量编写和修订浙江省幼儿园教材,这套教材在省内外有相当的影响力。

“三个中心”体现了学院办学的大教育观和以幼儿教育为对象的服务观,它的总目标是为幼儿教育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三、工作情况及特色

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现有教职工160余名,其中学院专任老师102名,附属幼儿园专任老师24名,《幼儿教育》杂志编辑7名。专任教师中教授2名,副教授5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39人。学院聘有兼职教授4人,客座教授4名。教师中1人入选省“151”人才工程,2人入选校学科带人,9人入选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入选院级优秀青年教师,形成了完整的四级人才梯队。

学院现有学前教育、艺术教育(儿童综合艺术教育)两个本科专业,具有学前教育硕士学位授权资格。还有学前教育、公关礼仪(成教)两个专科专业。学院在原“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校级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相继成立了学前教育研究所、学前课程研究中心、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三个院级研究机构。

50多年来,学院主要承担着浙江省幼儿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任务、幼儿教育研究的任务和幼儿教育信息服务的任务,为推动幼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第一,在人才培养上,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求真、至善、博学、践行”的高素质学前专业人才。

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学院办学质量的重要一环。这就需要我们关注国

内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研究新世纪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按照基础实、知识新、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规格,逐步建立起注重综合素质培养,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根据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存在的弊端,提出了以全实践理念为指导的“实践整合课程体系”。全实践主要是指学生的教育实训在时间上贯穿,在空间上拓展,在课程上渗透,在大学的四年学习中具有延续不断的特点。“实践整合课程体系”力图处理好见习与实习、专业课程与实训课程、高校与幼儿园实训基地的关系,引进现代化教学技术,最终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具体在三个层面进行:

1、探索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实践整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着眼于浙江省幼教师资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教育实践能力的实质性提高,探索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实践整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职前阶段加强实践课程,扎实理论基础,有效整合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大大增加学生见习实习时间,丰富见习实习类型,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灵活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职后阶段提高培训实效,变“学历教育”为“能力教育”,以教师需要为本、为一线教学服务。

2、尝试全新的实践基地建设与运作模式。

实验幼儿园协会的建立为学院实践整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基地和坚实的组织保障,是高校和幼儿园之间实现院园合作、优势互补的实践模式创新,是一种在学前教育领域乃至普通教育领域的全新的师范生见习实习基地组织建设模式。该模式有助于丰富学生幼教工作的实践经验,加强学生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提升学生对幼儿园教育实践的洞察力,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灵活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3、编写实用性、科学性兼有的系列教材。

新的课程模式中的许多专业实践课程是改革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即使有教材,也往往不能兼顾实用性与理论性。因此,学院在改革课程模式的同时,积极鼓励教师进行主动的科学研究,独立或联合其他高校改革编定系列教材。编定教材的指导思想是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突出实用性,加强对实践整合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第二,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学院将学前教育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确保50多年形成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品牌优势。2005年学院获得了学前教育硕士授权资格。根据学院的学科和专业建设规划,到2009年,力争获得学前教育博士授权资格。在建设好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上拓展相近相关专业也是学院在专业建设上的战略。2005年学院增设了本科艺术教育(儿童综合艺术教育方向)。另外,在特殊教育(学前特色)方面、在儿童文化产业方面,学院也应该创造条件,有所作为。

学院在这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

1、加强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建设好学前教育学科,使学前教育保持省内龙头、国内领先。近几年学院化大力气对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进行了研讨,并与国内外同行

进行了交流,其培养方案和相关的研究成果引起业内的关注。

2、努力建设好学科带头人队伍。培养和造就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学科带头人需要在科研教学的实践中造就。项目造就人,项目带动学科的发展,这是学科建设的基本经验。所以,鼓励支持教师积极争取高层次的科研项目是学院的一个工作重心。成立和加强学前教育类研究机构的建设,造就一批科研教学型教师,就是这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加大学科建设的投入,改善学科教学的硬环境,如学科用房、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校园网络等,保障学科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

