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经典语录
更新时间:2024-02-07 02:23: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篇一:佛教十大经典语录
佛教十大经典语录
经典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能的悟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经典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经典三:一切皆为虚幻
出自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经典四: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经典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经典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 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经典七: 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出自一个故事,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经典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经典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经典十: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篇二:佛教做人经典语录100
篇一:佛教十大经典语录
佛教
十大经典语录
经典一:菩提本无
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能的悟
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人在尘中,不是尘,
尘在心中,化灰尘。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
了之。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经典二:我不入地
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
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
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这句话的
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经典三:一切皆为虚幻
出自金刚经:所有
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
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
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
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
依然在憧憬。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
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
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人生如梦随风散!
聚散,喜忧皆是缘!
经典四: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
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
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
是这个道理。
经典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出自“般若波罗密
多心经” 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
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
而不放。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色即是空,使人们认
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
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
做者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经典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
往极乐 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
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
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
花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经典七: 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出自一个故事, 佛
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
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
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经典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
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
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
从善的话语。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儒家
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
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
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经典十: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
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
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
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心动则物动,
心静则物静。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
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篇二:最新佛教经典语录150句
1、学
佛就是学做人,真正学佛的慈悲、学佛的智慧。
2、佛法就是我们生
活的方法,轻松、自在、完美的活法叫佛法。
3、真正的修行是修
心,是修正自己,而不是修正别人,放下我执我爱,慈悲一切众生,才是佛法的真谛。
4、面对任何人、任
何事、任何境,不起烦恼,这叫看破。你要知道,没有恒常,没有长久。顺境,要安心,逆
境还是要安心。
5、要放下,但不是
放弃,不舍弃一个众生,这叫慈悲,放下一切众生,这叫智慧。
6、当你把自己放在
最低处时,实际上你是在最高处。当把自己放在最高处时,实际上你是在最低处。
7、真正的慈悲在于
爱别人,不是爱自己。
8、念佛、持咒,嘴
上念,心里不念,有什么用呢?修行的圆满不在于表相的改变,不在于形式,主要是心的改
变。
9、愚者为自己,因
此烦恼、痛苦。智者为别人,因此幸福、快乐。
10、要把修行放在
第一位,没有什么事比修行更重要的事了,除非你不想解脱。
11、看别人不顺眼,
是自己的修行不够,别人的毛病都是你挑出来的,你不挑哪有那么多毛病。
12、不要总是牵挂,
放不下,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福报,尽到你的责任和义务就行了。
13、别人伤害你,
愉快的承受,无怨无恨,才能了结怨恨,不再继续结怨。
14、看人是好人,
看事是好事,看境是好境,一切都是自己的心。
15、什么是善恶?
一切为自己就是恶,处处为别人就是善。
16、福报不是求来
的,是修来的。痛苦烦恼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你自己找来的。
17、心的转变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想解脱,希望活得快乐,死的安心,一切功夫都要下在
心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念时念心,观时观心,这就是修行。
18、智慧是没有烦
恼的,慈悲是没有敌人的。
19、佛法是成佛的
方法,有了真正的佛法,就有了办法。只要认真修,坚持修,就一定会解脱,一定能成佛。
20、只有得到暇满
的人身才能解脱,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千万不要虚度此生。
21、真正的快乐不
是你拥有的多,而是你计较的少。
22、欲望越高,失
望越大。不要怕失去,真正地放下了就什么都有了,一切如梦如幻,有什么可执着的。
23、一切境都是由
内心呈现的,不要跟着跑,跟着境转就是奴才,没有自由,把握住自己的心,让一切境随心
转,这叫大自在。
24、如理如法的好
好修行,这才是真正地供养上师三宝,布施父母众生。
25、一切痛苦的根
源是自私自利,我执我爱。饶益一切众生,承办众生的利益才是快乐的源泉。
26、你什么时候随
缘,什么时候就顺利。当你无所求时,才会无所不有。
27、寂静处不在山
上,也不在庙里,只要有一颗清静的心,到处都有寂静处,到处都是净土。
28、真正想修行,
在家修,在社会上修,修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怎样对境。想逃避现实是不可能的,智慧是
历炼出来的。
29、能看到自己的
缺点最殊胜,能改正自己的错误才能解脱。
30、除了你自己的
心,哪里有净土呀!心净土净,不要向外找,什么也找不到,心就是土,土就是心。
31、内心的快乐是
真正的快乐,精神的享受是最大的享受。
32、弄明白自己的心叫明心,见到了自己的本性叫见性。
33、一切随缘就叫
解脱。不执着、不攀缘,苦乐完全取决于自己。
34、自性就是一个
完全自然的状态,完全放松,没有任何所求,来也自然,去也自然,顺其自然,不取不舍,
无求无欲,保持一种安祥的状态。
35、佛法就是解脱
的方法。佛法是和生活融合在一起的,在哪都能修,行、住、坐、卧都是修行,工作、学习
都是修行,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心,老老实实地认真修。
36、不依止善知识,
就不能成就,没有上师就没有佛,一切诸佛都是依止上师而成佛的。
37、不知什么是佛,
没有目标,盲目地念佛,念了好几年,还照样分别、执着。真正的佛在哪?清静心就是佛,
清静心是什么?用智慧放下一切。
38、修行不在表面,
就在心上,每个起心动念都是修行,真正有修行,谁也障碍不了你。
39、真正随缘了才
能顺利,真的放下了才能得到。
40、很多人因得不
到而痛苦。得到了,又失去,还是痛苦。痛苦的原因,害怕得不到,害怕失去。你想得到就
能得到吗?你不想失去就不失去吗?不攀任何缘,就能顺其自然,放下了不是没有,放下了
才有。
41、为什么活得累?
