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纳)归因论

更新时间:2023-03-18 00: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归因论

伯纳德·韦纳(Bernard Weiner,1935一)

张爱卿. 动机论:迈向2l世纪的动机心理学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9-237.

韦纳是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他的动机归因论将海德等人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等人的成就动机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成功地对人类行为的动因作出了认知解释,超越了过去动机问题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本能论、驱力论等的局限性。它是一种目前较为完善的认知动机理论,反映了当今动机问题研究的新成果,并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应用价值。 1. 韦纳简介

韦纳曾任美国多种主要心理学刊物的顾问或编辑,如《认知发展》、《认知和情绪》、《教育心理学杂志》、《人格与社会心理杂志》等。韦纳的著述甚丰,且影响巨大。从60年代至今(1994年)已总计出版过13部论著,发表过130多篇重要学术论文。其中主要的论著有:《归因、行为原因的知觉》(1972年)、《成就动机和归因理论》 (1974年)、 《人类动机的认知观》 (1975年)、《人类动机》(1980年,译成德文和日文)、《动机和情绪和归因理论》(1986年,译成中文)、《人类动机:隐喻、理论和研究》 (1992年)、 《责任的推断;社会行为的理论基础)》 (1985年)。主要论文有: 《与成就和非成就有关活动的抉择》 (1965年)、《成就动机的归因分析》(1970年)、《归因理论、成就动机和教育过程》(1972年)、《成就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1985年)、《教育中动机研究的历史》(1990年)、《学生间相互作用的归因分析》(1993年)等。 2. 韦纳的认知动机观

动机的归因理论是动机理论的一种,它是由韦纳在剖析了传统的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它用归因这种认知过程来解释行为的动因,反映了动机理论研究的新成果。

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假设:“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主要

激发因素、人类动机的主要源泉。” 他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具有强烈的理解环境和自身的需要。人们往往依据各种信息和线索对所发生的事情或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推断,力求找出其动因。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从探索人们如何理解环境人手,推论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以期为确定以后的行动方案服务。

韦纳在其《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中提出了动机理论建立应依赖的12个基本原则:

(1)动机理论必须超越体内平衡概念。(2)动机理论必须超越欢乐主义观点。(3)动机理论必须包括所有的认知过程。(4)动机理论必须涉及意识经验。(5)动机理论必须包括自我。(6)动机理论必须包括所有的情绪在内。 (7)动机理论必须既不过于宽泛又不太狭窄。(8)动机理论必须建立在可靠的(可反复验证的)经验关系之上。(9)动机理论必须建立在普遍的规律而不是个别差异之上。(10)动机理论必须包括连续的(历史的)因果关系。(11)动机理论必须应用相同的概念既解释合理的行为,又解释不合理的行为。(12)动机理论必须能够说明成就追求和社会交往的目标。

从以上动机理论建立所依赖的12个原则中我们可以看出:韦纳要建立的动机理论是在综合前人有关动机问题研究的得失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种观点和传统的以及从动物研究中得出的本能冲动、驱力理论不同、它关心的是更高层次上的在认知或思维调节下为个体意识到的人类所特有的动机。

韦纳的动机理论从总体上来说属于认知动机理论,因为这种动机归因理论十分强调个体的认知活动(归因过程)对后继行为的影响,它强调觉察到的原因、期望、情感成为后继行为的中介。如韦纳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认知动机模式(weiner,1972)。

韦纳认为在各种刺激,特别是与成就有关的任务产生的刺激和个体随后的行

为之间,必须经过个体内部活动的中介。刺激引起个体的认知或思维,通过认知产生情感、期望,它们一起引起行为。

韦纳在成就动机归因研究中使其以上认知动机模式进一步深化。他指出,归因是成就结果和后继行为的中介认知过程。在这个中介过程中,稳定性维度的归因影响到期望的改变,控制部位的归因影响情绪感。这个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如图12.2所示(Weiner,1972)。

以上我们论述了韦纳动机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动机理论属于认知动机理论之列,他用归因来具体解释介于刺激和行为之间的中介认知过程。为了揭示这种中介认知过程,韦纳展开了一系列的归因研究,可以说,韦纳的归因研究还是为他的认知动机理论服务的。有关韦纳归因研究的具体成果及他所提出的比较完善的动机归因模式我们在后边的章节中再作详细论述。 3. 动机归因理论的形成

