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讲义

更新时间:2024-05-24 21: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经济学说史讲义、

第一讲、绪论

一、经济学说史的定义:

1.把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如果狭义地说是指西方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狭义地说是指经济学说的发展历史

2.经济学说史、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和政治经济学史的区别 二、经济学说的发展历程 (一)西方的划分

1、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学说:包括古希腊、罗马的经济思想;欧洲中世纪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三部分内容

2.古典经济学说:古典学派是一个极其混乱的概念,

(1)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庸俗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的划分)古典学派的概念最早由马克思提出的。

(2)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凯恩斯的划分)凯恩斯赋予这一术语以最广泛的含义,把李嘉图的后继者即那些接受并完善李嘉图经济理论的人都包括在内。

(3)现代的观点:从18世纪后期威廉?配第开始到19世前期翰?穆勒结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经济学说。

3. 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新古典经济学是指以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为代表的剑桥学派,而广义的新古典经济学包括从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兴起为止这段时间内的西方经济思想。 4.现代经济学:

(1)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从19世纪30-70年代,包括凯恩斯本人经济学和凯恩斯的追随者的经济学,主要有美国学派(以萨缪尔森为代表)和英国新剑桥学派。

(2)新自由主义经济学: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经济自由主义,包括新奥地利学派、英国的伦敦学派、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和德国的弗莱赖堡学派。包括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公共选择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等。 (二)马克思主义的划分

1.奴隶制时代的经济思想,包括古希腊、罗马的经济思想

1

2.封建时代的经济学说:欧洲中世纪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经济理论

3.古典政治经济学:从17世纪中到19世纪初,在英国从威廉·配第开始,经历亚当·斯密,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经历魁奈的重农主义到西斯蒙第结束。 4.庸俗政治经济学:从19世纪初到60年代的资产阶级折中的或辩护的经济理论5.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19世纪40年代以后的马克思主义阶段和20世纪左右的列宁主义阶段 6.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进一步庸俗;即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 三、主流经济学(主流派)和非主流经济学(非主流派)

(1)主流经济学和非主流经济学:市场是如何运行的?包括商品和要素的价格决定、资源的有效配置等。非主流经济学:市场是如何形成的?包括市场的替代是什么、非市场选择的运行和决策等。

(2).正统经济学和非正统经济学:把在某个时期在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并作为政府经济政策制定主要依据的称为正统经济学。

(3)自由学派和干预学派:自由学派,又称自由主义学派,主张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预。干预学派,又称保守主义学派,承认市场失灵,主张政府干预。 四、学习经济学说史的意义

第二讲、经济学说前史

一、古希腊的经济思想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也是西方经济思想的源头,,出现了包括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著名是思想家。他们维护奴隶主庄园的自然经济;重视农业的发展;也有一些货币经济思想的萌芽,包括分工、货币、价格和利息等。 (一)色诺芬的经济思想:

色诺芬(前430—354年)是苏格拉底的学生,经济著作有《经济论》,是第一部经济著,也第一提出“经济“一词,意指家庭管理。;《雅典的收入》则是财政问题。

(1)对财富的观点:一切有用的物品都是财富,而对其所有者有害的东西就不是财富。并认识到财富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功能,并把财富区分为经济的和精神的两类,用主观的满足来表示财富的多少。

(2)关于重农的观点;农业的增加财富的重要手段,是各行业发展的基础。从事农业劳动的光荣的事情。轻视工商业。

2

(3)关于商品和货币的观点:维护自然经济,高度评价货币的作用,和开采白银的好处。并注意到市场供求对价格的影响。

(4)关于分工的观点:分工的必要的,可以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的质量,并意识到分工大小和市场的关系。

(5)在《雅典的收入》中研究国家收入增加的问题 (二)柏拉图的经济思想:

柏拉图(前427---347年),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主要著作《理想国》和《法律论》。 1.分工的理论:认为分工产生于交换和货币的流通,而分工的原因是人的本性 2.反对利息,但肯定货币的作用

3.奴隶主的共产主义,取消财产私有制度。 (三)亚里士多德的经济思想:

亚里士多德(前384---322年),柏拉图的学生,他的经济思想重要在《政治论》《伦理学》。 1、财富的观点:财富是达到幸福的手段,把财富区分为消费的财富和积累的财富。 (1)关于经济和货殖的观点:把经济作为政治学的内容,经济即家庭管理包括:一是研究家庭关系,二是研究致富之术。经济只限于生活必须并对家庭有用的东西,并限于物物交换。在货币出现后,商品交换后成为货殖,即追求货币的增值。。

(2)关于商品二因素的观点;商品有交换和使用两种作用,对于其所有者只有交换价值才有使用价值。

(3)关于价值形式;是马克思以前2000年讨论商品价值形式的天才,5张床=1间屋,无异于5张床=若干货币。在商品价值的表现中发现了等同关系。

(4)关于货币的观点:货币是为了便利交换而由人们制定或废止,具有价尺度、流通手段和积累手段的职能。

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其中瓦罗为代表,在文艺复兴时和西塞罗、维吉尔被誉为古罗马三大人物。古罗马的经济思想主要在农学上,以及对公平价格的理论和社会契约的观念。 三、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一)中世纪的社会经济背景:(1)政治上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2)经济上以封建庄园经济,实行长子继承制。(2)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11世纪后城市和贸易发展起来,形成地中海和汉萨同盟两大贸易区。(3)宗教占据特殊地位,并且垄断知识,神学包含一切知识。形成经院哲学,用哲学的形式为基督教神学做论证。

(二)托马斯·阿奎那的经济思想:《神学大全》,著名的经院学者、神学家,多米尼可教团

3

成员。

1.关于公平价格的理论:在亚里士多德和马格努的基础并有发展,,认为公平价格是不存在垄断和欺诈并完全出于自愿交易的价格。(1)把公平价格看成是与生产上劳动消耗相等的价格,即劳动的等价交换。就是商品和商品、商品和货币之间的均等,这种均等是以生产所消耗的劳动为转移的。(2)他换加上了主观因素,认为公平价格必须保证卖主有相当于他地位的生活条件,贵族有权在劳动的等价交换以外获得补充的收入。不同等级,同一物品可以按不同价格出卖。(3)公平价格还有物品所提供的效用决定,即取决于对人的用处。(4)公平价格还有供求关系决定。

2.关于货币。(1)货币只是便利交换,起辅助和从属作用,不能成为社会财富的代表。(2)货币是人们协议的结果,是为了交换而发明创造出来的。(3)货币的价值由君主“指定价值” 3.关于商业。(1)赞同早期基督教神学家关于商业赚取利润是一种罪恶的看法。(2)把交换区分为两种:一是自然的、必要的交换,物物之间、物品和货币之间为生活所需要的,是值得赞扬的;二是货币之间为了牟利的交换,是应该谴责的。

4.关于利息。(1)放债取利是不正当的。(2)所有权和使用权可以分离的可以收取利息;而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可以分离的不应收取利息,货币属于这类。(3)出借人有失去本金的风险和蒙受损失,利息是赔偿损失和风险报酬。 四、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

重商主义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概念。重商主义最早作为国家政策出现的,并逐渐成为经济学说。产生于15世纪,反映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到19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而被古典理论所取代。 (一)重商主义产生背景:

1.资本的原始积累的生产:地理大发现和海外殖民、英国的圈地运动。

2.商业资本的形成和商业革命: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股份公司的出现、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3.封建中央集权的国家出现:民族国家的建立和保护贸易政策的实行。

4.经济上的“价格革命”,黄金的流入和铸造劣质货币导致价格上涨,出现“格雷欣定律”,即劣币驱逐良币。

5.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的出现。提倡人性、人权和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神学。 (二)重商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

1.货币即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财富直接来源于流通领域,只有对外贸易能够增加一国的

4

货币量,而国内贸易不会产生财富。

2.利润是贵买贱买的结果,一国所得是另一国所失。国家要实行以邻为壑的政策,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以获得顺差,尽量少购买外国商品而多出口本国商品。

3.鼓励国内的工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奖励出口等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限制国内消费以减少进口;实行低工资以降低成本;实行垄断政策并成立特权公司。

(三)重商主义的发展阶段和代表人物

1.重商主义的两个阶段:(1)15世纪下半期—17世纪上半期:早期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或重金主义。极力主张通过国家行政手段增加货币财富,禁止货币外流。(2)17世纪下半期—18世纪下半期,晚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或重工主义。主张允许货币输出,但要取得贸易顺差,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2.各国重商主义的代表。

(1)英国,早期约翰·海尔斯,《英吉利王国公共福利的对话集》:A防止足值的货币外流,反对铸造不足值的货币。格莱辛定理,即劣币驱逐良币。B物价高涨的原因和对各个阶层的影响。

晚期托马斯·孟,1644年《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A以一国财富的增减作为研究对象,B论述了贸易差额论的基本观点。C增加出口的政策。

(2)法国,蒙克来田,1615年《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A论述了商业和商人的重要性。B论述了财富及其来源,货币就是财富,来源于对外贸易。C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D论述农业的重要性。

柯尔培尔,重商主义的实践者,推行极端的重商主义的政策:A积极扶植本国手工业、扩大出口、发展对外贸易B促进本国商业的发展。C实行保护关税政策D建立大型海军和商船队,进行殖民和远洋贸易。D牺牲农业利益来发展工商业,禁止农产品出口,压低其价格。 (四)重商主义的历史地位。

