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免疫 - 广东药学院(师姐总结)

更新时间:2023-11-19 13:2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抗原

1. 抗原(Ag)概念?超抗原概念?抗原表位概念?

抗原:是指能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指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超抗原:某些细菌或病毒的产物可使很高比例的T细胞激活,具有强大的刺激T细胞活化的能力。(P18) 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称为抗原表位。

2.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理化性质有哪些?P12

A.分子大小(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分子量多大于10kDa,一般物质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B.化学组成C.抗原表位的易接近性D.物理性质

3. 根据抗原与机体亲缘关系分类包括哪些?P16

A. 异种抗原B.同种异型抗原C.自身抗原D.异嗜性抗原

4. 抗原具有哪两种基本特征?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比较有何不同?P19表1-5

根据抗原的概念就能发现抗原的两大特性: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或称抗原性)。 第一大特性免疫原性包括两小点:

a.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的特性

b.刺激机体产生物质(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第二章 免疫球蛋白

1. Ab与Ig的概念?Ab与Ig的关系。

Ab:抗体是由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值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液和组织液中,为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所有抗体均属免疫球蛋白,但是并不是所有免疫球蛋白都是抗体。

2. Ig的基本结构及功能区。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是一Y形的四肽结构,由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以二硫键连接而成,称为Ig单体。 功能区

可变区(V) Ig重链和轻链近氨基端(N端)约110个氨基酸序列的变化很大,称为可变区

恒定区(C) 轻链和重链V区以外的部分,位于肽段羧基端(C端),其氨基酸序列相对稳定,称为恒定区 高变区(HVR)或互补决定区(CDR) 重链和轻链V区(VH、VL)各含3个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的区域,成为高变区或互补决定区

骨架区(HR)CDR以外的V区,其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相对不易变化,称为骨架区 各功能区的功能为

VH和VL是结合抗原的部位

CH和CL上具有部分同种异型的遗传标志 IgG的CH2和IgM的CH3是补体结合点所在 IgG的CH3可与细胞表面Fe受体结合

3. Ig的生物学功能。

(1)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发挥中和毒素,阻断病原物入侵以及清除病原微生物等功能。(2分) (2)激活补体:抗体与补体结合后激活补体。(1分) (3) 结合细胞

1)调理作用:IgG/IgA通过免疫调理作用,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1.5分)

2)参与ADCC作用: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通过其表面的Fc受体识别包被靶抗原上IgG的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1.5分)

3)介导I超敏反应: IgE为亲细胞抗体,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后使其致敏,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就会引发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就会产生并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引起I超敏反应。(1分)

(4)穿过胎盘和粘膜。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中的抗体,保护婴儿免遭感染。分泌性IgA可在粘膜发挥抗感染作用。(2分) (5) 免疫调理。(1分)

4. 各类Ig的主要功能。

IgG的特性和功能

血清和细胞外液中含量最高。是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是抗感染的主力军。可以通过胎盘,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以激活补体。通过Fc段发挥调理作用和ADCC作用。 二、IgM的特性和功能

分泌型IgM为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易激活补体。天然血型抗体为IgM.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的抗体。初次免疫应答最早出现的抗体,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 三、IgA的特性和功能

sIgA是外分泌液中的主要抗体类别,在局部抗感染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sIgA在粘膜表面有中和毒素的作用。婴儿可从母亲初乳中获得sIgA,为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 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四、IgE的特性和功能

血清中含量最少的Ig.为亲细胞抗体,可通过Fc段介导I型超敏反应。 五、IgD的特性和功能

膜结合型IgD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

第三章 补体

1. 补体系统概念,理化性质,补体与抗原的关系?

补体:是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与免疫功能有关,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补充条件。

理化性质:补体性质极不稳定,对热特别敏感,56℃、30min即被灭活。保存补体应放置-20℃或冷冻干燥。

2. 补体激活有几条途径?三条途径比较有何不同?P38表3-1

a. 经典激活途径 b.旁路激活途径 c.MBL激活途径

3. 补体经典途径的组成成分?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补体成分 C1-C9 C3b、C4b C3b C1q、C4 C2a C3a、C4a、C5a C3a、C5a 生物学活性 溶菌、杀菌与细胞毒作用 调理作用 免疫粘附作用 中和、溶解病毒 补体激肽 过敏毒素 趋化因子

第四章 细胞因子

1. 什么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风暴概念?

