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论文分享-农民自治(1)
更新时间:2024-06-09 15: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优秀论文分享ppt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 2013 年)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当前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研究 专 业 公 共 管 理 主考学校 河 海 大 学 姓 名 苏先均 准考证号 058611250946 工作单位 江苏省整隆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指导教师 李 轮 起止日期 2013年6月01日至2013年11月20日
摘 要
村民自治产生于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80年代初期,其实质是为了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实现农村基层民主自治活力的新型农村社会管理,建立起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它经历了农民自行组织﹑政府推进以及农民自治与政府推进相结合的阶段性发展。在实践中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推动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而且在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以及推动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方面有着显著的成效。但随着村民自治发展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日益凸显,包括村民自治的经济基础薄弱或丧失、社会变迁致使农村精英的大量流失、村民对村庄治理的参与动力衰减、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缺乏活力、农民的自我发展平台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完善程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村民自治制度的运行成果。在这里,以公共管理社会化的理论视角对村民自治加以研究,并深入分析上述问题的原因。从经济、政治、人文、法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的对策: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营造村民自治的良好环境,培育新型农民以利于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快村民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在新农村建设中逐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关键词:村民自治;农村;基层民主;对策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意义--------------------------------------------2 1.2.1理论意义-----------------------------------------2 1.2.2实践意义-----------------------------------------2 1.3研究现状--------------------------------------------4 1.4研究内容--------------------------------------------6 1.5研究方法--------------------------------------------6
第二章 我国村民自治的现状-----------------------------8
2.1村民自治的产生与发展--------------------------------8 2.1.1村民自治的产生及其现实意义-----------------------8 2.1.2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9 2.1.3村民自治的发展趋势------------------------------11 2.2村民自治的主要成就---------------------------------13 2.2.1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13 2.2.2提高了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14 2.2.3推动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14 2.2.4巩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15
第三章 当前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17
3.1当前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主要问题---------------------17 3.1.1村民自治的经济基础薄弱或丧失--------------------17 3.1.2社会变迁致使农村精英的大量流失------------------18 3.1.3村民对村庄治理的参与动力衰减--------------------19 3.1.4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缺乏活力------------------------20 3.1.5农民的自我发展平台不足--------------------------22 3.2当前我国村民自治存在问题的原因---------------------23
I
3.2.1农村经济相对落后--------------------------------23 3.2.2农村社会网络复杂多变----------------------------24 3.2.3村民自治权内在结构不稳定------------------------24 3.2.4村民自治法律制度不完善--------------------------26 3.2.5村民文化素质和民主意识低------------------------27
第四章 完善我国村民自治的对策-----------------------28
4.1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28 4.1.1合理进行农业资源配置----------------------------28 4.1.2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29 4.1.3充分发挥农民的庄园责任与主体意识----------------29 4.2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30 4.2.1加强农村村民思想政治教育------------------------30 4.2.2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32 4.3培育现代农村新型农民-------------------------------33 4.3.1大力扶植和发展农业职业教育----------------------34 4.3.2加大再就业培训力度增强就业能力------------------34 4.3.3创造农民更多受教育的机会------------------------35 4.4加快村民自治的法制化进程---------------------------35 4.4.1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36 4.4.2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法律体系------------------------36 4.5村民自治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完善与发展-----------------38
第五章 总结--------------------------------------------42 参考文献-----------------------------------------------43 致谢----------------------------------------------------44