1.在经济思想历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人文主义观点,反对宗教神学思想。

3.将经济活动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为经济学的产生作了准备。但把研究放在流通领域,难以对资本主义进行科学的分析。

4、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和观点。关于贸易保护主义至今仍有意义。 5.重商主义政策的推行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5

第三讲: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生产

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概述:

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把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研究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和对立。(1)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并研究利润、利息、地租等剩余价值的各种形式。(2)从人性出发,论述了经济的“自然规律”和自由主义的经济制度。(3)把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和制度看成永恒不变,表现出历史局限性。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生产于英国中产阶级革命时期,时间是从17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初,具体分三个阶段:

1.产生时期:17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50年代

威廉·配第开始:“现代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和“英国政治经济学之父”。 约翰·洛克洛克:他的哲学思想成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一切观念的基础 达德利·诺思诺思:自由贸易理论了和货币理论 伯纳德·曼德唯尔;自由放任与社会分工的思想 大卫·休谟休谟:自由贸易和货币数量论 约瑟夫·马西:利息和利润理论

查理·康替龙:结合英国和法国的重农主义

詹姆斯·斯图亚特:建立资产阶级积极性整个体系的第一个不列颠人 2.发展时期: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初

亚当·斯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建立者和重要代表 3.完成时期:19世纪初

大卫·李嘉图: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

二、威廉·配第的经济理论

(一)威廉·配第(1623—1687年),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作品《赋税论》是生前发表,其他包括《献给英明人士》、《政治算术》、《货币略论》等,第一次把商品价值归于劳动,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被马克思誉为“政治经济学之父”。 (二)威廉·配第的研究方法。

1.受培根和霍布斯的哲学影响,运用唯物论研究经济问题。“自然哲学”和“市民哲学” 2.创立了政治算术的方法,即数量分析统计方法,发现经济现象之间的内部联系。

6

(三)威廉·配第的经济理论

1.劳动价值论。(1)区分了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2)自然价格就是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决定的。(3)商品价格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分工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和价值。(4)科学地理解了商品的等价交换原则。缺点,没有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价值和价格;以及创造价值的劳动和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在价值形成上提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观点。

2.货币理论。(1)货币和其他商品一样是劳动产品。(2)把货币看成流通手段。(3)探讨了一国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的问题。

3.分配理论,以工资为前提,以地租为中心展开的,地租实际是剩余价值。 (1)工资:维持工人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地租:农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工资后的剩余。特点:A地租表现全部剩余价值。B揭示了地租的真正来源,以及地租和工资的对立关系。C级差地租的两种形式。D土地的价格,预购的地租。

(3)土地的价格:一定年限的地租。把利息看成是地租的派生的收入。

4.经济发展思想;决定经济发展的不是土地和人口的绝对数量,而是土地和人口的素质以及人口的构成和与密度。其次地理位置、产业结构和经济政策也是重要原因。

(四)威廉·配第的分工和赋税理论: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国家的财富,并注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并以荷兰为例。2.赋税应该限制消费和促进生产,因此要土地所有者和贵族征税,不向资本家征收税。

三、威廉·配第之后的经济思想

(一)约翰·洛克的经济思想:1691年《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1689年《政府论》

(1)反对降低利率,这样回引起货币供给减少,不利于贸易,从而使国家财富减少。 (2)财富在于金银的丰足,是通过对外贸易出超取得的,为此主张节俭消费,用本国产品而减少使用外国产品。

(3)价值和货币的观点:商品的价格是由它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其中市场价格由它的供求关系决定,而自然价格是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或有益于人们的福利,即效用决定的。 (4)在分析私有财产起源时,承认劳动创造财富的作用,但这种作用被用来证明私有财产的合理性。

7

(二)大卫·休谟的经济思想:1752年,《政治论丛》。(1)货币数量论。A货币不具有价值,是劳动和商品价值的代表。B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国内流通的货币量。C货币量的增加引起物价的上涨,但对劳动的价格(工资)的影响滞后于物价,货币的增加有利于国内产业的发展。D货币过多,价格上涨,减弱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会引起贸易逆差、货币外流。E反对银行发行纸币和信用。

(2)批判重商主义,以货币数量论为依据。A贸易的目的不是货币。B追求贸易差额是错误的和难以实现的。C担心货币外流是没有必要的。

(3)贸易自由主义。A各个国家不同的自然条件、特产不同客人供和外国贸易B商品交换会促进技术进步,进而促进各国产业的发展。C贸易促进国际竞争,促进各国改进经营和技术。D贸易以国内工业发展为基础。

(三)达德利·诺思的自由贸易思想。1691年《贸易论》,第一次提出自由贸易思想。 (1)反对重商主义的只有货币是财富的观点,认为财富是人们的剩余物品,货币只是交换的媒介。

(2)反对禁止金银出口的主张,认为把货币储藏起来并不能增加国民财富,发现了作为储藏手段的货币和作为价值增殖货币之间的矛盾。

(3)反对贸易出超以增加货币是主张,认为一国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是由商品流通量所决定和调节。

(4)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主张自由贸易,会促进贸易和财富的增加。

(四)约瑟夫·马西经济理论。1750年《论决定自然利息的原因》。对利息进行了考察,第一次把利息归于利润的一部分。

(五)伯纳德·曼德唯尔:1720年《蜜蜂的寓言》。1.提出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的思想。2.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3.个人劣行可以增加社会公共福利

(六)查理·康替龙:1755《商业性质概论》。1.劳动和土地是财富的源泉。并强调土地私有的重要性。2.生产要素价值论。3.划分社会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业主和受雇佣者。 (七)詹姆斯·斯图亚特的经济思想。1776今年〈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论自由国家中对内政策的科学〉,建立资产阶级经济学体系的第一个不列颠人。(1)价值论: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所具有的特殊的社会性。(2)把利润区分为绝对利润和相对利润。(3)工资,由最低生活资料决定。(4)批判当时的货币数量论,认为不是流通的货币量决定商品的价格,而是商品的价格决定流通中的货币量。(5)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前提。

8

第五章、法国的重农学派的产生和发展

一、概述: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以重农学派的形式出现的,其思想反映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但带有浓厚的封建外观。其产生的原因和法国所推行的重商主义政策失败有关,并且和当时的法国启蒙思想有关。经济观点包括:他们重视农业,反对重商主义的政策,认为农业是创造财富的唯一部门、提出自然秩序理论以及主张经济自由主义等。 二、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思想:

(一)布阿吉尔贝尔的生平和著作:布阿吉尔贝尔(1646—1714),生活在法国路易十四时期,这时封建生产关系占据统治地位,同时法国所推行的重商主义政策导致法国农业破产,社会矛盾尖锐,批评的矛头指向重商主义,重视农业。他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法国详情》等。

1.财富的观点。(1)反对重商主义把货币看作唯一的财富以及来源于贸易出超的观点。(2)财富是具使用价值并能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物品。(3)财富来源于生产而不是流通,农业生产是财富的最初的直接来源。

2.重农观点。A农业是其他一切行业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B保护农业的关键的保持谷物价格,方法是允许谷物的自由贸易。

3. 货币理论:货币本身不是财富,只承认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4.按比例发展社会经济和自由放任的观点。 三、坎蒂隆的经济思想。

1.社会制度的建立是以土地所有者为主体,而土地的所有权属于人类社会中杰出的少数人。 2.土地的性质和其所有者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分工和交换。

3.物品的价格或内在价值由生产该物品所使用的土地和劳动决定。相对价格不同的原因是土地和劳动的比例不同。

4.货币本身具有真实的价值,其市场价值由供求决定并围绕它的内在价值波动。货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5.利息以利润为基础,利率由供求决定。 四、重农学派和魁奈的经济思想

(一)重农学派的生产:重农学派产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法国,这时的法国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已经处在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前夜,而在经济学领域革命反映在反对重商主义。 (二)魁奈的生平和著作:魁奈(1694—1774年),重农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法国古典政治

9

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经济表》等。

1.自然秩序的观点。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提出的,(1)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存在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即自然秩序,是上帝为人类的幸福而安排的。(2)人为秩序具体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是由人们的意志所决定。(3)人为秩序要按照自然秩序来制定。天赋人权和自由放任是自然秩序给予人们的权利。(4)人为秩序的制定是由开明君主完成。

2. 纯产品理论。(1)财富不是货币,而是物质资料、是使用价值,农业是创造财富真正来源。(2)纯产品的农产品价值中除去生产资料价值和工人、资本家的生活资料价值后的剩余。(3)纯产品是自然的赐予。(4)纯产品就是重农学派的剩余价值理论。

3..交换理论。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商品的交换按等价进行。流通领域不可能产生价值增殖,交换不可能致富。把研究的领域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

4..社会阶级结构。三个阶级的划分及分配,生产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和不生产阶级。 5.资本理论。A只有农业的资本是生产资本。B从再生产角度考察资本,只考察生产资本。C把资本区分为原预付和年预付。

6.经济表;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进行了考察。

7.政策主张。A发展农业、特别是资本主义大农业,取消禁止农产品出口的禁令。B提高消费水平,尤其是下层人民的消费,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C实行经济自由,包括自由选择(选择职业的自由,有利于收入分配的合理)、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有利打破垄断,实行等价交换)。但只包自由限制在贸易领域。D合理征税,反对农业征税,主张地租单一税。 (五)杜尔哥的经济思想。

