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殇全文
更新时间:2024-02-20 02:09: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 河南疫情最新消息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篇一:2015高二语文下期末试卷
2015高二语文下期末试卷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一、(每小题3分,共18分) 1、加线字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楚人既咎子兰 (jiù 追究) B.屈平属草稿未定 (shǔ 写作) C.以一仪而当汉中地 (dàng 当作) D.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1í 薄酒) 2.下列对文中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夺”可以理解为强行修改。 B.“圣君治国累世不见者”的“圣君治国”是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的意思。 C.“听之不聪”的“听”是名词,意思是识别力。 D.“时秦昭王与楚婚”“婚”的意思结为亲家。 3.对下列加线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明道德之广崇 ②谗谄之蔽明也 ③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④屈平既绌 ⑤蝉蜕于浊秽 ⑥其后楚日以削 ⑦靡不毕见 A.① ②/⑤⑥/③④⑦ B.① ③/②④/⑤⑦/⑥ C.① ③/②/④⑦/⑤⑥ D.① ②/③④/⑤/⑥⑦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因为艺术须能泯灭实质与形式的分别,而达到这种天衣无缝的境界的只有音乐。 ②图画所不能描绘的,语言所不能传达的,音乐往往能曲尽其意。
③它的节奏的起伏,音调的宏纤,往往恰合人心的微妙的变化。
④英国文艺批评学者佩特说过,一切艺术到精微境界都力求逼近音乐。
⑤这个道理是一般美学家所公认的。
⑥叔本华认为音乐是最高的艺术,因为其他艺术只能表现意象世界,而音乐则为意志的外射。
A.⑥②③⑤④① B.④①⑤⑥②③ C.⑥②③④①⑤ D.④⑤①⑥②③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每题3分,共9分)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文化性格(节选)
郭 莹
贵和尚中,是中国人处世性格的显著特征。
“和”与“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思想范畴,它们虽然具有哲学上的意味,但立足点仍在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并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与处世观念。
在中国古代的经典论述中,“和”的基本涵义是和谐,古人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平、和谐,以及社会的秩序与平衡为价值目标。民间广为流传的“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家和万事兴”“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等俗谚,以及流播千古的“将相和”“兄弟和”“姑嫂和”等历史美谈,便反映出以和谐为取向的社会心态趋势。中国人的贵和取向与自身的生存环境有密切关系,中国是一个农业宗法型社会,乡土社会稳定的生活秩序,聚族而居的血缘亲情,以及在落后条件下对互助协作的寻求,正是“和为贵”处世观念的现实基点。
中国古人所推崇的“中”,既是认知事物的一种态度与方法,又是一种做人处世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儒家又把尚中与贵和联系在一起,《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着逻辑的关联,“和”包含着“中”,“持中”就能“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和”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并造就了中国人处世性格的鲜明特点。
作为实现并保持和谐的手段的“执中”,应用于为人处世,则表现为凡事讲求适中,毋过亦毋不及,适可而止,恰如其分。正如中国传统处世箴言所说“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这些代表性言论,充分表现了传统处世之道中的中庸精神。正是因为具有“在观念的世界里和
行动的世界里都不把事情弄到极端”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中国人几乎“在思想上对所有过激言论,在道德上对所有过激行为”产生“厌恶”。“凡持极端说的,一经试验,辄失败;而惟中庸之道,常为多数人所赞同,而且较为持久。”
总的看来,贵和尚中能有效地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情味,较为稳固持久,对社会具有良性功能。但其负面效应亦不可忽略。对“中和”气象的崇尚与追求,在消解缓和正面冲突的同时,又导致人与人之间不满情绪表达的间接性和模棱两可、表里不一的市侩习气,人与人之间难以形成坦诚轻松的交流风格。更重要的是,对“中和”品格的推崇和执着,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助长了不求进取、反对冒尖、无所作为的保守心理,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匮乏。
