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9章

更新时间:2023-12-29 19:5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9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

9.1 考点难点归纳

1.价格指数

宏观经济学中常涉及到的价格指数主要有GDP折算指数、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1)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2)CPI=

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3)PPI =ΣkW / ΣW

其中,k代表产品的个体价格指数;W为权数 2.通货膨胀及其类型 定义: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就是:

?t?Pt?Pt?1 Pt?1式中,?t为t时期的通货膨胀率;Pt和Pt?1分别为t时期和(t-1)时期的价格水平。 分类:

(1)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进行分类

①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

②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 ③超级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2)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类

①平衡的通货膨胀。即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率上升。

②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即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3)按照人们的预料程度进行分类 ①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即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或者人们根本没有想到价格会上涨。

②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具有自我维持的特点,又称为惯性的通货膨胀。 3.通货膨胀的原因

一般地,按照通货膨胀的起因可以把通货膨胀分为三类: (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定义: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又称为超额需求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原因:在总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会增加一部分,但供给的增加会遇到生产过程中的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的不足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上升;或者当产量达到最大,即为充分就业时的产量,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也不会增加,总需求增加只会引起价格的上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或来自政府的需求、国外需求都会导致需求拉动通货膨胀;需求方面的冲击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习惯的改变、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动。

引起需求扩大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的扩大,政府支出的增加、减税,净出口增加等(通过IS曲线右移),它们都会导致总需求的增加,需求曲线右移,称为实际因素。另一类是货币因素,即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或实际货币需求量的减少(通过LM曲线右移),导致总需求增加。

(2)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定义: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又称为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可以分为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及利润推动通货膨胀(这里的利润通常为垄断利润)两种。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据西方学者解释,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工资率完全决定于劳动的供求,工资的提高不会导致通货膨胀;而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由于强大的工会组织的存在,工资不再是竞争的工资,而是工会和雇主集体议价的工资,并且由于工资的增长率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工资的提高就导致成本提高,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西方经济学者进而认为,工资提高和价格水平上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引起工资提高。这样,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形成了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即所谓工资—价格螺旋。

利润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西方学者认为,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是利润推动通货膨胀的前提。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价格完全决定于商品的供求,任何企业都不能通过控制产量来改变市场价格;而在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可以操纵价格,把产品价格定得很高,致使价格上涨的速度超过成本增长的速度。 (3)混合型通货膨胀

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以及二者的相互影响分析,有人提出了混合通货膨胀理论。其分析的实质就是把上面有关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两个理论结合起来。 (4)结构性通货膨胀 定义: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称为结构性通货膨胀。 生产率提高速度不同的两个部门的工资增长快慢也应当有区别。但是,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要求工资增长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看齐,结果使全社会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因而引起通货膨胀。这种对比部门可分为:生产效率高的部门和生产效率低的部门;迅速发展的部门和渐趋衰落的部门;开放部门和非开放部门。

4.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

通常,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①通货膨胀降低固定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即使就业工人的货币工资能与物价同比例增长,在累进所得税下,货币收入增加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此外,税率的上升也会使工人的部分收入丧失。②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随着价格上涨,存款的实际价值或购买力就会降低。③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具体地说,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只要通货膨胀率大于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就为负值。

(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在短期,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可促进产出水平的提高;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却会导致产出水平的下降。

(3)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效应。需求拉动通货膨胀会刺激就业、减少失业;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在通常情况下,会减少就业。

但在长期,上述影响产量和就业的因素都会消失。 (3)超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导致经济崩溃。 5.菲利普斯曲线

定义:菲利普斯曲线是菲利普斯根据现实统计资料所给出的反映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两者具有负相关的函数关系,即货币工资增长率越高的时候,失业率越低;失业率越高的时候,货币工资增长率越低。因此,菲利普斯曲线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由于工资成本是产品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从而通货膨胀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相当稳定的正比例关系(两者差额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所以,通常可以用通货膨胀率替代货币工资率来描述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越低;反之则相反。菲利普斯曲线如图9-1所示。

图9-1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既反映出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替代关系,又可用于分析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在一定的时点上,政府可设置一个经济能够最大限度承受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界限,通过总需求管理政策把通货膨胀和失业都控制在此界限之内。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可通过紧缩性的经济政策使失业率提高,以换取低通货膨胀率;当失业率过高时,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通货膨胀率提高,以获得较低的失业率。

当通货膨胀成为一种持续性的长期现象时,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就会使菲利普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这意味着经济现在必须以更高的通货膨胀率才能换取一定的失业率。在长期,如果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向右移动,换取一定的失业率所需求的通货膨胀率就越来越高,最终菲利普斯曲线将成为一条垂直线,这就是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如果经济开始在一个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下运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以自然失业率为出发点的一条垂线。长期非利普斯曲线否认了短期的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替代关系;由于长期无法消除自然失业率,任何政府试图以通货膨胀来消除自然失业率的努力,其结果都是暂时的。货币主义就持这种观点。

与菲利普斯统计英国的数据类似,美国经济学家奥肯根据美国的数据发现,如果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1%,则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3%,这一描述示出增长率与失业率变化之间关系的规律称为“奥肯定律”。

6.政府对通货膨胀的对策

(1)紧缩性的需求管理政策。在政策上,可以通过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方法上,可以采取激进主义政策(冷火鸡政策)和渐进主义政策:前者是政府通过突然性的、大规模的紧缩性的需求管理政策,以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明显下降和失业率显著提高为代价,在短时间内,争取消除通货膨胀的政策;后者是指政策持续不断地紧缩总需求,在很长的时间内逐步消除通货膨胀的政策,其基本特征是较小的失业率和较长的时间。

(2)收入政策。它是指政府通过影响实际因素来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这些实际因素包括对工资和物价的控制,道德的劝说以及改变预期。

7.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指在经济均衡的状况下,由于企业债务负担加重、货币供给锐减或银行信贷收缩等原因造成投资需求突然下降或泡沫破灭,居民财富萎缩造成消费需求突然剧减等原因而导致总需求下降,从而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物价下降的现象。

通货紧缩的理论有:

(1)凯恩斯关于通货紧缩的理论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除仅有一处直接提到了通货紧缩以外,更多是使用“就业不足均衡”和“有效需求不足”这样的术语。

凯恩斯理论的政策含义是:当企业投资低落,经济衰退,特别在经济严重衰退时,企业家的利润预期非常之低,以至于任何正利率都显得太高,因此通过放松银根、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来抑制衰退,效果不会明显,只有通过增加政府开支来增加有效需求。

(2)奥地利学派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通货紧缩并不是独立形成的,而是由促成经济萧条的生产结构失调所引起的,否则,通货紧缩就不会发生。因此通货紧缩是一种派生的过程。

(3)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费雪在其1933年的论文《大萧条中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中,从某个时点经济体系中存在过度负债这一假设开始,认为由于新发明、新产业的出现或新资源的开发等所导致的利润前景看好,企业因此过度投资,从而导致过度借债。债权人一旦注意到这种过度借债的危险,就会趋于债务清算。

(4)货币主义的理论分析

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政策对抑制经济衰退无效的观点,遭到了货币主义学派激烈反驳。货币主义的核心观点是:货币对于经济活动是重要的;货币存量的大幅度变动是一般价格水平大幅度变动的必要充分条件。

8.充分就业、失业和自然失业率

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找不到工作的状态。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者因为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因为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而造成的失业。自愿失业是指在现有工作条件下能够就业,但由于不愿接受工作条件而失业的情况。

凯恩斯认为,如果消除了“非自愿性失业”,失业仅局限于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所谓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因此,自然失业率应等于某一时点上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率之和。在实际统计时,用长期的平均失业率来近似地表示自然失业率。影响失业持续时间长短和失业频率高低的因素都会影响自然失业率的高低。

9.失业与充分就业 (1)失业

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工作能力,愿意工作并积极寻找工作而未能按当时通行的实际工资水平找到工作的人。

要注意:①年龄规定以外的无工作者不是失业者。②丧失工作能力者不计入失业者。③在校学习的不叫失业者。④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工作或不积极寻找工作的人不计入失业者。⑤有些未领取失业救济的未登记注册的无工作者,没有被计入失业者。

衡量经济中失业状况的最基本指标是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公式表示为:

失业率?失业人数?100%

劳动力总数公式中的劳动力总数是指失业人数和就业人数之和。 (2)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并非人人都有工作。存在两种失业:第一,由于社会总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失业叫周期性失业。第二,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克服的原因而造成的失业叫自然失业。消灭了周期性失业的就业状态就是充分就业。充分就业与自然失业的存在并不矛盾,实现了充分就业

时的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

充分就业时为什么仍要有自然失业率存在?因为在一个国家中,由于高度的流动性、兴趣与才能的广泛差别、无数物品和劳务的供求不断变化,会存在相当多的由于劳动力的流动、季节性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的存在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要的。因为这些劳动的后备军可以随时满足社会对劳动的增加的需求,并且作为一种对就业者的“威胁”而迫使就业者提高生产效率。此外,各种福利支出(如失业救济)的存在,也使得一定失业水平的存在不会对社会的安定构成危害。

自然失业率的高低,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完善程度、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各国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自然失业率。

10.自然失业

自然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在任何动态经济中这种失业都是必然存在的。自然失业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在一个动态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劳动需求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即使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由于人们从学校毕业或搬到新城市而要寻找工作,总是会有一些人的周转。摩擦性失业量的大小取决于劳动力流动性的大小和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由于在动态经济中,劳动力的流动是正常的,所以摩擦性失业的存在也是正常的。

(2)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因为对某种劳动的需求增加,而对另一种劳动的需求减少,与此同时,供给没有迅速作出调整而造成的劳动力供求不一致时产生的失业。当某些部门相对于其他部门出现增长时,可以经常看到各种职业或地区之间供求的不平衡。这种情况下,往往“失业与空位”并存,即一方面存在着有工作无人做的“空位”,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有人无工作的“失业”,这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点造成的。

(3)临时性或季节性失业

临时性或季节性失业是由于某些行业生产的时间性或季节性变动所引起的失业。例如,建筑业或码头装卸,遇到坏天气或舱盖打不开,这使得建筑施工不得不停下来,运输装卸也常常雇用临时工。在农业、旅游业、建筑业中,这种失业最多。这些行业生产时间性或季节性是客观条件或自然条件决定的,很难改变。因此,这种失业也是正常的。

(4)技术性失业

技术性失业是由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失业。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是生产中越来越广泛地采用了资本、技术密集性技术,越来越先进的设备代替了工人的劳动,这样,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小就会使失业增加。此外,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本品相对价格下降和劳动力价格相对上升也加剧了机器取代工人的趋势,从而也加重了这种失业。属于这种失业的工人大都是文化技术水平低,不能适应现代化技术要求的工人。

(5)求职性失业

求职性失业是指工人不满意现有工作,离职去寻找更理想的工作所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不同,即使是完全相同的工作也存在着工资及其他条件的差异,而且,劳动力市场信息又是不充分的,并不是每个工人都可以得到完全的工作信息。工人在劳动力市场上得到的信息越充分,就越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这种失业也是劳动力流动的结果,但它又不同于摩擦性失业。因为这种劳动力的流动,不是经济中难以避免的原因引起的,而是工人自己造成的,属于自愿失业的性质。这种失业人口中青年人占的比例最大,因为青年人往往不满现状,渴望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11.总需求不足的失业

总需求不足的失业就是周期性失业,凯恩斯认为这种失业是非自愿的。根据凯恩斯的分析,就业水平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而国民收入又取决于总需求。总需求不足的失业也叫周期性失业,是因为总需求不足一般都出现在经济的萧条时期,是周期性出现的。

用紧缩性缺口来说明总需求不足的失业。紧缩性缺口是指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的差额。

凯恩斯认为失业的原因是总需求不足,即有效需求不足,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时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时均衡的国民收入。而造成需求不足的原因则是三大心理规律的

作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导致消费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造成投资需求不足;流动偏好规律使利率的下降有一个最低限度,无法拉开利润率与利率之间的差距以便刺激投资。 心理上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指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增加,但在增加的收入量中,用来消费的部分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从而造成了消费需求不足。 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是指一定资本增量预期的收益与其供给价格(重置成本)之间的比率递减趋势。投资是为了获得最大纯利润,而这一利润取决于投资预期的利润率(即资本的边际效率)与为了投资贷款所支付利息率。如果预期的利润率越大于利息率,则纯利润越大,投资越多;反之,如果预期的利润率越小于利息率,则纯利润越小,投资越少。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使得利润率与利息率间的差距缩小。

流动性偏好(表示人们喜欢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的愿望或动机)即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由于货币需求的存在,利息率的下降就有一定的限度,这样也使得利润率与利息率间的差距缩小,引起投资需求也不足,最终造成总需求的不足,从而引起非自愿失业,即总需求不足失业的存在。

12.失业的代价 在现实经济中,失业的危害很容易被人认识,可以肯定,失业率增加时几乎没有人能从中获益。因为失业率的上升意味着总产量会下降,人们的总实际收入会下降。 对于个人来说,如果是自愿失业,则会给他带来闲暇的享受;但如果是非自愿失业,则会使他的收入减少,从而生活水平下降。 对社会来说,失业增加了社会福利支出,造成财政困难,同时,失业率过高又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带来其他社会问题。 从整个经济看,失业在经济上最大的损失就是实际国民收入的减少。曾任美国总统约翰逊首席经济顾问的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Arther·OKun),研究了失业率变动对实际国民收入的影响,提出了奥肯定理(Okun’s Law)。其主要内容:失业率如果超过充分就业的界限(通常以4%的失业率为标准)时,失业率每降低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则增加3%;反之,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则减少3%。

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9.2.1 概念题

1.通货膨胀(inflation)(中南财大2004研;武大2003研;南开大学2005研;财政部2006研)

2.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 CPI)(武大2002研) 3.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首都经贸大学2001研;北京工业大学2005研;北航2006研;华中科技大学2006研)

4.通货紧缩(华南师大2004研;吉林大学2000研;上海理工大学2005研;首都经贸大学2006研;华中科技大学2006研)

5.价格总水平(人大1999研) 6.北欧模型(厦门大学1999研) 7.公开型通货膨胀和隐蔽型通货膨胀 8.预期性通货膨胀和非预期性通货膨胀

9.结构型通货膨胀(华中科技大学2002研;武大2000研;北交大2005研) 10.混合型通货膨胀

11.通货膨胀税(北大1997研;厦门大学2006研) 12.工资指数化

13.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 14.批发物价指数(WPI) 15.通货膨胀度量

15. 费雪效应(北师大2007研)

16.收入政策(人大1999研) 17.“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18.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19.(成本推动通货膨胀)Cost-push Inflation(武大2001研) 20.通货膨胀缺口与通货紧缩缺口(武大2002研) 21.动态总需求曲线(人大2002研) 22.通货膨胀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23.通货膨胀的强制储蓄效应 24.滞胀 25.信用膨胀

26.通货膨胀产出效应

27.货币幻觉(monetary illusion)(财政部2004研;北大1998研;武大2001研;华中科技2003研)

28.结构性失业(浙江大学2004研;中山大学2003研;北京工商大学2004研;财政部2006研)

29.摩擦性失业(中山大学2002研;大连理工大学2005研;中山大学2005研;南航2006研)

30.充分就业(华东理工大学2006研;上海理工大学2006研) 31.奥肯定律(北航2005研;厦门大学2006研;东北财经大学2006研;南京大学2006研;上海交大2006研;武汉大学2006研)

32.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人大2003研;北方交大2001研;东北大学2003研;华东理工大学2006研;华中科技大学2006研;武汉大学2006研)

33.隐蔽性失业

34.遗憾指数 (北师大2006研)

9.2.2 简答题

1.在一国发生严重的通货紧缩的情况下该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动特征如何?为 什么?(人大2004研)

2.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可能会产生哪些成本?(武汉大学2004研) 3.简要解释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的区别。(西安交通大学2005研) 4.简述“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对经济产生的实际影响。(东南大学2003研) 5.通货膨胀(Inflation)、通货收缩(Disinflation)、通货紧缩(Deflation)和滞胀(Stagflation),这几个概念有何区别?(电子科技大学2004研;武大2001研)

6.通货膨胀是怎样形成的?对经济活动有什么影响?(武大2002研) 7.简述自然失业率与有效需求不足型失业。(重庆大学1999研) 8.说明混合型通货膨胀理论。(人大1999研) 9.写出价格调整方程,并指出其政策含义。(人大2000研)

10.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失业原理,为什么会发生失业?(北师大2003研) 11.什么是“通货紧缩”?(对外经贸大学2002研) 12.菲利普斯曲线是什么?(对外经贸大学2001研)

13.什么是“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对外经贸大学2003研) 14.货币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有一句名言:“通货膨胀无处不在,并且总是一种货币现象。”你对这种观点怎么看?(上海大学1998研)

15.在发生通货紧缩时,经济是否就会出现停滞或负增长?

