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更新时间:2024-02-14 18:33: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篇一:神州智达2016届高三诊断性大联考(一)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神州智达2016届高三诊断性大联考(一)
语文
班级姓名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共15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的俗语。“私”是个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分的问题。
西方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团体,团体是有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这种格局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家庭在西方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朋友说他要“带了他的家庭”来看你,指的是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在中国,这句话模糊
得很,“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子侄等一大批,“自家人”可以
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近的人物。
为什么我们对家庭这个概念这样不清不楚呢?因为我们的社会结构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波纹愈推愈远,也愈推愈
薄。推的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
玉,姨表薛宝钗,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就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
团。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就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交膳宿费的西方社会,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进入团体得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暖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方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以“已”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而是像水的波纹,一
圈圈推出去。儒家最讲究人伦,“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
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已及人的
“己”,对于这“已”,得以礼克服,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
而道生。”“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
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以“已”作为中心的,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
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
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杀个人。
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族,为了族可以牺牲 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这和《大学》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
条理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内向和外向的路线、正面和反面的说法。这种差序的推浪形 式,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也可以说是模棱两可了。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 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在西方社会里,做人民的无法逃于该团体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们不能把国家
弄成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在我们的传统里,“群”的
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
德行。
(选自《差序格局》,有删改)
1.下列关于“差序格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由自己向外推出去,一圈一圈,波及和自己有社会关系的那 一群人,它愈推愈薄,关系越来越疏远。
B.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家庭可以小到只包括一家三口,也可以大到囊括所有亲戚, 这个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
C.差序格局常常要求一个人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表现为由内向外的推浪形 式.把个人的权利与义务界定得很清楚。
D.在传统的差序格局社会中,要求每个人“克己?‘修身”,做到“本立而道生”,从己到家,
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就会是一条通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西方社会,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得给父母交膳宿费,这是团体格局意识的体现,他 们对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分得很清楚。
B.西方社会里,任何个人无法逃于团体之外,他们个人不能把国家弄成为每个分子谋利 益的机构,这是因为有宪法、法律、国会的约束监督。