是因为你的心四处漂泊,没有归处,找不到家,没有休息的地方,所以心累。把他带回自己
的家,让他好好休息,就轻松自在了。
42、整个宇宙是我
家,所有的众生都是我的家人。
43、慈悲心是拔出
一切众生的痛苦,给予一切众生安乐。
44、菩提心是为度
化一切众生而修持成佛。
45、无论做什么事,
不要忘了正知正念,一切功夫下到心地上。形式上、表面上的东西都不是修行,除了修心,
别的哪有什么可修的?
46、慈悲心、菩提
心发出来了,无论做什么都有功德,都是为众生,说话
和念咒没有区别,说什么都是咒语,都是智慧。你自己就是佛。一切都是你,你就是一切。
47、发自内心的去
为众生着想,为众生服务,所求的自然就有,否则,你什么也得不到。
48、缘分不同,所
以看法不同,有的人喜欢你,有的人不喜欢你,这都是正常的。你能左右别人吗?把自己的
心管好,不要执着这些。
49、只有自己的心
障碍自己,别的没有什么障碍。不相信不可思议的东西,就见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50、有分别心念佛
是杂修杂念,无分别心念佛是专修专念。
51、如果你想解脱,
好好学佛。佛是大慈大悲,大觉大悟,念佛就是念心,把心放正、放平,每个起心动念都转
换到正知正念,每个起心动念都是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菩提心。
52、读经固然好,
读心更重要。
53、业力现前时,
象洪水一样不可阻挡,到那时,谁也帮不了你,谁也救不了你,只有你自己一人承担。
54、有病不要怕,
机会来了。有病是消业的机会,还债的机会,修慈悲心,菩提心的机会。有病时发大愿,发
大心,观想和我一样的众生,他们的痛苦由我一人承担,很快就会好的。什么病都能好。
55、算什么命,能
算出来吗?除了自己,谁也改变不了你的命运,上师告诉你的是改变命运的方法,你要按照
他的要求去做,才能解脱。
56、菩提心发出来
了,修什么法都能达到圆满,一切佛都是一体,念多少佛都是念一尊佛,都是自己的本尊。
57、我们现在还没
有认识到自己就是佛,不相信自己是佛。认识不到,就是迷,就是凡夫。当你相信了自己是
佛,承认了自己是佛,没有丝毫的怀疑,你就成佛了。
58、很多人信佛,学佛都是形式上的,真正信佛了,相信因果,就不会有什么想不通的了。
59、正确地认识自
己,这叫觉,很多人还没有认识自己,没有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认识不到,就是凡夫。
60、不要回忆过去,
不要迎接未来,也不要执着现在。把心自然安住下来,不要控制他,不要跟随他,不要阻挡
他,不要拒绝他。让他来去自由,放松、放下,放到本觉当中,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就成佛
了。
61、为自己求解脱,
还是没有忘掉“我”,真正想解脱的人,完全为众生,为度众生而成佛。
篇三:佛中的十大经典人生感悟
佛中的十大经典人生感悟 (图片来源:资料图)
经典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能的悟禅之言。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经典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经典三:一切皆为虚幻
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四: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
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经典: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最后送上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涅盘经》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经典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经典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经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经典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经典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经典十: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正在阅读:
六祖慧能经典语录02-07
**省爱心公益协会2020年团委工作计划08-22
《幼儿文学》作业复习要点11-07
山东省巨野一中2019届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物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11-29
浅议正当防卫的几个问题03-24
康复科诊疗项目及最低收费标准03-17
家庭墙壁网线插座接接方法 - 图文11-20
年终述职演讲三个关键02-22
个人网站的设计与建立毕业论文05-05
- 关于实施新冠肺炎疫情精准防控的指导意见
- 学生党员在疫情期间做出的思想汇报
- 《深度工作》读书感悟
- 抗"疫"期间思想汇报5篇
- 学校承诺书|面对疫情,我们承诺
- 公司战“疫”感悟_我想和你们在一起
- 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感悟总结
- 只盼“樱花”早盛开,烂漫如当年
- 疫情防控工作感悟
- 关于疫情的几点思考及感悟
- 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有感
- 党小组长培训资料汇
- 2019年度副镇长述职述德述廉报告
- 疫情期间教师直播感悟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心得体会4篇
- 在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大会上的讲话
- 《老师请回答》观后感
- 2020年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考核办法
- 在疫情防控暨企业复工复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企业疫期复工管理方式与措施
- 慧能
- 六祖
- 语录
- 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