16. 简述失业的经济效应。(东北财经大学2006研)

17.如何根据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来解释菲利普斯曲线? 18.通货膨胀对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有何影响? 19.“通缩比通胀的危害性更大”,请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20.用图形说明总需求高于预期水平,长期总供给低于预期水平的理性预期均衡。比较实际均衡与预期的均衡。

21.简述通货膨胀的消极影响。

21. 什么是菲利普斯曲线,它有哪几种类型,其各自的政策含义是什么?(人大2007研)

22.通货膨胀有哪几种类型?(北理2006研) 23.简述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运行过程。 24.简述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运行过程。 25.简述通货膨胀目标制。(人大2000研)

26.试比较分析衡量通货膨胀的消费价格指数、批发物价指数、GNP平减指数的优缺点。

27.简述结构型通货膨胀的模型。

28.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与结构型通货膨胀的区别与联系。(南开大学2005研)

29.什么是通货紧缩?通货紧缩与反通货膨胀的关系如何? 30.简述货币主义关于通货紧缩的理论分析。

31.为什么说物价水平是测度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主要标志? 32.判断通货紧缩的标准有哪些?

33.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也是一种货币现象吗? 34.请解释一下通货膨胀是怎样实现财富再分配的?

35.如果你的房东说:“工资和其他费用都涨了,我也只能提高房租。”这属于哪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如果某店主说:“可以提价,别愁卖不了,店门口排队争购的多着呢”这又属于什么类型的通货膨胀?

35. 假设一国的菲利浦斯曲线为Π=Πe-3(U-Un),自然失业率Un为5%,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为适应性预期,中央银行对下一年的通货膨胀目标为2%。

(1)如果当前的通货膨胀率为5%,那么中央银行为实现下一年的通货膨胀目标,能够引起的失业率是多少?

(2)如果中央银行在次年继续保持2%的通货膨胀目标,那么失业率将是多少? (3)根据奥肯定律,计算降低通货膨胀的产出牺牲率。

(4)如果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为理性预期,那么产出牺牲率为多少?(南开大学2007研)

9.2.3 论述题

1.论述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你认为凯恩斯理论对中国经济是否具有指导或借鉴意义,并加以分析。(华中科大2002

2.试用文字和图形说明什么是需求拉上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以及它们对价格和产量的影响。 (复旦大学1994

3.根据菲利普斯曲线,中央银行在失业率和物价上涨之间只能进行哪些选择?(厦门大学1998

4.试分析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人行2000研

5.引起通货紧缩的原因是什么?通货紧缩对经济运行有哪些影响?应当如何治理?(上海财大2002

6.什么是通货紧缩,在货币供应量仍然增长的条件下,能否出现通货紧缩?应采取怎样的宏观经济政策才能摆脱通货紧缩?(南开大学1999研;人大2000

7.自然失业率由哪些部分构成? 宏观经济政策所能调整的是哪一种失业?中国失业率的构成与发达国家失业率的构成有什么区别?(北航2005

8. 9.“螺旋式”混合型通货膨胀有哪几个基本要点?请描述其

10.治理通货膨胀的需求政策、收入政策、供给政策以及结构调整政策分别包括哪些内

11.如果说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那么,通货紧缩也是一种货币现象,为什么?(人行2000

12.试述货币主义和凯恩斯学派如何解释“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中总需求过大的原因。13.

14.试述失业的类型及失业对社会的影响,并联系中国实际阐述相应的反失业政策。(金融联考2004研;东北财经大学2006

15.试述西方失业理

16.劳动力市场上,员工的素质、工作努力程度和忠诚度是企业关心的重点之一。工人寻找工作(Job search)时,需要关于工作空位和机会的信息。政府的公共政策会影响劳动

(1)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市用工者到农村招工时,往往优先考虑一些特定的村庄或社区(这些村落中往往有其通过很长时期建立的、相对可靠的招募网络)。对农村外出务工者而言,他们也往往倚重于当地的招工代理人员或已经在外务工的人员,获取就业机会。你

(2)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往往也会向其所雇用的工人支付高于劳动市场均衡

(3)如果政府管理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处在摩擦失业状态的工人提供就业信息和

(4)请画图说明(3)中的自然失业率变化后,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会发生怎样的变动?并画图说明,此时长期总供给曲线会发生怎样的变动?在总需求一定的情况下,物价水平和

(5)如果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请依据菲利普斯曲线,说明这种政策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人大2006研)

9.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9.3.1概念题

1.通货膨胀(inflation):最初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此时,流

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货币就会贬值,这就是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

2.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 CPI):也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是反映消费品(包括劳务)价格水平变动状况的一种价格指数,一般用加权平均法来编制。消费价格指数是用来衡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程度的指标之一。它根据若干种主要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而编制,用公式来表示即为:

CPI=

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消费价格指数的优点是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资料容易搜集,能够

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其缺点是范围较窄,只包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的这一部分,因而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例如,品质的改善可能带来一部分消费品价格而非商品劳务价格总水平的提高,但消费价格指数不能准确地表明这一点,因而有夸大物价上涨幅度的可能。

在美国,该指数由劳工部的劳工统计局按月计算并发表,主要用以反映美国中等收入城市家庭消费商品和劳务的平均价格变化情况,其范围包括从食品到汽车、房租、理发等大约300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但不包括那些主要由郊区和乡村家庭购买的,或者由低收入家庭或高收入家庭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

3.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参见简答题第11题。 4.通货紧缩:参见简答题第10题。

5.价格总水平:指全部商品及劳务的加权平均价格水平。价格总水平的上涨,而并非个别商品或劳务价格的上涨。比如原油价格上涨被其他商品价格下跌所抵消,致使一般价格总水平没有改变,这时只能称个别商品价格上涨。

6.北欧模型:也称斯堪的纳维亚模型,最初由挪威经济学家奥克鲁斯特(O·D·Auk rust)提出,又经瑞典经济学家艾德格伦(G·T·Edgren)、法克森(K·O·Foxen)及奥德纳(CE·Odhner)等人加以发展和完善的一种主要适用于分析“小国开放经济”的通货膨胀问题的模型。

该模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关系:①固定汇率下,开放部门的通货膨胀率?E等于世界通货膨胀率?W,即?E??W。②开放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E由外生变量决定,

?E??E构成开放部门每个工人产出价值的增长率,如果收入分配结构不变,则每个工人的

产出价值增长率就等于货币工资的增长率WE,即WE??E??E。③开放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WE与非开放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WS之间存在着一种“挤出效应”或“关联效应”,即:

WE?WS。④非开放部门实行成本加成定价原则,因此有:?S?WS??S。⑤开放部门的

通货膨胀率?E与非开放部门的通货膨胀率?S的加权平均数构成国内通货膨胀率?,即

???E?E??S?S,其中,?E和?S分别为开放部门和非开放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因此有:?E??S?1。

以上这些关系式经过简单的数学处理以后,就可以得出北欧模型结论:

???W??S(?E??S)。它说明一个“小国开放经济”的通货膨胀率取决于三个因素:世

界通货膨胀率?W,开放部门与非开放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差异(?E??S),以及开放部门与非开放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般情况下,?E??S,在世界通货膨胀率一定时,若开放部门(?E)比重增加,即非开放部门(?S)比重减小,则通货膨胀率下降;反之,通货膨胀率上升。这体现了结构性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同时,对小国开放经济而言,世界通货膨胀率直接成为国内通货膨胀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该模型又被看作是通货膨胀国际传播的典型。

7.公开型通货膨胀和隐蔽型通货膨胀:二者是按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划分的。

公开型通货膨胀又称开放型通货膨胀,在市场功能完全发挥的前提下,价格对供求反应灵敏,过度需求通过价格的变动得以消除,价格总水平明显地、直接地上涨。其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两种:①当价格基本上由市场机制形成时,货币供应过多,不受人为压制地表现为物价水平上涨。②市场积累的通货膨胀压力过大,不得不通过价格水平上涨而释放,于是隐蔽性通货膨胀转变为公开性通货膨胀。

隐蔽型通货膨胀则是指表面上货币工资没有下降,物价总水平也未提高,但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却下降的现象。其原因是,在经济中已积累了难以消除的过度需求压力,但由于政府对商品价格和货币工资进行严格控制,过度需求不能通过物价上涨吸收,商品供不应求的现实通过非价格形式表现出来。这种通货膨胀表现为:①计划价格或国家牌价与黑市、灰市价格或自由市场价格由很大差距。②市场商品短缺程度日益增强,如凭票证供应、排队购物来压制消费。③价格管制与供给短缺又导致粗制滥造,产品质量下降。在隐蔽型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多余的购买力无法通过市场自发调节予以消除,必然带来市场扭曲、腐败现象等。

8.预期性通货膨胀和非预期性通货膨胀:这是按是否被预期来划分的。预期性通货膨胀是指通货膨胀过程被经济主体预期到了,以及由于这种预期而采取各种补偿性行动引发的物价上升运动。如在工资合同中规定价格的条款,在商品定价中加进未来原材料及劳动成本上升因素等。但是一般认为,如果通货膨胀的预期现象普遍存在,那么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了通货膨胀,即使最初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消除了,通货膨胀也会因经济主体预期而采取的行动得以持续,甚至加剧。

非预期性通货膨胀指货币当局采取隐蔽方式增加货币供应,使经济主体难以估计当前通货膨胀态势,预期未来通货膨胀趋势,不产生货币幻觉。一般认为,如果发生非预期型的通货膨胀,经济主体由于在货币需求上不具有“货币幻觉”,就会提高名义现金持有量,保持实际现金持有量不变,结果会有效遏止物价上涨。

总之,只有非预期性通货膨胀才有真实效应,而预期性通货膨胀由于经济主体采取相应对策抵消了其影响,没有实质性的效果。

9.结构型通货膨胀:指由于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造成供求关系失调,从而引起物价的全面上涨。其表现是:一些经济部门因供不应求而出现物价上涨,另一些部门商品供过于求,但受成本和价格刚性的影响,其价格未有明显回落,从而导致总体价格水平上涨趋势。结构型通货膨胀又可分为三种:①部门差异通货膨胀。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提出的一个以不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为核心的结构型通货膨胀模型。②资源供求失衡型通货膨胀。由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提出。③传递型通货膨胀,由挪威经济学家奥克鲁斯特,瑞典经济学家埃德格兰等人提出。

10.混合型通货膨胀:指总需求增加与成本上升共同作用而带来的商品与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的上涨过程。它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起来考虑,因为现实的通货膨胀往往是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图9—2描述了混合型通货膨胀是在政策干预经济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凯恩斯主义盛行的年代,政府对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进行需求干预治理的结果。当发生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时,假定社会总需求不变,工资和物价会螺旋上升,失业增加,产量下降。政府此时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扩大总需求,失业和产量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但物价会进一步上升,从而形成所谓的混合型通货膨胀。

图9-2 混合型通货膨胀

如图9-2所示,假定最初由于生产领域的原因导致总成本上升,供给曲线AS由AS0向左上方移到AS1,AS1与最初的需求曲线AD0交于e1点,价格水平由P0上升到P1,为了遏制实际产出的减少和防止出现高的失业率,政府采取扩大投资和刺激需求的措施,需求曲线由AD0上升到AD1,这样使原来由成本推动的价格上升,进一步得到需求拉上的支持,AD1与AS1相交于e2点,P1上升到P2,需求扩张拉动的价格上升,又会进一步引起成本上升,供给曲线由AS1移到AS2与AD1相交于e3,此时价格水平为P3。这样的过程持续下去,就表现出一种由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互推动的机制,AS与AD分别向左上方和右上方移动,价格则沿着均衡点的轨迹e0→e1→e2→e3→e4……所确定的水平P0到P1、P2、P3、

P4……呈“螺旋式”上升过程。

11.通货膨胀税:指通货膨胀引起的一部分货币购买力由资产持有者向货币发行者转移的现象,这种转移犹如一种赋税,因而称之为通货膨胀税。通货膨胀税的计算公式是:

T?ii.M。式中,T为通货膨胀税,M为一年中平均货币余额,i为通货膨胀率,1?i1?i为每一单位货币所丧失的购买力。

通货膨胀税的主要受益者是国家政府,政府在通货膨胀过程中,可以得到三方面的收益:①扩大货币供应量能直接增加其收入。②通过单位货币购买力的降低而减少未偿还国家债务的实际价值。③直接增加税收收入,因为通货膨胀会使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在名义上增加,纳税等级自动上升,政府可获得更多的收入。

12.工资指数化:在工资合同中,有“生活费用调整”条款,规定根据生活费用变动情

况自动调整工资水平,使之与规定的物价指数变动保持一致,从而抵消物价上涨对名义货币工资的贬值,这就是所谓的“工资指数化”。工资指数化的优点是:一是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当通货膨胀率高于合同规定的条款时,不会引起实际工资的下降;二是可以消除对通货膨胀率预测的失误而引起的效率损失。但是,工资指数化也存在着问题,当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下降或遭遇其他类似石油危机的供给方面的冲击时,产出下降,这就要求国民收入中工资的份额下降,但是由于指数化保护了工人的实际工资,其他经济单位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提高工资,结果引起价格水平的螺旋上升,加剧了通货膨胀。

13.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也称为出厂价格指数,是反映全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重要指标。生产者价格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I=ΣkW / ΣW

其中,k代表产品的个体价格指数;W为权数。编制该指数的具体步骤是:①选择代表产品,计算每种产品的平均价格。②计算这些产品的个体价格指数。③确定权数,一般用工业产品销售额作为权数。④将代表产品的个体价格指数和相应的权数,用加权算术平均公式进行计算,求得工业品生产者价格指数。

西方很多国家按月或按年编制工业品生产者价格指数,并编制总指数和按主要行业和其他类别编制分类指数。日本的工业品生产者价格指数,是由日本银行统计局编制的,选择的代表产品的范围是在国内生产并在国内销售的工业品,不包括非工业品,也不包括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调查的价格,原则上是生产者在销售合同上的价格;不仅编制总的生产者价格指数,还编制18种基本类别的分类价格指数和按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分类的价格指数。

14.批发物价指数(WPI):指根据制成品和原材料的批发价格编制的指数。它的优点是对商业周期反应敏感,能在最终产品价格变动之前获得原材料,非零售制成品的价格信息。其缺点是不包括劳务产品在内,同时它只计算了商品在生产环节和批发环节上的价格变动,没有包括商品在最终销售环节上的价格变动,其波动幅度常常小于零售商品的价格波动幅度,因而可能会出现信号失真。批发物价指数是用来衡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程度的指标之一。

15.通货膨胀度量:度量通货膨胀的程度主要采取三个标准: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以消费物价指数度量通货膨胀,优点在于消费品的价格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直接与公众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局限性在于消费品只是社会最终产品的一部分,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以批发物价指数度量通货膨胀,优点是能在最终产品价格变动之前获得工业投入品及非零售消费品的价格变动信号,进而判断其对最终进入流通的零售商品价格变动可能带来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即使存在过度需求,批发物价指数的波动幅度也常小于零售商品的价格波动幅度,因而在使用它 判断总供给与总需求对比关系时,可能会出现信号失真现象。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的优点是覆盖范围全面,能度量各种商品价格变动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反映综合物价水平的变动情况;不足之处在于资料不易收集,通常是一年公布一次,因而难以迅速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和动向,并且易受价格结构因素的影响,难以具体真实地反映某类商品价格上升情况。 15. 费雪效应:反映的是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和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费雪效应由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在其著作《利息理论》中提出。在封闭经济条件下,费雪效应使名义利率高于实际利率,而且还要高到足以抵消预期的通货膨胀,只有这样,人们才会购买和持有各种金融资产;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费雪效应使两国名义利率之差等于它们即期汇率的预期变动。它还体现了通货膨胀对汇率变化的作用,是购买力平价得以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果人们预期一个国家的货币将贬值,那么为避免该国资本外逃,该国的名义利率必须高到足够抵消因贬值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只有这样,投资者才有可能继续持有该国的金融资产。