细胞因子:指由多种细胞,特别是活化的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

白。

细胞因子风暴:指机体感染微生物后引起体液中多种细胞因子迅速大量产生,是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和多

器官衰竭的重要原因。

2. 细胞因子共同特点。

a) 多为小分子多肽(分子量约为8~30kDa)。 b) 高效性

c) 以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形式发挥作用 d) 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协同性 e) 短暂性

3. 细胞因子生物学作用

a) 参与免疫功能的调节 b) 参与炎症反应

c) 刺激造血 尤其是集落刺激因子对调控造血细胞的增值和分化起关键作用。 d) 调节细胞凋亡 e) 促进创伤修复

f) 参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控

第五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1. 解释概念:MHC?HLA?怎么区别?

MHC: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由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编码,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HLA: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首先发现于外周血白细胞表面,故称人类白细胞抗原。

MHC分子与HLA分子所代表的概念基本一致,但是MHC应称为HLA基因复合体,以区别MHC与HLA的化学本质上的不同

2. HLA分子的生物学活性?

A.抗原加工和呈递 B.其他生物学功能:参与对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参与免疫调节。

3. HLAⅠ、Ⅱ类分子组织分布及功能?P56表5-2

HLAⅠ:分布在各种有核细胞表面;识别和呈递内源性抗原肽,与CD8分子结合,对CTL的识别起限制作用。 HLAⅡ:抗原呈递细胞,活化的T细胞;识别和呈递外源性抗原肽,与CD4分子结合,对Th的识别起限制作用。 HLA分子 分子结构 肽结合域 细胞分布 功能 Ⅰ类分子

α链+β2m

α1+α2

所有有核细胞表

抗原呈递细胞,活化的T细胞

识别和呈递内源性抗原肽,与CD8分子结合,对CTL的识别起限制作用 识别和呈递外源性抗原肽,与CD4分子结合,对Th的识别起限制作用

Ⅱ类分子 α链+β链 α1+β1

4. 怎么样理解MHC限制性?

T细胞受体(TCR)在识别APC细胞(抗原递呈细胞)或靶细胞上的MHC分子所呈递的抗原肽时,不仅识别抗原肽,还要识别与抗原肽结合的MHC分子类型。

第六章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1. 免疫系统、免疫细胞的概念?

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及免疫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主要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泛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前体。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抗原呈递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等。

2. 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APC概念,专职APC有哪些?

中枢:胸腺、骨髓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APC(抗原呈递细胞):能够加处理抗原,并将抗原肽呈递给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专职APC: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具有显著的抗原摄取、加工、处理与呈递功能。

3. T.B细胞表面分子有哪些?T.B细胞亚群及其功能?

T细胞表面分子:TCR(T细胞抗原受体)、丝裂原受体、MHC分子、细胞因子受体(CKR)、病毒受体、白细胞分化抗原:CD3 CD4和CD8 CD2 CD28 CD152、粘附分子。

B细胞表面分子:BCR(B细胞抗原受体)、丝裂原受体、MHC分子、细胞因子受体、辅助受体、补体受体、Fc受体、CD分子。

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T细胞有四个亚群。

(1)Th1细胞为CD4阳性细胞,其主要功能有分泌IL-2 (白细胞介素2)、IFN-γ(γ干扰素)和TNF-β(β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参与调节细胞免疫,引起炎症反应和迟发型超敏反应。

(2)Th2细胞也是CD4阳性细胞,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分泌IL-4、6、10等细胞因子,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3)Tc 细胞(Tc细胞和Ts细胞都是CD8阳性细胞)被抗原致敏后可特异性杀伤被病毒、胞内寄生菌感染的靶细胞或肿瘤细胞,是细胞免疫重要的效应细胞。

(4)Ts细胞通过释放抑制性细胞因子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起负反馈调节。

B细胞亚群及其功能:根据是否表达CD5分子,可将人B细胞分为B1(CD5+)和B2(CD5-)细胞。

(1)B1细胞:B1细胞的抗原识别谱较窄,主要针对属于T1-2抗原的多糖类物质,尤其是某些菌体表面共有的多糖抗原(如肺炎球菌夹馍多糖等)。B1细胞主要产生IgM类的低亲和力抗体;不发生抗体类别转换;无免疫记忆。B1细胞参与对多种细菌(尤其是体腔中)的抗感染免疫,属于一类承担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重要细胞。 (2)B2细胞:B2细胞即通常所称的B细胞,是参与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细胞类别。B2细胞可产生高亲和力抗体,形式体液免疫功能。此外,B2细胞还具有抗原呈递和免疫调节功能。