4、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实现实习基地的制度化、网络化合作与交流。学院通过实验幼儿园协会为平台构筑教育实践基地。实验幼儿园协会是一个学院与幼儿园“院园合作”的组织,参加者在自愿申请的基础上由协会理事会审批,一般由省示范性幼儿园和有代表性的民办幼儿园组成,双方以协议的方式结成联盟,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学院为幼儿园培训教师,提供科研和教育的指导,每年组织“园长论坛”;幼儿园为学院的教育实习提供支持,为学院师生的教育调查、教育实验提供方便。幼儿园的园长、特级教师还被聘到学院为学生上教法类的课程。实验幼儿园协会成员遍布全省,成为学院学科建设重要的实践平台,也使学院对幼教界的影响力得以有效扩展。

第三,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学院清醒地认识到,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学院生存与发展之本,学院要把养才、求才当作一项长期的头等大事。

这方面的具体措施主要有:(1)成立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提出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并提出实施意见,明确各方职责,并负责监督、检查落实情况,年度预算中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的专项经费。(2)实施《教师培训进修工作规程》,鼓励、促进教师进修提高。(3)实施“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优化教师结构。继续聘任校外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为特聘教授和客座教授。(4)实施《四级人才梯队建设计划实施细则》、并结合学院特点出台补充意见,加强教学、科研梯队建设,促使学院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的形成。(5)实施“科研奖励管理办法”,对教师科研工作量进行考核,奖励科研成果突出者。(6)调整师资学科结构,根据学院专业设置方向,继续做好部分学科教师的转岗工作。(7)坚持以教师为本,努力创造优良的成才环境,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

针对教师队伍中目前暂缺领军人物的现状,学院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做学院的短聘或兼职教授。学院先后聘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振宇教授作为短期聘任教授为本科生讲授专业基础课,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滕守尧研究员和台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简楚瑛教授作为兼职教授为本科生教授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学院提升办学层次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学院对此十分重视。学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帮助青年教师作好生涯规划,要求每位青年教师根据学院的发展规划作好个人专业发展的5年计划,促使青年教师树立从事幼儿师范教育的志向;为青年教师指定导师,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基本功这一关;教育学类教师在工作之初必须先去幼教一线工作煅练;为青年教师考硕、考博创造条件。

四、学院历任领导职务及任职年限(1953-2005)

1.杭州幼儿师范学校历任领导职务及任职年限(1953年-1974年) 党支部书记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李逢春 党支部书记 1958.8-1981.7 孙 刚 党支部书记(兼) 1966.1-1966.7

党支部副书记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王修本 党支部副书记 1956.10-1957.4 李逢春 党支部副书记 1957.3-1965.2

校 长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祝育华 校 长 1959.3-1964.7 黄有种 校 长(兼) 1958.7-1960.7 霍俊青 校 长 1965.5-1974

副校长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陈友琴 副校长 1953.7~1953.11 钱 瑛 副校长 1954.02~1957.11 祝育华 副校长 1956.10~1959.3 张梅先 第二副校长 1957.3~1965.2 余礼海 副校长 1960.1~1974

革委会主任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李逢春 革委会主任 1968.4~1974

2.浙江师范学校历任领导职务及任职年限(1974年至1979年) 革委会主任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李逢春 革委会主任 1974-1979 聂如川 学校负责人 1973-1977.8

副校长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余礼海 学校副校长 1974-1979

3.浙江幼儿师范学校历任领导职务及任职年限(1979年至2001年) 党支部副书记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罗梅孙 党支部副书记 1979.5-1984.6 陈冬林 党支部副书记(兼) 1986.7-1992.3 矫德凤 党支部副书记(兼) 1984.7-1986.7

总支书记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罗梅孙 党总支部书记 1986.7-1992.2 陈冬林 党总支部书记 1993.3-1997.6 张昭济 党总支书记(兼) 1997.5-1998.6 黄燕燕 党总支书记 1998.6-2001.6

党总支副书记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陈冬林 党总支副书记 1986.7-1993.3 赵格 党总支副书记 1992.3-2001.3

校长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丁碧英 校 长 1984.7-1992.3 张昭济 校 长 1992.3-2001.6

副校长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余礼海 副校长 1979.3-1983.10 罗梅孙 副校长 1979.5-1984.6 陈冬林 副校长 1979.5-1997.5 丁碧英 副校长 1981.9-1984.6

