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更新时间:2024-02-03 09:5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名词解释:
1. 税收支出:是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通过制定与执行特殊的税收法律条款,给
予特定的纳税人或纳税项目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以减少纳税人税收负担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财政支出。(P127邓)
2. 财政: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收支活动,它是一国政府采取某种形式(实物、力
役或价值形式),以一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即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分配对象,为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行为。财政在本质上体现着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它具有公共性和利益集团性(或阶级性)两个基本属性。(P16邓) 3. 瓦格纳法则:由于国家职能的不断扩大,从而国家活动的不断扩张是财政支出不断增长
的根本原因所在。由于瓦格纳将财政支出的增长与国家活动的扩张联系在一起,所以有些人将“瓦格纳法则”称为“政府活动扩张法则”。(P72邓)
4. 税收收入: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需要,凭借政治权利并按照特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向
纳税人征收的收入。税收收入是现代国家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也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方式。(P132邓) 5. 公共选择:指的是与个别私人选择相区别的集团选择。它是指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
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公共选择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过程。公共选择所使用的是经济学的方法,它的基本假设就是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即人是自利的、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P48陈共)
6. 税率:是指征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额或税基之间的比例。在税基一定的前提下,税收负担
的大小和政府课税的程度就体现在税率上。税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财政收入的多少和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因此,税率被看做税制的中心环节。税率有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之分,还有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之分。在实际运用中,按照边际税率的变动情况,税率可以分为定额税率、比例税率、累进税率三类。(邓P137)
7. 税收原则:是制定、评价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的标准,是支配税收制度废立和影响税收
制度运行的深层次观念体系,反映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治税思想。现代税收原则主要包括两大类,即公平类税收原则和效率类税收原则。公平类税收原则又包含受益原则和能力原则;而效率类税收原则包括促进经济发展原则和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邓P146)
8. 社会保障制度:政府以法律的形式确定满足社会成员各种社会保障需求的社会保障措
施。此时的社会保障被称为社会保障制度。它不仅具有规范性,而且保障范围也十分广泛。这种社会保障是与社会化和专业化相适应的。综合比较不同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它们大体包括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两部分。(P109邓)
9. 税利分流:是指国家在参与国有企业纯收入分配过程中,开征一道所得税(这一道所得
税对所有经济成分企业而言都是一样的),然后再通过适当的形式参与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邓P269)
10. 政府预算:是在一定时期内,政府为实现特定目标所必须完成的各种项目的计划,即按
照一定的发露程序编制和执行的政府财政收支计划。它反映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内容,是政府组织和规范财政分配活动的重要工具,体现了一定时期政府的施政方针和要达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邓P299)
11.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
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陈共P255) 12. 财政体制:是指为了处理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规定政府各科层组织应承担的职责以及相
应的财权财力的基本制度。具体,它是国家在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权之间,划分
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责与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邓P331) 13. 赤字财政:赤字政策是指国家有意识地运用赤字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即通过财政赤
字扩大政府支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P279陈共) 14. 财政收支平衡;通常是指在一个预算年度内财政收入与支出数量相等的状态。与此相对
应,如果年度内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则称为“财政节余”或“财政盈余”;反之,则称为“财政赤字”。(P362邓)
15. 汲水政策:按照汉森的财政理论,汲水政策是对付经济波动的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萧条
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政策。(P301陈共) 16. 财政政策传导机制:就是财政政策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各政策工具通过某种媒介的相
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财政政策工具变量经由某种媒介的传导转变的政策目标变量(期望值)的复杂过程。(P303陈共) 17. 财政补贴:国家政府部门根据国家政策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特定的产业、部
门、地区、企事业单位、居民个人或事项给予的补助或津贴。(P119邓)