II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传统。从历史的角度看,农业的发展状况与农村社会的稳定以及农民的生存状态,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关系着国家的发展与稳定。古代社会政权的更迭、制度的变迁以及社会体制的变革莫不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息息相关。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由于体制性和结构性的问题,使得城乡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农村的发展现状仍不容乐观,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还很突出,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近年来,它己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突出位置,呼唤着乡村治理的理论发展和制度创新以及实践制约因素的突破。大量事实证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政治的发展,村民自治作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它的发展和丰富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政治保障。
我国自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以下简称《村委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以来,村民自治制度已在我国农村地区推行了30多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其学术争论未曾停止,学术成果源源不断,尽管分析的视角多有侧重点,也都或多或少地为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承载了推动力量。实践证明,村民自治在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村税费改革以及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综合改革措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村民自治在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其成长空间和制度推行引起了学术界诸多反思和探讨。笔者自幼生长在农村,有着农村村民和农民工的特殊身份背景,对村庄治理在耳闻目睹中有着深刻了解。基于此,以当前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研究为课题,积极探索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有效实施路径,以社会公共管理模式挖掘村民自治的发展动力,以此推进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法治化与民主化进程,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1
1.2研究意义
村民自治作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对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的有效对策,对于加快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2.1理论意义
就现有关于村民自治问题研究的成果来看,在研究方向上大多数以围绕村民自治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制度建设作为研究的主题,而忽略了村民自治主体的权利义务的维护;在研究方法上对村民自治的基础理论的阐释缺乏深入,主要侧重于对民主选举的田野调查和实证研究。这种研究范式尽管能够很直观地反映出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但缺乏理论支撑的问题往往很容易被现实的制度环境所控制,很难破解隐藏于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的揭示,而且也无法为解决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措施。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在这里,我们试图通过对我国村民自治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出完善村民自治的对策建议。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无疑有利于丰富关于村民自治问题的理论研究。
1.2.2实践意义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整体布局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仅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中国梦的实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村民自治面临的困境也就是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集中反映。因此,对村民自治这一论题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中国梦的实现,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第一,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村民自治作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其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满足村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需要,为村民维护自身的民主权利、实现当家作主提供制度平台。在微观设计上充分考虑到群众的切身利益,通过民主选举,民主表决,民主监督的形式,将可能引发矛盾的问题提交村委会,充分发挥基层民主的作用,真正实现关乎农民群众利益的
2
问题由农民群众自己决定,避免矛盾的出现,从而让政府部门轻装上阵,从微观经济领域脱身,从宏观规划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解决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问题,以提高农民群众的幸福感。
第二,有利于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农村基层民主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整体推进和完善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村民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层民主形式,农村村民在这一民主制度体制中,可以行使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在内的各项民主权利。它具有直接民主的形式,是对我国现行的民主制度的有效尝试和创新,有利于提高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培养民主习惯。并且,通过实践可以借鉴到其它社会自治领域或者更高一级的民主政治建设当中。因此,村民自治的完善,将有利于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第三,有利于推进乡村治理的完善与发展。村民自治的产生既有推进基层民主的社会意图,又有完善国家乡村治理的政治意图。村民自治是在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后出现的社会秩序混乱背景下,由农村村民自发进行的一项制度试验。它既满足了农民的民主需求,也满足了国家重构农村社会秩序和维护农村稳定的治理需要,因而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国家的确认从而上升为国家的一项正式制度安排。村民自治虽然不属于国家权力的组成部分,而是属于社会权力的范畴,但它的本质是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的划分与协调问题。村民自治建设的目的在于在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之间能够建立一个保证二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的机制,以实现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故村民自治的推进与完善不仅关系到国家权力的范围和行使问题,而且更是与乡村治理密切相关。因此,村民自治的完善对于推进乡村治理的完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四,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中国梦的成功实现奠定基础。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的整体稳定和发展。中国的科学发展,是实现城乡协调的发展,如果在发展的过程中,无视城乡差距,忽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就是本末倒置。实现农村的科学发展,关键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尊重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强化其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没有健全的村民自治制度,农村的科学发展就无从谈起。而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愿望对于近代社会一直