1.发展了魁奈的的三个阶级的划分,把生产阶级进一步划分为农业劳动者和资本家、不生产阶级划分为工业资本家和工人。

2.发展纯产品思想,认为纯产品是土地对劳动者的赐予。

第六章、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一)斯密的生平和著作。

1.时代背景:(1)手工工场的发展,技术和分工的发展,工业革命已经开始(2)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保证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海外殖民和圈地运动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4)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5)重商主义政策和保护贸易制度。

10

2. 亚当·斯密(1723—1790年),主要著作:1759年《道德情操论》;1776《国富论》, 3. 《国富论》建立了系统的古典经济的理论体系,斯密认为劳动创造财富,增加财富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分工来增加劳动生产率,二是增加资本来增加生产劳动的人数。《国富论》包括五部分:第一篇研究货币、价值和分配、第二篇研究资本、第三篇是经济史、第四篇是经济思想史、第五篇是财政学部分。 (二)亚当·斯密的方法论

1、“亚当·斯密”问题:利己主义和利它主义 2.自然秩序的哲学基础

3.研究方法上的两重性:抽象分析法和归纳的方法 (三)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1.分工和交换理论。(1)分工是其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2)人类本性中所具有的交换倾向决定了分工。(3)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促进国家富裕。A使劳动专门化。B节约劳动转化的时间。C促进技术进步和机械的发明。

2..货币理论。(1)在价值之前研究货币,不是从水平的价值形式发展引出货币,而是从物物交换的困难引出货币。其职能是交换媒介和流通手段,而忽视了价值尺度。(2)纸币代替金银节省了流通费用。(3)斯密原理:纸币的发行不能超过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4)货币流通规律:一国流通的货币量决定于该国流通的商品的价值。而不是商品的价格决定于流通的货币量。

3.价值理论。(1)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钻石与水之迷。

(2)支配商品交换价值的三个原则:A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或构成一切商品的真实价格是什么:一是商品交换中所表现的劳动量;二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B构成真实价格的组成部分是什么: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之前商品的真实价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在这之后由工资、利润和地租三者构成。C市场价格和自然价格的关系:自然价格是和生产费用相一致的价格,市场价格围绕自然价格上下波动。

4.分配理论。(1)斯密教条:三个阶级三种收入。(2)工资理论:A一是劳动生产物构成劳动的自然报酬或自然工资。B二是工资是劳动的价格,包括自然价格和生产价格,自然价格有维持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决定,市场价格由供求决定。C工资变动的规律:劳动的货币价格围绕自然价格波动。D工人生活资料范围的变化,奢侈品和必需品。(3)利润论。A利润是对劳动生产物的扣除,是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B利润是资本的自然报酬,是价值的构成。C利润率平均化趋势,原因的资本竞争加剧和工资上升。D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和

11

利润率变化一致。(4)地租理论:A地租是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代价或价格,是农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资料价值、工资和平均利润后的剩余。B地租是对劳动生产物的扣除,是价值的组成。C地租是一种垄断价格。D地租是自然力作用的结果。E对级差地租(肥沃程度、位置)、绝对地租和矿山地租的论述。

5.资本理论。(1)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2)资本的两种观点:A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取得收入的权力或手段。B资本是生产资料本身,是资财或储备资财,凡是用语再生产的生产资料都是资本。(3)固定资本(不需流通和交换即可道路利润)和流通资本的划分。(4)资本的积累,节俭和勤劳。(5)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一是和资本相互交换,产生价值并带来利润的劳动是生产劳动;二是生产物品的劳动的生产劳动。

6.再生产理论。(1)斯密教条,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v+m构成,(2)总收入和纯收入。(3)两个部门类的划分。

7.经济发展理论。(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是富国裕民。(2)经济发展阶段:狩猎民族社会、游牧民族社会、农业社会、文明社会或制造业和商业社会。(3)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一是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数量(或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方法的A增加资本A提高资本配置。二是增进受雇劳动者的生产力:A分工B机器设备的改进C合理的分配D科技发展忽然应用E人口和自由资源。

(四)亚当·斯密的经济政策 1.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2.经济自由主义政策:自由放任的政策,反对重商主义和封建特权

3.政府的作用:(1)保护社会不受侵,(2)保护个人不受侵害和压迫,(3)公共职能,包括国防和司法、便利社会商业的设施、教育。 4.税收的四大原则:公平、确定、便利和经济。 5.自由贸易政策:绝对利益原则

第七章、李嘉图的经济学说

(一)李嘉图(1772—1823年)的生平和著作

1.时代背景。(1)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进入工业社会和城市化阶段。(2)资产阶级和地主贵族的斗争:1773-1864的谷物法、金块之争和议会改革。 2. 著作:《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 (二)李嘉图的方法论

12

1.接受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人的本性是追求快乐避免痛苦,苦乐的价值是可以计算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经济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 2.分析方法:抽象分析法 (三)李嘉图的经济理论

1.价值理论。(1)对斯密价值理论的批评:A使用价值和价值关系的不正确。B价值的二元论,消耗劳动和交换劳动的混淆。C商品的价值可以分割为三种收入,但不决定其价值。(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A稀少性和劳动时间。B直接劳动(创造价值)和间接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C劳动的复杂程度不同创造价值不同。D决定价值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最不利条件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决定。(3)没有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价值和生产价格。

2.分配理论。李嘉图的理论中心和核心地位。(1)分配问题是产品以地租、工资和利润的名义下在三个阶级之间进行分配,包括三种收入在量上的规定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2)地租理论。A区别了地租和土地利润,地租是没有支付代价而获得的报酬。B地租产生的原因,农产品价值由最劣等所需劳动决定,中优等土地得到超额利润即是地租。C级差地租Ⅰ和Ⅱ。D地租上涨的规律:耕作劣等土地而降低劳动生产率使农产品价格上升。

(3)工资理论。A工资是劳动的自然价格或价值,由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而生活资料的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实际把工资归结为再生产劳动力所耗费的劳动。B工资变动规律:劳动的自然价格(维护劳动人数不变的价格)和市场价格(供求关系决定、围绕自然价格波动。) (4)利润理论。A利润的商品价值支付工资后的余额利润、B平均化和利润率下降趋势。 (5)三种收入的关系:A 商品的价值由工资和利润构成,不包括地租,B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关系。C地租和利润的对立关系

3.货币理论。(1)货币的价值由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价格是以货币表现的商品价值。(2)货币数量论:货币的价值决定于流通中的货币量。(3)纸币代替金属货币节省流通费用,把纸币流通规律等同于金属货币。(4)货币政策,金本位制度、自由兑换。

4.国际贸易理论:(1)贸易的利益在于增加国内的生产、进口商品的价值由所交换的本国商品的劳动量决定。(2)比较成本理论。(3)贸易自由主义。

5.经济发展思想。(1)发展观点的两重性,利润率下降导致的资本积累降低、社会停止发展的悲观思想;技术进步带来的利润增加但对劳动的需求的降低的乐观主义。(2)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劳动者的增加依存于资本数量。(4)资本积累是社会财富增长的根本原因,维护高利润是发展经济的基本条件。(5)否认普遍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四)李嘉图的经济政策:实行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对资本征税。

13

第四讲、庸俗政治经济学理论

概述:庸俗政治经济学是指19世纪上半期英法的经济理论,到70年代边际革命出现时结束,他们放弃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只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表面现象进行描述,回避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对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

一、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

(一)马尔萨斯的生平和著作:《人口理论》、《政治经济学原理》。李嘉图同时代的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李嘉图好友和论敌,斯密的经济理论在英国的庸俗的开创者。

(二)人口理论

1.两个公理:食物是人类生活所必需;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 2.两个原理:人口的几何数级增长;生活资料的算术数级增长

3.三个结论:(1)人口必然为生活资料所限制。(2)只要生活资料增加,除非受到某种有力而显著的抑制。(3)抑制使人口和生活资料保持一致的手段包括道德的抑制、罪恶和贫困。 (三)供求价值理论。

1.价值的三种含义:物品的内在效用或使用价值、名义的交换价值或价格、内在的交换价值。

2.商品的价值量:由商品所支配的劳动量决定,即生产商品的费用,包括工资、利润和地租构成,由于利润不能确定,因而价值不能确定

3、货币价值不变时,价值表现为价格,价格由商品的供求决定并影响到利润,因而供求决定了商品的价值。

(四)地租理论:1.地租是农产品支付一切耕作费用后的留归地主的部分,是价值中扣除工资和利润的剩余,是用货币计算超过生产费用的余额。

2.生产地租的原因:(1)土地的性质:土地生产剩余产品,具有生产出多于耕种者生活所需要的必需品的能力。(2)土地产品所具有的性质,供给能够引起相应的需求。(3)肥沃土地的稀缺性。

3.地租的上涨趋:农产品价格上升使部分工资和利润成为地租 (五)有效需求和经济危机理论。

1.需求和有效需求:需求对于商品有购买能力的购买愿望;有效需求是能满足商

14

品供给的自然和必要条件的需求。

2. 有效需求不足:供求平衡是产品能否实现的问题,也就是利润实现的问题。资本之间以及资本和劳动之间的交换是不能产生利润的,只有不生产积极的消费能实现利润,如果资本积累过快,生产超过购买力的增加,出现有效需求不足。 3.经济危机:有效需求导致危机,原因是资本的积累快于劳动的增加而产生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解决的方法是是增加不生产阶级的消费。