18. 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反应,或者说,
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及生产者决策的影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税收的调节作用。税收的经济效应表现为两个方面: 1)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
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2)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
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的购买量,及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P166陈共)
19. 财政投融资: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
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所以它也称为“政策性金融”。(陈 P110) 20. 粘蝇纸效应:A:由于参与公共决策的人的偏好不同,而且在公共决策中的影响力也不同,
一些人可以通过对公共决策的影响便得到中央的补助“粘”在政府部门中,而不是理论上分析的那样,像一个人在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寻找一个效用最大化的配置状态。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成为“粘蝇纸效应”,即上级政府的一般定额补助被“粘”在公共产品上。
B:是指上级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拨款可以“粘住”接受拨款的一级政府,不会将拨款用于增加个人收入,而是用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P267陈共) 21.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
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陈共P294) 22. 国有资产管理:是指国家以产权为基础,以提高国有资产运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
目标,以资产所有者为对象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一系列管理活动。(邓P271) 23. 税收制度:税收制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国家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办法的总称,包
括税法,实施细则,税收的计划、会计、统计工作制度,税收管理体制,征收管理办法,专责管理制度等;狭义是指各种税的基本法规,包括已完成立法手续的各种税法和虽未完成立法手续,但起税法作用的各种税收条例。
24. 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
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
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邓P277) 25.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对预算资金分配、资金使用、银行清算及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的全过程集中进行全面的监控制度。(陈P257) 简答题
1,如何理解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影响?(陈共P128)
财政收入规模多大,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多快,不是或不仅仅以政府的意愿为转移,而是由经济、政治、社会及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从根本上说,首先还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其净值——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就多,一般而言,则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较高。当然,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还受其他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制约,两者之间存在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 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技术及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技术进步速度较快,GNP或GDP的增长也较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财源;二是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降低,经济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所占的比例扩大。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产品附加值,所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因此,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首要的有效途径。
2,简述公共财政理论关于政府经济作用的主要理由。(P20-27) (1)提供法治制度。确保法制是政府的首要职责。
(2)确保市场竞争。保持和保护竞争性的市场是政府的首要职责。
(3)克服市场无效。市场无效的原因大致有3个:一是公共产品,二是外部性,三是信息不充分(不对称)
(4)促进社会和平。市场本身是无法自动实现经济平等的,在公共政策的实践中匡正了经济中的不平等。
(5)保持经济稳定。宏观经济的稳定有多含义:一是就业率的稳定,即实现充分就业。二是物价水平的稳定。
3,公共财政和国有资本财政的根本差异主要有哪些?(P32-34) (1)两者的基本构成要素不同
1)从财政活动的主体看,公共财政的主体是作为政治权利行驶者的政府;而国有资本财政的主体是作为资本所有者的政府。
2)从财政活动的目的看,公共财政是以为市场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务为目的的,者决定了它追求的是社会利益目标;而国有资本财政则以国有资本总体的保值增值为目的,者决定了它追求的是市场盈利目标,由此导致了两者在活动内容、方式、手段、范围和领域等方面呈现出显著区别。
3)从收入基本来源和支出内容看,公共财政已税收作为基本的收入来源,它所安排的是非营利性支出,服务于全社会的企业和个人;而国有资本财政则以国有资本收益作为基本的收入来源,由于其所具有的市场营利性目标,决定了它以营利性支出为基本内容,并且仅以营利性国有经济作为服务对象。 (2)两者活动领域和范围不同
公共财政以市场失灵来限定自身的活动范围,国有资本财政则在市场有效范围内开展自身的活动。
(3)两者的财力运用不同
国有资本财政的财力运用,必须以企业为单位,具有保值增值能力;而公共财政没有,也不可能满足这一要求。
(4)两者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不同