矫德凤 副校长 1984.7-1989.11 张昭济 副校长 1984.7-1992.3 孙浣敬 副校长 1987.10-1992.3 葛兆贵 副校长 1992.3-1997.5 朱丽丽 副校长 1992.3-2001.6 章 红 副校长 1997.5-2001.6 黄燕燕 副校长(兼) 1998.6-2001.6

调研员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陈冬林 正处级调研员 1997.5-2002.1 葛兆贵 副校级调研员 1997.5-1998.6

4.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历任领导职务及任职年限 院长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张昭济 院长 2001.6-2003.6 秦金亮 院长 2003.8至今

党总支部书记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黄燕燕 党总支书记 2001.6-2006.3 黄燕燕 党委书记 2001.6-2006.3

副书记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吴善波 党总支副书记 2002.7-2006.3 吴善波 党委副书记 2003.6至今 吴晓燕 党委副书记(校本部) 2003.6至今

副院长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黄燕燕 副院长(兼) 2001.6-2003.6 谢飞军 副院长 2001.6-2003.6 汤樟梁 副院长 2001.6-2006.3

朱丽丽 副院长 2001.6-2006.3 王相荣 副院长 2003.6至今 步社民 副院长 2003.6至今 王春燕 副院长 2006.4至今

调研员

姓 名 职 务 任职年限 章 红 副处级调研室 2001.6至今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一、历史沿革

自学校初创以来,就设有公共体育教研组,1960年体育系随之诞生,公共体育教研组成为体育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久分离,至1963年又与体育系合二为一。1965年因学校机构变更,公共体育教研组又自成一体,到1974年浙江师范学院重建时,恢复了公共体育教研室。1979年经上级批准,重建体育系,并于1980年9月恢复招生。公共体育教研室成为体育系的主干之

一。1985年由于教学工作需要,公共体育教研室划归学校直属管理,1986年7月改称“浙江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研室”。1992年12月,学校决定将原公共体育教研室升格为处级公共体育教研部。1999年10月,学校机构改革,体育系和公共体育教研部又重新携手,共创体育学院。2006年3月,学校进行专业及学科调整时更名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和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1980年9月体育系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82年9月,又开设两年制体育教育专科,1984年7月,1985年9月,增设三年制专科函授专业。1988年9月,设立田径、球类、武术、专业理论、基础理论、体操等教研室。1992年专业理论与基础理论合并为理论教研室,1992年1月,增设大专学历为起点的本科体育教育函授专业,学制三年。1993年3月起,承担全省体育专业(专科)自学考试。1993年4月体育系又开始承担浙江省体育高考考试(金、温、丽、衢四市地),1995年10月,浙江省体委下文,由浙江师范大学体育系承办“浙江省首届一级社会指导员培训班”。1999年9月增设非师范类的四年制社会体育专业,2002年获课程教学论、教学论两个硕士招生方向,2003年10月申报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点成功,同年获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科)主考单位,2003年12月体育教育专业代表浙江省组队参加教育部在成都举行的全国大学生基本功大赛获团体第六名的好成绩。2004年与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皮划艇队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2005年11月申报体育社会人文学硕士点成功。同年11月增设体育高职专升本专业.学院教学设施先进,拥有全省一流的多功能体育馆、体育综合楼、标准400米塑胶田径场、塑胶球类训练馆、塑胶网球场、沙滩排球场、篮球场、室外游泳池,三万人看台的大规模塑胶田径场正在规划中。至此,体育学院的办学条件和在校学生数已基本形成规模。

二、性质和任务

体育学院的体育教育专业为浙江省重点专业,学制四年。通过学习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最新的科研成果,能胜任中等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及基层运动队训练、竞赛工作,成为社会各体育教育部门所需要的复合型体育人才。主要开设课程有:篮球、排球、足球、体操、田径、武术、乒乓球、散打、艺术体操、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主干及各种选修课。

社会体育专业是体育学院1999年新增设的非师范类专业,学制四年。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体育科学发展的新成果。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有比较宽的知识面,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规律,能胜任社区体育活动和学校体育教学,业余训练,竞赛工作,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社会体育概论、社会体育管理、球类、健身体操、田径、传统体育、毕业论文等主干课。并开设健身概论、体育法规、奥林匹克运动等20余门理论选修课;羽毛球、乒乓球、体育舞蹈、棋类等26门术科选修课。