C.与中国的差序格局相比,西方团体格局的主要问题是权利问题,争的是权利,主张团 体内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
D.朋友说要带全家来看望你,如果这个朋友是西方人,你就能明确知道客人的数目;如 果这个朋友是中国人,你就可能不确定会来几个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俗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看起来是社会公德问题,其实是“私” 的问题,说到底,与社会的差序格局密不可分。
B.我们的“家”讲人情冷暖,有钱有势时可以容纳所有亲戚,大家攀关系、讲交情,其乐融
融;一旦“树倒猢狲散”,就让人感到世态炎凉。
C.中国传统社会也倡导牺牲精神,不过牺牲是为“公”还是“私”不好确定,站在任何一个
圈里,向外看是为私,向内看也可以说是为公。
D.儒家讲求“伦”“推”的前提是先承认“己”,对于“己”,得以礼克服,克己就是修身;君
主不同,应该“先治其国,后齐其家,再修其身”。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李祥,字元德,常州无锡人。隆兴元年进士,为钱塘县主簿。时姚宪尹临安,俾摄录参。逻
者以巧发为能,每事下有司,必监视锻炼,囚服乃已。尝诬告一武臣子谤朝政,鞫于狱,祥不
使逻者入门。既而所告无实,具以白尹,尹惊曰:“上命无实乎?”祥曰:“即坐谴,自甘。”宪具
论如祥意,上骇曰:“朕几误矣,卿吾争臣也。”遂赐宪出身为谏大夫,祥调濠州录事参军。安
丰守臣冒占民田,讼屡改而不决,监司委祥,卒归之民。未几,其人易守濠,以嫌换司理庐州;
守出改官奏留之,不可。
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太学博士、国子博士、司农寺丞、枢密院编修官兼刑部郎官、、大宗正
丞、军器少监。言:“忝朝迹八年,在外贤才不胜众,愿更出送入由臣始。”出提举淮东常平茶
盐、淮西运判。两淮铁钱比不定,祥疏乞官赐钱米销滥恶者,废定城、兴国、汉阳监,更铸绍熙
新钱,从之,淮人以安。迁国子司业、宗正少卿、国子祭酒。
奸。侂胄逐汝愚而难其名,擢其党将作监李沐为正言。沐奏:“汝愚以同姓居相位,将不利于 社稷,乞罢其政。 隔绝中外汹汹留正弃印亡去国命如发。汝愚不畏灭族,决策立陛下,风尘不摇,天下复安,社
稷之臣也。奈何无念功至意,忽体貌常典,使精忠巨节怫郁黯暗,何以示后世?”除直龙图阁、
湖南运副,言者劾罢之。于是太学诸生杨宏中、周端朝等六人上书留之,俱得罪。主冲佑观, 再请老,以直龙图阁致仕。嘉泰元年八月卒,谥肃简。
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汝愚以言去国/祥上疏争之曰/顷寿皇崩两宫/隔绝中外/汹汹留正弃印/亡去国, 命如发
B.汝愚以言去国/祥上疏争之曰/顷寿皇崩两宫/隔绝中外/汹汹留正弃印亡去/国命 如发
C.汝愚以言去国/祥上疏争之/曰/顷寿皇崩/两宫隔绝/中外汹汹/留正弃印/亡去 国,命如发
D.汝愚以言去国/祥上疏争之/曰/顷寿皇崩/两宫隔绝/中外汹汹/留正弃印亡去/ 国命如发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尹临安”的“尹”即府尹,在这里是担任临安府尹。“摄录参”中“摄”是代理的意思, “除直龙图阁”的“除”表示解除官职。
B.“国子祭酒”是古代国立最高学府国子学或国子监主管官的名称,主要负责传授儒家 思想,主持最重要的礼仪——祭祀活动。
C.“忝”,辱,有愧于,常用作谦辞,如“忝在知交”“忝属知已”“忝列门墙”“忝为人师”等。
“忝朝迹”,意为对在朝做官感到有愧。
D.“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 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祥办案求实。他曾阻止逻者的监视锻炼,为一个被诬告的武臣子洗刷了罪名,这事 受到了皇帝的称赞。
B.李祥爱护百姓。有安丰守臣冒占民田,打官司多次修正,未能归还。上级将此案交给李 祥办理,最终归田于民。
C.李祥治理有方。在治理两淮期间,针对“两淮铁钱比不定”情况,请求更铸绍熙新钱,最
终使百姓得以安宁。
D.李祥直言敢谏。丞相赵汝愚被正言李沐所奏而罢相,李祥直言进谏,因此惹得皇帝生 气而罢免了他的官职。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具以白尹,尹惊日:“上命无实乎?”祥日:“即坐谴,自甘。”
(2)韩侂胄恃功,为丞相赵汝愚所抑,日夜谋引其党为台谏,以摈汝愚。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东栏梨花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初冬夜饮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8.苏诗表现了梨花怎样的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
9.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梨花”和“雪”,但在诗中主、宾地位不同,两首诗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贺《雁门太守行》一诗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 军威武雄壮的一句是:“ ___ _____' -____。
(2)在《离骚》中,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屈原感到烦闷忧郁,潦倒失意,走投无
路,他发出了痛苦而无奈的慨叹:“ ”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乙 选考题(25分)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8铅笔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 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生死一线牵 张弘
①“生死一线牵”是一座峰的名字,之所以被叫做“一线”,顾名思义,通向峰顶的山路非
常窄,走在山路上的人就如同走在一根钢线上。虽不及华山之高,但惊险程度绝不亚于华山 的“鹞子翻身”和“天梯”。然而,为什么被叫做“生死一线牵”呢?这就要从明清年间说起了。
②据说,明清年间,当地有位富商叫贾伦,白手起家拼得一身财富。在当地大有名气。然
而,就在他功成名就之时,意外发生了。他的胞弟勾结外人,里应外合,夺走了他的一生的心 血。心灰意冷的贾伦爬上了那座被后人称作“生死一线牵”的峰顶,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处
于黄金时段的生命。然而他却不知,他的发妻联合儿子和贾伦的忠实拥护者最终夺回了财 富。而家业虽然夺回,君已不在,贾伦的妻子数年后郁郁而终。
③而后,但凡生意失败的人都会选择爬上“生死一线牵”,想以此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 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④而让人们惊奇得是,很多年过去了,上山寻死的人不计其数,然而死在山上的人却屈 指可数。他们均是鸡鸣启程,未死之人皆次日正午返下,脸上总会有股气势,如同得胜的将 军,从山上下来的人个个守口如瓶,对山上面的事情只字不提,只说,山上不可随便靠近,否