在宏观调控上,国有资本财政通过直接的市场活动,调控市场经济的宏观运行状态。而公共财政则不具备这种能力,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是间接的和外在的。 4,简述林达尔均衡的含义及其局限性。(P46-47) 含义:个人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以及它们之间的成本分配进行讨价还价,并实现讨价还价的均衡。
局限性:林达尔均衡的达成存在两个问题:
(1)它假定每个社会成员都披露自己关于公共产品的偏好信息,而不存在隐瞒信息以逃脱相应税收的动机。但这一条件很难具
(2)在涉及人数众多的情况下,要找到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纳税份额,可能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尽管一致同意规则保证了大家达成协议的自愿性,但由于决策成本较高的原因,经常会造成无法做出决策的局面。
5,简述阿罗不可能定理的主要内容。(P51-52)
在相当弱的条件下,达成投票均衡的公共决策机制是不存在的。这些条件包括:
(1)个人理性条件:对于可供选择的任何两个备选方案x和y,每个成员或者认为x优于y,或者认为y优于x,或者认为x和y无差异,除此之外,别无选择。此外,在有三个方案x、y、z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如果某个成员认为x优于y,y优于z,他一定认为x优于z。 (2)无限制领域条件:个人选择的自由不受限制,允许集体成员持有任何可能的偏好。 (3)帕累托条件:如果每个成员都认为x方案优于y方案,那么公共选择的结果也是x优于y。
(4)无关备选方案的独立性:如果在两个备选方案之间选择,那么公共选择的结果仅仅依赖于集体成员对这两个方案的偏好顺序,而不受第三种方案的影响。 (5)非独裁性:投票结果应该由多人决定而不是一个人。
以上五个条件被认为是应当被民主社会所普遍接受的基本条件,因此被称为合理的条件。阿罗不可能定理实际表明,当至少存在三种备选方案时,任何集体决策过程都无法保证能够同时满足民主社会的合理条件。因此,不应高估民主的公共选择过程的效率.民主并不足以保证达到“公共意志”,它最大的积极之处是防止了“最坏”情况的发生。
6,简述公共财政理论对于政府失灵的原因的描述。(P58-59) 政府失灵的原因:来自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
(1)财政决策形成过程:不足以反应选民对公共产品的真实偏好 1)因投票成本而导致选民的理性放弃投票的行为 2)投票悖论
3)间接民主的问题
(2)财政决策的实施:政治家受现实的控制能力和领导力量的限制 (3)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
7,简述转移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P64)
转移性支出,政府将其所掌握的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转移给居民,企业和其他受益者,政府既不直接购买商品和劳务,也不直接占有并消耗与该支出等价的经济资源。直接购买商品和劳务,直接占有并消耗与该支出所对应的经济资源的主体是该支出的直接接受者,他们消耗经济资源的量将受其边际消费倾向大小的影响,所以转移性支出只能被间接、部分地列入当期总需求中,因此,这类支出对国民收入的分配会产生直接影响,而对生产和就业产生
的影响则是间接的。
8,简述瓦格纳法则的主要内容。(P72邓) 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家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政府经济活动不断增加,所需的公共支出将不断增加。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可避免的长期趋势。
(1)市场失灵和外部性的存在需要政府的活动增加
(2)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以及从事的生产性活动,也会随着经济的工业化而不断扩大 (3)城市化以及高居住密度会导致外部性和拥挤现象,这些都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干预和管制 9,简述购买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政府以商品和劳务需求者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上,运用其所掌握的财政资金与其他经济主体所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相交换,直接占有并消耗一部分经济资源,其本身就是当期社会总需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这类支出对于整个社会的生产和就业会产生直接影响。虽然它对于国民收入的分配也会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 10,从现实角度简述财政支出增长的必要性(P76-77) (1)政府职能的扩张 1)经济干预的加强 2)社会福利事业的扩大 3)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影响 4)政府机构的扩增 5)人口的增加 (2)物价的上涨 (3)科技技术的进步
11,简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P337-339)
在公共产品,外部效应,市场垄断等诸多非完全竞争的经济环境中,市场机制是无法有效配置资源的,这就需要依靠政府和财政的力量,通过非市场手段来直接配置资源,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而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12,简述财政的调节收入分配职能(陈共28-29)
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
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13,简述税收公平原则的含义。(陈共P156-157)
公平原则大致分为两种——受益原则和能力原则。 (1) 受益原则。
受益原则,是指各社会成员应按各自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中享有的利益来纳税,或者说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应按个社会成员享用的份额来承担。 (2)能力原则。
能力原则,是指征收以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为标准,而不考虑各自对公共物品的享用程度,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按各人的实际支付能力分摊,收入高的多分摊,收入低的
人少分摊。关于度量标准,客观说主张按个人的所得、财产和消费支出为标准,主观说主张在享有公共物品时个人受到的牺牲程度为标准。 14,简述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的含义。(P149-150) 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可以从两个层次来讲:
第一,从宏观层面来说,税收应有利于优化资源的宏观配置,也就是税制设置需保证税收的总体规模应符合整个社会资源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最优分布的效率要求。
第二,从微观层面来说,税收的经济效率应使得税收对微观经济活动所谓效率损失最小。税收取走纳税人拥有的收入和财产,直接减少了企业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资源。 15,简述商品税的含义和特点。(P169-170)