体育学院承担了全校公体学生的体育教学和体质达标测试工作,公体部多次修订教学计划,根据师范性特点,着重抓学生的体育知识、工作能力和思想品德的培养。1995年度省“达标”

2006年3月学校进行专业及学科调整时,将对外汉语专业及相关人员划归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

二、性质和任务

半个世纪以来,学院遵循“以人为本,以文育人”的院训,始终坚持“人才是办学之本,特色是立院之基,创新是学院之魂”的理念,全力打造人文品牌。目前学院拥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对外汉语、儿童文学、戏剧影视文学五个系,学院肩负着为全省培养合格的中学语文、历史教师及为社会输送对外汉语、文秘、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文化艺术等专门人才的重任。

三、工作情况及特色

人文学院现有教职工117人,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661人,研究生412人,函授生2631人。101名专任教师中,教授35名,博士及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55名,其中享受政府津贴的5人,省151人才5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人,省功勋教师1人,曾宪梓奖获得者5人,校、院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9人。设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儿童文学三个系,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戏剧影视文学三个全日制本科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世界史五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及课程与教学论中的语文和历史两个方向。2005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升格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

学院现有1个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中之重):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1个省级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南文化研究;3个省级重点学科(A类):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和汉语言文字学;2个校级重点学科:专门史、文艺学;5个校级重点研究所: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儿童文学研究所、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还设有4个校级重点研究中心: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社会学民俗学研究中心。此外,学院有综合资料室和三个省级重点学科资料室,藏书共10万余册,期刊近400种。仅1999年以来,学院教师多次获各级社科基金研究项目和科研奖或教学成果奖。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科研项目11项,教育部、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58项,获得省部级奖26项。近5年全院教师共出版专著、教材155部。

第一,教学工作

自1956年中文系、历史系开始招生以来,共培养了全日制本专科生9949人 (截止到2005年)。自学院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学校转型的目标,积极实施“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层次”的“双提高”战略,以迎接省教育厅、教育部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投入力度,稳固树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近年来学院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着力点,努力追求并逐步形成“实、活、新”的教学特点。先后推出了系列举措:一是进行了教育实习改革,实行“分阶段学生自主管理”的实习模式,着力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二是实行了三级论文制(一、二年级课程论文,三年级学年论文,四年级毕业论文),强化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三年级开设的“文史论文写作”课程从教材编写到课堂教学都是一种全新的探索;三是开办了专业提高班,培养学生研究、创新能力,为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子;四是启动了首批“人文学院本科教学品牌课” 建设工程;五是开展了旨在加强师生交流互动的对话教学活动;六是非师范专业实行分流教学,

开办儿童文学、新闻传播和文秘三个方向班,因材施教,以强化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性;七是率先开展并完成了对院资料室图书上网工作。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满足了办学需要;八是于2002年开始定期编印刊物《人文教坛》。为全面反映本院教学情况、总结教学经验、探讨教学规律、交流教改信息提供了平台。九是先后启动了迎接省教育厅、教育部开展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并于2002年、2005年分别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教育部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1979年开始招收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目前全院各专业共培养了415名研究生。2000年学院在全校率先进行研究生教学改革;2004年召开了院首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在总结几年来研究生培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举措。同时进一步完善了研究生培养计划,加强了导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了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1963年开始举办成人教育,至今已培养了近两万名成教学生。近年来学院上下紧紧抓住成人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探索成教办学新路,拓展办学渠道,积极发展省外办学市场。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加大了成教教材建设力度。专门组织学院老师编写了国内首套文化艺术专业系列教材(共16本),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经过学院多年办学的积累,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 第二,科研、学科建设

中文、历史专业有着较长的办学历史,一直以来注重科研、学科建设,坚持以学科、学位点建设为先导,不断提升办学层次。经过几代人努力,科研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在省级重点学科的重新申报评审工作中,学院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和汉语言文字学三个学科再次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A类;获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中之重)一个;获浙江省省级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个;汉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申报成功等。