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把动机研究和归因研究两大重要的心理学领域有机地结合到一起,韦纳用归因理论的研究成果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动因,从而取得了动机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使认知动机理论不再停留于零散的、一般概念解释的层面,而是有了丰富的内涵。从韦纳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历程来看,他早期(60年代)主要从事成就动机问题研究,70年代初尝试用归因来解释成就动机。为了进一步地揭示人类复杂行为动因的需要,韦纳随后转而对归因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从而发展了先前的归因理论。可喜的是韦纳在对归因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之后,他又将其所得的结论用于解释人类行为的动因,从而使动机问题的研究前进了一步。韦纳对动机、归因问题的一系列研究引起当今心理学家们的普遍重视,韦纳的前期研究成果被视为有关研究的经典,并时常为当今的研究音们所引用。在此,对韦纳动机归因理论的形成过程进行探讨意义深远。

(1) 动机问题研究的传统

通过对韦纳早期研究成果的分析,我们发现,韦纳的心理学研究生涯始于对成就动机问题的探讨。成就动机问题是韦纳60年代所关注的一个核心论题。韦纳从阿特金森(Atkinson,J.w.)的成就动机理论所指出的一些变项开始研究,并逐步确立自己的认知动机理论观点来。

韦纳对成就动机的研究正处于动机心理学中认知观的建立时期。在此之前,早期(30年代到50年代)的动机理论和学习理论一样,基本上是由刺激一反应的观点发展而来的。在此期间,主要的动机概念是驱力(dlive),我们知道它是赫尔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驱力问题在这一时期得到广泛的研究。不同的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然而,驱力概念最大的缺陷在于它更适应于说明人低级的话动需要,像吃食、喝和痛的回避等,却难以解释人类复杂多样的社会活动。

成就动机问题的研究是人们对自身复杂社会活动进行解释的一种有意义的尝试。阿持金森等人所提出的成就动机理论反映了60年代后动机问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韦纳对动机问题的研究是在阿持金森成就动机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的。他对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中所涉及到的一系列变量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如,韦纳还在1967年4《成就动机的实验研究》一文中,对成就动机研究的历史、概念的进展及成就动机对教育工作者的意义进行了探索。

此外,韦纳对成就动机的改变,成就动机的形成与发展,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问题等都进行过深入细致的实验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阿特金森等人有关成就动机问题的研究成果。然而,在心理学中,韦纳对动机问题研究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要数他用归因理论对动机问题所进行的解释,要数他所建立的动机归因理论。 (2) 归因问题研究的传统

归因理论是韦纳用以建立动机理论的工具,他不仅把前人有关归因问题的研究成果,用于对动机问题的认知解释,而且为了动机研究的需要,他还展开了一系列的归因研究,使归因理论更加完善。韦纳70年代以后的大多数研究是在归因理论领域展开的。

归因最初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研究的焦点在于个体如何对该原因作解释,及这些解释的含义是什么。归因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Hider,F.)首先提出,随后引起了一系列心理学研究。在归因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之中,琼斯(Jones,E.E.)和戴维斯(Davis,K E.)及凯利(Kelley,H H)等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① 海德的人际知觉归囚理论

在认知一致论里,我们论述了海德的认知动力观。海德对心理学的另外一个重要贡献是其归因思想。海德在其代表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还集中阐述了他多年来有关社会认知、归因研究的成果。心理学中,一般以该书的出版为归因理论诞生的标志。

海德的归因研究注重归因过程的探索,他关心的是觉察到的人的行为的起因,而对真正的行为起因不感兴趣。他接受勒温行为受环境和个人因素影响的观点,认为归因过程的重要部分是确定行为是由个人或外部环境原因引起的。他认为,决定行为的个人原因主要包括人格、品质、动机、情绪、态度、心境、努力、能力等。决定行为的环境原因主要是情境因素,像任务的难易程度,活动提供的奖赏或惩罚、运气等。海德认为人们具有对行为进行个人归因的偏好。在其他方面都一样的情况下,人们时常愿意对行为作个人的而不是环境的解释。海德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解释,他指出,我们之所以倾向于作个人归因,是因为我们通常难以适当地在行为和它们的潜在起因二者之间作出区分,这种失败引导我们作个人归因,用海德的话说就是我们趋于“使行动与人相似”。我们从行为的观察转移到推断个人的原因是容易的。尽管我们可能理智地知道行为不总是源于个人的品质,像态度、愿望或意图等,但我们时常假定它如此。海德对人们倾向于作个人归因还提供了另外——种解释,即人们感性地更加关注行为本身而不是周围的环境。这就是说人们倾向于关注行为本身,从而忽视了环境因素,行为一般比情境更显著,更引人注目。这样,由于人们的注意力通常集中于人,所以他们倾向于把人而不是把情境看作是行为的起因。 ② 琼斯和戴维斯的一致性推理理论