16.收入政策:又称工资物价管制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一套关于物价和工资的行为准则,由价格决定者(劳资双方)共同遵守,其目的在于限制物价和工资的上涨率,以降低通货膨胀率,同时又不致造成大规模的失业。收入政策主要针对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收入政策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形式:①以指导性为主的限制。②以税收为手段的限制。如果工资物价增长率保持在政府规定的幅度之内,就以减税作为奖励;否则,就以增税作为惩罚。③强制性限制,即政府颁布法令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甚至实行暂时冻结。收入政策也存在缺陷:①如果是指导性政策或税收政策,其效果如何取决于劳资双方与政府能否通力合作。②强制性收入政策会妨碍市场机制对资源的有效配置。③如果在价格管制的同时没有采取相应的紧缩需求的措施,公开的通货膨胀就会转变为隐蔽的,一旦重新放开价格,通货膨胀就会以更大的力量爆发出来。

17.“债务-通货紧缩”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1933年大萧条时提出。该理论是从某个时点经济体系中存在过度负债这一假设开始。费雪认为,新发明、新产业的出现或新资源的开发等导致利润前景看好,企业因此过度投资;债权人一旦注意到这种过度借债的危险就会趋于债务清算;这种清算会导致企业销售、利润的下降,经营困难。结果带来货币收缩,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价格水平下降;同时引起产出、就业的减少,信心的下降;最终带来对利率的复杂扰动,尤其是名义利率的下降,实际利率的上升。

债务是初始原因,债务利息是最终结果;而所有波动都是由于价格下降而发生的。过度负债和通货紧缩两者会相互作用和反作用,两者的结合会导致很大的危害。而且,即使价格水平是稳定的,仍然有可能出现过度负债问题。因此,控制价格水平非常重要。

18.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指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从而导致的物价上涨。供给表现为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而需求则表现为用于购买和支付的货币,因此这种通货膨胀又称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以凯恩斯学派的需求拉上说来说明这种通货膨胀,凯恩斯认为货币变动对物价的影响是间接的,影响物价的因素除货币量外,还有成本单位和就业量等多种因素。货币数量的增加是否具有通货膨胀性,要视经济体系是否达到充分就业而定。如图9-3所示。

图9-3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该图说明:①当社会存在大量闲置资源和失业时(Y2点之前),总供给增加的能力很强,此时总需求的增加可以带来产出的上升而物价并不上涨。②在Y2点和充分就业分界点YF之间,总需求的增加将会带来产出和物价水平的同时上升,凯恩斯称为“半通货膨胀”。③当达到充分就业后,由于各种资源已充分利用,供给无弹性,有效需求增加仅使成本单位随有效需求同比例上涨,此种情况,可称为“真正的通货膨胀”。

但事实上,通货膨胀既可以是在实现充分就业后,由总需求绝对增长引起,也可以是实

现充分就业之前,由总需求较总供给在数量与速度上的相对增长引起。所以,后来的凯恩斯主义者修正指出,在实现充分就业之前,只要总需求的增长大于总供给的增长,从而物价的上升幅度不能为增加的总供给所吸收,便会出现物价水平的绝对上升,产生通货膨胀,如图9-4所示。该图横轴代表总产出或国民收入(Y),纵轴代表物价水平P,AS0代表总供给,

AD0代表总需求,Y0代表生产总量,P0代表物价水平。

图9-4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者修正)

当社会总需求增加,即从AD0移到AD1时,生产总量由Y0移到Y1,供给曲线由AS0移到AS1,物价水平由P0上升到P1。

19.成本推动通货膨胀(Cost-push Information)参见简答题第13题。

20.通货膨胀缺口与通货紧缩缺口:通货膨胀缺口指实际总需求水平大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水平所形成的缺口。或者说,是指在充分就业经济中投资超过储蓄的差额,即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的差额。在存在通货膨胀缺口的情况下,社会对商品和劳务需求的价值超过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够生产的价值。由于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社会已没有可以扩大实际产出的闲置资源,不可能再增加实际产出,所以,当存在通货膨胀缺口时,经济将面临物价普遍上涨的压力。经济将在高于充分就业收入的名义水平上达到均衡。

通货紧缩缺口指实际总需求水平低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水平所形成的缺口。在存在通货紧缩缺口的情况下,社会对商品和劳务需求的价值低于在充分就业条件下能够生产的价值。这意味着社会总需求不足,企业非意愿存货增加,厂商缩减现有生产水平,降低实际产出和就业水平,引起失业,最终在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上实现总需求总供给的均衡。所以,通货紧缩缺口意味着经济面临衰退的压力,资源闲置,收入下降,需要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或其他扩张性政策鼓励私人投资,使社会实现充分就业。

21.动态总需求曲线:指描述通货膨胀率与总需求变化之间关系的曲线。动态总需求曲线(简记为DAD)可以从IS-LM模型中推导出来。动态总需求函数可表示为:

y?y?1???A??(m??),式中?为大于零的参数,?(m??)反映的是实际货币余额的

变化。在以通货膨胀率为纵坐标、产出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这一关系的几何表示即为动态总需求曲线。动态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这意味着,在有关变量和参数已知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率和总需求水平之间存在着方向相反的关系。另一方面,从方程可以看出,动态总需求曲线的位置取决于包括上期产量水平、货币增长率和自发支出变化在内的多种因素。

22.通货膨胀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也称财富分配效应。一个家庭的财富或资产由两

部分构成:实物和金融资产;家庭的财产净值是它的资产价值和债务之差。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实物资产的货币价值大体随通货膨胀的变动而相应升降;同一实物在不同条件下,货币价值的升降,较之通货膨胀率也有时高时低的情况。金融资产较复杂;在其中占相当大份额的股票的行市是可变的,在通货膨胀之下会有上升趋势,但影响因素较多,并非通货膨胀中稳妥的保值形式。货币债权债务的各种金融资产,共同特征是确定的货币额,这样的名义货币金额并不会随通货膨胀是否存在而变化,因此,物价上涨,实际货币额减少;物价下跌,实际货币额增多。防止通货膨胀的办法,通常是提高利息率或采用浮动利率。但在严重的通货膨胀下,这样的措施也难以弥补损失,所以,一般来说,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不利债权人。基于此,每个家庭的财产净值,在通货膨胀之下,往往会发生很大变化。一般说,小额存款人和债券持有人最易受通货膨胀的打击;大的债权人,不仅可以采取各种措施避免损失,他们同时又是最大的债务人,可享受通货膨胀带来的巨大好处。

23.通货膨胀的强制储蓄效应:通货膨胀的经济社会效应之一。假定经济已经达到充分就业水平,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强制储蓄会引起物价水平的上涨。这时所说的储蓄,指用于投资的货币积累,主要来源有家庭、企业和政府。

正常情况下,三个部门各有各的储蓄规律:家庭部门的储蓄由收入剔除消费支出构成;企业储蓄由用于扩张生产的利润和折旧基金构成;政府储蓄的来源:如果政府用增加税收的办法来筹资搞生产性投资,相当于是从其他两个部门挤出的,全社会的储蓄总量并不增加。若是从中央银行借债,从而造成直接或间接增发货币,这种筹措建设资金办法就会强制增加全社会的储蓄总量,结果将是物价上涨。在公众名义收入不变条件下,按原来的模式和数量进行的消费和储蓄,两者的实际额均减少,其减少部分大体相当于政府运用通货膨胀强制储蓄的部分。

24.滞胀:又称为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指经济生活中出现了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存在的现象,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一般表现为:物价上涨时期经济繁荣、失业率较低或下降,而经济衰退或萧条时期的特点则是物价下跌。西方经济学家据此认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不可能呈同方向发生。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或衰退、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以及物价持续上涨同时发生的情况;西方经济学家把这种经济现象称为滞胀。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直接批判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政策,认为滞胀是长期实施通货膨胀的必然结果,以增加有效需求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实质上是过度发行货币,而经济中的自然失业率是无法通过货币发行来消除的。

25.信用膨胀:指银行信用、商业信用、消费信用等信用活动过度扩张,超过了生产、流通的实际需要。通常说的信用膨胀,主要指的是银行信贷的过度扩张。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降低利息率,商业银行扩大工商业贷款和消费贷款规模、扩大投资规模等都可以使银行信贷总量扩张。银行信用膨胀而增加的货币供应量,是推动物价上涨的货币力量。商业信用和消费信用的扩张,也相当于增加了市场的货币供应量。信用扩张的结果是货币供应超过实际需要。如果信用过度扩张,造成信用膨胀,就必然使货币供应大大超过需求,出现通货膨胀。

26.通货膨胀产出效应:指通货膨胀对整个经济体系中的生产和就业水平所产生的实际影响。通货膨胀对产出的正效应,即推动经济增长,通常需具备以下条件:①社会经济活动中有闲置资源的存在。②存在较强的“货币幻觉”。③通货膨胀必须是“温和的”。而这些条件往往是难以完全具备的。

27.货币幻觉(monetary illusion):亦称为货币“错觉”,指人们忽视货币收入的真实购买力,而只注重名义价值的一种心理错觉。某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工人极易陷入货币幻觉,即容易发觉货币工资增加与减少的变化,而较难察觉物价水平的升降变化;当物价与工

资按同一比例提高时,他们会把货币工资的增加看成是实际工资的增加。短期内,货币幻觉对消费有影响。假定实际工资不变,货币工资与物价等比例上升,工人较强烈感到的是名义货币收入的增加,从而增加消费支出,使实际消费水平上升。反之,当货币工资与物价等比例下跌时,使实际消费水平下降。货币幻觉对投资也有影响,当利率下降小于通货膨胀率的下降幅度时,投资者可能因为名义利率下降,而大量借入资本投资;相反,投资者会减少投资。此外,个人所得税体制也会产生货币幻觉效果。因为税率和纳税都是以货币收入为依据的,如果货币收入和物价都下跌而实际收入不变,纳税人所属的纳税等级会相应降低,他们的实际税收负担也会下降。货币幻觉只能在通货膨胀的一定幅度内出现,当通货膨胀普遍化和加速后就不复存在。

28.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因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结构性失业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某些具有劳动力的工人,由于他们工作的产业进入萧条而失去工作机会,而他们不一定适应新工业部门的技术要求,因而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二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落后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因地理位置的限制,不能迅速流动到发展迅速的地区,因而也有一部分劳动者失业。

根据凯恩斯的观点,结构性失业既有失业,也有职位空缺,两者并存,但不匹配。结构性失业经常被认为是摩擦性失业的极端形式,它不能通过扩大总需求予以解决。一般认为对就业有严重影响的比较重要的结构变化有:消费者趣味的变化、技术水平的变化、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以及政府政策的变化。消费者趣味和技术水平的长期变化会新产生一些行业,也会淘汰一些行业,从而造成失业。人口的增长由于它既能影响生产又能影响劳动力供给,所以也会影响失业。随着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政府的开支和税收政策对失业影响也在增加。

在宏观经济学界,对结构性失业还存在另一种观点。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通过劳动者相对工资的调整,可以反映出引起劳动力需求结构性失调的根本性需求变化,可以消除结构性失业,因而结构性失业不可能长期存在。他们还认为,自然失业率包含一种摩擦性和结构性因素。结构性因素来自劳动力和商品市场的特征以及社会和法律的障碍,因此他们认为,失业和空缺的并存与结构性失业无关。

29.摩擦性失业:指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者因为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摩擦性失业是劳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在一个动态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劳动需求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即使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由于人们从学校毕业或搬到新城市而要寻找工作,总是会有一些人的周转,所以摩擦性失业的存在也是正常的,摩擦性失业量的大小取决于劳动力流动性的大小和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30.充分就业:是指在一定的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得到工作的一种经济状况。充分就业是由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的范畴,凯恩斯认为,充分就业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如果有效需求不足,从而造成非自愿性失业,社会即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充分就业与某些失业现象的存在并不矛盾,如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这两种失业都是正常的。只有非自愿性失业消失,社会才算实现了充分就业。充分就业也可广义地理解为各种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31.奥肯定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的一种说明经济周期中产出变化与失业变化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奥肯定律可用公式写为:

y—y*=-a(u-u*)

式中y代表现时的实际GDP的增长率,y*代表潜在GDP的增长率,u代表现时的实际失业率,u*代表自然失业率,a代表由现时的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的变动而引起的实际产出增长率对潜在产出增长率的变化系数。该式的含义为:当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上升时,实际产出增长率相对于潜在产出增长率下降,这时为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当

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下降时,实际产出增长率相对于潜在产出增长率上升,这时为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奥肯定律说明产出变动与失业变动之间存在着反向替代关系。奥肯定律提供了一种在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进行选择的“菜单”。它对于政府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把握潜在产出水平和实际产出水平以及把握实际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

32.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又称“有保证的失业率”、“正常失业率”、“充分就业失业率”等,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所谓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自然失业率是充分就业时仍然保持的失业水平。自然失业率决定于经济中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因素,取决于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人口组成、失业者寻找工作的能力愿望、现有工作的类型、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加入劳动者队伍的人数等众多因素。任何把失业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企图都将造成加速的通货膨胀。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发展的一种观点,他将长期的均衡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货膨胀水平相对应,且不受其影响。

33.隐蔽性失业:指虽有工作岗位但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失业,或在自然经济环境里被掩盖的失业。第一种情况大多发生在衰退时期,由于企业开工不足,即使未被解雇的工人也无法有效地使用,甚至在繁荣时期,过分膨胀的就业也会出现人员臃肿的现象。后一种情况主要表现在发展中国家。许多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不发达国家失业的特点之一就是“隐蔽性失业”。因为在这些国家里,人口压力问题是发生在货币工资经济发展之前的自给经济环境里的。由于大家庭制度的存在,许多家庭成员依靠有限的土地产品在低于自给的水平下也可以生存下去,许多在工资体系下本来要挨饿的人受亲属的维持而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

34.遗憾指数 (北师大2006研):又称痛苦指数,是指把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加在一起所计算出的指数。例如,通货膨胀率为5%,失业率为5%,则遗憾指数为10%。这个指数说明人们对宏观经济状况的感觉,这个指数越大,人们会感觉到越遗憾或越痛苦。

遗憾指数说明人们对宏观经济状况的感觉,这个指数越大,人们会对宏观经济状况越不满。一般来说,各个社会有一个临界点,在遗憾指数低于这个临界点时,社会是安定的,越过这个临界点则会引起各种社会问题。

9.3.2 简答题

1.在一国发生严重的通货紧缩的情况下该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动特征如何?为 什么?(人大2004研)

答:在一国发生严重的通货紧缩情况下,该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减小,分析如下: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用公式表达即为

MPC?dcdy。在消费曲线图中,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

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

在一国发生严重通货紧缩情况下,居民的名义货币收入没变,但实际货币收入却因为物价的下跌而升高。所以相当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上升了,根据边际消费递减规律,收入的增加会导致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

2.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可能会产生哪些成本?(武汉大学2004研)

答:首先,在完全预期的通货膨胀条件下,通货膨胀不会对实际变量产生影响,即没有实际成本,但存在以下两种成本:

(1)“皮鞋成本”。当通货膨胀上升,名义利率上升,从而持有现金的利息损失增加,现金持有成本会上升。相应的,对现金的需求下降,个人手持现金将减少,从而出门到银行

去把现金换成生息资产的次数增加。去银行的次数多了,鞋底也就磨得更勤,有此带来的成本被称为“皮鞋成本”。

(2)“菜单成本”。由于通货膨胀与价格稳定正相反,人们不得不投入时间、精力、实际资源于产品加价和改变对电话、自动售货机和收银机的付款这样的事实,由此带来的成本称为“菜单成本”。

其次,不完全预期的通货膨胀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

(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①通货膨胀降低固定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即使就业工人的货币工资能与物价同比例增长,在累进所得税下,货币收入增加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此外,税率的上升也会使工人的部分收入丧失。②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随着价格上涨,存款的实际价值或购买力就会降低。③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具体地说,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只要通货膨胀率大于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就为负值。

