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活的环境
更新时间:2024-02-13 01:10:02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篇一:细胞生活的环境习题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针对训练(一) 7.4
1.人体的内环境是指
A.组织液 B.血液 C.细胞内液 D.细胞外液 2.与人体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是
A.体液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消化液 3.对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指的是体液 B.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
C.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内液 D.内环境指的是组织液、血浆和体腔液 4.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2
-
等离子有关
D.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在37OC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 5.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
D.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环境交换物质
6.人体内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正确的表达是
7.图1—1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引起C液减少 B.2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淋巴
C.人发生过敏反应,1结构的通透性会升高 D.A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要通过
3
图1—1 层膜结构
8.人体内水和无机盐主要来自食物和饮料,水和无机盐的排出主要是通过肾脏,其次是皮肤。此外,两种物质代谢还具有的是( )
A. 无机盐还来自体内物质氧化分解,水还通过肠及随粪便而排出 B. 水还来自体内物质氧化分解,水还通过肺及随粪便而排出 C.水还来自体内物质氧化分解,无机盐还通过肺及随粪便而排出 D.无机盐还来自体内物质氧化分解,无机盐还通过肺及随粪便而排出
9.人体组织液中的O2要进人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这些氧分子需要通过
几层由磷脂分子组成的膜
A.1B.2 C.3 D.6
10.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组织中的( )A.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 C.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
D.组织液增多,淋巴增加
11.某大学的新生在军训长途行军时,好多同学脚底部都打了泡,泡破后,流出的淡
黄色液体来源于
A.血浆 B.组织液 C.淋巴 D.细胞外液
12.图1—2是人体某种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
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②可以进人A,C,D B.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② C.图中O2浓度最低的液体是③
D.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其中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
图1—2
13、右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
(1)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 ,其中A代表 ,B代表 ,C代表。
(2)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D ;E。
(3)从图中可以看出,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
和Cl_
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 系统。
(4)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 、 系统。而CO2的排出则要经过 、 系统。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针对训练(二) 7.4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
A.温度 B.酶 C.pH D.渗透压
2.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
A.浮肿 B.手足抽搐 C.贫血 D.尿毒症
3.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
A.组织中氧气的浓度 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 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D.细胞中ATP的数量 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5.“人类不能生活在纯氧的环境中”,这一叙述是( )
A.不对的,因为身体细胞需要氧,以氧化有机物获得能量
B.不对的,因为人体所吸收的纯氧经呼吸道进入血液时,已有许多CO2产生,不影响呼吸的调节。
C.对的,因为血液中应有适量的CO2作为调节呼吸作用的物质 D.对的,因为纯氧会使身体细胞的氧化作用太剧烈,而无法维持恒定性 6.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7.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肾小管在吸收水的同时吸收盐
B.渴的时候体内水绝对少 C.肾小管对盐的重吸收要消耗能量 D.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有拮抗作用
8.下列关于生命活动的调节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长素可以加快新陈代谢,因而生长素是种高效的酶 B.生长素总是从高处向低处运输
C.CO2可以有效刺激呼吸中枢,从而使呼吸加深加快,因而CO2也可以调节生命活动, 属于体液调节
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血糖,让血糖浓度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因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9.人患严重的腹泻时,要及时输液,补充生理盐水。有的情况下,医生还要给病人补充一定量的KCl,这样做的目的是 A.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和正常的心律 B.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正常的心律C.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正常的血压 D.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和正常的血压 10. 有关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B.剧烈运动后,乳酸在血浆中含量先增加后减少 C.人喝醋后,血浆中的pH明显下降 D.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低,会引起组织水肿 11. 毛细血管与毛细淋巴管在形态上的区别是( )
A. 两者都由上皮细胞构成,无区别 B. 构成两者的上皮细胞的层数不同 C. 毛细淋巴管有一端是盲端 D. 构成两者的细胞类型不同
12.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从肺排出