二、萨伊的经济理论。

(一)萨伊的生平和著作:《政治经济学概论》,法国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开创者,斯密的经济理论在大陆的传播者和解释者,使经济学行为一门严谨的科学并具有严肃、科学的分析方法,得到西方经济史学家的高度评价,被誉为科学王子。 (二)萨伊的研究方法: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只涉及生产财富的一般法则,和具体方法无关。

2.把学科分为叙述科学和实验科学,经济学属于后者。 3.政治经济学的三分法:生产、分配和消费 (三)萨伊的经济理论:

1.生产论:生产创造的不是物质,而是效用。效用是满足人类需要的内在力量,是价值的基础,而价值构成财富。(1)生产三要素论:劳动是实质是役使自然力,包括科学研究劳动、企业家管理劳动和工人劳动三种。资本是劳动所创造的产品包括生产性资本、非生产性资本和生产效用或愉快的物品三类

(2)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划分:认为能够扩大效用而增加产品价值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无形产品是生产劳动,同一种劳动在不超过需求下是生产劳动,而超过部分的非生产劳动。

2.效用价值论。(1)效用是价值的来源。(2)价值量决定于效用程度,由所交换的物品数量即交换价值决定。(3)价值或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4)供求一致时价值由生产费用决定

3.分配理论。(1)三位一体公式。生产三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协同创造了价值,取得收入。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地租。 (2)工资:工人劳动全部报酬,反对工资和利润对立的关系。(3)把利润分为利

15

息和企业家收入两部分,利息是资本的收入。(4)地租是土地生产力的价值,是土地生产性服务的报酬。

4.萨伊定理。生产创造自己的需求。四种结论:(1)生产者越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销售越快,生产者的利润也越多,因为价格跟着需求上涨。(2)每个人和全体的共同繁荣有厉害关系。一个成功的企业可以帮助气体企业;周围的人越发达,一个人越得到丰厚的报酬和容易找到工作;城市居民能够从乡村居民富裕中受益,反之益然;一个国家可以从邻国的富裕中受益。(3)购买和输入外国产品不会损害本国生产,因为外国产品总是用本国同价值的产品来支付。(4)鼓励生产的政策是贤明的,而鼓励消费的政策是拙劣的。仅仅鼓励消费无益于商业,困难不在于刺激消费,而在于供给消费的手段。 (四)萨伊的经济政策:

1.反对重商主义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经济自由注意主义。 2.最适宜的消费是满足实际需要的消费,反对过度消费 3.最好的财政是少花钱、轻税收。

三、李嘉图学派的解体。

(一)李嘉图学派的反对派的观点:包括马尔萨斯、罗伯特?托伦斯、《评政治经济学上若干用语的争论》匿名作者和贝利等人。 1.反对劳动价值论:

(1)指出李的劳动价值论的缺点,如劳动是生产价值的劳动,则劳动本身的价值决定问题;如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则非劳动生产的商品如土地的价值问题。 (2)价值为绝对而非相对的,即混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

2.强调价值规律和等量资本推动不等量直接劳动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取决于产生商品所需的资本量或积累劳动量。 3.价值规律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 (二)李嘉图学派的拥护者。 1.詹姆斯?穆勒的观点。

(1).把功利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结合起来,改变了古典学派的自然秩序的理论基础。

(2).经济学的四分法: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16

(3).解释李的两大矛盾:第一,价值规律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认为资本或过去的劳动还在创造价值。第二、价值规律和等量资本推动不等量直接劳动的矛盾:认为劳动和资本的交换是两种商品的交换,是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的交换,商品是这两种劳动所创造,因而是工人和资本家共同所有,工资只是价值的一部分,资本家预先支付了工人工资后取得剩余部分。

2.麦克库洛赫的观点。(1)价值规律和等量资本推动不等量直接劳动的矛盾:提出真实价值(生产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和相对价值(交换到其他的商品量或劳动量),在供求一致的市场上,资本和劳动是等价交换,但在现实市场上相对价值常高于真实价值,商品购买的劳动量高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利润是两者的差额。 (2)价值规律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提出自然力也创造价值。 (三)李嘉图学派的解体的原因。

1.李嘉图学派内部矛盾以及李嘉图体系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庸俗化的解释使劳动价值论走到了尽头。

2.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李嘉图学派的理论为社会主义所利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3.经济理论的发展,西方经济学不再坚持劳动价值论,即庸俗的政治经济学:一是折中主义的调和的混合主义;二是否认阶级矛盾而宣扬阶级利益一致的和谐论 (五)李嘉图学派以后古典经济学的发展。

1.拉姆塞的理论。(1) 价值决定于生产它所需要的牺牲,由个人安逸的牺牲和资本的财富的吸收两部分组成,即劳动和资本的耗费。认为旧葡萄酒的价格高的原因是资本增加了价值。(2)把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实际是c和v),资本积累使工人状况恶化。(3)国民收入及其分配,区分了初次分配。 2.琼斯的理论.(1)运用历史归纳方法和经济结构分析方法,被认为是历史学派和制度学派的先驱。否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永恒性。(2)地租理论。区分了前资本主义地租(剩余劳动的普遍形式)和资本主义地租(剩余劳动中扣除平均利润后的余额)

四、西尼尔的经济学说

(一)西尼尔的生平和著作:19世纪中期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代表著作《政治经济学大纲》

17

(二)西尼尔的方法论:

1.纯粹经济学。把政治经济学划分为理论政治经济学和应用政治经济学,前者是纯粹经济学:把政治、道德、法律和哲学等从经济学中排除,把财富的研究和福利的研究相分离,把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相分离。

2.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财富的性质、生产和分配。“一般原理”强调经济理论的客观性,是实证而非规范的科学。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抽象演绎法:从最一般的命题出发建立经济学体系 4.纯粹经济学的四个原理:A享乐原理:每个人都希望用尽可能少的牺牲来换取最多的财富。B人口原理:各阶级中的每个人由于担心财富的不足以适应自己的需求会自行限制人口的增加。C制造业报酬递增原理:劳动的力量和生产财富的其他手段力量可以借助由此所生产的产品作为继续生产的工具,可以无限制地增加生产。D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在一地区土地上增加劳动会产生按比例递减的报酬。 (二)西尼尔的经济理论:

1.价值理论。(1)把价值等同于财富。(2)财富的要素有三个:A效用:是人们对商品的使用价值的主观感受,即事物对人们产生痛苦和愉快的能力;效用的大小和供给存在反比关系。B供给的有限性,是价值的形成的基础和最重要的因素。事物相对于人们的需要具有稀缺性,获得供给必须付出一定的劳动量是供给受到限制的原因。C可转移性:财富可以被交换,即物的所有权的转移。(3)价值量的决定:效用形成对商品的需求,稀缺性构成对商品的供给,商品的价值由供求决定,并着重从供给(节欲)说明价值。(4)影响是劳动价值论演变到边际效用价值论的连接点,是主观价值论的起点。

2.节欲论。(1)生产三要素论,但用自然要素代替土地,用节欲代替资本。(2)资本本身是劳动和土地的产物,劳动和土地创造了财富从而创造了价值。(3)节欲虽然不创造财富,但有助于财富的积累。节欲和劳动一样是一种牺牲,工资是牺牲安逸的报酬,利润是牺牲目前享受的报酬。(4)价值是劳动、自然要素和节欲共同作用的结果。

3.垄断理论。(1)垄断是独占某种自然要素而形成的不平等竞争。(2)垄断的四种类型:A对商品生产无独占权,只是单独占有某些便利(如专利权),其价值接

18

近生产成本。B是唯一的生产者,但受到特定条件的限制(如某些葡萄酒),其价值没有限制。C是唯一的生产者,但可以无限限制追加劳动和资本以增加产量(如版权)其价值接近生产成本。D不是唯一生产者,但独占的便利随产量的增加而减少(如土地),其价值由最大生产费用决定。

4.分配理论。(1)三个阶级三种收入,工资是牺牲的报酬,利润是节欲的报酬,地租是自然的赐予,是价格和生产成本的差额。(2)否认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关系。 (3)最后一小时论。

五、巴斯夏的经济理论

(一)巴斯夏的生平和著作:19世纪中期著名的法国和欧洲最著名的经济学家、经济自由主义最著名的代表和乐观主义的代表、经济利益和谐论的创始人,代表著作《和谐经济论》 (二)巴斯夏的经济理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人的欲望和满足这些欲望的手段。任务是揭示社会生活中的普遍规律:社会的自然规律及其和谐,并其不受干扰的自由发挥。 2. 服务价值论:(1)人类社会是交换的社会,(2)交换是两种服务的交换(3)交换是每个人用他的努力替别人谋福利,同时也从他人的努力中得到利益。(4)价值是两项服务之间交换的比例关系。交换是按照等价进行的,因而是和谐的。 3.经济和谐论。(1)人性是和谐的基础:自然和谐的社会秩序受内部规律支配,而后者来源于人性。人性是复杂的,即自私又善良,神的力量把两者调和起来,善良战胜邪恶。(2)服务价值论和谐的理论基础。(3)分配是和谐的结果。资本和劳动的的交换是两种服务的交换,资本家提供的服务是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工人提供的服务是劳动;利息和工资是两者的报酬,在经济自由的条件下是等价交换。 劳动和资本的分配规律:经济发展使劳动在总产品中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增加,而资本在总产品中的绝对数量增加而相对数量减少。 (三)巴斯夏的经济政策