则会有性命之忧。这样,“生死一线牵”不但惊险无比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普通老百姓 也对他敬而远之。
⑤到了清朝末年,“生死一线牵”在当地百姓口中是越传越玄乎,甚至有人说山上有位 仙姑,她能够给上山寻死的人指一条明路。这个消息传到了京城里,不少人对这“生死一线 牵”自然是很感兴趣。王家的幺子王仁,对于神神鬼鬼的事情深信不疑,自然对“生死一线 牵”或者说对“山上的仙境”更是上心。他想尽一切办法想套出“生死一线牵”的究竟,多次前
去询问当地百姓,然而总是无功而返。王仁思前想后,终于做了个决定,决定亲自爬上“生死
一线牵”一探究竟。
篇二:诗歌模拟试题
诗歌鉴赏:
2010年最新名校模拟精汇(130题)
【1】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画面鲜活生动,作者是怎样表现的?(4分)
(2) 这首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2分)
13.【参考答案】
(1) 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春意之浓,春愁之深,跃然纸上。(对比,动态描写)(4分)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或者以梨花自咏,寄予了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结合具体诗句作答,言之成理即可)(2分)
【2】
1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 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请赏析颈联的高妙之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也有人说“夕望”二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3、(1) 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诗运用新奇的比喻(视听结合,联想和想象),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宁静清凉的风光。(3分。形式、内容、景物特点各1分)
(2) ①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月下“夕”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照应了题目中的“招客”。
②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山川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消暑邀请。
③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亦可。(3分。3种答法选其一。结合四联逐一作分析。)
【3】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 晴
刘 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根据诗中的具体意象,说说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2分)
(2)第四句中的“偷”字一作“径”,请联系诗歌,简析这两个字在表情达意上各有什么妙处?(3分)
(3)这首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有关诗句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2.(1)夏季,从诗中“青苔”、“绿树”、“昼梦”及南风等意象可知。
(2)“偷”字显示了南风的顽皮,它仿佛有意要和它朋友开个玩笑,躲开诗人眼目,悄悄地溜进了诗人房间,与后面的“又翻书”这一细节相辅成。“径”是径直,直接的意思,突出了南风的急切爽直,正与“旧相识”相应。两个词都用了拟人手法。
(3)“绿树无人昼梦余”,可知新晴后,诗人在无人打扰的情况下,在白天恬然入梦;而后面的“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把南风写得情趣二足饶有风趣,进一进烘托了作者久雨初晴后的闲适、清静,愉悦的心情。
【4】
(二)阅读下面这诗完成21-22题。(6分)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21这首诗的前半篇和后半篇各描绘了一幅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这两幅画。(4分)
答:
22从全诗看,诗人的邻居锦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试作简要的分析。(5分)
答:
【参考答案】
21.前半篇写的是山庄访隐图,后半篇写的是江村送别图。(大意对即可,各2分)
22、锦里先生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或隐者)(1分)。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2分)。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1分),诚恳而又热情(2分)。
【5】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22—23题(6分)
双调?折桂令 过多景楼
(元)周文质
滔滔春水东流,天阔云闲,树渺禽幽。
山远横眉,波平消雪,月缺沉钩。
桃蕊红妆渡口,梨花白点江头。
何处离愁?人别层楼,我宿孤舟。
22.此曲前八句展现了春天诸景,将景物的和两个特点融为一体。(2分)
23.“何处离愁?人别层楼,我宿孤舟。”哀情在结尾处才涌出,看似突然,其实合情合理,请结合全诗从景与情的角度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22.壮美、壮阔、开阔等,秀丽、秀美、柔美等(答对一点得1分)
23.①本曲开篇便极力展现春天的美景,但当低下头来细想时才发现这一切都和自己形成了对比,乐景写哀情,更触发了他的思念之情、离愁之苦。②前面的“渡口”“江口”已透出别情,渡口、江口古来就是送别的场所(王献之就是在秦淮河渡口一别爱妾桃叶,白居易也有“浔言江头夜送客”的诗句。)(一点2分)
【6】
(二)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22-23题。(6分)
[双调]水仙子?西湖探梅
杨朝英
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骑驴踏雪溪桥路。
笑王维作画图,拣梅花多处提壶。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醉倒在西湖!