第三,师资队伍建设

办学的关键在于师资,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标志着一个学院的办学水平。学院一直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院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学院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划,近年来学院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的举措。如规范了人才引进操作程序;实行了“老带青”结对活动制;实施了“博士化”工程,要求35周岁以下的教师必须获得博士学位等。同时通过聘请“特聘教授”、“名誉教授”、“兼职教授”等途径,建立了一支较为稳定的外聘师资队伍。从2003年开始,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适时确立了“追求高层次”为导向。具体到执行层面我们继续坚持两个并重的原则:奖励和约束并重;引进和培养并重。同时更注重师资队伍“质”的提高。通过这些举措,目前学院师资队伍已实现了结构性调整:学历、学缘、年龄、职称等结构日趋合理。这支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素质优良、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有一定影响的师资队伍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在101名专任教师中,教授38名(达到教师总数的37.62%),博士及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55名(达到教师总数的54.5%)。

第四,学生工作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注重成才教育,坚持“以营造良好学风为中心,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拓展综合素质为导向,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的指导思想,依托“三大体系”,建构学生工作新体制:以学生党建作为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营建“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以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为抓手,营建符合新时期青年学生特点的“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体系”;以学风建设为重心,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

学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狠抓学风,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积极探索有效的学生培养模式,重学术、强技能,取得了明显成效。自学院成立以来,共举办世界文化名著论坛及人文论坛200余讲;学生在各级各类刊物公开发表文学作品、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00余项。特别是学院的电影协会、阿西剧社、儿童文学社、红楼梦研究会、砚边艺社、文史研究会等社团为社会培养了众多人才。学生刊物《金牧场》、《文心》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有效的阵地。目前在全院教职工当中已营造了“全员育人”的氛围,形成以学生工作办公室、班主任、导师三位一体的学生工作新局面,实现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四化”,即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公开化。《中国教育报》、《钱江晚报》、《新华网》、《团中央网站》等多家媒体都对我院的学生工作作过报道。

第五,对外交流工作

近年来,致力于扩大学院影响力,通过召开各类研讨会、学术会议以及开展合作办学等途径向社会宣传学院。进一步加强了与中学界的联系,从2000年开始坚持每年召开以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为主题的研讨会,在省内中学语文界产生了很大反响。每年召开不同层次的学术会议:如“21世纪第三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学术研讨会”、“吕祖谦暨浙东学术文化国际研讨会”、“新世纪汉语研究暨浙江省语言学回顾与前瞻国际高级论坛”、99全国中青年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生长点研讨会、中国小说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中国修辞学会年会、非洲史学术研讨会、历史学与现代化研讨会等。

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工作。有计划地组织三个省级重点学科骨干分别赴台湾、日本的有关大学开展了学术交流,加强了与境外、国外的学术交流。与哈佛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对外汉语专业先后与韩国、乌克兰等有关大学达成了合作办学的协议。有多位师生赴喀麦隆、日本、乌克兰、韩国进行对外交流。

第六,党建工作

近年来学院党总支注重研究新形势下开展教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结合实际做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配合学院中心工作积极营造有序竞争、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党总支多次开展了以总支或支部为单位的党员活动,在校党委的统一部署下,于2005年全面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强化了党员意识,增强了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了教工党员在育人工作中的模范作用。

院工会在增强学院凝聚力、丰富学院文化生活、营造人文环境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组织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文体、休闲活动,丰富了教职工业余生活,发扬了人文精神,推动了良好人文氛围的形成。

自1956年办学以来,有1位教师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称号、1位教师获得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位教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位教师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2位教师获省劳动模范称号,2004年学院被评为省高校“三育人”先进集体。

四、历任领导、职务及任职年限 1.中文系历任领导职务及任职年限 正职:

姓名 职务 赵有和 系支部书记 1959李德斋 系总支书记 1964.8卢昕(学生) 系革委会主任 1967.11周望森 系支部书记 1974葛德茂 系总支临时负责人 1976陈光润 系总支临时负责人 1977程梦林 系总支临时负责人 1977.2王肖田 系总支临时负责人 1979程梦林 系总支书记 1985.7蒋明非 系总支书记 1987.7任 远 系总支书记 1996黄华童 系总支书记 1993.2周瑞法 系总支书记 1997.11