1.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政策、经济乐观主义。 2.反对社会主义思想。反对对资本主义的批评。

六、凯里的经济思想

(一) 美国的社会背景和美国早期经济思想。

19

1.美国的经济发展、南部种植园经济和北方工业经济的矛盾。美国和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

2.富兰克林和汉密尔顿的贸易保护主义 (二)凯里的经济思想

1.批判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李的体系是制造纷争和挑动阶级和民族之间仇恨倾向。马的人口理论,把责任从强者和富人身上推到穷人身上。

2..再生产费用价值论。(1)价值是人们对自然的征服的能力以及对它的主观评价。(2)价值决定于再生产费用,由工资和利润构成,并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的价值在再生产费用中所占的份额减少而劳动的价值增加。

3.经济利益调和论。(1)分配的一般规律是工人在社会产品中的份额在绝对和相对比例都增加,二资本所得份额在绝对数量上增加而在相对数量上减少。(2)地租是地主及其祖先对土地投资资本的报酬。(3)地主和工人利益的一致性。土地价值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下降,地租的绝对数量增加而相对数量减少,而工人的分配在增加。 4.贸易保护主义思想

七、约翰?穆勒的经济思想。

(一)约翰?穆勒的生平和著作:19世纪中叶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改良主义者,建立了折衷主义和改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成为统治性的教科书。(1)西方经济理论的第一次综。(2)受空想社会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的影响。(3)对工人运动的同情。(4)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和不合理性,但认为不是上制度本身而是法律和习惯的不合理造成的,可以通过改变分配方式以消除不平等现象。 (二)约翰?穆勒的方法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财富的性质及其生产和分配规律。其中生产规律具有永久性是自然规律,而分配规律依存于社会法律和习惯,具有历史性的规律。 2.总结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提出经济人的概念,其经济动机是利益最大化。(2)演绎法和归纳法,(3)趋势法则 (三)约翰?穆勒的经济理论

1.生产理论。生产三要素:(1)劳动是体力和脑力的支出以及由此引起的主观感

20

受,劳动不是创造物质而是效用。把劳动分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直接或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都是生产性劳动。(2)资本是先前劳动所生产并积累下来用于维持生产性劳动的物质产品。

2.价值理论。(1)区分了价值、使用价值和价格:A价值是它的一般购买力即相对价值。B使用价值是商品满足欲望和适合人的能力,即人们对商品的主观评价。C价格是商品与货币的相对价值。(2)价值的决定。A价值存在的两个条件:能够满足某种欲望和存在获得上的某种困难。B根据获得的困难程度把商品分为三类:第一供给数量绝对有限的商品,其价值由供求决定。第二供给数量可以无限增加并且单位生产费用不会增加的商品,如工业品,其价值由一般生产费用决定。第三供给数量可以无限增加并且单位生产费用随之增加的商品,如农产品,其价值由最大的生产费用决定。

3.分配理论。(1)所有制理论:分配制度依存于一定的所有制。A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予以理解和容忍。B认识到私有制的弊端,应加以改进以使社会成员得到利益。C对资本和劳动的所有权予以肯定,对土地的私有权加以否定。(2)工资:是使用劳动的代价。A在短期内工资水平决定于对劳动的供求,即被雇佣的工人人数和工资基金的比例。工资基金是用来雇佣工人的资本或用来购买劳动的资本,由维持工人所需的最低生活费用所决定,是一个固定的量。C长期内工资决定于工人人数。D反对政府对工资进行补贴,会带来就业压力,改变工人状况的途径有普及国民教育和海外殖民。(3)利润理论。A利润是节欲的报酬。B利润包括利息、风险费用和经营管理报酬三部分。C自由竞争条件下利润均等化趋势。D利润和工资的关系,接受李的对立的观点,但认为利润是取决于劳动生产力以及工资的比例,是相对的对立。(4)地租是使用土地的报酬,来源于垄断。 4.货币理论:是金快论战的折中,对李的货币数量论的继承和发展。(1)货币本质上是商品,产生于交换的不变和困难。(2)货币的价值等同于货币的交换价值,在长期内决定于生产费用,在短期内决定于货币个供求。(3)信用节约流通费用,促进资本的分配进而促进生产。信用和经济危机的关系。

5.国际贸易理论。(1)自由贸易带来的利益: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2)国际价值理论:供给和需求方程式。

8.经济发展理论。(1)经济发展的三个特征:A人类支配自然能力的增加。B人身

21

及财产的安全和自由支配权的增加。C合作能力的增加。 (2)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人口增加、资本增加和技术进步。 (四)约翰?穆勒的经济政策: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的结合 1.自由放任的基础 2.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3.经济自由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的经济政策。(1)限制人口。(4)推行小农经济。(3)限制遗产继承权。(4)征收土地增殖税,限制地租的增加。

第七章、非主流经济学

一、概述:19世纪以后,非主流经济学作为古典学派的反对者得到了引人注目的发展,主要包括西斯蒙第的小资产阶级经济学或经济浪漫主义学说、德国的历史学派、美国的制度学派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虽然他们之间差别很大,但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反对古典学派的理论,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注重制度分析,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等。

一、西斯蒙第的经济思想

(一)西斯蒙第的生平和著作:西斯蒙第经历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发展,而小资产阶级则面临巨大灾难,他们妄想用理想化的小生产方式阻止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斯蒙第就是他们的代表,被称为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着、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经济浪漫主义代表。代表作品是《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分析方法:

(1)对李嘉图的体系的批判:反对李把国民财富作为研究对象,而忽视了财富增长的目的,把手段当作了目的

(2)政治经济学是政治学的组成部分,具有伦理性质,是道德的科学,是研究人类幸福的科学,是一国绝大多数人能够最大限度地享受政府所提供的物质福利方法的科学。。成为大陆社会经济学的起源

(3)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全民收入的确定和这种收入的分配。 (4)反对李嘉图的抽象分析方法,注重社会实际分析 (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1.对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批评:以财富为目的而忽视了人,把手段当作了目的结果带来经济危机。

2.对自由竟争的批评;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是对立的,自由竞争使小生产者破产,主张政府

22

要限制竞争。

3.对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批判:认为利润是对工人的剥夺,导致两极分化

(四)经济危机理论。(1)生产服从消费,并有消费所决定。供给服从于需求,需求由收入决定,所以生产应适合事实收入。(2)年产品右年收入购买,生产超过上年收入,年产品不能全部实现,出现生产过剩危机。(3)年收入由地租、利润和工资构成,其中地租和利润由工人创造。但把生产资料的补偿排除在外,只包括消费需求。(4)危机出现的原因:贫富悬殊导致的消费不足和生产的盲目扩大。

(四)经济浪漫主义的改良政策。(1)理想的经济模式,宗法式农业和行会手工业。(2)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保护小生产者的利益。(3)批评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概述:空想社会主义出现于16世纪初到19世纪40年代走向反面。共经历300年时间。 社会主义一词最早出现 于1872年,1839年日洛姆-布朗基在《政治经济学史》中第一次把 社会主义和乌托邦连接使用,既空想社会主义。 1.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16-17世纪、18世纪、19世纪40年代以前

2. 空想社会主义的两个派别;一是以托马斯-莫尔为代表的理想派,一是以托马斯-闵采尔等为代表的行动派。

(二)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包括1516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康帕内拉《太阳城》。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1.对资本主义的批判。2.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包括没有私有制、剥削和压迫,产品按需要分配,劳动是光荣的,人人平等等。

(三)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摩莱里的空想共产主义,把理想建立在现实生活上;巴贝夫把空想社会主义和革命实践结合 (四)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

1.产生的社会背景: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反映了未成熟的无产阶级摆脱资本主义剥削、建立美好社会的愿望。

2. 空想社会主义者历史贡献:(1)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2)对社会发展规律性的论述,把资本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3)对未来社会天才的设想。(4)对工人运动发展的促进。(5)理论是的缺陷和错误,包括否定阶级斗争和革命、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仅仅是天才的空想等。

3.圣西门的经济理论:(1)唯心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人类社会发展有规律性,从低级向高

23

级发展,但发展的动力是人类的理性。从而把社会划分为不同阶段。(2)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非颠倒、利己主义、无政府状态等。(3)未来理想社会“实业制度”。

4.傅立叶的经济理论;(1)社会历史观,承认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并论证理想社会实现的必然性。(2)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个人利益、贫富不均、无政府状态、商业欺诈等。(3)和谐制度

5.欧文的经济理论:(1)社会实践家和活动家,也被称为空想共产主义者;(2)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把矛头指向私有制,接受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批判。(3)合作公社。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1.英、法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2.空想社会主义的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18世纪产业革命兴起机器大工业建立,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制度确立。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出现和经济危机的产生

3.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的尖锐: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使工人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当时流行的空想社会主义无力指导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无产阶级需要和工人运动要求科学的革命理论

5.德国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即各种社会矛盾集中、革命积极,并且资产阶级革命需要无产阶级领导。

6.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因素 三、修正主义的出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出现,资本主义取得长足的发展,垄断和帝国主义的出现,使资本主义出现新情况,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已不适应新情况。同时,在工人运动中出现了工人贵族,议会斗争,1899年的米勒兰入阁事件。马克思主义面临挑战。出现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此外修正主义有考茨基,法希亭等。反对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反对经济危机理论,主张和平进入社会主义,尤其是工人消费合作社是和平进入社会主义的捷径,即“市政社会主”

