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小抄2

更新时间:2024-05-01 19: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指用来祭神的一块地方。如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坛、社庙,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称社日。一块土地的主人。会:集会。社会:1、表示在一定地方,于民间节日举行的演艺集会或祭神的庆祝活动。2、指志趣相同者结合的团体,即许多人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聚集在一个地方进行某种活动。从此可知,社会这个词不能算是外来语。

社会,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社会学: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3、理论社会学:又称纯粹社会学,即指从纯粹理论角度来研究社会现象,探析社会现象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它的研究主要包括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因素、社会过程、社会组成、社会控制等方面。理论社会学是社会学有史以来的传统的研究中心。从孔德的实证哲学开始,诸如斯宾塞、迪尔凯姆、韦伯等,其研究的中心都是理论社会学的内容。

4、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应用社会学在我国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制度有关方针、政策和发展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5、经验社会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指以历史或现实社会中具体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为对象,采用科学的手段搜集资料,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描述社会事实以推导出社会的因果联系。经验社会学最突出的特征是重视感性资料的具体搜集方法和经验研究的方法论。

6、本能: 所谓本能,就是在动物进化过程中形成,而由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生存有重要意义的行为。例如鸡孵蛋、鸟筑巢、蜂酿蜜等。 7、《社会契约论》:法国思想家卢梭(1712—1778)1762年所作。书中企图回答为什么强迫一个人服从另一个人,或一个人凭什么对另一个人行使权力的问题。他的结论是:只有一种为全体人民所自由地接受的契约,能使一个人既受社会约束,又保留其自由意志。他的“社会契约”论超过了英国的经济自由主义和孟德斯鸠的实证论。他对“自然教育”及师生之间自由地认可的“契约”所作的探索是全部现代教学法运动的根源。 8、《群学肄言》:严复翻译英国早期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的一个绪论部分。1903年于上海文明编译书局出版,书名定为《群学肄言》,即“如何学习社会学”的意思。1897年先为上海国闻报社翻译了前两章,名为《砭愚篇》和《倡学篇》,1901—1902年陆续译完,共十六章,于1903年出版。译文古雅

而精深,一时风行海内。

9、社会需要: 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①社会需要的产生和满足有其必然性,需要得不到一定的满足,可能会阻碍个人或集体的生存或发展。②需要的产生并不是完全主观的,有其客观性。它是在社会的历史、文化情景和当前实际情况下发生的。③需要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通过人的自觉能动性体现出来,表现了需要的社会性。

10、驱力: 人基于生理的要求而产生的力量,在心理学上叫“驱力”。这种驱力就是要求立即满足的紧迫感。如饥渴现象等。驱力并不等于人的需要。驱力所指偏重于生理方面的要求,而需要则不仅是生理方面的要求。同时即令在生理方面的要求上,需要也是通过社会文化的思想和行为规范来满足的。 11、文化: 有广狭二义。广义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成果,狭义指人的意识形态部分。社会学采用的是广义的。社会学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这些产品,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文化有三个互相关联的组成部分,这三个部分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认知文化)和社会综合文化(规范

12、行为主义心理学: 美国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早期有华生,后期有赫尔、托尔曼、斯金纳等。基本理论由华生在1913年提出。主张心理学是研究动物和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以“刺激——反应”公式作为的解释原则,吸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认为意识是无法直接观察的,不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行为主义由于方法论的狭隘,否定人类与动物的质的区别,因之不能正确对待人类意识与行为的辩证关系。

13、人本主义心理学: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反行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流派。1962年正式成立人本主义心理学分会。认为行为主义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的外部行为倾向,是把有人性的人类降低到了动物的和计算机的水平。主张心理学必须说明人的本质特性,人的内在情感,潜在的智能、目的、爱好、兴趣等人类经验的一切方面。他们也反对古典心理分析学,自称为心理学的第三阵营。 14、浩然之气: 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学生问道:“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在本章里讲到孟子的“浩然之气”,意思是从中国古代思想家流传下来的“浩然之气”的思想,也就是马斯洛讲的高级需要,这种高级需要养育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高尚品德,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美德,中华民族性的特色。

15、优势需要: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这种需要称为优势需要。

16、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社会交往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动。有二层涵义第一、 社会交往是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第二、 社会交往是人们的有社会意义的活动。其意义:1、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2、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3、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17、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表现。

18、角色丛:当一个人处在某一特定的位臵时,他必须要与其他一系列角色发生关联。人们通常把围绕着某一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一组角色叫做角色丛。 19、先赋角色: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20、自致角色: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后天活动与努力的结果。