(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①在短期,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可促进产出水平的提高;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却会导致产出水平的下降。②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会刺激就业、减少失业;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在通常情况下,会减少就业。③超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导致经济崩溃。但在长期,上述影响产量和就业的因素都会消失。

(3)恶性通货膨胀与经济社会危机。恶性通货膨胀会使正常的生产经营难以进行。在物价飞涨时,产品销售收入往往不足以补进必要的原材料;同时,地区之间上涨幅度极不均衡也是必然现象,这就会造成原有商路的破坏,流通秩序的紊乱;迅速上涨的物价,使债务的实际价值下降,如果利息率的调整难以弥补由物价上涨所造成的货币债权损失,正常信用关系也会极度萎缩。恶性通货膨胀只是投机盛行的温床,而投机则是经济的严重腐蚀剂。最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危及货币流通本身:纸币流通制度不能维持;金银贵金属会重新成为流通、支付的手段;经济不发达地区则会迅速向经济的实物化倒退。

3.简要解释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的区别。(西安交通大学2005研) 答:菲利普斯曲线是菲利普斯根据现实统计资料所给出的反映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形状不同

短期菲利浦斯曲线是表明在预期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的曲线。所以,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关于短期内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会存在交替关系的原因,货币主义者认为,如果工资契约是在不存在通货膨胀预期的情况下订立的,那么,物价上涨会导致实际工资下降,因而厂商愿意扩大产量,增加就业。当工人们发现实际工资下降时,他们会要求增加货币工资,但货币工资的增长总是滞后于物价上涨。

长期菲利浦斯曲线是一条位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垂直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一旦形成了通货膨胀预期,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会上移,工人会要求足以补偿物价上涨的更高的名义工资,而雇主则不愿在这个工资水平上提供就业,最终,失业率又恢复到“自然失业率”水平。无论政府如何继续采取膨胀政策,工人预期的调整必然带来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进一步上移,结果长期内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弗里德曼将长期的均衡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货膨胀水平相对应,且不受其影响。因此,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这实际上就是货币中性论的观点。

(2)政策含义不同 短期菲利浦斯曲线说明,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是可以

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这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短期有效性。在长期中,经济中能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是自然失业率,因此,垂直的菲利浦斯曲线表明,无论通货膨胀率如何变动,失业率总是固定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以引起通货膨胀为代价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不能减少失业,这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无效性。

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不断右移,不但会形成垂直的长期菲利浦斯曲线,甚至可能形成向右上倾斜的正相关曲线。如果实际通货膨胀率为3%,而人们预期为5%,并以这一预期要求提高工资,则企业就不但会把雇工减到原先水平,甚至低于原先水平。这样就会产生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发的“滞胀”局面。

4.简述“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对经济产生的实际影响。(东南大学2003研) 答:(1)摩擦失业的含义参见概念题第29题;结构性失业的含义参见概念题第28题。(以下部分删除)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在一个动态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劳动需求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即使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由于人们从学校毕业或搬到新城市而要寻找工作,总是会有一些人的周转。摩擦性失业量的大小取决于劳动力流动性的大小和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由于在动态经济中,劳动力的流动是正常的,所以摩擦性失业的存在也是正常的。 结构性失业是指因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一种情况是某些具有劳动力的工人,由于他们工作的产业进入萧条而失去工作机会,而他们不一定适应新工业部门的技术要求,因而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落后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因地理位置的限制,不能迅速流动到发展迅速的地区,因而也有一部分劳动者失业。结构性失业的存在必然引起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在对劳动力的供求不一致时产生的。供求之所以会出现不一致是因为对某种劳动的需求增加,而对另一种劳动的需求减少,与此同时,供给没有迅速做出调整。因此,当某些部门相对于其他部门出现增长时,经常看到各种职业或地区之间供求的不平衡。这种情况下,往往“失业与空位”并存,即一方面存在着有工作无人做的“空位”,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有人无工作的“失业”。

(2)在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摩擦失业率偏高对于经济增长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①摩擦性失业率偏高会破坏就业工资的“棘轮效应”。棘轮效应指的是:一旦工资涨上去便很难再降下来,就像“棘轮”一样,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在西方国家,它是一种可以被检验的、普遍存在的经验事实。但是,在摩擦性失业率偏高,且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较大的生存压力所导致的劳动者与劳动者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会使工资水平下降。而工资水平下降会使本来就偏小的总消费水平进一步降低,从而使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而经济形势的恶化会使失业率进一步上升,这就进入了就业和经济形势的恶性循环。②当摩擦失业率偏高,且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时,会增加失业者本身的不安全感。因此,失业者会进一步调整他的消费预算,使他的消费结构进一步趋于保守,并且,失业者本身的不安全感将会向在职群体产生一个传导的扩散效应,也会同时增加在职群体的不安全感(这对于尚未进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在职群体表现尤为明显),进而增加社会整体的不安全感。社会整体的不安全感增加将会进一步使消费倾向下降,并且降低投资风险的承受能力,因此,这也会将经济形势引入恶性循环。

结构性失业对经济的实际影响主要表现在:①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一方面存在着有工作无人做,没有充分使用物力;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有人无工作的情形,浪费大量人力。②减缓经济发展速度。企业开工不足,投资者会减少投资。③导致了“滞胀并存”的局面。由于存在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矛盾,经济生活中可能出现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存在的现象,即滞胀。

5.通货膨胀(Inflation)、通货收缩(Disinflation)、通货紧缩(Deflation)和滞胀(Stagflation),这几个概念有何区别?(电子科技大学2004研;武大2001研)

答:(1)通货膨胀的含义参见概念题第1题。

(以下删除)最初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

象。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此时,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货币就会贬值,这就是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

通货收缩,又称 “反通货膨胀”,指消除或减少通货膨胀的过程。 (以下部分删除)在宏观经济的实际运行中,若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表现为物价上升;........若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表现为物价下降;若总供求大体平衡,则物价将大体稳定。在经济学中,持续的物价下跌即是指通货收缩。

通货紧缩,含义参见简答题第11题。(以下部分删除)是指在经济均衡的状况下,由于........企业债务负担加重、货币供给锐减或银行信贷收缩等原因造成投资需求突然下降或泡沫破灭,居民财富萎缩造成消费需求突然剧减等原因使总需求下降,出现供给大于需求,于是物价下降。

滞胀,含义参见概念题第24题。 (以下部分删除)又称为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指经济生活中出现了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存在的现象,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一般表现为:物价上涨时期经济繁荣、失业率较低或下降,而经济衰退或萧条时期的特点则是物价下跌。西方经济学家据此认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不可能呈同向发生。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或衰退、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以及物价持续上涨同时发生的情况。西方经济学家把这种经济现象称为滞胀。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直接批判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政策,认为滞胀是长期实施通货膨胀的必然结果,以增加有效需求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实质上是过度发行货币,经济中的自然失业率是无法通过货币发行来消除的。

(2)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通货膨胀是一般价格水平在某一时期的持续上涨。通货收缩指消除或减少通货膨胀的过程。通货紧缩指价格水平在一定时期内的持续下降。当高通货膨胀与高失业率并存时,经济即陷入滞胀。

6.通货膨胀是怎样形成的?对经济活动有什么影响?(武大2002研)

答: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解释,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有:需求拉上、成本推进、混合性以及结构性等因素。

(1)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这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的原因,它是指商品市场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的总需求水平超过总供给水平,导致的一般物价水平上升引起的通货膨胀。引起总需求过多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被称为实际因素,如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扩大,政府支出增加、减税以及一国净出口增加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使IS曲线向右移动,引起总需求曲线的向右移动,使经济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另一类被称为货币因素,即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或实际货币需求的减少。这会使得LM曲线向右移动,也会导致总需求在现有价格水平下扩大。在经济的总供给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之前,总需求的增加在使价格水平上升的同时,也使总产出增加。随着经济接近充分就业产出水平,总需求再增加,产出也不会再增加,而只会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

(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这是从供给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它是指由于生

产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供给就是生产,根据生产函数,生产取决于成本。因此,从总供给的角度看,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成本的增加。成本的增加意味着只有提高原有的价格水平才能达到原来的产出水平,即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会使国民收人减少,价格水平上升。根据引起成本增加的原因不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可以分为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和进口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三种。

(3)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这是把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起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不是单一的总需求拉上或总供给推进,而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4)结构性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是由于各经济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和各经济部门之间收入水平的攀比等引起的通货膨胀。

通常,通货膨胀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①通货膨胀降低固定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即使就业工人的货币工资能与物价同比例增长,在累进所得税下,货币收入增加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税率的上升也会使工人的部分收入丧失。②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随着价格上涨,存款的实际价值或购买力就会降低。③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具体地说,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只要通货膨胀率大于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就为负值。

(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①在短期,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可促进产出水平的提高;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却会导致产出水平的下降。②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会刺激就业、减少失业;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在通常情况下,会减少就业。③超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导致经济崩溃。

但在长期,上述影响产量和就业的因素都会消失。 7.自然失业率与有效需求不足型失业。(重庆大学1999研) 答:(1)自然失业率的含义参见概念题第32题。 (以下部分删除)又称“有保证的失业率”,“正常失业率”,“充分就业失业率”等。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所谓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自然失业率是充分就业时仍然保持的失业水平。自然失业率决定于经济中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因素,取决于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人口组成、失业者寻找工作的能力愿望、现有工作的类型、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加入劳动者队伍的人数等众多因素。任何把失业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企图都将造成加速的通货膨胀。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发展的一种观点,他将长期的均衡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货膨胀水平相对应,且不受其影响。

(2)关于有效需求不足型的失业参见“考点难点归纳”第11点。 (以下部分删除)总需求不足的失业就是周期性失业,凯恩斯认为这种失业是非自愿的。........根据凯恩斯的分析,就业水平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而国民收入又取决于总需求。总需求不足的失业也叫周期性失业,是因为总需求不足一般都出现在经济的萧条时期,是周期出现的。 用紧缩性缺口来说明总需求不足的失业。紧缩性缺口是指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的差额。

凯恩斯认为失业的原因是总需求不足,即有效需求不足,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时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时均衡的国民收入。而造成需求不足的原因则是三大心理规律的作用:边际消费货币递减规律导致消费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造成投资需求不足;流动偏好规律使利率的下降有一个最低限度,无法拉开利润率与利率之间的差距以便刺激投资。其

结果是总需求不足,出现紧缩性缺口。

8.说明混合型通货膨胀理论。(人大1999研) 答:参见概念题第10题。 (以下部分删除)指总需求增加与成本上升共同作用而带来的商品与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的上涨过程。这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起来考虑,因为现实的通货膨胀往往是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政策干预经济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凯恩斯主义盛行的年代,政府对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进行需求干预治理的结果。当发生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时,假定社会总需求不变,工资和物价会螺旋上升,失业增加,产量下降。政府此时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扩大总需求,失业和产量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但物价会进一步上升,从而形成所谓的混合型通货膨胀。如图9-5所示。

图9-5 混合型通货膨胀

假定最初由于生产领域的原因导致总成本上升,供给曲线AS由AS0向左上方移到

AS1,AS1与最初的需求曲线AD0交于e1点,价格水平由P0上升到P1,为了遏制实际产出

的减少和防止出现高的失业率,政府采取扩大投资和刺激需求的措施,需求曲线由AD0上升到AD,这样使原来由成本推动的价格上升进一步得到需求拉上的支持,AD1与AS1相交于e2点,P1上升到P2,需求扩张拉动的价格上升,又会进一步引起成本上升,供给曲线由

AS1移到AS2,与AD1相交于e3,此时价格水平为P3。这样的过程持续下去,就表现出一

种由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互推动的机制,AS与AD分别向左上和右上方移动,价格则沿着均衡点的轨迹e0→e1→e2→e3→e4……所确定的水平P0到P“螺1、P2、P4……呈3、P旋式”上升过程。

9.写出价格调整方程,并指出其政策含义。(人大2000研)

答:价格调整方程式是一种把短期波动和长期稳定结合起来考虑价格水平如何从某一水平过渡到另一水平的理论模型。价格调整方程由菲力普斯曲线引申出来,用它可考察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压力和价格预期之间的关系,其公式为:

?t?f?Yt?1?Y??/Y?

?式中,Yt?1为上年GDP;?t为通货膨胀率,?t??Pt?Pt?1?/Pt?1;Y为潜在的GDP水平;

f是常数。把Yt?1?Y?/Y?定义为上一年的通货膨胀压力,价格调整方程就意味着本年的

通货膨胀等于上一年的通货膨胀压力乘上一个常数f。进一步,当上年总需求决定的实际产出高于潜在GDP时,本年价格水平就会上升,通货膨胀率为正;当上年总需求决定的实际产出低于潜在GDP时,本年价格水平就会下降,通货膨胀率为负。

把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加入到价格调整方程式中,可得:

e

???t??te?f??Yt?1?Y??/Y?

如果通货膨胀率常年稳定,就可用上年的通货膨胀率?t?1作为?te,也就是:

?t??t?1?f?Yt?1?Y??/Y?

该价格调整方程的含义是:(1)只要使上年总需求决定的实际产出小于潜在GDP,即让经济出现衰退,就可以降低通货膨胀率。(2)通货膨胀率的大小直接取决于总需求决定的实际GDP与潜在GDP缺口的大小。(3)如果总需求决定的实际产量一直高于潜在GDP,则通货膨胀就会无止境地继续下去,且逐年递增,不断加剧。

10.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失业原理,为什么会发生失业?(北师大2003研) 答: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失业原理一般将失业的原因归为如下几类:

(1)摩擦性失业,由于求职的劳动者与需要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差异而导致的失业,如新生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工人想转换工作岗位时出现的工作中断等;

(2)季节性失业,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使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变化而导致的失业;

(3)技术性失业,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和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出现社会局部劳动力过剩而导致的失业;

(4)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产业结构变化以及生产形式、规模的变化,促使劳动力结构进行相应调整而导致的失业;

(5)周期性失业,市场经济国家由于经济的周期性萎缩而导致的失业。 11.什么是“通货紧缩”?(对外经贸大学2002研) 答:(1)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概念,它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等要素减少而引致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和经济衰退等现象。

通货紧缩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离,或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当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或现实经济增长率持续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时,则会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通货紧缩的特征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与普遍地下跌。这个物价水平,严格说来应包括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及商品和服务在内的价格指数,但基于统计上的局限性,一般在国内用全国零售物价目上涨率,在国外用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度量指标。如果全国零售物价上涨率在零值以下,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人们通过在理论上就将其界定为典型的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是一种实体经济现象。它通常与经济衰退相伴随,表现为投机机会相对减少和

投资的边际收益下降,由此造成银行信用紧缩,货币供应量增长持续下降,信贷增长乏力,消费和投资需求减少,企业普遍开工不足,非自愿失业增加,收入增长速度持续放慢,各个市场普通低迷。同时,通货紧缩也是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

当然,并非所有的物价水平下跌都是通货紧缩,以下两种价格下跌不构成通货紧缩:一是由于生产效率和竞争成本优势,产品到达最终消费者流通成本更低,致使产品价格趋于下降。加上更多的企业将生产程序转入低工资成本的国家,消费者对产品支付的价格更低;二是尽管产品的价格与从前一样,但是企业通过增加产品数量并提高产品质量,相对价格有所下降。这也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通货紧缩,只有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才称为通货紧缩。

(2)通货紧缩的影响:①加剧了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不公平,使消费总量下降。②使资源大量闲置、浪费。③加重债务人负担。④形成银行大量不良资产。⑤市场信号失灵,严重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3)通货紧缩的对策建议:①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货币流通速度。②防止信贷紧缩。③增加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再贷款。④采取有效措施刺激国内需求。⑤消除体制性退出壁垒。⑥建立高效的产业组织。⑦刺激出口,提高国际竞争力。⑧扩大政府合理支出,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

12.菲利普斯曲线是什么?(对外经贸大学2001研) 答: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变动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会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即认为:失业率高,通胀率就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就高,并认为二者间这种关系可为政府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即通胀率或失业率太高时,可用提高失业率的紧缩政策或提高通胀率的扩张政策来降低通胀率或降低失业率,以免经济过分波动。菲利普斯曲线可用下图9-6说明。