4. 叙述T细胞的阴性选择过程?叙述T细胞的阳性选择过程?P62

T细胞的阳性选择过程 早期胸腺细胞位于胸腺浅皮质区,表达CD2、CD3分子,不表达CD4、CD8分子,称为双阴性细胞(DN)。随着胸腺细胞向深皮质区迁移,发生TCRαβ基因重排和表达促使其逐渐赋予为CD4+CD8+双阳性细胞(DP)。若胸腺皮质中DP细胞与胸腺基质细胞(胸腺上皮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表面MHC分子不结合或以高亲和力结合,则发生凋亡;只有当DP细胞以适当亲和力与基质细胞表面MHC分子结合时才能存活,并转化为单阳性细胞(SP),上述过程称为阳性选择。

T细胞的阴性选择过程 经历阳性选择的T细胞离开深皮质区,向胸腺皮质与髓质交界处迁移,与高表达自身肽-MHC分子复合物的树突状细胞(DC)和巨噬细胞接触。单阳性T细胞若能与自身肽-MHC分子复合物高亲和力结合,即被诱导凋亡或失能,反之,则能继续分化。发育为仅识别外来抗原的T细胞。该过程即胸腺细胞的阴性选择过程,是机体清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从而获得自身耐受性的关键步骤。

第七章 免疫应答及其调节

1. 免疫应答概念及分为那几个阶段?p76、78

免疫应答: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感应阶段、增殖和分化阶段、效应阶段。

2. T、B细胞表面第一第二信号分别是什么?

T细胞第一信号:TCR特异性识别APC所呈递的P-MHC

T细胞第二信号:APC和T细胞表面多种黏附分子(CD28)结合,可由T细胞提供第二激活信号。 B细胞第一信号:特异性BCR通过lgα、lgβ传递第一信号。 B细胞第二信号CD40/CD40L传递第二信号。

3. 抗原呈递中MHC I类分子分子途径与MHCⅡ类分子途径有何不同?

MH1类还是MH2类的识别作用,CD4T细胞主要对MH2类多肽复合物进行识别,其亚类主要由Th细胞(辅助性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Td(迟发型t).而CD8主要识别MH1类复合物,其主要的亚类可以使TS(抑制性细胞)TC(细胞毒).

4. 什么是内源性抗原?什么是外源性抗原?

【补充: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

根据TD抗原是否由抗原呈递细胞所摄取分为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来源与抗原促成滴细胞之外的抗原称为外源性抗原,如被吞噬的细胞或细菌,被摄取的蛋白质等;有抗原呈递细胞在胞内合成的抗原称为内源性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蛋白等。

第八章 超敏反应

1. 超敏反应概念及I型发生机理?

超敏反应: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损伤。 I型发生机理:I型超敏反应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亦称过敏反应。

1.致敏阶段过敏原进入机体后,诱导B细胞产生IgE.IgE以其Fc段与靶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eR结合。IgE一旦与靶细胞结合,机体即呈致敏状态,所以致敏阶段即指自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发机体产生IgE并结合到靶细胞上的过程。

2.激发阶段是指相应过敏原再次进入已致敏机体,与已经结合在靶细胞上的IgE发生特异性反应,促使靶细胞脱颗粒、合成或释放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的过程。并由此启动超敏反应的发生。当特异性抗原与靶细胞上两个以上的IgE分子结合,即可能介导桥联反应。继而FcεR受体聚集,通过三种机制调控细胞脱颗粒过程:①FcεR聚集可激活甲基转移酶,使膜磷脂甲基化,从而激活钙通道。②FcεR聚集可抑制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减少,促进细胞内贮存Ca2+释放入胞浆。③FcεR聚集可通过G蛋白的作用激活磷脂酶C,后者水解二磷酸磷脂酰肌醇为三磷酸肌醇(IP3)和甘油二酯(DG),使细胞内贮存Ca2+释放。上述过程引起胞内游离Ca2+升高,促进细胞脱颗粒。

靶细胞表面IgE“桥联”是导致细胞激活并最后释放介质的关键。凡能使IgE受体桥联的任何一种刺激,均可作为活性介质释放的信号。细胞膜表面FcεR发生桥联后聚集,激活磷酯酰肌醇代谢途径使胞浆内Ca2+浓度升高,这是细胞脱颗粒的必要条件。