3
落后的中国人来说尤为重要,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中国虽然在经济上焕然一新,但也面对更多的挑战和艰险。基层民主建设将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每一个中国人都清楚的认识到什么是民主,认识到如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才能真正清楚民主将实现政府职能的成功转型,将推动法制体系的健全,将约束政府权利,将推动实现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
1.3研究现状
村民自治在30多年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对我国农村政治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村民自治的研究成果是大量的,研究的视角和学科比较广泛,涉及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但是,当前关于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研究存在两多两少的现象,即研究成果重复的比较多,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单一学科的研究成果比较多,把村民自治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却不多。从我国当前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状况来看,村民自治作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正在走向纵深发展,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契机,围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断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如江苏太仓“政社互动”模式和山东诸城“农村社区化”模式等一些全新的实践探索,无疑是给村民自治的研究带来了丰富的现实依据。在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视角的村民自治研究成果,学术界不乏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我们在这里仅列举以下几个比较典型的研究成果。
从村民自治的重大意义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方面,汪向东认为,村民自治是现代农村基层社会稳定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障。在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重大作用。当前,我国农村基层社会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直接影响农村基层社会健康发展。村民自治是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政治保证。村民广泛参与能够谋求各方利益的均衡,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力;村民自治是农村弱势群体凝聚起来的社会条件,是普通老百姓表达诉求、民主监督、当家作主的好形式,也是从源头防治腐败,培育农村新风尚的重要途径。
从当前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成因方面,刘必成则从经济发展、基层民主法
4
治、基层政权延伸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村民自治的成果,并分析了效果。认为存在 六大问题:(1)村民自治实行上发生偏差;(2)村主任产生方式上存在问题;(3)所选村干部在素质上和主观动机上也存在问题;(4)人才型村干部稀缺;(5)自治监督能力力度疲软,村民代表维权意识不强,部分村村民代表形同虚设;(6)政策问题在某些方面对村民自治实施有较大影响。
从村民自治的一般对策措施研究方面,黄荣英认为,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集体经济薄弱、青壮年农民大量外出打工、现行乡村政治文化环境及乡村关系冲突等是制约村民自治有效运作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发展农村经济,增强村民自治的物质基础;培育健康的村民自治意识,使农民成为合格的村民自治主体;着力推进村民自治的科学化和法制化;理顺村民自治中的各种关系;营造村民自治法治环境,为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处理的关系方面,徐勇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九亿农村人口的民心工程。但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庞大目标,还需要建构相应的乡村治理机制。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加强内存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这一机制体现了“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得实惠”的理念。包涵三方面内容“推进和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强化以农民为主体的意识和制度安排,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建立以农民为主体基础的政府引导机制。
从村民自治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证研究方面,陈冬生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事关国家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工群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的存在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生产的发展,而且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及完善村民自治实现管理民主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阶段,把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对村民自治的助推作用作为研究重点,使得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通常,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诉求,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1]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无疑是我国当代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初是由村民自治这一路径得以体现,但随着农民进城务工所带来的农
5
村人口流动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对村民自治产生一定影响,譬如农村精英的流失对村内民主政治生活带来的村委会成员素质低、能力缺乏;村内绝大部分村民流动到城市打工所造成的空心村庄现象等,这些无疑都会成为制约和影响村民自治发展的内在因素。
在21世纪的今天处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科技、知识与信息日益更新与发展,村民自治有着其自身的特性与价值功能,不但有丰富的内涵,而且其外延也将多彩,制度理论与实践始终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推进与深入而发展和丰富。全面回顾、认识和评价村民自治的成长与发展,探讨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村民自治的走向和定位必然会成为现阶段的研究新动向。