C. Na+、K+以重吸收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
D.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13.地震受困者由于长期缺乏饮水,肾脏机能可能受影响。下列有关肾脏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A.肾脏的工作非常繁重,因此肾脏组织每小时之耗氧量远超过同重量的心肌 B.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其中的水分、盐类离子及蛋白质,会被滤入肾小管中 C.核酸或蛋白质的代谢产物,虽对身体无害,但必须由肾脏排出体外 D.人体摄入的水,大部分经由肾脏的排泄作用排出体外
14.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组织中的( ) A.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 C.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D.组织液增多,淋巴增加 15.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血液pH通常在7~7.53之间
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 C.血液中Na2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
D.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加深加快将CO2排出
16.一个健康的人若进食较多的糖和食盐,那么他排出的尿液中所含的葡萄糖和盐分的量
A.盐增多,糖未增多 B.糖增多,盐未增多 C.两者都增多 D.两者都未增多 17.正常情况下,以下物质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无机盐 ④激素 ⑤尿素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C.②③④ D.②③
18.人体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可能是
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②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 ③血糖含量过高 ④淋巴循环受阻 A.①② B。 ③④C.①④D.②③
19. 右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 A. ① B. ② C.③D.④ 20.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D.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壁就成为组织液 21.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
①细胞内液 ②血浆 ③淋巴 ④组织液 ⑤消化液 A.①③⑤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A.组织细胞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 C.各级动脉和静脉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23.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 )
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血浆、组织液、淋巴D.内环境 24.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是由循环系统运到 ( )
A.泌尿系统B.泌尿、消化系统
C.泌尿、消化、呼吸系统D.泌尿、呼吸系统和皮肤 25.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生物是
A.家兔 B.鱼类 C.鸟类 D.草履虫 26.直接参与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系统是
A.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 B.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C.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 D.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27.肌肉注射时,药液进人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C淋巴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28.下列各项中,可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的是( )
A.精子进入输卵管腔
B.牛奶被饮入胃中
C.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里
D.胰岛素被注射到皮下组织中
29.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上不起作用的是( )
A.肝脏根据体内需要增加或减少释放入血液中的葡萄糖量B.肺根据需要按一定速率呼出C02和吸入O2C.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 30.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②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③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④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CO2、血红蛋白、H+、尿素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
C.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 D.Ca2+、载体、氨基酸 3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
A.钙离子 B.呼吸酶 C.葡萄糖D.血浆蛋白 33. 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
A.大于7.35~7.45 B.远小于7.35~7.45 C.维持在7.35~7.45 D.稳定在3~4
34.人体组织液中的O2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这些氧化分子需要通过几层由磷脂分子组成的膜( ) A.2
B.5
C.3
D.6
35.大气中的氧气要与人的血红蛋白结合,需要穿过几层磷脂分子 ( )A.3B. 5 C.6 D.10
36.人体血液的pH7.35~7.45,能维持pH范围而变化不大,主要是因为血液中含有下列哪对物质()
A.NaCl——HClB.NaHCO3——H2CO3 C.NaOH——HClD.NaHCO3 ——NaCl
37.当人体进行深呼吸时,血液中的pH与平静呼吸时相比,暂时会 ( ) A.增大 B.减小C.不变 D.趋于酸性 38.下列曲线能正确反映蛙的代谢与环境温度的关系的是
( B )
39.人血液不可能出现的是()
A.纤维蛋白原 B.激素 C.纤维素D.淋巴细胞
40.人红细胞的渗透压与x浓度的食盐水相当。而浸在y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破裂;
浸在z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收缩。则这三种食盐水的浓度大小依次为 ( ) A.x>y>z B.y>z>z C.z>y>zD.z>x>y
08年宁夏卷41.长时间运动引起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其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B
A.降低、CO2、 Na2CO3B. 降低、乳酸、 NaHCO3 C.升高、CO2、H2CO3D.升高、乳酸、NaHCO3
(08广东卷)42.根据下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D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
