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

更新时间:2024-06-23 14:23: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教学设计

(一)内容标准

1、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2、列举古代音乐方面的主要成就:“钟鼓之乐”。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夏、商、周时期的文化成就,涉及到文字、天文、历法、医学、文学和音乐等方面,分三目来说明。“文字的演变”一目主要介绍了甲骨文、金文和大篆,以此来了解我国汉字的演变;第二目“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这是夏、商、周时期我国的科技成就,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当时有很多领先于世界的成就;“屈原和‘钟鼓之乐’”介绍了文学和音乐成就。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和金文,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了解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以及诗人屈原;掌握“钟鼓之乐”,知道编钟的由来,通过欣赏图片和音律,提高观察和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收集甲骨文的文字及图片,指出他们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以此加深对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提高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甲骨文、金文、钟鼓之乐 难点:文字的演变 (五)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涉及到哪几个重要的朝代?学生回答后,教师以“在夏、商、周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也蓬勃兴起。”导入课题。

【落实课标】 “文字的演变”

创设情境:同学们打开课本,阅读的是什么?(文字)假如没有文字,人们怎样传递信息或者记录大事?通过学生各抒己见来探究文字出现的意义。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参入补充或介绍结绳记事和仓颉造字的传说。

展示课本41页“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和“灰陶尊的刻画符号”,指出这些是一些原始文字符号,引入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自由阅读卡,思考: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主要在哪里出土?甲骨文主要在哪个朝代使用?甲骨文记载了些什么内容?甲骨文的出土和识读有什么意义?教

1

师可以通过谈话法与学生共同解决,完成课本45页练一练。

展示部分甲骨文,让学生猜测是什么汉字,接着思考课本42页动脑筋。 回忆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在学生答出后,教师点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往往会铸刻上一些文字,引入金文的学习。通过学生阅读,知道什么是金文,商周时期金文的发展状况。

观察课本43页《“马”字的演变》,学生思考:“马”字的书写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略做总结:甲骨文 金文 大篆 战国时期,字体变化 ,以此来让学生了解这段时期中国文字的演变和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本目内容采取列表的方法,学生自主完成。 类别 天文 历法 医学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讲扁鹊的故事,如扁鹊兄弟三人分别治“未病、初病、大病”之时的病症。

“屈原和钟鼓之乐”

以端午节引入屈原的学习,简单了解屈原的生活时代及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可让学生讲自己所知道的屈原的故事。

学生诵读《离骚》节选内容,谈谈诗作的文体、内容和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屈原为什么受到人们爱戴?学生在思考的同时也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教师以“从古至今,音乐没有国界之分和种族之别,音乐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引入对音乐成就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音乐是“钟鼓之乐”,看注释,知道什么是“钟鼓之乐”。

欣赏一曲编钟音乐《楚殇》,让学生谈谈欣赏了音乐的感受。 展示湖北随州出土的“战国青铜曾侯乙编钟”,让学生知道这就是珍贵的钟鼓乐器,教师补充关于编钟的材料,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音乐成就。

【反思完善】

学习了本课,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学生自主制作表格,按类别归纳本课知识,达到掌握的目的。

代 朝成就 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62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