22、“雪晴天地一冰壶”中的“冰壶”比喻_____________。“竟往西湖探老逋”中的“老逋”,本指北宋时隐居西湖孤山,人称“___________”的诗人林逋。这里的“老逋”用的是___________修辞手法,显得亲切。(每格1分)
23、作者写这首曲子,主要寄寓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22、洁白的天地 梅妻鹤子 借代
23、梅花傲雪而开,幽独闲静,是一种人格和情操的象征,在作者心目中,梅已成为一位知己,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寄托。(1分)作者踏雪寻梅,一醉花前,正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格的景仰和追求。(2分)
【7】
㈡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21—22题(6分)
野 步
[宋]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清] 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21.这两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2分)
2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运用了同一种手法来写景抒情,请就这一手法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二)21—22题(6分)
21.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2分)
2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4分)
【8】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6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2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居处之“幽”?(2分)
2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22.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
23.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9】
(二)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黄庭坚①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预关②。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③十二鬟。
可惜不当④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注:①黄庭坚,于绍圣二年谪官涪州,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元符元年再徙戎州(今四川宜宾),至元符三年放还,先后在蜀六年。②滟预关,即滟滪滩。③湘娥,即湘夫人,相传舜之二妃溺死后为神,住在洞庭湖中的君山上。④当:正对着,指在湖上面对着湖水。
22.前一首的“未到江南先一笑”中“笑”,向来被人认为意蕴、情感丰富。你如何理解这一“笑”?请作简要赏析。(3分)
23.后一首诗中,诗人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分别写出了怎样的景象?(3分)
【参考答案】
22.首句写被放多年,历尽坎坷,九死一生,次句谓不曾想还活着出了瞿塘峡和滟滪关,表示劫后重生,不免庆幸的喜悦。三四句进一步写放逐归来的欣幸心情,还没有到江南的家乡就已欣然一笑;还能在这岳阳楼上欣赏壮阔景观,意兴洒脱,乐观豪爽之情可以想见。对回到了家乡,对后面的生活充满自信、乐观和欣慰。
23.前两句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湖中君山空蒙/秀丽美妙之景;后两句借虚写实,想象人在湖面的情景,写出了湖面浪峰滔天,青山相应,烟波浩渺的壮阔之景。
【10】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2—23题。(6分)
途中见杏花吴 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 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22.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2分)
23.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22.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1分)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1分【注】如果考生回答触景生情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3. ①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
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1分)。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
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情怀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三点任意答出两点即可给4分,但每点必须附带分析。具体到每点,答出情感给1分,分析给1分)
【11】
篇三:2015届广东东莞南开实验学校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G
1.默写填空:
(1)子曰:“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道尽千载离人心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比喻无可抵抗的潮流或无法抗拒的决心,我们可以引用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__________,。
(4)李商隐《无题》中“__________,。”的诗句运用比喻、双关,含蓄地表现了对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赞誉。
(5)《约客》中把约客久待不至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的诗句是:“__________,。”
2.古诗词名句填写。
1、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2、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_。(朱熹《观书有感》)