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 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①③B.①② C.②④ D.③④
43.从事养殖业的人员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大多数海产鱼类不能在淡水中生存,因为在淡水中() A.氧浓度较低
B.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C.缺少食用的动、植物 D.二氧化碳浓度较高
(2003年上海)44.某人患急性肠胃炎引起腹泻,医生给予生理盐水,其首要目的是( )
A.提供能量B.供给营养
C.维持水分代谢的平衡 D.维持无机盐代谢的平衡 45.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
A.Fe2+B.K+C.Na+D.Ca2+ 46.血浆中水的来源是( )
篇二:《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设计思想:
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节课的设计通过一系列课内外活动和大量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本节课设计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 培养其创新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三、学情分析:
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在初中新教材中较少涉及,初中新教材仅就人体各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做了常识性介绍,但由于学习间隔时间太长,印象不深刻,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 必修1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章节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对学习新知识有一定帮助,但需教师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构建内环境概念过程中学生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将抽象的内环境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的立体结构。主要采用的学习策略是课前请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 学生利用单细胞生物生存的液体环境为依托点,类比推理人体细胞的生活环境。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要充分运用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和多媒体材料来构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建立生物学科的立体知识构架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多学科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交流沟通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生物体是一个各器官、系统相互协调统一的整体。
(2)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五、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的组成通过学生积极思考、与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类比推理、主动探究,自己得出结论。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通过资料分析,结合生活经验来层层深入,其中学生最难理解的理化性质渗透压,则通过动画模拟,化抽象为具体,得以突破难点。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好理解,而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则比较复杂,又是个难点,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模拟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和构建模型,帮助学生学习。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节课采用建构式教学模式,为了帮助学生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以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为依托点,引导学生类比推理,提出人体细胞生活环境的猜想,再运用所学知识及已有经验验证猜想,从而建立对内环境的感性认识。学生通过自主构建内环境的概念,并将其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加深了自身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采用主体性教学设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同时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学生设计探究性实验,探究不同环境条件下单细胞生物的生活情况。学生自愿分组,分别从不同方面如不同温度、酸碱度、盐溶液浓度等方面来探究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生活情况。每小组仅选一个方面开展探究活动。各小组准备介绍本实验的相关图片或视频。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经离心处理后的血液。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各小组代表向同学们介绍探究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的实验思路、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讨论总结: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离不开液体环境,且需要适宜温度、酸碱度、盐溶液浓度。进一步分析原因:只有在适宜的液体环境中,细胞才能获取生存所必需的养料与氧,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教师设疑:体内细胞又是如何完成物质和能量交换?其直接生活环境是什么?
(二)、类比推理,开展探究
1、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单细胞生物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离不开液体环境,人体细胞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需要液体环境。
学生推测1、体内细胞生活在液体环境中。
学生活动:验证体内细胞生活在液体环境中。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运用演绎方法举例证明推测1。学生很容易想到血细胞生活在血液中的例子,这时教师应加以纠正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叫血浆,介绍血液与血浆含义的区别。启发学生思考人体其它细胞的生活环境,如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景,理解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对于组织细胞学生感觉较抽象,教师加以解释和举例,如引导学生思考:毛细血管壁细胞、毛细淋巴管壁的直接生活环境?
为了使学生对细胞的生活环境有更具体感性的理解,教师向学生出示相关内环境图片及装有血液(离心后)的试管。引导学生总结出体内细胞生活在液体环境中的结论从而验证推测1。
教师讲述:细胞生活的外部液体环境叫细胞外液,细胞内的液体叫细胞内液,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画出有关体液的概念图。
2、教师设疑:细胞外液各组分之间有内在联系吗?