5.下列对“和”与“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的基本含义是和谐,其中包括宇宙自然、人与自然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B.贵“和”取向与乡土社会稳定的生活秩序、聚族而居的血缘亲情以及落后的生存条件有密切关系。
C.“中”既是认知事物的态度与方法,又是做人处世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儒家认为它是天下之根本。
D.“和”与“中”存在着密切的逻辑的关联,二者相互包含,只有“贵和”才能“持中”。
6.下列各项不属于“贵和尚中”思想在处世中的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
A.以和谐为取向,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平、和谐。
B.凡事讲求适中,毋过亦毋不及,适可而止,恰如其分。
C.不把事情弄到极端,几乎对所有过激言论和过激行为产生厌恶。
D.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人际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情味。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贵和尚中,是中国人处世性格的显著特征”一句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全文围绕这一中心
正反对比,层层展开论述。
B.“和”与“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范畴,“中和”观念被历代思想家
反复强调,
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多处引用古人的经典论述,主要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化品位和可读性,
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D.作者认为,对“中和”品格的推崇和执着,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
与开拓意识的匮乏,因而不宜再正面宣扬。
8.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中吕】普天乐•江头秋行
赵善庆
稻粱肥,蒹葭秀。黄添篱落①,绿淡汀洲。木叶空,山容瘦。沙鸟翻风知潮候,望烟江万顷沉秋。半竿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
【注】①落:院落、村落。
(1)请赏析“添”、“淡”二字的妙处。(4分)
(2)末尾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分)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⑴幽赏未已, 。 ,飞羽觞而醉月。(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⑵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 。(苏轼《赤壁赋》)
⑶早岁那知世事艰, 。 ,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⑷二十四桥仍在, , 。(姜夔《扬州慢》)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知识分子与传统
郑也夫
时下,“知识分子”与“传统”成了两个热门话题。前者往往被看作是变革的生力军。即使像《知识分子与传统》这本书作者之一,稳健的学者艾森斯塔特,虽认为知识分子“并不一定是这种变革运动的惟一,甚至不是最主要的领导者,‘却也以为’他们是变革催化剂的最主要储库”。而后者——传统,被时下相当多的人们视为现代化的最大障碍和凶恶敌人。纪录片《河殇—— 中华文化反思录》的作者坦率地承认,《河殇》的轰动是他们始料不及的;这实际上说明了:举国上下的反传统心态,就是反传统的先锋作家们也不曾料到的。
可见,与“知识分子”连在一起的似乎应当是“反传统”。这两个词似乎天然地两位一体。打开近现代历史:培根、笛卡尔、卢梭、圣西门、马克思、尼采、萨特,反传统的大知识分子不胜枚举,甚至可以说很难找到近现代历史上的哪位大知识分子没有一点反传统味道。因此,“反传统”几乎成了“知识分子”的主要内涵和最鲜明的特征。也因此如艾森斯塔特所说:“社会思想史对知识分子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但迄今其关注的中心是作为现有制度的批判者、作为其潜在的或实际的反对者、作为改革者和革命者、作为社会和文化方向开拓者和反传统的开创者的那个知识分子。”以至格劳巴德说:“‘知识分子’与‘传统’两词放在一起就不常见。”但是《知识分子与传统》的几位作者却一致地认为:反传统并不是知识分子的标志,知识分子并不都是反传统的。
被称为“最后一个儒家”的梁漱溟在“五四”时代孔学声名狼藉之时,以罕见的沉静独立的心态挖掘和发扬孔学的优良传统。今天大约不会有人说梁漱溟不是知识分子。
西方保守主义思想家雷蒙•阿隆,与他少年时代的同窗、西方文化的叛逆者萨特持有截然不同的立场,他终生为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辩护。晚年相逢时倒是阿隆更像一个胜利者。能说这位传统捍卫者不是知识分子么?