宋文翰 系主任 1962张永绵 系主任 1981.4任 远 系主任 1988.4张先亮 系主任 1999.5

副职:

姓名 职务 高树言 系总支副书记 1962.10李德斋 系革委会副主任 1967.11张永绵 总支副书记 1979.6程梦林 系总支副书记 1981.4

任职年限 —1962

—1967.11 —1968 —1976 —1977 —1979 ? —1979.6 ? —1980

—1987.7 —1993.2 ——1997.10 ? —1996 ? —1999.12 —1965

—1984.5 —1999.5 —1999.12 任职年限

—1963.4 —1970.7 —1981.5 —1984.5

高明镜 系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1981.4—1985.7 陈兰村 系总支副书记 1984.6—1988.4 骆正森 系总支副书记 1988.2—1989.2 黄华童 系总支副书记 1989.3—1993.2 周瑞法 系总支副书记 1993.6—1997.10 邵海燕 系总支副书记 1998.7—1999.12

戴林淹 科副主任 1956—1958 戴林淹 系副主任 1979.6孙宗周 系副主任 1959张永绵 系副主任 1979.6程学颐 系副主任 1981.4程梦林 系副主任 1979.6陈兰村 系副主任 1988.4周舸岷 系副主任(主持工作) 1984.6王晓华 系副主任 1984.6陈葛满 系副主任 1984.6任 远 系副主任 1987.7杜 卫 系副主任 1991梅新林 系副主任 1992陈芬华 系副主任 1994.6张先亮 系副主任 1995方卫平 系副主任 1996.7傅惠钧 系副主任 1999.5

.历史系历任领导职务及任职年限正职:

姓名 职务 李德斋 系支部书记 1956李德斋 系总支书记 1958陈光润 系党支部书记 1981.6张关钊 系总支书记 1985.5胡岩林 系总支书记 1990.11刘成连 系总支书记 1994.6陈子琴 系总支书记 1995.10—1983 —1962

—1981.4 —1984.4 —1984.5 —1994.6 —1987.7 —1987.1 —1992.7 —1988.4 —1995 —1996.3 —1999.12 —1999.5 —1999.12 —1999.12 任职年限 —1958 —1960

—1984.6 —1987.7 —1994.6 —1995.10 —1999.12

2

王正平 科主任 1956—1958

张关钊 系主任 1987.7—1990.11 周祖亮 系主任 1990.11—1994.2 诸葛达 系主任 1997.11—1999.12

副职:

姓名 职务 任职年限 张关钊 系总支副书记 1984.7胡岩林 系总支副书记 1987.7朱 达 系总支副书记 1992.2杨林书 系总支副书记 1994.6郭光初 系总支副书记 1997.11

李德斋 系副主任 1958倪士毅 系副主任 1958张关钊 系副主任 1984.7沈雨梧 系副主任 1984.7诸葛达 系副主任 1985.5桂栖鹏 系副主任(主持工作) 1994.6王加丰 系副主任 1994.6黄月林 系副主任 1997.11吴 潮 系副主任 1997.11

3.人文学院历任领导职务及任职年限 正职:

姓名 职务 张先亮 院长 1999.12

周瑞法 院总支书记 1999.12 邵海燕 院总支书记 2003.4 邵海燕 院党委书记 2006.4副职:

姓名 职务 王加丰 副院长 1999.12

—1985.5 —1990.11 —1993.9 —1997.11 —1999.12 —1960 —1960 —1985.5 —1987.4 —1994.6 —1997.11 —1997.11 —1999.12 —1999.12 任职年限 至今 —2003.3 —2006.3 至今 任职年限

—2006.3

傅惠钧 副院长 1999.12—2006.3 邵海燕 院总支副书记 1999.12—2003.3 郭光初 院总支副书记 2003.4—2006.3 黄永新 院党委副书记 2006.4至今