21、复式角色:是一个人同时承担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的情况。一个人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会占有多个地位,承担不同的角色,他就是复式角色。 22、角色冲突: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角色,这些角色又对他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 出现的现象。角色冲突常使他感到左右为难。比如:一名职业妇女同时满足作为职员、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期待,当这些期待出现矛盾时,就会形成角色冲突。

23、集体行为:是在人群聚集的场合下,众人不受现有社会规范控制、无明确目的的和行动计划的行为。

24、时尚:也称流行,是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众人对某种新出现的事特或行为方式认同、崇尚和效仿形成的现象。对某种时尚的追逐达到狂热、不理智的程度称时狂。

25、镜中自我:是社会学家库利使用的解释人们自我认识过程的概念和理论。库利认为,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的,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而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看到了自己。

26、情景定义:也称情境定义,是社会学家托马斯用来解释人们社会互动机制或过程的概念。情景定义就是给自己面对的情景下定义,作解释。它是指人们在行动之前对自己所处和面对的情景进行的审慎和主观解释,这种解释对人们采取何种行动有直接影响。托马斯的情境定义理论对人们的日常生后中的交往作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它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被社会化了的人,对同样的刺激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它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误解,而误解又如何会影响人们的正常交往等等。符号相互作用论侧重于分析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往行为,侧重于对它进行微观层次的机制或心理的分析。这种分析具有一定科学意义,但对影响社会交往的宏观因素则注意不足。

27、人的社会化:所谓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28、内化:是指人把外界事物,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和高级神经活动,转变为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29、再社会化: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地进行教化的过程。

30、继续社会化: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社会化,在社会学里称作继续社会化,也可以认为是广义的社会化。

31、特殊社会化:指对于某些遭受身心损伤不能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一些人们而进行的特殊措施的社会化过程, 通常指对残疾人,包括盲、聋、哑、智力落后、肢体残废和病弱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以及超常儿童,有品德缺陷的儿童和患有精神病的儿童和青少年。

32、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它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33、心理上的断乳(第二次诞生):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34、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可分为软性和硬性的两个方面。所谓软性的,是指人们的信念、习惯、风俗、传统道德、伦理一类的规范。硬性社会规范,主要指法。它包括国家各级各类行政部门制定的法律、法令、条例、命令、决定等一系列具有强制人们遵守的行为规范。社会规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主要部分。

35、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一般说来,小至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家庭,大至一个民族或国家,都可以称为社会群体。

36、初级社会群体: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这种群体反映着人

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37、社会组织正式结构:完成社会组织的任务所要求的、并由组织章程正式规定的组织个部分之间的稳定的关系形式。

38、社会组织非正式结构:是社会组织中存在的各种非工作关系的总和。

37、六礼:是我国传统社会规定的一套婚姻程序,起自周代,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38、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生活的社会单位。

39、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状态。它包括家庭由多少成员组成,由哪些成员组成和按照哪种关系模式组成。 40、社会组织:广义的社会组织指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人类活动的共同体,包括家庭、家族、秘密社团、兴趣团体、工厂、机关、学校、军队等。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41、社会组织结构:社会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的形式。即指一个社会组织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在整个组织中所处的地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2、科学管理理论:是美国管理学家泰罗为企业管理设计的管理模式也称泰罗制,其基本内容是对工人进行规则管理,通过设计工作程序而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工作定额和计件工资制刺激工人的积极性。列宁认为泰罗制是资产阶级用来榨取工人血汗的“科学”制度,但其中也包含有丰富的科学成就。至今为止,泰罗制仍然是工业企业广泛使用的一种管理方式。

43、科层制:科层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内部分工,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成员受过专门训练,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组织内部有严格细密的规章制度。这是一种理想型的组织与管理模型。

44、霍桑实验:霍桑实验是1924年开始的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全国科学研究委员会在西方电力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研究,其目的是确定照明同工人个人效率之间的精确关系。实验从1924年持续到1927年,未能得出明确的结论。梅奥等人于20年代后期开始介入此项研究,通过几年的对比实验提出了影响工人效率的原理:第一,工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除了追求经济收入外,还有多种社会需求。第二,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第三,新型领导能力在于要通过对职工满足度的提高来激励职工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 45、X理论与Y理论:这是管理学家麦格雷戈提出的关于人性的两种假设。X理论认为,一般人天生厌恶工作、逃避责任、缺乏抱负、追求安全,因此必须加以强制、控制,并以惩罚相威胁,才能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付出适当的努力;Y理论认为一般人并不是天生不喜欢工作,在恰当的条件下他们会追求责任,并视参与目标为一种成就和报酬,他们对自己所参与的目标能实行自我和自我控制,并且多数人具有解决组织中问题的能力。麦格雷戈认为只有“Y理论”才能在管理上取得成功。