(1)商品税的含义:商品税是对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课征的税种统称,由于这种税是在流通过程中征收的,所以也称流转税。商品流转额是指在商品生产的经营过程中,由于销售或购进商品而发生的货币金额,即商品销售收入额或购进商品支付的金额。非商品流转额是指因非商品生产经营的各种劳务而发生的货币金额,即提供劳务取得的营业服务收入额或取得劳务支付的货币金额。我国现行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都属于商品税的范畴。
(2) 商品税的特点
1)商品税具有政策调控的直接性 2)商品税具有累退型
3)商品税的征收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 4)税收征管的相对简便性 5)商品税税源普遍、收入稳定
16,简述企业所得税的经济效应。(P216-218) (1)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企业所得税只对企业课征,这样容易导致资本从企业部门流向非企业部门。作为资源配置的结果,某些非企业部门的增长速度会快于企业部门。 (2)对投资的影响
企业所得税的另一重要经济效应是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而其累积效应之总和就构成了对社会总投资的影响。
(3)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
公司所得税对企业的财务决策有以下影响: 1)企业股息支付
2)课税对股息方针的影响 3)债务筹资和增股筹资 (4)对经济稳定的影响
公司所得税被视为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起到了自动稳定器的功能,可以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17,简述我国政府预算转向“全口径预算”改革的难点和相应对策。(P308-310) (1)目前要推行全口径预算管理还有不少难点,主要包括: 1)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对政府收支范围的界定 2)分税制体制下政府财力与事权的匹配 3)与其他相关领域改革相互协调
4)政府部门财政统一和预算监督问题等 (2)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1)明确划分政府间的财力和事权,为地方政府开源节流,适当开征能够给地方政府提供稳定收入的税种。
2)建立多层健全的预算管理系统,借鉴国际经验,合理有效地对有效地对预算收支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监督控制方式。
3)继续推进以部门预算改革为中心的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将部门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各单位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编制;同时,进一步推进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收支分类等改革,在行政层面进一步强化控制,使预算收支管理权集中统一与财政部门。 4)修改相关法律关系,明确人民代表大会的预算主导权。 5)同步协调其他社会经济领域的改革。
18,简述蒂伯特的分权理论—-“用脚投票理论”的内容。(P336)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有三大财政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而我们关心的核心在于如何在各级政府间形成适当的职责分工,即如何进行财政分权。蒂伯特的分权理论“用脚投票理论”假定人们又自由的迁移权,在竞争性的地方辖区之间,人们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考虑,会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所征税收之间的最佳组合,选择他们最偏好的社区。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用脚投票”。 19,简述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含义及其作用。(P345-346)
转移支付是指发生在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资金无偿转移,通过财政补助制度完成。财政间转移支付的目标是要保证各级政府正常运转的财力需要,以及推动政府整体目标的视线,它的作用有:1,保证下级政府的支出需要;2,有助于地方财力均等化;3,有助于地区间利益的协调;4,有助于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控制。 20,简述财政政策目标的主要内容。(陈共P346-348)
财政政策就是政府为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出的决策,宏观财政政策就是运用政府开支和收入来调节经济。它的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1,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这时政府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2,在经济膨胀时期,存在过度需求,经济过热会引起通货膨胀。这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即减少支出,增加税收以便缩减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
21,简述自动稳定财政政策的作用原理的主要内容。(P301陈共)
自动稳定财政政策,是指这种政策本身具有内在的调节功能,能根据经济波动情况,无需借助外力而自动发挥稳定作用。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税收的自动稳定效应。税收体系,特别是公司所得税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反应相当敏感。如果当初政府预算是是平衡的,税率没有变动,而经济活动出现不景气,国民产出就要减少,这是税收收入也会自动下降;如果政府预算支出保持不变,则由税收收入的减少而使预算赤字发生,这种赤字具有一种内在的扩张力量,会“自动”地抑制国民产出的继续下滑。二是公共支出的自动稳定效应。经济学家一致认为,对个人的转移支付支出是普遍的“自动稳定器”。转移支付支出是指政府为维持居民的最低必要生活水平而提供的失业救济金和低保障金等福利性支出。当国民经济出现衰退时,就会有一大批居民享有失业救济金和低保障收入,从而可以使总需求不致猛烈下降;当经济繁荣来临时,失业者可重新获得工作机会,政府就可以停止失业救济和低保支出,从而可以抑制总需求过旺。 22,简述财政政策传导机制的含义及作用机理。
财政政策传导机制就是通过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时,财政政策工具并不是直接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而是通过一系列介质间接地发挥作用,这一系列介质就是传导机制。作用机理如下
政府支出:1,政府购买:当经济萧条时,政府购买上升,总需求水平随之增加,经济衰退减弱,反之亦然。 2,政府转移支付:经济萧条时,失业增加,转移支付增多,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增加,社会有效需求上升。反之亦然。
政府收入:1,经济萧条时,税率降低,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上升,总需求上升,反之亦然。 2,政府公债:政府公债的发型,一方面能增加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支,另一方面又能对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的扩张和紧缩起重要作用,影响货币的供求,从而调节社会的总需求水平。 23,如何理解财政活动的主体是政府?