1.4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从我国村民自治的现状、当前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以及完善我国村民自治的对策等方面,着重把农民自身的发展对村民自治的影响以及重视对农民工的政治参与作为政府改革与再造,把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价值调和与责任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展开:首先,从村民自治的产生与发展着手,总结推行村民自治所遵循的理论原则、客观规律和现实意义;其次,从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发展趋势以及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功能定位;再次,在充分肯定我国村民自治已取得的成效基础上,把农民工的政治参与作为助推村民自治的现实力量,找出村民自治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 题,并从经济、政治、人文、法治等外在环境因素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在综合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的对策,并相应地探究推动我国村民自治的实施路径﹑方法与因地制宜的必要性,在新农村建设中逐渐完善村民自治制度,逐步建立与创新社会管理要求相适应的农村基层组织体系。
1.5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作为指导思想,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如何对村民自治问题进行正确理解和阐释,必须秉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在这里,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理论联系实
6
际等方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用于村民自治制度的概括性研究,通过阅读国内外学者的理论著述,形成对村民自治制度的全面了解,然后确定研究方向。
田野调查法主要基于笔者有着农村村民和农民工的特殊身份这一背景,在村民自治制度运行过程中的观察与体验,通过与乡村干部和村民的直接访谈,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搜集相关信息,掌握其现实成就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它们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从而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中,既能尊重客观事实,又能联系现实需要,以解决村民自治所存在的问题。
7
第二章 我国村民自治的现状
2.1村民自治的产生与发展
村民自治的产生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程中因应社会管理的现实需要相伴而生。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实践,村民自治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以及民主政治等一系列农村改革政策同步发展。村民自治的产生,从历史的视角看,它对中国农村经济﹑社会以及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1.1村民自治的产生及其现实意义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并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首先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广大农民得到生产经营自主权,生产力得到解放。然而,原有农村“政社合一”的组织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农村改革的发展和管理需要,许多社会问题接踵而来。在这种背景之下,1980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山县三岔公社合寨大队果作屯(今宜州市屏南乡合寨村果作屯)举行民主选举,产生了全国第一个由农民自发组成的村民委员会。农民的这一伟大创举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经过多次调研,认为这是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一种新型的社会基层组织管理形式。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明确了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村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也下发文件,要求各地方政府开展建立乡镇基层政府与村委会的实施工作。伴随着人民公社的撤销、政社分开的实行、乡镇政府的建立,村委会随之普遍建立起来。为了使我国广大农村能够快速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跟上改革的步伐,避免农村社会陷入无组织、无纪律、无秩序化的混乱状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从而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重大难题。
村民自治的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村委会的普遍建立,表明了我国
8
亿万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重组乡村政权组织,开创并建立起农村村民自治的新道路,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民主制度。这标志着我国农村村民自治权利的产生,其发展历程必将是随着我国农村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而日臻完善。
2.1.2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治起源于当代农村改革。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我国农村社会的组织管理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突出表现在村委会的建立与村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上,基层民主权利体现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我国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民自行组织与实践探索。即村民自治的起步阶段。时间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1987年11月六届全国人大会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村委会组织法》(试行)》实施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将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号角吹响,唤醒了全国人民积极进取的思想觉悟,为迅速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现状,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是关键。为此,党和政府首先在农村进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致使传统的“三级所有、队为基层”的体制框架根本无法适应其发展需要,以往高度集中的集体生产经营和分配方式、原有的政社合一、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政社分开的乡镇政府和集体经济联合社才刚刚起步,村民自治正是在这种新旧管理体制转换,村级管理出现缺位的情况下,农民群众在农村生产发展过程中所实践创造出来的治理模式。这一模式表现为群众的事情由群众自己去办,带有明显的直接民主形式。然而,民主的任何形式都有它的局限性,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只有通过宪政制度形式确立的民主才能建立起民主制度的保障。1982年12月全国人大颁布实施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村委会的法律地位。经过近五年时间的实践探索,1987年11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村委会组织法(试行)》,至此,村民自治进入法制化实践阶段。