外国语学院

一、历史沿革

外国语学院前身是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1958年9月,杭州师范学院开始本科招生,相应建立校直属外语教研组,开设公共俄语课。1960年9月创办外语系,只设俄语专业,招两年制和四年一贯制俄语专业学生。1962年8月,学校改名浙江师范学院,规模扩大。外语系也增设了英语专业,全部招收四年制度本科生。1965年,学校从杭州迁至金华,只有公共外语教研组随迁金华,有俄语、英语教师15人。1970年7月,学院停办,公共外语教研组的人员、设备被分配到金华、丽水、台州三地区。1974年6月恢复了公共外语教研组。于1978年重建外语系直至1988年9月,公共外语教研室从外语系分出,单独成立大学外语教学部。1982年,浙师院金华分校并入浙师院,1984年,其外语科并入外语系,从此系科并存。1996年10月大学外语部与外语系合并成立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1998年增设日语系,改外语系为英语系。

二、性质和任务

外国语学院主要负责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承担着培养本省中、高等英语教师的任务, 也为我校的公共外语教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学院办学宗旨是为培养更多更好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专业外语人才,“面向世界学好外国语,情系人民练就报国功”。为我省乃至我国的经济

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工作情况及特色

外语学院,现有教职工173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2人,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6人,硕士学位76人,共有英语系、 日语系和大学外语教学部三个教学单位,拥有校级重点研究所(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和院级研究所(课程与教师发展研究所)各一个,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为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课程教学论(英语教育)和教育硕士专业(英语)为本院硕士学位授予点。

本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55人,其中正教授8人,副教授23人,每年还聘请英、美、加、日等国专家、学者来我院任教、讲学。现有全日制本科生近1524人,硕士研究生(含教育硕士)230人。学院拥有现代化的电教设备,有15个语言实验室和30个多媒体教室,2个网络教室,同时拥有录音棚,录音室,调频台和报告厅。

拥有建筑面积23000多平米,其中外语教学北楼今年暑期竣工,并于下半年逐渐投入使用。目前,在去年的基础上又新增了数字语言实验室3间、搬迁、改造模拟语音室6间,多媒体教室16间,同时也较大幅度地改善了教师的办公条件及学生的活动空间。

第一, 在人才培养上,我院以培养有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为目标。在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锻炼,连续13届举办浙师大外语周,给学生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结合专业学习成立各类社团组织,开展丰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青年志愿者走出校门,承担诸如义乌小商品国际博览会、东阳国际木雕节、金华国际茶花节等大型活动的翻译工作,翻译受到主办方和外宾的一致好评,成为金华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目前正在推行全程、分层、分类育人的“二全二分”育人模式,为人才培养造就良好的育人环境。外语毕业生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我院学生第一志愿报考率每年达到100%,师范类毕业初次就业率每年大100%。

第二, 在学科建设上,学科与学位点建设是提高学术水平与办学层次的两大支柱。明确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形成合力,形成学术团队,构建凝聚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平台。在建设好省重点学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学科的同时,加大力度建设好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和课程教学论(英语教育)学科。日语语言文学学科正在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以加快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的形成。关注教师教育改革动态,加强课程建设与外语教师发展的研究。整合学科资源优势,加强学科梯队建设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相互支撑、充满活力的学科体系。学院制定了科研工作规划和科研管理奖励条例,不断加大科研管理和奖励力度,使学院科研水平逐年得到提升。

学术交流日趋频繁。每年都邀请10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近三年已举办全国全省范围的学术会议三次,每年选派一些教师出国考察、进修和改读 高一级学位。还同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英、美、日、澳等国九所高校保持协作关系,每年选送优秀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赴日留学。

第三,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为建设一支与实现“由大学院到强学院”的目标相适应的师资

队伍,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学院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推动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2005年,有2位博士、9位硕士(含同等学历)学成回学院工作,引进具有硕士学历的教师2人,有2位教师国内高访结束重返教学岗位。目前我院专任教师数155人(不包括编外教师)。其中男教师51人,女教师104人。英语系教师53人、大外教师49、日语教师10人,二外法语、俄语教师4人,另有6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研究生,28名教师正分别在本校和外校攻读硕士研究生,3人在外地高校访学,还有2名教师因公被派往国外工作。

目前学院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31人,占全院教师的20%,中级职称68人,占43.9%,助教56人,占36.1%。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教师比例逐年增长。我院现有博士、硕士81人,占全院专职教师的52.3%。另有近40位教师正在本校或外校攻读博士、硕士研究生,预计到2006年毕业的博士、硕士将有19人,届时我院专任教师中博士、硕士比例将达到70%左右。