3、__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4、《天净沙 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羁旅之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论语》中孔子用比较来说明,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应该始终保持坚定的志向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次北固山下》描写时序交替,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情趣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钱塘湖春行》一诗中,从植物的变化来写早春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写出古诗词中含有“雪”的连续的两句诗(课内外均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1)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
(2) ___________________,孤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3)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4)_____________________,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5)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1.成长的桥
①我记事很晚,所有关于童年的记忆,差不多都在父母与别人闲谈中得知。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笨小孩。
②上学第一天回家的巷口碰上母亲,她说:“老师今天讲了啥?”我想了半天才挤出三个字,“脚板印”。母亲又问一起回来的同学,她说:“老师要我们脚踏实地,好好学习。”大家一阵笑,我也跟着笑。一次不小心摔破了家中珍爱的花瓶,我把碎渣扫到地板中央,再搬个小凳老实地坐在旁边。母亲回来生气地责骂时,我振振有词的说:“老师讲要表扬诚实的孩子,您却批评我!”母亲忍不住扑哧笑了。
③也许智商有限加上读书不用心,虽然花了时间做了副努力的样子,小学时成绩并不理想。别人家的父母见了面总是夸自己的孩子如何了得,我父母只能一边讪笑一边借肌脱身,回来了他们彼此安慰说,孩子老实,心眼又好,读书也自觉,就别逼她了。那时真想像皮皮鲁那样,把课本煮了熬汤喝,除此外我想不到法子读好书。
④懵懵懂懂长到九岁,我的思想第一次发生重大转折。
⑤那年,春天的花开得特别艳,尤其我家向阳的窗下(那里有个半米宽的窄台),花朵更是美不胜收。我喜而忘形,一手扳窗,一手摘花,却忽略了扳着的窗是没有插销的。一分钟后那扇要命的窗子开了,把我像球一样从二楼抛下去做了自由落体运动;仙人掌又火上烧油,落地我已变成昏迷不醒的“刺猬”。后来听说,是好心的行人送我进了医院;私下以为嫌我笨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竟在柜台内晕倒了,苏醒过来跌跌撞撞推开同事就往医院跑;而父亲一脸煞白,骑自行车撞到了电线杆,爬起来车子不要、泥水不管地直往前冲??那天医生差点下死亡通知书,警告说,病人必须一直保持清醒意识。于是父母每隔一个小时忐忑不安地唤我一次。昏昏沉沉往下坠落的我,就被父母一声又一声、柔和而又有力、平稳而又(甲)、掺杂着心疼与希冀的呼唤拉回了这鸟语花香的世界。
⑥那年期末,我破天荒考了个全年级第一。邻居说这一摔没留下后遗症已是万幸,想不到还摔开了窍,变聪明了。只有我自己知道,是48小时的昏迷中母亲带泪的呼唤,父亲紧握我手的力量,是一睁开眼他们憔悴的面容上的极大喜悦,与眼眶里滑落的中年人的泪水,让我一刹那长大了。我才知道我对父母是那样重要。心中渐渐清晰的爱滋生成牢不可破的愿望——我要为父母好好读书。拿到成绩单时父母的(乙)和欣慰,让我开心了好久。后来读书成了习惯,一读读到了研究生。
⑦我至今仍不知道我的智商属高属低,这对人的一生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怎样的父母,从懵懂到明事,其实只有一桥之隔;这座桥,就是父母温厚的爱。就像黑云经过太阳的亲吻也全变成绚丽的彩霞,再笨的小孩,有父母的爱来呵护,也会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栋梁。
【小题1】根据表现人物心情的需要,将“焦急”和“惊喜”分别填入(甲)、(乙) 甲:_________乙:_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中“母亲回来生气地责骂时,我振振有词地说:‘老师讲要表扬诚实的孩子,你却批评我!’母亲忍不住扑哧笑了”,结合上下文内容,说说母亲为什么转怒为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起过渡作用的自然段是第段。
【小题4】“成长的桥”在文中指。
【小题5】概括文中详写的那件事(从起因、经过、结果三方面概括)?详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谁能润泽我们的生命
尤今
①书对我而言,犹如空气。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我,时时刻刻都需要它。
②自童年开始,我便明白,肚子饿了,找食物吃;眼睛饿了,找书看。我的双眸,时时都处在饥饿的状态中,只要一书在手,我便如蚁附膻,既有“蚕吞桑叶”的快乐,亦有“蜂儿采蜜”的满足。
③略识之无,我便发现,屋子里的每一寸空隙,都漂浮着一缕一缕的书香。视线所及之处,有书;视线不及之处,亦有书。高高低低地叠着、密密麻麻地堆着;疏疏地散放着、齐齐地排列着。书和屋子,你依我依地化成了一个圆满的整体。在那如饥似渴地从书籍汲取营养的童稚时代,我们的物质生活是捉襟见肘的。书却为我营造了一个金光灿烂的世界。
④父亲总是买书,不是一册册地买、而是一摞摞地买,当他把书提进门时,忙家务的母亲总是很快地把湿漉漉的手抹干了,把那一摞书当成瑰宝一样,小心翼翼地捧过来,欢天喜地地拆看。
⑤万籁俱寂时,母亲在荧荧灯火下执卷而读的样子,真是美丽。微鬈的睫毛静静地在眸子下方印着扇形的影子,脸上浮着一抹蜻蜓点水式的、若有若无的笑意。
⑥她低头看书。我仰头看她。她快乐地沉浸在文字那个神秘莫测的世界里,而我,向往那个世界。于是,跌跌撞撞地闯了进去。最初,一知半解,等一进入情况,便痴痴地迷上了,书,自此成了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⑦成家之后,整间屋子氤氤氲氲都是书香。我站着读、坐着读,躺着也读。我读书的时候,孩子也人手一册地读。一家大小静静地、齐齐地读书的那种感觉,美好到了极致,幸福到了极点。
⑧站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突然想起青少年时代的一件往事。那时,零用钱有限,想买书,只能将钱一点一滴地储存起来,存够了,才得以一偿夙愿,那一回,看中了赛珍珠的译著《大地》,翻来覆去地看,爱不释手,可是,没有钱买。一连两三周,上书局时,总先去看看那部小说还在不在,如果还在,便抽出来,用手轻轻摩挲一番,才恋恋不舍地放回去。后来,学校考试,忙着温习功课,没上书店。考完试后,钱也储够了,便风风火火地赶往书店。可是,那部朝思暮想的书没了。我觉得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疼痛,在书架旁晃来晃去,像个无主孤魂。
⑨阅读,是一种多功能的活动,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活动。许多散文和小说,都不着痕迹地蕴藏着隽永可贵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它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地流入读者的内心深处,那种影响力,是巨大而深远的。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过:“要成为出色的漫画家,非得喜欢读书不可。画只是技巧,出色的漫画,出自无穷的想象。不读书,就表示没有好奇心,怎么可能画出精彩的漫画?”