第二阶段:政府推进。即村民自治发展阶段。时间从1988年6月1日《村 委会组织法(试行)》颁布实施至1998年11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
9
修改通过《村委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前。《村委会组织法(试行)》的颁布,村民自治被正式提升到了法制实践的层面上。鉴于各地实际情况的特殊,1988年2月,民政部印发了“关于贯彻执行《村委会组织法(试行)》的通知”,对《村委会组织法(试行)》的贯彻与实施进行了及时、有效指导。全国各地在贯彻实施《村委会组织法(试行)》的过程中,各地实施的进展存在快慢之差,村委会成员的选举方式也因各地干部的理解程度以及旧有的思想观念有所差异,但其基本形式几乎都采取差额和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选举村委会成员,民主选举有了较大进步。而在村务管理和民主管理方面,199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中办发(1998)9号],对村民自治提供了指导思想,在村务公开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民主管理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领导和督促检查方面做出了具体要求,各地根据这一通知精神,陆续着手制订村民自治的相关操作程序和方法并进行实践。在这一阶段,村民自治经受了各种挑战、承受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村民自治在实践中探索方法,总结经验,与农村经济、社会以及民主政治同步向前发展。经过10年时间的试行,在实践中村民自治的内涵得到了完整的提炼,准确地概括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1998年11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修改通过《村委会组织法》并公布实施,这标志着村民自治迈入法制化时期。
第三阶段:农民自治与政府推进相结合。即村民自治制度进入到法制化阶段。时间从1998年11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修订通过《村委会组织法》颁布实施至今。村民自治是逐级上推渐进民主的试验,而且具有地方自治的特点。
[2]
它在经历了农民自行组织、政府推进这两个阶段性的逐级上推,以渐进的方式
将民主制度法制化、规范化。《村委会组织法》着重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内涵上对试行法作了实质性的修改、补充和完善。该法颁布实施以后,各地在全面贯彻实施过程中,结合[中办发(1998)9号]文件精神,相继制定了村民自治的相关地方性法规以及规章制度,使村民自治在实践中更具可操作性。2004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中办发(2004)17号],各地在村民自治实践中很快找到了因地制宜的对策和方法,顺应了农村发展的新形势。为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
10
深刻变化,特别是农村税费制度、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总结村民自治实践基础上,特别是经过多次的村委会换届选举,各地探索出了一些能够切实保障村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经验和做法,需要把这些好经验好做法以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2010年10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对《村委会组织法》进行了修订并颁布实施,村民自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进展。各地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村委会直选的工作方法和程序,或候选人的推荐采取公推直选和无候选人直选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楚上,2013年5月,民政部发出了“关于印发《村委会选举规程》的通知”[民发(2013)76号],明确了村委会选举程序和场地要求,极大地提高了选举的民主化程度,农民的参与积极性也有了空前的高涨,选举的竞争性和公平性更加突出。村民自治建立了自宪法、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为一体的法制体系。近年来,以“民主选举、依法选举、科学选举”等为导向,进一步完善村委会选举,自我实现功能与民主政治生活有了新的突破,把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同民主选举并重,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注重村民的民主权利,其发展趋势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2.1.3村民自治的发展趋势
回顾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我们就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其历程带有曲折性而又富有前进性。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是一种制度化的民主形式,即村民自治的主体、内容、组织形式和运作,都是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制度安排的。[3]也就是说,村民自治的民主化必须与制度化相匹配。但随着我国农村各项改革的逐渐深化,发展趋势必然会伴随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和社会转型时期的演变,进而寻求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发展方向。
首先,村民自治在形式上表现出多样性。以自我管理为主要形式的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来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其活动,逐渐发展为具有实质性的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汇报工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方式。实践中,各地为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建立健全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等过程中,村务公开的形式更具多样化,无论是“明白墙”、“提问栏”、“村民议事厅”,还是“民主
11
正在阅读:
优秀论文分享-农民自治(1)06-09
清科观察-解密VCPE机构绩效薪酬与项目奖金的设立机制09-18
2017年端午节最新经典短信02-24
2022年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04-15
素数判定12-15
汽车构造习题及答案04-01
CO-PC09-27
城市规划听证事项的规定09-22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优秀论文
- 自治
- 农民
- 分享
- 禅灯世谱
- 基于matlab的人脸识别系统设计与仿真(含matlab源程序)毕业论文
- 黄芪多糖对蛋鸡抗氧化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
-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4作业
- 2017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课时复习训练题4
- 变幻的色彩教学案例
- 方牡敦包工程外拉线组装作业指导书出版稿7.17
-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预习资料
- 《牵引供电系统》习题一
- 论文超级终稿 - 图文
- 苏科版2016-2017学年七年级数学下期中检测试卷含答案
- 水处理专业英语阅读1 Water Pollution and Pollutants
- 你来比划我来猜题目
- 制冷与空调设备运行操作作业安全技术实际操作考试标准(DOC)
- 14-15教师精品课总结
- 弱电箱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用弱电箱?
- Euphemism 论文写作
- 电子测量技术基础课后习题答案上1,2,5,6,7,8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资格考试(建筑给水排水部分)辅导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