46、社区:是由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它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即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有一定的地域界限,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有自己的区域文化,人们对该生活共同体有归属感、认同感。 47、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为主要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它可以小至一个村落,大至毗邻村落的区域或更大的以农业为主要活动的区域。

48、城市社区: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生活共同体。它是与农村社区不同的另一类人类居住空间和生活组织形式。

49、城市化:城市化是城市数目增加、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城市数目增加一般由非农产业发展促成;城市规模扩大一方面因城市人口自身繁衍,另一方面因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所造成。由于后一种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更大,因此,城市化又主要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进入城市的现象。

50、城市化水平: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发展水平的指标,是该区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般地,城市化水平在20以下为低水平,20%一40%为一般水平,40%一70%为中等水平,70%以上为高度发展状态。

51、郊区化:它是一定数量的城市人口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现象。由于城市中心区各种活动密集、地价昂贵、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先是一部分富人从市中心迁往郊区,后来经济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也向郊区转移,使郊区成为充满生机的聚居场所,这就是郊区化。

52、逆城市化:是城市中的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城市居民迁往农村地区的现象。逆城市化使得城市人口相对减少,城市人口比重降低。

53、城乡差别:是城乡两类社区的居民在经济收入、政治地位、文化教育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别,是二者在非对立基础上的差异,表现为城市优于乡村。

54、双重城市:是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城乡差别和农村破产使

大量农民涌入城市,然而农民进城后并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即使谋得职业也只能从事低等的、多数是城市人不愿干的职业。于是,城市居民同进城农民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居住条件、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出现巨大差异,这种现象被称为双重城市。 55、过度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从而造成劳动力供给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象。

56、人文区位学:又称人类生态学,是指借用生物进化论原理,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依赖关系的学说,是由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其注重研究不同人群在地域空间上的居住与活动分布,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57、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社会分化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由于社会的劳动分工的需要。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的分化也就越来越复杂。社会分化的基本因素可以分为生物的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58、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社会分层。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由于社会是一个组织系统,因之在系统的结构上就形成上下不同,而有一定联结和关系的若干层次。社会分层是社会分化的一个重要形式。由于阶级、地位、权力等不同关系,就形成了不同的级别或社会等级。而职业的分工以及它们的社会价值和等级,则构成了社会分层的基础。

59、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宏观的社会制度指一个国家的总的社会经济制度,中观的社会制度指重要的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社会关系及行为规则系统,微观的社会制度指具体的办事规则。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的特征:1、普遍性2、变异性3、相对稳定性4、阶级性。

60、本原的社会制度:是指人类社会形成初期就存在的、人类生存所依赖的最基本的社会制度,包括经济制度和家庭制度。

61、派生的社会制度:是指在本原的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分化和形成的社会制度。它是人类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手段不断发展而形成的新的社会制度,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宗教制度和教育制度等。

62、制度化逃避:是指当某些社会行为规范不相协调以致相互冲突时,人们利用一种社会制度所允许的行为规范来对抗另一种规范以逃避可能遭到的制裁的现象。即当某种行为在用一套行为规范衡量可能会被制裁时,行为者利用另一套行为规范作为挡箭牌,保护自己的行为。由于后一种行为规范也是社会制度所认可的,所以这种现象称为制度化逃避。制度化逃避常常发生于社会发生变动,新旧制度和规则相互交织的情况下。

63、制度化优先: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规的社会规范占优先地位,这种现象称为制度化优先。

64、社会控制: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越轨行为的约束。

65、内在控制:是人们的自我控制,是他在社会化的基础上,通过内化了的社会价值约束自己的行为以避免发生冲击社会规范的行为过程。它是最有效的社会控制方式之一。

66、社会秩序:是指社会有机体的各组成部分在结构关系上相对稳定和有序,在变动中相互协调和平衡的状态。前者是社会的静态有序,后者是社会的动态有序。

67、正式控制:是社会或组织用比较成型的、以文字形式表达的社会行为规范来约束人们行为,以维持正常秩序的社会控制方式。

68、习俗: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中经过选择而积累起来、并共同遵守的风俗和习惯。它们是人类生产、生活朴素经验的表现,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69、社会舆论:也称公意,是社会上众人以言论形式表现的对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大致相同的看法,是众人对于此事件或现象的是或非的评价。社会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70、社会调查研究:它是使用科学的方法直接向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并通过整理和分析资料正确认识研究对象的过程。