3.生物活性物质的效应作用超敏反应的临床表现都是由介质的生理效应直接引起的。至今已知参与超敏反应的活性介质有50种以上。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的介质有两类,一类是在细胞颗粒内预先贮备的介质如组胺、激肽释放酶、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另一类是细胞受刺激后新合成的介质如白三烯、前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等。这些介质共同作用可引起平滑肌收缩,粘液分泌,血压降低及组织损伤等。

2. I型超敏反应常见疾病及防治原则?

常见疾病:过敏性休克(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呼吸道过敏反应(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消化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

原则:尽可能寻找变应原,避免再次接触;联系发生机制,通过切断或干扰某些环节,达到治疗目的。

治疗: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生物活性介质的拮抗剂;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免疫治疗。

3. Ⅱ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有哪些?

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肺-肾综合征。

4. Ⅱ型血细胞溶解的机制如何?

1)引起Ⅱ型超敏反应的抗原

诱发Ⅱ型超敏反应的抗原都存在于靶细胞膜上,或是靶细胞自身成分,或是外源性抗原吸附于靶细胞。包括:(1)ABO、Rh等血型抗原和HLA抗原;(2)药物、微生物等外源性抗原吸附于靶细胞表面;(3)由微生

物感染、药物等因素导致自身抗原的改变;(4)外源性抗原与正常组织细胞之间具有的共同抗原 2) 参与的抗体

针对上述抗原,机体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G和IgM。在Ⅱ型超敏中,IgM类抗体 主要是ABO血型抗原的天然抗体,而针对其他抗原的抗体则以IgG为主。 3)靶细胞损伤

(1)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 (2)吞噬作用 (3)ADCC

第九章 免疫学应用

1. 抗原抗体检测特点?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实质是抗原表位与抗体结合点之间的结合。由于两者在化学结构和空间构象上呈互补关系,所以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是指抗原与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即一种抗原一般只能与由其刺激所产生的相应抗体结合,也称为专一性。 抗原抗体反应的可见性

抗原抗体反应有明显的反应形成,并肉眼可见,称为可见性。 2 凝集反应及沉淀反应的常用方法和原理? 凝集反应的原理

颗粒性抗原(细菌、红细胞或表面带有抗原的乳胶颗粒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凝集颗粒称为凝集反应。 常用方法

1)直接凝集:将细菌或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直接反应,出现细菌凝集或红细胞凝集现象。

2)间接凝集:将可溶性(或抗体)先吸附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一定大小的颗粒状载体的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反应,在电解质存在的适宜条件下,即可发生凝集,称为沉淀反应的原理

可溶性抗原(细菌培养滤液、细胞或组织的浸出液、血清蛋白)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出现沉淀物的现象,称为沉淀反应。 常用方法

1)单向琼脂扩散 2)双向琼脂扩散 3)免疫电泳 4)免疫火箭电泳

第十章 细菌学概论

1. 细菌、菌落、菌苔、放线菌、类毒素的概念?

细菌:一类有细胞壁、单细胞、以无性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菌落: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形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菌苔:挑取单个菌落划线接种于琼脂斜面上,由于划线密集重叠,长出的细菌会融合成片。

放线菌:一类呈分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革兰染色多为阳性的单细胞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类毒素:用0.3%-0.4%的甲醛作用于外毒素,使其失去原有毒性而仍然保留其免疫原性。

2.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G+与G-细胞壁的主要区别是?P125

A.细胞壁cell wall B.细胞膜cell membrane C.细胞质cytoplasm及内含物 D.核质nuclear material

G+菌与G-细胞壁的主要区别 细胞壁 厚度 强度 肽聚糖层数 肽聚糖含量占

细胞壁干重 磷壁酸 外膜

革兰阳性菌 20~80nm 较坚韧 可达50层

革兰阴性菌 10~50nm 较疏松 仅有1~2层

细胞壁结构 G+菌 G-菌

3. 1) 2) 3)

肽聚糖组成、含量 聚糖、侧链、交聚糖、侧链含联桥 量少 交联方式 结构类型 肽聚糖层数 肽桥交连 三维 可达50层 高 有 无 无 肽键交连 二维片层 仅1-2层 差 无 有 有 50%~80% 5%~20%

机械强度 磷壁酸 + -

- +

脂蛋白、脂多糖、外膜 胞质周围间隙 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哪些?简述各特殊结构的功能?