琼斯和戴维斯于1965年发表了《从行动到素质》,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

这个模式表明,动机发生的顺序是随着事件的结果而引起的,尤其是在与成就有关的活动中成功或失败,或者在社会的交往中得到的接受或拒绝的结果。这些结果除了产生积极的和消极的情感之外(见图中标出的从结果到“快乐”和“悲伤”的箭头1),固12.4展现了在一定条件下(意外的、消极的或重要的结果)所激发的一系列因果关系寻找过程。韦纳通过大量的研究证明人们的确参与这种归因活动。图中箭头2表明归因受决定原因选择的前因(如特殊的信息和因果关系的法则)的影响。接着(箭头3),韦纳列举了与成就有关的成功和失败的典型归因内容(能力、努力、任务、运气等)和社会交往有关的结果归因(身体特征、人格、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等)。韦纳用箭头4表示由归因引起的独特的情感反应,如,放松、惊奇等。箭头5是指归因的结构分类。原因的三个主要维度是稳定性6、部位7、控制性9,因中列出的普遍性和有意性也可能是原因的另外两个维度、但还没有充分的论据证实,因此以问号表示。原因维度的认知的和情感的心理后果分别为期望8(失望和希望)和指向自我的自豪、自尊、惭愧、内疚、放松、惊奇等,以及指向他人的愤怒、感激、铃悯等。最后,心理后果期望和情感影响人

的后继行为(11、12、13)(如:助人,成就追求,假释决定等),及其特征(强度、潜在性、坚持性等)。另外,图中的双向箭头表示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我们现在举例来说明这个动机模式所表示的归因和动机过程。如,小王参加足球联赛。在最近的一次重要比赛中,小王三次痛失得分良机,致使他的队输了。第二天,他早于其队友来到训练场进行专门的训练,希望能在下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对于这个情节,我们可以作以下归因分析:小王在最近的一次比赛中表现差,这引起与失败结果相联的消极情感或悲伤(箭头1)。失败的结果引起原因探寻(箭头2)。小王过去表现好,但在这次比赛中,他比队友表现得差,他因而把他的失败归于比赛之前缺乏适当准备以及在踢球时注意力不够集中(箭头3),这些原因被知觉为内部的、不稳定的和可控制的因素(箭头5)。由于原因是不稳定的,小王产生一种在将来比赛中成功的合理期望(箭头6),并对将来抱有希望(箭头8)。由于这里原因是内部的,他的自尊心下降(箭头7),而由于缺乏难备和注意力不够是可以控制的,当他的教练或队友对他生气的时候(箭头l0),他体验到内疚(箭头9)。成功的高期望,伴随着希望和内疚能够克服他的悲伤情感,并重新树立起被削弱的自尊心,使他重新开始争取实现目标,并增加下次比赛有出色表现的动力(箭头ll、12、13),他因而决定进行更严格的专门训练,并为更好地准备下次比赛而提早到训练场训练。

韦纳的以上动机归因模式,详细地阐述了归因中各个成分之间的复杂联系,它概括了韦纳归因、动机研究的主要成果。在其具体理论观点阐述之前,我们首先呈现这一理论模式,是想让人们先对这一理论有个整体的认识,以便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希望人们能在看完随后的有关论述之后,再回过头来看一下该理论模式,以便对该理论模式的思想有更探入、准确的把握和理解。

韦纳认为归因是由知觉者(活动者或观察者)所作的用于说明一种行为和一种结果间的关系的解释。我们周围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包含着内在的因果关系。归因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活动之中,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对所发生的事情,对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结果进行自发的解释。韦纳根据这样几个方面的全面研究,证实了归因现象的普遍性: (1)日常生活中的归因现象调查,(2)书面材

料的编码研究,(3)词语表达的编码研究,(4) 间接归因的指标研究。

韦纳的调查研究还发现意外的失败的行为结果更容易激起归因。这是因为意外的结果往往促使个体去获得更多的信息,以便更好地适应生活,了解自己和环境、而个体在没有达到目标的情况下,则被激发去终止或预防事态的消极状况,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取得进步。