24

四、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

1.帝国主义的五大特点:垄断,金融寡头,资本输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国际垄断同盟。帝国主义的三大矛盾:帝国主义和殖民地的矛盾,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垂死的,腐朽的,寄生的资本主义 2.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和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五、苏联时期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1952年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在此基础上苏科学院编写《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建立计划经济体系和斯大林模式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三要素说)

2.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

3.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两种公有制形式

4.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发展模式和社会主义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业,农业采用集体农庄。特点:采用单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即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成为经济活动的主题,党领导并决定国家的经济政策

六、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毛泽东思想 2.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

一.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一富裕的优太律师家庭,其父有进步思想,倾向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民主思想。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可考虑》认为为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而工作。1835年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后转入柏林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对历史和哲学感兴趣。1841年以《的国谟克利特的自然中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获得博士学位。在柏林大学期间加入了青年黑格尔学派,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开始

1842年在任《莱茵报纸》编辑期间,由于“林木盗窃”事件和摩塞尔河流域农民的经济状况,同时也是为了对共产主义进行理论论证的需要,开始研究经济问题。1843年马克思

25

和燕妮结婚并来到巴黎,开始政治经济学的系统研究。这些被称为《巴黎笔记》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1月出版《法德年鉴》,发表《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唯我主义和共产主义出发探讨了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异化劳动”的观点,实际是剩余价值理论的萌芽,但不同意劳动价值理论。

1844年10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面,开始了终身的友谊。两人合作的《神圣家族》,阐明了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的观点。.1845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而移居布鲁塞尔,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系统阐述,期间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提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三、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1846年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改为共产主义者同盟。1847年7月出版《哲学的贫困》,第一本公开出版的政治经济学著作。1849年的《雇佣劳动和资本》。《哲学的贫困》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批判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而写,在历史唯我主义基础上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经济原理,肯定了劳动价值论、初步论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三阶段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雇佣劳动和资本》指出劳动是商品的观点、资本对劳动是剥削关系,以及资本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 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2月出版《共产党宣言》,提出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学说。包括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经济危机生产的根源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等。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确立

1848年革命爆发后马克思重返德国,1859年革命失败,马克思再次被驱逐出德国,以后马克思定居伦敦,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1850年—1853年的《伦敦笔记》和《1857年—1858年政治经济学手稿》

《伦敦笔记》的内容广泛,主要是货币理论。反对李嘉图的货币说量论和地租理论,并注意到价值规律和资本劳动交换的矛盾。《1857年—1858年政治经济学手稿》,涉及到《资本论》的全部内容。在导言中阐述了镇静剂系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一次明确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基本原理,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平均利润的形成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六册计划:在《1857年—1858年经济学手稿》提出,包括(1)资本(包括绪论性章节);(2)土地所有制;(3)雇佣劳动;(4)国家;(5)国家贸易:(6)世界市场。其中第一分册为四篇:资本一般、竞争、信用和股份资本;而资

26

本一般又包括三部分: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和两者的统一。

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出版,只包括一分册的第一篇资本一般,分三章:商品、货币或简单流通、资本。在出版时出于政治考虑没有把第三章放进去。系统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货币理论、劳动二重性学说等 五、《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

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出版后打算接着出版第2分册,即“资本一般”,但由于写《福格特先生》论战而中断经济学研究。1861年恢复经济学研究,成果为《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把“资本一般”扩充为四部分: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和利润、其他问题。以后则把这部分单列独立的著作,定名为《资本论》把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付标题,四卷包括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总过程的各种形式和史论。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完成了劳动力商品学说、第一次阐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阶段、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原始积累、第一次阐述了社会再生产理论、、第一次提出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绝对地租理论等。

《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为三册,最后完成《资本论》的全部手稿。1864年9月国际工人协会成立,马克思成为第一国际的实际领导,投入到革命中。

1867年9月14《资本论》在汉堡第一卷出版。本打算著作全部完成不出版任何部分。《资本论》第1卷第1版印刷1000册,在恩格斯的宣传和努力下到1871年出售完。1872年出版德文第2版,同年法文版出版,1884年第德文3版由恩格斯修订出版,1890年德文第4版出版,这就是今天通常读到的《资本论》。

《资本论》二、三卷有恩格斯编辑分别与1885年和1894年出版,《资本论》四卷1905年有考茨基以《剩余价值论》的名字整理出版。《资本论》前三卷是理论部分,构成以资本和剩余价值为核心的理论体系,第四卷是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部分。剩余价值理论是贯穿《资本论》的红线。

(1)第一卷是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生产,以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为对象,以劳动和资本的对立来接受剩余价值的生产。

(2)第二卷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和流通对年剩余价值的影响 (3)第三卷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

《资本论》出版的意义:1.标志着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完成,2.标志马克思主义完整理论体系的建立,3.促进了工人阶级政治的成熟,被誉为“工人的圣经”

27

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善

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失败,机会主义兴起,马克思中断经济学的研究,总结历史经验。发表了《哥达纲领批判》和《反杜林论》等。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是为了批评拉萨尔机会主义纲领《哥达纲领》而写的共产主义纲领文件。提出共产主义两段论,并阐明两个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和辨证关系。 1883马克思年去世。

恩格斯的经济理论

恩格斯(1820—1895)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保守的资本家庭,但恩格斯思想进步,中学时辍学后自学。1842年到英国的途中拜访马克思,但见面相当冷淡。

一、1844年在《德法年鉴》发表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是科学社会主义最早的著作,对资产阶级社会和经济学的批评,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萌芽,被马克思,誉为“天才”的著作。1848年和马克思合写《神圣家族》,1845年《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科学社会主义优秀著作,从经济方面论证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二、1877年恩格斯和写《反杜林论》,反对杜林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作了全面系统扼要的阐述。是马克思主义和广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并对未来共产主义的一些基本特征作了论述:包括公有制、计划经济、消灭风和城乡对立、消灭阶级和国家等。

三、1884年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利用马克思的比较和摩尔根的材料对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考察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把人类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共产主义胜利的必然性。

四、对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新的经济现象的分析,包括垄断组织、资本输出、殖民地、食利者的寄生性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的重要理论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广义和狭义的政治经济学

二、完善了劳动价值论: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价值形式学说;区分了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生产价格理论等。

三、创立了剩余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

四、完善了资本和资本积累理论: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资本有机构成学说、区分了资本的三种形式、资本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等。 五、社会再生产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8

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37年恩格斯最早在《论住宅问题》中使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一词,在《反杜林论》中详细论述 (7)对共产主义的设想

a生产资料公有制,由“自由人联合体”占有 b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c商品和货币将消失,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性,不再表现为价值 d劳动是一种义务,劳动差别消失 e按劳动时间分配消费品

历史学派和制度学派

一、简介、德国历史学派形成于十九世纪初期,兴起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之后在德国流行了近半个多世纪。它的风格迥异于当时的主流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第一个反对者。十九世纪末,经过著名的德奥方法论之争以后,德国历史学派归于沉寂(但并没有消亡)。纵观德国历史学派的兴起、鼎盛和衰亡过程,有一个现象颇引人注目,那就是在主流经济学(古典经济学)衰落时,历史学派兴起;而当主流经济学重新崛起时,历史学派却衰落了。

(一)历史学派发展的三个阶段

1.历史学派的创立阶段,19世纪初期,包括先驱亚当·米勒和李斯特 2.旧历史学派;19世纪40年代,包括罗雪尔、尔德布兰德、克尼斯等 3.新历史学派:19世纪70年代,代表为施穆勒和瓦格纳、桑巴特等 (二)历史学派的特点

1.在方法论是反对古典学派的抽象演绎方法,主张采用历史方法

2.否认存在普遍的经济规律,强调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和民族性,主张用国民经济学代替政治经济学

3.反对经济自由主义,主张国家干预主义,强调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9

4.理论上为普鲁士资本主义道路辩护,强调经济利益调和,反对社会主义 5.鼓吹民族主义

(三)德国历史学派的分析方法——历史主义

历史主义在历史学派的先驱者亚当·米勒和李斯特那儿就已经萌芽,经过罗雪尔的发展,到施穆勒的达到顶峰。 所谓历史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处于不断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具有不可逆性。并且每个民族、国家具有不同的发展过程,影响及形成不同发展道路的原因在于每个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精神,不存在适用于所有民族的经济规律。

1.李斯特认为各国有不同的发展道路,不存在具有普适性的“世界主义经济学”,相对立的“国家经济学”。反对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强调经济发展的民族性,主张建立国民经济学。

2.罗雪尔则进一步将历史方法的原理归纳为:(1)国民经济学的目的是描述和说明一切经济生活的现在和过去是事实;(2)国民经济学研究只有和法律史、政治史和文化史相联系才能对经济生活作出完整的说明;(3)国民经济学不以研究现在的经济状况和单个的国民为满足,必须结合过去的情况和国民整体进行研究,以获得启示和教训;(4)历史的方法不轻易赞扬一种制度,也不轻易否定一种经济制度,没有哪一种经济制度对所有的国民和一切文化街道是完全有害或有利的。