学生推测2、细胞外液各组分之间互相联系。
学生活动:尝试建立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图。(用箭头和文字画出)
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同时参考课本的图1-1和1-3, 进行独立思考,尝试绘制三者关系图。(如有困难同桌可相互讨论),请同学上台展示其绘制的关系图,并向大家介绍关系图表示的物质交换过程。 为了说明淋巴液不能从淋巴管渗出成为组织液,教师可向学生展示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呈覆瓦状排列的图片,这样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刻理解三者间的关系,教师提供血浆、淋巴、组织液三者之间的物质交换动态图
以及人体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整体图,帮助学生建立对人体细胞外液的整体认识。
请学生为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取一个合适的名称。因为该液体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学生不难想到内环境这一名称。这样一来,学生对内环境这一概念印象会比较深刻。
(三)、资料分析,比较归纳
过渡: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
以血浆的化学组成为例,学生分组进行资料分析,学习细胞外液的成分和理化性质。
1、细胞外液的成分
学生自学课本上的资料分析《血浆的化学组成》,并讨论1、2两题,请学生结合图1-2总结血浆的主要成分。
教师设疑: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成分有什么异同?(强调蛋白质含量的区别,教师简介原因) 师生共同总结: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教师设疑:细胞外液类似于海水对你有何启示?
引导学生将内环境与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联系。
2、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教师设疑:如果血浆的成分发生改变,对血细胞会有什么影响?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联想起:红细胞在清水或浓度很低的溶液里细胞会破裂,红细胞在浓度较高液中细胞会由于失水过多而死亡。(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继续资料分析《血浆的化学组成》并讨论第3题和思考下列问题: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为什么输液必须使用生理盐水?
教师解释渗透压的涵义并利用多媒体展示用半透膜做渗透压实验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什么?影响血浆渗透压大小的主要因素?
学生继续资料分析并讨论第4题。
教师提问:为什么细胞外液适宜于细胞的生存?
教师总结并板书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及要点。
教师在讨论中必须提醒学生注意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温度不是一个绝对恒定的数值,而是在一定的范围变化。比较内环境与草履虫的生活环境,得出结论: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更有利于细胞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四)、思考与讨论,构建模型
设疑:人体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那么它们是如何获得外界环境中的养料与氧,又是如何排出代谢废物?
学生讨论得出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设疑: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如何进行?(学生回答)
设疑:内环境又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引导学生结合思考与讨论1、2、3、4题分4组展开讨论,每组负责一个问题。
各小组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认真倾听,记录要点并进行评价。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资料分析《血浆的化学组成》第5题并展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解,请同学们课后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有制作成电子文本的可与教师在课外进行网上交流。
总结:体内的每个活细胞都直接或间接的与外界环境联系,可见生命是个开放的系统。
(五)课堂小结,升华主题
教师设疑: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利用课本中的本节聚焦一栏引导学生自主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体会?学生结合本章首页题诗发表感想。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
淋巴
2、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渗透压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酸碱度 温度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设计者:孙乐微,乐清市第二中学)
篇三: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阳泉市第十七中学王正庆
【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1节内容,包括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四部分内容。该节内容是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基础,也为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较多,而且抽象、复杂。如体液、内环境、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等概念都非常抽象,难以理解。为了帮助学生学好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在本节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图表教学法”,充分利用教材插图、设计归纳图、多媒体图像等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开展师生互动。 【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认知特点鲜明,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发展。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策略和技巧更加完善,更关注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如果学习时间跨度大,很多知识可能已经淡忘,应在教学过程中多提示多引导。很多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需适时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便于学生领会。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和态度价值观
通过内环境组成间关系的分析建立事物间区别与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具准备】
教科书、课程标准、教案、幻灯片、音响媒体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2. 教学手段:问题式教学,合作式教学
正在阅读:
细胞生活的环境02-13
2012年七年级英语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06-04
变电带电检测实施管理流程 - 图文10-31
钢坯生产成本测算03-09
大连市钢材经销商名录2018版1624家 - 图文12-04
信用卡动产质押合约05-10
Nokia 5230 入门09-29
县2021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08-17
人员管理程序12-29
我是小雨点作文400字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