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黏附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某些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鞭毛有免疫原性

菌毛: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类。普通菌毛与细菌粘附有关,是细菌的致病因素之一,性菌毛可传递遗 传物质。

4) 芽胞:对热.干燥.化学消毒剂和辐射等都有很强的抵抗力。因此,临床以杀死芽胞作为衡量灭菌效果的指标。

芽胞的大小、形状、位置因菌种而异,以此可作为细菌的鉴定。

4. 细菌全身性感染的类型包括哪些?

A.隐性感染 B.潜伏感染 C.显性感染 D.带菌感染

5. 细菌内外毒素的区别?

毒素特征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主要是G+,部分G- G-

存在部位 G+分泌到细胞外,少数G-崩裂后释放 G+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放

化学成分 Pro Lps

热稳定性 不稳定,60-80℃,30min被破坏 较稳定,160℃,2-4小时被破坏

较弱,毒性效应大体相同,引起发

强,作用部位有较强选择性,引起特

毒性作用 热、白细胞变化、微循环障碍、休

殊临床症状

克、DIC等

强,能被甲醛脱毒形成类毒素,类毒弱,不能脱毒成为类毒素,刺激机

免疫原性

素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体产生抗毒素的能力弱

6. 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和分解代谢产物有哪些?P157

细菌合成代谢产物有热原质、毒素和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以及维生素。

7. 放线菌可产生哪些抗生素?P172

主要是用来生产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比如链霉素啊,庆大霉素啊。同时也用来生产利福霉素,多霉素等其他 中抗生素。

第十一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 细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有哪些方式?解释转导、转化、结合的概念?

细菌从外源取得DNA,并与自身染色体DNA进行重组,引起细菌原有基因组的改变,导致细菌遗传性状的改变,称基因的转移与重组。基因转移与重组的四种方式是:(1)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段,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转化。(2)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转导。(3)接合:是指细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主要为质粒)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4)溶原性转换/噬菌体转变:是由于温和噬菌体的DNA(前噬菌体)整合到宿主菌的染色体DNA后,使细菌的基因型发生改变,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溶原性转换。

2. 什么是噬菌体?特点?质粒的特征?P179

噬菌体:侵袭细菌的病毒,也是赋予宿主菌生物学性状的遗传物质。

特点:a.噬菌体的体积微小,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b.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c.必须在活菌内寄生,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

质粒的特征:(1)自主复制性(2)可扩增性(3)可转移性(4)不相容性

3.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P176

核酸是所有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包括DNA和RNA两种类型。

4. 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遗传:上下亲代之间遗传信息的传递。 变异:遗传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变化。 十二 常见的病原性细菌

1. 化脓性球菌的概念,包括哪些?

化脓性球菌: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包括:A.葡萄球菌 B.链球菌C.肺炎链球菌D.奈瑟菌 2. 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的形态特点,培养特征、治病物质及所致疾病。P201

葡萄球菌

链球菌

肺炎球菌

矛头状,多数成双排列,宽端相对,尖端向外。可形成荚膜,无鞭毛无芽孢。

兼性厌氧,营养要求高

荚膜、肺炎链球菌溶素O、脂磷壁酸、神经氨酸酶

大叶性肺炎、化脓性中耳炎等

形态特征 球形或椭圆形,葡萄串状排列,球形或椭圆形,链状排列,无鞭毛

平均d=0.5~1.2μm,无鞭毛无芽无芽孢。 孢。 培养特征 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 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高 致病物质 凝固酶、毒素(葡萄球菌溶素、