即使从一个严格狭义的知识分子定义看,这两位传统的捍卫者也显然当在其中。
中国改革思想的最充分阐发者和积极鼓吹者是知识分子。而改革开放前十年最有实效的是农村改革。农村改革说到底是一种回归传统,回到有过二千年实践经验的个体经营中去。诚然,改革的内容中还有很多非传统的新内容,但理性的、实用主义的思维毕竟要人们放弃对传统的轻易的全面否定,至少在实践上。就改革的最主要目标——重新建构所有制来看,也显然是放弃和否定了建国后浪漫主义和反传统思潮指导下的实践。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保守主义重新高涨的时代。始于卢梭——马克思的浪漫、激进、反传统的思潮不会随着其后辈实践家的失败而葬送,他们在思想上的价值是永存的。但今天的世界,至少是东方,又开始重现被卢梭、马克思猛烈批判的深层价值观:私有制以及分配不均等的必要性,及与之相伴的对人性的保守主义认识。而推动当代保守主义思潮复兴的无疑是堪称“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们。
狭义的知识分子定义不可缺少的一个属性是理性和批判精神。理性意味着在判断上不屈从神启,也不屈从权威,无论这种权威是一个特定身份的人还是一种舆论、一股思
篇二:历史1
题号:544458,题型:综合题,难度:较易,日期:2009/12/4 标题/来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点分类:高中历史综合库》古代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题文】
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管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山东省为什么又称“齐鲁大地”。(2分)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山东省分为齐国和鲁国管辖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哪一朝代对山东省的管辖?(2分)从图中可看出它们各采取了什么行政管理制度?(3分)
西周 西汉 分封制 郡国并存制
(3)结合材料三说明元朝是如何加强对山东的管辖的。(2分) 直接归中书省管辖
(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何积极作用?(4分)
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答案】
(1)在西周山东省曾被分封过齐、鲁两个诸侯国。(2分)
(2)西周和西汉前期。(2分)西周分封制;(1分)西汉前期推行郡县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2分)
(3)山东归中书省直接管辖。(2分)
(4)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4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
第(1)问需要结合地理知识,知道山东省的范围即可回答。材料一已经标明是“西周”;通过材料二中的“郡”、“国界”可判定是西汉时期的地图,西汉前期推行郡县制,又分封诸王。第(3)问认真分析材料即可回答。第(4)问联系相关知识,言之成理即可。
题号:552277,题型:综合题,难度:较易,日期:2010/1/6 标题/来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点分类:高中历史综合库》古代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司马迁评议蒙恬说:“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亭障,堑山湮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
——《史记?蒙恬列传》
材料2、长城修筑后,汉代的贾谊评价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贾谊《过秦论》
材料3、它无法代表强大、进取和荣光,它只代表着封闭、保守、无能的防御和怯懦的不出击。由于它的庞大和悠久,它还把自诩自大和自欺欺人深深的烙在了我们民族的心灵上。呵,长城,我们为什么还要讴歌你呢?
——《河殇》
(1)材料1中司马迁实际对秦朝的什么进行批评?除此之外,秦朝还有哪些“固轻百姓”的做法?