3.施穆勒系统论证了历史学派的历史主义方法论,将之归纳为“历史归纳法”、“历史生理法”和“历史统计法”三类。使历史学派成为当时德国的主流经济学派。发起了经济学著名的方法论之争论,在他和门格尔的论战中,他坚决反对门格尔所采取的“英国演绎学派”的方法,认为他们将经济学说建立在一两个心理命题上的做法,把经济学弄得过于狭隘,演绎方法的使用要服务于和从属于归纳方法。 二、历史学派的社会背景

30

1.19世纪德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社会矛盾尖锐和复杂 2.德国没有古典经济学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官房学

3.在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对经济学已经不能进行科学的研究,产生了历史学派 三、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

李斯特(List, F. 1789~1846)德国经济学家,保护贸易论倡导者。1830年入美籍,曾任美驻来比锡、汉堡领事。鼓吹德国统一和贸易保护,致力于振兴国家的事业,1841年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6年开枪自杀,年57岁。李斯特的理论包括“生产力理论”、“工业优先理论”和“国家干预理论”三部分组成。

(一)生产力理论:1.生产力理论是和古典学派的价值理论相对立的理论,批评古典学派只重视财富的生产和交换价值,而忽视了财富的生产,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2.生产力应该从国家和社会范围来考虑,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3.何促进生产力发展方法:(1)重视教育、科技在生产力进步中作用;(1)突出强调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对生产力进步的作用;(3)认为产业部门间的协调发展可以促进生产力的进步;(4)指出民族精神的进化是发展生产力。在此基础上,李斯特重点强调了优先发展工业的重要意义。

(二)幼稚工业保护理论和关税保护主义:李斯特强调国家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他认为后进的德国只有在强有力的国家力量的扶持下,才能实现强国之梦。保护关税是当时德国可采取的提高生产力的最有效手段。

(三)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其中农工业时期要实行关税保护。 四、旧历史学派的罗雪尔的经济理论

31

罗雪尔是旧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他1843年出版的《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被称为“历史学派的宣言”。1.提出国民经济学的生理方法,即历史方法,把法学研究中的历史方法用于经济学研究;认为国民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发展的科学,不是单纯的“货殖术”。他不主张树立什么经济理想,而主张研究国民经济的性质和需求、满足国民经济任务的法律措施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效果。2.国民经济学是回答“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3.对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童年、青年、成年和老年,经济发展阶段受三种经济因素支配,即自然、资本和劳动。4.反对社会主义学说,宣扬阶级利益协调论。 五、新历史学派

1.历史背景:19世纪70年代以后断资本主义,其内在矛盾开始显露,会问题严重。德国社会民主党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了工人运动。为了对抗马克思主义,缓和阶级矛盾,新历史学派一方面继承了旧历史学派的遗产,一方面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社会改良主义,出现讲坛社会主义者”。包括施穆勒、瓦格纳等

2.新历史学派的特点:(1)不否认经济规律的存在,但认为必须用历史归纳方法揭示规律;(2)用历史统计方法代替历史的生理方法;(3)不仅和古典学派相对立,而且反对马克思主义,提倡改良主义;(4)鼓吹国家的超阶级性;(5)强调心理、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主要经济观点:(1)强调心理、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约作用;(3)强调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和地位

4.经济政策:社会改良主义的经济政策,即讲坛社会主义,包括工厂立法、社会保障、国有化、税收改革等。

美国制度学派

32

一、简介:制度学派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诞生在美国的一个经济学派别,是德国历史学派在美国的变种,重要代表人物有凡勃伦、康蒙斯、米切尔等。制度学派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内部观点统一的经济学派别。它只是一个笼统的称呼,被称为经济学的异端。制度学派 以研究“制度”和分析“制度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采用历史学派的分析方法论,强调每一个民族或每一种经济制度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活动或发展起来的,从而所阐明的规律性并无普遍的意义。

二、制度学派的历史背景:制度学派是美国高度发展的产物,美国在19世纪成为典型的垄断资本主义,其主要的矛盾是大垄断组织同中小企业之间的矛盾,以凯里为代表的阶级利益调和论已经不适合美国的需要,于是产生以凡勃伦为代表的制度学派和以克拉克为代表以边际分析的理论经济学派。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尤其是凡勃伦和康蒙斯,都被看成是“离经叛道者”,他们在理论中批评当时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处于正统地位的马歇尔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并非是完美无缺的,提出了改革美国资本主义的设想。 三、制度学派的特点:1.对资本主义的批判;2.以历史的、心理的、法律的因素解释制度,把制度定义为广泛存在的社会习惯;3.以相对的和进化论的观点解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演变,否认社会发展存在质的飞跃;4.主张政府干预经济。 四、社会心理学派——凡勃伦的经济理论:

1.以本能主义心理学作为经济学的哲学基础,用本能解释人的经济活动,把本能分为:父母的天性、工作的本能和随便的好奇心。

2.制度分析:制度是广泛存在的社会习惯,习惯是逐渐形成,而社会制度是一个历史进化的过程。把制度分为:一是财产所有权,由于人类虚荣的本能形成;二是工具的供给,出于人类工作的本能。具体表现为“机器利用”和“企业经营”,两者不同的目的产生矛盾。现代资本主义的特征是企业利用统治机器利用,限制了技术和生产的发展。

33

3.社会改革方法:现代资本主义的矛盾是企业经营和机器利用、技术人员和企业家的矛盾,成立“技术人员苏维埃”来经营企业。

4.评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反映垄断的现实,但用心理本能解释制度的产生和变化反映了唯心主义,用制度变化的不可预测性来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否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从而否认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 五、社会法律学派——康蒙斯的经济理论:

1.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制度是控制个体行动的集体行动,而集体行动包括从从无组织的习俗到有组织的机构,范围非常广泛。20世纪是集体行动的时代,经济学就是要以集体行动作为研究对象。

2.把社会关系解释为交易关系,并由此引导出经济利益调和论,社会存在各种利益集团,之间存在冲突而又相互依存,通过集体行动可以协调,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现代社会的协调方式有三种,经济的、法律的和伦理的,其中强调法律的调节作用。

3.社会发展阶段:三个历史阶段,商业资本主义时期、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和金融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的发展的本质是法律制度,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法律制度,中心是所有权,因此主张政府的调节作用。 六、经验统计学派——米切尔

1.把制度研究和经济周期分析相结合,来说明资本主义经济,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看作货币经济,并以此解释商业循环。

2.对商业循环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建立模型解释经济波动。

第五讲、边际革命和边际学派

34

主要内容:1. 边际革命先驱的思想 2. 奥地利学派的经济理论

3. 数理学派的经济理论

4. 美国学派(克拉克)的经济理论

授课时间:九课时

概述:边际革命和边际学派是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一个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在奥地利的门格尔、英国的杰文斯和法国的瓦尔拉斯三人几乎同时提出边际分析的方法,但只是分析方法和经济理论的革命,并没有提出新的经济政策。其中,奥地利学派包括门格尔、维塞尔、庞巴维克,他们强调人的心理动机分析,被称为心理学派,而英国的杰文斯和法国的瓦尔拉斯、帕累托强调使用数学方法而被称为数理学派,而瓦尔拉斯、帕累托在瑞士的洛桑大学而被称为洛桑学派。此外美国的克拉克提出了边际生产力理论,建立了边际学派的分配理论。 边际革命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传统观点认为边际革命的出现和垄断有关,是为了对抗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但这个说法存在问题。西方经济史学家的观点:1.经济理论和数学的发展,大学开设经济学课程,出现专业的经济学家集团和杂志。2.古典学派由于其工资基金说不符和实际而受到攻击而影响到价值理论,以及缺乏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需要革新 3.边际革命传播的原因:(1)有着数学背景和高等教育的经济学专业团体容易接受这种分析方法。(2)在奥地利、美国、日本等成为对抗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工具,特别是庞巴维克。(3)在英国由于中产阶级的兴起和改良主义思想,费边社会主义欢迎边际主义。(4)在意大利则是为了解决财政问题。

一、边际革命先驱的思想:

1.最早的瑞士的数学家伯努里(边际效用概念最早的使用者)和意大利的加利阿尼(价值有效用和稀缺性构成)

2.英国的边际思想:劳埃德和朗菲尔德对级差地租和边际效用解释价值。以及西尼尔的主观价值论。

3.法国的边际思想;具有效用价值论的传统。A启蒙思想家孔狄亚克的价值决定于需求程度并随物品的稀缺性发生变化。B重农学派的杜尔哥、萨伊和老瓦尔拉斯(主观边际效用价值论)C古诺的数理分析方法和边际分析方法。D杜比特应用

35

边际方法分析公共工程和适当的税收原则。

4.德国的边际思想。A图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边际生产力分析的先驱,最早把边际原理扩展到利润和工资的分析。B戈森定理:第一定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第二定理边际效用相等规律;第三定理(补充定理)通过自身的改进或影响外部世界即增加享乐的途径来增加总享乐。 二、奥地利学派的经济理论。

概述:奥地利学派包括门格尔、维塞尔、庞巴维克,其中最著名的是门格尔,也被称为维也纳学派。

1. 采用极端的抽象演绎法,反对历史归纳法。

2.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人与物的关系,把人抽象还原为追求消费欲望之满足的孤立个人,研究消费者对消费品的主观评价。

3.奥地利学派的理论核心是主观价值论,即边际效用价值论,价有效用和稀少性两个因素决定;而价格是根据主观价值所作的估价而形成的。 4.分配理论有维塞尔的归属论和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