我院拥有一支充满活力和生机教师的队伍,青年教师居多,教师平均年龄33.5岁。35岁及以下的年轻教师占67%,这部分青年教师中的博士、硕士有52人,占青年教师中的34%。学源结构方面,在现有的155名专任教师中,本校毕业的有65人,41.9%,本省其它高校毕业的有17人,占11%,外省的有66人,占42.6%,国外的有7人,占4.5%。这说明随着培养和引进力度的加大,外省籍及非本校毕业的教师数明显增加,学缘结构将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目前,学院正在继续加大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努力打造一支符合学院目标定位、结构合理、业务精良、敬业爱岗的外语教师队伍。

第四、在教学上,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的观念,经过省教育厅、国家教育部先后对我校本科专业教学评估,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教学质量稳步提高。05年,我院“外语课程与教师发展”项目荣获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英语专业应届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抽查中,我院学生的毕业论文获得第一。平时加强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建立教学考核评奖制度,成立教学督导办公室加强教学质量监控。高度重视学生评比论文工作和毕业生的教育实习工作,制订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措施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重视教育实习的每一个环节,受到省一级重点中学的高度评价。例如,04年下半年,省一级知名重点中学-宁波效实中学放手让我院实习生上高三的英语课并得到该校很高的评价。

第五、在研究生的教育管理上,

学院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成立研究生办公室,建立研究生党支部,不断加强导师指导力量,严格学习和管理力度,保证研究生的教学质量。近几年,研究生的初次就业率高达100%。 05年,有37位教育硕士生、14位普通硕士生、15位以同等学历攻读硕士生通过了论文答辩;03级教育硕士生的开题报告已经完成;我院研究生党支部在“保先”教育中由于表现出色,荣获校研究生学院颁发的“最佳党日”优胜奖、《永远跟党走,青春献祖国》大合唱比赛的一等奖。

第六,在成教工作上,在生源竞争日趋强烈的背景下

我院努力保持成教规模的稳定,目前我院有各类成教生2600多人。今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推行学分制,修改函授教学规程;配合成教院参与省内函授站的评估考核工作;召开成教工作研讨会,对成教发展方向问题进行探讨;继续做好欠发达地区 教师培训的人才支援工作;

做好新专业品种——专升本函授日语专业和自考本科日语专业每个教学环节的工作,保证教学质量。完成上半年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英语实践性环节考试和小教英语上岗证考试及阅卷工作。我们派院领导外出进行成教咨询、宣传,组织教师修订05年级各专业函授教学计划,调整并实施自考实践性环节考试和小教英语上岗证考试时间,加强同教学实践基地学校的联系,还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小教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班两期,为地方教育局培养合格的小教英语师资做贡献。本学期还参与实施为欠发达地区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建立了自考命题教师库。我们力求做到成教与普教统一安排教学力量,并严格要求,使之协调发展。为脱产班学员举行“平安校园”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上学期期末对我院的成教工作进行了自查并接受学校对成教工作的考核,得到学校的充分肯定,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总之,外语学院在校党委行政的领带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院的改革和发展,紧紧依靠全院师生员工,同舟共济,团结进取,自主创新,努力实现由大学院到强学院的跨越,推动学校向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型师范大学转型。

四、历任领导职务及任职年限

各学院以各个更名时期为分界限,分段罗列,每个时期的党政职务分开、正副职分开按任职先后罗列。

1.外语系历任领导职务及任职年限(1960-1965) 正职:

姓名 职务 任职年限 王际云 系党支部书记 1961.4-1961.80 熊寿彭 外语系主任 1961.12.12-? 严信长 公共教研室主任 1961.12.12-? 骆匡畴 公共教研室主任 1961.12.12-?

副职:

姓名 职务 任职年限 徐子丰 系党总支书记兼副主任 1962.10-1963

余樟根 系党总支副书记 1962.9- 1964.1 翁云倩 外语系 副主任 1961.12.12-? 徐子丰 副主任 1962.10-1963. 周能珊 公共教研室副主任 1961.12.12-?

2.公共外语教研组历任领导职务及任职年限 副职:

姓名 职务 任职年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9n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