财政是以国家(或者政府)为主体的收支活动,它是一国政府采取某种形式,以一部分社会产品和服务为分配对象,为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需要而实施的分配行为。财政活动在其本质上体现着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因此,我们说财政活动的主题是政府。 23, 简述财政交换理论的主要内容。(P187陈共)
财政交换论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重新确立一套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宪法规则,对政府权力施加宪法约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税制改革。一是对政府的征税能力必须从宪法上予以限制,因为如果不通过修改宪法来限制政府的权力,政府就不会放弃以前被赋予的权力。二是财政交换论研究的重点是选择税基和税率结构,将政府的总税收收入限制在理想的水平范围内。三是宪法对政府可利用的税基性质进行限制,也有助于确保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的水平和类型符合公民的意愿。
财政交换论特别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为了实现有效配置资源的目标,要求尽可能广泛地采用受益税;二是为了使政府官员在决策中的“自私自利”动机最小化,强调政治程序在约束预算决策中的重要性。
24, 简述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特点及其内容。(陈共P261)
特点:一、规范化;二、法律化;三、长期相对稳定、地方预算构成名副其实的一级预算主体。 内容:
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
2.在明确市场经济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 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
4.预算调节制度,即所谓转移支付制度。
5.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就整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经常进行调整。
25, 如何理解财政收支平衡?(P277陈+P362邓)
财政平衡是指预算年度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收支对比不外是三种结果: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二是支大于收,有逆差,即财政赤字;三是收支相等。财政平衡不是绝对的,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平衡。任何事物在运行中,不平衡是绝对的,而平衡是相对的,财政平衡也是如此,所谓平衡,不过是某个时点上的平衡。不论是从静态还是动态,局部还是全局,中央预算还是地方预算,或者真实还是虚假上看,在实际生活中,略有结余或略有赤字都视为基本平衡,都是财政平衡的表现形式,因而财政平衡追求的目标是基本平衡或大体平衡。
正在阅读:
财政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02-03
跨某高速公路桥梁施工方案03-05
比较出色的个人简历怎么写05-13
1+1运营手册03-15
美酒飘香迎来良辰吉日01-15
中学十周年校庆筹备工作方案12-13
父亲的背影作文600字06-19
WSN期末考试总结报告201-27
abaqus单元属性小结 - 图文04-14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财政学
- 名词解释
- 答题
- 2018-2024年中国财务公司市场全景调查与未来发展趋势报告(目录) - 图文
- 集团公司半年工作会讲话
- 机构创新设计
- sujiaoban第六单元
- 2010年省统表新组卷内目录(广东) - 图文
- 公司未来十年发展战略规划商业计划书
- 全程复习方略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高考语文总复习(知识清单+夯基固源)1.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
- 工业淀粉生产制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图文
- 2018最新入党积极分子考试题库
- 初中课外阅读:标题含义和作用及练习
- 课程设计3
- 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的环境功能区划 - 图文
- (新部编)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40643
- 主持人串词
- 机关档案工作基础 - 答案93分
- 铁磁材料的磁滞回线和基本磁化曲线 - 图文
- 语文A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 和声练习试卷及答案(已整理)
- 2018-2023年中国移动运营行业市场发展调研分析与投资策略咨询研究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期权从业考试题(含答案9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