⑩实际上,阅读所能带来的脑力冲击,大得超乎想象。它足以将水面上的一个小涟漪化为滔天巨浪,从而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⑾阅读带来的大快乐,是任何其他的活动都难以相比的。当它让你哭时,那种感动,能够进入心坎很深的地方;当它让你笑时,那种快乐,像是融化在心上的一块糖。它时而像铁锹,在你心叶上挖出一个个痛楚的窟窿;时而像辣椒,辣得你汗如雨下却又拍案叫绝。有时,它像雷像电,狠狠地劈下来,将迷糊混沌的你震醒;有时,它又像云像雾,让你腾云驾雾、浑然忘却世间的一切烦恼。
⑿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就”是:以书为种子,在孩子的心田里种下了一株快乐的树。这树,永不枯萎。
(本文原题为《书》)
【小题1】作者认为读书有哪些益处?请分条列出。(用原文回答)
【小题2】第⑧段回忆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说说表达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
心情?
【小题3】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说说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欣慰地写道“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就”是:以书为种子,在孩子
的心田里种下了一株快乐的树。 这树,永不枯萎。”联系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5】从小到现在,你读过许多文章、书,请把对你影响最深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推介给大家,并简述推介的理由。
1.(10分)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①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②。闻粲在门,倒屣③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
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④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⑤,亦不能加也。
【注释】①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②车骑填巷,宾客盈坐:意思是到蔡邕家的人很多。③倒屣(qǐ):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④王公: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⑤精意覃(tán)思:精心深思。
【小题1】解释加点字(4分)
见而奇之宾客盈坐
强记默识如此善属文
【小题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见而奇之”中 “之”字用法不同的是()(2分)
A.复投之B.心之所向C.读之竟日D.跪而拾之以归【小题3】翻译句子(2分) 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
【小题4】文段中写了王粲的哪些才能?(用文中的词语回答。)(2分)
1.野望 (南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小题1】诗的前两句境界比较开阔,写水写山,引起下文,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3分)
【小题2】“水底见青山”写出了山、水的什么特点?(2分)
山:水:
2.古诗文阅读(17分)
阅读苏轼的《东栏梨花》一诗,完成第14-15题。(4分)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解】 雪:指梨花。
【小题1】诗歌一、二句写出梨花哪两个特点?
【小题2】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
1.根据要求作文。
春天的新绿、故乡的圆月;“采菊东篱下”的悠闲,“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洒脱;陌路上的相视一笑,危难时的义无反顾........在生活中,美随处可见,需要我们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最美,是美的升华。它令人刻骨铭心、灵魂震撼,令人心驰神往。
你一定有心中的“最美”,关于“最美”,你一定也有感悟,要求:①请自拟一个包含“最美”这个词语的标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发表议论,抒发感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信息;④不得套写、抄袭。
正在阅读: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02-14
微机原理复习资料2013v1.0(1)09-28
武汉市社保:企业年金方案备案办事指南02-25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10-27
核心平台三版介绍 - 图文02-03
向雷锋学习手抄报02-12
收款收据领用登记表09-04
贵州紫金矿业水银洞金矿选矿厂破磨浮选车间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03-21
花椒病虫害诊断及防治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