图9-6 菲利普斯曲线

令图中W为货币工资变动率,U为社会的失业率,L即为菲利普斯曲线。当失业率由U2降到U1时,货币工资增长率就由W2上升到W1。这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有着一种交替关系,也就是说,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然会出现较高的物价上涨率。由于货币工资变动率与物价上涨率有关,而通货膨胀又用物价上涨率来表示,因而,进一步对此图引申,便可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13.什么是“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对外经贸大学2003研) 答:“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含义参见“考点难点归纳”。

(以下部分删除)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

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上涨,又称为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又可以分为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及利润推动通货膨胀(这里的利润通常为垄断利润)。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据西方学者解释,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工资率完全决定于劳动的供求,工资的提高不会导致通货膨胀;而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由于强大的工会组织的存在,工资不再是竞争的工资,而是工会和雇主集体议价的工资,并且由于工资的增长率,超过生产增长率,工资的提高就导致成本提高,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西方经济学者进而认为,工资提高和价格水平上涨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引起工资提高。这样,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形成了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即所谓工资—价格螺旋。

利润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西方学者认为,就像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是工资推动通货膨胀的前提一样,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是利润推动通货膨胀的前提。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价格完全决定于商品的供求,任何企业都不能通过控制产量来改变市场价格,而在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可以操纵价格,把产品价格定得很高,致使价格上涨的速度超过成本增长的速度。

在总需求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包括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和利润推动通货膨胀在内的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可以用图9-7来说明。图中,总需求是既定的,不发生变动,变动只出现在供给方面。当总供给曲线为AS1时,这一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AD的交点E1决定的总产量为y1,价格水平为P1。当总供给曲线由于成本提高而移到AS2时,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交点E2决定的总产量为y2,价格为P2。这时,总产量比以前下降,而价格水平比以前上涨。当总供给曲线由于成本进一步提高而移动到AS3时,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交点E3决定的总产量为y3,价格水平为P3。这时的总产量进一步下降,而价格水平进一步上涨。

图9-7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14.货币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有一句名言:“通货膨胀无处不在,并且总是一种货币现象。”你对这种观点怎么看?(上海大学1998研)

答:(1)按照货币主义者的观点,只有在货币供给持续增长时,才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否则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都不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货币供给保持不变,价格的上涨会减少实际货币量,提高利率。最终,通货膨胀将会消失。

(2)按照货币主义自然率假说的观点,就业量是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非

货币因素所决定的,因此y与M无关。按照弗里德曼的看法,V在长期中又是不变的常数,因此,货币数量M能影响的只是价格P以及由货币所表示的常量。因此,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

15.在发生通货紧缩时,经济是否就会出现停滞或负增长?

答:不一定会出现停滞或负增长。经济增长的本质是,商品的生产供应和消费需求相对应的同步增长。货币供应不足,出现通货紧缩,货币币值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消费。但通货紧缩对消费只起影响作用,决定着消费量的是人们拥有的资本量。人们拥有的资本量得到增加,人们的消费量也将得到增长。如果经济有消费增长,有足够的富余劳动力,就必然有生产供应的增长,也就有经济的增长。货币币值上升只对消费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存在通货紧缩现象时经济同样可以快速增长。

16. 简述失业的经济效应。(东北财经大学2006研) 答:失业是指劳动力市场上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从而使劳动大军中的一部分没有工作的现象。失业会在如下方面对一国的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1)失业会减少一国的总产出水平

失业会造成一国总产出水平的下降,这是失业最为严重的经济效应。根据奥肯定律,当实际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时,经济中的实际产出增长率会相对于潜在产出下降,这时经济中的总产出水平会低于潜在产出水平。

(2)失业会造成社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失业会使一部分熟练工人也陷入无工作状态,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伴随工人失业的是一些机器设备等社会资源的闲置,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成本。

(3)失业也会影响失业者的生活状况,影响社会的稳定运行,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的稳定发展。

(4)此外,不同类型的失业的经济效应也不同:

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为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它被看作一种求职性失业,即一方面存在空缺职位,另一方面存在着与此数量相对应的寻找工作的失业者。摩擦性失业有可能会提高经济运行的动态效率。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阶段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它对各行业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来讲,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大的行业,周期性失业的影响越严重。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形成了周期性失业,但是周期性失业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经济波动。

17.如何根据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来解释菲利普斯曲线? 答:菲利普斯曲线表述的是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的一种负相关关系,即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反之,通货膨胀率提高。

但菲利普斯曲线没有考虑到预期的因素。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根据适应性预期对这条曲线作了新的解释。他们认为,在短期内,当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时,存在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但在长期中人们要根据适应性预期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即人们可以根据过去预期的失误来修改对未来的预期。这样,当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一致时,失业与通货膨胀就不存在这种交替关系,从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理性预期学派进一步以理性预期为依据解释了菲利普斯曲线。他们认为,由于人们的预期是理性的,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不会出现短期内实际通货膨胀率大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情况,所以,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关系都不存在。

18.通货膨胀对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有何影响?

答:(1)名义利率是指因贷款所产生的以货币支付来衡量的利率,实际利率是指以商品和劳务来衡量的贷款的报酬或成本。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名义利率之间存在一种正向关系,它们一起上升,这种关系称为费希尔关系。它是以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希尔的名字命名的。通货膨胀率与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水平之间大致存在这样的关系: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费希尔认为在经济的长期均衡中实际大致维持一个固定的利率水平,它取决于经济中的一些实物因素,主要是资本生产率。这样,在长期,实际利率近似一个恒定水平,人们按照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不断调整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水平又随着预期通货膨胀率的调整而变化。

在短期,名义利率不能对通货膨胀作完全调整,且国家很可能在制度上不允许银行对银行存款支付高利息,这样实际利率水平就不再恒定。

(2)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有时实际利率可能会非常高,如1980年以来的美国的情况;实际利率也可能为负值,如一些发生剧烈通货膨胀的国家。

19.“通缩比通胀的危害性更大”,请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答:(1) 通货膨胀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价格水平持续地和显著地上涨。通货紧缩是指货物与服务的货币价格普遍地、持续地下降。

(2)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宏观经济运作失衡、失调的一种非良性经济现象。两者的区别在于:通货膨胀表现为“供不应求”,通货紧缩表现为“供大于求”。前者是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后者是太多的商品追逐太少的货币。

(3)通货紧缩冲击和阻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其危害在于:产品销售不旺,导致生产能力闲置,影响企业发展;造成下岗人数增加,就业压力增大。企业的不景气和失业率上升,必然减少居民家庭收入;导致实际利率上升,抑制社会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造成银行坏账增多,利息支付增多,直接影响银行的效益、生存和发展;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大;若解决不力,易产生进一步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必然制约经济的正常运行,影响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虽然没有通货膨胀来得快,但通货紧缩的慢性特点使得它的破坏力也是巨大的,这种力量积累起来,在短期的危害就是大量的生产力不能释放出来,大量资金无法利用,就业成问题,消费需求也就上不去。从这些方面讲,通缩可以说比通胀的危害性更大。

20.用图形说明总需求高于预期水平,长期总供给低于预期水平的理性预期均衡。比较实际均衡与预期的均衡。

答:图9-8说明了这种情况下的理性预期均衡。预期的总需求曲线EAD与预期的长期总供给曲线ELAS相交于a,因此,理性预期的物价水平为P1,这就意味着预期的短期总供给曲线为ESAS。实际总需求曲线AD高于预期的水平;实际的长期总供给曲线LAS低于预期的水平,这就意味着相对应于预期物价水平P1的实际短期总供给曲线为SAS。AD与SAS相交于b时决定了实际均衡。均衡的物价水平为P3,它高于预期的水平。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可以高于、低于或等于充分就业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Y1,这取决于预期移动的相对量,但实际国民生产总值高于新的充分就业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Y2。

图9-8 总需求与总供给曲线

21.简述通货膨胀的消极影响。 答:(1)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上涨的过程。其衡量指标有消费价格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GNP平减指数。

(2)根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弊多利少。通货膨胀只是在开始阶段的极短的时间里,对经济有促进作用,就长期来看,对经济只有危害,而无任何正面效应。其危害性具体表现为:

①通货膨胀破坏生产发展。 首先,通货膨胀使企业的各项专用基金贬值,从而使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难以进行。其次,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于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往往快于产成品,从而会增加生产投资的风险和经营成本,使投资不如投机,生产不如囤积的现象普遍出现。结果,一方面,使生产领域的资金大量流向流通领域,导致生产萎缩;另一方面,造成原材料越短缺、越囤积,出现短缺和积压并存的恶果。再次,通货膨胀解除了企业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的压力,使企业既不必用降低成本的方式来赢得市场,也不必用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用的各种措施来增强竞争力,显然极不利于企业的技术进步及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最后,通货膨胀也不利于促进生产者勤奋、努力工作。生产者可以物价上涨为充分理由,要求增加工资和补贴,如果得不到满足,必将影响生产情绪,进而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②通货膨胀扰乱流通秩序。 首先,通货膨胀使市场价格信号失真,导致商品价格升降并不能真正反映商品供应关系的变化。失真的价格信号会使资源盲目流动和组合,从而引起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其次,通货膨胀使商品需求发生变态。在通货膨胀时期,货币烫手,为了保值和防止物价进一步上升,人们都要尽快把手中的货币换成商品,而较少考虑这种商品对自己是否必要。这种需求变态和抢购行为使货币流通加快,商品供应更加短缺,进而又会加剧通货膨胀。

③通货膨胀对分配具有破坏作用。 通货膨胀使实际工资水平下降,使收入不公正地从买者手中转移到卖者手中,从而冲击着按劳分配原则。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为了防止广大工薪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过于下降,进行阶段性的工资调整,但是,只要工资调整滞后于物价上涨,企业利润就会相应增加,那些从利润中分取收入的人能额外增加收益,从而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持续的物价上涨还将使广大退休阶层的毕生储蓄不断贬值,这不但破坏社会公正,还会诱发社会道德危机。另外,虽然通货膨胀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征税,但事实上,这种“征税”的收入不仅十分有限,而且会导致财政支出会大幅度的增加。

④通货膨胀会引起货币信用危机。

首先,通货膨胀会降低借款成本,从而诱发过度的资金需求,迫使金融机构不得不加强信贷配额管理,进而削弱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第二,正因为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而有损于债权人,从而使正常的信用活动遭到破坏,使各种债券发行受阻,影响集资活动。第

三,更严重的是,通货膨胀使货币符号的价值储藏职能丧失,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混乱,一旦人们的货币幻觉消失,必将出现挤兑现象,这有可能引起银行的破产和倒闭,甚至引起更大的政治危机。

总之,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危害极大,各国政府对此要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各种措施予以治理。

21. 什么是菲利普斯曲线,它有哪几种类型,其各自的政策含义是什么?(人大2007研)

答:(1)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

菲利普斯曲线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菲利普斯曲线

图1中,横轴代表失业率u,纵轴代表通货膨胀率π,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若设u*代表自然失业率,则可以将简单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表示为:π=-ε(u-u*)

(2)按经济中调整时间的长短,菲利普斯曲线可以分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两者有着不同的经济政策含义。

①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弗里德曼指出,企业和工人关注的不是名义工资,而是实际工资。当劳资双方谈判新工资协议时,他们都会对新协议期的通货膨胀进行预期,并根据预期的通货膨胀相应地调整名义工资水平。根据这种说法,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越高,名义工资增加越快。由此,弗里德曼等人提出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这里所说的“短期”,是指从预期到需要根据通货膨胀作出调整的时间间隔。

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仍存在着替换关系。由此,向右下方倾斜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就是,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换句话说,调节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是有效的。

②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在长期中,工人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这时工人会要求改变名义工资,以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较高的通货膨胀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因此在以失业率为横坐标,通货膨胀率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中,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

系。而且,在长期中,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社会的失业率将处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是,从长期来看,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

22.通货膨胀有哪几种类型?(北理2006研) 答:(1)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上涨的过程。其衡量指标有消费价格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WPI),GNP平减指数(GNP deflator)。

(2)按照不同的标准,通货膨胀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按照通货膨胀的程度分,通货膨胀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a. 爬行式通货膨胀。这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缓慢持续地上升,其上升幅度不超过3%。这种通货膨胀程度最轻,一般认为它不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人们对未来货币的购买力还有足够的信心。

b. 步行式通货膨胀。这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明显持续上升,其上升幅度介于4%~9%之间。该通货膨胀使人能感觉得到,并产生通货膨胀还将持续的心理预期。

c. 奔腾式通货膨胀。这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急速上涨,其上升幅度在10%以上即达两位数,且短期内物价上涨速度有可能加快,甚至会出现三位数的情况。该种通货膨胀属于严重或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会使人们对货币失去信任,产生恐慌心理,会给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不良后果。

d. 恶性通货膨胀,又称极度通货膨胀。它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失去控制加速直线上升,其上涨幅度超过3位数。该种通货膨胀对整个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是灾难性的,它会导致货币制度瓦解,资源配置恶化,整个国民经济趋于崩溃。

②按市场机制的作用划分,通货膨胀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a. 公开型通货膨胀,也称开放型通货膨胀。它是指在市场经济和自由价格制度下一般物价水平公开,持续上涨。物价水平的上升幅度可以较准确地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通货膨胀率就是物价上涨率。

b. 隐蔽型通货膨胀,也称抑制型通货膨胀。它是指在计划经济和价格管理下,通货膨胀不表现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上。表面看,物价稳定,货币也稳定,但实际上商品短缺,强制储蓄,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是隐蔽性的物价上涨。

③按通货膨胀是否被预期,通货膨胀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a. 预期型通货膨胀。它是指货币当局有意识地公开宣布货币的增长率,使经济主体据此预测未来通货膨胀趋势,或各经济主体自行推测未来通货膨胀趋势,从而相机抉择,保护自身利益免遭通货膨胀的影响。但是一般认为,如果通货膨胀的预期现象普遍存在,那么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了通货膨胀,即使最初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消除了,通货膨胀也会因经济主体预期而采取的行动得以持续,甚至加剧。

b. 非预期性通货膨胀。它是指货币当局采取隐蔽形式增加货币供应,使经济主体难以估计当前通货膨胀态势,预期未来通货膨胀趋势,不产生“货币幻觉”。一般认为,如果发生非预期型的通货膨胀,经济主体由于在货币需求上不产生“货币幻觉”,就是提高名义现金持有量,保持实际现金持有量不变,结果会有效遏制物价上涨。

④按通货膨胀的成因来划分,通货膨胀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a.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它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社会总需求(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政府支出)的增长超过了按现行价格可得到的商品和劳务总供给的增长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上涨。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第一推动力直接来源于货币因素,货币的过量发行导致总需求膨胀,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b.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它是指由于上游产品成本和工资率的过度上升引起的通货膨

胀。应当注意,并不是说任何工资率的上升都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工资率的上升会引起通货膨胀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是:只有货币工资率的增长超过边际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通货膨胀才会发生。

c. 结构型通货膨胀。它是指生产结构的变化导致总供求失衡或者导致部分供求关系的失衡而引发的通货膨胀。由于结构失衡而引发的通货膨胀,其传导机制是:价格刚性机制和价格攀比机制。

d. 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在实现经济生活中,纯粹定义上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型通货膨胀都不可能持续地进行,最终演化为复杂的混合型通货膨胀。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是其主要表现形式。从其运动特征看,有“螺旋型”和“直线型”两种。

23.简述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运行过程。 答:(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从而导致物价上涨。供给表现为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而需求表现为购买和支付的货币,因此这种通货膨胀又称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2)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运行过程主要从两方面分析。 ①短期(静态)分析。这里要分析的定量关系如图9-9:

Ms Mb

D S

图9-9 货币供给与商品供给

其中,Ms为货币供应量,Mb为货币的必要量,D为总需求,S为总供给。在总供给S既定的条件下,如果货币供给量Ms超过了货币必要量Mb,那就意味着总需求D将迅速的增加,与相对不变的总供给S相比,D处于过度增长的状态。这时,经济运行中开始出现短期性的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其膨胀的程度依货币供给量Ms超过货币必要量Mb的程度而定,这一过程如图9-10所示。OD曲线为总需求曲线,SS曲线为总供给曲线,FF曲线表示既定商品供给量线(既定产量线),Rin表示通货膨胀率,e表示不同水平的均衡点。