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

所致疾病 侵袭性疾病、毒素性疾病

3. 脑膜炎球菌的传播途径及防治?P206

与侵袭力有关(脂磷壁酸、纤维粘连结合蛋白、F蛋白、M蛋白、侵蚀性酶)链球菌溶素、致热外毒素 引起化脓性炎症、中毒性疾病等

呼吸道传播;儿童注射流脑荚膜多糖疫苗进行特异性预防,隔离治疗患者,控制传染源。

1. 大肠埃希菌的致病性,卫生细菌学指标。P209

1)肠道外感染

2)肠内感染:某些血清型的大肠埃希菌可引起人类胃肠炎,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与食入污染的食品或饮水有关,属于外源性感染。根据其发生机制不同,常见有一下五种: (1) 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 (2) 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 (3) 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 (4) 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 (5) 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 卫生细菌学的指标 2. 肥达(Widal)氏反应,乳糖发酵实验、动力实验分别可鉴别肠道那种菌。P211 肥达试验用于鉴别沙门菌属,乳糖发酵实验可用于鉴别沙门菌,动力实验鉴别霍乱弧菌 3. 沙门菌的所致疾病?P211 肠热症、胃肠炎、败血症 4. 霍乱弧菌形态染色特点?P212 霍乱弧菌呈弧形或逗点状,革兰染色阴性。无芽胞,某些菌株有荚膜,菌体一端有单鞭毛,运动非常活跃。 1. 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形态特点及培养特征?P213 破伤风梭菌:革兰染色阳性。菌体细长,有周鞭毛,无荚膜。芽胞正圆,比菌体大,位于菌体顶端,使细菌呈鼓槌状。专性厌氧,血琼脂平板培养后有溶血现象,芽胞对外界抵抗力强,繁殖体对青霉素敏感。 产气荚膜梭菌:革兰染色阳性的粗大杆菌。芽胞呈椭圆形,位于次极端;无鞭毛,在机体内可形成荚膜。专性厌氧,繁殖周期短。在血琼脂平板上多数菌株有双层溶血环;在卵黄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出现乳白色混浊圈;在牛乳培养基中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气势凶猛,称汹涌发酵现象。 肉毒梭菌:革兰阳性粗短杆菌;芽胞呈椭圆形,比菌体宽,位于次极端,使菌体呈网球拍状;有鞭毛;无荚膜;严格厌氧。 类别 破伤风杆菌 产气荚膜梭菌 肉毒梭菌 形态特点

菌体细长,有周鞭毛,无荚

芽孢呈椭圆形,壁菌体宽,位于

膜。芽孢正圆,比菌体大,芽孢呈椭圆形,位于次极端;无鞭毛,

次级端,噬菌体呈网球拍状;有

位于菌体顶端,使细菌呈鼓在机体内可形成荚膜

鞭毛;无荚膜

槌状为,为本菌的典型特征

培养特

性 专形厌氧,血琼脂平板培养后有溶血现Z象。

专形厌氧,繁殖期短。在血琼脂板上多数菌株有双层溶血环,在牛乳培养集中可是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严格厌氧 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其实凶猛,称汹涌发酵现象

2. 破伤风梭菌致病性?P213

致病条件:厌氧环境;致病物质:破伤风痉挛毒素(神经毒素)

1. 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性?P215

结核分枝杆菌是胞内寄生菌,主要引起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 用结核菌素进行批复试验,通过观察局部是

否出现迟发型超敏反应,判断机体有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对该菌的免疫力。

3. 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物质?

1)脂质 (1)磷脂 (2)索状因子 (3)硫酸脑苷脂 (4)蜡质D 2)蛋白质 3)多糖

4)分枝杆菌生长素

4. 什么是有菌免疫?

结核的免疫属于感染免疫,又称有菌免疫,即只有当结核分枝杆菌或其组分存在体内时才有免疫力。

1. 炭疽芽胞杆菌的形态特点及抵抗力?

形态特点:炭疽芽胞杆菌是致病菌中最大的革兰阳性粗大杆菌,两端截平,经培养后形成长链,呈竹节样排列。

芽胞在有氧条件下形成,呈椭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有毒菌株在人和动物体内或含血清的培养基中可形成荚膜。 抵抗力:因形成芽胞,故抵抗力很强,煮沸10min或干热140℃需3小时才能杀灭。细菌芽胞在干燥土壤或皮

毛中能存活至少2余年,牧场一旦被污染,传染性可持续数十年。本菌对青霉素、红霉素、氯霉素等均敏感。

2. 何谓动物源性细菌感染人,为什么会有严重后果?

以动物作为传染源,能引起动物和人类发生人兽共患的病原菌,称为动物源性细菌。

1 四体包括哪些?

四体包括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

2 哪些与性传播疾病有关?

与性传播疾病有关的是:梅毒螺旋体

第十三章 真菌类

1. 真菌、双相性真菌的概念?P231\\P233

真菌:一大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高度分化,有核膜核仁,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细胞壁由几丁质或

纤维素构成,无叶绿素,不分化根、茎、叶。

双相性真菌:有些真菌的形态常因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而有差异。

2. 真菌的基本结构与无性孢子?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无性孢子:由菌丝上的细胞分化或出芽生成,不发生两性细胞的配合。

3. 与药物有关的真菌包括哪些?P23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7x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