大兴土木,征派徭役。
苛捐杂税繁重;征派兵役
(2)材料2说明长城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有利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有利于中原王朝的稳定和统一,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
(3)材料三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的评价长城?不正确,材料3只看到了长城所代表的保守、封闭等消极的一面,忽视了积极作用
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在抵御游牧民族侵略,巩固统一,保障社会稳定的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宝贵财富
【答案】(1)对秦朝修筑长城、大兴土木、滥用民力的做法进行了批评;除此之外还有建筑宫室、修筑阿房宫等。(2)防御匈奴贵族
进犯,对保证北方劳动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安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3)不正确;夸大了长城的消极作用,采取民族虚无主义,应该批判;长城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成为世界奇迹。
【解析】本试题在于如何就对于一个历史问题进行评论问题,一般来说,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本试题三个问主要根据材料来回答,考查学生对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处理材料的能力。 题号:552249,题型:综合题,难度:较易,日期:2010/1/6 标题/来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点分类:高中历史综合库》古代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朱元璋命令各级学校讲授《大诰》(注:《大诰》明法律,内容为严惩官民犯罪的具体案例),连科考也要考《大诰》。 ——《中国法律史》
材料二:违旨下乡,动扰于民者,许民间高龄有德者,民率精壮拿赴京来。
——《大诰》
材料三:祖严于吏治,凡守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百职厘举。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四:吏治已渐腐败。宣德初,臣僚宴乐,以奢相尚,贪污成了官场积习,连负有检察职责的御史亦贪纵无忌。明英宗时,宦官王振家有金银六十余库。明武宗,宦官刘瑾有黄金二十四万锭,银元宝五百万锭,宝石二斗。
——摘自《明朝史话》
材料五:是可知贿随权集,权在宦官,则贿亦在宦官;权在大臣,则贿亦在大臣。此权门贿赂之往鉴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请回答: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朱元璋惩治贪官的措施和明朝治贪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赵翼关于明朝吏治腐败原因的分析有何认识? 命令各级学校讲授法律,加强宣传教育;对于违规扰民者,由民间精壮捉拿归京;严厉法制
结果: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吏治日益腐败,贪污腐败盛行;赵构认为明朝吏治腐败的原因在于权力过大。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明朝废除宰相之前,权臣乱政,但是其根源是腐朽的君主专制封建制度
【答案】措施:重视法制教育;允许百姓举报和扭送贪官到京师;执法严酷。 结果:明朝前期治贪效果显著,但中后期吏治腐败日趋严重。认识:赵翼认为“贿随权集”,权力滋生腐败,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封建吏治腐败产生的原因。但封建吏治腐败的根源应在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篇三:中华帝国的沉沦
中华帝国的沉沦
----论鸦片战争前中国落后于西方 历史的车轮滚滚翻过,往昔种种皆付之一炬,恍若烟云。是谁于人类诞生之初,开石器时代之先河;是谁于人类愚昧懵懂之时,走在时代的前列,率先跨入奴隶时代;是谁于人类文明之中,创造了举世闻名的青铜文明、铁器文明、四大发明;又是谁于历史发展潮流间,引领跨入封建时代,并使大唐王朝享誉世界??
是夏朝,率先确立奴隶制,带领中国跨入新纪元;是商朝,创造了举世闻名的青铜礼器;是春秋战国,是中国铁器迅速发展,使思想百家争鸣;是秦朝,开迈入封建时代之先河,是中国政治制度先于西方700年;是汉朝,外征匈奴,开丝绸之路,内铸钱币,休养生息,使中国雄踞世界之东;是隋唐,开一代之盛世,使商路达于天下,使国威横越四海;是宋元,跨时代之藩篱,促经济之崛起,开万里之国疆,扬中华于四宇,布国威于四方??是中国,在世界历史潮流之中,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明朝,也就是西方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的开始,是中华帝国由盛而衰、被西方赶超最终落后于西方的转折点,这一时期,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地理大发现,建立了遍布世界的殖民霸权;之后,英法等众多西欧国家紧随其后,在建立殖民地的同时,也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为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铺平了道路。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历史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曾经在中国看来偏居一隅的小国,在此之后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并将引领随后几个世纪的历史,曾经不可一世、开拓五千年悠久历史、在郑和下西洋的航海事业中受尽各国膜拜的中华帝国,最终迷失在历史滚滚洪流之中。