图9-10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运行过程:短期分析

②长期(动态)分析。这里要分析的定量关系是如图9-11所示的三角变量关系: Mb?Ms

Y

图9-11 货币供求与经济增长目标

其中:Md为货币需求量,Y为预期经济增长目标,它是不确定的。

从理论上说,在增长极限内,Y随着Ms的增加而增加,但不是同比例增加,随着Ms的增加,总需求增加,进而促使总供给的增加,同时,价格开始上涨。在离增长极限点较远时,MS增长率、Y增长率以及Rin上涨率之间的关系是:Ms?Y*?Rin。而且Y趋近于零增长。这时,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表现得非常明显,非常典型。由于在需求拉上型膨胀的初始阶段存在Ms?Y*?Rin这样一种关系,就给人们一种错觉,以为较多的货币供给能带来较大量的总产量。这种错觉,是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得以不断恶化的重要诱因,上述运行过程如图9-12所示。

*

*

**

*

图9-12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运行过程:长期分析

24.简述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运行过程。 答:(1)在20世纪后半期出现了“滞胀”现象,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理论无法对该现象进行解释的,由此产生了总供给方面解释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即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该理论认为,当成本上升时,商品价格随之出现上涨,总供给曲线上移,导致产量下降,同时价格水平上升。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运行过程从两方面分析:

①静态分析:总需求水平不变。假定总需求不变,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在促使价格上涨的同时,会引起供给水平的下降,具体情况如图9-13所示。

图9-13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运行过程:总需求水平不变时

在图9-13中,SS为总成本曲线,DD曲线表示总需求曲线(此处假定不移动),OY0为资源充分利用时的产量(最大潜在供给)。最初的状态是,总需求曲线DD与总成本曲线

0,产量为Y0(最大产量)。当现实S0S相交于e0点,e0对应的价格水平或通货膨胀率为Rin经济运行中出现了货币工资率的增长超过边际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和企业为追逐更大利润而大幅度提高价格时,总成本曲线会从S0S移到S1S或S2S,总成本增加。在总需求曲线不

0动的条件下,随着总成本曲线向左上方的移动,价格水平或通货膨胀也就从Rin不断上升到12或Rin,实际产量由Y0降到Y1或Y2。 Rin②动态分析:总需求水平变动。当总需求水平变动时,上面所分析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最终演化成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从运行过程所表现出的动态特征看,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螺旋式”,另一种是“直线式”。

a.“螺旋式”混合型通货膨胀有四个基本要点:一是起因于成本推动;二是总需求不断扩张;三是实际产量不会下降;四是价格水平是“螺旋式”上升。图9-14说明的就是这种情况。

图9-14 “螺旋式”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动态图

在图9-14中,箭头符号“?”和“?”表示行为或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向左倾斜的“?”表示最早发生的,向右倾斜的“?”表示次之,“?”表示最晚发生的,并且是两种“?”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图9-14中,随着总成本曲线从S0S向S1S或S2S方向移动,为了不减少实际产量和出现过高的失业率,政府通常会通过增加货币供给和扩大投资支出来增加需求。这样,总需求曲线就会由D0D0向D1D1、D2D2方向移动。在总成本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分别向左上方和右上方移动的过程中,价格水平沿着e0?e1?e2?e3?e4这样的轨迹“螺旋式”

04上升。价格水平或通货膨胀Rin上升到Rin的过程表明,在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明显的持续

性通货膨胀现象。

b.“直线式”混合型通货膨胀是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开始于流通领域。它有四个基本要点:一是需求的过度扩张;二是要求价格的上升引起成本的上升;三是在一般情况下,产量不会下降;四是价格呈“直线”上升状态。如图9-15所示。

图9-15 “直线式”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动态图

图9-15中箭头符号“?”和“?”的含义与图9-14所表示的含义不相同。箭头符号“?”和“?”表示行为或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向右倾斜的“?”表示最早发生的,向左倾斜的“?”表示次之,“?”表示最晚发生的,并且是两种“?”共同作用的结果。 与图9-14所表示的“螺旋式”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过程不同,图9-15所表示的“直线式”混合型通货膨胀过程,是从总需求曲线向中上方移动(总需求的扩张)开始的。在图9-15中,需求从D0D0向D1D1和D2D2方向的扩张会通过价格水平的上涨表现出来,价格

012水平或通胀率Rin上升到Rin以至于Rin。价格水平的上涨,导致包括工资在内的成本的提高,

成本曲线由S0S移动到S1S以至于S2S。商品市场均衡点由e0向e1和e2方向移动,价格水平或通胀率上涨的轨迹是直线式的:e0?e1?e2 。

25.简述通货膨胀目标制。(人大2000研)

答:(1)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概念、特点及主要内容

通货膨胀目标制指货币当局事前向社会公众宣布年度物价上涨目标,并通过观察包括货币供应量、失业率、股票指数在内的一系列指标来定期分析经济态势和物价走势,做出适当的货币政策操作,确保实际物价上涨水平维持在公布的通货膨胀预期目标之内的作法。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如果预测实际通货膨胀率高于目标或目标区,则采取控制性的政策,以把可能高于目标的通货膨胀率降下来,使之落于目标之上;如果预测的取向相反,则可采取较为宽松的政策;如果通货膨胀预测在目标区之内或非常接近目标,货币政策目标可保持不变。

这一新的政策框架特点是:①抑制通货膨胀成为中央银行惟一的政策目标,政策当局必须事先确定一个目标通货膨胀率并向全社会公布;②货币当局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相应的承诺,通货膨胀目标的实现与否,成为评价货币政策绩效的首要标准。为此,中央银行享有充分的独立性;③新的政策改革使得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不再重要,中央银行的政策反映主要根据社会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以及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的预测是否偏离公布的目标而定。

与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等中介指标相比,其最大的优点是实现了规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从而克服了传统框架下单纯盯住某种特定金融变量的弊端。其优点具体包括:

①增加了政策透明度。公众可对货币政策目标、手段及政策调整依据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公众对货币政策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公众对货币政策的实绩进行评估。

②赋予了中央银行最大的政策灵活性:a)强调了反通胀,社会公众对单一金融变量的关注程度下降,使中央银行能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综合运用多方面信息对本国经济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整;b)在盯住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框架下,央行在物价指数和目标通货膨胀率的确定、反通货膨胀路径的选择等方面都发挥了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解决通货膨胀难题。一方面,货币当局树立起了一个良好的声誉,使社会公众相信中央银行不会在遭到外来冲击就放松银根,扩大货币供应;另一方面,货币当局在真正遇到严重外来冲击时可以适度调整货币政策,缓和对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压力。

选择通货膨胀指标序列的原则:①可测性,即该指标的精确数据可以在较短时间得到,并且事后不需要太多的修正;②相关性,即该指标能真实的反映货币对商品价值的变化;③可控性,即该指标主要反映的是价格变化的长期趋势,一次性冲击应能有效地剔除。

(2)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依据 这个目标的理论依据是综合的。承认有一个当前条件所决定的基本通货膨胀率,对应于这个膨胀率,可按“规则”控制货币供给;承认有诸多外在的引发通货膨胀因素,则应采取相机抉择的对策。即通货膨胀目标制是凯恩斯学派的“相机抉择”政策与货币学派的“单一规则”的统一。

凯恩斯学派赞成中央银行采取“相机抉择”政策,认为市场经济并无自动调节或稳定的取向,而且货币政策的时滞是短暂的,中央银行应会同财政部门依照具体经济情况的变动,运用不同工具和采取相应措施来稳定金融和经济。中央银行一旦认定目标,就要迅速采取行动。

而货币学派却主张应制定“单一规则”来代替“相机抉择”,即中央银行应长期一贯的维持一个固定的或稳定的货币量增长率,而不应运用各种权力和工具企图操纵或管制各种经济变量。货币主义相信市场机制的稳定力量,而由于时滞的存在和人为判断失误等因素,“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往往不能稳定经济,反而成为经济不稳定的制造者。

26.试比较分析衡量通货膨胀的消费价格指数、批发物价指数、GNP平减指数的优缺点。

答:(1)度量通货膨胀的程度是分析通货膨胀的必要环节和治理通货膨胀的依据。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是通过通货膨胀率这一指标来衡量的。通货膨胀率即是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价格指数变动率。目前世界各国采用的价格指数主要有消费价格指数、批发物价指数、GNP平减指数3种,用以衡量通货膨胀的程度。

①消费价格指数(CPI)。也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它根据若干种主要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而编制,用公式来表示即为:

一组固定商品按与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CPI??100

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消费价格指数的优点是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资料容易搜集,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其缺点是范围较窄,只包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的这一部分,因而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例如品质的改善可能带来一部分消费品价格而非商品劳务价格总水平的提高,但消费价格指数不能准确地表明这一点,因而有夸大物价上涨幅度的可能。

②批发物价指数(WPI)。这是根据制成品和原材料的批发价格编制的指数。它的优点

是对商业周期反应敏感,能在最终产品价格变动之前获得原材料,非零售制成品的价格信息。缺点是包括劳务产品在内,同时它只计算了商品在生产环节和批发环节上的价格变动,没有包括商品在最终销售环节上的价格变动,其波动幅度常常小于零售商品的价格波动幅度,因而可能会出现信号失真。

③GNP平减指数(GNP deflator)。它是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即: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报告期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100%

基期价格指数计算的当期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的优点是范围广泛,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不平的变动趋

向。其缺点是资料较难搜集,需要对未在市场上发生交易的商品和劳务进行换算,并且该指标一般一年只统计一次,因此很难迅速地反映一国通货膨胀的程度和走向,该指数还有可能受到价格结构因素的影响。

(2)以上指标适宜度量由物价变动所反映的通货膨胀程度,而对隐蔽性的通货膨胀,需要借助以下一些指标来度量:实行价格的商品数量和金额;凭证供应商品占全社会商品总额比例;商品管制价格与非管制价格的差异等。并且,CPI、WPI与GNP平减指数这三种指标一般用于度量现实发生的通货膨胀,对于通货膨胀发生的可能性的预测,则应借助于一种称为“通货膨胀缺口”的办法。在我国,度量以物价变动为标志的通货膨胀主要有六种指标:①工业总产值价格指数。②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指数,其中按商品用途分有消费品价格指数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③居民生活费价格指数。④服务项目价格指数。⑤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⑥生产资料购进价格指数。

27.简述结构型通货膨胀的模型。 答:对于一些国家的长期通货膨胀问题,需求拉上或成本推进理论都不足以充分说明原因。一些经济学家从一国经济结构及其变化方面寻找根源,将由于结构因素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为“结构性通货膨胀”。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型:

①需求移动论。1959年舒尔兹(C·L·Schultze)在其《最近美国的通货膨胀》一文中提出了“需求移动论”,以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需求在部门之间的移动来解释通货膨胀的原因。

在舒尔兹看来,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一些部门的兴衰,需求将在部门之间发生转移。需求增加的部门,其工资物价自然会上升,但需求减少的部门,其工资物价未必下降。因此,由于短期内需求在部门之间的大规模转移,资源因缺乏流动性而不能从需求下降部门流向需求扩张部门,以及工资和价格“向下刚性”这三方面的原因,在总需求不变情况下,也会引发结构性通货膨胀。

②不平衡增长模型。1967年,鲍莫尔发表《不平衡增长的宏观经济学:城市危机的解剖》一文,提出了一个以不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为核心的结构性通货膨胀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经济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先进部门(工业部门),另一是劳动生产率保持不变的保守部门(服务部门)。当前者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货币工资时,由于攀比,后者的货币工资也以同样比例提高。在成本加成定价的通常做法下,整个经济必然产生一种由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③希克斯—托宾劳动供给理论。1974年,希克斯(J·R·Hicks)在《凯恩斯经济学的危机》一书中,将社会经济部门划分为扩展部门和非扩展部门。扩展部门在经济繁荣时期由于劳动力缺乏而工资上升,但在衰退时货币工资却降不下来。非扩展部门的劳动者为求得公平也要提高工资。因此繁荣时期由扩展部门开始的工资上升必然蔓延到其他部门,而使整个经济的工资水平普遍上升。这一过程一旦开始,则“提高工资的主要力量不再是劳工缺乏;

衰退时期工资上升的程度将与繁荣时期工资上升的程度相等或接近于相等。”希克斯认为,这就是通货膨胀特别是滞胀产生的主要原因。

托宾在其1972年发表的《通货膨胀与失业》一文中,也提出了相对工资的理论。托宾认为,工人们关心相对工资胜过关心绝对工资,如果工资比在别处的工资相对地下降,他们就可能退出劳动。因此,在经济结构的变化中,某一部门的工资上升,将引起其他部门向它看齐,从而以同一比例上升。

④斯堪的纳维亚模型。也称北欧模型,主要适用于分析“小国开放经济”的通货膨胀问题。它最初由挪威经济学家奥克鲁斯特(O·D·Aukrust)提出,又由瑞典经济学家艾德格伦(G·T·Edgren)、法克森(K·O·Foxen)及奥德纳(CE·Odhner)等人加以发展和完善,所以又称AUKRUST-EFO模型。

该模型认为,存在一类小国家,它们参与国际贸易,但进出口总额在世界市场上所占份额很小,相当于处于完全竞争市场,其通货膨胀取决于三个因素:世界通货膨胀率,开放部门与非开放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以及开放部门与非开放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该模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关系:

a.固定汇率下,开放部门的通货膨胀率?E等于世界通货膨胀率?W,即?E??W。b.开放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E由外生变量决定,?E??E构成开放部门每个工人产出价值的增长率,如果收入分配结构不变,则每个工人的产出价值增长率就等于货币工资的增长率WE,即WE??E??E。c.开放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WE与非开放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即:WE?WS。d.非开放部门实行成本WS之间存在着一种“挤出效应”或“关联效应”

加成定价原则;因此有:?S?WS??S。e. 开放部门的通货膨胀率?E与非开放部门的通货膨胀率?S的加权平均数构成国内通货膨胀率?,即???E?E??S?S。其中,?E和?S分别为开放部门和非开放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因此有:?E??S?1。以上这些关系式经过简单的数学处理后,就可以得出斯堪的纳维亚模型的结论:???W??S(?E??S)。 这个模型体现了结构性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同时,对小国开放经济而言,世界通货膨胀率直接成为国内通货膨胀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该模型又被看作是通货膨胀国际传播的典型。

总之,无论按何种标准划分部门,所有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的核心是:经济中存在两大部门,由于不对称的原因造成一个部门工资、物价上升,而劳动市场的特殊性要求两个部门工人的工资以同一比例上升。当相反的情况出现时,工资与物价存在向下的刚性,结果引起物价总水平的普遍持续上升。

28.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与结构型通货膨胀的区别与联系。(南开大学2005研)

答: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又称为超额需求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是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显著地上涨,又称为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它又可以分为工资推动通

货膨胀及利润推动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造成供求关系失调,从而引起物价的全面上涨。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与结构型通货膨胀的区别。 三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不同。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在于:在总产量达到一定产量后,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会增加一部分,但供给的增加会遇到生产过程中的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的不足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上升。或者当产量达到最大,即为充分就业时的产量,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也不会增加,总需求增加只会引起价格的上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或来自政府的需求、国外需求,都会导致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在于: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或者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前者因为工会的力量导致非市场化的工资,后者因为垄断导致非市场化的产品定价。结构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在于: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由于生产部门的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不同,两个部门的工资增长也应当有区别。但是,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要求工资增长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看齐,结果使全社会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因而引起通货膨胀。

第二,对经济的影响效果不同。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由于需求的膨胀产生的,在总供给—总需求分析中,表现为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因此新的均衡点具有更高的物价水平和更高的产出水平。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是由于成本增加造成,在总供给—总需求分析中,表现为总供给曲线左移,在新的均衡点具有更高的物价水平和更低的产出水平,即出现滞胀。而结构型的通货膨胀对产出的影响比较复杂,可能导致产出增加、也可能减少、也可能不变。

(2)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与结构型通货膨胀的联系。

三者都属于通货膨胀,因此都具有通货膨胀的一些基本特征,具体来说,三者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三者都造成物价上涨。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通货膨胀,都会造成一般物价持续的上涨,这是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本质。

第二,三者都会产生一些相似的经济效应。由于物价的上涨,无论哪种通货膨胀都会产生资产结构调整效应及强制储蓄效应。同时都会给经济带来“菜单成本”之类的成本。

第三,三者是紧密联系的。在现实生活中,通货膨胀很少是单独由总需求、总供给或经济结构引起,往往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总需求和总供给相互作用结果。因此现实中很难将三者明确区分开来。

29.什么是通货紧缩?通货紧缩与反通货膨胀的关系如何? 答:(1)通货紧缩的含义参见简答题第11题。 (以下部分需删除)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概念,它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相对.........

