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2016部编)导学案:第二单元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更新时间:2023-10-01 22: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知识目标】

①了解清朝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史实;掌握清朝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②理解清初人口增长的原因和表现。 【自主学习】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右图是清朝的开荒执照,你知道它有什么用处吗?政府为什么要颁发这个执照?

1.背景

(1)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________生产,是“国之大计”。

(2)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________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________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措施

(1)扩大耕地面积: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

(2)兴修________: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3)在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________、甘薯等高产作物。 (4)种植面积扩大: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3.作用: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对________和城镇____________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2.商业

(1)商业网:形成了由农村集市、________市场、____________市场和________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商帮:________和________。 三、人口的增长 1.概况

(1)明朝: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

(2)清朝:清朝________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2.问题

(1)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________下降。 (2)庞大的________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关联知识挖掘

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与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关系:优良品种的引进和种植,使粮食产量提高,满足了人口增长的需求,而人口增长又推动了高产作物的种植和推广。

妙招助学助记

明末动荡经济坏,清初恢复是大计。顺、康、雍、乾诸帝王,力推垦荒好政策。耕地面积增三亿,黄、淮、运河大治理。技术改进品种新,粮食产量大幅提。农业发展社稳定,助推手工和商业。人口数量快增长,人地矛盾渐突出。

历史现象阐释 1.示例

机户:中国旧时手工丝、棉织业的从业户。自宋至清,在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泛指个体手工业人户和绸缎商人。清末机器丝织业兴起,手工机户逐渐衰落。

2.训练

清朝前期手工业的发展

关键词:品种繁多 产品精良 机户 【要点探究】

探究点 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 材 料 在 线

材料一 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至于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材料二 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材料三

图(a) 《盛世滋生图》(局部) 图(b) 《前门街市图》(局部)

材料四 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论 从 史 出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一中“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湖广熟,天下足”等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现象的出现?

(3)材料一所述领域的恢复和发展与材料二、材料三所述领域的发展有何关系?

(4)材料四中人口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5)分析前三则材料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课堂小结

课外链接

甘薯的推广

航海家哥伦布曾将由美洲大陆带回的甘薯献给西班牙女王。16世纪初,西班牙已普遍种植甘薯。西班牙水手把甘薯携带至菲律宾的马尼拉和摩鹿加群岛,再传至亚洲各地。甘薯传入中国通过多条渠道,时间约在16世纪末期,明代的《闽书》《农政全书》、清代的《闽政全书》《福州府志》等均有相关记载。 甘薯开始只在南方种植,北方种植要从福建运薯秧,长途运输损耗过大。乾隆五十年(1785年),福建闽县80岁农民陈世元自愿携带甘薯前往豫地教种,这样北方攻克了育秧栽种的难关,甘薯迅速在北方扩种。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国之大计”是( )

A.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B.发展商业 C.提倡手工业 D.注重海外贸易

2.清朝中期,在粮食种植方面,普遍推广的外来高产农作物是( ) A.水稻、玉米 B.玉米、甘薯 C.甘薯、小麦 D.小麦、水稻

3.清朝前期,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右图展示了哪一行业的发展状况( ) A.制瓷业 B.制茶业 C.矿冶业 D.纺织业

4.乾隆时期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的城市是( )

A.杭州 B.扬州 C.苏州 D.广州

5.右面的清朝《盛世滋生图》(局部)展示的是苏州斜桥商市。该图反映出我国清朝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6.电视剧《乔家大院》描写了咸丰初年,山西祁县乔家堡乔家人的传奇经历。该电视剧反映的是哪一商帮的发展历程( )

A.晋商 B.徽商 C.浙商 D.鲁商

7.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增长。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有( )

①人地矛盾突出 ②生态环境破坏 ③经济持续发展 ④农业较快恢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观察清朝前期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变化示意图,下列有关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状况的论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大幅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大幅下降 B.人口数量大幅下降,人均耕地面积大幅增长 C.人口数量大幅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大幅增长 D.人口数量大幅下降,人均耕地面积大幅下降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以来,中国人口不断增长,到19世纪初,中国人口超过3亿,占当时

世界总人口的1/3。

(1)阅读材料一回答,当时农业的哪些进步有助于缓解人口大量增长带来的粮食紧张问题?

材料二 瓷器生产的分工十分细密,生产一个杯子,要经过几十道工序。人们用“工匠来八方,器成走天下”来形容景德镇的繁荣。每到夜晚,这里“火光烛天”,有人戏说景德镇是“四时雷电镇”。 景德镇出产的瓷器种类可分为九大类:青花瓷、粉彩瓷、斗彩瓷、颜色釉瓷、珐琅彩瓷、变色釉瓷、古彩瓷、新彩瓷、雕塑瓷。

(2)根据材料二中景德镇瓷器制作过程的描述,请说说景德镇瓷器生产的特点。

材料三

(3)这幅图反映了什么?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归纳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教师详解详析

【自主学习】

一 1.农业 垦荒 前期 2.水利 玉米

3.手工业 商品经济

二 2.城镇 区域性 全国性 晋商 徽商 三 1.前期 2.地力 人口 【要点探究】

探究点 (1)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的扩大;水利工程的兴修;耕作技术的改进和新品种的改良等。

(2)清代前期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3)农业的发展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4)政治相对开明,社会稳定;边疆地区得以开发,经济发展;高产作物的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传统家庭繁衍观念的发展等。

(5)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课时作业】

1.A [解析] 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2.B [解析] 从题干中的关键词“外来高产农作物”判断,B项符合题意。 3.D

4.C [解析] 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5.D [解析] 《盛世滋生图》描绘了乾隆时苏州繁华的市井风情,故排除A中的农村集市,B是在唐朝时期,C苏州不是边境地区,故选D。

6.A [解析] 从题干中的关键词“山西”分析,该商帮属于晋商。

7.A [解析] 从题干中的关键词“社会问题”分析,①②符合题意,故选A。

8.A [解析] 结合图片中的数据分析,清朝前期人口数量大幅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大幅下降。

9.(1)推行垦荒政策,扩大耕地面积;兴修水利;改进粮食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2)分工细、工匠来自四面八方、生产规模大和产品种类繁多。 (3)反映了乾隆时苏州繁华的市井风情。

(4)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发展、商业发达、人口增长。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5t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