中国落后于西方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华帝国的沉沦,是历史的积淀和国家的缓慢发展中被超越的。当中国还在做着帝国自大的迷梦的时候,葡萄牙西班牙早已开始了对未知世界的开拓;当中国还在奉行海禁、闭关锁国之际,英国早已成为日不落帝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当中国还迷恋于物质享受、纸醉金迷之时,西欧各国早已化黄金为资本,为实现工业化而不懈努力;当中国还在维护腐朽的封建专制的时候,欧洲各国早已普遍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历史是公平的,但也是残酷的,中国在前十多个世纪走在世界的前列,却在随后的几个世纪被无情超越,任人欺凌,所有这一切,都将在鸦片战争后一一体现。中国遭受列强欺凌、签订不平等条约确实源于鸦片战争,然而中国落后于西方,却在几个世纪前就已经产生,只是在清朝这个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期、封建主义日益没落这一特殊的时期中西矛盾大爆发而已。
正如亨特在1831年出版的《旧中国杂记》所述“然后是一种绿白色的物质,有一股浓烈的气味,他们告诉我,这是一种酸水牛奶的混合物,放在阳光下曝晒,直到长满了虫子;颜色越绿则滋味越浓,吃起来也更滋补。这东西叫乳酪,用来就着一种浑浑的红色的液体吃,这种液体会冒着泡漫出杯子来,弄脏人的衣服,其名称叫做啤酒??”在这里,中国人的愚昧无知甚至盲目而不加选择的排外心理暴露无遗,而中国落后于西方的第一个原因也就是君主与国民的普遍自大心理。又如乾隆皇帝在面见马嘎尔尼时曾说“种种贵重之物,中国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体。”凡此种种,不正是中国自大的显著表现吗?中国落后与西方的第二个原因在制度方面,明清正值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并达到顶峰的阶段,高度集权的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资本主义一直处于萌芽阶段,而此时欧洲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在各国普遍确立,使欧洲在经济上迅速强大。第三个原因在于经济方面,从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就普遍限制商业的发展,采取重农抑商政
策,统治者固执地认为天下财富均源于最初的实物生产,而工多为奇技淫巧,商则纯粹为贱买贵卖的不义之举,而西欧各国推行重商主义,注重海外贸易和海外市场的开拓,最终在全球化浪潮中抢得先机;第四个原因,即文化方面,当西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蓬勃展开,近代化拉开序幕之际,中国仍固守传统的三纲五常,推行传统儒学,最终是中国在文化上进一步落后于世界;而第五个原因,也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所在,即在对外方面采取封闭海疆、拒绝开发、闭关自守的政策,使中国在西方发展最迅猛的时候错过了自身飞跃发展的机会,最终落后于世界潮流,被历史所遗弃。正如《河殇》所述“中国人即使来到海上也还是不能超越陆地上那种有限的思想和行动和圈子。历史选择了中国人,而中国人却不能选择历史。”“黄河最终要汇入蔚蓝色的大海”。综合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以及中国人自身性格,中国在鸦片战争前已落后于西方,而造成中国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不过在鸦片战争后东西方真正接触后表现的更为直观罢了。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实施,古老的中国重新焕发了活力,中国再次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也正如之前文中所说,历史是公平的,在欧美引领世界几个世纪后,中国乃至亚洲今后将成为世界的焦点。然而,鸦片战争前中华帝国沉沦的教训更值得我们今天的人反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虚怀若谷之心,才能始终屹立不倒;一个国家,只有始终坚持以先进的政治体制武装自己,才能保持自身始终充满竞争力;一个国家,只有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坚持对外开放,打破原有束缚自身发展的体制,才能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浪潮,才能在与他国的合作中共赢,最终走在时代浪潮之前,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之宏愿。最后我想用《狼图腾》中的一段话结束全文“只有抽掉中华龙图腾中的封建帝王专制精神,而重新‘注入’狼图腾自由强悍的进取精神,那么,未来的中国巨龙才有可能真正腾飞,飞向全球,飞向太空,去为中华民族和整个人类开拓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正在阅读:
河殇全文02-20
计量经济学期中答案12-03
框架结构办公楼施工质量控制措施06-06
教师节小学生二年级作文06-13
中考数学第一轮总复习测试题2603-03
013_第二部 外表的操练_玖 &183; 服侍的操练05-28
B0424A国际投资法01-30
与众不同的人作文600字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