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等要素减少而引致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和经济衰退等现象。

通货紧缩从本质上来说一种货币现象,它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离,或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当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或现实经济增长率持续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时,则会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通货紧缩的特征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与普遍地下跌。这个物价水平,严格说来应包括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及商品和服务在内的价格指数,但碍于统计上的局限性,一般在国内用全国零售物价目上涨率,在国外用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度量指标。如果全国零售物价上涨率在零值以下,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人们通过在理论上就将其界定为典

型的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是一种实体经济现象。它通常与经济衰退相伴随,表现为投机机会相对减少和投资的边际收益下降,由此造成银行信用紧缩,货币供应量增长持续下降,信贷增长乏力,消费和投资需求减少,企业普遍开工不足,非自愿失业增加,收入增长速度持续放慢,各个市场普遍低迷。同时,通货紧缩同时也是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

当然,并非所有的物价水平下跌都是通货紧缩,以下两种价格下跌不构成通货紧缩:一是由于生产效率和竞争成本优势,产品到达最终消费者流通成本更低,致使产品价格趋于下降。加上更多的企业将生产程序转入低工资成本的国家,消费者对产品支付的价格更低;二是尽管产品的价格与从前一样,但是企业通过增加产品数量并提高产品质量,相对价格有所下降。这也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通货紧缩,只有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才称为通货紧缩。

(2)通货紧缩和反通货膨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在于:两者都是物价涨幅出现下降。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平不同,通货紧缩时期的物价增幅下降到零以下,即物价负增长;而在反通货膨胀的过程中,物价增幅则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远大于零)。二是出发点不同,反通货膨胀是在物价上升过快的情况下,采取相应政策降低物价增幅;而通货紧缩则是非政策主导型的物价下跌,往往是由经济内在运行机制生成的。三是程度不同,通货紧缩时,价格变化可能是剧烈的;而反通货膨胀通常表现为价格在一个较小的水平下降。

30.简述货币主义关于通货紧缩的理论分析。 答:(1)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政策对抑制经济衰退无效的观点,遭到了货币主义学派的有力反驳。货币主义学派的核心观点是:货币对于经济活动是重要的。关于货币存量与价格变化的相互关系,货币主义的论点是:“货币存量的大幅度变动是一般价格水平大幅度变动的必要且充分条件。”

(2)货币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首先对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进行了重新表述,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是关于货币供应和一般价格水平的理论,但弗里德曼最初把货币数量论表述为货币需求理论,而不是一般价格水平或货币收入理论。

①传统货币数量论的传导机制是: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会对自己持有的实际货币余额的数量进行调整,这种调整机制使得价格水平和货币存量保持一种稳定的关系。弗里德曼也重新表述了货币供给变化得以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其核心是:人们拥有的全部财富在各种资产之间的分配情况,取决于各种资产的相对收益率。假设在初始均衡状态,财富在各种资产之间的分配使得各种资产的边际收益率相等,当货币管理当局增加货币供应后,随着货币资产持有量的增多,货币资产的边际收益率下降,超额货币余额就会被变换成新的资产组合使得各资产的边际收益率再次相等。

②在弗里德曼重新表述的数量论中,其实也包含着对从货币紧缩到价格下降的传导机制的说明:当货币紧缩时,货币的边际收益率上升,人们就会将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转换成货币资产,这就可能导致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价格的降低。

③但是,弗里德曼也指出,货币存量的变动与价格的变动之间的关系虽然十分紧密,但并不是精确的或机械不变的,产量的变动与公众希望持有的货币数量的变动会造成货币存量变动与价格变动之间的不一致。因此,他认为更为重要的是考察单位产量的货币存量,同时还要考虑到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货币存量的变动与价格水平变动不仅在幅度上存在不一致,而且由于从货币存量的变动到价格水平变动之间的传递需要一个过程,二者在时间上也存在不稳定的时间间隔,这种时滞往往更难以把握。弗里德曼认为,由于时滞的存在,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不仅无助于经济的稳定,往往还会加剧经济的波动,因此,他反对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

(3)货币主义的政策处方是:为了既避免大规模的通货膨胀,又避免大规模的通货紧缩,必须使货币供给的增长率保持在适当的水平。这就是货币主义一贯倡导的“单一规则”。

31.为什么说物价水平是测度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主要标志? 答:(1)在价格自由浮动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任何价格波动都是对社会经济状况的一种及时灵敏的反映,而价格总水平的变化是对一国经济状况的综合反映,体现了一国商品、劳务和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同时也是一国货币流通是否正常的标志。

(2)物价水平是测度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主要标志,其原因基于以下几点: 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但是,这一货币现象很难通过纯粹的货币数量关系予以表现,而只有通过货币和商品(含劳务)的相对数量关系才能获得充分的表现。如货币多了,就意味着商品少了,于是就会出现过多货币追求过少商品的通货膨胀现象;反之,如果货币少了,就意味着商品多了,于是过多商品追求过少货币的通货紧缩现象也就会随之产生。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和货币不可分离的数量关系的结晶。在商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用过多的货币来表现数量不变的商品价格,必然会导致单位货币价值的减少和物价水平的上升,这就是通货膨胀现象;相反,如果用过少的货币去表现数量不变的商品价格,其结果必然是单位货币内含价值的增多和物价水平的下降,从而产生通货紧缩现象。正因为物价水平能科学地、准确地表现商品和货币之间价值变化的数量关系,因此,它也就成为衡量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程度的主要标志。

②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对应的,并非一国货币总量的“多”和“少”,而是一国货币流量的“多”和“少”。货币量过多或过少,不是简单地看它的存量,而主要是看货币流量,看货币流量与商品(含劳务)流量的平衡关系。因为在一国的货币总量中,潜在的或沉淀的货币并不构成现实的购买力,因而并不能直接影响一国的物价水平,决定一国物价水平只能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和流通中的商品量的数量关系。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和商品供应不足,必然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从而发现通货膨胀;反之,如果货币流量相对不足和商品供应能力相对过剩。就会诱发物价水平下降的通货紧缩现象。正因为物价水平是货币流量和商品(含劳务)流量平衡关系的直接反映。因此,能够较正确地判断一国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实际情况。

③价格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动状态,但是,任何局部的短期的价格波动都不能作为评判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依据。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作为一种不正常的货币现象,只能以物价总水平是否持续长期偏离正常状态作为评判的标志。也就是说,当一国的物价总水平持续长期的下降,则表明该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相反,当一国的物价总水平持续长期上升时,则表明该国出现了通货膨胀现象。这也就决定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两种完全排斥的货币现象,即在出现通货膨胀的同时不可能出现通货紧缩,因为物价总水平只能呈单方面的偏离。如果一国的物价水平能在相对稳定的幅度内上下波动,则表明一国的通货相对稳定,既不存在通货膨胀,也不存在通货紧缩。

由以上分析可知,物价水平是测试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主要标志。 32.判断通货紧缩的标准有哪些? 答:(1)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概念,都是一种失常的货币现象。按照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所谓通货紧缩就是指货币不断升值,社会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这个定义强调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通货紧缩条件下的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并不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的,而是由许多原因所导致的一种不正常现象。

②通货紧缩条件下的物价水平持续下降,不是存在于个别部门和部分产品上的价格下降。而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普遍地下降。

③通货紧缩条件下的物价水平下降,不是存在于相对较短的时期内,而是在较长的时期

内,社会价格总水平持续不断下降的动态过程。 (2)对于通货紧缩的判断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

①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无疑是通货紧缩的一个重要表现,所以用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作为判断通货紧缩的标准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关于物价水平的下降幅度为多少时,就可以判断通货紧缩已经出现,目前理论界的观点是不一致的。但比较流行的看法是,物价水平长时间的负增长才能称为通货紧缩;而且,负增长的幅度不同,通货紧缩的程度也就不同,因此,可将通货紧缩划分为“微弱的通货紧缩”、“温和的通货紧缩”、“恶性的通货紧缩”。

②货币供应量持续减少。与通货膨胀相对应,货币供应量在某一水平持续下降是通货紧缩的另一表现形式。虽然在将货币供应量到底确定在哪一个层次的问题上,各国的观点不同,但无论哪一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在通货紧缩时期都是减少的,所以,各国也将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减少作为通货紧缩的一个判定标准。各国一般都会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率和就业率之间确定一个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的“合意”的区间,并以此作为标准来判断是否出现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当货币供应量达不到“合意”区间并且持续相当长时间时,就认为出现了通货紧缩。

③商品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往往发生在通货膨胀得到抑制之后。由于在通货膨胀期间十分旺盛的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企业的投资和生产都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因此在通货膨胀得到抑制后,那些比例较小的、供求平衡的商品没有表现出商品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但绝大多数商品在通货膨胀刺激下已经扩大的商品供给与萎缩了有效需求发生了矛盾,大量商品不能在合适的价格水平下销售出去,以货币计量的商品总需求连续降低。

④投资风险明显加大。通货紧缩期间,由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企业商品滞销,发展前景黯淡,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无热点、投资无热项,致使整个投资风险加大,从而导致投资不足,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⑤失业率上升。通货紧缩期间,由于货币供应量没有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企业商品积压导致再生产受阻,市场投资不足又没能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因而,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人们的收入水平下降。这种状况反过来成为商品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从而加重了通货紧缩的程度。

33.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也是一种货币现象吗? 答:(1)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成本上升引起了总供给曲线的上升。引起成本上升的因素很多,例如,农产品的欠收就会引起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成本上升。但“成本推进论”者主要关注的是由于经济中某些垄断性因素引起的成本上升。他们着重论述了两种类型的成本推进,即工资推进和利润推进。

①所谓工资推进通货膨胀,是指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工会的力量日益强大,作为一个垄断性的组织,工会提高了工人的谈判能力,使得工人有可能获得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这种过高的工资要求推动了总供给曲线的上移,从而造成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升。许多经济学家将欧洲大多数国家60年代末70年代初经历的通货膨胀认定为工资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工资报酬的急剧增加。

②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指一些垄断性的经济组织控制了某些重要的原材料的生产和销售,这些垄断性的组织为了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而提高价格,使总供给曲线上移,从而导致的通货膨胀。其中最为典型的是1933年至1974年的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提价导致通货膨胀。

另外,各种使成本上升的因素还可能交织在一起,使得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

(2)许多国家在战后曾经历过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但是这种通货膨胀不完全归因于供给方面的原因,也与货币有关。正如弗里德曼所指出的那样,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条件下,

由成本上升导致的总供给曲线上移只能是一次性的,而且由于上移导致的失业增加最终将对工资和价格水平产生向下的压力,使之恢复到原来的均衡水平。结果与先前相比,仅仅是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价格总体水平并没有上升。之所以会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其原因并不在于成本因素本身,而在于某些政府因无法忍受暂时性的失业上升而采取的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反应。

图9-16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如图9—16所示,假定开始时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点E1,由于工资(或石油、农产品等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使得短期供给曲线上移到SAS2,均衡点变成E2。此时,若需求曲线AD1保持不变,则由于产出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总供给曲线存在向下移动的压力,最终将恢复至SAS1。其结果是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而总体价格水平没有上升。但是如果政府对E2点上的高失业感到难以忍受,采取扩张货币的方法来使总需求曲线上移至AD2,以使经济尽快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点E3上来,那么总体价格水平就会进一步上升。由于总体价格水平的上升抵消了工资(或原材料等)相对价格的上升,所以工人(或原材料供应者)会进一步要求提高工资(或原材料价格),所以总供给曲线就存在进一步向上移动的压力。其结果是政府往往被迫再一次对高失业作出反应。这样,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一次次交替性上移就导致了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即通货膨胀。

由此可以看出,成本推进仅仅是物价上涨的最初动因,政府为维持其就业和产出目标而采取的扩张性政策是价格水平持续上升的必要条件;同时,政府利用财政手段来扩张需求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货币才能持续的扩张。因此,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也是一种货币现象。

34.请解释一下通货膨胀是怎样实现财富再分配的?

答:非预期通膨胀把财富从债权人手里再分配给债务人。借债人和机构(如政府)可以用实际价值较低的美元偿还债务,另外,拥有储蓄的人因为通货膨胀变穷了,随着物价上涨,储蓄的购买力在下降。恶性的通货膨胀会使公民的大量储蓄化为乌有。

35.如果你的房东说:“工资和其他费用都涨了,我也只能提高房租。”这属于哪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如果某店主说:“可以提价,别愁卖不了,店门口排队争购的多着呢”这又属于什么类型的通货膨胀?

答:理论上,把在没有超额需求情况下由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归属于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而把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归属于需求拉动

的通货膨胀。这样,问题中的前一问就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后一问则属于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

35. 假设一国的菲利浦斯曲线为Π=Πe-3(U-Un),自然失业率Un为5%,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为适应性预期,中央银行对下一年的通货膨胀目标为2%。

(1)如果当前的通货膨胀率为5%,那么中央银行为实现下一年的通货膨胀目标,能够引起的失业率是多少?

(2)如果中央银行在次年继续保持2%的通货膨胀目标,那么失业率将是多少? (3)根据奥肯定律,计算降低通货膨胀的产出牺牲率。

(4)如果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为理性预期,那么产出牺牲率为多少?(南开大学2007研)

答:(1)由题知该国的预期为适应性预期,有?=??1=5%,?=2%,Un=5% 代入菲利普斯曲线???e?3?U?Un?

可得U=6%

即如果当前的通货膨胀率为5%,那么中央银行为实现下一年的通货膨胀目标,能够引起的失业率是6%。

(2)如果中央银行在次年继续保持2%的通货膨胀目标,即有?=?=2%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3?U?Un?

eee可得U=Un=5%,即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

(3)根据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 2个百分点。根据Ⅰ部分计算可得,降低3个百分点的通货膨胀率,将使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因此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所以牺牲率=2%/3=0.67%

(4)如果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为理性预期,那么产出牺牲率为零。分析如下: 理性预期表明?=?,因而U=Un。无论通货膨胀如何变化,失业率一直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即失业率恒定不变,从而产出不变,因此牺牲率为零。

9.3.3 论述题

1.论述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你认为凯恩斯理论对中国经济是否具有指导或借鉴意义,并加以分析。(华中科大2002研)

答:凯恩斯的就业理论是以主张政府在非常时期干预国家经济,以政府公共投资拉动社会投资,扩大消费需求为突出特征的。这一理论不但在20世纪产生了巨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而且对解决目前我国的就业问题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928年至1939年,发生了一场波及全球的经济大萧条。在这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共有4000多万工人长期失业,社会经济几乎陷于瘫痪状态。恶性经济危机和恶性失业的现实,使得传统经济学“供求自动均衡,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理论成为幻想,现实亟须一种新的理论来解释和帮助人们摆脱经济危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以古典经济理论叛逆者的姿态,提出了需求不足理论,主张以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来摆脱失业带来的萧条。

e

由于凯恩斯所处时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相似,所以他的有关产生失业原因的分析和解决失业问题的办法,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失业状况和科学地制定应对之策,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是整个现代经济学的经典,他的主要思想集中体现在其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中。凯恩斯通过分析发现,在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总能达到充分就业。由于有效需求的不足,实际就业量常常小于充分就业量,充分就业只是可能达到的各种就业水平的一个特例。

在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相交时,或者说储蓄等于投资时的国民收入就是均衡的国民收入,这时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因此,国民收入的均衡点,不仅决定了国民收入的多少,而且决定了社会总就业量的大小,这样,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就业量的决定就是一致的了。但是,总供给价值与总需求价格一致时的总需求,即处于有效需求时,并不一定保证充分就业的实现,这种有效需求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实现充分就业时的有效需求。同样,均衡的国民收入也并不一定等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它可能小于或等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也可能大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存在过度需求。