在指明了归因现象的普遍性和意外的及失败的行为结果更容易引起归因现象之后,韦纳在其动机模式之中接着指出了影响归因的前提条件。他认为人们的因果推断活动是复杂的,它受行为发生的过去和现在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记忆中的经验或教训等。这些前提条件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特定的信息线索

韦纳(1977年)指出,前提条件中所包含的特定的信息线索主要有个体的成功或失败历史经验、社会规范、他人的表现类型和花在工作上的时间等。这些线索使人们对成败有不同的因果推断(Weiner,1979,p.18)

个体在成就活动中过去的成功或失败历史,直接影响到其归因的选择。若个体在过去有持续的成功记录,他就更多地把成功归因于能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相反,若个体过去有持续的低成就或失败记录,他就会把这种失败归团于缺乏能力,而把成功归于运气。总之,个体过去在成就活动中的持续的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为个体提供一种自己能否胜任该活动任务的信息,这成为个体归因的重要线索。

社会标准和他人行为表现的记录也为个体提供有关能力的信息参照。如果个体在一项他人失败的工作上获得成功,那么,他易将自己归于有能力的人;同样,如果个体在一项他人成功的工作上失败了,他会认为是自己缺乏能力的结果。他人在某项工作上的成败的比率易成为一个为判断工作的难易的社会标准。在某项工作上,成功的百分率高,人们越倾向于把成功归于工作任务简单容易;反之,在某项工作上失败的百分率越高,人们越倾向于把失败归于工作太难。花在工作上的时间等也影响到归因的结果。如:个体往往根据自己在某项工作上所花的时间多少,疲劳程度和肌肉紧张程度等作为努力与否的判断。如果个体在某项工作

任务上花费的时间长、疲劳程度高,他就会认为自己在这项工作中做出了努力。 (2)个体的因果因式

因果因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或原因的一般模式,它代表个体对事件及其相关原因的一般性信念。个体往往根据这些图式作出归因判断。韦纳指出了两种因果因式:其一是“充分因果因式”,它适用于对经常性的、普通事情的归因,这种图式认为成功是由努力或能力两者之一形成的,能力或努力本身都会导致成功。如,学业成就中的容易任务,只要学生具备能力和努力两个条件中的一个,就可以取得成功,倘若既无能力又不作出努力,那么,必然导致失败。其二是“必要的因果因式”,这种图式认为成功是由能力和努力两者共同形成的,两者分离就无法成功。这种因式适用于以不经常的、困难任务的结果进行归因。 (3)个性倾向性

除了上述的特定信息线索和因果因式外,个体本身的某些特质也影响归因。如,个体的成就需求待质,成就需求高者易于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而成就需要低者则易于把成功归于外在的因素。此外,成就高者易把初期的失败归于缺乏努力(非能力),并因而提高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因为他们相信经过努力是可以获得成功的。相反,成就需求低者并不把初期的失败归于缺乏努力,因此更容易终止尝试。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表明,个体的个性差异往往会影响到人们偏向于以某些信息作出归因判断。个体的自我信念、自信心等也会影响到成功与失败的归因。自信的人多把成功归于能力,而自卑的人多把成功归于努力和运气。再者,一些研究还表明不同的性别在归因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总之,影响归因的前提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韦纳在其动机归因模式中只指出了几种典型的前提因素,在具体论述中并未展开。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影响归因的前提因素的研究是传统归因理论(特别是凯利等人)的研究对象,而非韦纳的研究重点。韦纳的研究主要关注行为的动机归因过程和行为后果的作用。 3. 归因内容

韦纳的归因研究始于对成就活动中成功与失败结果的原因解释,这是因为研

究者能够控制和操纵成就活动的各种变量,从而获得典型的成功和失败的结果。韦纳在对成就活动中成功与失败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的同时,还收集到大量的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以便找出引起成就活动结果的代表性原因,即,归因的典型内容。

韦纳和其他归因研究者们主要采用以下两种研究方法:一种是自由反应法,给被试只提供结果,即成功或失败信息,让被试对活动结果的原因作出种种推测或自由联想,并把所想到的各种原因列出来。另一种是相关法,给被试提供一系列的原因,并让被试对各个原因对行为结果所起的作用进行评价。所列的这些原因往往先通过自由联想法加以确定,并代表行为结果的主要知觉原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68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