5.反对英国古典学派特别是反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更是持激烈的反对态度。

(一)门格尔的经济理论。1871年《国民经济学原理》。

1.门格尔的方法论:主张以抽象演绎法为主,同时辅以经验归纳法。(1)把经济学分为经济史和经济理论两部分,而历史学派是“理论的不生产”(2)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物质财富关系的科学,经济规律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且具有超越时空的抽象性质。(3)把价值还原为孤立的经济人对财货的主观评价,把孤立的个人的消费心理和欲望为分析的起点和归宿点。(4)19世纪80年代发生的经济学方法论之争。由门格尔对新历史学派施莫勒之间的“方法论论战”,门格尔是论战的发起者、胜利者和得益者,建立了和古典经济学相抗衡的经济理论体系 2.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把满足个人欲望最大化的条件作为研究对象,即人与物的关系,研究个人的需要和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即财货)之间的关系,由于财货具有稀少性,因而经济学要研究如何使财货的效用最大化。(1)从特定的历史和

36

社会中把个人抽象出来;(2)把人的需要和需要的满足即消费作为研究的出发点;(3)人的需要是追求享乐和避免痛苦,而一切经济规律只是人的心理的一种反映和表现。

(3)价值理论:价值定是财货对于个人的生命和福利的意义,是由“最小的或最不重要的欲望或效用”决定的,也就是边际效用来决定。

(二)维塞尔的归算论:把门格尔边际效用理论解释货币边际效用、生产要素的价值决定。

1.货币的边际效用:货币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并指出同数量的货币对富人和穷人有着不同的边际效用。财富的分配会影响到人们对货币的评价进而影响到价格,因此价格不仅取决于效用,而且取决于财富的分配状况。对福利经济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2.归算论:把边际效用价值论和古典学派的生产三要素论结合,决定该要素价值的是由其可以生产的多种产品中具有最小边际效用的产品的价值所决定。归算论改变了研究价值论的目的,不仅说明价值和价格的决定问题,更重要的说明了价格制度的功能,即价格配置资源的功能。 (三)庞巴维克的经济理论。

1.价值理论。把价值区分为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其中客观价值是主观价值的产物。(1)一种财货是否有价值不在于其本身,而是取决与人们对这种财货的主观评价。(2) 物品的稀缺性引起人的主观评价而具有价值。(3)价值量的决定:把主观效用和边际概念结合,决定物品价值的是它的最小效用,即边际效用量。 2.价格理论。价格是由市场上竞争着买卖双方边际对偶决定的,即市场价格的形成是由买卖双方对财货的主观评价相互平衡的结果,而这种平衡又是由交换者在竞争中形成财货的边际效用决定的。

3.时差利息论。(1)中间产品和迂回生产:资本是中间产品的集合,包括消费品以外的所有产品,资本主义生产就是使用中间产品的迂回生产,然后再生产消费品。

(2)社会各种收入看成是人在不同时间内对物品效用的主观评价差异的结果,人对未来物品的边际效用的评价低于对现在物品的边际效用的评价,两者之间的差额便形成时差利息。在交换时未来的物品所有者需要向现在物品的所有者支付一

37

定的“贴水”即利息。

(3)人们对现在物品价值的评价要高于未来物品价值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需要和需要供应之间的差别。由于眼下经济拮据而预期未来生活仍好供给更充足,因而对现在物品的评价必然大于未来物品;二是低估未来。由于无知、意志薄弱、对未来考虑不完善而无法抵御眼前消费享受的诱惑,以及人生短促无常造成低估未来物品的效用;三是现在物品所具有的技术上的优越性。现在占有一定数量的消费品,就无须考虑生活问题,就可以制造生产工具以使生产率提高,从而制造更多的消费品;如果没有现在物品,就不能生产更多的未来产品。因此现在物品比未来物品具有更大的边际效用和更高的价值。

(4)利息分为三种形态。第一是借贷利息,即债务人到期归还借款时应支付的时间贴水。第二是企业利润。 资本家进行生产时预先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在物质上是现代物品,但在经济上却是未来物品,两者价值差额就形成了企业利润。第三是耐久物品的利息,即租金。这些物品能够提供多次连续服务,它的价值是由一连串服务的各个价值组成,远期服务的效用总是低于近期服务的效用,租金是两者的“时差”。

4. 反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认为在《资本论》的第一卷和第三卷中由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及和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是自相矛盾,把批评的矛头指向马克思的经济学说。 三.英国数理学派 (一)杰文斯的经济思想。

1.研究方法:采用数理分析的方法特别是微积分研究政治经济学。经济学是计算“快乐”和“痛苦”的数学,是以作为消费者的个人主观心理为出发点,它的研究目的以最小的痛苦换取最大的幸福。

2.最后效用程度价值论。人类的行为的准则是追求最大享乐或者说从物品中得到最大效用。物品能够给人带来快乐或痛苦的性质就是物品的效用,效用由一个人的幸福或快乐的增加量来计算。价值由最后效用程度即个人从一物品所感觉到的最小最后的欲望满足程度决定。

3.杰文斯交换方程式,用数学方法表达的两种商品交换的均衡条件 (二)威克斯翟德的分配规律协调理论。

38

(1)以往的分配理论研究某一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特殊作用,以及分配给该要素的产品份额的特殊规律。(2)建立统一的协调分配规律,每个生产要素的报酬依据所提供的服务的边际效率决定。(3)各个要素的报酬即要素边际产品之和等于总产品价值,既欧拉定律。

(三)埃奇沃斯的契约曲线和无差异概念。 四、洛桑学派

(一)瓦尔拉斯的经济学说: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是最理想的制度,在分配问题上主张国家应根据正义的原则来进行干预。 1.分析方法:数学方法是研究经济理论的唯一合乎逻辑和科学的方法,他的一般均衡论使用了微积分学和联立方程。

2.纯粹经济学:把经济学分为纯粹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三部分。纯粹经济学是研究社会财富的交换,属于自然的普遍的规律,是其他两部分的基础,在充分竞争的前提下关于价格决定的理论。应用经济学是研究财富的生产,社会经济学是研究财富的分配,它们属于人类社会及其制度的范畴。

3.效用价值论:(1)财富是有用但稀少的一切物质和劳务,而社会财富是可以占有并通过生产而增加。(1)价值决定于稀少性,稀少性是数量有限的物品对人们的有用性,并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并和购买商品时支付的价格成比例。(3)消费者在他每单位货币所能购买到的商品的效用量相等达到最大的效用,即处于均衡状态。

4.一般均衡论:(1)各种商品和劳务市场的供求数量和价格是相互影响的,任何一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不仅是这本身价格的函数,而且是所有其他商品价格的函数。(2)当一切市场都处于均衡状态,个别的市场才能处于均衡状态。(3)使一切市场供求都达到均衡的一般均衡状态是可以实现的,只要列出和商品交换中未知价格的数目相等的联立方程式。

实现一般均衡的条件:“拍卖者”的概念说明市场均衡是如何达到的,一旦处于非均衡状态市场的力量会自动地恢复到一个新的均衡状态。 (二)帕累托的经济学说

1.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1)序数效用论。消费者所追求的是一定组合的物品所带来的快乐程度,而不是每增加一单位物品所带来的快乐程度为多少,并且

39

不同物品的组合其效用可以用序数排列其大小。(2)无差异曲线表示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对消费者所提供的享乐量是相等的,在坐标图上是无差异曲线。 (1)帕累托最优。当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已经达到了如此的状态,如果没有任何方式能在不减少其他人的福利的条件下增加至少一个人的福利时,此时该社会即处于最优的资源分配状态。当生产和交换同时达到均衡时就实现了这种状态。 五、美国学派(克拉克)的经济理论。克拉克早期受历史学派的影响,反对古典学派,批评资本主义,主张社会改良主义。后学术观点发生变化,转而支持资本主义,继承了凯里的“阶级利益调和论”的观点,建立了边际生产力理论,为分配理论奠定了基础。

1.经济学研究对象。分配问题是经济学的中心问题。(1)认为经济活动只包括生产和消费两部分,而生产包括了交换和分配,价值问题实际上是分配问题。(2)分配包括两种:收入在各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分配和在各产业团体之间的分配,分配是由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份额或创造财富的功能决定的。

2.静态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克拉克把经济学分为三部分:(1)普遍的经济规律:说明财富生产的一般规律,包括三个:消费品边际效用规律、生产工具的边际效用规律和劳动的边际效用规律。(2)静态经济学。研究静态经济规律,即考察静止的经济社会的商品价值和自然的或静态的工资和利息问题。即自由竞争条件上的均衡状态。C动态经济学。研究动态经济规律,即考察在变动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变动和分配变动的规律。

3.动态分析方法。(1)在静态经济中自由竞争使商品的价格恰好等于它的“自然价格”即利息和工资构成的,利润是不存在的。(2)利润是动态因素变动的结果。包括五种动态因素: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本不断增长、生产方法的不断改良、产业的不断集中和人们欲望不断增长。

4.边际效用价值论。(1)产品的价值是由边际效用决定的,并且边际效用是递减的。(2)商品往往具有多方面的效用,商品的价值是由其多方面用途上的边际效用的总和来决定。(3)人们在收入增加时不是增加对同一种商品的消费,而是用性能更好质量更优的商品来代替性能较差质量较低的商品。(4)商品的用途是由商品的性质决定的,因而商品的价值就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不是由个人的主观评价所决定的,而是应当由社会来决定。(5)由于财富的分配会影响到交换,因而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7w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