当达到均衡的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时,就存在着“紧缩的缺口”。紧缩的缺口是指实际的有效需求与充分就业时的有效需求之间的差距。在社会上存在紧缩缺口时,社会上就存在失业。当实际的有效需求大于充分就业的有效需求时,必然存在一部分过度的需求,即存在着“膨胀的缺口”。膨胀的缺口也是实际的有效需求与充分就业的有效需求的差距。在社会上存在膨胀的缺口时,就会出现通货膨胀。

凯恩斯认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常情况不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而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这样就必然存在失业。造成失业的原因是“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边际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之预期。”所谓心理上的边际消费倾向,是指人们心理上的消费支出增量同他们收入的增量的比率。凯恩斯认为,一般情况下,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用于消费支出的总量虽然也会增加,但其消费支出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却是下降的。所谓心理上的灵活偏好,是指人们手持货币,以便灵活应付各种用途支出的做法。凯恩斯认为,利息率是灵活偏好这一心理法则的重要组成要素,利息是对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放弃灵活偏好的报酬。在一般情况下,当利息率高时,能引起人们储蓄;当利息率低时,则引起人们投资。但利息率的降低有一个最低限度,低于这一点时人们就不肯储蓄而宁可把货币留在手中。这时即使政府增加货币发行量,利息率也不会降低,从而进入“灵活偏好的陷阱”(liquidtytrap)。处于灵活偏好陷阱时,因为利息率不再降低,人们的投资欲望就会受到遏制,就会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所谓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之预期,就是对利润率的预期。当投资增加以后,对生产资料需求量的增大,将会引起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从而使可以预见的未来利润率下降。这就是说,在投资增加以后,虽然利润总金额增大,但由于生产资料涨价,产品价格下降,而使今后的利润率减少。利润率下降的这种趋势,反映在资本家心理上,就会使其减少投资,从而引起投资不足。

凯恩斯所分析的社会不能达到充分就业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而有效需求的不足,又根源于“心理上的边际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之预期”三个因素。对此,凯恩斯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一套以国家干预、扩大需求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

(1)政府干预。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缺乏调节需求,使之达到充分就业的力量,而且社会越富足,消费倾向递减和投资下降就越严重,因而经济危机和失业现象就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由政府出面,采取干预经济的办法,通过税收、利率、政府投资等措施进行调节,才能消灭危机和失业。

(2)扩大消费需求。凯恩斯认为,国家要运用各种经济杠杆来扩大消费需求,其侧重点有两个:其一是增加消费乃至挥霍浪费,反对节俭和储蓄;其二是对所得进行再分配,通过征收各种所得税来缩小财富所得的过分悬殊,以促进消费,进而提高就业水平。

(3)扩大投资需求。凯恩斯认为,消费倾向是相对稳定、一时不易改变的,所以扩大投资就成为重点。对此,凯恩斯提出实行“全国范围的调节投资的计划”。该计划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调节私人投资,即国家通过增加货币数量、降低借贷利息来刺激私人投资;其二是“投资社会化”,即由政府直接承办公共工程,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消除投资者的悲观心理,使经济自动复兴。凯恩斯强调,这种投资是一种能带来一系列相关部分的发展,从而形成国民收入总量翻倍增长和就业翻倍增长的投资,故只须投资量增加少许,就可达到充分就业。

(4)增加货币发行,压低利息和工资。通过增发货币和压低利息,来刺激投资,从而增加就业机会。但是,在这样情况下,必然造成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并导致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但在凯恩斯看来,在必要的情况下必须放弃传统的健全财政的原则,甚至实行赤字财政和有节制的温和的通货膨胀,只有这样,才能刺激投资,从而扩大就业。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不但在理论界被誉为“凯恩斯革命”,而且对实际经济生活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凯恩斯学说一直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决策的理论依据。但是需要指出,凯恩斯学说也并非完美无缺。比如凯恩斯认为,当经济活动小于充分就业状态时,通货膨胀率应该为零,只有当经济活动大于充分就业时,才会出现通货膨胀。可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出现滞胀的事实,却无情地否定了这一结论。因此,在学习借鉴凯恩斯的经济理论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作出英明决策,以解决我国当前的失业问题。

2.试用文字和图形说明什么是需求拉上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以及它们对价格和产量的影响。 (复旦大学1994年研)

答:所谓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是指由商品市场的过度需求引起的通货膨胀,它发源于实际因素和货币因素。实际因素导致IS曲线右移,货币因素引起LM曲线右移。引起产量扩大和价格上涨。具体过程如图9-17所示。

LM LM0

LM1

IS1

IS0 IS

Y0 Y1 Y0 Y1

AS AS

P2 P2

P1 P1 AD2 P0 AD0 AD1 AD2 P0 AD1

AD0

Y0 Y1 Y0 Y1

(a)实际因素 (b)货币因素

图9-17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图中AS为总供给曲线,在图(a)中IS曲线由于实际因素从IS0移动到IS1,在图(b)中,LM曲线由于货币因素从LM0右移到LM1。从而使总需求曲线从AD0右移到AD1,这

时价格水平P不变,则出现超额需求,从而引起产量和价格水平的上升,当价格水平上升到P1时,产量增加到Y1,供求达到了均衡,随着社会总产出水平逐步提高,生产能力的利用开始接近并最终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当总需求水平再提高时,产量不再增加,从而通货膨胀出现。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是生产成本的提高而引致的通货膨胀,其成因在于工会对价格的垄断和厂商对利润的追逐。它引起产量下降和价格上升,其过程如图9-18所示。

P2 P1 P0

AS2

AS1 AD2

AD1

Y1 Y2 Y0

图9-18 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

在图9-18中,最初AD1在P0和Y0处达到充分就业均衡。假定由于工资推进或利润推进的作用从而使供给曲线移到AS2位置,此时如要使物价稳定在P0水平上,其代价是总产量水平下降到Y1,并造成相应的失业,由于在原价格水平P0上,存在过度需求,于是物价水平上升到P1,总产量增加到Y2,但Y2恒小于Y0,这样导致产量下降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形成。

3.根据菲利普斯曲线,中央银行在失业率和物价上涨之间只能进行哪些选择?(厦门大学1998研)

答:(1)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

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在研究了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工资物价变动之间的关系后,得出结论:在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置换关系。而劳动力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一般保持不变,按照成本加成定价的原则,工资上涨率可以由物价上涨率来替代,这就得到了通常所说的表示物价上涨率与失业率之间是反向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如图9-19所示。

图9-19 菲利普斯曲线

比如说,如果一个社会倾向于高就业,将失业率控制在4%,为此必然要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税率,扩大政府支出,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总需求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又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比如上涨率为7%,组合的结果为图9-19中的A点。相反,如果一个社会更偏好于物价稳定,比如5%的物价上涨率,为此必然要缩减货币供应量,提高税率,削减政府支出,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加;社会总需求的压缩,又必然导致失业率的上

升,比如升至10%的水平,组合的结果为图9-19中的B点。

(2)中央银行面临的选择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四个政策目标既有统一,又有冲突,菲利普斯曲线便反映了其中两个政策目标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中央银行只能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寻求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某一适当的组合点,而难以达到两全其美,可能面临的选择只有:

①失业率较高的物价稳定,如图9-19中的B点。这时中央银行以物价稳定作为主要的政策目标,而牺牲充分就业这一目标。

②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充分就业,如图9-19中的A点。这时中央银行以充分就业作为主要的政策目标,而牺牲物价稳定这一目标。

③在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的两极之间进行权衡或相机抉择,如A、B间的某一点。 (3)中国的实际情况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价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显然,在“稳定”与“增长”之间,有先后之序、主次之分;同时由于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之间有某种正相关,因此我国的货币政策较为偏重于保持物价的稳定。

我国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通货膨胀的因素并未消除。一是国家财政困难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扭转;二是在解决短期总量失衡问题之后,经济结构矛盾日益突出,国有企业的困难在较长时期内还会存在,对增加货币投放的压力仍然很大;三是农业基础还是很薄弱,一遇到粮食减产或其他意外情况,物价就会迅速上涨。近年来,控制通货膨胀主要不是通过采取行政办法,而是通过改革,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如果放松银根,宏观调控的成果仍有丧失的可能。

而对于充分就业,由于我国当今的就业问题有其特殊性,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转移和国有经济中需要再就业的职工如何安排都很难指望货币政策予以解决。由此可见,我国做出的物价稳定重于充分就业的选择是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的。

4.试分析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人行2000研) 答:(1)通货紧缩指在经济均衡的状况下,由于企业债务负担加重、货币供给锐减或银行信贷收缩等原因造成投资需求突然下降或泡沫破灭,居民财富萎缩造成消费需求突然剧减等原因使总需求下降,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物价持续下降的现象。衡量通货紧缩的指标有:消费价格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WPI)、GNP平减指数(GNP deflator)。

(2)通货紧缩对经济增长的威胁 通货紧缩对社会经济的破坏作用,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期得到了充分的暴露。在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危机和萧条时期,货币奇缺,商品物资大量过剩,银行、企业连锁倒闭,物价直线下降,失业率持续上升,整个社会经济陷于巨大的灾难之中。因此,通货紧缩对经济增长的威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意味着购买力不断提高,消费者会推迟购买,以等待将来更低价格的出现,从而在储蓄增加的同时,个人消费相应减少,使社会总需求受到抑制;另一方面,由于需求抑制导致商业活动相应萎缩,进而影响就业增长,形成工资下降的压力等,经济会因此陷入通货紧缩的螺旋之中,最终可能导致衰退或萧条。

②通货紧缩使投资项目的吸引力下降,因为持续的物价下降意味着实际利率的上升,使投资成本变得昂贵;并且通货紧缩下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环境也使投资前景变得黯淡,企业、个人和国家的投资减少必将导致经济增长下降,最终导致衰退。

③通货紧缩还可能引发银行危机。首先,通货紧缩使实际利率上升,从而增加债务人的负担,债务人因经营困难而不能按时还贷,导致银行不良资产比率上升。第二,通货紧缩会降低资产抵押和担保的价值,银行被迫要求客户尽快偿还贷款,将会导致资产价格的进一步

下跌,贷款者净资产的进一步减少,使破产的财富效应趋强。第三,如果预期通货紧缩还将持续,在任何名义利率下,借款者都不会愿意借款;而如果预期资产和商品价格会下降,则银行在任何名义利率下都不会借贷;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将导致信贷供给和需求的萎缩。

④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看,与温和的通货膨胀相比,通货紧缩会给政策带来更大的潜在风险,因为通货紧缩严重制约了货币政策的实施,使货币政策失去灵活性。因此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黯淡,信心降低,有可能推动经济进一步下滑,不利于启动回升。

(3)通货紧缩对经济的积极影响 普遍、持续的物价下降意味着单位货币购买力的不断提升,这对每一个持币待购的消费者来说都是有利的。尽管这种利益分配并不公正,它会使富者越富,但是,它并不会给贫者带来损失,只是按货币持有量的多少而有不同的受益程度。因此,伴随经济增长率上升的长期轻度通货紧缩,由于对消费者有利而等同于对全体社会成员有利,从而能使社会经济在安定的环境中以一个恰当的速度健康成长。通货紧缩对经济是否有积极的影响,取决于通货紧缩的形成机制。一般来说,下述情况的通货紧缩是有利于经济的健康成长的:

①在价格自由浮动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占领和扩大市场份额而采用降价促销战略。市场价格战的必然结果是所有企业的利润空间缩小,企业为求得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不断降低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只要不是恶性的和破坏性的价格战争,由此产生的通货紧缩,显然有利于经济增长。

②由于技术进步,设备更新,有机构成提高而形成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单位产品成本下降,成为商品价格持续下降的原动力,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第一推动力的功能作用。例如,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的发展,市场交易环节的减少和交易成本的不断降低提供了价格下降的巨大空间,由此而形成的通货紧缩显然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

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一个经济开放型的国家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国际市场低价商品的冲击,由此而形成的国内市场的通货紧缩,在短期内会对本国经济的发展造成较大困难,但它能迫使本国企业加快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从长期来看,这种通货紧缩有利于本国的经济进步,有利于提升本国的国际竞争力,进而促进世界范围内经济的发展。

5.引起通货紧缩的原因是什么?通货紧缩对经济运行有哪些影响?应当如何治理?(上海财大2002研)

答:(1)通货紧缩是指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下降的过程,其衡量指标有三个:消费价格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GNP平减指数。下面从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对通货紧缩的成因分析分别进行阐述。

①西方学者对通货紧缩的成因分析

弗里德曼和舒瓦茨认为,1920~1921年出现的严重通货紧缩完全是货币紧缩的结果。从1919年4月到1920年6月间,纽约的联邦储备银行曾几次提高贴现率。1929~1933年大萧条期间,通货紧缩的出现也是同样的原因。

格林斯潘(1998)提出,导致通货紧缩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资产泡沫的破裂对经济产生的致命消极影响。20世纪30年代初的大萧条及产品价格的持续下跌,同1929年开始的资产价格下降密切相关。正是资产泡沫的破裂,摧毁了本已问题重重的金融中介。

伯纳克和詹姆斯(1991)、伯纳克(1995)的研究表明,在萧条期间维持金本位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通货紧缩的加重。

克鲁格曼(1999)认为,当一个国家货币贬值,但又由于联系汇率制的约束而不能贬值时,通货紧缩就发生了。

迈耶(1999)认为,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和降低成本的科技创新是导致生产出现增长趋势、供给增加和物价下降的重要的结构性因素。同样,格林斯潘(1999)也指出,由技术

推动导致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引发的仍在进行的结构性变化,使价格的抑制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自我加强。

②我国学者对1997年以来中国通货紧缩现象成因的分析

自1997年10月我国物价开始负增长以来,连续二十几个月出现了物价普遍下降的通货紧缩现象。中国学者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分析如下:

第一,上轮经济“软着陆”的滞后效应,同时也是对前几年通货膨胀时期形成的不合理物价水平的自动调整。从时间上看,1997年10月开始的物价负增长,是1995年1月开始的物价指数增长率下降的自然延伸。

第二,经济运行的深层次原因。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部门和地区间的重复建设及产业结构老化的问题也相应积累和沉淀,导致出现大多数商品供过于求的局面。相对于居民的购买欲望而言,目前中国的需求不足更多地表现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对称。

第三,不能把目前中国的通货紧缩仅仅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造成中国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亏损,在于企业成本上升所造成的企业利润率和资金回报率的下降。

第四,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加快了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步伐,在推进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化的过程中,国家在个人住房分配制度、公费医疗制度、教育制度、养老和保险制度方面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改革,而居民的收入并未与改革同步增长。由于未来不确定的支出大大增加和预期收益前景不佳,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居民的消费支出,造成通货紧缩的发生。

第五,由于企业经济效益低下,三角债盛行而导致整个社会的信用基础脆弱,同时,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形成金融机构的大量不良资产,使金融机构信心不足,放贷的积极性下降,因此货币供应增幅也相应下降。

第六,随着现代市场经济框架基本建成,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之间实行价格战策略。同时,由于技术进步,致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也使得这成产品成本相对下降,最终使这些产品价格获得下降的空间。

第七,农业持续丰收,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远低于国家的收购保护价,使得占零售物价指数权重较大的食品类价格持续下降,进而带动物价总水平下降。

第八,受世界经济调整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外部需求急剧下降;同时由于周边国家的货币贬值,使我国出口竞争面临的压力增大,这两个方面都意味着国内商品和劳务供应的增加,促使物价水平下降。

第九,由于进口快速增长,加之走私猖厥,使国际市场的商品价格下跌直接带动国内市场价格的下跌。

(2)通货紧缩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对每一个持币待购的消费者都是有利的,因为在低利率和低物价的情况下,人们的实际购买力会增加。因此,伴随着经济增长率上升的长期轻度通货紧缩,能使社会经济在安定的环境中以一个恰当的速度增长。但是,通货紧缩的历史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最典型的通货紧缩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期间。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通货紧缩仍然威胁着世界经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通货紧缩会形成经济衰退。由于价格总水平下降,货币的购买力增强,但人们倾向于增加储蓄推迟消费,另一方面,由于需求抑制导致商业活动萎缩,最终导致经济萧条或衰退。

②通货紧缩会减少投资。物价下跌因而实际利率上升,投资成本上升,且投资前景黯淡,因而投资项目越来越缺乏吸引力。

③通货紧缩还能引起银行危机。由于通货紧缩使实际利率上升,从而加重了债务人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5e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