71、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是通过调查研究所要证实的关于调查研究对象的特征,及有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推测性判断,是调查研究之前对问题的尝试性解答。

72、抽样调查它是运用一定的抽样方法从研究总体中选取部分对象进行调查,并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来说明研究总体状况的调查研究方法。抽样有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分类抽样、整群抽样等方式。

73、 典型调查 典型调查是在对研究对象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有计划、一有目的地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进行周密、系统的调查的研究方式。

74、操作化操作化是根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将抽象命题或概念变为具体的、经验的、可直接测量的具体概念和测量仪器的过程。

75、结构功能学派结构功能学派是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为代表的理论派别。该理论派别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它化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平衡状态,各部分之间互相协调。社会有自我调节机能,当它受到外部环境影响时,各部分会相互适应,使社会

系统达到新的平衡。本世纪40—50年代该理论在美国有重要影响。

42、冲突理论冲突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以反对结构功能学派为特点的社会学流派。该理论流派不同意结构功能学派用均衡来解释社会现象,而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来解释社会变迁。它认为现实社会中冲突不可避免,冲突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社会现实是冲突与和谐的循环过程。 43、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也称符号相互作用论,是解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相互作用)过程的一种理论。它认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是借助于符号这种工具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而其效果有赖于对所用工具——符号的理解,因此,互动实际上是角色互动、符号的互动。

44、交换理论交换理论也称社会交换论,是研究人的外显的社会交往活动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的交往实际上是一种交换活动,这既包括物质交换也包括非物质的交换。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采取了类似经济学的成本、价值、利润原则,人们之间相互交往也是想通过付出成本而追求最大的价值和奖赏。人们对自己付出成本和所得价值的判断影响着他们的继续交往活动。

45、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46、社会失调即构成社会的各基本要素、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社会无法发挥其正常功能的状态。社会失调主要包括社会关系的失调和社会结构的失调。

47、社会解组是社会上原来通行的社会规范、社会制度失效,社会松散、秩序紊乱的现象。原有的规则失效、新的规则还未建立起来,社会在无规则情况下运行,发生社会问题。

48、贫穷的恶性循环理论是用经济学的资本形成的供给与需求来解释贫穷问题的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低收入——低投入一一低产出——低收入”造成恶性循环。

49、贫穷文化论 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贫穷现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穷人之所以长期和世代贫穷,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有的贫穷文化。

50、社会环境剥夺论这一观点认为,在一定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当某一国家或群体处于劣势而陷入贫穷之后,竞争会使其处于更不利的地位,周围环境对他的剥夺会使它们继续陷入贫穷。

51、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52、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中因年老、疾病、伤残人员或由其他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生活发生困难时,向其提供物质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制度。

53、社会救助社会救助也称社会救济,是国家和社会向贫困者提供最低水平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增强其社会生存能力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54、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涵义。狭义的社会福利指当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生理或心理缺陷而丧失劳动能力,从而导致生活困难时由国家和社会向其提供的服务。广义的社会福利指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种社会服务措施。为有困难的个人、群体和社区克服困难、减轻痛苦、恢复和改善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55、 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生活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56、社区发展社区发展也称社区发展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介入有问题的社区,通过启发和教育,协助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发挥社区合作精神、动员社区内外资源、有计划地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57、乡村建设运动乡村建设运动是本世纪20-30年代由我国一批知识分子倡导并参与的复兴和建设农村、解决中国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其中晏阳初领导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和梁漱溟领导的山东乡村建设运动较有影响。

58、就业保障 就业保障是新中国以来我国主要在城市中实行的以就业为中心的社会保障制度。只要劳动者获得国家职工的劳动岗位,他也就进入了国家的保障网络;享受各种保障和福利待遇。这套就业保障制度采取高就业、低工资、高补贴、高福利的做法,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职工的生活,也给国家造成巨大压力。

59、社区服务社区服务是指在一定的社区内,以社区居民的自愿、互助为基础、以社区中有特殊需要的困难人群为重点对象,同时面向全体社区居民,为他们排忧解难,提高其生活质量的服务活动。与商业服务追求经济效益有不同,社区服务强调的是服务。

60、社会变迁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社会变迁是一种牵涉到社会整体、社会系统的变动。在这种变动中,社会结构逐步重新构组,人们的社会地位、阶级地位,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变动。其基本形式一是社会进化,一是社会革命。61、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和特征。

62、角色模式是指社会中某一个人,当他的行为在一个特定的角色中,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类型或模式时,在这个模式上,其他的人也可以以他的行为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5eg.html

Top